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欧美z00sk00l:中国雕塑艺术赏析 - 追梦 - 追梦之人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35:49
中国民间雕塑艺术

http://www.aweb.com.cn 2006-11-9 13:25:31文化·中国
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造型艺术的重要门类。它分为雕刻和塑造。雕刻分为玉雕、石雕、牙雕、木雕、竹雕、微雕等。塑造艺术分为泥塑、面塑等。
(1)雕刻艺术
中国雕刻中的玉雕,历史悠久,它是在新石器晚期从玉制工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以后,玉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品种也愈来愈丰富,并逐渐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玉雕产地,其中以苏州、扬州、北京、酒泉最为著名。
玉雕的原料颇多,有翡翠、碧玉、玛瑙、水晶、珊瑚、松石、青金石等。产品种类各异,有人物、花卉、鸟兽、盆景、器皿等。
玉器的雕刻工艺分为琢、磨、碾、钻、抛光等方法。镂空、活链、玉环等,是玉雕的绝技。水胆玛瑙的制作更是巧夺天工。
中国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玉器工艺品产地(中国、墨西哥、新西兰)之一,玉雕艺术品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石雕,是雕刻艺术中影响最广的门类之一。
中国石雕工艺多集中在帝王陵墓周围。石雕除人物外,主要有马、虎、狮、驼鸟、独角兽等。明清时代,民用石雕也得到发展。
自南北朝起,中国传统雕塑同佛教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式的石窟艺术。其中敦煌石窟、云岗和龙门石窟中的佛像石雕艺术举世闻名。
中国的石雕工艺分布极广。其中尤以浙江青田、福建惠安、寿山、河北曲阳的石雕产品最负盛名。
青田石雕始于宋代,它以缕雕见长,兼有圆雕、浮雕等,具有构图丰满、层次重叠的特点,富有浓厚的江南色彩。清光绪年间,青田石雕就已远销南洋。
寿山石雕的名气是与寿山石的名贵分不开的。寿山石有百种以上,尤其以田黄石最佳,向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寿山石雕以浮雕和圆雕为主,多雕刻花鸟禽兽和民间故事人物。因材施艺、巧用俏色是寿山石雕的特色。
惠安石雕以龙柱、石狮、人物蜚声九州。石雕工艺分圆雕、浮雕、影雕三大类。其中圆雕石狮运用镂雕技法,使石狮口含石珠,且能滚动自如,号称“南狮”,堪称一绝,在东南亚各国颇有声望。
曲阳汉白玉石雕始于汉代,多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善于表现人物、动物的神采。
牙雕,是在象牙上雕刻形象、花纹的艺术,也指用象牙雕刻成的工艺品。
中国很早以前就有牙雕工艺品,商代的象牙雕刻就已很精巧了。至清代,牙雕工艺在品种、题材上更加丰富,包括龙舟、宝塔、花篮、牙扇、牙灯、牙席以及各种匣盒等。
牙雕主要集中于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北京牙雕以人物圆雕见长,以各种仕女和艺术欣赏品为主。广州牙雕擅长牙丝编织,尤以象牙球最富特色。上海牙雕以小件人物著称,雕工亦精湛秀美。
木雕,是以黄杨木、樟木、龙眼木、紫檀木为主要用材,按一定的艺术设计而精雕细刻而成的工艺用品,多用于建筑、家具等装饰以及文具、摆设、神像等雕刻。
木雕工艺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历经苍桑,木雕技艺日趋精湛。其中,东阳木雕、潮州木雕最为著名。
东阳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如屏风、壁挂)、家具装饰(如箱、橱)等,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等技法,而以浮雕镂空等技法见长。其工艺品种达1500多种,艺式达2700多样。东阳木雕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潮州木雕以广东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澄海等县最为发达。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如门窗、屏风)、家具装饰(如茶几、桌椅、橱柜)等。雕刻方法有浮雕、沉雕、通雕、圆雕等几种。潮州木雕雕刻以后磨光,层层上漆,最后贴金,作品金碧辉煌,富丽壮观,因此又称“金漆木雕。”
竹刻,也称竹簧工艺、翻簧工艺。是把竹筒去青,经煮晒、压平后,留下薄层的竹簧,胶合或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上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产品以果盒、文具盒、花瓶、首饰盒、台灯等为主。色泽光润,类似象牙。竹刻生产地区分布于江、浙、湘、川、粤等地,而以湖南邵阳、浙江黄岩所产最为精致。
邵阳竹刻造型优美,色泽淡雅,讲究画面章法,书法苍劲有力,刀法精湛纯熟,吸取了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主要有阴刻、镂雕、浮雕、拼嵌、烙画、着色、压烫、腐蚀等技法。邵阳竹刻的品种以盒、瓶、屏风、框架为主,另有盘、碟、筒、架以及大型挂屏100多种。
黄岩竹刻工艺绝伦,层次分明。主要品种有牙签盒、笔筒、茶叶盒、象棋等日用品和台屏、挂屏等欣赏品。竹刻作品色泽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花色品种达230多个,作品远销世界许多国家。
微雕又称米雕、细刻,有牙刻、竹刻、发刻之分。这种雕刻,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在数毫米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的一门艺术。
微雕历史悠久。在西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发现了仅有0.6丝米的微型刻字。
微雕工艺品的制作,需要艺人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运用雕刻工具的熟练技巧。雕刻时,需要屏息静气,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取得精细入微、笔法有致的艺术效果。所以,历来被称为“绝技”。
微雕工艺以苏州微雕为代表。苏州张毓基所刻的《枫桥夜泊》诗和《兰亭序》象牙米刻,字迹清晰,笔法苍劲,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的雕刻艺术还有刻砚、煤精雕、冰雕、根雕、砖雕、柳雕、核雕等,不再一一介绍。
(2)塑造艺术
雕塑中的塑造艺术,在中国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就已相当发达了。特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更表明中国塑造技艺所达到的无与伦比的高度。
塑造艺术主要有泥塑、瓯塑和面塑三种。
泥塑,也称彩塑。它是在粘土里掺入少量棉花纤维,捣匀后,捏成各种形象的泥胎,阴干后,先上粉底再施以彩绘。泥塑不受材料所限,造价低廉,作品可大可小,在中国流传很广。著名的泥塑有陕西彩泥偶、无锡惠山泥塑、河北白河沟泥塑、苏州泥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津泥塑及“泥人张”。
瓯塑,是浙江温州所产的著名雕塑工艺品。因温州旧称东瓯而得名。它是以特殊配制的各种油泥为原料,经堆、挑、刮、压、塑等工艺手法塑造而成。
瓯塑品种繁多,既有挂屏、壁塑、挂镜等大至数十米的大型艺术欣赏品,又有家具、屏风、工艺盒、首饰盒等中、小型日常用品和装饰品。塑造的主要内容有风景、花鸟、鱼虫、走兽、人物等。
面塑,是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经过防裂、防霉变的处理,经手工制作,塑造出各种各样艺术形象和手工艺品。面塑俗称“面人”。
面塑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人物、山水、花鸟以及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其主要技法有捏、搓、揉、掀等。
在面塑发展史上,北京面塑艺术家汤子博,占有重要地位,人称“面人汤”。上海著名面塑艺人赵阔明的作品多为戏曲人物、佛像和胖娃娃,也生动别致,另有一番情趣。
此外,藏族的捏塑工艺“酥油花”也已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瞩目。
http://hexun.com/Dreamcatche >复制 >收藏 |手机看个人门户
登录 |注册 |和讯博客 |和讯首页
追梦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个人门户
博客
微博
相册
音乐
转帖
邮箱
朋友圈
好友
留言
进入我的家
联系主人
发送私信 |给主人留言 |送小礼物 |关注主人 |加为好友 |进入Ta的家

载入中
自定义HTML载入中...
快速链接
[和讯博客]
[发表文章]
[博客设置]
[文章管理]
搜索



中国雕塑艺术赏析 [原创 2007-10-11 02:50:33] 
字号:大 中 小
',1)">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制做精美。因种类众多导致发展规律起伏不定。中国殷周时期的铜器制造和装饰雕刻,是后代所赶不上的。汉代的画像刻石,题材上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唐宋各代的雕塑品,当然是超过了汉代,可是唐宋的作品从来没有如汉画像石那样充分反映现实的作品出现。明代手工业、商业各方面较唐宋有提高,但明代的雕塑品,很少能如宋代充分的表现出每个作品的特征。虽然明代雕塑方面不如唐宋,但其它艺术成就,自然也是前代所赶不上的。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如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以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是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是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晚才脱离工艺美术母体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展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孕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色彩只表现固有色,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是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样运用精炼的语言,简略、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黄帝素问》“头者精明之主也”。《春秋元命苞》“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身,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其它艺术也是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见已发的《古希腊 罗马雕塑赏析》)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体系的风格特征,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艺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艺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而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时期的古典雕刻影响,它们也有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前面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眉间的毫相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加以表现的相好,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识,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不同的姿势,如接引佛才站着,其他佛皆取坐姿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
上述各种特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关连。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当我每每看到一些人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中文还说不顺畅非要掺杂进一些英文单词时,总会想起那位美国雕塑家的话,总会觉得这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失败。
',2)">
标签:理论探讨   .
分享到和讯微博
[收藏到我的转帖][引用通告]
[推荐][评论][举报][打印]
点击数:   评论数:
我 顶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下一篇:东篱把酒赏秋菊 慢话重阳思亲人
上一篇:伴你走中国之河北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