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天竺山:中国书院对联赏析(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08:39
中国书院对联赏析(二) 四海一棋  ----武备学堂

武备学堂在湖北省武昌,原十在今复兴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张之洞创建,是湖北省第一所军事学堂。

执干戈以卫社稷;
说礼乐而敦诗书.

      张之洞撰.武备学堂是清杯的陆寰学校.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秦设天津武备学堂,为中国陆军学校之始.后清政府令各省添设琥备学堂,各省都仿照天津武备学堂办法,设立学堂.张之洞一向重视教育,曾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这种见解是十分精辟的。正因此,他在湖北积极推行新政时,也创建了一所武备学堂,并为学堂撰书此联。
《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指用武器来保卫祖国。“干”和“戈”是古代作战用的防御和进攻的两种武器亦用为兵哭的通称。“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用作国有的代称。
“礼乐”,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目的。“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敦”,崇尚,注重。《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说礼乐而敦诗书。”孔颖达疏:“说,说爱乐之;敦,谓厚重之。”指学习有益的知识。联语集引古人句而成,以少胜多,文辞古朴情意醇厚,为创为学堂之大纲。 ----云山书院

云山书院在湖南省宁乡。清同治四年(1865),邑人原陕西巡刘典倡建于水云山下,以培养“处为大儒,出为良佐”之才为宗旨,教学生“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笃行以践其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谢波、谢觉哉等曾先后在此读书任教。1917年毛泽东居此进行农村调查。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彩笔自凌云,有万丈光芒上腾霄汉;
高楼真得地,看千秋人物并壮江山。

      此联题书院奎光阁。“奎光”,奎宿之光。旧谓奎宿耀光为文运昌明,开科取士之兆。李东了《有作呈诸同考》诗:“满地奎光天咫尺,隔帘人语夜分明。”
“彩笔”,江淹少时,曾梦人授以五彩笔,从此文思大进。后人因以“彩笔”指辞藻富丽的文笔。联用以喻朝迁。杜牧《书怀寄中朝往还》诗:“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才。上紧扣奎光阁而写,指出只要有真才实学,抱有凌云壮志,终会崭露头角,为国家所重用。
下联写书院建筑“真得地”,即此间非常适宜于建书院,有益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千秋人物”,名垂后世的人物。赵翼《赤壁》诗:“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下联称颂书院培育的英才将与江山同在,为后人所景仰。

沩山沩水有奇光,读圣贤书,致用当储公畏器;
名儒名宦无二道,任天下事,存心须在秀才时。

    “沩山”,山名,在湖南宁乡,亦称沩山。“沩水”,湘江支流,源出宁乡沩山。“圣贤,”圣人和贤人的使称,谈判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颜氏家训序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致用”,尽其所用。《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后用作付诸实用之意。“公畏”,古肛三公、四辅,均为天子这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上联称书院所在之地有“奇光”异朦胧,只要诸生认真“读圣贤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定会为国家储备培养栋梁之才。
“名儒”,著名的儒者。“名宦”,居官司而名声地位显赫者。“存心”,用心着意。《北齐书文宣帝纪》:“始则存心政事,风化肃然。”下联指出不论治学做“名儒”,还是从政任“名宦”,都没有任何别的道路可走,而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从“秀才时”就要“存心”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对生海参在今天的我们来说,“读圣贤书”,“任天下事”,就职要关心国家大事,阅读传播真理之书,放开眼界,坚定信心,勤奋努力,无私奉献,为祖国早日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拼搏。 ----文山书院

      文山书院在湖南省澧县。相传为唐邑人李群玉读书处,后人建书院以祀,以李群玉字文山而名。《全唐诗》有《书院二小松》诗:“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听细韵,琴声常伴读书人。”

牛伏起何时,好取汉书常挂角;
萤飞依故址,遥同车渚自流光。

    陈逢元撰。“牛伏”,书院所在地仙眠洲形似牛伏状。“挂角”,随末瓦岗起义定首领李密,年轻时常挂《汉书》于牛角且行且读。后以“牛角挂书”喻勤奋苦读。上联以河洲别名“牛伏”引出“牛角挂书”之典,自然巾切,耐人寻味。
下联“萤飞”与“牛伏”相对,一动一静,恰切工整。“车渚”,又名萤渚。晋代车胤“幼时勤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囊萤照读以博学知名“,后官司至吏部尚书。书院不远处即有著名古迹”囊萤台”,后以“囊萤台”作为贫士苦读者的典故。
上下联两则典故皆喻勤学,用来描叙赞赏书院,妙不可言。作者将“牛角”、“萤光”拆开,蛰对于首尾,更是典雅别致。“好取”与“遥同”,显见是期望后学诸生以古代名士为楷模的,匠心独具,确为上乘之作。

与段柯古往来嶂答以诗,想杂佾成篇,倩校朗正字;
同屈灵均抑郁悲伤而死,令几人搔首,疑造物忌才。

      陈逢元撰。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字柯古,官司至太常少卿。他非常赏识李群玉的诗文,两互有诗歌赠答。李去世后,段以诗哭之云:“明时不作祢衡死,傲尽公卿归九泉。”段著笔记《酉阳杂俎》时,曾得到任宏文馆校书郎李群玉的帮助。上联写李群玉和段成式的想知相识相助,借以证明李群玉同样具有真才实学。
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字灵幸免。他虽学识渊博,却遭谗去职并被放逐,后投江自尽。“搔首”,以手搔头,形容焦急或有所思。古代以万物是天所造,故称天为“造物”。李群玉举进士不第,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唐宣宗,受赏识授宏文馆校书郎,但不久即遭排挤名职,深感寂寞和孤愤,“抑郁悲伤而死”。下联写李群玉怀才不遇,称其遭际与屈原有相似之处,用宿命论的观点称这都是造物者不愿才华出众者以酬壮的结果,更加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名士先贤的凭吊之情。 ----天岳书院

      天岳书院在湖南省平江县。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建于今三阳乡岳峰后,入名。嘉庆九年(1804)迁至城西五龙山,改名“昌江”。同治六年(1867)重建,复名“天岳”。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堂。1928年彭德怀率部在此起义,现辟为平江起义纪念馆,

天经地纬;
岳峙渊渟。

      李元度(1821—1887),字闪青,自号天岳山樵,湖南平江人。清道光举人,咸丰间曾国藩幕。累擢浙江盐运使,后迁贵州布政使。此联题家乡天岳书院。
“天经地纬”,即“经天纬地”。《国语周语下》:“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本指以天地为法度,后谓经营天下,治理国政。亦形容人的政协委员治才识卓越不凡。
“岳峙渊渟,谓如山岳屹立,似渊水停滞。后多用以形容人坚定沉着。柳亚子《题毛主席之绘像》诗:“岳峙渊渟真磊落花流水,天心民意要同符。”
此联用两个四字词语,巧嵌书院之名,表达了卓越的见解与美好的祝愿,加之作得自号天岳山樵,可见其对“天岳”之钟情,八个字也可视若其座右铭。 ----岳麓书院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袁名曜、张中阶撰。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语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程颂万(1865—1932)撰。上联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下联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此联语集句自然,贴切生动。是岳麓书院名家云集、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左辅(1751—1833)撰。此联是题朱熹讲学的赫曦台。朱熹注释《中庸》:生而安行者,知也;学而利行者,仁也;困而勉行者,勇也。下联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地方两之。此联引用前人之文凝练为句,借以激励学子奋发努力,自强不息,知天悉地,博古通今。

不为子路何由见;
非是文公请退之。

罗典(1719—1808)撰。字路,仲氏,名由,字子路。孔子得意门生。文公,韩愈,字退之,卒谥文,称韩文公。此联巧妙的嵌入两人名字。上句说不走学子成材路就没有理由前来,下联说到此书院不成就一番事业那就趁早退之。联语幽默隽巧,于妙趣中蕴涵深切的激勉之情,读来令人解颐,耐人寻味。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宾步程(1879—1942)集联,上联出自《论语.卫灵公》,下联出自韩愈《进学解》。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罗典撰。“大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比喻此地多生非常之物。“邹鲁”是孟子、孔子的出生地,代指文教兴盛之地。“礼门之路”见于《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夫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旷敏本(1699—1782)撰。上联告诫治学者应明辩是非,淡于利害关系,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自会感知朗月清风,自会领悟万物派生的本原。下联围绕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启发学子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寻得归宿。此联构思精辟,用语巧妙,读来韵味悠长。 ----铁路学校

铁路学校在湖北省武昌,民国初年应变汉铁路局所建立。

遵大路兮,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为之范我驰驱,今天下车同轨;登斯堂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求尚一乃心力,有志者事竟成。   
严复(1853—1921),字又陵,福建闽侯(今福州)人。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译有《天演论》、《原富》等。此联专为湖北武昌铁路学校撰题。《诗经郑风》有“遵大路”篇,联语用原诗句,却指铁路。“遵”,沿寻。
《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意即按规矩策马驱车奔驰。“车同轨”原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驰道。上联引古人诗文,以喜悦的心情称颂铁路的修建,使东西南北交通便利,真正实现了“天下车同轨”。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
《尚书大禹谟》:“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心力”,指心思与能力。“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志向坚定的人,终究能获得成功。
《后汉书耿龠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为。”下联也用古人诗文成句,诚恳地告诫学生,要他们专心致志,相互探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按照所立志向,奋勇拼捕,定会赢得胜利。此联上写铁路下写学校,紧紧扣合“铁路学校”,脉络分明,版权法理清晰。虽多引古人诗文成句,但巾切自然,浑然一体,形象鲜明而又意味深长。 ----经心书院

        经心书院在湖北省武昌,清同治八年(1869)学政张之洞建于三道街文昌阁。光绪十七年(1891)学政赵尚辅移建,更名经心精舍。光绪三十三年(1907)总督张之洞因精舍旧址改建存古学堂,稍有整修,并建造书库,储大量中国旧学图书、金石、名人翰墨,并称“知爱其土物乃能爱其乡土,爱其乡土,爱其本国”。

经纶涵万物,文以虎变;
心意范群英,志在鹏飞。

      “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也指政治才能。“涵”,包容。“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易革》:“大人虎变。象曰:其文炳也。”孔颖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后因以比喻非常之人的出处行动变化莫测。李白《梁甫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也用以喻文章的绮丽变化。陆机《文赋》:“或虎变而兽扰。”“心意”,心思,想法。“范”,黄范,榜样。“鹏飞”,大鹏高飞,比喻奋发有为。
上下联首字嵌书院之名“经心”。经心“,意为留心着意。杜甫《春日江村》诗:“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联语指出既要“经心”学问,又要“经心”群英,以知识涵容万物,效群英苗发立志,做“虎变”、鹏飞“之非凡之人。全联言简意赅,古朴颖重,“”鹏飞”对虎变“,对仗工巧,寓意深悠。 ----龙泉书院

      龙泉书院在湖北省荆门市。清乾隆十九年(1754)始建,规模略备。道光六年(1862)重修。同治六年(1867)再修。官师按期课试,加以奖励,因从学者众,又扩建。光绪三十年(1904)改办简易师范学堂。

泉石间得少佳趣;
二三子当异寸阴。
 

      “佳趣”,高雅的情趣。《宋史舒磷传》:“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寸阴”,阴,指日影,光阴,寸阴谓短暂的时间。《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是自弃也。’”

        此联在告诫学子们珍惜光阴,刻苦学习的同时,又劝勉他们不要死读书、,而应当于“泉石间得少佳趣”,即陶冶情操,培养情趣,读之余韵不尽,令人深思。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县。五代后周时建于北嵩山南麓初名太乙书院,又名太室书院。宋景祜二年(1035)敕令西京(洛阳)官员重修书院,并赐额更名为“嵩阳”。程颢、程颐、范仲淹、司马光等都曾来此讲学。时书院声名远扬,被誉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金、元时废,明嘉靖八年(1529)重建,明末又毁于兵。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建于故址东南。乾隆四年(1739)、二十八年(1763)均有增修改建。院中原有汉武帝所封之将军柏,故有“后有就柏而置嵩阳书院”之说。科举废后,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转金丹,虚夸妙药求方士;
程门立雪,还似菁莪育俊英。
“九转金丹”,道有以矿古药物烧炼成丹,谓服令后可以成仙,称火金丹;九转,谓反复地烧炼。认为丹药烧炼时间愈久,反复次数愈多,其功力便愈足。谓一转之丹,服后三年得仙;九转之丹,服后三日得仙。见《抱朴子金丹》篇。刘克庄《水调歌头寿胡详定》词:“九转金丹成后,一朵红红云深处,玉立侍虚皇。”“虚夸”,浮夸。“妙药”,即灵丹妙药,指能治好百病的丹药。“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上联用“虚夸”一词,指出方士所吹嘘的妙药九转金丹,纯属骗人钱财之物,万万不可轻信。
“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螟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然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后和为尊师重道的典故。“菁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篇的简称
.《诗序》:“《菁菁者莪》,乐育才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后用以指培育人才。“俊英”,《淮南子泰族训》:“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誉,驰驱并俊英。”下联用“还似”二字,指出重要的是以“程门立雪”的精神去尊师求学,就能培育更多杰出的人才。
此联以江湖术士的骗术做对比,旨在称颂书院培育人才之功德,激励学子们务实求真,发人深思。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吴慈鹤(1778——1826),字韵皋,号巢松,江苏吴县人。清嘉庆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翰林院侍读。著有《兰鲸录》、《凤巢山樵求是录》等。此联是他督学河南时为嵩阳书院所题。
联语不直接写嵩阳书院,而是写书院所在地的奇峻雄伟,借以烘托。上联写山。嵩山地处中央,故称中岳,与四旁的东岳泰山、西华岳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相临。联语着一“统”字,既然写出五岳群妖相连牵结之势,更衬托出中岳嵩山统领诸岳的非凡气魄。“拱”,环绕。四方边塞、长城黄河都朝向中岳,进一步渲写染了嵩山在神州山河中居中统领的态势。
下联起笔写洛阳。洛阳又名嵩京,以嵩山在其东南而名。“九朝”,指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后)、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后唐九个朝代,均建都于洛阳。接着写水。“伊洛廛涧”是流经嵩山与洛阳一带的四条河流名。“三台”,星宿名,包括上、中、下三台共六星。此处代指天空。言风雨是从嵩山兴起而生的。联语用一“包”字,形象地写出四河环绕奔流之状,更衬出嵩山怀抱诸水之貌。
此联从方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纵横展开,以古都之灵秀,地形之雄奇,状写书院地位出众,气势非凡。联句举物恰切,烘托有力,气势非凡。联句举物恰切,烘托有力,气魄雄浑,意境高远,读之倍增自豪感。 ----彝山书院
      彝山书院在河献省开封市。清道光八年(1828)始建,为“念培养英才之道自成童始”,特建此专课童生,拔擢真才。咸丰三年(1853)因经费被官司府挪用,屋宇渐颓。同治十一年(1872)增修,光绪十六年(1890)再次重修。三十一年(1905)必为开封中学堂。今为开封市第五中学。

藏修息游,须念贤公卿之缔造;
文章道义,勉循古濂洛之渊源。
      史致昌为书院山长,主讲七年,其间制订章程,刊刻课艺,编撰书院志,卓有成就。此联为其所撰。

          《礼记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以“藏修”指专心向学,使业不离身;“息游”指适当放松,使心情愉悦。上联告诫学子们要珍惜“贤公卿”捐资创建缔造的这一书院,是他们给诸位创造了学习和休息的良好条件,须念之而奋发。“

            “濂洛“,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本谓水源也泛指事物的根源。下联指明书院以宋代理学为本勉励众学生遵循古代理学大师的教诲文章道义”不离渊源发扬光大尽展才华。

风气会八方,认定指归,端在濂源洛委;
学人展初步,拓开眼界,还从岳色河声。
      许乃钊撰。许乃钊,字贞恒,号信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道光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左迁光禄寺卿。有《武备辑要》、《乡守外编辑要》。

        “风气”,风尚。刘因《隐仙谷》诗:“山川含太古,风气如未开。”后亦指社会流行习气联指兴学重教之风。 “指归宗旨和意向所在。王僧《诫子书》:“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原委”,《礼记学记》:“三山之祭川也,绵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郑玄注:“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指水的发源和最后的归宿。引申为事情的本末、底细。《元史张起岩传》:“宋儒道学源委,尢多究心。”“濂源洛委”,上联指明八方之士来求学深造,是以宋代理学为其宗旨的。

        “初步”,开始阶段。“拓开”,张开,开拓。“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文度。苏辙《和子瞻雪浪斋》:“窗中缟练舒眼界,枕上雷霆惊耳门。”“岳色河声”,中岳嵩山的秀色和黄河激越的涛声,以著名的景致代指书院。下联指明书院是众学子起步之地,只要埋头苦学,潜心研读,定能成为学识渊博的栋梁之材。

          些联强调书院对于培养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言简意丰,情真意切,有较强的感染力。

留伊洛之曲型,道脉绵延,须共体传心于往哲;
钟河嵩之灵秀,人才振起,要在端进步于初基。
    “伊洛”,伊水与洛水。指宋代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史弟洛阳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作“伊洛之学”。“典型”,《说文土部》:“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为典型。”原指模型或模范,现犹道统,即朱、程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其自认为是继承孔子的道统的。颜元《存学编》:“庶几衍道脉于不,续真宗于不差。”“绵延”,连续不断。“共体”,共同承继,沿袭。“传心”,即心传,指心心相印,递相授受。裴休《传达传心法要上》:“从上祖题惟传一心,更无二法。”“往哲”,先哲,前贤。文徽陈迹,每列空门损世情。“上联阐明书院是以”二程“理学为道统的,激励后学诸生继承其精髓,以得发展。
“河嵩”,黄河与嵩山。有成语作“钏灵毓秀”,谓天地间灵秀之气所聚。联指集聚黄河与嵩山的灵秀之气,喻指书院汇集众多聪明才智灵好学的生徒。“振起”,兴起,奋起。苏轼《上神宗皇帝书》:“风采消委之余,虽豪杰有不能振起。”“在端”,即端在,真正的。“初基”,犹初始。下联指出尽管此间是钟灵毓秀之地,自会地灵人杰,但要想使人才奋起,还需实实在在地在书院中从头做起,循序渐进。

        联语从书院的特点出发,指出其有益于“道脉绵延”,也有助于“人才振起”,情殷意重,旨趣不凡,既是对“往哲”的缅怀,也是对后学的激励。

励志肇童蒙,溯彝山挺秀,汴水流芳,中土英贤归手授;
储才先士习,况孟氏遣风,程门立雪,千秋正学著心传。

      邹鸣鹤(1793—1853),字钟泉,号松友,江苏无锡人。清嘉庆进士。咸丰间官至广西巡抚。有《世忠堂诗古文集》、《道齐正轨》。此联为彝山书院而题。“励志”,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茜种事业。《旧唐书李渤传》:“励志于文学,陷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肇”,初始。“童蒙”,指幼稚无知的童年。韩愈《祭窦司业文》:“我这获见实自童蒙。”“溯”,逆流而上,引申为追求根源。“彝山”,指彝山书院。“汴水”,即汴渠,故道在今开封城内,曾为中原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水运干道。“中土”指中原地工。“英贤”,德才杰出的人。司马光《呈范景仁》诗:“地灵物秀气淑美,同来衮衮生英贤。”“手授”,手把手地传授培养。上联强调对儿童要从小进行树立远大志向的教育,书院这里山清水秀,有优秀的老题言传身教,定能为中原大地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储才”,积聚人才。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慨祖宗之立法,广学校以储才。”“士习”,果正,则仕风未有不清者。”“孟氏遗风”,开封旧有宋代所建孟子祠,指书院崇仰孔孟之说。“程门立雪”,尊师重道之典。谢应芳《杨龟山祠》诗:“旧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正学”,谓合乎正道的学说。西武帝时,排斥百家,始以儒学为正学。《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心传”,禅宗指不立文字,不依经卷,惟以题徒心心相印,传受佛法,也喻指世世代代相传达室的茜种学说。元好问《感兴》诗:“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下联指出也院所在之地有好的读书风气和尊师传统,有利于使正统的典籍得以相传,欣然为国家培养和储存大量度有识之士。
联语通过对“正学”的褒扬,倡大励尊师,肯定手授心传,抒发储才育英贤的情怀启人想像,催人奋进,读来令人精神振奋,胸襟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