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龙泉谷高尔夫球会:出访欧美开眼界: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19:15
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离俄赴德。于13日乘火车抵达德国柏林,住在恺撒大厦。

  在德国,迎接李鸿章的是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德皇派御车来接李鸿章。

  6月14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国皇帝向德皇酬谢其干涉还辽之事。德皇表示,希望两国友谊长存,希望大清江山永固。15日,李鸿章拜访了德国外长马歇尔,谈及英国放弃中国,短见自私,中国不能不与俄国友好。

  此后数日,应德皇的邀请,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军队。德皇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一把虎皮椅。看到德国军队的精良装备与高昂士气,李鸿章不禁失声说,我如果有十营这样的军队,我就不怕小日本了。

  此外,李鸿章还会见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麦,进行了简短会谈。李鸿章在访问德国的20多天中,总想请教德国富强的秘诀,对于有关增订洋货进口税的使命并未完成。

  李鸿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此次在李鸿章下榻的行馆里,墙上就挂着李鸿章和俾斯麦的照片。

  俾斯麦,1815年出生于普鲁士,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1862年至1890年期间一直担任首相,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支持下,俾斯麦大力推行他的“铁血政策”,经过发动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等的一系列战争,1870年,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使得德国一跃成为与英国、沙俄并列的世界强国。

  在这一过程中,“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号享誉欧洲大陆。但是到了1890年,因与新德皇威廉二世政见不一致,产生严重意见冲突,俾斯麦被迫辞去了职务,赋闲在汉堡宅第,养花种草,颐养天年。

  李鸿章的经历虽比不上俾斯麦那样传奇,但也有相似之处,他早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出将入相,在职务上应该说与俾斯麦相当了。只不过前两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折戟沉沙,丢尽了颜面。

  李鸿章之所以被称为“东方伸斯麦”,这有一段来历。那是当年他在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有一次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告诉他:“中堂大人,我这次乘坐的军舰,是世界一流的军舰,技术装备最为先进,欢迎您有时间过去参观。”李鸿章对武器船舰是最感兴趣的,他满口答应,约好日期前去观看。

  不巧的是,正好那一天刮风下雨不利于出海,李鸿章冒着风雨来到大沽口,但是德国军舰离港口还有几十海里,他们的船只在风浪中很难前行,这时柯纳德派了一只小艇前来联络,并带来口信:“今天风雨太大,在海中行船会有危险,您这么大年纪,就不必冒此危险了,可以改日再来参观。”

  随行人员也纷纷劝阻,但李鸿章参观心切,加上不想让洋人看不起,毅然带着翻译下了自己的船,登上小艇就去了。柯纳德见到李鸿章的到来很诧异,他很感慨地说道:中堂大人真是守约之人啊,这么大的风雨都如期前来,这样坚毅的性格,真像我们的首相俾斯麦。”从此之后,柯纳德逢人便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东方俾斯麦”的名号就从中国和德国传播开来。

  在公务之余,李鸿章想起了要拜见一下那位神交已久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听说“东方俾斯麦”李鸿章要来汉堡,当地百姓奔走相告,纷纷走到道路两旁驻足相望,期盼能亲眼目睹这位东方大国的传奇宰相,汉堡官商还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准备款待李鸿章一行。俾斯麦自然也十分高兴,他戴上威廉一世赐给他的冠冕,佩上十字勋章,穿上盛装,以最高规格的礼仪准备迎接李鸿章的到来。

  李鸿章和俾斯麦二人相谈甚欢。在双方交谈之中,李鸿章说起自己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随即笑着说:可是我没有希望成为“西方的李鸿章”啊!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他们的小故事——俾斯麦对中国的箭术十分好奇,所以想看看中国的箭术是什么样子,李鸿章很痛快地答应了。李鸿章派人表演了步箭和马箭等等,看得俾斯麦十分高兴。表演结束之后,卫队长报告李鸿章说,总共发了100支箭,99支箭都在靶上,少了一支箭。过了一会,卫队长又报告说,射手20人,现在只有19人,少了一个。于是俾斯麦派人去找,结果发现这个射手头上中箭躺在地上。原来,这个射手叫张乐堂,因不小心被别的射手误伤了,箭正好穿过了他两边的太阳穴。李鸿章立即命人给张看病。外科医生把这名射手太阳穴两边的箭锯掉,并说已经治好。李鸿章生气地问:那脑子里的箭怎么办?医生说:那是内科的事情了。大人可以让他去找内科医生。李鸿章说:他现在都不能站起来,怎么找医生?外科医生说:只要大人吩咐的事情,谁敢不从?于是,李鸿章命令道:张乐堂站起来!于是张乐堂果然站了起来,去找内科医生了。俾斯麦看到这一切,觉得十分惊奇,于是问李鸿章: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士兵站起来的?李鸿章不无得意地说: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服从精神,他们以服从长官的命令为天职。俾斯麦听了之后,佩服得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李鸿章此行不是前来闲叙的,他是要来向俾斯麦讨教治国治军方略的。他很快切入正题,说道:“我此次专程来拜访阁下,实是有一问题请教。”俾斯麦问:“什么事情?”李鸿章接着问道:“要想实现中国的复兴大业,请问有什么可行之道?”俾斯麦沉吟了一下答道:“实在抱歉,我们两国相去甚远,我平时也没有怎么关注贵国的情况,现在又年老昏聩,确实不敢妄下断语。不过,鄙人以为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要做到上下一心。”俾斯麦想起了自己与先皇威廉一世的君臣默契关系,不禁感慨万分。

  这话也触动了李鸿章的心弦。这些年,后党与帝党之间从没停止过斗争,大臣之间也是互相倾轧,有几个人出来真正为国家做些事情呢?何谈上下同心呢!

  想到这里,李鸿章有了下一个问题:“那么再请教阁下,怎么才能在与政府的角逐中取胜呢?”当然,李鸿章所指的政府并不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而指的是军机处里面那些保守派,因为他们处处与自己为敌,阻止兴办洋务。俾斯麦当然不明白李鸿章心里想的,他只泛泛地答道:“为人臣子,总不能与政府相争。万一与政府有意见与分歧之处,要么听从政府的安排,要么就直言以谏。”

  俾斯麦的这两个答复其实都让李鸿章感到失望,怎么号称“铁血政策”的俾斯麦如此软弱呢?是不是因为老了没有了锐气?李鸿章不死心,接着问道:“如果为国家着想,该怎样进行治理为好呢?”这一下可问到俾斯麦的专长上了,他立即答道:“鄙人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舍此并无更好的依托。”李鸿章很赞同这一观点,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建设自己的陆军海军,但是朝廷和那些腐儒,不是挪用拖欠军饷,就是消极对待军队建设,更有甚者,八旗子弟、满蒙旗兵靠着祖宗的荫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哪谈得上去战场冲锋陷阵呢?

  李鸿章接着说道:“阁下言之有理,愿闻其详。”俾斯麦一看李鸿章有兴趣,于是答道:“练兵不在于数量之多,而贵乎精,全国上下五万人足矣,而且要年轻力壮的,军事技艺要过硬,这样的部队就会无往而不胜。另外,全国只需一支主力部队,不必将兵力分散到各地,当然,一些关隘要塞需要派兵把守,这样一来,一旦需要部队,就可随时调动,快速出兵。”俾斯麦的观点主要是基于那些小国家而言的,他当然不知道中国地域广阔,区区五万兵力怎么能解决问题呢?李鸿章对此自然不能苟同,但是人家正在兴头上,也不便反驳。于是他客气地说道:“感谢阁下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我国其实并不缺乏优秀的青年军人,缺乏的是教练人员和先进的军事知识。三十年来,我苦心孤诣,为建设军队奔走游说,只可惜敝国能理解我的人很少,所以至今没有什么成就,实在是遗憾。这次我到贵国访问学习,看到了贵国的精兵强将,实在是堪称楷模。我想回国后按照贵国的军制训练新兵,当然,所需军事教官,还望贵国予以帮助支持。”俾斯麦听得李鸿章的吹捧,心中高兴:“自然,自然,以后贵国有需要鄙人的地方,尽管吩咐就是,我当效全力。”

  会晤很快就结束了,二人合影留念,俾斯麦还让李鸿章留下墨宝作为纪念。

  经一天的旅途,7月5日李鸿章一行到达荷兰首都海牙。当晚他出席了荷兰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和晚会,使他感到异常高兴和感激。由于时间紧迫,李鸿章只在这个低地国家访问了3天,就于7月8日离开荷兰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来到比利时的第二天,李鸿章就觐见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尔德二世,并同比利时国王商谈了卢汉铁路的修筑问题。在比利时期间,李鸿章观看了比利时军队的军事演习,参观了军工厂,看到了“克革烈”枪炮公司的最新产品,这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比利时的装备感到美不胜收,倍加赞赏。这位厂长看到李鸿章十分喜欢一种新式的大炮,就表示愿意赠送一尊给李鸿章。李鸿章担心一路上行程遥远,自己的船无法负担,就表示希望能送给中国。此后,这位厂长特奏请比利时国王派出专使把这门大炮运往北京。

  在结束了对比利时的考察访问以后,李鸿章一行于7月13日来到法国巴黎。其时恰逢法国国庆前夕,第二天他就前往爱丽舍宫觐见法国总统富尔,应邀参观了法军为国庆而举行的军事表演,参加法国国庆活动。晚上李鸿章夜游塞纳河,感受到了法国人的浪漫。李鸿章同法国外交部汉诺多就“照镑加税”一事进行磋商,先后参观了报社、学校、博物院和厂矿企业,这些参观考察活动使他甚为满意。直到8月2日他才结束对法国的访问,然后乘坐法国政府派出的专轮渡过英吉利海峡,开始对英国的访问。

  在到达英国后,李鸿章觐见了维多利亚女皇,拜访了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同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就“照镑加税”问题进行了会谈。为了了解西方政治制度,李鸿章还访问了英国议院,先是到下议院旁听议员们讨论国事,再到上议院观看了院中特设的“君主御座”,并同议员们交谈。在朴茨茅斯军港,他参观了英国海军舰队,盛赞英国海军“行列整肃,军容雄盛”。他还先后参观了英国的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电报局、银行等,英国先进的科技和军备使他赞叹不已。大清国要员的访问,引起了英国人极大关注。一位英国人这样描述了他所看到的73岁的李鸿章:他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慈祥的异乡人。他蓝色的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每个人投以感激而优雅的微笑。从容貌看来,人们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这不是因为他给你巨大的成就感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有文雅和面对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李鸿章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汇丰银行的招待会,当英国商人们表示要到中国去开拓市场的时候,思想开明而深谙经济之道的李鸿章,立即脱口而出:“实具同心。”

  8月22日,李鸿章一行结束了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乘船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访问。经过6天的海上航行,于28日抵达美国纽约。当李鸿章乘坐的客轮到达纽约港时,美国海军最强大的舰队依次列阵港湾,鸣炮致敬以欢迎大清国的重臣。为迎接李鸿章的到来,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到纽约,第二天便会见了李鸿章。会见过程中,双方讨论了“照镑加税”问题。而后,李鸿章进行了一系列频繁的访问和考察活动。9月3日,他在纽约会见美国基督教教会领袖,赞扬了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功德。离开纽约后,李鸿章到达费城,在那里参观了美国独立厅、自由钟,接着又从费城到达华盛顿,参观了美国国会和图书馆。到9月5日,李鸿章一行才离开华盛顿前往英属加拿大。

  在前往加拿大的途中,路经美加边境时,他参观了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尽情观赏了这里的自然风光,然后才前往多伦多。在多伦多稍事停留后,李鸿章一行来到加拿大西海岸城市温哥华。至此,李鸿章访问欧美的活动全部结束。

  9月14日,李鸿章及随行人员搭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轮船横渡太平洋,踏上了回国的航程。到达日本横滨港需要换船。当年离开马关的时候,李鸿章曾表示“终生不履日地”,换船时,当他看到周转的是一艘日本的船只时,坚决不肯上船。他决心不让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再与日本国土发生一丝关系。侍从们无奈,只好在美轮和招商局的轮船之间搭起一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将他扶上招商局的轮船。

  李鸿章这次出访欧美,从3月28日离开上海,到10月3日到达天津,历时190天。期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遍访欧美8个国家,尤其是访问了当时欧美五大强国,作为70多岁的高龄,实属不易,这在清代历史上也是无先例的,可以说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他的这次访问有得有失。得的方面,是他思想上的收获。在这次访问中,由于他亲自考察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亲眼看到了西方的社会现实,打开了眼界,深切地体察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深感西方“各国强盛,中国贫弱,须亟设法”,如实地向光绪皇帝和慈禧陈述了在欧美的所见所闻,希望中国能赶上西方列强,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同情,这是他出访成功的一面。但是这次出访也有他所失的一面。由于他代表清政府和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有损中国主权,造成严重后患。就在这一密约签订一年多之后,德、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先后在中国租借了胶州湾、旅顺、大连,建立了势力范围,其他西方列强也紧随其后,把中国拖到了被瓜分的边缘。当然,中国面临的这种被瓜分的危机原因不能完全归罪于李鸿章个人,但他访问欧美在外交方面的失计,不能不说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导火索之一。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李鸿章已死去近百年,他的功过是非,历史早有评说。他的这次环球访问,也像他的其他言行一样,永久地留在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