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语言对照表:《黃帝內經》.素問(第39-第5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21:40

《黃帝內經》•素問(第39-58)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黃帝問曰:餘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已。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今餘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髒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畱,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挾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氣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兪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兪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上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經,血氣稽畱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於五髒,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熱氣畱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髒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爲熱,白爲寒,靑黑爲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畱而不行,故氣結矣。

 

腹中論篇第四十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爲何病?岐伯對曰:名爲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鶏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也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淸液,先唾血,四支淸,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並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爲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爲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爲逆,居臍下爲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腫,環臍而痛,是爲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澀之病。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説。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帝曰:善。有病膺腫,頭痛胸滿腹脹,此爲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陰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月眞)脹而頭痛也。帝曰:善。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出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盳盳)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絶骨之端,爲三痏。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端下間,去地一尺所。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絶,惡血歸之。刺之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衡居爲二痏出血。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飲,飲已欲走。刺直腸之脈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盳盳)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爲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爲三痏。

 

  肉裏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裏之脈,爲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絶骨之後。

 

  腰痛挾脊而痛至頭,幾幾然,目(盳盳)然殭僕,刺足太陽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中出血。(少陰,刺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

 

  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胛上,以月生死爲痏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爲寒熱,或爲熱中,或爲寒中,或爲癘風,或爲偏枯,或爲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髒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説。

 

  岐伯對曰:風氣藏在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眦,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爲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爲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兪,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眞)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榮氣熱腑,其氣不淸,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爲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爲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爲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爲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爲腎風。

 

  風中五髒六腑之兪,亦爲髒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爲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爲胸風,風入繫頭,則爲目風,眼寒。

 

  飲酒中風,則爲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爲內風。

 

  新沐中風,則爲首風。

 

  久風入中,則爲腸風,飧泄。

 

  外在腠理,則爲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爲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帝曰:五髒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絶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噎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靑。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墮,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脹,失衣則(月眞)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帝曰:善。

 

 

  痹論篇第四十三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痹也。

 

  其風氣勝者爲行痹,寒氣勝者爲痛痹,濕氣勝者爲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爲骨痹,以春遇此者爲筋痹;以夏遇此者爲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爲肌痹;以秋遇此者爲皮痹。

 

  帝曰:內舍五髒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髒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會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會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會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髒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噎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爲引如懷。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脾痹者,四支解墮,發咳嘔汁,上爲大塞。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爲淸涕。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絶,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岐伯曰:其入髒者死,其畱連筋骨問者疼久,其畱皮膚間者易已。

 

  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爲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兪,風寒濕氣中其兪,而食飲應之,循兪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髒有兪,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爲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爲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爲痹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爲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帝曰:善。

 

 

痿論篇第四十四

 

黃帝問曰:五髒使人痿何也?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析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爲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爲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爲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髒之長也,爲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嗚,嗚則肺熱葉焦,故曰:五髒因肺熱葉焦,發爲痿躄,此之謂也。

 

  悲哀太甚,則胞絡絶,胞絡絶,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爲肌痹,傳爲脈痿。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爲筋痿,及爲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有漸於濕,以水爲事,若有所畱,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爲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合於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爲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五髒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宗筋之會,合於氣街,而陽明爲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兪,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爲熱厥。

 

  帝曰:熱厥之爲熱也,必數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爲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然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爲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爲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爲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和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爲眴僕。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骨行)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眞)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腹滿心痛。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痛,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骨行)內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骨行)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淸,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陽厥逆,殭僕、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噎腫、痙、治主病者。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胱爲癰也。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髒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髒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恆陰陽中。

 

  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爲沉緊,此應四時,左脈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爲之病,故腎爲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眞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絡爲飲,夫生鐵絡者,下氣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爲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爲後飯。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

 

  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撥度者,切度之也。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恆者,得以四時死也。

 

  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爲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絶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

 

  然後調之。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贏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爲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爲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腫,環臍而痛,是爲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澀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爲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爲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爲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厥逆。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爲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爲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爲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逆而口爲之苦。治之以膽募兪,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爲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爲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爲癲疾也。

 

帝曰:有病龐然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爲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爲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帝曰:善。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爲腫。

 

  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骨行)大跛,易偏枯。

 

  心脈滿大,癎瘈筋攣;肝脈小急,癎瘈筋攣;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瘖,不治自己。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爲瘕。

 

  肝腎並沉爲石水,並浮爲風水,並虛爲死,並小弦欲驚。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爲疝。

 

  心脈搏滑急爲心疝。肺脈沉搏爲肺疝。

 

  三陽急爲瘕,三陰急爲疝。二陰急爲癎厥,二陽急爲驚。

 

  脾脈外鼓沉爲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爲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爲腸澼下血,血温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髒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爲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暗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暗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來懸鈎浮爲常脈。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干而死。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寒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楡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脈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脈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

 

  脈至如頽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兪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髒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脉解篇第四十九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耳呜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呜也。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华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目巟)(目巟)无所见也。

 

  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厥阴所谓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颓疝少腹肿也。

 

  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

 

  所谓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颓癃疝也。

 

  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刺要論篇第五十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

 

  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爲大賊,內動五髒,後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温瘧,泝泝然寒栗。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亻亦)然不去矣。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岐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勿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帝曰:餘未知其所謂,願聞其解。岐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

  岐伯對曰:髒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脾爲之使,胃爲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爲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爲語。

 

  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爲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爲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爲吞。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爲嘔。

 

  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脈,不幸爲盲。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爲喑。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爲腫。

 

  刺郗中大脈,令人僕脫色。

 

  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爲腫鼠僕。

 

  刺脊間中髓爲傴。

 

  刺乳上,中乳房,爲腫根蝕。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

 

  刺手魚腹內陷爲腫。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爲內漏爲聾。

 

  刺膝臏出液爲跛。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爲舌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爲喘逆仰息。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爲之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

 

  刺腨腸內陷,爲腫。

 

  刺眶上陷骨中脈,爲漏爲盲。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針解篇第五十四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言實與虛者,寒温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爲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爲其各有所宜也。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刺實須其虛者畱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愼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

 

  遠近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膽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矯足(骨行)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餘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爲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

 

  人肝目應之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征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兪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温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爲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

 

  深專者刺大髒,迫髒刺背,背兪也。刺之迫髒,髒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針而淺出血。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爲故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靈病已。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爲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靈病已止。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爲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爲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止。

 

  病風且寒且熱,靈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爲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須眉生而止針。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曰:餘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爲紀者,諸經皆然。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靑則痛,多裏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畱而不去,傳入於經,畱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畱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月囷)破,毛直而敗。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髒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靑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靑、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

 

  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靑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善。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黃帝問曰:餘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精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餘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已明,耳以聰矣。

 

  岐伯曰:此所謂精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餘非精人之易語也,世言眞數開人意,今餘所訪問者眞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餘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背胸邪繫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髒兪五十穴。

 

  腑兪七十二穴

 

  熱兪五十九穴

 

  水兪五十七穴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中(月呂)兩傍各五,凡十穴。

 

  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兩髀厭分中二穴。

 

  犢鼻二穴。

 

  耳中多所聞二穴。

 

  眉本二穴。

 

  完骨二穴。

 

  頂中央一穴。

 

  枕骨二穴。

 

  上關二穴。

 

  大迎二穴。

 

  下關二穴。

 

  天柱二穴。

 

  巨虛上下廉四穴。

 

  曲牙二穴。

 

  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

 

  天牖二穴。

 

  扶突二穴。

 

  天窗二穴。

 

  肩解二穴。

 

  關元一穴。

 

  委陽二穴。

 

  肩貞二穴。

 

  喑門一穴。

 

  齊一穴。

 

  胸兪十二穴。

 

  背兪二穴。

 

  膺兪十二穴。

 

  分肉二穴。

 

  踝上橫二穴。

 

  陰陽蹻四穴。

 

  水兪在諸分,熱兪在氣穴,寒熱兪在兩骸厭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

 

  帝曰:餘已知氣穴之處,遊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畱,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爲發熱,內爲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

 

  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也。

 

  岐伯曰:肉之大會爲谷,肉之小會爲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盛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爲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畱於節凑,必將爲敗。積寒畱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爲骨痹,外爲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畱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