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记国家和国籍 英文:《黃帝內經》.素問(19-3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06:08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眞藏論篇第十九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巓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鈎,何如而鈎?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鈎,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爲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爲氣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亻亦),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眇中淸,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帝曰:善。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髒,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而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爲孤髒,中央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髒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髒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髒相通,移皆有次。五髒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髒而當死,是順傳其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爲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盛痹不仁腫病,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痹,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眞髒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頸,期一月死。眞髒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眞髒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眞髒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眞髒,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胭脫肉,目眶陷。眞髒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髒絶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如墮溺,不可爲期。其脈絶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眞髒雖不見,猶死也。

 

眞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靑白不澤,毛折,乃死。眞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眞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眞腎脈至,搏而絶,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眞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靑不澤,毛折,乃死。諸眞髒脈者,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見眞髒曰死,何也?岐伯曰:五髒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髒之本也;髒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髒各以其時,自爲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眞髒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髒也,故曰死。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爲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絶沉澀者,命曰逆四時。

 

未有髒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餘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餘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陽夏陰,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爲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爲眞。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爲九,九分爲九野,九野爲九髒。故神髒五,形髒四,合爲九髒。五髒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爲期。

 

  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髒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鈎者,病在絡脈。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腑髒,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眞藏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絶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旋絶者爲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爲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奈何?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畱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絶,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畱針。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爲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爲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渡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爲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爲診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爲常也。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畱於四藏。

 

  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爲常也。

 

  太陽髒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當俱瀉,取之下兪。

 

  陽明髒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兪。

 

  少陽髒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兪。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太陰髒搏者,用心省眞,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兪,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眞虛(疒肙)心,厥氣畱薄,發爲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兪。

 

  帝曰:太陽髒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髒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髒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髒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髒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黃帝內經•素問》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

 

  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髒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温食熱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温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病在肺,愈於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焠(火矣)熱食,温炙衣。

 

  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髒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盳盳)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補之。

 

  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饑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

 

  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淸厥意不樂。

 

  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肝色靑,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豬肉、栗、藿皆咸。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鶏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

 

  五谷爲食。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髒,病隨五味所宜也。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爲五入。

 

  五氣所病:心爲噫、肺爲咳、肝爲語、脾爲吞、腎爲欠,爲嚏,胃爲氣逆爲噦,爲恐,大腸小腸爲泄,下焦溢爲水,膀胱不利爲癃,不約爲遺弱,膽爲怒,是爲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善,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五髒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髒化液:心爲汗、肺爲涕、肝爲淚、脾爲涎、腎爲唾。是爲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爲巓疾,搏陰則爲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爲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髒所藏。

 

  五髒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爲五髒所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鈎、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髒之脈。

 

 

 

《黃帝內經•素問》.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足太陽與少陰爲表裏,少陽與厥陰爲表裏,陽明與太陰爲表裏,是爲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爲表裏,少陽與心主爲表裏,陽明與太陰爲表裏,是爲手之陰陽也。

 

  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

 

  欲知背兪,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柱,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兪也。

 

  復下一度,心之兪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兪也。右角脾之兪也,復下一度,腎之兪也,是爲五髒之兪,灸刺之度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是謂五形志也。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黃帝問曰: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畱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餘欲針除其疾病,爲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絶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絶皮傷內,血氣爭黑。

 

  帝曰:餘念其痛,心爲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爲殘賊,爲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爲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爲九野,分爲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絶,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爲眞,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髒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眞,必先治神,五髒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愼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黃帝問曰: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岐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月,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以天寒無刺,天温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瀉,是謂髒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畱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眞邪不別,沉以畱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髒,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餘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佛。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帝曰:餘聞補瀉,未得其意。岐伯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

 

  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員與方,非針也。

 

  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

 

  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三部九候爲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也。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眞邪論篇第二十七

 

黃帝問曰:餘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餘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榮輸,餘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餘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天地温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爲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畱,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爲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畱,以氣至爲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畱止,故命曰補。

 

  帝曰:候氣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衝而瀉之。

 

  眞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眞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不可挂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挂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眞氣。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眞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髒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眞不可復,用實爲虛,以邪爲眞,用針無義,反爲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爲爲逆,榮衛散亂,眞氣已失。邪獨內著,絶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絶人長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髒皆如此。

 

  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人?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髒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帝曰:經氣不足,經氣有餘,如何?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爲逆,春夏爲從,治主病者。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帝曰:何謂重虛?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像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温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則生,寒則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嗚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嗚肩息者,脈實大地。緩則生,急則死。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絶則死,滑大則生。

 

  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絶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髒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己,脈小堅急,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極治經絡,夏極治經兪,秋極治六腑。冬則閉塞者,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待頃時回。

 

  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己,刺手大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

 

  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大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暴癰筋繻,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兪。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也募也。少陰兪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圓利針。

 

  霍亂,刺兪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

 

  刺?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絶,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畱著也。跖跛,寒風濕之病也。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髒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嗚,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爲表裏,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髒。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爲喘呼;入五髒則瞋滿閉塞,下爲飧泄,久爲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內,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髒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腎以膜相連耳,而能爲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溢,故太陰爲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髒六腑之海也,亦爲之行氣於三陽。髒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爲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鍾鼓不爲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髒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駡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駡詈,不避親疏而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爲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爲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溢干。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髒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髒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髒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可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治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髒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凡病傷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爲病温,後夏至日者,爲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第三十二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顔靑、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顔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頤先赤。

 

  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

 

  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應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爲五十九刺。

 

  熱病始手臂病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爲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

 

  頰下逆顴爲大瘕;下牙車爲腹滿;顴後爲脅痛;頰上者膈上也。

 

 

《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黃帝問曰:有病温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爲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帝曰:願聞其説,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畱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尙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爲汗解,此爲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爲表裏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裏刺之,飲之服湯。

 

  帝曰:勞風爲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爲病也,使人強上,瞑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爲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靑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可刺不?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干、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嗚、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帝曰:願聞其説。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凑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眞氣上逆,故口苦舌干,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淸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嗚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熱也,爲之熱而煩滿者何也?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也,故熱而煩滿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帝曰:人有身寒,陽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温,然不凍栗,是爲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爲事,太陽氣衰,腎脂枯木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髒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亦絮,猶尙苛也,是謂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與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髒使然?願聞其故。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畱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髒主津液,主臥與喘也。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第三十五

 

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蓋作有時者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疼如破,渴欲冷飲。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疼;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皆榮氣之所食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曰作。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髒,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畱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温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絶,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爲有餘,寒爲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温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説。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爲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栗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

 

  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眞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爲其氣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緊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眞往而未得並者也。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髒?

 

  岐伯曰:温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温瘧。

 

帝曰:癉瘧何如?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第三十六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亻亦),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淸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腎瘧者,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婉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瘧發身方熱,刺趾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瘧脈滿大急,刺背兪,用中針傍五胠兪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

 

  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

 

  瘧脈滿大急,刺背兪,用五胠兪、背兪各一,適行至於血也。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挾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之間中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兪之血者。

 

  (骨行)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針,針絶骨出血,立已。

 

  身體小痛,刺至陰。

 

  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

 

  濕瘧汗不出,爲五十九刺。

 

 

《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黃帝問曰:五髒六腑寒熱相移者何?

 

  岐伯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爲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嗚濯濯,如囊裏漿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爲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心移熱於肺,傳爲鬲消。

 

  肺移熱於腎,傳爲柔痓。

 

  腎移熱於脾,傳爲虛,腸澼死,不可治。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爲口糜。

 

  小腸移熱於大腸,爲虙瘕,爲沉。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不下止也,傳爲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黃帝內經•素問》.欬論篇第三十八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人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爲肺咳。

 

  五髒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髒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爲咳,甚者爲泄爲痛。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帝曰:何以異之?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髒之久咳,乃移於六腑。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肺咳不已則大腸變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此皆緊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髒者治其兪,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