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边度假村:苏州塘藕唐朝就是贡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32:54

只可惜“水八仙”里不少好品种已经失传

01.jpg(184.90 K)
2010-5-12 11:03:49

 


      苏州“水八仙”,老苏州都晓得,那是土生土长的水生蔬菜——塘藕、茭白、荸荠、慈姑、水芹、鸡头米、菱、莼菜。塘藕更是曾被当作贡品,名气实在响当当。只是,这几年苏州“水八仙”的种植面积大大缩水,茭白、塘藕中不少优良品种已失传。而且,会种、愿意种“水八仙”的大多只是中老年,没有种植技术的传承,苏州的“水八仙”的未来真让人有点担心。
    苏州塘藕唐朝就成贡品你知道“捉藕”是怎么回事吗?
    苏州东环路、金鸡湖大道交叉口一带,如今宽阔的道路一条连着一条,高楼大厦一幢傍着一幢,一派城市风光。只有黄天荡桥、黄天荡小区等名字还在默默告诉人们,这里就是曾经以荷花、塘藕而著称的黄天荡。
    老苏州几乎都知道,荷花荡、黄天荡以东、以南的娄葑、斜塘、车坊、郭巷等地,层层叠叠长满了塘藕等水生作物,是苏州塘藕的著名产区。每到盛夏,塘藕的地下茎上萌出一朵朵荷花,香飘十里,出淤泥而不染,引得城里人争相赏玩。孩子们溪头卧剥莲子,也是入画一景。初秋时节,白嫩嫩的藕被挖出来满城叫卖,于是,人们的餐桌上就多了糖醋藕片、炒藕丝、藕粉圆子、桂花糖藕等美食。
    研究水生蔬菜20多年的高级农艺师鲍忠洲介绍,苏州种藕的历史非常早,据说当年吴王夫差就曾在灵岩山上修建玩花池,在里面种藕栽荷讨好西施。到了唐朝,苏州的藕就因品质优良而被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享用。这些贡藕不但白嫩、甜脆,而且吃完后没有渣。
    经过几千年的培育,苏州出现了适宜浅水栽培的田藕(花藕)、深厚淤泥里栽培的塘藕(慢荷)、深水栽培的湖藕(太湖红花莲)等品种。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塘藕,不但老百姓爱吃,就是知名人士也争相采购。1935年8月21日的《苏州明报》就报道,大名鼎鼎的冯玉祥将军也特意托人买了42斤苏州塘藕,供自己享用。
    吃了还不算,有的还要引种。鲍忠洲说,其中最典型的一例是,曾任苏州刺史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进京时把苏州的藕引种到了长安。
    俗话说,白米饭好吃田难种,塘藕也是如此,特别是挖藕,最为辛苦。娄葑镇群力村村民把挖藕叫做 “捉藕”。塘藕长在六七十厘米深的淤泥里,“捉”起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疼,而且需要技术,千万不能挖断,一断,淤泥就会灌进藕孔,这藕就废了。
    更叫绝的是,苏州一些藕农还能在齐胸深的泥水里“捉”藕。群力村59岁的村民钮金龙,年轻时就曾这样干过活:先拿一根木棒插在泥里,然后紧握木棒,以免身体浮起来,然后用脚清除塘藕边的泥,最后把藕完整地挖出来。不过钮金龙说,会这技术的不止他一个,他也是从年长的藕农那里学来的。
    水中八仙全都呱呱叫
    说起营养来也是好东西
    除了塘藕,苏州“水八仙”中的其他“七仙”也都呱呱叫。
    苏州荸荠以甘甜脆嫩、便于熟食、适宜加工而闻名。解放后,苏州荸荠还被作为加工荸荠罐头原料的首选品种。鲍忠洲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仅车坊一个乡镇种植的荸荠就达6000亩,产品大多被苏州、南通等地的罐头厂收购,加工后出口。
    苏州的鸡头米也是一绝。这种鸡头米刺很少,香气浓郁、吃口软糯,被称为“南芡”,不像“北芡”那样浑身是刺,很难采摘和剥肉。
    苏州的菱同样远近闻名。唐朝诗人杜荀鹤那首脍炙人口的 《送人游吴》诗里就写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夜市卖菱藕”。鲍忠洲说,苏州的菱品种繁多,颜色鲜红水嫩的是水红菱,又脆又甜,适合生吃;看上去像馄饨的叫馄饨菱,又叫元宝菱,果皮绿色,果肉水分少,适于熟食;苏州的大青菱果壳较薄、肉质香糯,老乌菱、和尚菱、沙角菱、小白菱等品种也是各具特色。
    此外,苏州的茭白洁白糯嫩、纤维极少;苏州的慈姑个头大,肉质丰满;苏州的圆叶芹成熟时间早;苏州的莼菜胶质丰富,鲜嫩无比……鲍忠洲感叹:难怪晋代的苏州人张翰会因思念家乡的莼菜而弃官回家了。
    不光吃口好,“水八仙”营养价值也特别高,有的还有药用价值。鲍忠洲举例说,像茭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有解酒的作用;荸荠含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铁、钙和碳水化合物,有消热、利尿、降血压的功效,还可制淀粉;鸡头米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有补中益气、滋养强身的功效。
    种植面积近年锐减4成部分品种已经消失十廿年
    “水八仙”好归好,它们的前景却并不乐观。特别是近些年,苏州的“水八仙”种植面积大幅减少、部分品种已经失传。
    鲍忠洲以茭白为例说,茭白是菰的根,又称“葑”,苏州甚至以此命名了一座城门——葑门。苏州的茭白无论是品种还是效益,都是全国闻名的。品种方面,光秋种两熟茭就有大头青种、两头早、小蜡台、中蜡台、大蜡台、中秋茭、杨梅茭、吴江茭等;一熟茭也有青种、白种、群力种、寒头茭等;
    就种植效益而言,苏州的秋种两熟茭每年8月种植,10月份和次年5-6月各收获一次,加起来亩产可达5500-8500斤。10个月时间的产量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让其他地方望尘莫及。而且,第二批茭白5-6月上市,不容易遭虫蛀,也保证了茭白品质。
    不过,随着大量农田被征用,苏州茭白的种植面积在急剧减少。其中,原先的种植大户老娄葑地区(不含斜塘、车坊北部),现在已看不到茭白田,而1993年这里种植的茭白达1.1万多亩。
    大蜡台、杨梅茭等品种则已消失。鲍忠洲心痛地说,大蜡台需要的肥料多,种起来比较辛苦,所以农民不愿种,但它们的个头大,肉质致密,所以很有保留的价值。可十多年前他去寻找这种品种,就已经找不到了。杨梅茭黄梅天还能上市,可填补其他茭白供应的空白,可现在也音信全无了。
    市粮作站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苏州的水生作物面积为8.2万亩,去年却减少为4.9万亩,锐减了4成。
    种植者大多是中老年接下来,由谁来种“水八仙”?
    另一个问题是,原先“水八仙”都是千家万户来种植、男女老少齐上阵,但现在只剩中老年还在守着它们。
    “种‘水八仙’辛苦啊!光是种鸡头米就要忙半年,年轻人哪吃得了这苦呢?工厂里上上班多安逸! ”上面提到的群力村村民钮金龙,指着家门口几个塑料盆、泡沫盆说,浮在里面的“绿色盾牌”就是鸡头米秧苗的叶,我们每年4月10日左右开始育秧,过一个月移到田里,再过一个月正式定植,然后是施肥、管理,过65天开始采收,一般每隔5天左右采收一次。采收当天三四点钟就要出门,采下蒲头带回家,然后剥开蒲头,把果实拿出来,再不停捣鼓,去掉滑腻腻的假种皮,最后再剥壳,一般3个小时才能剥一斤肉。这样从8月下旬到10月中旬,家家户户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至于田爿里的风吹日晒、蚊虫叮咬就更不用说了。
    辛苦的同时,收益也不高。钮金龙算了一本账:正常年份每亩水面可收获鲜鸡头米肉七八十斤,按每斤卖50-60元算,也就三四千元钱,但每亩土地的租金就要七八百元,此外还要种子费、人工费和其他费用,算下来就没什么大花头了,碰到收成不好的年头,有些人家还会折本。
    又苦又累再加上效益不高,年轻的自然不愿投身其中。钮金龙坦言,他那30多岁的儿子就根本不会种鸡头米和其他水生作物了,再下一代就更难说了。
    出路还在专业化娄葑将建“水八仙”培育基地
    苏州“水八仙”的萎缩,直接带来的是苏州蔬菜供应的不稳定。鲍忠洲说,毕竟,“水八仙”大部分品种可填补旱生蔬菜淡季供应的缺口。比如说,大冷天旱生蔬菜比较少,就可以多吃吃荸荠、慈姑、水芹。
    那保留“水八仙”的出路又在哪里?一条出路当然是通过专业机构保种。鲍忠洲所在的市蔬菜研究所,就把濒临灭绝的白花芡、圆叶芹保留了下来。鲍忠洲说,鸡头米按花的颜色可分为紫花芡、白花芡、红花芡三种,但以颗粒大著称的白花芡也差点失传,后来他四处打听,最后骑自行车到吴江东太湖农场,在那边的田里找到了一棵,这才留下了种。早熟而纤维少的圆叶芹,也曾因为外地水芹的冲击而濒临灭绝,后来还是在上方山半山腰的一个池塘里找到了种。
    但如果仅仅是通过专业机构保种,那“水八仙”就只能是一件摆设,而无法实现它们的食用价值、经济价值。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地方已意识到了继续保留传统农业特别是“水八仙”的意义。娄葑镇群力村书记许兴明就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正在对娄葑镇阳澄湖边的一片土地进行复耕,准备开辟一个面积约400亩的水八仙种植基地,然后与市蔬菜研究所合作进行保种和专业化的生产,让“水八仙”继续各显神通。
    鲍忠洲对此认为,专业化种植不但可以为苏州留住“水八仙”的品种,还能保留相关的种植技术。他透露,苏州塘藕之所以好吃,就因为苏州藕农有一种种植技术——在藕成熟后期打去荷叶。鲍忠洲说,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可以促进藕的生长和养分的转化,同时还让藕变得白嫩,高产而优质。
                                                来源:城市商报      □商报记者 施晓平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