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欧式建筑小啥名:孔庆东:有侠有仁是青春(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0:37:38

孔庆东:有侠有仁是青春(三)

来源: 大学网    作者:孔庆东    时间:2011年5月19日 

“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重视

那我们今天党风不正,社会风气腐败,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意见很大,根源在于哪里?就是在于这个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侠肝义胆,这个党不再是侠客了,而恰恰相反,很多党员跟黄世仁又坐到一条板凳上了。不再行侠仗义,相反成了行侠仗义的对象,人民意见怎么能不大呢?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那就非常非常的危险。这个其实中央的高层领导比我认识的还清楚,他们不是认识不到,现在是一个怎么办的问题。那么这样又回到我说的这个价值观上。

我说共产党是一个侠客集团。侠,这个理念它又起源于何处?在这个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成熟得比较早的。单纯就历史说,就历史的年头说,比我们长的有,比如古埃及文明比我们要早。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三千年的时候就非常发达了,可能比我们的夏朝要繁荣。但是它们一直处在我们中国所谓的那种“春秋无义战”的阶段,没有及时地总结人类早期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没有及时总结。而中国到了大约公元前三千年的时候进入了一个总结文明成果的阶段。我们今天接受西方的这种线性进化论的思维,有的时候会误以为人类社会越发展越好,越发展越聪明。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科技层面,或者说在简单的技术层面,可能是这样的。比如说唐朝没有电视,宋朝没有高铁,我们今天有,给我们造成一种印象,我们比古人发达。

但是我们比古人有智慧吗?在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上,我们跟古人相比,我们有进步吗?比如人为什么活着?人怎么活着?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什么是道德?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比古人有进步吗?我们不敢这样说。其实,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大部分范畴,我们今天主要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三千年以前。都是三千年以前两千年以前那个时候的圣人发明的。我们还在继续沿用着,我们还没用完。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圣人?不是说他们是上帝派来的,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是总结了此前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到他们那里集大成。那个时候东西方出现了一大批了不起的伟人,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这个阶段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阶段”,那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期,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那里是一个高峰,是一个轴心。然后又开始衰落。我们现在是一个衰落期。

我们现在使用着那个时候的基本的范畴。还能够使多久?不知道。就像太阳系它的寿命到什么时候算一站我们不知道一样。我们现在还躺在两千五百年前那些人发明的那个范畴里。那些人总结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的经验,产生了一些今天还在使用的基本范畴。比如说仁义礼智信。这几个范畴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而且我们今天缺失的恰恰就是这几个东西。仁义礼智信和民主科学自由相比,哪个更是普世价值?哪个更基本?哪个更接近人性的核心?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

在仁义礼智信这一组范畴中,最重要的是仁。仁这个字,一个单立人,一边是一个“二”,两个人的意思。两个人如何处理关系?古代思想家用了最大的精力去思考人怎么处理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你处理好和一个具体的另外一个人的关系,就代表着你能处理好跟所有人的关系。这在动物那里是不需要考虑的。因为动物和动物之间是一样的。一只老虎和另一只老虎、一只猴子和另一只猴子是差不多的,它不用过多地去考虑这种关系。而人组成社会了,组成社会它就有分工,人和人就不一样了。人的社会角色不一样了。有分工了,有地位了,有差别了,有等级了,所以关系学就产生了。一部《论语》为什么伟大呀?《论语》通篇讲的都是关系学,“学而时习之”是关系;“有朋自远方来”是关系;“人不知而不愠”是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关系,讲的所有都是关系。你如何处理和各种不同人的关系?如何对上级?如何对下级?如何对家庭成员?如何对君子?如何对小人?这是不管你学什么专业,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你学工学农学军学商都一样。

我们前辈的科学家为什么比现在的科学家要有成就有出息,我们今天不是科学越来越进步吗,可是我们这三十年都拿出什么像样的科学成就到国际上去呀?除了假冒伪劣,就是仿制仿造。为什么中央这么着急要创新创新呀,我们这三十年没什么创新呀。我们新中国最伟大的科学成就还是毛泽东时代的。1965年胰岛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生命。我们像样的能拿到国际上的成就全部是毛泽东时代产生的。包括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那是文革中江青直接拨钱支援他的。江青听说陈景润在做这个研究,一定要给他支持。这三十年来我们干什么了?什么也没有。就是发表了无数的论文。大量的学者骗取国家课题,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拿来之后都找发票报销了。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我们核心的技术都控制在帝国主义手里,掐着我们的脖子。我们中国是最大的电脑市场、计算机市场,但是芯片、核心软件这些东西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连我们现在的植物、庄稼、粮食都控制在国际粮商手里。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忽然明白毛主席为什么要说“以粮为纲”。美国一直忽悠我们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我们就拼命地花钱买电脑买电脑。你买了电脑那天,电脑开始降价,最后在你手里变成一代又一代的废铁。这时候忽然发现粮食是最贵的。粮食买不起了。中国人开始吃不起粮食了。再回过头一看,我们的粮食市场全部被外国人控制了。

我是一个东北人,我从小就会唱“松花江上,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全部是帝国主义控制。我们每年到了秋收季节,中央电视台就要播今年又是大丰收:尽管今年我们某些省区有旱,某些省区有涝,但是全国庄稼长势喜人,今年又农业大丰收。不知道丰收不是中国人民的丰收。谁的丰收呀?是国际粮商的丰收。越丰收农民越穷。我们中国获得多少利益呢?不过是叶圣陶写的《多收了三五斗》。我们都学过《多收了三五斗》,丰收反而成灾,丰收不是你的丰收啊。所以他送给我们的知识经济恰恰是骗我们的。如果我们自己不掌握核心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核心的知识,孔子、老子都明白,就是人怎么处理和他人的关系。那么人怎么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我想是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的,不是孔子拍脑袋想出来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人和人一开始也是残酷竞争。你今天去考察一些原始部落,比如非洲、大洋洲还有些原始部落,部落之间打仗之后,抓到对方的部落成员,怎么处理的呢?吃掉。人吃人。人吃人是真的发生的,不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比喻。真的就有。原始社会就是人吃人。因为食物短缺。把对方的人也当成动物一样吃掉。吃了之后就代替食物了,增加热量了。最早是人吃人。那么后来生产力发展了,觉得人吃人不对了。我们不要把原始社会想象得多么好,原始社会是不好的,原始社会是人吃人的。那后来觉得吃掉怪可惜的,后来发现不吃更赚,让这个人给我干活,这事挺好。就是跟他达成一个协议,说我不吃你了,让你给我干活,那时候人挺老实,觉得哎呀你不吃我挺好了,我愿意一辈子给你干活。他也不逃跑,他老想着当初你没有吃我,所以我一辈子给你当牛做马。有一个人给你当牛做马这生产力就提高了。所以奴隶社会为什么能维持很长的时间?奴隶社会维持很长的时间它也需要讲信誉呀。你说这奴隶他为什么不造反呀?你说我给你干活,今天晚上我就把你给杀了不行吗?怎么不杀?那时候他讲信誉。他老想着昨天他没吃我,昨天没吃我,我就应该一辈子给人家当牛做马。奴隶和奴隶主之间有这样一种发自心底的信誉,不需要写合同的,不需要签合同。当人类开始签合同的时候,人心就已经变坏了。签合同这件事是最虚伪的。你到底守不守信用,他要想不守信用,签合同也没用。当签合同的时候人心就坏了。

人和人之间一开始是残酷竞争的,但是残酷竞争的结果并不好,起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它不是效益最大化。那么圣人想的是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不光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也包括社会效益,综合效益。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大家谁也不欺负谁,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平等相待,这样的社会才是综合效益最高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到底在实际中有没有出现过?这个学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孔子他们就认为出现过,他们美化这个三代,他们说三代是最好的。我们今天的这个人的美好社会放在将来,将来怎么怎么样,比如以前我们老说实现了共产主义怎么怎么样,现在的人认为如果我们像美国那样后怎么怎么样。总是给你一个虚幻的未来。孔子他们其实比我们更高明,他不把幻想放在未来,放在未来老也实现不了你不就失望了么。他说这个事已经实现过了,已经过去了,那是以前的。他说古代就是这样,古代反正过去了你也没办法去追究,你也回不去,他就说古代是这样的。而古代的文化典籍都没有留下来。我们今天动不动就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好像秦始皇毁坏了多少文化,秦始皇才烧了几本书呀?秦始皇没烧多少书呀。真正把古代的书都搞没的是谁呢?是我们家老祖宗。是孔子。孔子之前肯定有无数的书,都被孔子整理过了。他一整理之后,就这么多了,以前的没了。所以说秦始皇非常笨呐,非得叫焚书坑儒,多难听呀,叫整理多好啊,叫整理传统文化,这样最高明了。

我们今天到很多地方去旅游,那个无耻的导游总是告诉你这里原来有一个碑,这里原来有一个庙,文革的时候被红卫兵砸啦。都是胡说八道。百分之九十九都没有依据,都是人云亦云。文革时候对文物有破坏,但破坏得很少。绝大部分文物,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物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破坏的,都是打着振兴旅游、恢复传统文化、整理传统文化的旗号给毁坏的。我原来以为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说,说这胆太大了,最近越来越多专家站出来向大众解释就是这么回事,比如故宫博物院院长说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真正的传统文化都是这三十年毁坏的,而且是永久性的毁坏,开发一处,彻底灭绝一处。所以现在我听说哪里开发旅游了,我就心疼啊,我就知道这个地方快没了。你比如说北京有个著名的明朝的村子叫爨底下村,非常有名,房子是明朝的,但是你现在再去看呐,特别新鲜的明朝的房子,全是新盖的。只要一旅游就完蛋了,就没有了。就是说这个传统到底是怎么毁坏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啊,孔子既然他在整理过程中毁了那么多的书,这就使我想到一个深刻的问题,是不是所有存在过的东西都要保留下去?

我们为什么不去骂孔子?其实这个事情肯定不是我先发现的。古人在这之前应该知道。孔子删诗删书啊,你想,孔子之前,社会上流传的诗歌有多少啊。西周政府,派了一个专门的官员,敲着木铎,去搜集这些民歌民谣,搜集来的肯定成千上万呐。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305首,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编一本书——《流行歌曲三百首》。都没了。此外的都没有了,都被孔子给删掉了。

我很尊敬我们家的祖先,但是我对他不进行个人崇拜。他既是圣人他也是俗人。有时候甚至我很不恭敬的想,我说我们家老祖宗这诗经三百首里是不是悄悄把自个儿的几首作品也混进去了。我老怀疑有几首是他干的,把自己的作文儿混进去了。假如有一天我编一本唐诗三百首,没准儿偷偷也混两首我自己的诗,反正你看不出来就行呗!我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啊,我曾经把我的几首作品发给一个博士,我请他鉴定我发现的诗,我说你看看这大概是哪个朝代的。他经过严密的考证,说这肯定是晚唐的。

弄虚作假这件事并不难,关键是你做的这个事请对人民是否有好处。那么多的人为什么不批评孔子?为什么认为孔子这种整理就合理?就是他对人民有好处。他在整理的过程中删掉了大量他认为水平不高的,还有那种属于扫黄打非范畴之类的。把那些都删掉了。他认为思想健康的,合乎我们今天这个讲座题目的,有仁有侠的,是青春的,他把这些东西留下来。但是就在孔子留下来的这些作品中其实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它们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诗经》的第一首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都知道哈,第一首就这么自由,第一首就是看见一个美女,回来之后睡不着觉,辗转反侧。

所以孔子不是后代人塑造的那个僵化的那个老头儿。你看看《论语》就知道孔子上课是多么自由。《论语》里有著名的那一段儿,孔子跟弟子对话嘛,坐在沂河边上,春风浩荡,游完泳上岸一块儿一边儿吹着风,一边儿说,咱们今天谈谈国际局势吧,你怎么看卡扎菲啊?这就是孔子上课啊。而且学生可以不同意他的意见,学生可以跟他辩论,学生可以跟他打架甚至。他有个学生叫子路,修养不太好。开始的时候他不服孔子,经常想以拳头解决问题,结果后来没想到自己打架也打不过孔老师,被孔老师揍了一顿。后来一想,孔老师打架都这么厉害,说的肯定是真理了。这是孔子教育的方式。那么孔子为什么能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呢?仁。就是孔子对仁的认识。

孔子一方面认为人是有等级的,这个不能忘了,孔子他是主张人应该有等级,但是在这个等级之上,人和人之间有一种彼此的尊敬,彼此的重视。这个重视,不是抽象的重视,是合乎他身份的重视。譬如你是一个处长,我就尊重你是一个处长,但是他有一个相互性,就是你自己也要尊重你这个位置。所以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后世就曲解了这句话,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不就是封建压迫嘛!就是说这个君王压迫大臣,父亲压迫儿子。这是孔子的原意吗?你如果懂得文言文的话这话能这么翻译吗?显然不能这么翻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得非常全面啊!第一个字是名词,第二个字是动词,君要像个君样儿,臣要像个臣样儿,这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君不像个君你怎么能让人家臣像个臣呢?翻译成老百姓的话怎么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才是孔子的原意嘛!君君才能臣臣,父父才能子子,你当爹的就没个爹样儿,你怎么教育儿子呢?父父子子,讲得非常全面。两个人都要做到。双方的,双方的契约。

那么现在很多学者就宣传,你看西方社会是个契约社会。当然任何一个社会,它的实际发展过程都是契约的。契约是一种理论假想。那么孔子的这种假想,就是仁义礼智信基础上的契约假想,就是每一个人你要对得起自己的那个位置,适合在哪个位置上的人就在哪个位置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叫乱了名分,就叫名不正言不顺。你譬如说今天,一个领导说话,他的下属为什么不听?他的下属这么想,你的水平不如我,你凭什么当我的处长?我的水平比你高。就是今天这个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是:该在什么位置上的人不在那个位置上,在那个位置上的人不适合干那件事儿。这是中国社会的大问题,所以民怨非常多。很多人对领导不满,学生对老师不满,副教授看不起教授,副局长要雇个人把局长杀咯!这种事儿经常有吧?也就是今天的社会不是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所以它就乱了。

孔子的理想是在人和人之间找到一种对等的关系,这种对等的关系出发点是来自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有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本性。这个孟子说得好,孟子说你在井边儿看见一个小孩要掉下去了,你本能的会救他。你为什么会救这个小孩儿?小孩掉下去就掉下去吧,掉下去淹死,你也没死,你为什么看见一个小孩掉下去你要救他?这个是所有阶级的人都会干的,除非来不及了。只要来得及,一个大人看见一个小孩儿马上要爬到井里了肯定一把把他救上来。就是在人的本性中你一瞬间就想到了:“哟,这可能是我啊!”这个小孩很可能是你,这叫“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假如是一只鸡,鸭,鹅掉下去了你可能就没有这么反应敏感。即使你要救它,也是一种别糟践东西的想法。这只鸡值很多钱的,拿回去吃,是这种想法。和救一个小孩儿是不一样的。救一个小孩儿一刹那你想到的是这个孩子是我,在另一种时空下他就是我。所以人才有同情心,有悲悯心,把这个心给它规范化,就是仁。

这个仁和西方所讲的爱很接近。可是有一个问题啊,我们从80年代以来不就宣传要有爱心吗?我们80年代以来流行歌曲里铺天盖地唱的都是爱啊!你现在到卡拉OK歌厅里边听听,都是那个爱得死去活来的,一天到晚爱,可是越唱这个社会越没有爱。这是怎么回事儿?80年代我们都唱一首歌叫“让世界充满爱”,以为世界充满了爱这个世界就好了,结果越来越不好。我们不要说那个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国欺负小国,这些事情我们不说,就说我们自己中国国内,无论大陆还是台湾,这么多违背道德的事情,杀父杀母的事情层出不穷。

我昨天评论一个新闻,一个后母,一个当继母的,把人家前妻生的一个3岁的女儿打得遍体鳞伤,还扔到马桶里。我说这个后母可能对前妻生的孩子有点意见,本能地不喜欢她,这也可以理解的。可是你打她两巴掌也就算了,怎么能打得这么狠呢?这已经丧失人性了嘛!一个三岁的孩子能犯多大错误啊?值得你这么打。就是人现在没有仁。那不是成天制造爱么?人和人之间不是有爱心嘛?爱和仁有什么差别呢?西方讲的这个爱也是一个不错的范畴啊!但是这个爱的问题是——爱它联系着另一个词儿,叫喜欢。你看我们中国古人是不说爱的,爱这个词儿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才一百来年的历史!是随着西方文化才进来的,你看我们中国古人什么时候说过“我爱你”啊?!所以说现在那些古装电视剧演的都是胡说八道,穿着唐朝的衣服,“我好爱你哦”。这样的作品我是绝对看不下去的,我看了马上就换台,这太肉麻了。因为古人绝不会说这样的话。

在古代,“爱”甚至不是一个褒义词。“爱”是贪小便宜的意思。古代的男女之情要讲什么?讲“恩爱”。“恩爱”不是我们今天的这个“爱”。金庸的小说为什么写得好?金庸从来没写过杨过对小龙女说,姑姑,我好爱你。没有说过吧?杨过和小龙女说过什么?是另一个词,叫“怜惜”。“怜惜”这个词太伟大了,真正的男女之间的感情是怜惜。你身上受了伤,我疼啊,这叫“怜惜”。我们今天的青年男女,动不动就说“我爱你”,都是假的。他(她)受了伤,你疼吗?他(她)受了伤,你说,真笨啊。不疼。你真正爱一个人应该是疼才行。他(她)出了远门,半天联系不上,你坐立不安,这才叫那种男女之间最宝贵的感情。而我们今天过分讲这个“爱”,为什么越讲爱,离婚的人越多?往往为一点儿小破事儿就离婚,现在很多青年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并不反对离婚,问题是很多离婚的理由看上去非常荒谬。比如说上个月我看到的一个离婚:一个女孩说,我晚上跟朋友一块儿打麻将,到十二点了,我让他开车来接我,他非得不开车接我,他一点儿都不爱我,所以我要跟他离婚。就因为这样的事情,就上升到他(她)不爱我!

西方传来的“爱”它有一个前提是“喜欢”。所以我们看很多描写爱情的作品,两个人谈对象的时候,一开始先不能说“我爱你”,先要一步一步走,先说“我喜欢你”,“我喜欢你,我好喜欢你呀!”为什么不说“你爱我”呢?因为最后一到说“你爱我”,才算是盖了一个章,算是一个文凭,确定关系的文凭。在爱之前要有喜欢,就是说爱是跟喜欢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它的意思是你只有喜欢一个人和一个东西,你才对他好;它包含着这样一个意思,你爱的东西是它要引起你的愉悦,对你有好处,你才对它也有好处,才爱他。所以这个背后就有很多问题。你可以随便找出一个理由来就不爱他。你可以找出他不值得喜欢的地方。比如我们这个社会到处弘扬什么美女,那人总是有长得漂亮的不漂亮的,难道美女她就更懂得爱吗?长得稍微不那么美的,或者按照某一种标准不美的,美本来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这么一个标准,什么叫“美”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美的审美观。比如说,这个时代我们成天弘扬的那些美女,在我小时候,那不叫美女,那都叫“鬼”呀!今天的所有的美女,在我小时候都是“鬼”,在我小时候范冰冰那是属于最丑的类型,说这丫头怎么长成这样啊,嫁不出去了。皮包骨头啊,几天没吃了。就是说美的标准本来就是不一样的。然后你又把这个标准强行的通过广告啊、电视啊这种美学暴力,推广到全民,它必然要造成很多人精神出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失败者”。

跟“爱”相比,仁就不一样了,仁没有前提,没有喜欢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人你也要对他好,这是仁的伟大之处。比如邻居家有个小孩特别讨厌,见了你就骂你,拿个棍儿打你,或者绊你一跤怎么的。但是,你看见他快要掉到井里的时候,你不救他吗?当然要救他。就是说你讨厌的人,该救的时候,也要救他。坏人、有错误的人都包括在内。比如这一次日本发生地震了,要不要给日本捐款?(同学答:要。)但是我在网上看到很多青年人,恨不得日本人都死光了才好。那么一方面呢,我们应该理解,我们跟日本之间有历史积怨,而且日本表现特别不好。军国主义还很猖狂。我是东北人啊,我对日本也是有深仇大恨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是不好,但是发生地震了,很多平民百姓遭受灾难了,我们中国又有这个能力的情况下,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就应该去帮助他救助他。不但要捐款还要捐物资,还要派救援队去救他。先救了他,以后的事再说。关于你这个核电站到底怎么搞的,你背后有什么阴谋,以后那个帐咱慢慢算。现在你家里遭了难了,该怎么做怎么做。咱们中国老百姓就是这么做的。比方说,村里面两家人平时有仇,但是其中一家老人死了,你应该去吊孝,人家遭受什么不幸了,你应该去表达一下你的慰问,这叫传统文化,这才叫文明古国。

那么对一部分年轻人,他们表现出比较偏激的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他只要不是主流就行了。不能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这就是仁。就是你不喜欢的人,你也不能落井下石。所以说这个仁它是更高层次的一种爱。不以个人利益,不以个人喜好为标准的爱。所以真正被人看成仁义的人,不是只对他喜欢的人好。比如一个人对他的妻子特别好,对他的女朋友特别好,别人会赞美他说“这个人很仁义” 吗?绝不会的。这是你应该做的。你喜欢的人你对他好,这是应该的。我们说什么人仁义呢?这个人跟他关系并不好,他都照顾了他。比如说,这个单位有一个人不好好工作,天天骂领导,但是有一天他生病了,领导毫不犹豫地批了一笔钱给他动手术,单位给他出钱治。大家都说“你看这领导多仁义。那小子天天骂他,领导都没有报复他”,说“这领导真仁义”。所以对你不喜欢的人,你也对他好,这是圣人所讲的“仁”。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其实你的生命就提升了。这个时候,你就变成一个有青春的人,你的生命里有一种新鲜的血液在流动。

仁有等差,关键在觉悟

但是第二个层次,儒家所讲的这个“仁”,又是有等差的,有级别的。那么跟它相比呢,一个是基督教所讲的“爱”,还有一个是墨家所讲的“兼爱”。如果单纯从这个抽象地理论上比较啊,好像基督教的这个“爱”,还有墨子讲的“兼爱”要更伟大。墨子说”兼爱“,就是说天下什么人,你都对他无私的爱,不论他是什么人。这不是更好吗?比“仁”好像更进一步啊,但是我们想想墨家为什么最后没有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儒家给吸收进来了。我在讲金庸小说的时候讲过,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郭靖这个人物身上,就集中了两种文化:一个是儒家文化,一个是墨家文化。他有墨家文化那种积极奔走,解救天下人的那种精神。但同时他又具备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因为墨家讲的这个兼爱,是在理论上很高调,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操作的。就是你对所有的人没有差别的一视同仁,实际上做不到。我们不是说这种理论不好,不是说它不高尚。它很高尚。但是实际中它做不到。比如说,你们楼里着火了,你肯定是先救你们家的亲人。你肯定先救自己的母亲,救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们救完之后,你才去救邻居。这没有什么错误啊。如果有人这么做的话,我们能去指责他吗?说这个人,太自私了,先救自己家人,怎么不救旁人呢?你家住在10层,怎么不先救18层的人呢?所以说,我们现在有些捣乱的媒体,就是故意这样混淆是非,没事找事。因为他不符合人性。合乎人性,这个人就是有等差的。先对自己周围的人好,这和我前面讲的第一点是统一的。在理论上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就是说这邻居很讨厌,你也要救他。但是,先救自己家人,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可以操作的。每个人都先救自己家人,先救自己身边的人,然后再去放大。所以儒家这个伦理道德为什么特别重视家庭呢?把忠和孝为什么联系起来呢?以家庭为伦理核心,你先对你的父母兄弟好,然后对朋友,对邻居,对亲戚好,一圈一圈的放大出去,最后就是对国家好,对天下人好。这是一个又有理想又可操作的这样一个比较完美的伦理框架。这是仁。以仁为基础,才能有义礼智信。

仁是发自内心的,有了仁才有义礼智信。可是光有这个仁和一颗心是不够的。因为你仁了别人不仁怎么办?仁是需要觉悟的。怎么能够获得仁?这很难。上大学有用么?没用。仁不仁和有没有知识没有关系,和有没有钱没有关系。要不为什么有个成语叫为富不仁呢。有钱人可能心肠好,也可能心肠不好。这和财富没有关系,和知识没有关系,和地位和权利没有关系。它靠觉悟。有没有仁是靠觉悟的。佛家儒家都特别强调觉悟这个概念,佛是什么?菩萨是什么?就是觉悟之人。同样是国王,人家释迦摩尼就觉悟了。释迦摩尼在树底下睡了7天7夜,想明白了,起来之后就开始成佛了,就放弃他那个荣华富贵。关键在于觉悟,和其他没有关系。

既然在于觉悟,那人和人之间就有差距了。有的人他是仁人志士,有的人不仁,但是不仁的人未必就有罪。多数人觉悟不了。觉悟不了怎么办呢?中国文化是非常宽容的。中国文化的底线放得很低,只要你不损人利己就算好人。中国文化非常宽容,人可以自私,自私无罪,可以为自己谋利,可以不去帮助别人,可以没有仁,这都不算坏人,只要不损人利己,不落井下石就是好人。那么那个先觉悟起来的人就面临着如何处理跟这些人的关系。我是一个仁人,我遇到另外一个仁人,我们两关系好处,我们都觉悟了,不要紧。佛和佛之间关系好处。我如何处理那个不仁的人?麻烦就来了。

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大家都学过,叫《药》。《药》里面有三个年轻人,一个是革命者夏瑜;一个是夏瑜关在监狱里边那个看他的监狱的狱卒,红眼睛阿义;还有一个得了痨病的叫华小栓。三个都是年轻人,我们说他们三个人谁有青春啊?夏瑜。大家都熟悉这篇课文。那个华小栓虽然是年轻人但是他是没有青春的,他没有青春第一是因为他得了痨病,这痨病治不好,死了。而且是没有科学的医疗方法,吃那个人血馒头。另外除了他得痨病之外,他精神上也是一个不觉悟的人。在这个小说里他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他从出场到死,他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只是因为年龄是个年轻人而已。红眼睛阿义是个很健康的年轻人,很健壮。小说里怎么写的?阿义哥使一手好拳棒。但是在我们看来阿义也是一个没有觉悟没有青春的人,不能说他有青春。因为他的思想是那么愚昧。当这个革命者夏瑜向他启蒙的时候,说这大清的天下本来是我们大家的,他不但不受启蒙,他还揍了这个夏瑜一顿。他说他说的不是人话。夏瑜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但是觉悟的人面对的是这两种人。所以这个人自己觉悟了等于把自己解放了,自己是一种境界,但是你要想去启蒙别人是非常难的。

所以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无论小说还是杂文,主要考虑的问题也都是这个——先觉者和群众的关系。鲁迅的文章其实批判政府的,批判日本人的并不多。因为在鲁迅看来狼要吃羊,狼没什么可怕的。狼就是要吃羊。鲁迅做的工作是他老问这个羊你为什么要当羊,为什么人家要吃你。这是鲁迅要做的工作。所以鲁迅的很多作品是启发普通民众,质问知识分子,批判学者,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多。同样这三个年轻人,他们这个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一个仁人,面对一个不仁的社会,一个麻木不仁的环境怎么办?所以光有仁是不行的。我们看这个夏瑜他的结果是非常悲惨的,结果他不但死了而且不被理解,甚至不被自己的母亲理解。他和那个华小栓都死了,都埋在坟地里,两个母亲来上坟,华小栓的母亲就是觉得自己很光荣,因为自己的孩子是病死的,是正常死亡的,你那孩子是一个囚犯,你那孩子是一个犯人,是被政府毙了。明明是一个革命者,他的母亲却感到自卑。所以说你自己觉悟了之后没有处理好跟社会的关系,当然他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个革命者精神是高尚的。这个夏瑜他就是最早期的侠。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孔庆东:有侠有仁是青春(一)

孔庆东:有侠有仁是青春(二)

孔庆东文集 转自: 大学网 -新青年 新文化 新主流!   http://www.haodaxue.net/html/59/n-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