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美国寄东西回国:IMF:房价下跌牵动中国金融稳定 呼吁中国采取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18:51
  • ttp://money.msn.com.cn 2011-11-16 06:23:4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严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北京时间11月15日发布了该组织对中国金融部门的首次正式评估报告——“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报告。报告结果显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强健,但却面临着不断累积的风险。

  这份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金融部门已经在更加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加强了监管,但仍然面临一些主要的短期风险——信贷快速扩张导致的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和表外敞口导致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增加、房地产价格下滑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此,IMF呼吁中国进一步改革以支持金融稳定并鼓励强劲而平衡的经济增长。

  中国金融体系面临多重短期风险

  FSAP由两大部分组成:由IMF负责的“金融稳定评估”,以及由世界银行负责在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的“金融发展评估”。

  IMF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不断累积的风险。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机构、跨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日益加大。除此之外,非正式的信贷市场、集团结构和表外活动也与日俱增。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增长模式、相对僵硬的宏观政策框架,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信贷配置上扮演的角色,都导致或有负债的不断累积。

  根据FSAP报告显示,中国的金融部门目前面临的一些短期风险包括信贷快速扩张导致的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和表外敞口导致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增加、房地产价格下滑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中国的银行业和金融部门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当局应该解决的脆弱性。”此次FSAP项目IMF团队的负责人、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门副主任Jonathan Fiechter表示,“尽管目前的结构有助于高储蓄率和高流动性水平,但也导致了资本配置不当和泡沫形成的风险,尤其在房地产市场。这种扭曲的成本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上升。因此,这种扭曲越早纠正越好。”

  呼吁中国采取政策 缓解房价下调负面影响

  根据FSAP报告,整个中国银行业持有的房地产贷款敞口较为温和,但是间接敞口却高得多。如果房价回调又伴随经济增长冲击的话,对银行业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将会很严重。因此,IMF建议中国仍然需要持续监测、进行压力测试并采取一系列全面政策来缓解房价下滑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

  报告称,中国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加上银行对房地产的大量贷款,加大了房地产价格回调对中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然而,持续的紧缩措施已经放缓了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增速以及相应的价格涨幅。

  IMF指出,推动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的一些基本面因素包括收入快速增长、存款回报低、流动性充裕、缺乏替代性投资工具、房屋所有权成本低,以及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

  报告称,房地产相关贷款占中国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约20%,相比香港特别行政区或者美国而言较低。然而,间接敞口却更高。中国的贷款条款很大程度上依赖抵押品。在五大行中,有30%~45%的贷款是由抵押品担保支持的,而这些抵押品主要就是房地产。因此,房地产价格回调将降低抵押品价值,因而在借款人违约的情况下削弱贷款收回价值。

  与此同时,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如建筑、水泥、钢铁)同样面临着类似风险。考虑到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房价回调导致的经济减速可能会对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手和补贴来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能力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尤其是对那些还贷现金流有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言。报告援引瑞银在2011年3月22日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10年,29%的地方政府收入来自于出售土地使用权。

  IMF指出,在短期内,如果目前的增长势头能够得以持续,那么影响还是可控的。尽管一些细分市场的房价有些高估迹象,但整体而言,中国住宅价格并没有被显著高估。由于直接敞口和杠杆率较低,房价回调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将会有限。压力测试中各银行对房地产的敞口,或再加上下游产业,意味着房地产信贷质量恶化对银行业构成的影响温和。但IMF警告称,如果经济增长受到冲击同时发生的话,那么对银行系统的影响和溢出效应将会很严重。

  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多重风险互动或导致严重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IMF和中国政府共同对全国最大的17家商业银行(覆盖了截至2010年底83%的商业银行体系资产,或66%的银行体系资产)进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多数商业银行能够承受单独的风险冲击。

  测试包含的冲击包括资产质量急剧恶化、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收益率曲线变动以及汇率变化等。但IMF警告称,如果其中几项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就可能会遭到严重影响。

  压力测试还评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潜在损失。结果显示,基于由下而上的压力测试,如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损失15%,仅会导致两家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最低要求。但报告并未透露具体银行名称。

  本次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助理主任Udaibir Das在11月15日的电话会议上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如果你仅看单一风险因素,短期内我们并不认为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我们指出了三方面:第一,中国金融体系目前正在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第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连接性和依赖性正不断上升;第三,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这三个因素的动态变化要求中国决策者、央行和监管当局警惕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Udaibir Das告诉本报记者,这些因素可能会通过不同渠道产生影响,因此IMF在报告中用了“警惕”一词,并在政策建议中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尽快加强系统性金融稳定框架

央行回应IMF报告:所提建议尚需深入研究

http://money.msn.com.cn 2011-11-16 06:22:4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聂伟柱

  昨日,央行发布公告,正式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公布的有关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成果报告进行回应。央行表示,总体来看,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积极、正面的,对我国金融体系未来改革建议是富有建设性的。

  与此同时,央行还称,“我们也注意到,报告中还存在个别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观点,所提出的某些改革措施的具体时间框架和优先顺序等建议尚需结合我国实际深入研究。”

  上述IMF、世行报告认为,为促进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中国需关注金融体系融资结构不均衡、商业化程度不充分、金融产品和服务覆盖面不够广、养老保险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等问题。

  报告建议中国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稳定框架,加快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协调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在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成果报告中,IMF和世行充分肯定了我国金融体系近年来在商业化转型、增强财务稳健性、改进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

  央行还认为,经过多年改革,中国金融体系在商业化转型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主要大型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已从直接手段转为通过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作用。

  “利率、汇率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市场机制已在利率、汇率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央行表示,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具体推进改革步骤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保持灵活性。

叶檀:中国央行对IMF的回应不够坦诚

http://money.msn.com.cn 2011-11-16 03:35:49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IMF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发布了关于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情况的评估报告,在礼貌性的祝贺之词外,引起关注的是,FSAP对中国金融部门风险的评估。

  根据FSAP报告,中国的金融部门面临着几个近期风险:快速的信贷扩张导致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房价下跌;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中期脆弱性也在增加,可能会妨害金融体系为支持未来经济增长而进行的必要调整。基金组织与中国有关方面联合对中国最大的17家商业银行开展的压力测试表明,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这是废话,没有哪一个银行体系可以抵挡坏账上升、收益率下降以及汇率大幅上升,这是所有金融机构的灾难。中国金融机构坏账率大幅上升,说明房地产以及实体企业的崩溃;收益率下降说明资金紧缩;汇率大幅上升说明出口不堪一击。当几股飓风同时来临,所有的人只能跪下祈祷。

  IMF所提出的改革远期目标正确,但远水难解近渴;近期暗示则是毒药,万万不可行。改革目标包括扩大金融市场和服务的广度,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中介形式以促进银行之间的健康竞争;转变政府角色,逐渐取消利用银行体系实现政府广泛政策目标的做法,而是允许银行根据商业目标作出贷款决策;扩大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利率,而不是行政措施,作为管理信贷扩张的主要工具;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如加强支付和结算系统,增强消费者保护,扩大金融知识的普及等。

  中国的金融业应该市场化,其目标是建立本国独立的货币发行体制,目前中国的货币发行体制是盯住出口的无锚之船。我们应该抓住FSAP建议的核心,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而对不食中国烟火的具体建议束之高阁。以阴谋论或者全盘市场化接受FSAP的建议都是可笑的。

  在某些政策上,IMF的建议非常乌托邦,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如将利率作为管理银行贷款的主要工具。不要说中国,任何一个政府占主导地位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都不可能由利率作为主要工具,因为利率不可能有良好的传导效果。并不奇怪,在美联储建立初期,存款准备金率是主要的调控手段;而在中国,日均存贷比、月均存贷比与季度末的存贷比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其背后的隐含意义是,将信贷总量而不是利率作为主要的调控工具,信贷总量控制充斥了行政色彩,却是中国现阶段不得不如此的结果。央行有必要退出信贷总量调控,而代之以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最终在金融市场化的前提下,过渡到利率调控手段。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对于目前的金融市场而言,能够从贷款导向与贷款总量限制,彻底过渡到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就是一个质的进步。

  联想到IMF总裁拉加德到中国来时,暗示中国有必要放松货币政策,以房地产拉动内需,该组织对于中国的具体建议充斥了荒谬之处。但这并不等于市场化的总体建议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拣起市场化的核心,而抛弃荒谬的具体建议。

  央行对FSAP的报告作了彬彬有礼的回应,认为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总体是客观、积极、正面的,对金融体系未来改革建议是富有建设性的。但央行在为自己辩护时,却不够坦诚,在推进市场化的描述方面虚与委蛇,过度估计了中国金融市场化的进步。

  央行指出,在信贷调控方面,人民银行早在1998年就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转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投放信贷。利率、汇率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市场机制已在利率、汇率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如此礼貌的回应,事实上封堵了中国金融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之路,既然已经利率、汇率主导,何用进一步市场化?坦诚地回应并非针对FSAP,而是为了对全体国民有个交代,为了对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有个交代。

  我们承认,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等已经逐渐对市场的预期起到作用,当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一再下行时,投资者出于对市场基准利率下行的预期,争先恐后地投入证券市场,但这并不等于,中国已经彻底摆脱了贷款总量控制,从各商业银行的总量控制,到民营企业无法贷到款项,都有贷款额度的阴影。

  相比其他行业,中国金融领域的人士具有国际视野与市场理念,如果连金融人士都以官腔回应各方,以市场化的进步封堵进一步市场化之路,只能说明在中国本应最市场化的领域,都充斥了无聊的应和官腔,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路途遥遥。

  央行与银监会有必要显示抛弃贷款利率控制市场的决心,而代之以存款准备金调控之路,最终以自主的货币发行体制与利率市场化,为中国金融业闯出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