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油生产工艺:花丝镶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11:47
盘点历代皇室的花丝镶嵌
(2010-09-01 10:12:22)
标签: 路卫兵
文化
皇室
翡翠
分类: 文化散论
通过这段日子我对花丝镶嵌的潜心研究,我发现这门手工技艺之所以风靡古代宫廷这么多年果然是有原因的。除了技艺方面的精巧、做工方面的繁复,更重要的是它有自己的灵魂,有很强的感染力。总的来说,花丝镶嵌这门工艺,带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精”。
首先是精美。每一件花丝镶嵌制作出的工艺品都会给人以这样的第一感受,特别是花丝镶嵌的翡翠制品,玉之精华再加上艺之精华的结合,真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其次是精巧。这是在你领略到它的美感后,所发出的感慨。因为此艺正如其名,是将许多条金、银、铜拉成细丝而成,再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其中所蕴涵的各种精巧细致的制作手艺,着实另人叹为观止,难怪它被列为燕京八绝之一。
最后则是精髓。所谓精髓则源于它的历史文化,花丝镶嵌拥有3000年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古到今的三大社会阶段。从历朝历代的花丝镶嵌制品中,可以看到历史的轨迹,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演变和层层传递。一个小小的花丝镶嵌,其实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代表。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花丝镶嵌工艺早在商代就有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匠师们制作出了细如发丝的金银丝,将其嵌入青铜器之上,俗称“错金银”,这就是花丝工艺的萌芽。

“错金银龙凤铁带钩”,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先秦饰品。钩为龙首形,运用金片、金丝嵌出眼、耳、鼻、嘴,正面用金丝镶边,框内用金片、金丝、银片嵌出一龙四鸟和一龙一凤三鸟两组图案。
带钩。束腰皮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王公贵族广泛使用。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制作考究,多姿多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东汉时期花丝工艺就已发展成熟。河北定州出土两件掐金丝辟邪,昂首仰天、姿态雄武,躯体用金片做成,金丝布成羽翅和斑纹,周身用绿松石、红宝石装饰,角与尾用粗细金丝缠绕,制做精巧、形象生动,还有掐丝金羊群、掐丝金龙等。白老师说,当时宫廷里盛行把花丝镶嵌工艺用在一些装饰品、礼器上边,当时的王公贵胄都以拥有一件花丝饰物做为一种身份的象征,算是当时的潮流、时尚了吧!

累丝镶嵌金龙、金羊,辟邪,1969年河北定州北陵头村汉墓出土,汉代出品。采用缠绕、锤击、焊接和镶嵌技法,用累丝勾勒出龙的面廓和双角,其余部分均用极薄的金片镂刻,全身布满粟形金粒,并以绿松石镶嵌银珠,异常精美。
金银细工到六朝时代有很大发展,西晋盛行花丝首饰,“金狮子”、“金簪”、“金叶”(洛阳金村出土),用金银细丝盘绕成各种花形纹样,细致精巧,标志着西晋花丝工艺的成就。当时出土的金银器非常之多,内蒙有一个墓就出土了130余件花丝工艺文物。到了隋代,西安郊外“李静训”墓出土的金项链用28颗镶嵌珠宝的金珠串成,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还有镶嵌珠宝的金手镯、高足金杯、头饰金花及各种金银制品,技艺高超。反映了隋代金银细工的最高水平。

累丝金龙,北朝饰品。1981年内蒙乌盟达茂旗出土。龙身是用金丝编成的,环环相套,盘曲自如。伸展长为128厘米,金龙衔环构成一个闭合圈,作为项链使用,龙身上还有七件附加装饰。古代北方民族匈奴族、鲜卑族都把龙作为信仰的神话动物,同时也是最高权利的象征。
隋唐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盛世奢华,也让花丝工艺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唐代在金银器制作工艺方面,既善于总结和继承前人的成就,又思路开阔,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中的丰富营养,创造出一种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的崭新文化,花丝工艺也在此期间由简洁发展至繁复。而且唐代之后,花丝技艺被更广泛地运用到了妇女的发髻样式和首饰西安出土的一件金花饰外层由8朵小花组成菱形,中间突起的一组花中站立一小鸟,花间用极细的金丝绕结,镶翠玉小片,小巧玲珑,是唐代花丝首饰的优秀之作。

金镶玉步摇,五代。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用金丝盘成四只飞舞的蝴蝶,两翅满镶黄色琥珀,下垂珠玉串饰,制作极精致。
步摇,始于春秋战国。到汉代则为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隋唐时期,广泛流行于上层贵妇之中。
宋代一反唐代的雍容华贵,转为素雅精巧,运用立体浮雕形凸花工艺和镂雕的装饰工艺将器型与纹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器物的立体感与逼真感。花丝工艺中的“掐”“垒”在饰品的设计造型中成为重要应用。南京幕山北宋墓台出土的一批金银器制品,其中的一件鸡心形金饰品以镂空、錾刻、掐丝等手法制成,充分展示了宋代工艺的高超技巧。

鸡心形金饰,北宋,高8.5厘米,宽5.7厘米1980年2月江苏省南京市幕府山北宋墓出土。
元代统治者生活更加豪华,金银以器皿、日用品、首饰和货币为主。

1988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曲寺村出土的元代金饰中,双飞蝴蝶簪、缠枝唐草纹耳坠、金花步摇等几件金饰品的制作,都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细花丝工艺中的掐、攒、填、焊、堆、垒、织、编等手法,技艺娴熟,工艺精湛,看出花丝工艺至此已相当成熟。
1988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曲寺村出土的元代金饰中,双飞蝴蝶簪、缠枝唐草纹耳坠、金花步摇等几件金饰品的制作,都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细花丝工艺中的掐、攒、填、焊、堆、垒、织、编等手法,技艺娴熟,工艺精湛,看出花丝工艺至此已相当成熟。

明代统治者用金银珠宝制做装饰品和生活用具,数量大得惊人,工艺技巧高超,制做精细入微,集传统花丝、镂雕、錾刻、镶嵌技术之大成。豪华精美品种繁多,如金丝织成金冠、凤冠,嵌玉金花仅定陵出土就有数百个。江西南城出土的“益庄王金丝冠”,“金丝楼阁编花头饰”,是以金丝编成6.7厘米见方,上面又编出树木、楼阁、仙鹿、白鹤等物,奇巧细致之极。
清代官府“造办处”属有“银作”。内分化银、炼金、累丝、錾花等十个工种,数百人,专制金银首饰、器皿等。出色的品种有黄金编钟,其上錾满浮雕云龙纹和“黄钟”、“律品”等名目;七级金塔由金丝累制镶嵌红、蓝、绿各色宝石,刻有细密花纹,绚丽胜过锦绣。另有金冠等,以黄金抽丝累编珠宝结合制成。

辛亥革命以后,宫廷艺术流向民间。民间的金银店铺很多,当时的店铺工艺可分为以下几种工艺:花丝、实镶、錾花、烧蓝、点翠、制胎蒙镶等工艺。北京前门一带是“首饰楼”集中的地方,已形成前店后厂的形式,当时首饰发展很快,也出现了一些行业中的顶尖人物,如人称“花丝王”张聚伍、艺人于海、赵子元、王子厚等,都身怀绝技。
解放前夕,因军阀混战、日本侵略、中国内战等,导致社会动荡,市场萧条,人民流离失所。花丝首饰艺人失业、改行,挣扎在贫困中。著名的“花丝王”张聚伍就饿死在回乡途中,花丝首饰陷入绝境。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工艺美术制定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花丝首饰业很快地组织起来,恢复生产。1958年政府开办了“工艺美术学校”,成立了“北京花丝镶嵌厂”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新工艺、新品种不断涌现,在八十年代中期,花丝与其他工艺结合的人物新产品开始出现。
在这段时间的研究当中,我也很有幸结识了一位老艺人,她叫白静宜,今年70多岁,是目前该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据了解,现在这门工艺走入了人才断档的困境,只剩下她们这一批老一辈的艺人在为这门手艺寻找出路,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也是他们倾注了一生的事业,没人愿意放弃。2008年6月,国家正式把花丝镶嵌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这让白静宜老人看到了希望。更令人高兴的是2010年2月白静宜老师终于遇到了一家有高度社会公益心的珠宝企业----昭仪。经过双方的研究、探讨最后成立了在北京成立了白静宜花丝镶嵌研究基地。
回看着这一门工艺一步一个脚印的历史发展长河,让我们感慨万千。不过值得欣喜的原因正是如今已经有企业把目光聚集到了这一门手艺上。我们心中期待着,希望有一天通过大家的努力把这门工艺与市场接轨,使这门技艺冲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