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非洲象135吨::乃堆拉山口,中印擦枪走火的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05:47
 亿通独家:乃堆拉山口,中印擦枪走火的地方/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关键词:军事战略 军事节点 中印 乃堆拉山口 军事知识创造与普及

 

    

 

    

 

    在绵延数千公里的中印边境线上,自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发生以来,中国一直秉承与印军边境军人互不接触政策。所以,居高临下的中国边防军人,对印军的情况也是一目了然,但印度却并不太清楚中国边境的一些布防的细节情况。

 

    中印边境(准确地说是中锡边境,锡金已经被印度吞并),乃堆拉山口,唯有这一个地方,是中印两国军人直接接触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根据时势的需要擦枪走火的地方。

 

    

 

    一、先丢下一个悬念,扔出一个“军事节点”概念

 

    关于军事节点,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亿通姑且狂妄一回,给这个概念作一次文字性的阐述。

 

    在我看来,所谓军事节点,是指该目标点或者目标区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效应,该目标点或者目标区域能够起到克敌制胜的关键性作用,并且具有影响全局的功能性设置。

 

    我的这个定义下得不一定完全科学,期在抛砖引玉。对于一个军事新术语,我具有知识产权,中央军委可以给我颁发奖金(纯属玩笑)。

 

    

 

    二、论证军事节点,中印边境乃堆拉、桌拉山口为何引起战火

 

    (申明:下面有部分论述引用战史资料,我无法原创杜撰)

 

    

 

    中印边境自1962年打完那一战之后,由于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的东西两段后撤,再度实行脱离接触隔离政策,双方直接接触地段仅限于中国和锡金边境(当时印军在锡金有2个左右的山地步兵旅),印军在中锡边境的乃堆拉山口,多次越过已划定的中锡边界,移动界碑,修筑工事,架设电话,架起铁丝网,并且其飞机也多次侵入中国领空对西藏的康巴宗、亚东等地进行侦察。

 

    为了对中国进行战略侦察,印军出动山地步兵第112旅、炮兵第17旅于1967年9月11日至14日在中锡边界的乃堆拉山口向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据相关的记载,在此前的9月,印军不断强行越界架设铁丝网,中国驻军多次提出严重警告,印军却置之不理。9月7日,印度士兵用刺刀刺伤两名中国士兵。9月11日清晨7时30分,印军山地步兵第112旅的一个连在一名中校营长指挥下,分两路向乃堆拉山口的中国哨所逼近,中国“不打第一枪”,一直保持着克制态度,并发出严正警告。8时07分,首先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正向印军喊话的连长李彦成当场中弹牺牲,另有6名战士负伤。

 

    

 

    

 

    当时中央军委对我边防守军有“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示弱,绝不吃亏”的指示,我边防团当即发起反击,仅7分钟,战斗结束,击毙印军官兵67人,用40火箭筒将印军设置的7处工事悉数摧毁。8时15分,印军败逃,我未出境追击。

 

    但印军不甘失败,其炮兵17旅随即向中国境内发起大规模炮击。谁知中国军队早有准备。中国军队对中锡边境的冲突的原则本来是“人员不能越境,子弹炮弹亦不能打到邻国土地上”,与中印边境冲突“人员绝不越过境,不能主动向印境内的炮兵射击,但遇敌方境内炮兵向我射击,坚决反击”有所不同的是,中央军委批准我炮兵第308团组织了30余门82迫击炮和120迫击炮向印军进行猛烈还击,历时4天3夜,将印军8个炮击阵地全部打哑,2个指挥所、2个观察所和23处工事及2辆汽车被摧毁,毙伤印军540余人,印军炮兵不支迫于强大炮火压力,于13日22时停止了对我进行炮击。十分有意思的是,当情况上报到中央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敌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射击。”14日中午时分,我军停止了对印阵地的炮击。据统计,此次作战,印军共伤亡607人,我军除敌挑衅时的1亡9伤外,基本无其他损失。印军打着白旗,到中国境内接受我军移交的印军尸体和武器弹药。

 

    

 

    但这次打击印军并不死心,10月1日11时20分,印军的廓尔喀联队一名排长率7名士兵侵入桌拉山口中国一侧,并手持廓尔喀弯刀向中国士兵寻衅,我守境官兵当场提出了警告,廓尔喀人不予置理,一拥而上,想把我军战士绑架出境。闻讯赶到的附近哨所的官兵义愤填膺,抢出战友,将廓尔喀排长推出边界。廓尔喀兵恼羞成怒,拔出手枪向中国官兵射击,其余廓尔喀士兵也向中国官兵射击,当场打死打伤中国官兵各一人。同时,卓拉山口附近的印军炮兵也用51毫米81毫米迫击炮向中国境内射击,目赌战友的牺牲,中方官兵立即进行了还击,将入侵的8名廓尔喀兵全部击毙。12时整,中国炮兵用猛烈的炮火压制印军炮火,将挑衅印军两个连的官兵毙伤大半(195名),摧毁工事29处。印军不支,遂于当晚19时55分停止炮击。

 

    中印边境就是这样,第次印度挑衅,都被我打得嗷嗷叫败北。时间长了,印军也总结知道了中国军队有“不打第一枪”的原则,认定只要不开枪,就不会遭我打击,所以,“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的限制实际上只是中国单方面进行了后撤,印军不断地越过实际控制线,在我军的眼皮底下设点。到80年代,个别地区,甚至深入到我实际控制线一侧10公里进行设点。

 

    直到1986年和1987年,中国边防守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曾组织过多次挤占行动,特别是1987年,局势达到过一触即发的程度,对峙相当紧张。

 

    这个战斗过程我引用出来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为什么要在乃堆拉和桌拉山口暴发冲突的问题。

 

    其实,这就是中国边防部队为了从中印边境数千公里边防线上,选择出来的一个军事节点巩固。

 

    

 

    三、扎好口袋结,就等印军往里钻

 

    

 

    我前面说到了中印冲突的一个军事节点问题。什么军事节点呢?就是类似乃堆拉山口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这地方就叫军事节点。

 

    乃堆拉山口处于中国与锡金的边境中,西距尼泊尔相邻,南与不丹相接,正南面尼泊尔、锡金(现印占)、不丹下面是印度的地盘。更为重要的是,东南方向正是与我们有着巨大分岐争端的藏南。

 

    根据印度的地形地理位置走向,其实象一个斜置的葫芦状,藏南是葫芦上瓢的腹地,印度东南片象是葫芦的下瓢部,而乃堆拉山口往下行就正是葫芦的卡腰部。

 

    十分有意思的是,自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来,我们在实际控制线后撤了二十公里,有的地区后撤了更多的距离,但这种后撤是尽管只是中方后撤了,但事实是我们一直奉行了一条与印军“不接触”政策。所以边境的和平是以不接触为前提的。

 

    但有一个地方是在“不断地”接触着的,那就是乃堆拉山口附近。

 

    为什么乃堆拉山口一线不后撤二十公里?这就要回到我前面的第一个问题上来,军事节点。

 

    因为亚东以南方向,从军事战略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军事节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我们可以将这个位置作为“葫芦卡口”位置也好,作为将印度中间扎口袋的结线也好,反正这个位置就是具有军事节点效应。

 

    

 

    所以,自1962年后,我们唯有在这个位置上是不断地去挤兑印度边防后撤。终于发生过1967年的这种四天三夜的局部战斗,甚至到了八十年代,由于我们一直开展挤兑行动,一时间还弄得两国相当紧张。这种挤兑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一个个有利的军事战略地形牢牢控制在中国手中,这就是中国式的用兵。

 

    中国有了这个军事节点,等于无论藏南怎么陈兵百万都是口袋里面的东西,我不是说过解放军要解放藏南其实是“囊中取物”一样地容易么?现在你对我这个“囊”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吧。我还说过,其实在我看来,印度在藏南陈兵越多就对中国越有利,也许大家不太去理解得到我这句话的含义,总是从印度陈兵越多开支越大这种话来理解,但军事谋略不是这样的,扎好一个口袋等待你往里钻,你说怎么跑?我还说过印度有被肢解的危险,怎么肢解?就是一个国家一分为二,这个时候,什么民族问题都会跑出来。我还说过印度人很笨没有了眼光和失去了他们先人的人文智慧,这种话是随便说的么?是可以随便去给一个10亿人口的国家轻易下判断的么?为什么我会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印度如果假想敌是中国,就一定只能控制而不能吞下那个锡金,如果只控制不吞下,我们的挤兑行动怎么开展?我们的口袋怎么扎?你不可能将炮弹通过人家锡金的头上扔到印度这个葫芦腰上去吧,于情于理都是不合的。但印度人冲动,就是搞这个吞并的没有眼光的事情,所以将一个本来十分危险的葫芦腰完全暴露在中国面前而让自己少一个战略纵深。你说,他要不要死?他能不能跑?

 

    北有崇山峻岭,中国可以“一夫当关,万夫难开”;东南有缅典北部屏障,并且是亲中势力缅北方四邦在经营;南有同中国结好的孟加拉国。我们只要将这个口袋的绳子扎结实其实都不需要什么导弹,用我们的长程火箭弹就可以完全封锁住这个葫芦卡口位置。这种战争是很好玩的,就看你会不会玩。

 

    四、高悬的利剑,在等候时机宰印度

 

    

 

    这张图片看得真叫人心悬。

 

    像一把利剑,那么恰到好处地插在印度的脖子上。这把剑可以将印度一分为二,对藏南则可以关门打狗,对整个印度战局则可以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这把利剑的形状1962年中印战争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中国有孙子兵法,有毛泽东军事思想,因而在这支军队中,有太多的能战善谋之士,所以,出现这样一把利剑的形状其实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是中印两国1962年以后,我军对印军惟一一处开展挤兑政策直面相交挤兑出来的效果

 

    一般不懂军事地形学的人是不太懂这种配置的,但只要你是一个对军事地形学有研究的人,你就只能说一个字:“绝”!

 

    这种形状,其实就是中印两国边境冲突中,我军对印形成的一个军事节点。她牵一发而动印度全身,此处一动即印度全境皆乱。更重要的是,这还隐藏着一个“机关”,容易造成印方时不时的擦枪走火,而给我军捞到口实,为更大的边境冲突不断制造着矛盾和焦点。

 

    君子用兵伐谋。

 

    印度人不是君子,所以不懂得以君子之法用兵。所以印度会将锡金归为己有,在面对一个强手时而让自己少了一处屏障。否则,中国人再有谋,都不可能“挤兑”出这样一种军事节点出来。这是印度人送给中国的一种机会,这决定了这个国家永远要败在中国人面前。

 

    中国人是君子,所以中国军人懂得以君子之法用兵布阵。至今,我们几十年过去了,都做到了“不首开第一枪”,但一旦对方开了第一枪,他们印度没有一次赢过,都是狠狠地往死里整,直到他们“哑炮”满地找牙为止。

 

    

 

    

 

    

 

    

 

    

 

                                    公元2009年11月20日深夜草就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一定要根除"不先发第一枪"这种损己利人的无知政策,清末马尾海战就是吃亏在这一无知的白痴条款上!!!该先发制人时、该动手时就动手,这一点我们要象以色列学习!!! 哪确实是个要命的地方,不过阿三就是阿三,战略眼光严重不足,在哪个要命的地方直接面对中国军队,傻逼一个,你可以占领锡金,甚至把它置于你的保护内,在国际上还得让锡金是一个主权国家。完全没必要吞并锡金,让他的东印度通道直接被中国人卡住。只要中国想,卡住那个地方。东印度唾手可得。 哥们从卫星地图上看就知道:藏南靠近印度的那大片肥沃的领土都是被印占领着,特别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在中印连界之处,就是传说中西藏的江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可是这片处于中国境内大片稻田和村落的公路都是只与印度相通,而没办法与中国内陆连接!这里没有驻守中国一兵一卒,实际上这片沃土就是受印度直接控制!看后心里那个痛啊......!!没办法啊,因为受地形限制,喜马拉雅山脉刚好挡在了藏南与中国中间,所以政府现在为什么要花上千亿准备开通墨脱公路,就是要想法把这片“飞地”与内陆连接起来;再不连接,那片茂密的森林和肥沃的良田就会真的被默默的脱离了........ 什么时候动手?谁说我们不会先动手?印度已经动手了,我们什么时候动手都是后手了,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主动了,让我告诉你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先下手为强,后下手为殃,不管我们什么时候打印度都已经是被动还击了。
那天阿三的军队,扛炮拿枪就不开火,走到拉萨我们是不是也无可奈何,敌人不打第一枪,我就不能开火,什么龟孙子道理吗?这样的国家是成为强国,睡在地下的老祖宗都会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