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空房 物业费:公众最痛恨七大道德失范现象 人心冷漠排第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24:36
自辽宁日报推出“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系列报道以来,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尤其是“一起来讨论”环节,更吸引了不少读者。记者共接到与这个话题相关的600多个电话、1000多封电子邮件。另外,在“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报道期间,记者共进行7次问卷调查,受访人数达300余人。合

    并同类项后,记者从中梳理归纳出了7类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

    1

    人心冷漠,见死不救

    关注指数:100%痛恨指数:99%

    几乎所有参与讨论的读者都认为这是最令他们痛恨的不道德行为。网名为“金风倩影”的读者说,今年10月13日,广东省佛山市两岁女童小悦悦遭两车碾轧而18个路人漠然相视;同月24日,在浙江省平湖市世纪商业中心,一名中年男子爬上室外楼梯的5楼,横跨在栏杆上说要跳楼。千名围观者,有的积极劝阻,有的喊着“跳吧,跳吧”,怂恿这名男子跳楼。频频发生的事件,应该引起大家的反思。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是那18个路人之一,如果我们是千名围观者之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危难面前见死不救,良心能安吗?

    79岁的读者王永亮给记者打来电话,他认为见死不救的人内心深处一定会不停拷问自己。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在你的眼前消失,那是多可怕的事情啊。

    2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关注指数:95%痛恨指数:100%

    大多数读者认为那些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上做文章,牟取暴利的不诚信行为是令人非常痛恨的不道德行为。福州市的读者武月容打来电话说,不把老百姓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当回事的商家太缺德了。食品、药品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看看那些因为吃了含有三聚氰胺奶粉而变成大头娃的孩子们,看看那些因为吃了假药而引起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甚至死亡的人们,我们就知道应该多重视商家的诚信问题了。

    3

    医患矛盾

    关注指数:90%痛恨指数:80%

    巧的是,此次参与讨论的,有医生,有患者。沈阳市的读者刘丽华认为有些不良医生收红包、为了提成开效果一般但价钱昂贵的自费药,有些不道德的医生让患者做一些没有必要做的检查。更有甚者,不把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放在首位,押金不到位就不抢救。

    作为医生,鞍山市的读者王利民也说出了自己的苦衷:有些患者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稍有不满就投诉、骂人,有的甚至对医生拳脚相向。对于疑难病患,医生积极治疗就一定要冒风险,如果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谅解,只能令医生救死扶伤的心越来越凉。再说到见死不救,有些家属把重病的老人送到医院就没了踪影,他们是患者的亲人尚且无情若此,岂不是更缺德?

    4

    不孝顺父母

    关注指数:85%痛恨指数:90%

    以抚顺市民国天明为代表的很多读者打来电话都说到了“孝道”。国天明说,最近频频发生的全国最年轻博士逼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深圳公务员殴打父母,让我们看到即使学历再高、工作再好,如果他是个不孝顺的人,一样会受到人们的鄙视。不止一位读者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不孝之人,何谈道德二字?

    5

    利用他人善良骗取钱财

    关注指数:85%痛恨指数:70%

    以网友“冰天雪地”为代表的众多网民和读者还提到了一类他们最痛恨的人,就是那些利用公众的善良来达到某一目的的人。比如那些假装残疾在繁华街头乞讨的人、假装贫困大学生向行人要学费的人……他们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虽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时间长了,大家就不相信有善良的东西存在了。

    6

    公民缺少文明意识

    关注指数:80%痛恨指数:70%

    大连市的读者杨立晖在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说,那些缺少文明意识的人是不道德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坐车不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些人的行为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文明与道德并不完全画等号,但很多不文明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突破道德底线的理由。

    7

    当“小三”傍大款傍富婆

    关注指数:75%痛恨指数:70%

    以魏来为代表的读者说,他们最痛恨的不道德行为就是当“小三”、傍大款和傍富婆。魏来说,自己就认识一个傍大款的女孩,她爱慕虚荣,追求富足的生活,但本身又没有能力,不想凭自己的努力追求理想,于是傍大款,不劳而获。这些人违背传统道德观念,扭曲了价值观和社会观,也破坏了别人的家庭,影响了社会安定。

 

    数字中的主流道德力量

    ——代“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小结

      到今天,辽宁日报“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大型策划告一段落,我们撷取一组数据,从中感受澎湃向上的主流道德力量。

    26万字

    从10月14日至11月17日,为期35天,本专题共出版了9期,20个专版,见报文字数量达26万字,系统地针对本报提出的“六大判断”进行阐述,并通过专家访谈、道德实验、问卷调查等方式,全方位地认识当今中国主流道德状况。

    29.5万个

    百度搜索关键词 “辽宁日报主流道德判断”页面有29.5万个,全国20多家主流网站转载,点击率超过100万人次。东北新闻网上人们关于 “当今社会道德水准是上升还是下降”的讨论有237页回帖,2365人回帖,234151人查看了这一讨论。

    300份

    本报先后向社区居民、公务员、企业白领、网民、车间一线工人、中学生等6个群体的300多人发放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他们的道德认知,对道德模范、新媒体的认知等。

    680多人

    在“道德实验”栏目,记者与特别邀请的“实验员”在公共场合进行与当前的热点道德问题相关的实验,实验涉及到的普通群众达680多人,其中在实验结束后接受了记者采访的就有210人。

    1600多个

    本报记者接到读者反馈的电话600余个,收 到信件和电子邮件1000余封。

    8位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熙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田嵩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王淑芹,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张跣分别就社会道德现状、社会道德建设、社会道德责任等方面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东北大学教授李坚就志愿者与道德关系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另外,话剧《郭明义》主演李跃民对本报的报道进行了回应。

    730人

    在本专题见报后,沈阳市大东区公民道德宣讲团就本报专题举办了研讨会,人手一份辽宁日报,150多把椅子坐满,且有人挤在门口和过道;东北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特殊的主流道德辩论会,39位外地来沈的农民工自发举办“主流道德讨论会”,讲述他们感受到的道德力量。各类讨论会总计参与人数达73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