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市历史博物馆:论说中国草书之发展与薜铸草书之成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9:39
    刘锡山在《论草书》中说:“草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皇冠。狂草则是这个皇冠上的明珠。谁攻下了草书,谁就登上了中国书坛的巅峰,谁就是大师,谁就是一代宗匠。于右任先生讲:吾国习俗,文之善者曰文豪,草之善者曰草圣。薛铸先生之草书,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鸾舞蛇惊,鸿飞兽骇。崩云蝉翼,智巧兼优。金戈铁马,锋出八面。力能撼山,气可吞虹。手笔之大,登峰造极。笔触之细,古今绝伦。让人震撼,使人陶醉。最为难得的是先生把我国的书法理论予以了发展,使其趋于成熟,从而将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如此高深之造诣,如此旷世之奇才,是不是大师?是不是一代宗匠?结论是肯定的。但是这里边有问题。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先生够不够格当这样的大师和宗匠,问题出在当这样的大师委屈了我们的先生,降低了我们的先生。因为攻下草书和善草的书法家太多了。远处的且不去说,就在先生众多的学生中攻下草书和善草者也不在少数,可以说有那么一批人。把先生和这些大师们混为一谈岂不委屈了我们的先生。 
     回顾我国的书法史,草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形成期,起于秦,终于晋。从实用中产生,因实用而成体,基本作用和目的就是实用。这一时期的标志是,草书从隶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定格的书体。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首推张芝,其次就是王羲之。第二个时期为发展期,起于晋,终于唐。这一时期的草书开始了从实用向艺术的转型过渡,其标志就是孙过庭《书谱》中所提出的理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一理论提出来了,但孙过庭并没有把它作为书法创作的目的,而是把它当作书法的作书要求。在书作实践中,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仅仅处于自发阶段,还没有达到自觉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首推孙过庭,其次就是张旭和怀素。第三个时期为成熟期,起于唐,终于当代。这一时期草书的实用作用几乎没有了,变成了一种完全的艺术。言情达意被作为明确的草书创作目的,其标志就是薛铸先生所提出的书法创作要以表现思想情感为最高目标这一书法艺术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将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那种自发抒情意识就变成了言情达意的自觉抒发情感的意识和行为,这就表明了草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它已完全步入了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薛铸。
     张怀瓘在其《六体书论》中说:草书者,张芝造也。
     庾肩吾《书品》云: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故曰草书。
     羊欣《采古能书人名》中云:弘农张芝,高尚不仁,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每书,云:匆匆不暇草书,人谓为草圣’”。③
    《宣和书谱叙论》中云:秦苦隶书之难,不能投速,故作草书,是不知杜度倡之以汉,而张芝、皇象皆卓卓表见于时。崔瑗、崔寔、罗晖、赵袭各以草书得名,世号章草。至张伯英出,遂复脱落前习,以成今草。” 
     虞世南《书旨述》云:史游制于急就,创立草藁而不之能,崔杜析理虽则丰妍,润色之中失于简约。伯英重以省繁,饰之钅舌 利,加之奋逸,时言草圣,首出常伦。” 
     庾肩吾《书品》中又云:求诸故迹,或有浅深,辄删善草隶者一百二十八人,伯英以称圣居首,法高以追骏处末。”“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⑥
    《萧衍草书状》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范者伯叔也。二王父子可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文中简称:张(张芝)、卫(卫诞)、索(索靖)、范(范怀约)、薄(薄绍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羊(羊欣)。⑦
     以上书评告诉我们, 草书产生的原因是赴急,创作的目的在于实用。同时还告诉我们,草书从首创到定形这一发展延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先前书法家各自的作用、贡献及其在草书史上的定位。
     尊张芝为草圣,历代书家们的看法和意见是一致的,没有分歧,看来张芝这个草圣众望所归,是服众的。书家定位向来相争激烈之极,为什么张芝能服众呢?分析起来原因有三条:一是变章草为今草;二是草书确实写得很好,别人服气;三是习书的刻苦执着精神感人。三个原因中第一条是硬条件,别人没法去争,也无法去谤,所以草圣的位子也就稳了。后世书家与张芝的争比只能在第二条和第三条上,但张芝有第一条作基础,虽有争比,始终无法改变其草圣之尊位。
     论说草书,王羲之是必须提到的一位书家。唐太宗李世民尊其为书圣,其在后世书坛的影响太大了。一篇《兰亭序》一举成名天下知,皇帝钦点御批,把书圣这把交椅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坐上书圣这把交椅后,后世书坛敬拜至今,无人问鼎。王羲之以行书显名,其草书写的也非常好,水平略低于张芝。孙过庭《书谱》引王羲之语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这说明王羲之对张芝的草书是认同并服气的。敬贤荐能这正是王羲之书品人品的高尚之处。王羲之在行书方面的成就使得后世书坛在拜圣习行的同时,自然不会忘记其草书,故此王羲之以其书圣的权威,高超的草艺,影响着后世草书的发展,其对草书的传承发扬光大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草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始从赴急实用向达情形意这一艺术方向转变。这一时期,最值得提及的人物有三个,孙过庭、张旭和怀素。孙过庭《书谱》的问世,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理论才告开始。此前所称书论者,充其量只能算是方法、技巧、经验、感受、体会,评说之类。 
     孙过庭的《书谱》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就这一部分来看,写的也很杂,涉猎的内容也很多,其中提出了一些书法理论观点,但没有具体就其进行论说。就是如此,我们说他已具备了书法理论刍形。《书谱》中所提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既是书法创作的目的,也是书法创作的要求,也是其书法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孙过庭的书法理论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是众多书法家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但孙过庭将其升华了,将其明确地提出来了,所以说孙过庭这个人很了不起。可以说也正是他的这一书法理论刍形将中国书法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促使了草书从实用向艺术的过渡。
     孙过庭的草书水平是相当高的。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孙过庭留至今天的书作太少了。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其《书谱》,而且还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孙过庭的草书艺术水平应该要比其《书谱》水平要高。因为《书谱》的写作目的在于说理,书法艺术表现是其次。尽管如此,其书法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在其中表现和反映的也是很明显突出的,亦堪为后世草书之楷模。宋高宗谓其《书谱》此谱妙备书法。米芾《书史》中称: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近前而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代李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评: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独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天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这一时期有两位草书大家是必须提及的。一个是张旭,一个是怀素,世称颠张狂素。颠张是说张旭好饮酒,经常是豪饮大醉,呼叫狂走,然后挥笔作书。有时甚至有些疯颠,竞以头濡墨而书。张旭从挑夫与公主争道公孙大娘舞剑中感悟作书。怀素亦好酒,尝一日九醉,人谓醉僧。作书时也喜欢狂呼乱叫,其《自叙帖》中有这样一首诗可以说明。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两个人的草书写的都很好,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这里需要清醒地指出,作为一个书法大家,应该是心胸坦荡,心平如水。看来两个人的修养都还达不到这一点。都爱饮酒,酒后呼叫作书。应该说两个人的生理上都没有问题,精神上是正常的。喝酒可以认为习好,作书狂叫又是为何呢?只有一种解识:胸中的垒块,心中的情节仅凭手中的笔是难以言尽的,或者说还远不能排遣,只好凭借狂叫发泄。狂叫之余的情感应该是留滞于笔的。这就使得他们的书作中饱含了情感、抒发了情感,仅此一点,也就超越了他人。
     张旭、怀素他们和孙过庭虽然属同一时代人,但都晚于孙过庭。那个时候,信息不象现在传递这么快。第一种可能,也许他们压根就没有见过孙过庭的《书谱》。如果说这种情况属实,那么,就应该解释为他们具备了这一时期书法创作的思想意识,他们的书法创作意识与孙过庭书法创作理论思想相暗合。另一种可能,也许他们见到了《书谱》且熟读了《书谱》,那么他们必然受到了孙过庭书法理论的影响和启迪,如此一来,解释他们的草书就更入情理。不管他们读没读过《书谱》,他们的草书都是有意识地抒发了情感。仅此一点,就是他们的伟大过人之处,也正是他们的书作能够旷世的原因。 
     特别应该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书法的创作理论思想提是提出来了,但作为书法理论其本身并没有完善成体,没有独自成论。作为理论还不够具体,还不够细致,还不具有说理性和说理的透彻性。因此,我们说还不成熟。这样以来,这一理论对草书创作实践就不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也未能引起当时以及后世书家们的普遍重视,也就谈不上推广和普及。在后世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一个书家就其思想予以发展,使其以完全意义上的书法理论展示于中国书坛。这就使得后世很长一个时期草书的创作实践一直处于自发阶段,而未能发展到自觉阶段。这也是唐以后草书发展非常缓慢之原因。
     当代,是草书发展最快,成就最高的一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唐以后草书的实用性逐渐消退,观赏性不断提高。到了当代实用性几乎没有了,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它了,甚至连一些书法家辨识起草书来都有了困难。草书的存在可以说完全成了观赏性即艺术性了。草书脱离了实用性,变成一种纯艺术性,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草书又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
     书法鼎盛到来的大环境当属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其直接原因则是书法从实用中彻底脱离出来了,成为了一门专业艺术,有了一支专门研究书法和学习书法的人群,即书法家队伍。其根本原因则是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完全成熟。这一时期无论是书法家的数量上,书法理论研究成果上,书法的艺术水平上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了不少书法大家,其中成就最高、贡献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首推薛铸。
     我们如此推崇薛铸,是因为薛铸对中国书法有五个方面的贡献。首先,薛铸是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上边我们说了,有唐第一妙婉孙过庭提出了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书法理论思想,但他却未能完成其论著,在后世很长的一段时间未能受到习书人的重视。到了当代,情况不同了。孙过庭的这一书法理论受到了书法大家薛铸的高度重视,并将这一思想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薛铸在论证书法艺术语言存在的同时,给书法艺术语言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蕴藏在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的能够感染读者情绪和陶冶读者性灵的具有语言功能作用的成分和因素。在此基础上,薛铸写成了《论书法的艺术语言》一文。该文提出书法家必须了解、熟悉、掌握书法艺术语言,从而很好地运用它,把它溶注到自己的书作实践中,溶注到自己的书作中,通过它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读者。其后,薛铸又完成了《论书写内容与书体形式的统一》一文。该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这一理论虽然显见易解,然而应用时的难度却非常大,对书法家的书法水平要求很高。一般书法家无能力做到,故而也就不敢提及。它要求书法家必须熟练地掌握多种书体,而且不得强调自己的书写个性和特点,不得固守自己已有的书写习惯,不得恪守已成形固定的书体。应该学宗一家,变成多体,以适应书写内容的广泛性和多变性。不得刻意张扬书写形式,要以表现和反映书写内容情感为目的。论证时,薛铸应用了最浅显、最生动、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他举例,用颜真卿既粗又肥的大楷书写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词句能让人感到柔情蜜意吗?用宋徽宗的瘦金体书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能感到黄河之水的气势吗?这个道理说起来人人明白,但千百年来却无一人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分析论证。提出书写内容与书体形式的统一这一理论,薛铸乃第一人。道理浅显做起来很难,能真正理解并做到书写内容与书体形式相统一这一点的书家可以说少之甚少,薛铸做到了。大多数书家作书时是不论书写的内容和书体形式的,不管写什么内容都是一个体。一方面是他们没有这一作书意识,另一方面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书艺才能。他们只掌握了一两种基本的书体,现在要求随书写内容的意境变体,他们怎么变的过来,他们很难做到。薛铸,熟练地掌握了一百多种书体,做到这一点那就容易多了。再后来,薛铸又完成了《论书法创作要以表现思想情感为最高目的》一文。该文阐述了书法创作和评判的更高标准和要求。这一理论要求书法家要通过书写去表达和反映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把书法提高到了更高的艺术层面。
     薛铸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与我国的书法艺术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道理明显、确定、易懂、实用。反映的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从习书开始到成名成家以后都能适用,而且是必须应用,不能不用。薛铸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与前人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明确的理论思想;二是有严格的说理论证过程;三是说理的正确性和透彻性。与今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实用性和系统性。在薛铸之前的千百年间,中国的书法一直被视为玄学与神学。学书人迷盲,作书人迷盲,赏书人迷盲,藏书人更迷盲。薛铸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有拨云见日之能,立竿见影之效。
    “薛铸之前,薛铸不遗。薛铸之后,不遗薛铸。这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对薛铸的评价。三论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太重要了,在薛铸之前没有任何一位书家对书法艺术思想理论阐述的如此透彻,如此全面。在薛铸之前,所有书法家、书法大家,包括我们的书圣,没有一个作书时是在明确的书法创作思想理论指导下实践的,全都是凭着自己书法实践的一种感觉。王羲之的神品书作《兰亭序》的创作过程,以及后来王羲之再写不出同样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薛铸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假令王羲之能够再世的话,他就再也不会为写不出第二篇《兰亭序》而遗憾了。回顾中国书法史,名义上的书法理论极其丰富,而实际上极为空乏。确切一点说,书法理论非常幼弱,甚或缺位。数以万计的书法论著中,很少能找出属于完全意义上的书法思想理论文章和著作,更不可企其成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薛铸的书法三论,从书法的基础论及到了书法的深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逐步递进,构成了完整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体系。故此,我们说三论填补了书法史上长时间的理论缺位。据此,薛铸的书法三论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于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三论的问世,中国书法开始了新的纪元,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二,薛铸是一位非常全面的书法家。薛铸五岁习字练书,二十岁西安美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书法的圣殿西安碑林从事碑贴研究工作,一沉就是二十四个春秋。研碑炼字,相得益彰。砺精图艺,造就惊世。人们对能写一手好字的人,看高三分;对能书数种书体的人敬佩不已。薛铸能书一百余种书体,且体体精湛,神情并茂。这在我国书法史上绝无仅有,当属第一奇才。
     第三,薛铸是书法史上少有的一位职业书法家。薛铸一生从事书法工作,习文弄墨,别无他业,是书法史上第一位职业书法家。1973年中国吏制史上首设专司书法的官吏——书法专干。薛铸就是第一任。在职期间,薛铸组织过大型书展数十次,其中西城门楼书展破中国书法史之天荒,开中国群众性大型书展之先河。打破了长期以往中国书坛的沉寂,为后来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薛铸参加各类书展活动无数,接待各类书法使团来访和带团出访次数之多已无从计起。最多时一天内接待来访使团达五次之多。周恩来、陈毅、江青等国家元首均在接待之列。
     第四,薛铸是一位杰出的书法组织家和活动家。薛铸发起成立了书法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书法群众组织——陕西省书法研究室。这就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的前身。发展了120名会员,后来多数都成了书法名家。发起成立了第一所书学院——陕西书学院。发起成立了第一家省级书法组织——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奠基了中国书协。呼吁成立中国书协的三个发起人中,薛铸乃是其首,成立中国书协的呼吁倡仪书就是他起草的。中国书协,是于陕西书协成立后两年成立。没有陕西书协的成立,中国书协的成立从时间上说,毫无疑问还得往后推。薛铸为中国的书法事业呕心沥血,功绩莫大,原中国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佟韦先生誉其为第一大功臣
     第五,薛铸将中国草书推向了颠峰。论说书法,人们似乎非常熟悉,非常清楚。但论及其概念定义,论及其定义域又都比较陌生。这里有必要将写字、书法和书法艺术三个概念加以说明和予以区别。写字就是按照汉字的笔画要求将汉字写出来。写字的目的在于让别人辨认。写字的要求是工整。书法是在写字的基础上,将字写美写漂亮。书法的目的在于观赏,让人喜欢看、爱看。书法艺术则是用书法的形式去表达和表现思想情感。也就是说书法艺术是将字写美写漂亮的同时还要能很好地表达书写文字内容的思想情感和书家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来书法艺术的层次比起书法的层次要高出了许多。以往人们不大注意区分这些概念,只知道或者听人说谁的字写的好就行了。现在为了研究问题,必须将这些概念加以区分。草书在所有书体中是最能表达思想情感的书体。以往的书法理论只论及到了草书单个字的造形造势,笔墨的运用,谋篇布局等。显而易见,这些都只还停留在书法这一层面。薛铸三论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将书法(草书)提高到了书法艺术的层面,这也正是书法(草书)的最高境界。可见,薛铸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对于中国草书的发展和推动作用之大。以往的草书水平最高只达到了书家思想情感的自然渲泻。薛铸的草书则达到了能充分运用书法艺术语言,作到书体形式与书写内容的完美统一,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表现原作的思想以及原作者的情感,同时抒发书者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说:一代书法大家薛铸将中国草书推向了巅峰。 
     薛铸的草书力能憾山,气可吞虹。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创造实践,三论书法艺术思想理论作指导,薛铸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创作了大量新时代的优秀草书作品。毛主席纪念堂二楼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幅最大的(三丈六尺)草书作品,内容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书作者就是薛铸。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收藏有其巨幅作品《苏东坡词赤壁怀古》和《精气神》。写精气神三个字时是用桶提墨汁,一笔下去就是5公斤墨汁。2005年中宣部请薛铸作书,用薛铸的书作一次性将原展于中宣部会议室等处的30余幅作品换了下来。这30余幅作品均系当代有名的和有声望的书法家之佳作和力作。换下的原因很单纯,没有其它任何因素,纯属书作艺术水平之故。这件事情所有媒体没有作任何报道,这里我们也就无需去论说了。
     解读其它别的草书,你总能从中发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乃至问题,解读薛铸的草书就很难从中找到毛病。解读别的草书你一遍两遍至数遍后就读懂了,理解了,觉得已经感悟了。解读薛铸的草书,每读一遍,都会觉得有新的感悟,数十遍后,仍有感悟,读的时间越长,越会觉得其中内涵的深博,力量的厚重。薛铸草书不要说通篇,就是其中的一点一画、一招一式,其中都有文章,都需要认真解读。关于薛铸草书是如何言情达意,这方面已经有大量的介绍文章,这里仅举一例,供作参考。
     薛铸先生为陕西省图书馆书写了一幅内容为知识就是力量的书法作品,被刻于石上,置于展厅。这是一幅命题作品。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第一个难题就是布局问题。一行太长,两行太短。薛铸先生通过精心构思后,采取了避让穿插大小错落的技法解决了这一难题。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其核心和重心在于力量两个字,因此他选取字作为该幅书作的字眼。薛铸先生精通各体。在书写这幅作品时,他没有选用飘逸娟美的书体,也未选用瘦硬刚劲单薄外露的书体,试写数幅后,最后确定选用丰润、博厚、刚劲、奔放的草书去突显知识的力量感。效果很好。尤其是那个字,他变一波三折一笔三勒,终了嘎然收笔,力量感立刻跃然纸上,且有笔止势聚,蓄力待发之感。          以上五点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衡量一个时代的整体书法水平,衡量这一时代书法大师的条件全都是挤干了水分的硬条件。据此五说,我们说,这个时代属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薛铸超越了以往中国书坛的大家,与这个时代是合拍的,堪称中国书坛第一巨笔。
     论说当代草书时,我们不得忘记两个人。一个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一个是民国元老于右任。两位大家在草书造就上个人的成就都很伟大,堪称当代草书楷模。毛泽东草书的气势空前绝后,无人可比。这是由老人家博大的胸怀,深厚的政治思想文化底蕴所决定的,别人无法相比,也无能达到。于右任先生致力于草书的简化和规范,前无古人,功不可没。他们是伟人,他们是职业革命家,却并非职业书法家。他们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投入了毕生精力,功德无量。其书法艺术在伟人身上只能是一个闪亮点。
     纵观中国书法史,大凡大家之造就一般均应具备这样五个条件: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失志不移,名家指点,感悟通会。薛铸均满足了这些条件。另外还有两个条件属一般大家所难以具备的,或者说无法达到的。一是潜修书法圣殿西安碑林二十四个春秋,监摹研习,深得真传。用薛铸自己的话说,他是喝西安碑林乳汁长成起来的书法家。碑林的1080块书碑跨越了中国书法两千年的历史,每一块碑刻都是一位老师。别的书家不会有这样优厚的待遇的。二是长期的生活和工作的逆境,使薛铸磨砺出了一种超乎常人的意志、毅力、勇气、胆识和承受力。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竞穷途潦倒,长期吃不饱肚子,一年内体重减少了三十斤,最长一次时,竟五天没有饭吃,差点饿死。这两点正是天生薛铸,天成薛铸,对其偏爱,与其特赐。司马迁《报任安书》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适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慎》。《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薛铸就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发愤者,堪与圣贤齐。
     张芝将中国草书从章草发展到了今草并使其成为定体,被后世尊为草圣。孙过庭提出了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思想,使中国草书得以发展,堪称有唐第一妙腕。薛铸创立了三论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新体系,将中国草书推向了巅峰,开创了中国草书新纪元。时代不同了,对我们的大师不一定要按历代书法评论那样尊他一个什么封号,安排一把什么样的交椅。只是时代需要一位书能服众、艺当超群的书法大师。我们的书法大师薛铸是当之无愧的。推出他,能有力地推动中国书法、中国草书向前发展。让他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填补当今书法理论之空白,填补人们对书法艺术认识方面的思想空白,对于中国书法艺术,对于中国草书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①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二一三页,张怀懽《众体书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月第1版。
②⑥同上,第八六页,庚肩吾《书品》。
③同上,第四五页,羊欣《采古能书人名》。
④同上,第八七三页,《草书叙论》。
⑤同上,第一一四页,虞世南《书旨述》。
⑦同上,第七九页,萧衍《草书状》。
⑧参见《书谱》戴家妙《孙过庭》与《书谱》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