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住宅:【佳片U约】加拿大一战经典:《 帕斯尚尔战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0:44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加拿大一战经典:《 帕斯尚尔战役》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本片有很多亮点:
1、开篇还算精彩的巷战;
2、加拿大的美丽山水;
3、战斗场景的几处航拍;
4、优美的片尾曲;
5、几位主演的精彩表现;
影片的场景布置很不错,战争场面逼真,在后方也有不少场景的选择很不错,特别是最后一大片墓碑和山坡顶上的黑马,很写意的感觉。
演员的表演都算上乘,全片看完后,虽然没有太多亮点可以指出,但要找出些缺点或是可以改进的地方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剧情资料]
导演: 保罗·格罗斯
编剧: 保罗·格罗斯
主演: 保罗·格罗斯 / 卡洛琳·达芙娜 / 吉尔·贝罗斯
类型: 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
官方网站: http://www.passchendaeleth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08-10-17
片长: 114 分钟
帕斯尚尔战役的获奖情况
2009年 Genie Awards Best Motion Picture 保罗·格罗斯
2009年 Genie Awards Golden Reel Award 保罗·格罗斯
2009年 Directors Guild of Canada Feature Film David Wharnsby
帕斯尚尔战役的剧情简介
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根据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在震惊世界的帕斯尚尔战役期间,一对恋人的不幸遭遇。历史上的帕斯尚尔战役,于1917年7月31日爆发,一直持续到11月6日,交战双方英国和德国经历了长达四个多月的拉锯战。英军期望攻占比利时的帕斯尚尔,以摧毁德军设在该地的潜水艇基地,结果在攻守之间,万众将士毙命——盟军32.5万人伤亡,德军26万人伤亡,这场惨烈无比的战争,最后以英军攻占帕斯尚尔宣告结束。影片拍摄周期长达两年。
[精彩影评]
经典反战战争片:《帕斯尚尔战役》
“经典反战战争片”这个题目本身就很吊诡——企图通过拍战争片来表达反战的主题,往往不是矫情就是失败。作为商业类型片,其所吸引的观众往往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暴力和血腥镜头刺激肾上腺素与雄性荷尔蒙分泌的快感而来的,所以不论是有意无意,最终都是助长人们的攻击性倾向。
那如何才能达到反战的目的呢?(1)先知圣人型反战片(Prophet):《现代启示录》用的是科茨上校救助越南儿童后越南人亲自把儿童的手都砍了,结果他精神受到重创,再加上对美国官方的谎言大失所望,于是成了叛逃者。这里面的前提在于,科茨很有教养,所以才会对越南儿童抱有同情心,才会对美国官方保持怀疑的审视。但是,这种前提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成立,真正带兵上阵的军人往往要么是立场坚定的被洗脑者或利益共同者,要么压根就是啥事也不想只会放炮的粗人。(2)兄弟情谊型反战片(Brotherhood):《拯救大兵瑞恩》用的是某个老妈的一群孩子死到只剩最后一个了,这事传到军队里,于是军方为了作秀,战友为了兄弟情谊,把这个人救出来撤回去,让他别打了,回去孝敬母亲去。但是就像在南联盟使馆被炸当年北大学生质问美国总统所说的,就你们的母亲是母亲?就你们的儿子是儿子?所以其实这个反战是不彻底的,更多的人不是那最后一个儿子的,你们还得乖乖继续打下去,更别说敌人家的儿子了。兄弟情谊可以是撤退的借口,更可以是怀着仇恨打得更猛的借口,这个可以看《黑鹰计划》最后的独白。(3)小人苟活型反战片(Dog-living):《伪钞制造者》用的是犹太人为了在集中营活下来,运用自己的看家绝活,帮助德国制造伪钞,从而实现了个人生命权高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尽管影片本身已经露窃,不断用原本就是卑鄙小人的内心莫名其妙生出的矛盾挣扎来遮掩其底气之不足。有人引用帕斯卡《思想录》里的话“一个人仅因为他住在河那边,仅因为他的统治者与我的统治者发生争吵,即便这和我毫无关系,他就有权杀死我,世上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来论证老百姓非战的合理性。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两个高度民主的国家在打仗,双方全体国民都在理性地争夺某个无法妥协的利益冲突时,这个故事就不再是统治者拿人民生命当儿戏那么简单了,也许打仗恰恰就是小人苟活的最佳手段,这个可以看看《华氏911》里面美国雇用坦克兵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
所以,其实以往的反战战争片中,没有几个是切中要害的。值得一提的是《燃情岁月》里霍普金斯老爹和他的三个儿子参加一战的故事,这个老爹自己以前就是军官,被派去杀印第安人,结果不干了,从此变成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布拉德·皮特演的二儿子Tristan完美的继承了他的衣钵,在反种族隔离和反禁酒法令中一直贯彻老爹的思路,按自己的准则行事,压根不把政府的号召当回事。无奈大儿子是个正统的绅士,三儿子是个头脑发热的爱国知识青年,这哥俩死其掰咧去了前线,无奈搭上了Tristan,结果他还是救不了傻冒的老三,还因自责而颓废了多年。
从情节上来看,与《帕斯尚尔战役》最为相似的,就是《燃情岁月》。但《帕斯尚尔战役》却并不是就此躲进了消极自由主义的巢穴,无视集体利益的存在。在《帕斯尚尔战役》里面有信仰、有国家、有荣誉、有社群、有感情。男主角Michael作为战斗英雄回乡,既不是遁世,也不是耀武扬威,而只是低调的工作,尽职做一个预备役军官,在征兵过程中他对那些与被他杀死的德国青年一样的加拿大青年也充满关爱和同情。而且该片全篇都围绕的是战争而不是政府:战争的前方,战争的后方,战争的敌方,战争的策动者,战争的参与者,战争的旁观者。这样一来,就排除了一小撮政府官员的“阴谋论”这一惯用借口,而将战争的本质动因扩大到整个社群乃至全人类,从而也将反战理由的反思引向更深广的思维空间。
《帕斯尚尔战役》里的反战主题切中要害的地方在于,身为加拿大人的女护士Sarah和他的弟弟David,却有一个为敌国战死的德国老爹。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它不同于《南京大屠杀》里面的秦汉找了个日本老婆,这个自找的矛盾太过矫情,而这里Sarah的老爹和出生地是与生俱来、无从选择的,所以当事人如何自处的窘境就显得真实而自然:如果是你,你会逃离社区舆论暗自苟活?还是上战场去一表爱国衷心?抑或索性逃回德国去?会不会又被德国人说成是奸细?男主角Michael面对Sarah的德加双重身份也远比同情越南人的科茨上校来的自然而真实得多,他是一步一步接受这个信息的,之前有了很多铺垫:从自己亲手杀了德国青年而愧疚,到昏迷中醒来见到女护士Sarah就已经一再躲让说“我不是你想的那样,我与你不同”,从知道她爹死于同一战争她饱经心痛之苦,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她爹是德方的……这个知道敌对身份的过程恰恰是他们的爱生长的过程,从保护她不受报复,帮她戒毒,到劝导和保护她的弟弟,一直到为爱而死……这就合理了很多。而且,它不矫情的地方在于Sarah也并不是什么敌国的女间谍,没有上演另一场《色戒》的天人交战情欲戏,她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罢了,她做一名护士尽自己的本分,从未曾想过自己的职业是在支持同盟国还是协约国这种大命题,她既没有梅兰芳那么伟大,也没有程蝶衣那么歇斯底里,她的这一普通,恰恰成就了《帕斯尚尔战役》的经典。在战争的背景下,Michael对Sarah的情感,穿越了邻里社群对她的敌视和她自己对父亲战死敌国的挣扎,连情话都凝练成珍贵的一句:别死!但Michael极具象征意义的背着十字架为爱赴死,却完成了他对自己的救赎。
弟弟David的偷情和招兵演讲的交叉蒙太奇,实在是有创意,更绝的是Michael和Sarah在前线顶着炮声的那场偷情戏,虽然很雷人,也很商业,但是内在人性未泯的着墨用意,仍然是不错的。David最后冲进德国战壕的一幕,实在是太让人意外,又太合情合理,这一绝妙的设计,把他积蓄已久的企图消除自我否定的欲望和人性的怯懦展现得淋漓尽致,尊严和荣誉感,一直倔强的不要Michael帮助,但直到死的关头,人性才胜利,他终于喊出了“我是德国人”,这一喊,不是让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叛徒,反倒是让这个人物真正站立了起来,他终于能面对没有“界限”的自我人格了。正是德国军官同样没有“界限”的允许未武装的Michael上来抬伤员,才救了David一条小命,军人之间互相尊重又惺惺相惜的那一个点头默许,这一点睛之笔,就把一个巨大的灰色角色群体“德国人”描摹成了“人”。
全片最大的亮点,是战争后方民众心理的全景式描绘,这比多大场面的机枪、坦克、飞机、尸体,都来得到位、细腻和充满智慧。征兵大会现场老百姓的众生百态,有的热情澎湃,有的胆怯龟缩,有的符合条件装伤病,有的不符合条件却呈能。借Michael和独臂战友的对话,把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展现出来,而真正知情的军队军官们,却又善恶混杂,有的对Michael寄予同情,有的却始终怀疑他是个逃兵……个人觉得唯一的缺憾,是反派招兵军官的意外死忘过于潦草,他的人格也过于脸谱化,如果能加进其人格背后的成因或后来的变化让他立体化,就要好得多。
战争片中穿插如此大段的社会历史风情画,真是感佩如此自如的运笔,形随意走,这些情节无疑是必须的且是灵魂的,也让我们难得见到了音乐和画面如此写意的战争片。身兼该片编剧、导演、男主演和制片人的加拿大人Paul Gross当是让人刮目相看,其身上总有《慕尼黑事件》中的艾瑞克·巴纳和《刺杀希特勒》中汤姆·克鲁斯一般坚毅而忧郁的气质。为什么要战争?在这里,不要提什么主义,也不要提什么利益。Paul Gross只是简简单单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理想图景,就回答了我们以什么理由来反战的终极追问——在山脚下的河边,一位牛仔被一个女子的吻所俘获。为了爱,这就是最好的理由。
[请您观看]
',1)">
http://player.56.com/v_NDQzODU2NDQ.swf
编辑于2011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