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酷文之秀色庄园:承担"建设性痛苦"(心力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54:50

                      

 

                承担"建设性痛苦"
 

                吴甘霖(中华万年网副总裁)

            
心力故事
 

  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在中学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一项一百公里徒步训练。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活动的艰苦性是可想而知道的。走了两天,他的脚就打起了血泡。曾有许多次,他都想停下来躺在地上。但是,每当有这样的念头,他耳边就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躺下去便是懦夫!打起精神,走下去!于是,他咬牙挣扎着继续前行。不仅如此,他还要鼓励大家咬牙坚持。一些体弱的同学支持不住,累倒了,他还背他们一段路程。渐渐地,他感觉自己已经适应了这种艰苦的跋涉,身上背的东西也似乎轻了许多。
  土光敏夫后来担任有"财界总理"的日本经团联会长职务。他说:"我之所以在以后做事能不半途而废,关西中学的长途步行给我的启示最大。我知道:面对困难,人唯有迎接挑战而不是回避挑战,才会有真正的成长。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问题:假如土光敏夫在遇到感到痛苦时就放弃,他是否能够取得那样大的成就?

(一)痛苦是成长的"增力器"
  土光敏夫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痛苦往往是成长的"增力器"。躲避痛苦,就是躲避成长。
成长正如蝉蜕,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没有这份蜕变,就不会有力量的增强,更不会有新生。关于这一点,孟子有一段的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比先苦其心志,来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名言曾经激励古往今来千万豪杰,使其敢于承担苦难,走向新的起点。
  其实,国外一些思想家、作家,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尼采:"来自生活的战争学校──那没有杀死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如池田大作:"不管怎样,一个人必须具备好将一切环境当作磨炼自己、锻炼自己走向人的完成之路的场所。只有当一个人敢于面对苦恼和命运、敢于向自身搏斗、进行挑战的时候,'胸中的珠玉'才会得到研磨,自身的人生才会开辟出坚定的道路。"
  这就是痛苦的建设性作用。所谓建设性的痛苦,就是从其给人的感受来说,是痛苦而无法接受的,但是从这份痛苦给人带来的效果来看,却对人造就了进一步的成长和有力,因此你不能排斥,而应该勇敢承担。

(二)"一节一节成长"
  人必须承担"建设性痛苦",还有一重大理由:和竹子一样,人往往也是"一节一节成长":每过一道"坎"时,都充满颤抖般的战栗和紧张感,你会深深感到那种自我失去保护的痛苦,那种类似母亲分娩的痛苦,你必须将力量集中到一点上来。闯得过去就意味着你上了一个台阶,闯不过去,就意味着成长的失败。
  因此,当你遇到人生的"关键"时刻,往往是生命的紧张和痛苦会汇集到这一点上来,你必然会比平时感到加倍难受。但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如果缺少生命颤抖般的战栗和挣扎感,那就意味着你还没有触及成长的关键点,最终就难以有所成就。

(三)前提一改,局面改观
  害怕痛苦,知"难"而退的人,往往在心里置了这样两个前提:事情能够一帆风顺;自己不要费太大的劲。这两个前提,经常导致人遇事就抱怨:"怎么那么难"、"凭什么要我干这样一件苦差事?"其实,这往往都是虚妄的前提。假如你明确两点:一,人的成功,大多在遭遇"不"后做成;二,自己必须为排除困难而努力。这两大前提一改,局面就会大为改观。一位著名的推销员以切身体会,对这一理念作了很好说明:把推销简单理解为'推销我们的产品',这只能打60分;销售关键:却在"说服那些应该使用我们产品的人,来购买我们的产品。"为什么?因为前者根本上是消极的,而后者却暗藏了一份前提:你首先须面对的是:困难以及困难带来的难受,唯有向这份困难与难受挑战,你才能取得不凡的成绩,充满主动。

(四)开发"受苦潜能"
  厌苦喜乐,是人的本性。但人们怕苦,除了不喜欢痛苦之外,还与低估自己受苦的能力有关。其实,人对痛苦的承受是有潜力的,人只要敢于开拓这种潜能,说不定会创造奇迹。
  威尔玛·鲁道夫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寸步难行。医生教她做一点运动,说这可能对她恢复健康有益。她尝试着作,十分艰难和痛苦,但是她咬牙坚持作下去。有一点进步了,她又以更大的受苦姿态,来求更大进步。甚至在父母不在时,扔开支架,试着走路。11岁时,她扔掉支架,又锻炼打篮球和田径运动。16岁受鼓励去准备参加奥运会。1960年奥运会上她摘取了3枚金牌。
  看看威尔玛·鲁道夫以受苦的奇迹创造的生命奇迹,我们有什么资格遇到一点小小的苦难,就轻言"我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