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个性产品:“狼爸”对“成功”的理解太狭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3:10:23
狼爸”对“成功”的理解太狭隘(2011-11-16 09:06:00)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

韩浩月

 

有“狼爸”之称的中国家长萧百佑,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日前在做客电视台时,他的教育方式遭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但“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11月15日《扬子晚报》)

 

在节目录制现场,“狼爸”带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这柄鸡毛掸,显得十分扎眼,在家庭中使用鸡毛掸和面向观众展示鸡毛掸,性质还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个例,而后者则带有宣扬暴力的嫌疑。在现代家庭观念和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候,这把鸡毛掸带来的效果宛若鱼刺在喉。

 

“棍棒之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些曾在民间盛传的格言或歇后语,貌似理直气壮,其实每个字眼都透着蛮横无理和虚妄无知。在过去的农村,的确有孩子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成了唯唯诺诺的孝子,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不过是对暴力的习惯性服从。如果觉得“打”能塑造人美好品格的话,那么为数不少的犯人在反思犯罪原因时,为何常会说到自己幼年时常遭打、缺乏家庭温暖?

 

“狼爸”说自己打得科学,从媒体公布的他孩子的照片来看,面容也是一片阳光灿烂,看不到“棍棒教育”带来的阴影,因此,“狼爸”很有可能真的“打得很科学、很艺术”,但即便如此,“狼爸”的经验仍然只能作为个例来看待,不宜鼓励和宣扬,因为,不是每个爸妈都能掌握打孩子的力度科学和艺术分寸,搞不好很容易让孩子内心蒙上终生挥抹不去的阴影。“狼爸”自己的孩子虽感谢父亲,但也表示“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

 

是“童年的快乐”重要还是“考上北大”重要?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普遍看来,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家长的心愿。“狼爸”为何反复以孩子“考上北大”来证实自己“棍棒教育”的成功?原因很简单,在“狼爸”求学的年代,“考上北大”不仅是孩子本人的荣耀,更是家庭、学校、整个村庄、单位甚至全县、全市、全省的荣耀,直到现在,各地还经常炫耀性地展示“考上北大”学生的名单,“狼爸”说不定还有些委屈,自己家的孩子带来了这么多集体荣誉,怎么还四处遭到围剿?

 

想告诉“狼爸”的是,您所理解的“成功”太狭隘了。“考上北大”的确是“成功”,但它只是万千“成功”的一种,一个孩子没能考上“北大”,甚至没考上大学,但是他通过劳动自食其力且拥有丰富的心灵和完整的人生体验,那么他也是成功的,再进一步说,他的这种成功要超越“考上北大”的成功,因为,考上名校和成为一名有独立思想的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一个人如果能处理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与难题,能掌控自己的心理与情绪,用正面信息去影响别人,这样的人,则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在“狼爸”身上,可以看到所谓的“成功”已经绑架了太多人,从说出“40岁没有四千万别来见我”的那位教授,到机场书店各路“成功学”大师们热销的讲座光盘,“名、权、钱”成为衡量中国人的最大的、唯一的标准,而对于“不成功,又如何”的讨论,却总是流于泛泛,追求“不成功”的权利,被等同视为“不求上进”,会遭到来自不同方向的白眼。太多人认为“成功”是来自外界的评价标准,相反,却又有太少人知道,“成功”是一种自我感受,自己你自己觉得自己是“成功”的,那么别人的“成功”,只是一缕吹过额头的风,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