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爱魔兽 还在运营吗:云南创新推进党建工作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48:07

云岭大地党旗高扬

——云南创新推进党建工作纪实

“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云南省胜利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大会对党的建设提出: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云南实际,从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强调围绕“四个着眼于”,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而为加快云南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5年来,云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安定,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全省上下一派欣欣向荣。这是云南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

岁月峥嵘,回眸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云南省党的建设工作,我们感慨万千: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一项项在全党开展的重要活动,全省各级党组织都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并取得显著实效。与此同时,省委还结合实际,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大力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和“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等,党建创新亮点频现。

“云岭先锋”工程:树立云南党建品牌

“云岭先锋”工程是一个具有云南地域特征、富有时代精神、总揽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工程。

2003年12月29日,省委七届五次全委会通过了《关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2004年2月,“云岭先锋”工程在昆明、红河、文山率先启动,此后仅3个月时间,“云岭先锋”工程便迅速覆盖全省16个州市,从农村到街道社区、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医院乃至窗口行业,处处都有“云岭先锋”在行动。

2006年,省第八次党代会之后,“云岭先锋”工程继续深入推进。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云岭先锋”工程的核心——“五好五带头”,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各级基层组织要做到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党员要做到带头学习讲政治、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创新建佳绩、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自律树形象。

“云岭先锋”工程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到2008年,全省2/3以上的基层党组织达到“五好”要求,2/3以上的党员达到“五带头”要求,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创新推进,许多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四个一”的目标要求:建立了一套使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好制度;形成了一套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机制;探索出一条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好路子;找到了一条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好途径。

     “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对党员和群众的凝聚力,形成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党建品牌。        

“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打造边境线上红色堡垒

加强边境地区党的建设,是夯实党在边境地区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是促进边境地区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确保边境地区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

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2007年4月,云南省在25个边境县市、迪庆州3个县和德宏州梁河县共29个县市,启动了全省边疆党建长廊建设。边境地区各级党组织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对口帮扶县(市、区)的支持下,按照“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的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祖国西南边境筑起一道坚强的红色堡垒。

走进德宏边境村寨卡南村,村寨里家家户户屋顶迎风飘扬的国旗或党旗,构成一幅庄严、动人的画卷,成为边境线上的一道美丽风景。这样的景象在全州的村村寨寨随处可见。这是德宏州实施边疆党建“五大工程”之一的“红旗飘飘”工程。通过在边境沿线开展升挂国旗和党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各族干部群众的爱国意识、爱党意识进一步增强。

围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29个边境县市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边境地区各项工作得到有力促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为巩固祖国边防、推动边疆发展、促进边疆和谐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

“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针对部分领导干部身上还存在着党性修养不够、精神状态不佳、工作能力不强、思想作风不实等问题,省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

个人形象一面旗,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党性强、作风正、有本事、口碑好,在各方面能担当表率;工作热情一团火,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工作始终充满火一样的热情;谋事布局一盘棋,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

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于2009年4月20日下发了《关于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随即,一场全省党员干部共同参与的“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迅速在云岭大地展开。各州市、各部门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加强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通过“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一支尽职尽责、忠诚于党、开拓进取、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活跃在云岭大地,为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中央、省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呈现出创新推进的良好局面,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0年7月以来,云南省首次采取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联合公选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此次公选经过发布公告、报名与资格初审、公开推荐、资格复审、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研究决定、任前公示和办理任职手续10个阶段,在23897位报名人员中,选拔出副厅级领导干部和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1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州市所属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52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和县(市、区)所属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623名。

2011年初,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加大竞争选拔干部工作力度试点州市的临沧市,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市旅游局局长、市招商合作局局长3名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整个公选过程坚持“六公开”,即公选信息、演说答辩过程、演说答辩结果、会议票决过程、推荐考察情况、差额票决结果公开,整个公选过程始终在“阳光”下运作,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

三级联合公选、公开竞选、差额选举……云南省通过整合资源、规范程序、创新方式,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仅大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还探索出了新方法,积累了新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人才强省战略:奠定兴滇富民坚实基础

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改革开放特别是2004年第一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云南坚持把科教兴滇、人才强省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来抓,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一批引进人才的政策文件,组织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全省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形成了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相互促进、国内人才与海外人才兼收并蓄的良好局面,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从2006年起,云南省设立了“兴滇人才奖”,每3年评选一次,主要用于表彰奖励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创新或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2010年末,云南省研究制定了《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发展人才事业绘就了蓝图。2011年3月14日,云南省成立了首批6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搭建了全新平台。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密切新时期党群关系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高度,作出了一个将载入云南史册的重大决策: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在全国是一种创举。

2007年3月15日,云南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带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和期望,正式进驻到农村基层,真正成为“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富民强村的服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制度建设的督导员、组织建设的指导员”。随后,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驻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排民忧。截至目前,已有超过7万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下乡驻村。

2011年8月9日召开的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透露,截至6月底,云南省第五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累计走访农户77万户,为驻在村办实事36878件,帮助争取到位项目3832个、资金5.29亿元,帮助争取到位的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8300万元,完成驻村摸底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12031份,有效调解矛盾纠纷25871件。

5年来,广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用实际行动,树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指导员队伍“受欢迎、形象好、作用大、能干事”的良好形象,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发展,为构建新时期和谐党群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新鲜血液

2008年以来,云南省把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干部培养链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构建了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云南省从抓实大学生“村官”入口为突破口,注重选优聘优,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村官”队伍。在中央下达选聘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加大选聘力度,2008年选聘2000名,2009年选聘10328名,用两年时间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官’”目标。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好、组织纪律观念强的标准,优先选聘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本科以上学历、人口较少民族、自愿回原籍大学生,确保选聘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为了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开展工作,云南省委组织部依托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每年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骨干培训班,各县乡村领导干部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采取“一对一”、“一帮一”等办法,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目前,一大批优秀大学生“村官”已经被充实到了农村基层,给农村干部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带去了新的活力。他们正影响和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先进典型频出:榜样引领力量大

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和宣传先进事迹,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十分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一大批先进典型在云岭大地涌现: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杨善洲、优秀“村官”普发兴、人民好检察官杨竹芳、“90后”好榜样铁飞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干部龚曲此里、优秀纪检干部刀会祥、基层宣传干部的杰出代表郑垧靖、“索道医生”邓前堆、“和谐卫士”迪庆州尼旺宗派出所……

这些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财富。他们在各条战线和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正成为激励全省党员干部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强大动力。

党旗高扬发展好,一路奋进敢当先。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云南省始终坚持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已经成为促进全省各项事业稳健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生活记者 徐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