珠江御景湾房价:老上海的痕迹(七十一,上海有几条大马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5:59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七十一,上海有几条大马路?

我说老上海有二条大马路,很多人不信——大马路不就是南京路吗?我又说金陵东路也叫大马路,你更不会信;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金陵东路的故事。

风味独特的金陵东路

金陵东路是一条特色街,它的特色不在铺面,而是在街面的建筑,不但气派大,而且几乎整条马路的人行道上都有建筑,下雨天也不用怕,这一点就闻名于上海,现在好多新建筑也试图这样做,但是独木是成不了林的,就是这里别具洞天,到现在还没有能比得上的。

下雨不用怕的人行道

金陵东路也有一个致命伤;就是马路太窄,只有二慢二快车道,有一段时间,想在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三大商业街外,再建一条商业街,就是金陵东路,但是总成不了气候。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难以实现的计划,因为这里的建筑是动不了,所以马路不可能拓宽,现在倒好自然而然地这里成了乐器街,到处都是乐器商店,就是那里的历史积淀所决定的;这条马路大有来头!

到处都是乐器店

看过我的八仙桥内容朋友已经知道;最早的法租界是南至城墙北门;北到洋泾浜之间,金陵东路就在这里,而且在中心地段。

我们还要从法租界谈起;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1月25日法国第一任驻上海总领事敏体尼(M·Montigny)抵达上海,次年与上海道台麟桂订立上海法租界章程,就在这块地段建立了法租界。

敏体尼年轻时参加“希腊独立运动支持者”的部队,成为一名中尉军官,他结识了法国驻希腊公使刺萼尼,结成莫逆之交。1843年应刺萼尼之召在德国赴华使团中任主事,1847年成了法国驻上海首任领事。老上海有一条敏体尼荫路以他命名的,就是现在西藏南路北段。

当时法租界还是冷冷清清的,要建一个领事署,找不到像样的房子,好在这里已经有了一个教堂,即向天主教罗伯济主教借了房子。房子是赵方济主教的住宅,这个房子究竟怎样没有照片留下来,但是好不到哪里去,因为租金每年只有四百元,为了修缮到可以办公,就花了一千三百元,可是你不要小看了这个破旧楼房,就是它决定了今后的金陵路。

有记载;这个最早的法国总领事馆就在现在的金陵东路北、四川南路与溪口路之间。

只六年,1854年(咸丰四年),小刀会起义,城外北面到法国领事馆一带列为战区,倒霉的法国领事馆被法国海军派遣司令辣厄尔借为军用,法国领事馆只能迁到路口的外滩,这条路当时叫公馆马路,领事馆的新地址就是公馆马路2号。

公馆马路2号,法国总领事馆

公馆马路就是后来的金陵东路,公馆马路2号就是金陵东路2号。

有一个英国领事馆,就有了“外滩源”这档子故事。叫我说,有这个法国领事馆,这金陵路外滩就是“法租界源”了,这法国领事馆的建筑就应该是地标性的建筑。

金陵东路外滩有这么一个好地方?还不去看看!你甭急,我们会去的;有的跑不了,没了也没戏唱,让我先把故事讲下去。

这块地有五亩,是法国商人雷米早已购下的住宅(就是我们在八仙桥里提到过的雷米),直到1863年(同治二年)法国外交部才同意建造馆舍,并拨银八万五千两,其中四万五千两用来购买雷米的地皮。1867年完工,主楼一幢四楼,副楼一幢二层,和英国领事馆一样,中间有一个天桥相连。

好景不长;1884年(光绪十年),主楼倾斜不能办公,只能搬出来重建,由于经费不落实,直到1895年6月才竣工,大楼只有二层,好在建筑风格颇具特色;早期法国外廊式建筑风格,帕拉迪奥式屋顶、石材贴面,有对称、庄重的风格,注重装修,这就是照片里的情景,如果现在还在,能看看也真的很好啊!

前面说过,门前这条马路与这个领事馆有关;这条路法文名是“Consulat,Rue du”,直译就是“领事馆路”。问题来了,英租界里也有一条“领事馆路”,怎么叫?弄不清楚了。于是取名为“公馆马路”,当时有一个民谣;“大英法兰西,大家勿来起”。这是上海话,意思是英、法租界各管各,大家不相关,这样“公馆马路”就是最早的金陵东路路名。

公馆马路

英租界(后来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是当时上海二大租界,英租界里有一条最宽、最热闹的马路——南京路,被大家称为大马路。“公馆马路”是法租界里主要马路,当然不甘示弱,也要叫大马路,怎么办?上海有二条大马路,大家不相让,于是就出现了“南京路”叫“英大马路”;“公馆马路”叫“法大马路”,所以我们的地图里就有了——“公馆马路即法大马路”的标注。

即法大马路

这二张照片是1943年的,由于马路长拍在一张里看不清楚,上一张是公馆马路东段,下一张是西段,接起来就是“公馆马路即法大马路”。小时候经常碰到;当你把球踢飞的时候,小朋友就会讥笑你把球踢到法国大马路去了!

1943年“法大马路”要改名了,还得争一个高低;当时的路名以地名来取,英大马路叫南京路,因为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象征着最大。法大马路也要沾一点光,就以南京的别名金陵为命名,就有了金陵路,用地方的别名作为路名,不能说绝无仅有,也可以说实在很少见的。1946年又更名为金陵东路,到解放此二路之争宣告结束。

解放初,法国领事馆撤销,金陵东路二号由金陵中学使用。金陵中学我的印象深深;一幢很漂亮的二层洋房,年轻时经常走过,就在金陵东路外滩,现在我们可以去寻寻旧。

背背相机到了金陵路,不要说倒是真的老味道很浓,因为这条路没有拓宽,尽管有的地段已经开了天窗(拆了建新大楼),还是留下不少,拍吧!多拍一点!我想这里的建筑与我们的牙齿一样;年轻时完整的牙齿,一个一个拔了,总有一天,人们嫌它太老,有一点不适时宜全拔了,装上满口假牙——马路整体改造,这些东西就成了看不到的古董。

老建筑的雕刻

你如果有空仔细看看;这里的雕刻每一段都不一样,这是我过去没有发现的。

法国风格

漫步在这上海特有的人行道上真的很潇洒!

在人行道上很潇洒

到处都是乐器店;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琳琅满目。

中西乐器样样有

  

钢琴排排坐

偶然转进路边的老弄堂,又回到了五十年前——我不敢说得再早,因为五十年前我见过,这里就是这样的,其实它们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老弄堂新面貌

看看想想,因为我已经做足了功课,味道更好,差一点忘了我是来干什么的,眼前到了金陵东路2号,法国领事馆老楼应该到了,我的“法租界源”也应该到了!

金陵东路2号

金陵中学已经不在这里了,往西挪了一个位置。

金陵中学变了样

这里已经是一幢摩天大楼。

金陵东路2号外滩门面

  

光明大厦

1987年这里的领事馆被拆了,翻建成光明大厦(上面照片里最高的楼)。我扑了一个空,是不是我下手太慢了,不是的;1987年没有数码相机,我也没有退休,不会去做这件事,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历史这一页总得翻过去,为什么把这个具有地标性的建筑给拆了,有一点弄不懂。但是我还是弄清了——上海原来有过二条大马路,现在把它记下来也很好啊!

再说拍了金陵东路那么多的照片,已经很满足了,就怕这些照片也像今天要找的公馆马路二号一样成为了绝版,那就糟了,我自信不会的。

笛声醉人心

一路往回走,小弄堂口传来了优美的笛子声,这是弄堂口一家乐器店的小青年在吹,吹笛子对上了我的胃口,我们谈起了陆春龄,谈起了“百鸟朝凤”,啊!遇到了知音,他特地为我吹上了一曲,我倚在门框上,尽情地享受,又回到了童年的美好时光,而且在这老上海味道很浓的金陵东路——法大马路上,太美了!他吹的是《鹧鸪飞》,一曲终;鹧鸪飞了,法国领事馆大概也跟着飞走了,没见到公馆马路二号建筑的沮丧给忘了,坚信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