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史:穿过千年的尘埃之十三:陆游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4:59:51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始终贯穿着两个最动人的情结,一个是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激情,另一个便是他对前妻唐婉凄怨悱恻的伤怀之情。一般来讲,我们最早熟悉陆游的诗作,大多都是从那首烩炙人口的《示儿》开始的。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这首诗据说是陆游写于1210年八十六岁高龄时的临终绝笔。一生经历过那么多颠沛流离的诗人,即使在弥留之际,仍然还是念念不忘北方破碎的山河,念念不忘北方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哪怕是自己死了,埋在了地底下了,仍然苦苦的盼着念着,有一天,朝庭的军队能够真正的重整河山杀回北方去。由此可见诗人的爱国激情是怎样一份深沉,热烈、执着!无怪乎八百多年以来,每位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尤其是当我中华版图再受分离之苦,当我中华人民再受外敌践踏侵略的时候,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何尝不是泱泱中华滔滔洪流之中的中流砥柱,拥有着他,就仿佛拥有一股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成长于南宋偏安时期的南方。陆游一生的著作相当丰富,留传下来的诗作就有近一万多首,在中国的古代文化史藉之中,陆游是除了乾隆皇帝之外留存作品最丰的古代文人,这还不算陆游在晚年自行删减掉的九千多首。陆游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荣登南宋诗坛的一代领袖,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相当崇高的地位。

陆游的诗作,不仅内容丰富,并且雄浑豪放,披肝沥胆,悲愤激昂,充斥着抗金杀敌的壮志豪情、以及对朝庭奸佞小人的仇恨与批判。几乎大多篇诗作中总是洋溢着一股沉郁悲壮雄奇奔放的爱国主义激情,为后世的诗坛以及文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清末梁启超先生在他的《读陆放翁诗》中更是这样称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出生的年份非常好记,1125年,因为记住了它,也就记住了赫赫有名的契丹王国大辽的末日。1125年二月,辽天祚帝经过数年逃亡,终于在应州新城让完颜娄室追获俘,八月解送金上京降为海滨王,历时210年历经九代帝王曾经辉煌一时的大辽帝国从此灭亡。

零七年曾经写过一篇〈曲殇〉的拙作,内容便选在了北宋这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对了,这篇小说被别人冒名发表,然后有发EMAIL抗议,所幸刊物还算及时作出了更正。)而有一位“博学多才”的网友阅读之后,曾笑曰:“有一些人根本不懂靖康之耻究竟何物,甚至还有人将靖康当成了两个皇帝!”,呵呵,当然,他也许本意并非嘲笑小可,但其洋洋得意之情,实在令人捧腹。其实本人对国史研究不多,借王朔哥哥一句话,毕竟文化水平不高,又不是什么博学大“湿”,所有知识不过仅限于爱好之列,但谁又规定了咱们这些草根苦菜者,就不兴钻研一下咱们的中国历史?

早年因为酷爱宋词,因此曾经一度很是用功的去阅读过关于宋朝的那部宋史。读到靖康之耻,崖山之战,几乎痛心得泪流满面。

宋辽经历漫长的纷争,终于凭“澶渊之盟”缔结成为安平乐土的帝国联盟,然辽帝国的没落成就了咎由自取的靖康之难。历史不容更改的事实是,宋国的联金灭辽,充分证明了辱亡齿寒的这个成语典故的真实意义。辽亡之后,刚刚建国十来年的金国从此开始了它比之辽国更加飞扬跋扈的穷凶极恶。而辽的灭亡,同时更是激励了原本一部分被辽帝国封印住的游牧部落野兽般的茁壮成长,而所有这些游牧部落的迅速崛起,最终培养了一个更加强大的马上帝国:蒙古。仅仅一百多年的时间,恰是这个新崛起的部落帝国迅速吞灭了西夏,金,以及南宋包括整个中原大地。而丰饶的大宋王朝,曾经生生不息后又绝处逢生的两代帝国,最终在这个更加强大的蒙古铁蹄之下,落花流水到残渣都不剩,连最小最小的儿皇帝,最后最后的英勇战士,全都以身殉国,化为南中国海上滔滔不绝的冤魂泡沫。所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一盘棋,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陆游出生第三年,亦即是靖康二年,金军终于攻破了东京,金军在汴梁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张邦昌,然后将城内搜刮一空,并掳走徽钦二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一行近三千人,北宋随即灭亡。好在陆游一家百多口老小,已于提前一年撤回越州山阴,但对于那一段逃亡的历史,陆游曾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
鸣呼!乱定百口俱得全,孰为此者宁非天!


几年以后,康王赵构南逃至杭州,变杭州为临安,改元绍兴,南宋王朝正式在西湖边上挂牌营业,而陆游的童年就是在南宋偏安一域的历史环境中长大的。

陆家在北宋属于官宦世家,陆游的父亲陆宰时任京西路转运副使,陆游跟近代女作家张爱玲相似,其母亲的娘家非常显赫,母亲唐氏的外祖父亦即是宋神宗时代的宰相唐介。陆游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其母亲十分迷恋北宋才子秦少游的缘故。不过,论才华,陆游倒是一点不输秦少游。陆游少小已敏而好学,十二岁开始作诗,攻书习剑,时刻准备报效朝庭。陆游一生之中,除了文学成就,武艺也十分了得,据说陆游在丛军行伍的年月,还曾经领兵杀死过一只大老虎,关于这事儿陆游有过著诗为凭:“我时在幕府,往来无朝喜。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雪中痛饮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免。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

而打虎那一年,算起来陆游已经年近半百,一位年过半百的书生,仍然如此勇猛,难怪他总狂唱“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的一生除了钻研诗歌,苦读兵书,更是时刻勤练剑术,百步穿杨箭术,十八般武艺,据说陆游对剑、戟、戈尤其在行。由此可见,他那期待上阵杀敌报效国家重整河山的志向从来都并不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

老实说,南宋赵构虽然在气节上不得人心,但是有一点还是不得不佩服,那就是尽管不断的经历着国破家亡的战火摧残,南宋小朝庭的再生能力,除了军事孱弱之外,经济物阜的繁荣还算崛起得十分迅速,不到几年,杭州小朝庭那些刚刚逃离北方的上层阶级,王公贵族们,又有了醉生梦死的资本,古诗有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然而尽管家学渊源,家世也还算殷实,但是,陆游的身上却一点也没有纨绔子弟陋习。少年时期的陆游,每天他的床头案前已堆成了书山,不是诗书便是兵书,废寝忘食,读书到深夜,常常是睡一觉又开始闻鸡起舞,陆游暮年仍然目光炯炯,百步穿杨,想必与他打小勤于精进是有关系的,读陆游的诗,您常常会联想到一位目光如电,身材颀长,肌骨强健,却又潇洒飘逸的书生剑客。陆游一生集文武于一身,一如他祟拜的岳飞将军一样,岳飞乃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军事家,文学家,岳飞大他十几岁,陆游的成长阶段也恰恰是岳家军声威大震的显赫时期。

然而,陆游与岳飞一样,生不逢时,他们都遇上了一个共同的政治敌人,克星,民族的灾星:秦桧。岳飞因桧而送命,陆游因为桧磋砣半生。陆游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殿试却榜上无名。原来,因为他的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正所谓祸不单行,福不双降,于仕途郁郁不得志的陆游这一年辗转回到绍兴,结果又遭遇一件令他更加悲伤的故事,恰是这段故事,令他抱憾终身。

陆游少小时母亲便为他作主订了一门亲事,表妹唐婉乃舅舅之女,陆游与唐婉自幼相识,两小无猜,因此,婚后夫妻感情甚笃。(本人前面有文曾专门谈了谈个人对唐婉之惋惜,非是对陆游不敬,无非是以女性的角度对那个年代的道德“空气”的愤懑不平而已。)陆游夫妻和睦,然而母亲却百般阻扰。说起来这姑侄一家亲,亲上加亲,本应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奈何偏是这位母亲,曾经的名门闺秀,慧质兰心,好秦少游婉约之词,家学又十分渊源的老妇人,竟偏偏棒打鸳鸯,也活该她终究要与焦仲卿的妈妈一样,荣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恶婆婆之榜首,想一想,着实令人费解,即使是媳妇无法孕出,古代正房无出的先例不知有多少,也不见得非要逐出,莫非,莫非真的是受了偶像的“唆使”-------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实在很难想象当年爱妻被逐出家门时,陆游的痛苦会是怎样的一种凄惨。古代夫妇感情深厚有的是,但是彼此相爱的还真是不多,尤其宋朝风气开放,士子文人们对红颜知己的态度再珍惜也不过如隔夜剩饭。因此,陆游必定是爱唐婉的,以陆游这样理性又饱学之士,他断不会不知道怎样才是对她好,他更加不会不曾读过前朝晏殊名作:“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可是,在彼此分离数年之后,仍然如此眷念不舍,除非一种可能,那就是他用着真心爱着这样一个女人,爱,没有什么理智可循,理智可循的往往又并不见得真爱,比如贾宝玉与薛宝钗,真正相爱的人,往往即使分了手,只要还爱着,是不会甘心撒手。所以才会有了沈园重逢,才会有了千古绝唱《钗头凤》。没错,我一直认为,陆游应该对这首《钗头凤》是抱憾终身的,唐氏读了这首词,悲痛欲绝的伤心有诗可证,毕竟唐氏也是爱着陆游的,于是才会有了和词,和词才会既有深情的表白,也有绝望的哀怨。。。表白的是,“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哀怨的是:“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很多年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应该是台湾一位女作家的一篇文章,文章的观点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因为太过震撼,其文章的大意便是说,陆游借一曲《钗头凤》,害死了痴情的唐婉,在她看来中国男人,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儒学士子们对待爱情大多是自私的,即使陆游这样的高洁之士也不能免俗,对于陆游,唐婉可以是被他扔掉然后悄悄躲在一边枯萎或腐烂的昨日黄花,但是,没想到,她却在另一个尤其又十分体面的男人的呵护下,又重新温润如玉的活了过来。。。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陆游休妻及与妻分离那些年,娶妻生儿一串一串,却鲜有对唐婉的缅怀文章,唯独沈园邂逅方有词作。与其说是不舍,莫如说是不甘。当然,这文字确实够狠。

我倒并非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虽然我也并不认为伟大的人其心灵居所的每个角落都是经得起阳光检验的“高大全”,就拿我们近代的一位伟人来说吧,无疑他是伟大的,尤其是相对于几千年腐朽没落的这个国家,他就好比一道光芒万丈的曙光,可是对于几个女人来说,很难说他又不是“如铁”的,当他在娶第二个妻子时,正好是他前妻在大狱里因他而饱受鞭刑拷打之时,在他娶第三个妻时,第二个妻子在哪儿呢?!所以说,郎心如铁,这句话并不只是对身份卑微的市井之人,有时候总在想,倘若陆游如果能够料到唐婉读到《钗头凤》后那般伤心,他还会提那首词吗?倘若唐婉不曾看到那首断肠诗,她会那么快死吗?

一波三折的爱情悲剧,最是令人感伤。过了五十多年以后,陆游仍然还在因为唐琬伤心,他一生不多的爱情诗篇,却痴情的将所有相思的红豆尽付予她。断肠的诗篇一写再写,相思的句子,字字断肠。所以,这就是我前几天之所以借此例说明红颜薄命,千古艰难惟一死的主要原因。多少年以后的风雨沈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总在墓茔远处徘徊,但他却从来不敢走近,这是否说明他的心中其实还是有一些些愧疚呢?毕竟《钗头凤》害了她呀……不管当时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真情流露,但毕竟那首传向千古的诗,最终以青冢艳骨收场。

当然对于真正伟大的人,其心灵角落的一橱,即使落下过一场小小阴霪,其实也并不足以将其人格的万丈光芒掩盖,比如,陆游,无疑陆游对于唐婉的被弃,甚至唐婉的死,负有不可推懈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掩盖其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万丈光芒。

有人说,陆游一生八十六年,从呱呱坠地之日到奄奄一息之时,国破家亡的惨剧象宿命般的缠绕在他心间,别的书生爱国也许多是纵横于诗文之间,而陆游之爱国,除了抒发于两万多首诗文之间,更是身体力行的将这股爱国主义激情化为激昂的斗志激荡在自己的脉络之间,于是,就有了一些后世的爱国主义文人将他比喻成了南宋的悲情歌手,伤心剑客,手中握着书,腰上挂着剑,清晨天不亮,他开始拔剑舞庭中,招招势势,势如闪电,矫如游龙,剑锋指北。夜晚他又开始了秉烛苦读,一边读,一边写,一边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其一)


陆游的一生,几乎走路作诗,行军作诗,连做梦也作诗,无论清醒还是醉梦,他的诗词除了缅怀唐婉及督进儿孙之外,几乎大多数皆与报国无门的郁愤相关。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书愤(其三)

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偏偏光阴似箭,壮心未与年俱老,对镜照容,已是两鬓斑斑,悲痛苍凉溢于文间,最可贵的是,读来虽震撼却并无绝望之感,这就是文品,也是千古一范的伟大人品,不象现如今某些精英学士,个人受了一点点儿委屈,就愤世嫉俗的巴不得干脆让外夷闯进来把政府给夷平。陆游文品人品如此,也难怪几百年以后,一个以哭闻名的美人儿(林黛玉)曾就放翁之诗,如下评断:“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是的,放翁之诗作精华,确实与文字游戏式的句子无关,因此,不是谁都能学得来的。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


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何等悲壮又豪迈!而后世不能复制的又何止是陆游豪放大气却又不失浪漫主义色彩的精妙文采。陆游丛过军,任过官,是否上过战场却并不得知,但他确实亲身参加了抗金队伍。浪漫主义诗人换上威武的戎装,诗人终于一偿夙愿驰骋在当时的国防。但可惜的是这段让陆游无比自豪的军旅生活很快就结束了,由于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许多爱国将士被奸党的投降派压制,不到两年,陆游又被调到后方成都,在这里,陆游遇见了他的知己好友范成大,在范成大的幕府里任职的陆游,由于一腔报国之情受阻,满腔悲愤,又无计可施,唯有终日以酒作乐,强作欢颜。不想在这里,放浪形骸的陆游又遭攻讦,干脆索性“拜赐头衔号放翁”,从此陆游改放翁,但陆游还是陆游,放翁虽放,并不颓废。对于那段铁马秋风、气吞残虏的戎马生涯,念念不忘,即使远离前线,仍然经常在诗歌中以记梦的方式表达他欲重返疆场、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

僵卧荒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人在梦中仍然酣畅报国,可惜梦总会醒的,醒来终究一场空。南宋经过赵构折腾几十年之后,传位于宋孝宗之手,孝宗本非赵构所出,孝宗生来其实没有皇帝命,全拜靖康之难所赐,靖康之难带走的不仅仅是北宋的一百多年的繁华荣耀与尊严,同时更带走了诸多的赵氏皇族谪亲。赵构原有一子,过早夭折,渡江逃难之时,估计惊吓过度,又影响了生育,唯有在宗亲之中挑子过继,赵昚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成了皇帝,是为孝宗。据史载,孝宗乃南宋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对陆游,就好比神宗之与苏轼,虽无实际提携,但可谓精神上的知遇恩德,小李白的雅号就是孝帝所赠,奈何无论是大将军张浚,亦或是励精图治的宋孝帝,他们始终斗不过背后那个贪图享乐的昏庸老贼,及其老贼身边那样一群祸国殃民的奸佞。于是,陆游的宦迹,又经辗转,一会儿由书巢追至朝庭,一会儿又从朝庭逐至军营,一会儿又从军营逐至田间,颠沛流离,数十年下来,风尘仆仆,波折无数,可贵的是,即便如此,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一颗丹心由始至终坚不可摧。这才有了感动千秋的临终〈示儿〉,这才有了震撼人心的千古文章《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