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rl 意思:[历史思考]易读《太玄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2:50

  一、《太玄》来历
  两千年前,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创作《太玄》,是以圣人自许的。他的作品都有向孔子看齐的趋向:孔子有《论语》,于是他就作了《法言》,孔子注了《周易》,于是他就作了《太玄》。后世不少人对他这种自充圣人的作法颇有微辞,司马光一开始也是这种看法,但是细读了《太玄》之后,感叹道:“扬子云真大儒也!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孟与荀殆不足拟,况其余乎!”对扬雄推崇倍至,且一棒子就把孟子和荀子给打死了。扬雄泉下有知,估计会内牛满面地握着司马光的手使劲摇晃:“.等了一千多年,我终于碰上伯乐了!”
  以圣人自许的扬雄,写起书来也是挑战高难度的。《太玄》成书后,与他同时代的人已经觉得这书太玄了,根本就是故意要人看不懂的(“观之者难知,学之者难成”)。据《汉书。扬雄传》记载,刘歆看了这书后,就对扬雄说:“你这是白费劲!如今的学者专家吃着皇粮搞学术,可是连《周易》这么简单的经典都读不懂,你居然还搞了个《太玄》出来,让不让人混啦!这么难的书,一般人只会拿去盖在腌酸菜的缸子上。”
  桓谭是扬雄的一个粉丝。扬雄死后,有人问桓谭:“你常常称赞称扬雄的书如何了得,那些玩意儿有可能会传世吗?”桓谭说:“那是必须的。只不过我和你都等不到它们流行的那一天了。”扬雄死后四十多年,其创作的《法言》果然成了畅销书,而两千多年过去了,《太玄》还是没有几个人看,估计真的如刘歆所预言——大家都拿去腌酸菜了。
  
  二、《太玄》题解
  前面说过,扬雄写《太玄》,是为了向《周易》看齐的。不懂《周易》的人,根本就没有这个自信。相比于西汉时代那些空有禄利的学者来说,扬雄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懂得《周易》的人,所以他就想啦:“《周易》已经这么容易了,这帮小子居然读不懂,咱们来整个玄乎的,估计他们就能读懂了。”于是他果然就搞了个玄之又玄的《太玄》出来,当作《周易》的入门教材——这家伙真是爱添乱。
  “太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太玄”就是水的意思。东汉魏伯阳与扬雄时代相去不远,他在《周易参同契》中就说“冰雪得温汤,解释成太玄”,意思就是说,往冰雪上泼盆热水,神马寒冰都会融化成水(太玄)的。
  换句话说,《太玄经》就是《水经》。
  或曰:什么?《太玄》不是模仿《周易》的么?难道《周易》的主题跟水有关?
  要知道扬雄为什么把他的得意之作起名为《太玄》,就要知道“水”在先秦两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道家是将水与道相提并论的。
  郭店楚墓出土的先秦文献《太一生水》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从这里可以看出,水与“太一”相结合,是生成天地的首要条件。
  水与“一”的缘分还不止于此:扬雄自己在《太玄》中就已经将“一”这个数字与五行之水联系了起来。(他在《玄数》中指出,一二三四五,分别对应水火木金土这五行)。扬雄又在《檄灵赋》中说:“太易之始,太初之先,冯冯沉沉,奋抟无端。”太易即太一,这个“一”正是古代术士们眼中的道,也是万物之始和天地之母。《老子》即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综上所言,“太玄”所强调的水,和《周易》一样,看中的正是它“生生不息”的寓意。(“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1#
回复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2011-8-5 8:15:00   三、古来知《太玄》者
  扬雄死前,将《太玄》和《法言》传给了侯芭。侯芭也算扬雄为数不多的粉丝之一,为他守了三年的丧。可是他没能将《太玄》发扬光大,这部书问世不久就被束之高阁了。
  年深月久,虫咬蚁蛀,慢慢就出现了错漏脱落——万幸的是它居然神奇地流传下来了。
  过了整整一千年,北宋时候终于出现了一个半读懂了这本书的人。那半个是司马光,而那一整个就是邵雍。
  为什么说司马光只能算半个?
  答案有两方面。其一:司马光坦承自己读不懂《周易》,他觉得既然《太玄》是模仿《周易》才写成的,拿它来当学习《周易》的跳板也不错。可惜这么做相当于拿儿子比老子,只能是“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其二:《周易》和《太玄》皆有浓厚的象数思想,而司马光却对这一套玄乎的东西不感冒,思想上更倾向于义理派,因此在作《太玄集注》的时候也主要是阐发其中的义理。殊不知,倘若《周易》和《太玄》仅仅是讲义理的书,何必搞出一堆卦啊爻啊象啊的,直接写成《六十四篇大道理》和《八十一章大道理》不就完了嘛!
  若要从古往今来无数人中挑一个真正懂得《太玄》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邵雍。这不仅是因为邵雍修养高,学问好,还因为他有师承真传。易学的传承历来重师门,而邵雍正是易学象数一门中集大成的人物(他与扬雄师出同门的可能性极大)。邵雍的门派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牛人,其中就有与宋太祖赌棋华山的睡仙陈抟,但是他唯独偏爱前辈扬雄的《太玄》,专门画了《太玄准易图》,还写了《正玄》一书。(司马光对扬雄佩服得要死,估计多半也是受了老友邵雍的影响。)
  
  好之则似之。邵雍的学术与扬雄极其相似,与邵雍并列为北宋五子的二程就说:“尧夫之学大抵似扬雄”,邵雍的粉丝朱熹也说:“康节之学似扬子云。””,李光地则说“邵易似从《太玄》悟出”,又说“先天生卦造图法全用《玄》”,指出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和伏羲六十四卦图均脱胎于《太玄》。
  
  可以说,邵雍是扬雄的真正知音。
  
  《太玄》是拟《周易》而作,因此欲知《周易》,不可不知《太玄》。欲知《太玄》,不可不知邵雍,欲知邵雍,不可不读《皇极经世书》。
  
  邵雍和《皇极经世书》,是解开《太玄》之谜,进而打开《周易》之门的关键。
  
  四、《太玄》与历法
  在《观物外篇》中,邵雍说“历不能无差。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能布算者,落下闳也;能推步者,甘石公也。落下闳但知历法,扬雄知历法又知历理。”
  从这话看来,邵雍对历法也是颇有一番研究的,否则也不会随便对几位前辈评头品足。
  邵雍在历法上的造诣有多高?如果说从《皇极经世》那宏大的数学体系中还看不出来的话,可以看一看他的同门师弟刘羲叟。刘羲叟是李之才晚年收的弟子,《宋史》记载刘羲叟“历学为宋第一,欧阳修、司马光辈皆遵用之。”他在星历术数方面也颇有造诣,跟邵雍一样有着未卜先知的牛叉本领。《宋史》中记载了他预知自己死期、听钟声预知皇帝将染眩惑之疾等等神异之事。
  从邵雍和刘羲叟两人的表现来看,他们的老师李之才绝对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同时也表明,真正的易学大师没有一个不精通历法的,扬雄同样不例外。在邵雍看来,修订了太初历的落下闳仅仅是“知历法”而已,而扬雄才是真正称得上既知历法,又知“历理”的人。
  为什么说扬雄知“历理”?
  自古历易同理,扬雄知易理,所以说他知“历理”。
  欲知《太玄》,先知历理。
3#
回复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2011-8-5 22:49:00   古来作历者,首重冬至,盖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而如果把一天看成一年的话,那么夜半子时亦相当于一天中的冬至,故古人往往将冬至与子时相提并论,妙的是,十二辰中的“子”时同样是属水的,五行之中,水色为玄,亦与“太玄”之名吻合。邵雍有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扬雄亦将《太玄》的第一卦与冬至的节气相对应,命名为“中”,正是邵雍所谓的“天心无改移”之意,其卦文曰:“阳气潜萌于黄钟,信无不在乎中”,意思又相当于《周易参同契》中的“黄钟建子,兆乃滋彰”。这其中蕴含的历(易)理是:冬至为一年中的阴极阳生之日。而子时夜半则是一日之中的阴极阳生之时,正是食气炼丹的好时机,屈原在《远游》中就说“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可以说,扬雄深知历理,体现在他不仅仅是从历法纪时的层面上理解冬至,而是站到了“天人合一”的更高角度上。
  
  
  五、《太玄》与易图
  常言道,有图有真象。《太玄》为了让人明白易象,原本是附有插图的,书中便有《玄图》一章,专门讲解易图的,如今图已佚,仅存文字——这也从侧面说明,《太玄》所模仿的《周易》原本也应该是有图的。(从演变规律来说,《周易》应该经历了先有卦图,再添文字的发展阶段。)许多图如今虽已失传,但从宋代大量出现的易图来看,河图洛书以及伏羲八卦图等都应该渊源有自,并非“伪造”一词能够轻易抹杀掉的。 4#
回复 
作者:春秋左转  回复日期:2011-8-5 23:33:00   顶一下。不错的文章。楼主越来越精进了啊!!! 5#
回复 
作者:yihuajieyu  回复日期:2011-8-6 9:06:00   新作呀,顶一下。 6#
回复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2011-8-6 14:29:00   4#回复 作者:春秋左转 回复日期:2011-8-5 23:33:00
    顶一下。不错的文章。楼主越来越精进了啊!!!
  -----------
  不敢当。把一些读书的心得跟大家交流一下。左转兄好久不见
  
  
  5#回复 作者:yihuajieyu 回复日期:2011-8-6 9:06:00
    新作呀,顶一下。
  --------
  生命不息,挖坑不止。貌似有好几个大坑都没有填上,又跑来挖新坑了。呵呵。这个帖子估计也是零零碎碎,想到哪就八到哪里吧。 7#
回复 
作者:炒牛肉蛋包饭  回复日期:2011-8-6 21:28:00   学习了 8#
回复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2011-8-7 10:44:00   这些易图自西汉至北宋一千年来大多湮没无闻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传承的秘密性质决定的。换句话说,是天机不可泄露。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
  有个叫郑夬的人,写了一本谈易的书。沈括后来跟兵部员外郎秦玠谈起这本书,觉得里面尽是些歪门邪道的东西,并列举了书中诸多在他看来荒唐无比的观点。没有想到秦玠听了却大惊小怪道:“郑夬是从哪里学的这种奇术?曾经有个异人也教过我这种历数,用来推算过去的兴衰成败,神准无比。据我所知,邵雍也会这种易数。郑夬这家伙居然笔之于书,泄露天机,必遭天谴!这些东西都不是普通人能看到的!”沈括听了吓了一跳,觉得这哥们说得神秘兮兮,大有神棍之风,且关系到天机什么的,也不好细问。后来秦玠、郑夬和邵雍都死了,沈括再想问也找不着人。
  邵雍的儿子邵伯温对沈括的说法有些不一样,他在《易学辨惑》中发了一段议论,大意是:“郑夬这个人哪,当年想跟我爹学易,被拒绝了。可没想到他是个小人哪,后来趁着我爹的徒弟王豫病危,买偷了他的仆人,把我爹传给王豫的镇派秘籍伏羲先天八卦图还有一堆心法给偷走了——嘿嘿,说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他这本书怎么来的了吧!”
  究竟谁是谁非?邵雍的先天八卦图借朱熹之手得以流传至今,郑夬的书却已失传(也可能是秘密保存起来了),留下的唯一痕迹就是《梦溪笔谈》中的那段话:“《乾》《坤》,大父母也;《复》《姤》,小父母也。《乾》一变生《复》,得一阳;《坤》一变生《姤》,得一阴。《乾》再变生《临》,得二阳;《坤》再变生《遁》,得二阴。《乾》三变生《泰》,得四阳;《坤》三变生《否》,是四阴。《乾》四变生《大壮》,得八阳;《坤》四变生《观》,得八阴。《乾》五变生《夬》,得十六阳;《坤》五变生《剥》,得十六阴。《乾》六变生《归妹》,本得三十二阳;《坤》六变生《渐》,本得三十二阴。《乾》《坤》错综,阴阳各三十二,生六十四卦。”从这段话看,郑夬的易学确实与邵雍之学有着撇不清的关系。
   邵雍那张被郑夬“偷走”的伏羲先天八卦图,当是配着《周易》来看的。他的手上还有《玄易相准图》,则是配着扬雄的《太玄》看的。这张图究竟是邵雍的原创,还是参考了秘传的扬雄原图,已经难以考证,因为这张图如今也已经失传,难见原貌。(司马光是《太玄》的忠实读者,几十年里除了编《资治通鉴》外,业余时间都花在《太玄集注》上面了,他与邵雍交情不错,倒是很可能从邵雍那里见过此图并得到一定的启发。)
   从《玄图》中仅存的文字,再,可以尝试着复原一下《太玄》的玄图(图可能非止一幅,试举一例如下)。
  《玄图》中有段话是这么说的:“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三八为规,四九为矩,二七为绳,一六为准,”“玄有一规、一矩、一绳、一准,以纵横天地之道,驯阴阳之数,拟诸其神明,阐诸其幽昏。”
   对河洛之学略有了解的人都能从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河图的样子了。这段文字明显就是对河图的解说。
  
  
  天地纵横图 9#
回复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2011-8-7 16:57:00   扬雄与河图
  河图显然不是扬雄的原创。他只不过是为数众多的经手人而已。
  河图与洛书,算是我国史上最富传奇神秘色彩的易图了,而这两张图正好与邵雍的师门的关系密不可分。道上有传言,正是邵雍的祖师爷陈抟老祖传下了河图、洛书和先天八卦图。不过但据邵伯温在《易学辨惑》中回忆,邵雍的师门渊源还不止于陈抟(871年—989年),最少可以上溯至王通和关朗。
  先说说王通。王通之名普普通通,但他的谥号“文中子”却是响当当的。《三字经》中就有“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此人何德何能,居然能够与大名鼎鼎的老子、庄子、荀子外加一个扬雄,并称为“五子”呢?更奇怪的是,此人居然在正史无传,反倒是托他孙子的福被顺便提到了几句。(若问这孙子是谁,初唐四杰之一,《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是也。)他的弟弟王绩也是《唐才子传》中的名人,然而若要论起才气来,王勃和王绩两人捆起来,估计也顶不上王通的一个零头的。因为据传说,他十五岁就开山收徒弟了,唐初名臣房玄龄和魏征也都是他的弟子。这样一个牛叉的人物居然没有在史书中挣到一席之地,唯一的解释是他犯了跟扬雄一样的毛病:自充圣人。他跟扬雄的想法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孔圣人不是传了六经么?好么,他照着六经的体例也来了一个《续六经》,这还不算,他还自称“王圣人”,手下的徒弟也纷纷自比颜回再世,子路二代。他死后,一堆弟子就把他的语录编了一本《中说》,不论从体例和语气都跟《论语》如出一辄,这跟扬雄写《法言》的用意是一样的。王通这么狂,确实有这个资本——他拥有河图和洛书。《中说》记载“内史薛公见子(王通)于长安,退谓子收曰:“《河图》、《洛书》,尽在是矣。汝往事之,无失也。”相比于曾经悲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孔子,王通轻松坐拥河图和洛书,难怪他敢跟人家叫板。而对于跟自己并列五子的扬雄,王通却颇有惺惺相惜的意思。他曾经与弟子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或问扬雄、张衡。子曰:‘古之振奇人也,其思苦,其言艰。’曰:‘其道何如?’
  子曰:‘靖矣’”
  对话中提到的张衡,同样也是一位扬雄的铁杆粉丝,暂且不表。先说邵伯温提到的另外一位:关朗。
  关朗,字子明,据说是关羽后人,乃北魏的易学名家,也是王通祖父王虬的好友。王虬对关朗预测未来的本事佩服得要死,不仅拜他为师学易,临死前还对儿子说:“关生殆圣矣,其言未来,若合符契。”王氏一脉的易学正是关朗所传,所以河图和洛书这两张易图,必然传自关朗。朱熹在《易学启蒙》中便说:“关子明云: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可证邵伯温所言不虚:邵雍的河图洛书传自陈抟,而陈抟之图来历必然与关朗有关。
  关朗的河图和洛书是家传的。《河洛精蕴》云:“元魏太和时,关朗子明,述其六代祖渊有《洞极真经》。其《序本论》云: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右七,四前左二……”。由此可知,关朗的祖上曾经传下一部《洞极真经》,里面就附有河图洛书。关朗还亲自为这部《洞极真经》作序称:“朗业儒蓄书,积数世矣。自六代祖渊,会鼎国之乱,徙家于汾河,所藏之书散逸几尽,其秘而存者唯《洞极真经》而已。六世祖尝谓家人曰:‘《洞极真经》,圣人之书也。吾后数世当有贤者生,如得其用功不下于稷契,倘不时偶其颜渊之流乎,是经之蕴当可明也’。朗幸生其族,得闻遗言于祖父,敢不勉勉以发扬先祖之意乎?”
  在这段话中,关朗声称《洞极真经》乃是一部关家祖传的圣人之书,历经三国鼎立的烽火得以保全,而他的六代祖关渊曾预言,关家的后代中将会出现一位“贤者”,将这部书中所学发扬光大,即使达不到后稷和商契的水平,当个颜回也是绰绰有余的。总而言之,得此书者为圣人。(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王通也敢自称圣人了。)
  联想到扬雄也自许为圣人,亦深知河图洛书之妙——他是否也曾经是《洞极真经》的拥有者呢?《太玄》的思想是否也曾受到了它的影响?
10#
回复 
作者:马系田毕旺  回复日期:2011-8-7 22:13:00   七、扬雄的师友
  扬雄少时,曾经跟着严遵学习。
  严遵,字君平,西汉著名隐者,靠在成都街头给人算命为生,也不多算,赚够一天的吃食就收摊。他的占卜水平极高,直到唐代,李白还写诗念叨这位四川老乡:“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除了给人算命,严君平还精通《老子》,著有《老子指归》一书。这位奇人的《老子》与众不同,全书不是81章而是72章。为什么只有72章?他解释说:“阴道八,阳道九,以阴行阳,故七十有二首。以阳行阴,故分为上下。以五行八,故上经四十而更始。以四行八,故下经三十有二而终矣。阳道奇,阴道偶,故上经先而下经后。”这种把数字上升到神圣地位的做派,很符合他术士的身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扬雄后来喜欢玩玄乎的,正是有其师必有其徒。
  刘歆应该算扬雄的哥们。刘歆(约前50年-后23年)比扬雄小三岁,却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五世孙,正宗的皇亲国戚。刘歆自幼颖悟过人,亦是天才一流的人物,年纪轻轻就被汉成帝封了个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他受诏与父亲刘向领校内秘府所藏的皇家书籍,前后历时20多年,遍校秘府藏书,整理出的图书达三万余卷,可以说,西汉皇室秘藏的天下所有古书,没有他没看过的。但是看多了古书有一些不好处,因为刘歆居然在那一大堆发霉的藏书中发现了一些惊人的东西。原来,秦始皇焚书之后,《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都在被焚之列,以致于后来汉朝时,老刘家的皇帝想发展教育却找不到教材,只好找了些读过点书的人来讲课,待遇一律从优,并送荣誉称号曰“博士”。精通《诗经》的人可以当诗经博士,精通《春秋》的,就当《春秋》博士,最离谱的是《尚书》,当时全天下只有一个九十几岁的老头伏生能口齿不清地零零碎碎背上几十篇。老头路也走不动,没法上课,只好派了晁错上门,把老头的口述抄下来当教材——当时的情形就是这么混乱。不过如果每一门课只有一个博士其实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可是当时每一门都有N多个博士抢着要上,学生们不知道听谁的,众博士就吵得不可开交,都说自己编的教材是最准确的。这个时候刘歆出现了,他手上拿着几卷发黄的古书,说“大家别吵了!我找到秦始皇没有烧掉的经书啦!”众博士一听,这不是砸他们饭碗吗!于是很团结地跳了起来,反而说教材那是刘歆伪造的。
  刘歆那个委曲向谁诉去?当然是扬雄。汉哀帝时(公元前7年-公元前1年在位),扬雄着手创作《太玄》,这个时候刘歆正好也要把自己整理出来的古籍编成《七略》,跑过来看了看,对扬雄就说了本贴开头的那句话:“空自苦!今之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其如《太玄》何!”他倒不是给扬雄泼冷水,只不过发泄一下对那些博士们的怨气罢了。刘歆眼力并不差,一看到扬雄画的《玄图》,就知道跟河图洛书有关系。他阅尽天下藏书,自然也知道这两件东西的来处。《汉书。五行志》载:“刘歆曰:‘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则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锡《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刘歆的学问可以说代表了整个西汉时代的最高水平,忽视他的话显然并不明智。
  刘歆断定:《河图》就是八卦的来源,而《洪范》则从《洛书》中衍生。
  洛书我们是知道的,只需要将河图的几组数字变化下位置就成了;
  
  
  《洪范》也并没有失传,“洪范九畴”与洛书正中央的数字五所对应的那一畴,正是“皇极”。
  
  
  
  

   27#
回复 
作者:addis110  回复日期:2011-8-24 8:20:00   有空读读
  • 复制给朋友
  • 分享到外站 腾讯微博 嘀咕 新浪微博 豆瓣 搜狐微博 开心网 QQ书签 人人网 百度搜藏 白社会 雅虎收藏 MSN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