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维修一般几点营业:张季鸾一生的三件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41:10
张季鸾一生的三件大事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在他病逝前,经常对人称颂他最得意的三件事:一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二是续办《大公报》;三是老年得子。

    先说第一件事。1911年初,张季鸾从日本留学归来,参加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民立报》工作。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于右任的推荐下,张季鸾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二十几年后,《大公报》同事询问起此事,张季鸾谦逊地说:《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的“意见是孙先生的,我不过记录而已,而且孙先生审阅后署名发表,就是他的文章了。”
    在孙中山就职时,张季鸾曾向《民立报》拍发新闻电报,报道临时政府成立和孙中山就职情况。这是中国自有报纸以来,第一次拍发新闻专电。

    第二是与吴鼎昌、胡政之续办《大公报》。当时能立足的报纸,几乎都有背景和靠山。像《大公报》这样一家民间报纸,不拿津贴,不寻靠山,仅凭锋利的笔触和良好的经营而立足报坛,实属罕见,真可谓独树一帜。从续办后《大公报》的言论来看,是一贯爱国的,足见张季鸾和他的继任者王芸生对言论的把握与定位。让读者看看抗战时期的《大公报》,就能清晰地看出续办《大公报》这件事本身,在中国现代史和新闻史上的意义。1941年4月,《大公报》荣获美国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荣誉奖章”,这是中文报纸首次获此“殊荣”。

    第三是老来得子。1908年,在日本留学的张季鸾回国短期探亲,与高芸轩结婚。1934年夏,张又娶了陈孝侠。两位妻子均没有生育。张有较浓重的传统观念,认为没有儿子就不能传代。1936年初,张季鸾在筹备《大公报》上海版时,同事又给张撮合了一件婚事。1937年7月2日,陈氏夫人生育一子,取名张士基,小名镐儿。张之喜悦和欣慰,可想而知。

    张季鸾十分钟爱嗣子镐儿。他1941年9月6日逝世,临终前曾留下遗嘱,在谈到家眷时有这样几句话:“关于余子之教养,及家人之生计,相信余之契友必能为余谋之,余殊无所萦怀,不赘言”。1946年9月,《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在纪念张季鸾逝世五周年时撰文说:“张先生生平,不事生产,他的遗属生活教育,一切本社都要负责照料,这又是我们愿向社会报告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氏夫人和张士基定居上海,因无固定职业,生活无来源。为了此事,王芸生特别致信周恩来总理,希望对陈氏夫人和张士基给予一定的补助。周总理见信后,立即批示上海市政府,每月给陈氏夫人200元补助款。
    摘自香港《大公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5月27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