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天堂酒店附近美食:老上海的痕迹(三十九,方浜的昔日风采(上)——方浜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2:55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三十九,方浜的昔日风采(上)

方浜路

方浜是老城区的精华所在,它把老上海城区的精彩内容串连在一起,见证着它的演变,《方浜的昔日风采》就是试图写写它的原貌。我知道这是写不好的,因为内容太多,历史性太强,很多专家研究过这个大题目,区区小小的博客只能汇总一些资料,作为一个引子,给大家参考。

由于内容太多;这里分三集;方浜路、候家路、福佑路。我们开始吧!

“城隍庙在方浜边上”,这是我的博客里经常出现的说法,方浜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叫方浜?很多人对此很纳闷,只知道庙前有一条路是方浜路,好像与方浜有一点关系。

我们把历史往前翻,来看看下面一张地图;

同治地图

 

在城隍庙前原来是有一条浜,就是现在的方浜路位置。这条浜于1914年填平成为马路,所以它是弯弯曲曲的,解放前光启路以东称为宝带路,光启路以西为庙前街,后来统名为方浜路。

为何又叫方浜呢?

上面这张图就会给你答案;方浜穿过小东门旁的水门和城外的集水浜(现在的东门路)相接,一直向西流到西城墙脚下,另一支在《同治上海县志》有记载;“方浜一支从香花桥北流,名为侯家浜(现在的候家路),再北折而东(现在的福佑路),过北香花桥、安仁桥,至福佑桥而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方块,所以大家都叫这条浜为方浜。在这个方块里有城隍庙、岳庙、豫园、沉香阁等著名游览胜地,城隍庙里的荷花池也是它的水。而浜南有县衙、咸丰以前还有文庙,所以当年这条浜真是风光无限;人们可以在黄浦江过集水浜乘船进水门,泛舟方浜一直到城隍庙大门前庙前街上岸。然后“白相城隍庙”;进香、购物、小吃,还可以经长生桥、如意桥或陈士安桥跨过方浜到县衙办事,到文庙求圣人保佑高中。看到这时你可以想一想;在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这条浜犹如现在上海的南京路,要想还原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它是老上海县城真正的母亲河,它的故事老前辈都有很厚很厚的书在记录,在我的这三集里只能拾一点小花絮,主要目的提醒一下大家;不要把方浜给忘了!

筑路前的方浜

 

《筑路前的方浜》看着这张老照片对我们喜欢拍照的人来说很会触动感情,去过绍兴的人就会想起,当时上县城里热闹的程度绝对是一流的,可惜的是填浜以前的照片很少,1914年填浜后的照片到有几张,现在的南京路也要为之汗颜,当然这是两种风格。

旧时方浜路、集水街(东门路)街景

 

人山人海在刚填平的方浜路上忙,二边的商店应运而生,其密度是现在任何一条街不能相比的,因为那时没有交通规则。

昔日方浜路——商铺林立

 

方浜中路到现在为止西段已经拓宽,没有了原来的模样,而东段没有拓宽过,还保持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一个明举;

方浜中路东段

 

二张照片明显区别是多了许多二层、三层的房屋;有砖木结构的、有钢筋水泥结构的,中间还夹着几幢欧式的楼房。

在乾隆年间浜边的大街已经很兴旺,市民都叫它“庙前大街”,方浜填平后,交通大为方便了,路通兴市,方浜路成为上海城厢里最繁华的街市,一直延伸到城外的小东门街(后来的方浜东路,不是东门路)。在这里诞生了不少百年老字号商铺,现在它们都搬走了,也不回来看看,要是像我这样小气,哇哇地要骂山门了!开一个玩笑。

童涵春和方九霞

 

先来谈谈银楼,几乎著名的银楼都聚在这里;在方浜路人民路口就会给你一个气势,右面是1783年创建的童涵春,左面是哪一家?你知道吗!它是有名的“方九霞”银楼,南京路崛起后搬到南京路庆福星的大楼里。除了“方九霞”,还有“老庆云”、“裘天宝”等六家都先后开张,有兴趣的话我们来点一点;

第一家是“杨庆和”银楼,开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十年后,现方浜中路59号“老庆云”银楼开张。1852年凤祥银楼在小东门的方浜路上又开张了,1908年迁至望平街(南京路附近),取名为“老凤祥银楼”,现在是上海大名鼎鼎的大银楼,家喻户晓。

迁至南京路的老凤祥银楼

 

接下来大批银楼跟着来了;“东来升”、“景福”、“恒孚”、“裘天宝”、“宝成”、“费文元”、“庆福星”先后开业,所以这条街在当时被称为“银楼街”。这里到要提一提;“裘天宝”是周信芳的岳父裘氏开的。

这些银楼有一个特色;前店后工场。前面站柜台的伙计都是卖相很好的,因为那时和现在不一样;现在买首饰只要到店里去挑,当时是小姐、太太上门去定做的,卖相不好生意是要逃走的。每一个工场里都会有顶呱呱的老工匠坐镇,客户再难的图样也难不倒他们,记得当时方九霞工匠领班(当时称老把)也是姓蔡的,手艺出众,远近闻名,处处体现了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所以生意越来越好。

现在还有老银楼的痕迹吗?我们再去找找!

老庆云银楼旧址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南市遭到了狂轰滥炸,市面冷落。更可怜的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1946年),国民党政府实行黄金统管政策,禁止黄金买卖,这里的银楼大批关闭,加上解放初期黄金不准买卖,从此一蹶不振。

除了银楼,样样都有,店铺林立,人头济济。不能不说的是茶楼,它们都集中在方浜路小东门口,最有名的是“春风得意楼”,因为口彩好,过年过节,老板小姐总得上楼逍遥品上一杯,得意非凡。不仅如此,据记载,这家茶楼门口还有一台老虎灶;不是后期的那种用龙头放开水的老虎灶,而是用铜勺舀水的那种小锅老虎灶,这是什么味道!你可以想想。

老虎灶


--<

到了晚上,酒楼开张,大闸蟹上市了,灯红酒绿的一条街,酒店前挂了很大很大用纸板画的、红红的大闸蟹,两只眼睛装了两只电灯泡,闪闪发光。楼上顾客盈门,品尝着鲜美的大闸蟹,咪着醇美的“王宝和”佳酿,“五斤奎!六六六!”的猜拳声响彻街面,叫人终身难忘。

清末富家子弟用餐

 

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是小东门街,后来改为方浜东路,现在拆得干干净净,成了停车场。当时可是黄鱼鲞、鳗鱼鲞、虾干、龙头烤等南北货的集中地,窄窄的一条街,两边摆满了箩筐,咸香味洋溢着整条街。路过那里,店里的伙计会拉着你长衫的衣袖;“老板,买一点吧!”。

正像我前面所说的有幸现在老街改造,城隍庙以东的方浜路基本上不动,保留晚清、民初的原样,我看了这些资料后,站在路口,六十年前的上海老街像拉洋片一样,在眼前浮现,享受《老上海的痕迹》的快乐!所以我特别喜欢方浜路东段。

在方浜路光启路口有一个戏台,叫玄扈台。你可不要上当;这不是老上海的痕迹,1999年修复上海老街时以便随时在街头演出而新建的。按说在我的《老上海的痕迹》里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又与痕迹有关;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不能不说;

建戏台时为命名伤透脑筋,于是当时的南市区委召开部分“老上海”座谈会。因为地处光启路,为纪念徐光启,有人提议叫光启台。提议一出很多人认为很好,但是也有人以为一边是光启路,这里是光启台,既重复、又太俗。又有人提议老庙黄金新楼以城隍老爷的字号“景容”命名,也可以同法泡制。这个提议很好,于是查了资料;徐光启的字号是“玄扈”,这样在老街上就有了“玄扈台”,很有趣吧!

玄扈台

 

过了光启路,路面经过拓宽,已经没有了老上海的痕迹,只有面貌一新的新街市。

新街市

 

这里尽管一派明代的氛围,也很热闹,但是我要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往前走,过了旧校场路(这里也有很多故事,暂且放一放),前面到了候家路,方浜的支流侯家浜到了,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集——侯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