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律师事务所招聘:《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五三一卷——第五四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25:1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三一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百目菩萨偈颂,他的赞颂是赞叹道场,赞叹道场树,具足大自在德,教化一切众生。

  【尔时百目莲华髻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说偈仪跟前面是一样的意思。请看偈颂,也是十首,第一首:

  【一切摩尼出妙音,称扬三世诸佛名,彼佛无量神通事,此道场中皆现睹。】

  从这一首偈,我们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诸佛菩萨教学的高度艺术。这种方式,一直到近代才有人提倡,换句话说,诸佛菩萨用艺术来教学,不知道多少年代了,真的是无量劫又无量劫前,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后,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佛菩萨教学方法之活泼、灵活,显示在佛门大大小小道场之中。佛教的道场,我常说,是教学跟艺术结合成一体,它的建筑是教学,你看房舍的配置都有讲求的,不是随便乱建的,不但重视艺术,而且重视表法,艺术里面有表法的义趣就是教育。譬如最明显的代表,一个道场里面主要的殿堂是大雄宝殿,这个殿堂的建筑从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两层代表真俗二谛,里面一层告诉你二谛不二、真俗一如,它有表法的意思在,否则何必盖两层?里面何必又是一层?供养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所有一切设施无一不是教学,让你听到音声、看到形像,诸佛菩萨教导我们的东西全都显示出来了,不必说一句话,不能不懂。

  『一切摩尼出妙音』,音是传递讯息的,是彼此双方沟通的,但是传递讯息、沟通情意,有时候不必要用语言表态,现在人所讲的肢体语言,我们一个动作,别人能体会到意思。「摩尼出妙音」,摩尼是色相。道场,道场周围的树木花草,无一不是种种摩尼宝所成的,这是如来的境界,他福报大。我们这个地方的道场,钢筋水泥建筑的,我们周边这些树木是草本、是木本,体质不是摩尼宝,但是无论是草本也好、木本也好,砖头瓦块、钢筋水泥都好,表法的意思也能够圆满的显示出来,这就是如来随顺一切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他有多大的福报,要随顺他,让他在现有福报里面,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有所觉悟,觉悟就是宝,他在境界里面大彻大悟了。

  我们想想,眼前一切境界又何尝不是一切摩尼宝?都能出妙音,这个妙音是形像的妙音,形像的语言不必用音声,所以叫妙,我们通了,当中通了,没有障碍了。像我们见到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立刻就通了,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我们明白了,他佛号的意思教我们对人要慈悲,对一切众生、对人对事对物要慈悲,对自己要清净,决定不被外境所动摇,不被外境所影响,不为外境所转,寂灭。「牟尼」是寂灭的意思,「释迦」是慈悲的意思,「佛」是修行的总纲领:觉而不迷。听到这个名号,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形像,立刻就明了,要把名号的功德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真慈清净平等,释迦牟尼佛名号落实了。听到菩萨名号,「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意思立刻懂得,我们对待一切人事物要大慈大悲,「南无」是皈依,皈是回归,从哪里回归?以前没有慈悲心,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无不是损人利己,这是过、这是恶,从过恶回过头来依慈悲,依大慈大悲,这就皈依了。「观世音菩萨」,不叫你听,不是「听世音」,是叫你「观」,佛法常常教人要作观,观是用慧,见闻觉知是用识。观的意思是什么?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叫观。

  要用究竟圆满高度的智慧来看世间,慈悲心油然而生。无论众生造作什么样的罪孽、过失,都是用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来看他,不计较他的过失。为什么?无知。你想想看,你家里面陈设许许多多名贵的,中国人喜欢摆设名贵的瓷器,有唐朝时候的、有宋朝时候的,希有的,我们都看作珍宝,你摆设在屋子里面,你家里来了个小孩,两三岁不懂事,去拿的时候把它打碎了,你会不会责怪他?不能责怪他。为什么?他无知,他要是十几二十岁,把你这个宝物损坏,你可以责备他,他懂事了,两三岁小孩不懂事。诸佛菩萨看六道众生就像两三岁的小孩一样,他犯了再大的过失,杀人放火、杀父亲、杀母亲、杀兄弟,也不能责怪他,责怪谁?顶多只能够说父母长辈没有把他教好,这是真的。小孩没有过失,他不懂事,他哪里知道那些是珍宝?他眼目当中看一个古董,实在讲就跟平常东西没有两样,他没有分别。一个无知、没有知识的人,到故宫博物院去参观,看看商周的遗物,出土的这些文物,他看了怎么样?破铜烂铁,在他心目当中一文不值,考古学家眼目当中是无价之宝,一个认识,一个无知,差别就这么大。所以,不能够责怪他。我们要学诸佛菩萨,以清净平等真诚的慈悲爱心,对待一切愚痴造作无量无边罪业的众生,自己心地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诚恳的,永远是慈悲的,佛名号的功德在此地。

  你看他出的妙音,『称扬三世诸佛名』,诸佛如来的教化全在名号之中,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佛法教学里面那种方式方法,跟世出世间教学确实不一样。所以佛法里头,一般修行都教你执持名号,口念名号,心想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一般人很难了解、很难体会,不可思议、无比殊胜功德都在名号之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这么多话,都没有离开名号,名号是文章的总题目,他所说的,那是照名号作文章的,跟我们解释的、注解的,名号是教学的总纲领。『彼佛无量神通事』,「彼佛」是称三世诸佛,前面「三世诸佛名」,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教化众生的那些神通事业,种种现示,『此道场中皆现睹』,在这个道场里面都现相,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首:

  【众华竞发如缨布,光云流演遍十方,菩提树神持向佛,一心瞻仰为供养。】

  『众华竞发』,这表什么意思?万行齐修,六度万行。一修一切修,一个修行人如是,无量无边修行人个个皆如是,这不是「众华竞发」吗?『如缨』,「缨」是古时候帽子上的装饰品,做得小巧玲珑美观,『布』是展布,分布开来,像天女散花一样,这是比喻修德,要懂得它表法的意义。『光云流演遍十方』,「光」用云、用流,都是取动相。佛法里面讲「流通」,每部经最后一段是「流通分」,如果不能流通,像死水一样,就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流演才能报佛恩。你看看哪一尊菩萨、哪一尊佛不是尽形寿,这是讲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尽形寿流通妙法?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得无量的福慧,恩德之大超过父母。

  我们看看今天,不要看别人,想想我们自己,得到一点好的法宝,希有的,赶紧收藏,不能流通,跟诸佛菩萨所为恰恰相反,这个错了。你护法,实际上你障碍佛法流通,你这哪里叫护法?把这法藏起来,怕失传,怕遗失,藏在深山里头,藏在石洞里头,谁能得利益?大概只有一些鬼神能得利益,人世间不得利益。所以要懂得流通法宝,这是第一桩的好事情,真实的福德。流通的方法,要想佛法不会在这个世间消失,那要怎么做?量要大,世间会有灾难,不可能整个地球的地面统统都受灾难,总有一些不受灾难的地方,所以法宝要到处送,分布在全世界,这样就不会失掉了。中国人懂得这个道理,这些有学问的人、有见识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总希望几千年传下来的这些典籍不要在这个世间失传。古时候容易失传是因为印刷术不发达,我们知道南宋之后才有印刷、才有木刻版,以前所有典籍,包括佛经都是手写的本子,数量很少,很容易散失掉。现代印刷术发达,而且成本低、效率高,有心人要多做这个事情。

  清朝末年之后,中国本土军阀割据,始终处在战乱的时代,珍贵的典籍非常容易毁掉。在那个时代,有一些读书人,总是想把《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能够翻印出来,因为《全书》当年总共手写的本子只有七套,《荟要》只有两套。八国联军,圆明园储藏的一套被毁灭,毁灭一套《四库全书》、一套《荟要》,《全书》剩六套,《荟要》只剩一套。确实得力于这些有心人,台湾大概在十年前真正发心把它翻印出来,照相影印,把原书缩小。《全书》,商务印书馆印了三百套,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大的图书馆,这样我们就放心,《四库全书》不容易失传了。《荟要》大概印的数量更多,我没有去问过他。我向他买了三十三套,分送中国每一个省、自治区、特别市,我选择这个地区最好的大学,让大学图书馆收藏。另外有两个特别市,北京市的图书馆,上海市的图书馆问我要了一套,我也都送给他们。我为什么这样做?怕这些典籍失传。

  佛经得力于佛弟子的护持,在台湾翻印《大藏经》很多次,这个数量相当可观。我自己赠送海内外的《大藏经》,差不多将近一千五百套,这是我个人做的,别人做的比我更多,这些都是流通法宝。我们做佛弟子,确实有这个使命,有这个责任。「光云流演遍十方」,不但要流通,而且自己尽心尽力演说,把我们在佛法当中所得到的,完全落实在自己形象上。我懂得少,少分,我形象当中表演出来、做出来,我懂得多,我契入得多,我这个形象就更像了。演是依教奉行,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

  『菩提树神持向佛』,这回向了,真有东西回向,不是假的,把他自己依教奉行的成果,用这个来回向。确确实实我转恶为善,没有学佛之前是凡夫,当然具足七情五欲、贪瞋痴慢,会喜欢人,也会恨人,这是凡夫,受了委屈也有报复的念头。学佛之后明白了,不但这些事不会从我行为上表现出来,念头都没有了,我就拿这个回向。我能把自己真的是无量劫来的习气毛病,依照经典的教训,一桩一桩修正过来,依教修行,这才是真正如来弟子。

  我们怎样能够学到像普贤菩萨一样,一修一切修、一入一切入?确实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愿。普贤菩萨是怎么修成的?心量大,确确实实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块钱的布施,他的心等虚空法界,他的量是一切剎土众生,所以他这一块钱的布施,功德不可思议,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怎么会变成这样?那个心量不一样,思想不一样,这一块钱的布施,里面包括圆满的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一修一切修。持戒是守法、守规矩,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都能够如法,都能守规矩。守规矩是持戒波罗蜜,是布施波罗蜜,我守规矩怎么是布施?我守规矩这一个形象给大家看,大家看了之后生欢喜心,人人都守规矩,这不是布施吗?布施守规矩。我忍辱做出来给大家看,大家都觉得忍辱不错,忍辱是正确的,你布施忍辱波罗蜜。

  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布施,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就是「光云流演遍十方」,从这里学。我的心念念都是遍虚空遍法界,念念当中都想到一切苦难众生、迷惑颠倒众生,他们不懂得布施、不懂得持戒、不懂得忍辱,我做给他们看。我这种做作,永远没有中断,一切时一切处无有疲厌,你们想想这样能不能回向?回向就是把自己修学的成就、把自己修学的影响,这个成果奉献给诸佛如来,以此为供养。「菩提树神持向佛」,哪一个是菩提树神?自己修行,我依这个方法修行,我就是菩提树神,「身是菩提树」,我用这个贡献给诸佛如来,布施供养这些众生。『一心瞻仰为供养』,这是真正的供养,这是真正的成果。第三首:

  【摩尼光焰悉成幢,幢中炽然发妙香,其香普熏一切众,是故其处皆严洁。】

  无论是殿堂、是道场,或者是道场树,无不是摩尼光焰,这个话大家不好懂,我换句话来讲,比较容易体会,道场、佛殿以及道场周围的这些树木花草,无一不是三宝的光明,这就好懂了。如果你懂得其中表法的意义,你就知道,不必说一句话,都在教学,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教导我们怎样修行,教导我们如何处众,教导我们如何成就无上菩提,不用说一句话。但是那是内行人才行,外行人到道场,道场建得怎么庄严,他到这个地方来欣赏艺术,他不会开悟,他得到的是什么?迷执这个地方的艺术价值,雕塑雕得好,雕工好,绘画画得好,建筑结构,他去看这些,殿宇的配置,他去搞这个东西,不懂表法,欣赏艺术,在这里头起妄想分别执着,得不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

  『悉成幢』,幢是比喻高、明显。『幢中炽然发妙香』,佛法里面表法的,用光、用音、用香,这三样东西都没有障碍,都是代表圆满的智慧福德,妙音、妙香。『其香普熏一切众』,「香」的意思,最明显的表法是代表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妙香。所以真正修行人,近代我们曾经听说虚云老和尚,民国初年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人家称他为金山活佛,这两位大德。我们晓得,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金山活佛一生没有洗过澡,南洋有一个在家居士请他洗一次澡,他也就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洗了一次澡,不换衣服,他还是那一件衣服。就一件衣服,没有换洗的,一生春夏秋冬都一样,他那一件衣服冬天也不冷,夏天也不热,衣服领子油垢看起来很脏,闻一闻莲华香味,妙香。金山活佛洗澡之后,那个洗澡水,他叫人不要倒掉,你们要是身体有什么毛病的话,你喝这个水。有不少人听话,水喝起来味道是甜的,清香,喝了之后身上一些毛病都没有了。什么原因?那是戒定慧的加持。「其香普熏一切众」,没有别的,真干!我们今天的麻烦在哪里?我们没有真干,讲真干,大概只能干个千分之一二,可能是万分之一二,所以没有这个效果。这两位大德他们干的成分比我们多,至少做到百分之五六十,效果出来了。『是故其处皆严洁』,「处」是道场、殿堂,周围所有的宝树,庄严洁净,我们想想我们应当如何学习。

  第四首:

  【莲华垂布金色光,其光演佛妙声云,普荫十方诸剎土,永息众生烦恼热。】

  『莲华』是表法的,在佛门里面用得最多,其次是用法轮,再其次是用「卍」字,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莲华」代表洁净,它根长在泥土里面,茎在水中,花开在水的上面,佛取这个意思。泥土表六凡、六道染污,出污泥;茎是在水里面,这个水表四圣法界,六凡四圣就是代表十法界;花开在水上面,脱离了四圣六凡,这是一真法界,花代表它开在一真法界。这里头表的意思很深,这是表四圣、六凡、一真不二,显示这个意思。为什么?四圣六凡一真,全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哪有二?同时又代表因果同时、因果不二,显示出不二法门,这在花草里面是很特别的。它有花,莲子就开始长了,花跟果同时,不像其他的花,先开花后结果,莲华是花果同时,因果不二。无上菩提分分证,果在因中,因在果中,因果互融,不可思议。这是说道场菩萨的修德。

  『莲华垂布金色光』,「金色光」是比喻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真心自然流露的。于是我们明白了,我们在佛法修学修的是什么,所谓上根利智,所谓上上乘法,没有别的,求真心。真心到哪里求?真心没地方求,去了妄就是真。我们凡夫境界,佛在经上常讲「真妄和合」,六道凡夫的心是阿赖耶,阿赖耶是真妄和合,所以古大德常说:「但除妄想,不需要觅真。」如果你还有一个求真的念头,这个念头也是妄念,你的真性能不能现前?不能现前。为什么?夹杂你求真的妄想,你的妄想没有除尽。什么时候你的妄想除尽了,原本就是真;除一分妄想,显一分真性。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说得好,他说如果是真正修道的人,他用什么心态?「不断妄想不求真」,两边都放下了。有心去断妄想,妄想又加了一个妄想,你怎么能断得了?放下就是!

  心里头没有「断妄想」的念头,也没有求真的念头,心里面一样保持清净。六祖在《坛经》上说得好,「本来无一物」,那是你的真性,你心里头有一物就是妄心,我们常讲的牵肠挂肚。这个事情说起来真容易,只要你什么都不想,真性能不能现前?这里头是一个关键,什么都不想了,一个人成无上道,一个人堕到外道去了,外道是什么?无想天,也不错了,第四禅,堕在无想天里头。什么原因?什么都不想了,无明没断,他妄念真的没有了,他无明在,所以堕在无想天。什么样的境界才证无上道?什么念头都没有,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都不想是定,样样都明了是慧,定慧等学,这是佛法修行的秘诀,不能够搞错了。

  如果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外面境界统统封闭,不接触,什么都不想了,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有定没有慧,不能解决问题。佛教菩萨定慧等学,而且定在慧中,慧在定中,定慧是一不是二,这是菩萨学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这里修什么?修定修慧。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怎么样?如如不动,绝对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知道所有一切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用什么心态对一切人事物?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样不会堕无想天,真正超越六道十法界。

  功夫在哪里修?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处事待人接物,特别是初学,初学一定要在人事环境上下手。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人情事理变化太大了,在这些环境里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怎样修清净?不染污就清净了。顺境善缘,善缘是好人,这人对我好,对我很照顾,我们出家人,是我的好护法,不起贪恋之心,如果有贪恋之心你堕落了,你已经被污染,你心不清净。恶缘恶人,处处找麻烦、处处障碍,逆境,决定不起瞋恚心。换句话说,处一切境缘,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逆境顺境、好人恶人,我们用什么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这里头修清净心。不起丝毫傲慢心,对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这是修什么?修平等心。样样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如如不动,这就是觉而不迷。这是真修行,一分一秒一剎那,功夫都不间断,你真会了,会修行了。

  念念当中都觉察到自己的过失,诸位要听清楚这句话,念念之中知道自己的过失,念念之中改正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过失是觉悟,改正自己过失是功夫,这功夫不间断,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契入这个境界,不但是经典展开,字字句句无量义,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一毛孔、一微尘,你也体会到无量义。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明白了,古大德所谓的哪一法不是佛法,随便拈一法都能跟你讲几个小时,能跟你讲几十个小时、几百个小时。不是只有经典里头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哪一法不含无量义!为什么含无量义?全是自性的相分,性德无量无边,性德所现的相分同样也是无量无边。这才能入如来的境界,入如来境界就入一真法界,经上讲「生如来家」,得像如来一样的受用,我们所体验到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个字你才真正懂得少分。所以真修行人,会修的人,掌握到这二十个字、十个纲领,前五个纲领、十个字修心,这是我们修心的标准,起心动念不能违背,后面十个字修行,我们的言语行为,念佛重要!

  百目菩萨第一首偈里「称扬三世诸佛名」,念佛重要。为什么?大势至菩萨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就作佛了,见佛就成佛了。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见吉祥云比丘,善财童子就证得初住菩萨的果位,吉祥云代表初住。见到海云菩萨,海云代表二住,他就提升到二住。见到妙住菩萨,妙住代表三住,他就提升到三住菩萨。末后见到普贤菩萨,他成佛了,圆满成就了。忆佛念佛是成佛的捷径。万缘放下,世出世间一切缘统统放下,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自己家里小佛堂只供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印光大师就是这样的,佛像后面墙壁上他老人家写一个大字「死」,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等觉菩萨再来的,还需要修吗?他修成了,圆满了,还要做出修行人的样子,一个初学人的样子,教我们,这是他的大慈大悲,人家早就成佛了,圆满的佛果。我们是小学生,他还要装成一个小学生的样子给我们看,还要用个「死」字来提醒自己,想想到死了,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你能带得走?你还有什么好留恋的?这个时候你能不放下吗?佛法里常常教给我们,「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走,你来的时候什么没有带来,去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你来的时候是业力来的,你走的时候还带着业力去,业力不可思议。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

  我们明白了,我活在这一生当中,过去不必说了,过去没有学佛不知道,今天我明白了,今天我懂得了,从今天起,我要修我的来生。如果我造恶业,我的来生是黑暗的,果报是三途六道。如果我真的能够改过向善,依照佛陀教诲来修行,我的前途是光明的,金色光明,「莲华垂布金色光」,我要学做一个出污泥而不染,这就对了。在这个世间,现在的社会,真的是五浊恶世,浊是混浊,清净的反面,混浊到了极处,恶是十恶业,看看这个社会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十恶。这个世界,最近,我是不看报纸、不看电视广播,我的讯息是同学们告诉我的,世界的动乱一天比一天严重,灾难频繁,次数愈来愈多,灾难的程度愈来愈大,全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他们来跟我说,我一听就明了,为什么?我知道因,我明了缘,恶因加上恶缘,这果报自然现成,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处在这个环境,要加倍的断恶修善,要快速的转迷为悟,灾难再大,我们自己有好地方去。

  李木源居士前天告诉我,他作梦梦到一个地方,他说那个地方太好太好了,鸟在空中飞,鸟飞的样子像蝴蝶一样,都感觉得一片祥和,动作都很缓慢。居住的房屋是白玉的,我们今天讲七宝宫殿。梦到一个童子,梦到有一个金色的人给他三粒药丸叫他吃。他最近生病,吃了之后,告诉他要喝水,他就拿个杯子喝水,喝了几口水醒了,醒过来之后手上果然拿了个茶杯。他非常惊讶!天天想梦中境界。吃了那个药,那药非常的香,醒过来口里还有清香,他的病逐渐就恢复了,医生去检查,果然他的肿瘤消了,不可思议。所以不要怕死,不要贪生,灾难来了有好地方去,好心准有好报。决定不要造恶业,把握修善积德的机会,这个很重要,这个机会里头最殊胜的是依教奉行。

  『其光演佛妙声云』,这一条重要,光是我们的智慧,我们觉悟了,我们明白了,要把佛陀的教学从我们身上表演出来,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我常讲,我们做什么?你看看现在社会大众毛病在哪里,广大的群众,他的想法错误、看法错误,他只看到不善的这一面,善的那一面没有看到,他所想的,现在国内外普遍一个错误的思想是竞争,这个思想错误。我们表现出什么?我们教他「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们好象如果不竞争,将来就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我们不竞争,看看我们能活得了、活不了。我们不争不求,我们活得很快乐,让他看了之后,从这里面去反省,不需要争,会活得很快乐。

  竞争提升是斗争,他们心目当中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这个战争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很大的恶业,这个战争要是爆发,你要晓得这个世间多少人生命财产消失了。你杀别人,人家杀你,杀人者人恒杀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常常说,我劝导美国,不要做世界警察,应当做世界的圣诞老人,你看圣诞老人哪个不喜欢?谁都爱他,警察谁都怕他,小孩听说警察,赶紧躲起来。我们要是让全世界广大群众爱戴,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爱人,人家就会爱你,你怀疑别人,别人怀疑你,你恨别人,别人恨你,你报复别人,别人报复你,这天经地义,是天理。我们教化众生,这就是佛菩萨教化众生,我们做一个样版,做一个模型,佛菩萨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的形象上,我们用这个形象显示佛菩萨对九法界众生的教化,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其光演佛妙声云」。

  『普荫十方诸剎土』,「普荫」就是教化的影响力,确确实实是十方一切诸佛剎土。给九法界众生做榜样,总得明白这个道理。现在众生不懂得孝养父母,不懂得尊敬师长,我们要做出来。现在众生在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道义,不懂得道义,不懂得仁义,不知道情义,不知道恩义,我们要做出样子,知恩报恩,做出来给大家看。现在世间人都想占别人便宜,我们要表演处处吃亏、处处忍让,让他们在这里面体会我们这种生活好不好,值不值得学习,让他去反省,让他去反思,这就是光明普照。『永息众生烦恼热』,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的表现,都是希望众生息灭他的烦恼习气,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过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道德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彼此尊重的生活,彼此敬爱的生活,彼此互助的生活,决定没有侵占,决定没有夺取,决定没有控制,你说这个心多清凉、多自在。第五首:

  【菩提树王自在力,常放光明极清净,十方众会无有边,莫不影现道场中。】

  『菩提树王』,这一句是比喻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也比喻依教奉行的人功夫得力,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开智慧了,得自在了。换句话说,没有学佛之前,过的是烦恼的生活,我们常常听到「好烦」,他过的烦恼的生活。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也就是说,什么人当家做主?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他的生活怎么能离开烦恼!学佛的人转变了,真正学佛,不再随顺烦恼习气,不再有自私自利,不再有贪瞋痴慢,这个东西放下了。放下之后谁做主?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不要紧,依靠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导我们戒定慧、三学六度,我们依靠这个。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佛教导我们依四摄法,同学们有问我们,如何摄受教化众生,四摄法我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一定要把它落实在你的家庭,你的家庭是道场。落实在你的事业里面,无论你经营哪一个行业,也是道场。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因缘聚会的时候,无不是菩提道场,这自在了。

  『常放光明极清净』,你要把你的智慧、把你的福德、把你的相好,展现给有缘的大众。什么叫有缘?跟你亲近的人,有缘跟你接触到的人,你现给他看,时间虽然短,感受虽然不是很强烈,他阿赖耶识里头已经种下菩提种子,这一生当中虽然机缘不成熟,没有得度,来生后世,这是他得度的真因,这个真因给他种下去了。所以归根结柢一句话,就是一切经最后的一句「依教奉行」。

  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依据什么样的经论,我常常劝同学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要搞得太多太杂,为什么?太多太杂,你清净心得不到。清净心是根本智,得清净心之后你就会开智慧,清净心是定,定能生慧,慧能通达一切法。这就是「常放光明极清净」,光明跟清净是一体。你要令社会大众跟你接触的时候有明显的感觉,跟你一见面,无论时间长短,他感触强烈程度不一样,一定要叫这个人感触到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见面就感觉到,一接触就感觉到。你自己要不真正做出来,人家凭什么会感觉到?如果我们自己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处处都想占别人便宜,处处起心动念都是想损人利己,那人家一接触,看到你的相貌很可怕,某人很厉害,某人不可以惹他。当自己达到某一个程度,会有强烈的气氛,外国人讲磁场,跟你接触磁场不一样,气氛不相同,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常放光明极清净」,意思就长了,这里头意思就深了。

  『十方众会无有边』,这一句是讲你影响的范围、影响的时间,范围大,时间长。我们今天给「十方众会」,就是九法界众生,我们给他是好的影响,还是恶的影响?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这一生当中,永远生活在智慧之中,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离般若智慧,也就是不离清净平等正觉,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诚的感恩。你要能够觉悟到一切众生,包括植物、矿物、微尘、小草,对我都有真实的恩德,我们要懂得感恩。『莫不影现道场中』,「道场」就是我们修学的环境、生活的环境、学习的环境、教化众生的环境,统统都显现出来。真正关键还是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记住,什么叫道场?我们在行道,我们在修道,这个场地就是道场。如果我们不懂得修学,不懂得行道,场地建得再好,不是道场,有场无道,这就不叫道场。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三二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百目菩萨偈颂第六首:

  【宝枝光焰若明灯,其光演音宣大愿,如佛往昔于诸有,本所修行皆具说。】

  这是赞叹宝树的树枝。『光焰若明灯』,这个句子的意思容易懂,表法的意思,诸位如果从前面一直听下来,我们在一起学习的,我相信都不难懂。『宝枝』是表道场的分支机构,道场是遵循佛陀的教诲,分支机构当然也不例外。为什么?它是一个和合僧团,这一点我们特别要留意到。弘护这些大德们,都是深入经藏、深解义趣,与诸佛如来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当然称得上是三宝的分支机构,如佛光明普照世间,若明灯无处不照。

  『其光演音宣大愿』,所宣扬的、所显示的是诸佛菩萨的弘愿,像我们净宗,当然这是《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弥陀四十八愿,我们学习之后,都要把它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落实在日常应酬之中,处事待人接物。同时要知道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发心,心是根本,愿由心发,心真愿就是真的,自然如佛一样,念念确实是普度众生。我们以四弘誓愿来讲,断烦恼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有人说:「我早一天、晚一天成佛与你有什么关系?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堕地狱活该,与你也没有关系。」世间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这是他不了解,菩萨修行确实是念念为众生、愿愿为众生、行行为众生,不能说与众生没有关系,那就错了,与众生有密切的关系。什么关系?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没有善根的人,这个榜样帮他种善根,他看了,阿赖耶识里头落下善根的种子,他纵然没有看到,听说了,阿赖耶识里头也种了种子。有善根的人听了之后,确实是帮他增长。业障浅的人,增长的速度很快,业障重的人,增长的速度比较慢,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善根深厚的人,他看到这个形象,帮他成熟,帮助他契入佛境界,一生成就,怎么会没有关系?

  『如佛往昔于诸有,本所修行皆具说』。就像佛过去生中在六道里修菩萨道,「诸有」就是六道,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我们今天在六道,听说佛在六道修行,我们感到特别的亲切,佛是从我们这个地方修行成功的人。他怎么修的,怎么成就的,圆圆满满为我们宣说出来,他宣说这些,目的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是教导我们、劝导我们向他学习,永脱苦海。六道轮回是苦海,佛家常讲「苦海无边」,但是「回头是岸」,不回头那真的是没有边际。所以这一个道场的分支机构,我们在这里特别留意,凡是从事于佛法弘护工作的同学同修,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你在哪一个岗位,都要通达佛法,而且要通达本宗的法门。这要怎么作法?不能不读经,不能不听经。

  过去我在美国、加拿大、台湾、马来西亚也说过,劝导这些同学们,早晨早餐之后能用个十分钟、十五分钟,在一起做共修,这个共修不是早课,这个共修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精神交换,交换工作经验,做各个不同部门彼此互相合作的联系,非常有必要。就像一般机构里面讲的早餐会报,他们早餐会报是业务,我们这个早餐在一块学习,是特别着重在「六和敬」,着重在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我们佛门早晚课是读诵,这个地方可以做深入的研究讨论,在一块共同学习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学一句经文或者四句偈,每天不间断,这样就能建立共识,六和敬里面讲的「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只要把六和里面这两样做好,其他的就容易解决,决定没有问题了。所以早餐之后,不要多,十分钟,不要超过十五分钟。

  我们从前讲的早餐开示,我们也做了好几年,现在我退下来了,我完全是退休的生活,教内教外的事情我不闻不问了。身体,这是三宝加持,还可以,退居之后我从事录像室里面的工作,录这一套《大方广佛华严经》,只做这一个工作,专心在做。我们这部经往后的进度要加快,我们现在讲的是「世主妙严品」,《华严经》有三十九品,这是第一品,第一品经是比较长一点,总共有五卷经文,从开讲到现在,同学们告诉我将近一千个小时,这一部分的经文全是讲表法,都是意在言外。我们道场,道场里面有分支机构,道场外面有分支机构的也不少,像台湾「佛光山」,它的大本山是在台湾高雄,它的分支机构遍及全世界,到处它都建立道场,这是宝枝。它的分支机构是多,但是「宝枝光焰若明灯,其光演音宣大愿」这两句并没有做到。原因是什么?没有真正的弘护人才。由此可知,培养真正弘护人才是今天佛门第一桩大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新加坡居士林这几年的兴旺,得力于讲经不间断、教学不间断,弘法人才培训班现在是第六届,看来愈来愈殊胜,前途光明。这些同学们大家在一起学习经教,在我们一般说这不是外行,将来居士林的分支机构多了,有这么多同学来担任执事,希望这一首偈能够落实,真正做弘法利生的事业。第七首:

  【树下诸神剎尘数,悉共依于此道场,各各如来道树前,念念宣扬解脱门。】

  『树下诸神』就是讲树神。树神是哪些人?各种建树里面的负责人是树神,分支机构的负责人。「新加坡净宗学会」,这是一棵大树,净宗学会里面也分了很多单位,有管教学的,有管总务的,有管财务的,有管联络的,现在又办了培训班,有管培训班的,有管慈善救济工作的,许许多多这些小的机构。这小的机构就是树干、树枝,负责的人都是树神,学会董事会诸位董事,那是大神,他们主管教学弘法的政策。经文的义趣在这个地方。「树下诸神剎尘数」,数量太多太多了,包括各个单位主持的人,各个单位的干部,一直到义工,数量就多了。

  『悉共依于此道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实实在在这一句就是六和敬,一直到「利和同均」,佛家是世界最理想的社会。见和同解,我们只有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理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如诸佛菩萨舍己为人。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里面决定没有自私自利,佛陀教育里面决定没有特权阶级。释迦牟尼佛过的生活跟他的弟子们完全平等,当年世尊在世,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出去托钵,都一样,我们有没有想到?释迦牟尼佛处事待人接物,以真诚清净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平等对待不同国家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一律平等,热心的照顾,为大家服务。

  这个团体愈来愈大,世尊是大家精神之中心,佛给大家制定一些规矩,人人都遵守,这个就是戒律。「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个个人法喜充满,「利同均」,物质生活一律平等。非常可惜,共产党人不懂得佛教,他们要认真学习,才叫真正的共产党。佛家没有「共产党」这个名称,实际上是共产,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佛家不管团体大小都是平等的,现在的佛教变质了,清朝中叶以前,中国佛教的寺院庵堂,只要是出家人,不怕没地方住,任何寺庙都留你;只要你是真正出家人,你受过三坛大戒。到一个寺庙里面叫讨单,讨单就是我要在这个地方住几天,寺庙没有理由拒绝。为什么?出家人,道场叫十方道场,所有寺庙都是出家人的家,出门真的方便,有地方住,有地方吃饭,身上一分钱没有就走遍天下,只要是出家人决定是一家人。到清朝晚年之后,寺庙逐渐变成子孙庙,变成一个私人家庭,你想要到他那里住几天,到他那边去吃饭,一定要跟常住熟悉,是朋友,认识的;如果跟他没有关系,不认识,客气留你吃一餐饭,不会留你住。不像古时候,古时候出家人到寺庙里头,你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一住进去就要守道场的规矩,道场会分配工作给你做,你领一份执事。

  共产的制度,什么地方能推行?阿罗汉以上可以推行。为什么?人没有私心,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真正能够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是世法里面所谓理想的社会,无法落实;理想的社会,在佛门里面落实了,推行了三千年。往年方东美先生跟我说过很多次,佛法要复兴必须要恢复丛林制度,我听他讲过多遍,听到耳熟,印象很深。丛林一切公开,丛林的主席领导人,我们一般称为方丈、住持,是大众选举的,任期一年,无论担当什么样的执事,跟大众地位完全平等,只是你的工作岗位不一样,生活完全平等。担任执事是替大家服务,不是特权,你为了办事情方便起见,你有一个房间住。大众住通铺,我们佛门叫广单,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住很多人。这个制度是百丈大师定的,这个制度好,依众靠众。我们生活、工作、修行都在一起,宿舍好象军队一样,一个班一个房间,一个班里面一个班长,生活有规律,什么时候休息同时休息,什么时候起床一起起床,没有特殊阶级。执事,除了他工作方便起见,他有一个房间,作息起居还同大众,跟大众没有两样。悉共依于此道场。

  『各各如来道树前,念念宣扬解脱门』。「念念」,不必说,你这样做,别人来看就得受用,你就在宣扬了。从前一般大寺院总有客人,你自己家里都常常有亲戚朋友来访问,何况佛门的道场!来参访的有出家人,还有在家居士,甚至于还有一些文人、读书人,不见得他是学佛的。这个地方好,环境清净,是个好的读书场所,寺院里面有藏经楼,收藏的图书非常丰富,他到这个地方来读书非常便利,寺庙欢迎,为社会大众服务。所以藏经楼里面不仅是藏佛经,世俗一般典籍统统都有,实在讲就是一个图书馆。

  印光大师过去管理这个事情,他管了三十年,他是管普陀山藏经楼,那也是寺院里面一个分支机构,专门管图书的,这个工作好,你所接触的都是真正在研究教理,读书求学。印光大师也有这么一个好机缘,三十年不离开藏经楼,国学、佛学,你说这个基础奠定多么深厚,这是他一生示现成就的原因,成为一代的高僧大德。人家心是定的,三十年不下藏经楼,过最简单的生活,吃饭一个菜,一钵,饭菜在一个钵里头,不需要第二个碗装菜,吃完之后倒一点开水,钵洗一洗当作汤喝掉了。一代的祖师大德,都是做给我们看的,天天这样教导我们,天天这样暗示我们,我们想成就,这样就成就了;想成就,不是这样作法不能成就。他受到当时真正是天下四众弟子的尊敬仰慕,所以不认真的学怎么行!

  认真的学,认真的修,这就是「念念宣扬解脱门」。宣扬,不离身语意三轮,念念不舍众生,念念帮助众生,这个念头永远不中断,要存这个心,时时刻刻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威仪重要,自己常常要警觉到「举头三尺有神明,树下诸神剎尘数」。这个房间没有人,人看不到你,鬼神看到你,鬼神看到你这个样子不象话,你能对得起鬼神吗?你能对得起诸佛菩萨吗?你能对得起你自己吗?果然有这个警觉,有这样的念头,自自然然守规矩,哪里要人劝!想想我这个样子,佛看了怎么样,菩萨看了怎么样,鬼神看了怎么样,是赞叹你还是来呵斥你?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了。所以要养成习惯,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养成习惯了。这个习惯是好习惯,完全顺从如来教诲,就是「念念宣扬解脱门」。

  怎样脱离六道轮回,怎样解除烦恼习气?脱离六道三途要学佛,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已经做出这个榜样来给我们看,烦恼习气不能不放下,不能不克服。这个东西是难,难在什么地方?生生世世的习气。这一生从小又没有人好好教导你,过去生中习气是因,这一生当中一切的习染是缘,所以养成懈怠、放任,随便、马虎,粗心大意,养成这么一个习气。可是自己要警觉到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善的,不足以为众生效法。一定要学佛菩萨,学佛学得要像!我们起心动念,我们言语造作,常常想到像不像佛?所以《沙弥律仪增注》,出家人要是不读,你要发心弘护正法,难了。你真正去读,真正去研究,真正去落实,你是真正发心弘护正法,诸佛菩萨都感激你,怎么不护念你!护法神敬佩你,怎么会不护持你!你要是搞假的,有名无实,诸佛菩萨一句话不说,护法神瞧不起你,善神远离你。谁亲近你?恶鬼亲近你,「善神远离,恶鬼屯门」,这佛经上讲的。由此可知,要常常自己做内省,不能做克己的功夫就不会有成就。第八首:

  【世尊往昔修诸行,供养一切诸如来,本所修行及名闻,摩尼宝中皆悉现。】

  称世尊、称佛,都是从相上说的。特别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应化的身分不一定,随众生的感来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无论他用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一定示现一个修行的样子,出家有出家修行的样子,在家有在家修行的样子,示相给我们看。形象有许许多多的差别,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让我们会清清楚楚体验到,他的真诚不变,他的恭敬不变,他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这个恭敬不是假装的,是从内心里面发出的;他的清净不变,他的慈悲不变,再往深处看,他全身充满了智慧。现在练气功的人讲气,看那个气,那个气是什么?智慧。我们佛法里面讲光,练气功的人说气,外国人讲磁场,都是一桩事情,这个东西不变,仔细去观察,他把他过去、现在的修学用这个全部都表现出来。凡是接触他的人,稍稍有善根的都能够体会到,只有一种人不能体会,粗心大意,没有善根,他体会不到。这一首偈我们下一堂课接着再讲。

  第八首:

  【世尊往昔修诸行,供养一切诸如来,本所修行及名闻,摩尼宝中皆悉现。】

  大意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重要的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特别是在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怎样学习。总而言之一句话,要学得像佛,不但自利,实际上是利益人天。经典里面常讲,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是佛陀最亲近的弟子,也就是说常常围绕在身边的学生,他们的形象就是佛陀的形象,佛陀对他们的要求比要求菩萨、比要求优婆塞、优婆夷要严格得多,用意之深,我们这些人粗心大意常常疏忽了。佛一个人示现的形象影响范围小,这个僧团要是愈大,人数愈多,道场各处建立,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扩展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才真正能够圆满的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好的形象,诸位要知道,古大德说得很好,助佛弘化,我们的修持,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帮助佛陀教化众生。我们自己这种作法,就是在做弘护正法,好象自己一点力也没出,什么事也没做,就是这个形象,这个形象做得很如法,就弘护正法了,你细心想想对不对?一个人一生做弘护正法,你这一生没有空过。你去装,装得很像,这个装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装久了,时间装长了,自自然然由假的变成真的,只要你肯一直装下去,又何尝不好!这是好事情,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不能不知道。

  下面这一句说得非常的具体,『供养一切诸如来』,这一句关键是「一切」,一切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未来诸如来是谁?现前一切众生,情与无情。《华严经》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众生有法性,无情众生还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真理,这是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那么我们就不能不供养。佛供养诸佛。一切诸佛如来到九法界里面示现,是什么一回事?你想想,是不是供养九法界众生?现身,这个身是示现一个好的形象,用这个形象来供养众生,让众生看到生欢喜心,让众生看到起觉悟心。无论佛菩萨示现什么样的形相,或者是示现佛身、示现菩萨身、示现声闻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三十二类,我们讲各行各业,举例而已。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佛都现身,现种种身,用这个身相来供养诸如来。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是未来佛,他有佛性,佛一定要帮助他们明心见性,帮助他们早一天成佛,佛在九法界示现就这么一桩事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事,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晓得。

  真的晓得、明白了,要学佛,我要学佛所行,佛所行的,我要效法、我要学习、我要发心供养,不能不发这个心。起心动念就如佛所教,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供养九法界众生,供养一切诸如来,这是善法供养。心里面常存清净,我说一个「清净」,诸位一定要晓得,清净里面一定包含「真诚、平等、正觉、慈悲」,缺少一个,你的清净不圆满。清净是体,真诚平等正觉慈悲是用,可是华严境界里面,这五条,跟诸位说,互为体用。慈悲是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是用;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用。所以体不是独一的,法法都可以为体,法法都可以为用。《华严经》讲的主伴圆融,一个是主,四个是伴,主不是定主,伴不是定伴,它才是平等,它才是圆融自在,如果有一定就不自在。这才是宇宙人生真相,让你无论是做主,无论是做伴,都得大自在。所以那个争的念头怎么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不可能起这个念头。现在人讲竞争,这个念头决定不可能起来,迷的时候才会起这个念头,觉悟了不可能起这个念头。不平才会有争,所有争执,平等了哪有会有争执!主伴平等,体用平等,无有一法不是平等,用这个来供养。总的一句话来说,普贤菩萨所讲的「依教修行供养」,这句话全都包括了,我们要晓得依教修行。

  『本所修行及名闻』,「本所」两个字我们要特别留意,为什么?「本所」是我们选择的这个法门,像我们在念佛,我们本科,这个重要。本科如果不认真努力修学,其他科系到处去旁听,你怎么能够学得好,你怎么能毕得了业?你的学位拿不到。所以一定先把本科修好,还有余力,我还有多余的时间,还有多余的精力,可以涉猎其他的法门。我们现在一般讲选修,你有余力、你有时间、有这个精神,你可以选几门,或者多选几门都行,「本所修行」这个重要。

  我们今天修什么法门?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一定要净土法门修行有把握了;什么把握?肯定往生,有把握往生,这个时候我涉猎其他的法门没有关系。为什么?不碍往生,往生的品位低一点,这个没有关系,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在乎,肯定得生净土。如果对于念佛往生没有把握,我决定不涉猎其他的法门,其他法门好,其他的法门经典也好,我有一个想法,等我到极乐世界再学,我以阿弥陀佛做老师。《华严经》太大太长了,当然我们今天在学习这部经,是宗净土,而不是宗华严,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同样是这一部经典,各宗有各宗解读的方法,各宗有各宗学习的方法,我们是本着净土宗这个宗旨来学《华严经》,我们把《华严经》看作是净土宗《无量寿经》的大本经,这个话是清朝彭际清居士说出来的。历代的祖师也默认,没有反对,没有提出反对就承认了,也有少数几位大德们肯定他的话是正确的,我也肯定,确实《华严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它也是法相宗的根本经典,法相唯识宗,它的根本经典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六部经里面就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什么?《华严经》讲宇宙的来源、生命的来源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法相唯识,这两句话是它的原理原则。怎么现,怎么变,讲这个问题在一切经论上确实无过于《华严经》,把这两个问题说得太详细了。

  我们今天所取的,为什么是净土宗的经典?《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还不说,你看看「入法界品」怎么入的?善财童子做为入法界修行的一个代表,一个榜样,他怎么入法界的?念阿弥陀佛入法界的,他入的这个法界,我们知道是极乐世界。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成就根本智,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然后专修净土。怎么知道?出去参学,第一个善知识,文殊菩萨指导的,给他介绍、给他推荐的,叫他去参访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经》里面叫德云比丘,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吉祥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而且吉祥云比丘自己修行的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它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睡觉、不能够坐下来,只可以经行,可以站着,不可以躺下来,不可以坐下来,九十天日夜不间断,般舟三昧,念阿弥陀佛。所以念佛法门,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了,是以绕佛为主。所以一般打佛七,我交代悟道法师,他常常领众打佛七,打佛七这期间当中是以绕佛为主。我们现在看一般道场是止静为主,这个与教义不合。

  你看看吉祥云比丘,我们末法时期众生业障太重,叫你一天都站在那里,你受不了,你要坐下来休息休息,甚至于还要躺下来休息一下,可以,时间要短,那是特别方便。我们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至少绕佛要一个小时,当中止静最好是十五分钟,另外十五分钟自己起来拜佛,这样就好。如果完全绕佛,不需要止静,那就是吉祥云比丘教的方法,这是正确的,特别适合于中年以上的人,诸位晓得中年以上的人什么运动最好?散步,绕佛就是散步。佛想的这个方法太妙了,长时间的散步,你能走一个小时,一天能够走上三四个小时,对你身体健康大有帮助,人真的不容易老化。坐在那里不行,坐在那里还有个毛病,我们是凡夫定不下来,坐在那里不是打瞌睡就是胡思乱想,不如绕佛,绕佛头脑清醒,心里面可以集中在佛号上。佛祖给我们定的方法,都有大学问、都有大道理。所以止静,坐下来止静是不得已,是体力不能支持,不可以不懂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净宗的本所修行。

  吉祥云比丘,这是第一个老师,我们世俗人一般讲的「先入为主」。你要问:善财童子主修的是哪个法门?吉祥云比丘传给他的是主修法门。到最后结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想想看善财修什么?善财是修净土宗的,是修念佛法门的。我们是本着这个宗旨、这个目标、这个方向来学《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哪里能错得了?净土宗出自于《华严经》,普贤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这部经,后面普贤菩萨就特别提倡这个法门。《华严经》到最后导归极乐,所以彭际清说这是大本的《无量寿经》。魏默深居士,这是清朝咸丰年间人,跟慈禧太后同时代的,他就将《普贤菩萨行愿品》最后一卷,别行流通的这一卷,他把它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这个作法没有人反对,没有人反对就是默认,祖师大德都承认了。我看过《净土四经》,好象我手上还有一本,现在在澳洲,放在图书馆里面,木刻版本的《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附在四经后面,变成《净土五经》,实在讲非常非常圆满。《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心经》,二百四十四个字,非常精彩,净土宗的典籍于是完备了。再加上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那是天亲菩萨自己修行往生的心得报告,提供我们做参考。夏莲居老居士有一个简单修行的方法叫《净修捷要》,《净修捷要》就是依据天亲菩萨《往生论》里面的方法捷要编成的,把它简化。夏老会集《无量寿经》,编《净修捷要》,对于净宗的修学、净宗将来的弘扬有大贡献、大功德,不可思议,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这是我们讲到「本所修行及名闻」。『摩尼宝中皆悉现』,「摩尼宝」表的意思我不说了,你们应当能体会得到。第九首:

  【道场一切出妙音,其音广大遍十方,若有众生堪受法,莫不调伏令清净。】

  『道场一切』,全部都包括了,场地,场地上面的花草树木,甚至于这个场地里面还有小河流、小溪,还有池塘,池塘里面还有很多水族,道场的建筑,殿堂、房舍,道场里面所有一切设施,道场里面四众的修行人,都『出妙音』。每一天,我们现在想,从粗的想,早晚课的声音,讲经、研究讨论的声音,内心喜悦那种震动,法喜充满。对于一切苦难众生的悲愿,虽然你没有说出来,只要你有这个意念,那个念震动,震动也出声。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极其微细的震动,甚至于自己都不觉察,佛菩萨、鬼神觉察到了,他才有应。众生有感,佛菩萨、鬼神都有应。

  『其音广大遍十方』,确实周遍十方法界,所以九法界有情众生都得益。殿堂屋檐上都挂铃铛,风吹铃铛法音宣流。寺庙里头法器的声音、钟的声音、鼓的声音、木鱼的声音,敲法器的人心地清净、平等、真诚、慈悲,这一敲下去,这个音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音,周遍法界。如果敲法器的人在胡思乱想,这个音声就很不好,不是正音,是邪音,这就有罪过。为什么拿起法器要恭恭敬敬?敲法器的人,他的心、他的念、他的愿、他的行,就在一个声音统统表现出去了。

  『若有众生堪受法』,当然不是一切众生,成熟的众生,听到法器的声音开悟了。《钟声偈》里讲,「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它真是这样的。寺庙里面早晨的钟声,傍晚的钟声,就是早晚课的钟声,许许多多的人从这个地方得到清净安宁。我在台湾听到一些朋友跟我说,蒋介石先生常常到日月潭去度假,日月潭有个「玄奘寺」,每天晚上撞钟,幽冥钟,他是一定要把这个钟声听完,这个钟差不多将近四十分钟到五十分钟,对他好象很有启示。听到钟声心地很清净,身心都能放松,善根深厚的人各人得利益不一样。『莫不调伏令清净』,「调伏」是对治烦恼,让你身心清净。

  第十首,这一首总结庄严的周遍。不像前面,前面每一首颂是着重一桩事情,举例而言;而实际上太多太多了,真的是说之不尽。

  【如来往昔普修治,一切无量庄严事,十方一切菩提树,一一庄严无量种。】

  我们在大经里面懂得了佛门表法的义趣,看什么东西都特别有味道。谚语讲:「俗人看热闹,行家看门道。」懂得佛门表法的旨趣,看门道了;不懂得表法义趣,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像看神话小说,跟看《西游记》、《封神榜》差不多。这是真的,也挺有趣味,看不出门道,他看热闹。我以前在台湾,认识一个台湾大学的教授,严一平先生,以后他不教书了,他开书店,艺文印书馆,香港都有他的分店。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的年龄比我大,大概大十几岁的样子。他告诉我,他看《金刚经》,他说看不出味道,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讲的话前后矛盾,不合乎逻辑。大学教授,还是相当有名气的教授,那要他看《华严经》,岂不是看神话小说吗?看不出门道。《华严经》难懂就难在此地,你要懂得表法,那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来往昔普修治』,这句话就是四弘誓愿第三句「法门无量誓愿学」,什么时候学?本所修行成就了,这个必须要懂得。本所修行成就的标准是明心见性,大乘佛法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叫本所修行,要有这个功夫,这是标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这是什么境界?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已经是《华严经》讲的菩萨摩诃萨,不是普通菩萨,是法身大士,这个时候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诸位要知道,这个时候对于任何法门,一接触就通达。为什么?智慧开了。

  像龙树菩萨,这是修学大乘的,没有人不知道,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他老人家,他是出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六百年,学习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他三个月就学完,智慧开了。学完之后觉得这个世间没东西学了,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他要不了几天全部都学会了。在这个时候他生起了增上慢,「增上慢」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他值得骄傲。大龙菩萨知道了,他一有感,大龙菩萨就有应,当然他跟他有缘,好,大龙菩萨到人间来把他带到龙宫,看看龙王的藏经楼。这里面收藏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有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他到那里一看,傲慢的心马上就没有了,生惭愧心,自己学的东西太少太少了。这个本子,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没有人有能力学习,分量太大了。看中本也不行,然后再看下本,下本等于是目录提要。好象中国《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纪晓岚编的有一套《目录提要》,《全书》一千五百册,《目录提要》是精装五册。看看这个还可以,这是下本《华严经》,分量有多少?十万偈,四句是一偈,不管长短,长行文也是这个算法,只要四句叫一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总共有四十品。

  四十品,四十万偈,龙树菩萨很厉害,记忆力好,他在龙宫里面就背下来,背下之后出来,写下来、记录下来,《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传的,这个世间才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小乘人不承认,说《华严经》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不是佛说的,小乘人还有「大乘非佛说」。龙树菩萨能够造《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肯定龙树菩萨早就成佛了。不是佛,怎么能说得出来?这是佛的境界。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华严经》这十万偈的下本也没有完全到中国,到中国是残缺不全的本子,所以中国翻译的称为「略本」,不是下本是略本,只有原文的一半,诸位要是研究这一部经典你就晓得。

  『一切无量庄严事』,无量法门你都学了、都通了,庄严的事情,我们今天讲的是真善美慧,自然是无量无边。『十方一切菩提树,一一庄严无量种』,此地所说的菩提树,绝对不是一个品种,而是无量的品种。我们要知道,所有一切智慧的建树,所有一切启发九法界众生破迷开悟、回头是岸的种种设施,都称为菩提树,这个菩提树的意思我们就很清楚体会得到,说的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菩提树。无量法门,四弘誓愿讲「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是无量菩提树。「一一庄严无量种」,一一是每一株菩提树,都具足无量无边的庄严,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个法门遍摄一切法门,普遍摄持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圆融在一法门当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个法门都圆融一切法门。为什么?性德,法尔如是。自性没有大小、没有去来、没有生灭、没有一异,法尔如是。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虽然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要往这些地方去体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三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偈颂: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前面有开示,菩萨十首颂是赞叹佛果地上的「十力」,十种殊胜的能力,超过二乘,超过菩萨。每一首颂说一种力,这一段文我们要好好的来学习。在许多经论及古大德的著作当中,我们常常读到「十力、四无畏」,但是一般讲解没有此地说得这么详细。这也是重要的佛学常识,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熟悉,如果能够懂得落实,懂得学习,这对自己的修持会有很大的帮助。大师说这是「佛不共之德」,德就是德能,与其他人不相同,不是大家共同有的,如来果地上才圆满的显现。「佛佛等有」,一切佛是平等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智慧相好德能,诸佛如来在果地上确实是平等。对于一切众生来说,可以说性具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里头本具的是平等的。但是佛修德圆满,性德圆显,反过来看我们凡夫,修德毫无,性德不显,这个差别就很大,就变成唯独如来果地上有,菩萨以下都没有了。「菩萨缘此发心」,为什么要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因为听说如来果地上这十种殊胜能力。能力是我们自己本能,本能不能恢复,这是多么惭愧的一桩事情,这是多么遗憾的一桩事情,所以这才奋发大心学诸佛如来,求无上道。「梵行品」说:「复应修习」,应该要学习;「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谘问,故不可不知」。谘问是请教,向佛陀请教,这是教菩萨。

  这个地方清凉大师再为我们介绍如来十力,他分为七个段落:第一个段落说明「立意」,第二个段落是「解释名相」,第三个段落是说「性体」,第四个段落是讲「作用」,第五说「次第」,第六是讲「差别」,第七段是「解释颂文」。大师如是说,一定是有道理,让我们把十力搞清楚、搞明白。为什么?菩萨缘此发心,我们要是搞清楚、搞明白,菩提心看看能不能发得出来。这些事情搞不明白,你的菩提心怎么能够发得出来?「发菩提心」变成佛门一句口号,很难兑现的一句口号,由此可知,这一段经文的重要。

  第一段是讲「立意」。大师举《大智度论》里面的话说:显佛大人有真实力,这话说得好,能够叫外道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能令二乘人声闻、缘觉希求大法,知道之后才晓得自己修证的并不圆满,所谓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应当力趋上游,能令菩萨仿效。具足这十种德能,这十种实在是讲的纲领,每一种里面都可以说是万德万能,能成办大事,获得无上的成果,所以必须有能力辨别。如来唯一诸法实相智力,能办大事,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转恶为善,转凡成圣,这是大事,不是小事。在这个世间,建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小事一桩,为什么?能建立政权的人,我们世间人称为英雄豪杰,他不能了生死,他不能出三界,他不能转迷成悟,不能转凡成圣,你想想哪个是大事,哪个是小事?

  这个能力把它归纳起来有十大类,也就是它有十种作用,所以称为十力。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好:「谓于十境,皆委悉正知故。」面对十种不同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叫十种智力。这是自性本具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一,起用有这十大类的差别,所以称为十。「由时品类,相续分别,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但说十,足办其事。」自性本具的能力,我们通常讲德能,确实是无量无边,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十类,对十种不同的境界说作十类。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第一个:「知可度不可度」,这个就是名词里面常讲的「是处非处力」,诸佛如来面对一切众生,一观察就晓得这个众生可度还是不可度,立刻就知道。可度的全心全力帮助他,不可度的随缘,就好象教学一样,这个学生根性好可以教,老师全心全力帮助他。根性差的,劣根性很深的,烦恼习气很重的,旁听,随着学,老师教学的重点不在他。这就是所谓有当机众,有随缘众,随缘是旁听的。世出世间教学,老师都有这点智慧,拿出全副的精神和盘托出,自己所修学的丝毫不隐瞒,供养根熟的当机众。根性不成熟的,那是随缘的旁听生,对他也欢喜合掌,他也很难得,有这么殊胜的机缘能够来旁听。

  哪些是当机众?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谁是当机众?十分诚敬。这个诚敬不是对某一个人,对老师,老师观察学生不错,对我很诚敬,看看对别人,对别人就不诚敬,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这个要小心提防,为什么?他巴结谄媚讨好,那真的就值得人怀疑,这个人必有企图。如果他对众生同样都是这么诚敬,这是性德,这才叫真正根性成熟,才是个当机者。对老师恭敬,对不是老师就另眼相看,这个不对,一诚一切诚,一敬一切敬。现在这些话没人教我们,很多同学们想学,我说只有在讲经时候你多听,经典里面佛教菩萨,统统都讲到,所以我们真有真诚心、清净心来学习,得利益,会会都得利益,我们这一堂课就是一会。

  有人告诉我:「法师,你身边那些人都不是真学佛,都是假的,阳奉阴违。」我点点头,我说我知道。他说:「你真正学生并不在你身边,在哪里?在中国大陆,那些学生拿你的光碟在听,放光碟的时候,跪在萤幕面前听经,经本顶在头顶上,跪在那里听,那是你的真弟子。」我说我知道,所以我们今天在录像室里面,真正的同学在网路上、在播放光碟上,我知道,我不是不知道。我们肉眼看不见,九法界众生认真在听,具足十分诚敬心,我也知道,我怎么不知道!肯定当机众少,旁听众多。旁听众有没有好处?当机众以前也是当旁听众,旁听听久了,慢慢觉悟了。觉心是真诚的,妄心是虚伪的,道理在此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谓是没有善根的帮他种善根,有善根的帮他增长,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决定帮助他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成佛,这就是这十种能力的第一种「知可度不可度」。不可度的要帮助他增长善根,一切随缘,对他不能够过分要求,过分要求他不来了,缘就断掉了,就可惜了。对他客客气气,他有什么毛病习气随他去,不必责备,他慢慢觉悟,他自然自己会改过自新,不在这一生,不在这一世,佛度众生是生生世世,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第二个,「业力智力」。知道一切众生的业力,名词上说「三世业报智力」,这个智慧高明,不但知道一切众生过去、现在,还知道一切众生的未来,甚至于这个众生哪一生得度、哪一生证果都知道,你哪一生会往生极乐世界,当然明了,这就是知道众生业障的浅深。知道众生生生世世,你是在累积业障还是在消融业障,这与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密切关系,与接受圣贤教诲有密切关系。善导大师说得好:「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讲得好,这个话真实,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真的在遇缘。遇到一个好老师,真善知识,自己具足十分诚敬,不要说十分,能够有五分,在这一生当中就有可能成就。为什么?亲近老师,你有五分诚敬,老师就会加持你,用一般话来讲,老师会真正帮助你,你得到老师的帮助,你的诚敬心就向上提升,你从五分提升到六分、七分、八分、九分、十分。我自己是这个例子,我初初接近老师的时候,我对老师的诚敬心大概只是五、六分。五、六分就很难得,为什么?一般学生没有。好学生,说实在话,一、二分的诚敬心,五、六分诚敬心就变得希有,就很不容易。接受老师熏陶,四十三年讲台不中断,把自己的诚敬心,我不敢说达到十分,至少达到九分,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上对诸佛如来,下对三途众生依正庄严,具足诚敬之心。所以缘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看到许多人遇到善缘,希有的缘分,他不知道珍惜,这也是他自己业障深重。甚至于听信妄言,别人对于善知识的毁谤,生退却心,从此以后远离善知识,那就铸成大错特错,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次遇到了,被你的恶友,那个恶友就是你的冤家对头,把你这一生得度的缘打掉了,这个事情很多很多。

  早年,我亲近方东美先生,有人在我面前对方东美先生恶意的批评;我亲近章嘉大师,有人跟我讲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也有人在我面前造谣生事,李炳南是四宝,难听的话很多。人家一跟我说这些,我就合掌念佛赶紧离开,我不想听,我不受他的影响。为什么?我还算有一点智慧,还有一点辨别的能力,我跟老师亲近,你们说话的人跟他平常并不往来,你怎么知道他?我天天跟他在一起我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这是造谣生事。这种言语就是十恶业的两舌,挑拨是非,破坏好事。难得遇到这个好老师,这个老师会成就你,你挑拨、你破坏,你把他这一世开悟、修善得度的缘一刀切断,佛法名词这叫「断人法身慧命」,这个罪过比杀人的身命还要重。为什么?你杀他身命没什么了不起,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他死了转世就来了,他人间有福报,他的福报没享完,被你害死了,他还是会到人道来享他没有享完的福报,很快就回来了。法身慧命断了,下一次再遇到这个机缘就难讲了,真的,这个机会断了,再碰到底下一次,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罪过比什么都重,世间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佛知道一切众生三世的果报。

  第三个,「定力」。知味着不味着,这就是「禅定三昧智力」,佛有这个力量,知道一切众生着相不着相。着相修行难,不着相修行容易;着相心染污,心不清净,不着相的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第四个,「根胜劣智力」,也就是说佛有能力知道一切众生有多少智慧。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根性就是你的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潜能,你潜在的智能。好象采矿一样,现在探测地下的石油,有非常高明的工程师,探测专家,他一看就晓得这个地底下蕴藏有多少,值不值得开采,开采的期间有多少年。就像开矿一样,知道一切众生的潜能,他方便帮助你。

  第五个「欲力」,欲是欲望,在名词上讲「种种解智力」。此地称为欲,知所乐。种种解智力是知道一切众生的爱好,你喜欢什么,这些都是过去生中的习气所造成的,所谓是习惯成自然,这个习惯是前生带来的,生生世世累积的习惯就变成习气,习气的爱好佛知道。第六个「性力」,十力里面的名词是「种种界智力」,这个界叫性分,性力,知深心所趣。深心是菩提心里面的自受用,好德好善,换句话说,佛知道你好善好德这个心有几成、有多少,如果好善好德的心很强,佛非常容易帮助你成就;如果好善好德的心很脆弱,贪瞋痴的念头非常强,这就是刚强难化。虽然刚强难化,佛不会舍弃你,舍弃你就不平等、不慈悲,那对你怎么教法?慢慢来,这决不是一朝一夕,这个事情急不得也。慢慢来培养,这种培养往往是多生多世,决不是短时间,决不是一生、两生、三生,那是办不到的。由此可知,现前善根深厚的众生,有一种强烈好善好德的念头,都是多生多世、无量劫来所培养的善根,它生根。

  第七是「至处力」,「一切至处道智力」是十力上的名称。一切,我们还是用佛法归纳的方法来讲,一切就是十法界,你在十法界里面,你会到哪一个法界,佛知道。大师在此地说:「筹量众生解脱门」,没有这个智慧不行,这就是佛有能力给你抉择哪一个法门,帮助你,你能够接受,你能够欢喜学习,帮助你、成就你超越六道、十法界。至处力在平常讲的,往后经上都会详细说到,种善因得善果,这是是处,种善因而得恶果,没有这个道理;造恶因遭恶报,这是是处,因果相应。造恶的因得善果,无有是处,哪有这个道理!所以一切众生造作的是什么业,佛清楚,他到哪里去怎么会不知道?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遇到佛,佛教你一个法门,契机,你欢喜接受,你修学功夫得力,哪有不成就的!

  我们学经教,跟过去生中都有关系。我初学佛,对于一切经没有接触过,听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就特别欢喜。我出家,当时有一位老居士,年岁很大了,是女居士,我把她看作母亲一样看待,福州人,对我很好,她的姓名我都不晓得了,我们都称她妙宛老居士。她很爱护我,要供养我,她问我要什么?我说我很想要一部《华严经》注解,清凉大师的《疏钞》,她说好,我供养你。我就写信到香港,请求智开法师替我找《疏钞》,他找到了,寄到我这边来,寄到台湾,那个时候这一部《疏钞》是台湾钱一千两百块钱,那个时候的钱相当值钱。我第一部请的经是《华严经疏钞》,当然也受方东美先生一点关系,那是缘,方先生教导我的时候,多次提到《华严经》,他说《华严经》是佛家的哲学概论,他把佛法看作是哲学,当作哲学来研究,《华严经》是佛家的概论,他常常赞叹,我们听了也耳熟,这是缘。因,过去生中学过,所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好,听到这个名字欢喜,看到这个本子欢喜,学习起来很容易接受。

  这一部经,我在台中听李炳南老居士讲解,我只听了一卷,我们现在是讲到第六卷,我听第一卷圆满。李老师讲解不像我讲的这么详细,一个小时,这个经本大概要讲三、四面。一堂课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有一个台语翻译,实际上就是讲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我们这个本子要讲四面,他讲得快。我这一卷听下来之后,我就明白了,我在台北就开讲这部经,我讲的进度比老师快,也比老师讲的时间多,讲得详细。所以这种根性与过去生中有密切的关系,李老师谈话的时候也常常谈起,那个时候我在国外弘法,回去之后就去看他,他都非常欢喜,告诉我讲经的人不是一生,过去多生多劫都在讲台上讲经,哪里是一世能办得到的!不可能的。你们同学们在此地,我想也会有相当深刻的体会,你在讲台上学了这么短的时间就得心应手,是过去生中累积的经验,不是这一生从头才学到的,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努力,你肯定有前途。你会愈讲愈好,愈讲愈有悟处,遍遍都有悟处,时时有悟处,处处有悟处,心安住在经教当中锲而不舍,好境界!

  第八「宿住随念智力」,就是我们讲的「宿命智力」。分别先所从来,知道你是从哪一道来的,你前生是什么状况。前生的前生,能够知道你好几世从哪里来的,你带的有哪一道的习气。如果你从人天来,你会带的有慈悲的习气,人天慈悲。你从恶道来,你会带恶道的习气,鬼道是贪,地狱道是瞋恚,畜生道是愚痴。第九「天眼智力」,天眼通,分别生处好丑,知道你将来到哪里去。知道你从哪一道来的,也知道你将来到哪一道去,这个能力确实令我们羡慕,我们如果要想得到,不能不发心。

  金焰菩萨赞颂前面清凉大师一番开示,我们讲到立意的第八条。第九是「天眼智」,这是「生死力」,知道一切众生死后到哪里去。第十是「漏尽力」,知道众生什么时候得度、什么时候成佛。

  佛有这十种殊胜的能力,是以他观机正确,一丝毫错误都没有。一切众生要是有缘遇到佛,佛为你说法,决定契机,所以我们在经论上看到许许多多的例子,学生遇见佛陀,佛陀几句话当中他就开悟,他就回头,甚至于证果。为什么?说得恰到好处,把他过去生中所修学的善根统统引发出来了。由此可知,观机固然有一些技巧,我们在《内典讲座之研究》提了几点,这是李老师教导我们的:第一个你要观察这个人,你能够了解得愈多,就愈契机;第二个要观察时节因缘;第三个观察修学的处所、生活的地区。所以观机这里面包括着人、时、地,这都是大概,谁能观察得那么正确?你要有智慧,如来这十种智力观察得透彻,真正是契机契理,我们没有智慧办不到。所以菩萨、二乘看到佛果地上这十种圆满究竟的智力,发无上菩提心。我们今天要想成就无上菩提,要想证得如来果地上这十种殊胜的德能,只有一个接近的方法,我们这一生能做到的是带业往生,遵循《华严经》上普贤菩萨的教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自然现前。这是七个段落里面第一个段落。

  第二段解释名词。大师先跟我们总说,然后再分别说。总说「力」,智力,这十种都叫做智力。智有十种,诸位要知道,这属于权智、后得智;如果讲根本智,只有一种,哪来的十种?根本智起作用,这个起作用也叫差别智,也叫后得智,也叫权智。权智就是权巧方便,那是无量无边种,无量无边种归纳为十大类,所以叫十种智力,总说是「力」,或是「智力」,这是总说。

  为什么说是「力」?「能摧怨敌,不可屈伏」,这个意思好。「能摧怨敌」,怨是什么?怨家债主,我们生生世世不晓得得罪了多少人物,跟人相处得罪人,跟鬼神相处得罪鬼神,跟一些动物相处得罪一些动物,跟一些花草树木相处得罪他们,树神、花神、草木之神,我们哪里知道!都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尊自大,没有把他们看在眼里,我瞧不起他,他也瞧不起我,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么?怨家债主太多,一切人明显地方障碍你,鬼神在暗处找麻烦,你哪里会有好日子过?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谁懂?我们今天跟人说,人家反过头来说你迷信,不但他不能接受,告诉他事实真相,他反过头来说我迷信,我碰的钉子多了。所以现在学乖了,看到人家做错,我们不说了,合掌,好,好,随你去吧!不再跟你做冤家了,你觉得怎么好,你就怎么好去。我们如何劝人?只在讲经说法,佛菩萨说的,这不是我说的,我不敢说,佛菩萨这样说,那没有法子,我只好照念。得认真学习!

  这十种智慧,只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要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起作用,就是这十大类的善巧方便。世出世间无论什么事情,你有这个智慧就全摆平了,你说重要不重要?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学佛就是要求究竟圆满的智慧,哪里是迷信!这个事情都在缘分,有些人一生就是没有缘分,佛法遇到了当面错过,好朋友送给他佛像、送给他佛的经典,他摆在书架上,几十年都没有翻阅过,你说这问题严不严重?我们举个很明显的例子:马来西亚吉隆坡李金友居士,他的太太从朋友那边得到我们的书籍跟讲经的光碟,也有好几种,放在家里书架上,从来没有翻阅过、没有听过,时间很长。有一年到美国去出差,在拉斯维加斯,晚上在电视上听到我讲经,偶然打开的,一打开看到我在那里讲经,时间大概只有十分钟就结束了,就听了这么一点点,听了之后他很受感动,他就把这个频道记下来,明天到这个时间再继续看,看了几天,打电话给他太太说:「有一个净空法师你晓不晓得?」他太太说:「我知道,我听说过。」他说:「他的这些书、光碟哪里去找?」「我们家里就有,有人送给我们,从来没有看过。」回家之后天天看,看的时候托人打听我在什么地方,要找我,没有想到我就在新加坡。这就是没有缘接触,光碟摆在那里不看,书摆在那里他不读,他摆在书架上,有些人一摆摆几十年,这就是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李金友居士算是不错,在外国电视里面遇到这个缘,回来才找。

  所以,这个能力能够把历劫的冤亲债主、冤家对头化解掉。「不可屈伏义」,有这个力量,任何势力对于你,你都不会屈伏,你都有能力应付,会做得很圆满,所以说它作智力。大师又引《瑜伽师地论》:「与一切种饶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毕竟胜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说名为力。」这种智慧能力,能够令一切有情众生得到最殊胜的利益。诸位要晓得最殊胜的利益是什么?一切众生最大的忧患是生死,这是一切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苦恼,这个智力能解决,能帮助你了生脱死,你们想想什么能力能够跟它相比?我们今天学佛是学这个事情,真正了生脱死。年年岁岁,烦恼轻,菩提长,菩提就是智慧,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转迷惑为觉悟,转恶业为善行,这是佛陀的教育,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要知道。所以《瑜伽》总结「毕竟胜伏一切魔怨大威力」,结得好。《对法论》里面也说:「善除众魔,善记问论,故十名力。」十力,十是数字,这叫带数解释。详细的到下面偈颂,每一条偈颂说一种力,到那边再详细介绍,这是第二段释名。

  第三段,「自性」。自性是讲它的性质、它的体性,清凉大师就文义、经文的义趣说了六种。第一种是「最胜体故」,性就是体性,最殊胜的体。「决择分中慧根为性」,决择就是决断、选择,有几样东西、几种方案摆在面前,你有能力决断、选择哪一种。几种方案里面最殊胜的、最好的,你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所以它的体性是智慧,慧根为性,这个慧根就是根本智,没有根本智哪来的智慧?第二种「引生体,对法兼定」。引生体是外面的缘,最胜体是因,因是根本智,缘一定有外缘引起,虽引起,你自己要有定慧,所以法兼定。这两个就是讲的因缘,像我刚才举的李金友居士这个例子,他过去生中的善根是因,是最胜体,偶尔打开电视看个几分钟那是缘,他看的时候心地清净,把他的智慧引起来,他能够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邪正,从这里生起好乐心,他去求法,而且求法的心愿他不中断,他终于找到了。

  第三种「克实体」,《菩萨地》说:「五根为性,由慧胜故。」克实而论,就事实上来讲,五根是「信、进、念、定、慧」,慧的力量很强,所以他说十力慧为自性,确实从根本智起的作用后得智,这是后得智,这是权智,这是我们常讲的智慧落实。你修的戒定慧,慧要落实,不落实有什么用处?虽有智慧不起作用,慧落实就是讲这十种,所以说慧为自性。他注解注得好,他说:「所以但言处非处等智力」,讲这十种,他没有讲信进念定,五根五力里头只讲慧。第四种「相应体」。「相应心法四蕴为性」,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他以四蕴为性,四蕴就是受、想、行、识。受是感受;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分别、想象;行是讲变迁,念念不住;识是讲阿赖耶含藏种子习气,智慧起作用决定与这四蕴相应,它是相应体。

  第五种「眷属体」。「五蕴为体,定共道共、无漏色等,助为体故。此虽无文,理必应是。」大师说得好,经文上没说,道理上一定是这样的。这个眷属体,五蕴都是体,定共、道共,你修定成就了定功,你慧具足;你要证得道,道具足。我们通常在讲戒律的时候,有定共戒、道共戒,也就是说人在定中绝对不会犯戒、不会破戒,那就叫定共戒。证道的人决定不会犯过失,所以称为道共戒。没有定、没有道的人是决定免不了过失的。证得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他怎么会做错事,怎么可能破戒犯戒?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是道共戒。像菩萨的果位,阿罗汉、辟支佛,这是道共戒;没有证得这个果位,是定共戒。世间禅定都不例外,四禅八定,心清净,心平等,心地慈悲,没有恶念,恶念尚且没有,哪来的恶行?如来果地上这十种权智,当然与道、与定、与五蕴为体,清凉大师说:经文上佛没这么说,想当然耳,想想应该是这样,理必应是。「遮犯戒垢,助摧怨故」,这个说的意思很好,我们能够理解,能够认同。第六种「依照本经」,本经经文里面所说的,「融一切法以为其性」。《华严经》教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世出世法,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剎土众生无不圆融,所以是「无碍法界」,在理上讲应当是这样。这是第三段讲的自性,这也就是说十力理论上的依据,清凉跟我们如是说。

  第四段,「作业」。也就是说它的作用,「即是辨相」,辨别它的相状,这一段到颂文里面我们就很清楚的看到了。第五段是讲「次第」。就是这十种力,排列它是有次序的,不能够颠倒。「诸文或有前却,各有所由」,《瑜伽论》里面有讲过,《对法论》里面也有讲过,《大般若经》里面佛也有说过,《华严经》在此地也有说过。这许许多多经论,这十个排列的顺序并不完全相同,大同小异,各有各的理由。「此文所列次第,与十住全同」,在本经十住品里面有说到,这个地方排列跟十住完全相同。「净行品,则界在解前」,次序稍微有颠倒,界智力、解智力排列的顺序不一样。「梵行品」里面,「禅定解脱当其第三,宿命居天眼之后」,这也是小有不同,其他的跟这里排列顺序都一样,这是到下面经文会说明为什么有这些差别、不同。第六段是讲「差别」,「为此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亦无差别,至文当明」,都到偈颂文里面再来跟大家详细解释。第七段则解释经文,大师说:「然此经宗,异义皆融摄故」。《华严经》像一个冶炉一样,像一个炼金的大炉子,我们在炼钢厂里面看到的,这个大的炉子,加以高温,钢铁丢在里面立刻就熔化,无论什么东西丢到里面立刻就熔化,熔成一体。金银铜铁放在里面全熔化,我们称它作合金,它不是纯金,不是纯银,不是纯铜,不是纯铁,融合在一起。历代用这种金属制造的艺术品很多,我们称为合金。尤其在佛门里面,铸造的大钟,古时候人做的鼎,铸的钟最多,钟的音色不一样,为什么?它是合金的,铜钟、铁钟,那个铜里面、铁里面有金有银,那个音声才美。

  《华严经》的宗旨义趣是圆融无碍,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虽然讲十力,每一种力里头必定具足其他的九种力,才叫圆满。《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如果一个力不能包括一切力,这就不是《华严经》的宗趣。我们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是这个意思,每一愿里面必定圆满具足其他四十七愿,这一愿才圆满。所以古大德提倡本愿念佛,特别在日本盛行,他们称本愿是第十八愿。我在讲解的时候特别跟大家说明,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四十八愿只持这一愿,其他的四十七愿都不要了,你就错了。本愿是什么回事情?以第十八愿为主,以其他四十七愿为助,正助双修,这第十八愿才圆满,缺少一愿,第十八愿你这个主就不圆满了。我在这个讲堂来当老师,这是主,我这个讲堂里头有四十七个学生,学生统统到齐了,这个圆满,缺少一个、两个学生,不圆满,你们从这个比喻里面去想这个意思。

  十力,每一力都可以作主,每一力也可以作伴,《华严经》里面讲的主伴圆融,决不是哪一个力是主,每一力都可以作主,每一个力都可以作伴,主伴圆融。四十八愿实际上亦复如是,每一愿都可以做为主修,于是念佛法门不就变成四十八个法门了吗?门门第一,门门互摄,门门圆融,这是华严境界,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四十八愿,愿愿平等,也无有高下,为什么?任何一愿它圆满兼摄其他的四十七愿,它怎么不平等?缺少一愿就不平等,就不圆融,这是事实真相,这是事实的真理。这些事情我们不清楚、不明了,在这个里面起分别执着,生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搞一辈子,到后来不能往生,自己以为自己修学得不错,到临命终时西方极乐世界不收你,你还是搞六道轮回,李老师以前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清凉在此地这句话说得好:「一一力中,具摄十力,乃至包尽法界。」这个十力任何一力都具足圆满的十力,乃至包括尽虚空遍法界。

  下面他举几个例子,「是以宿命,乃云智包三世」,讲到宿命智力,宿命智力包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天眼,则见尽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见。「非唯见尽,佛眼如空,即是法界。」这个话说得好,不但见尽,尽虚空遍法界,佛眼如空就是法界。「天眼」是什么?天眼就是法界。「宿命」是什么?宿命也是法界。「非唯智包,亦能毛孔顿现」,华严境界不可思议,不但是智包虚空法界,大乘法里面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法界」,所有一切诸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讲到真正的根本。心就是虚空法界,识也是虚空法界,这里面所现的种种智、种种力、种种相好,哪一样不是尽虚空遍法界?「亦能毛孔顿现」,这是正报里面讲最小的,依报里面讲微尘能现。「业力即观法性」,业智力,即观法性,真的为我们显示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岂惟但是有为」,换句话说,有为跟无为也融成一体。从《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大家就会有一个清楚的概念,《百法》前面九十四法是有为法,后面六种是无为法。有为法里面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色法十一种,合起来是九十四法,称为有为法。有为法也叫有生有灭,拣别后面六个无为法,无为法没有生灭的相。六个无为法,只有一个是真的无为,「真如无为」;其余五个是相似无为,为什么?有为法里面不能包括它,称它作无为,像虚空,虚空无为,我们作梦,梦里头也有虚空,所以虚空不是真的无为,真如无为是真的。有为无为是一体,有为无为不二,这个意思几个人懂?六祖能大师懂,我们在《坛经》上虽然没有看到这一句,但是看到他有一句话说,印宗法师向他请教,提出一个问题:「禅定与解脱,黄梅怎么说?」黄梅是五祖。五祖跟大家开示禅定与解脱的时候是怎么讲法?惠能大师的答复答得很妙:「禅定与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话对我们来说需要加以解释,不解释你听不懂。解释什么?禅定解脱是二,佛法是觉悟,觉悟的人不二,迷的人才有二,觉悟的人没有二,所以二法是没有觉悟,觉悟是一切法不二。我们套这个例子,有为无为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华严经》才是不二法,有为无为不二。

  末后结论好:「约门有殊,故他宗不坏」,其他的各宗是讲有二,《华严经》讲不二,不二跟二也不二,所以决不破坏别的宗派,各有各的法门,各有各的说法,统统都有理,统统都是圆满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向下我们就可以讲经文了,这是经文前面的大意,因为它很重要,所以大师特别有这一番的开示。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三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偈颂:

  【尔时金焰圆满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这一段是说偈仪,我们应当学习的是礼敬诸佛,一切时一切处,无论自己修学还是为人演说,一定要得三宝的加持,『承佛威力』就是得佛力加持,同时要给一切大众致敬,『一切道场众海』都是未来佛,这是礼敬诸佛。

  【佛昔修习菩提行,于诸境界解明了,处与非处净无疑,此是如来初智力。】

  十种『智力』这是第一种,所以说是『初』。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详细,「第一偈,即处非处智力」。我们在一般讲经的时候,多半遇到如来果地上「十力」,我们都是依佛学辞典,或者是《教乘法数》,这些书籍里面名字叫「是处非处智力」,此地是「处非处智力」,加一个「是」字,「是处非处智力」,加这个字意思就清楚多了,这个地方清凉没有加这个字。这个意思是说,「善因乐果,斯有是处。」什么叫是处、非处?因果相应叫是处,因果不相应叫非处。非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善因得来恶报,没这个道理;恶因苦果叫是处,恶因得善报,无有是处。可是在我们现实这个社会里面,很多是造恶业的得福报,造善业的得恶报,所以现在人不相信因果报应。有些人伦理道德完全不讲,真的是无恶不作,他得的果报是大富大贵,我们看到佛讲的话很难叫人相信。确实有人真正做好事,心善行善,被别人冤枉,被别人糟蹋,这是什么原因?实在说我们要是细细听佛开示,你自然就明白了。

  这个人过去生中积的是大善德,所以生到这个世间是帝王命,他是作皇帝。古时候的皇帝,哪个皇帝不传个十几二十代?一个政权建立延续几百年,汉朝四百年,唐朝二百多年,就是到清朝还二百六十多年。现在这些人有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有,他做到了大富大贵,为富不仁,完全为自私自利着想,保全自己的权位,没有替社会着想,没有替众生着想,造作无量无边罪业,他还是享他的富贵,一直到他死我们看到好象没有报应,其实报应非常明显,他的富贵可以传十几代的儿孙,他一代就享光了,一代就完了,底下就没有了。我们从这里明白了,他造作那些恶业把他命里的福报大折大扣的折掉了,百分之百的福变成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十之八九被折掉了。他要不造这些恶业,子子孙孙后世总有十几二十代。这些道理跟现在人讲,只有真正学佛的人、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他会点头,你跟他一说他明白了,想想是这个样子。

  造善的人,他过去生中培的善福太少了,这一生行善还受人侮辱、受人糟蹋。他有没有得善报?有,过去生中许许多多不善的恶报,我们佛门讲重罪轻报,报掉了。别人毁谤他,我们常讲是替他消业障,侮辱他是给他消业障,害他是替他消业障。他有很重的业障,将来必堕三途,他三途的罪业就这样子消掉了,来生的果报不可思议,世主!还是佛讲的是事实真相,我们凡夫看错、想错,没有能懂得真正的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

  是处非处,为什么叫「处」?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解释,处有「建立」的意思,有「依」的意思,依靠,就是有「起」的意思,这个果报是依它而起的。「能建立果,与果为依,能起果法」,这个处有这些意思在,所以叫它做处。对于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通达明了,叫智力。换句话说,因果相当称为处,如果因果不相当就不叫它做处,就叫它作非处。它的作用,就是真正明了因果的关系,对于因果深信不疑,净业三福第三条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既然对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明白了,观察众生的机缘,「可度者度,不可度者为作因缘」,这就对了。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讲的可度当机,我们常讲他的根机成熟了,他这一生当中能成就。这个人具足做人的本分,知道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的命运因果报应,对自己的因果清楚,能够依教奉行,懂得孝养父母,懂得事师之道,世出世法里面都说是可造之才,这个人一生能成就。偈颂里面前面两句是讲过去世的因,后面两句是显智力。这种智慧,清凉大师说「通知一切法」。

  『佛昔修习菩提行』,诸佛如来往昔在因地,生生世世都认真努力修学,所以他才不退转,虽然有隔阴之迷,宿根深厚,殊胜的因缘常常追随着他。我们一般看相算命的常说:「你命里头贵人多」,这句话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你有殊胜的因缘,常常遇到善知识,对你的修学帮助就大,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学佛的人,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而且非常重视,与一切众生结法缘,这个事情他老人家重视,特别对于发心弘护正法之人,弘法要法缘,护法也要法缘,法缘要去结。

  用什么方法跟一切众生结法缘?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用什么方法?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可以与一切众生结恶缘,若与一切众生结恶缘,你将来在菩提道上寸步难行,处处障碍,这些道理不能不知道,事实更是要清楚、要明了。你们看看历史,看看现代的社会,你想做好事,嫉妒障碍有多少?我们从年轻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听到老师的教诲,认真努力做,这一生当中依旧是障难重重。诚心诚意想帮助社会、帮助众生,自己决不沾着丝毫名闻利养,还是遭人嫉妒,还是遭人障碍,我们自己心里明白,这些障难是替自己消业障,同时我们也怜悯一切苦难众生,他没有福报,我们想帮,缘当中有人把它断掉。缘虽然不具足,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愿没有被这些人打掉,念念不忘。这边缘不成熟,我们转变一个方法做。

  古时候高僧大德,没有缘帮助众生最明显的,达摩祖师到中国没有人护法,在少林寺住了九年,天天面壁打坐,没有人认识他,大家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出家人看待,他很有耐心。实际上这些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给我们做榜样,示现给我们看,非常有耐心的在等,等传人,等有缘的人,等认识他的人。等了九年遇到慧可,慧可认识他,慧可尊敬他,慧可对他的教诲百分之百的依从,在他言下大彻大悟。这是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大众的缘不成熟,耐心等一个,你的心是真诚心,没有丝毫为自己,是为利益众生,是为正法久住,必定有人来传承正法,会感动诸佛菩萨应身到这个世间。我年岁老了,这个身体想做事也不行了,机器老旧快要坏了,有另外佛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来,他到这个世间来,年轻,他来接棒。

  诸佛菩萨对于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关怀照顾,真的是无微不至,凡夫哪里会认识?凡夫为什么成不了佛?禁不起考验,禁不起折磨,稍稍受一点委屈,满怀的不高兴,小小的委屈禁不起,这怎么能成功?这是不能忍辱。佛教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里面最重要的是布施、忍辱。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你的福德不失去,你修得再多,你不能忍辱,一面修就一面丢,到一辈子一点功德都没有。为什么?不能忍,所以忍是保持,你怎样保持你所修学的功德不失去,那就要靠忍、要靠定,你才能够保持你的功德。心里面常有委屈、常有不平、常有愤恨,你功德完了,「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经典上常讲的「火烧功德林」,你的功德谁把它破坏?是你自己。你要晓得,冤亲债主很多,他就怕你修积功德,嫉妒障碍,看你稍稍修积一点功德,他就在旁边煽火,引起你发脾气,那是你的冤家,是你的债主。不管他是有意无意,你上了当,真的心里难过不高兴了,功德都毁掉了。要知道你所修积的功德,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破坏,谁能破坏?你自己。冤亲债主在旁边煽火,劝你发脾气,你就真听话,真的发火,真一肚子委屈,把你所修积的功德全毁掉了,这是愚痴,没有智慧,没有福德,干这种傻事!

  我在这一生,你们都能看到的,我为什么感激韩馆长,我跟韩馆长相处三十年,你们都知道她的脾气不好,我的同学、朋友见到馆长都跟我说:「这个人厉害、难处。」我为什么不离开她,为什么要跟她在一起?我这一身所有的毛病习气,在她的会下磨得干干净净,这个人是来折磨我的,把我的棱角全部都磨光了,贪瞋痴慢都磨光了,我怎么不感激?修行在哪里修行?就在这个境界里修行,我才能成就。顺境善缘无有贪恋之心,逆境恶缘不再有丝毫瞋恚之心,在境界里面磨平了。道理是老师那里学来的,功夫是韩馆长帮助我磨平的,成就功夫,成就忍辱,成就定力,四摄六度法,三十年当中这样逐渐培养成的,不是容易事。你们能受得了吗?果然受得了,我相信如果天天有人找你麻烦,你有三十年你也会成就,怕的是你三年都熬不过,那你还谈什么!你不要谈了。世出世间法,你的成就大小,与你的忍辱决定成正比例。

  布施是放下,忍辱是智慧,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几个人欢喜别人来折磨我?我就是这一点跟一般修行人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我自己知道自己的业障太重,我没有学佛之前,一般看相算命,我自己是很少搞,关心我的人替我算命,然后回来告诉我:「人是很聪明,可惜一点福报都没有,而且还短命。」这个话我听得太多太多了,我想想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这就跟《了凡四训》说的一样,了凡遇到云谷禅师,被云谷禅师当头一棒,叫他反省检讨自己的毛病。了凡先生的那些毛病我统统都具足,了凡先生的好处我还没有,比不上他;恶的念头、恶的行为比他有过之无不及,优点好处我比不上他。这种状况之下我怎么办?所以我觉悟了,别人给我气受,冤枉我,我接受,我绝对不会有恶意相报,我很感激。我业障太重了,唯有这个方式替我消业障,他造罪业替我消业障,是我的大恩人,我懂得知恩报恩。

  这一年多来,我又遭受沉重的打击,我清楚、我明了,我知道进退,这一棒,我明白了,我觉悟了,从佛门完全退下来,我要修自己了。自己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我不能落在别人后面,我要努力争取,还剩下这一点时间,体力还可以,我随顺过去出家在家的许多大德,这里面也有韩馆长临终的拜托,把《华严经》讲一遍,留一套影带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了。这部经很长,这部经其味无穷,讲一遍,说实在话是一生的事业。我们从开经讲到今天将近一千个小时,三十九品才第一品。诸位想想,这一品经将近一千个小时,后面还有三十八品,经文长的、意义非常丰富的「十地品」、「离世间品」、「入法界品」,就这三品要细说,每一品一千个小时都不够用。诸位同学想想看,像我们现在这种讲法,这种进度,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八千个小时是一定要的。我们现在预定三年圆满,现在讲的都不算,从明年元旦开始,二00二年、0三年、0四年圆满,三年预定讲三千六百个小时,所以后面我们的进度要快,不能像现在讲得这么啰嗦,要精简,但是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诸佛菩萨在菩萨地的时候修行成佛,忍辱是最重要的一个课程,世尊在因地里面修忍辱波罗蜜,叫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忍辱波罗蜜圆满成就了。试想想看,我们今天被蚊子咬一口,就一巴掌打死,这不仅是杀生,一点忍辱都没有,你得欢欢喜喜布施,赶它走,你忍辱这一条都没有。所以这些事情在哪里修?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都要懂得。有一些同学说佛法难,看得破,忍不过,有意无意之间确实忍不过,忍不过怎么样?堕落、退转了,你懂不懂,你的境界没有向上提升,退转了。为什么不能忍?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像我们这样根性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不深入经教怎么行?一定要深入经教我们才有救。要向佛菩萨学习,不能随顺烦恼,不能随顺外面的境界,这个人跟我这么讲,那个人跟我那么讲,他又不是佛、又不是菩萨,他说他是什么佛,他说他是什么菩萨,那个靠不住,那不是真的。真的佛菩萨在哪里?经典是真的佛菩萨,我决定相信这个事实,经典是佛菩萨说的,是佛菩萨的教诲,我依据经典就是依据佛菩萨,我跟佛学就是要跟经典学习。

  『于诸境界解明了』,这就是说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处与非处净无疑』,这句话你懂得就好讲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佛没有。种善因决定得善果,我造的善因,现前不得善果,我知道果报通三世,现前的善果为什么不能现前?那是我过去生中所造的余孽,一生虽修善,罪业已经消除很多,但是还有余罪,并没有消除干净,所以善的果没有现前,要继续认真努力;不善的果报现前,欢喜接受,境界就向上提升,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一般人不明白,初学佛法的人免不了有疑惑,深入经藏你就不会疑惑,逐渐你就通达明了。

  如来这十种果地上的智力,我们如何学习就知道了,对于因果报应的事情,我们完全接受了,对于天地鬼神的事情,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诸位想想是不是一个因缘果报的事?所以十种智力,每一种智力都贯通一切法。真正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决定不敢违背因果,知道因果这桩事情是世出世法里面的定律、真理,深信不疑,完全接受。还会有一个特殊的遭遇,那就是天地鬼神会跟你沟通,为什么?你有这个缘分,你能接受。天地鬼神为什么不跟他沟通?他不能接受,他不了解这里面事实状况,这个道理要懂。

  第二首:

  【如昔等观诸法性,一切业海皆明彻,如是今于光网中,普遍十方能具演。】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说第二首偈,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业报智力,通常我们说的名称是「三世业报智力」,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他这里讲的是「过、未、现在」,过去、未来、现在就是三世。《瑜伽师地论》里面称为「自业智力」,这是名称有一些不一样。偈颂经文说「一切业海皆明彻」,「一切业」就是说三世之中所造一切善恶等业,无论是什么样的造作,统统都是自己所造的业。「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知故」,这个意思很明显,自己造、自己受,因果报应都非常清楚,都能够明了。这个意思跟第一首有什么差别?第一首讲的「是处非处」,这个地方讲的「三世业报」,乍听起来好象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清凉大师在此地为我们分别,他说:如果「正了知所造善等业,感爱等果」,这是属于是处非处智力,就是你很正确的了解,你造的善业,你得到善的果报,这是「是处非处」。如果明了能造善恶这个业,感善恶等果,这是自业力,差别在此地。就是你正确的明了能造善恶的那个业,前面你是了解你所造善恶的业,是你所造的,这个地方是讲能造,差别在此地。第一个智力是从果报上讲的,第二个业报智力是从造因上说的,差别就是因果不相同,差别在此地。所以第一种智力是说果报,第二种业报智力是讲业因,你所造的业因。

  『如昔等观诸法性,一切业海皆明彻』,这两句是讲过去世的因行,造的因。如来有这样圆满的后得智,这种善巧智慧,我们真的是非常羡慕。这个智慧从哪里来的?宗门常讲「明心见性」。这句话,我们修净土宗的人不能够疏忽,可是事实上修净土宗的人,往往把明心见性这个事情疏忽了。

  我在早年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记得是一年三个月,十五个月,那个时候没有出家,是居士的身分,拜他作老师,跟他学经教,一年三个月之后,我离开他老人家,到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我向他老人家辞行的时候,他很难过,那个时候坐三轮车,我跟他坐一辆三轮车,送我到车站,我看他老人家流泪了,我也很难过,我跟他老人家说,我说我一定还会回来。他所难过的就是怕我离开他之后,不再跟他学,因为说老实话,我的学业没有完成,我学得很好,他老人家非常满意,希望我在他那里多住几年,把佛法的根扎稳,我也有这个意思。我出家的缘成熟,他一再劝我:「你为什么要出家?」我提出一个理由,他想了一想,同意了。我说我到这个地方来亲近老师,老师在台中已经教了十年,很多同学都已经跟老师十年了,我怎么能追得上?不出家,我一定有工作,那个时候是不错,我的工作就在「慈光图书馆」,我在图书馆里面担任管理员。可是还是要工作,每天至少还是要八个钟点工作,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多,只有三个人,真正在图书馆负责办事、照顾这个机构的是三个人。我要是能够把工作辞掉专心来学经教,我每天能够有八个小时,甚至于有十个小时,我来学经教,我说:「老师,我只要两年的功夫就追上我的同学。」他听了笑笑,这样子我才离开他。离开他之后,再回到图书馆来,前后我跟他整整十年。

  离开之后,听说老师有一次在讲经里面呵斥学生,说:「你们跟我十年,你们什么都没学会,学会的人走了!」大家都晓得了。所以我回到台中之后,许多同学就包围我:「老师说你学了东西走了,你到底学了些什么?」我说:老师没有特别教给我,我们学习都在一起上课。老师说这个话,我说不无道理。什么原因?你们常住在台中,你们家在台中,你们学习的心理情绪跟我不一样,常住在这边,今天学不会,明天;今年学不会,明年,你们的心情是松懈的。我到台中来不一样,没有依靠,我的时间是短的,你们是长时间,我必须要把时间抓紧,这是我们学习的心情不相同,所以我比大家认真,我比大家努力,晚上读经查参考资料、看古大德的注解,常常看到天亮,忘记睡觉的时间,这种情形是你们不会有的。因为我住台中的时间,我不晓得哪一天离开,这地方不是我常住之地,心情不一样。既然大家这么说,我就提出一份学习报告给同学,老师说我学了些什么东西,我在这个地方一年三个月所学习的东西,我画一张图表,这个图表画出来之后,送给李老师看,李老师就告诉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明心见性。」我那个表里头就差这一点点,有往生极乐世界,有明心见性,但是没有把它连系起来,他把我表上加上一个箭头,把这两个连起来,这个心得报告圆满了,那一个箭头是他老人家加的。这个报告当时用油印赠送给每一个同学,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就学的这个东西。

  所以学东西要诚恳、要用心,要克服自己的障难,克服障难还得要有人折磨你,你还真能受得了,那才能成功。遇到肯折磨的人,这个人不容易,这个人难得,你到哪里去找?现在人都愿意做好人,谁愿意做恶人?折磨你,还真正帮助你、成就你,你才能成功。我早年,最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导我,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训,真的影响我一生,我对他老人家尊敬,有充分的信心,我相信老师。他告诉我:「你只要是真心为佛法、为众生,你的一生佛菩萨照顾你,你自己一点都不要操心。」我完全接受了,所以我在一生当中遇到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我心里很清楚,都是佛菩萨替我安排的,我欢喜。顺境善人欢喜,逆境恶缘也欢喜,都是帮助我提升境界,消除我的业障,增长我的智慧,福慧双修。

  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在章嘉大师会下三年,李老师会下十年,十三年学到的东西,如果没有遇到韩馆长,我还是不容易成就。韩馆长也是佛菩萨派来照顾我的,她那种种的作为把我的烦恼习气连根拔掉,没有人知道。一般人只看到净空法师在图书馆韩馆长管理之下非常委屈,一般人看法是这样,我也知道他们的看法,我也不跟他们讲。为什么?他不懂,那又何必讲!等到将来果报现前他就明白了,像现在很多人就明白了。当时跟你讲没用处,不必费那些口舌,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一看就明白,普通人看不出来。

  这首偈子里面,第一句非常重要!「如昔等观诸法性」,你要想开智慧,这一句你真的要下功夫。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昔」是过去,「等」是平等,「等观」就入不二法门。「不二」是什么?不二是法性,一切诸法的体性是一不是二,事相不相同,体性是一样。你从相上看,千差万别,如果你从性上看,无二无别,性不碍相,事不碍理,理事无碍,性相不二。智慧开了,你的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现前了,你处事待人接物,对你的恩人,对你的冤亲债主,你是同样感恩的心对待,你会同样的礼敬、赞叹、供养,你不会起分别执着,如来智慧是这样修成的。想想我们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摆不平!这个人对你好,你对他起了贪恋,生起了情爱,这个人稍稍对你有一点不好,你就一肚子委屈,一肚子埋怨,这是凡夫,你是个凡夫,你没有改变你自己。

  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正,你并没有修正你的行为。我们凡夫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口里挂的是修行,实际上与修行毫不相干。你以为每天念几卷经就叫修行,拜几拜佛就叫修行?不是,那是形式。《沙弥律仪》里面二十四门威仪如何落实?决不是念几句咒,咒念不念无所谓,经念不念也无所谓,要落实。你要是学会念咒,自己的思想言行依旧随顺自己的分别执着,随顺自己的贪瞋痴慢,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你叫白学了!佛法不在文字中,但是也不离文字,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到你的心地,表现在你的行为,你才是真学佛,否则的话你全搞错了,你搞的都是形式,你搞的都是外表,与你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

  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礼佛,学佛的同修不管在家出家,早晚见到佛像一定要去拜三拜,教你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念这有什么用处?佛需要你赞叹吗?你赞叹他就高兴,不赞叹他就生气,哪有这个话!古人做的偈子没有错,现在人不会用,要你随文作观。现在这些文字很难懂,很难体会,现在人不得受用,那是教古时候人可以,古时候人能得受用。现代人不是古时候人,现代人照古时候讲经的那种方法听不懂,好比这一批人口味不一样,你煮菜要懂得变化,要能够适合顾客的口味,你这个馆子生意才兴隆。做的是不错,不适合现在人口味,顾客没有了,你懂这个道理吗?

  所以我常讲,佛法必须要现代化、本土化,我这个话过去讲得太多了,你要不了解佛法的现代化与本土化,你就没有办法弘法利生,不但没有办法弘法利生,你自己修行都有障碍,你都学不成功。所以我教大家拜佛,想什么?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的行谊,想他能放下名闻利养,想他能放下自私自利,想他不辞辛苦示现成道,四十九年教化众生,示现敬业的精神。我们看到佛像低头下拜,想这个,这是我学习之处,这才使我真正心向往之,他是我的榜样,他是我的典型,我向他学习。完全没有自己,真的出家了,随遇而安。国王大臣请去讲经说法,供养就不错了,佛没有丝毫留恋。贫穷人请佛去讲经说法,连个场地都没有,大树底下搬几块石头坐坐,释迦牟尼佛也笑眯眯的欢欢喜喜,没有说你这个地方不行,我不能在这里住,没有!平等心,对于贫穷困苦没有一丝毫的嫌弃,我们在这里看出世尊的清净平等。从他的教学,答复学生的疑难,体会他圆满的智慧,经中常常称赞的「四无碍辩才」,对待一切众生那么样的真诚,那么样的尊敬。我们低头一拜,心里想的是这些。至少这一拜下去,你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八相成道,《无量寿经》在第二品就有这一段文字,这一段文字虽然不长,写得很圆满,帮助你瞻仰佛的时候,你怎么修行。我这一拜得什么利益,这才真正能学到东西,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个人修行,接引大众,两者并重,表里一如,否则的话,装模作样做出那个外表,时间久了被人看穿,一文不值!

  夏莲居老居士常常勉励我们「真干」,真干重要。所以这是说明要求真智慧,真智慧一定要修平等观,看一切诸法的体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你能够「等观诸法性」,给诸位说,你就明心见性了。宗门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什么境界?就是这个境界。「一切业海皆明彻」,不但对于自己过去、现在、未来行业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一切众生也明白了。

  『如是今于光网中』,在毗卢遮那佛这一个教学课堂里,我们这样说法大家好懂,佛学名词是「法会当中」,这个弘法大会当中上空的这些光网。『普遍十方能具演』,这两句是讲果,现的果,一切业海都在光网当中显现出来,周遍十方法界。「演」是表演,会的人见到了,不会的人跟你说你也不懂。这一首偈,清凉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总结结得很好,他说:譬如杀生,这个人造杀生的罪业,果报必定堕地狱。能造杀业,这就是业报之理,这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要受,所以各随善恶而感果故,这就叫造业。所以这个智力是知道自己生生世世所造的业报。第三首: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普使众会心清净,故佛能成根智力。】

  这是第三首,就是「根胜劣智力」,所说的根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五根五力。清凉大师注解,「根胜劣智力,谓信等五根,此软中上,名为胜劣,于此正知,及能于彼如应如宜,为说正法,即是作业。」根有五:信、进、念、定、慧,说老实话,我们现在五个有没有都成问题。为什么?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三十七道品排列的顺序,后后胜于前前,换句话说,后面的一科,一定是以前面为基础。五根以什么为基础?诸位不能忘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正勤是以四念处为基础,四如意足是以四正勤为基础,五根是以四如意足为基础,然后你才晓得,我们学佛有没有五根?换句话说,有没有信?我们现在信佛了,我信得很虔诚,真的是假的?你自己以为你已经很诚信,佛菩萨清楚,你说的话也不假,也不是欺人,这叫「增上慢」,自己没有得到以为得到了,这叫增上慢,决不是有意欺骗别人,不是有意的,用现在的话,这是个误会,我自己真的没有得到,以为真的得到了,自己真的不相信,以为我真信,我还有很多感应。

  对于前面这三个科目,佛法讲三科,我们现在加个「目」,科目,这三个科目:「四念处」是智慧,「四正勤」是精进,「四如意足」是福德,四如意足实在讲就是知足。我用我们自己修学的术语来讲,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我们常常讲「看破放下」,这是当年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他老人家教给我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有这四种正确的看法,这就是讲的宇宙人生观。这四种看法对了,没错了,正确,你真的看破了。看破之后你才懂得用功,你自自然然断恶修善,所以你会很努力,你会很勤奋。四正勤,正当的勤奋。四正勤先说善法,已经生的善法,我天天让它增长,没有生的善法,我要帮助它生起,这对于善精进;对于恶法,已经生的恶法我要把它断掉,没有生的恶法我要叫它不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没有看破,你断恶修善做不到。看破、断恶修善,你才能真正放下,四如意足是放下,然后才有根,才有信、进、念、定、慧。「根智力」,是五根里面的慧。说到这个,佛法常讲「你的慧根」,为了说法方便起见也分上中下三品,某人慧根上上慧根,某人是中下慧根,我们不是常常这个说法吗?我们看看佛果地上这个慧根是怎么修成的,经文前面三句是讲修因,后面一句是讲果德。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往劫」是时间长,菩萨知道勤修,知道对治;「大方便」是广大的善巧方便。这个地方必须要明了,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成就别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不能不懂这个道理,善巧方便是对一切众生的。「随众生根而化诱」,众生根性千差万别,菩萨要学无量无边的法门,四弘誓愿第三条「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是为众生,为众生成就自己圆满的后得智,权实二智究竟圆满是这么修成的。我们如果不是时时刻刻存心帮助别人,你的智慧就不能圆满,这个道理总要懂得。所以为一切众生,不能够怕辛劳,辛苦、太苦了、太劳太累了,这个不可以;为一切苦难众生,不知道疲倦,不知道劳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句最后归结的「无有疲厌」,这是正确的。你要是为自己,这个我都常说,你会疲倦,你会劳累。为众生不会,为什么?为众生与法性相应,法性哪里会有疲厌!我们要多想想这个味道。现在时间到了,这一首偈的意思未尽,下一堂课我们接着再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三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偈颂第三首: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普使众会心清净,故佛能成根智力。】

  这一首偈在前面已经跟诸位做了一个报告,这是如来果地上无比殊胜的权智。十力是十种智力,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的类别,智慧起作用当然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德用,佛教导众生为了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十大类,每一大类的境界都是等虚空遍法界,而且每一种智力一定圆满含摄其他的九种,缺一种,这一个智力就不圆满。这些道理与事实,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教化才能够契机。

  根力之来源,在这首偈子里面前面三句都是讲过去世的修因,末后一句是讲现在所得的果德,就是得到这一个根智力。既然佛是从无量劫前,生生世世修治而得的,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现在是在因地,不但是在因地,是在因地的初阶。为什么?见思烦恼没断,妄想分别执着时时刻刻起现行,我们不能不知道。心里面想断妄想,能不能断得了?断不了。为什么?又增加了一个妄想:「我想断妄想」,这是增长不是减少。如果不想,不想是无明,你说这个事情怎么办?这是六道凡夫无量劫的修行,不能成就的真正原因、第一个原因;不是增长妄想,就是增长无明,总离不开这两边。永嘉大师《证道歌》说得很好:「不学无为真道人,不断妄想不求真」,他这两句话,如果不能够善解义趣,你会错解:「那就算了,也不要断妄想,也不要求真,随他去吧!」还是错了。佛法的言语,你一定要懂得它意在言外,如果依文解义,没有不讲错的,你错会了他的意思。佛家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三世诸佛都喊冤枉。《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如来说得没错,我们解读错了,这事难!

  所以大经大论上佛都提醒我们,「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没有法子理解佛的意思,一定要有人说。什么人?有修、有行、有证的人,我们常讲契入佛菩萨境界。他能听得懂,他不会把意思错解,这个难!难,又不能不学,如果不学,换句话说,往后生生世世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没完没了,这个事情很恐怖、很可怕。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不是一闻千悟,没这个能力;我们也不是下下根人,下下根人也好办,老实、听话,没有什么妄想,也没有什么疑问,教你怎么干,你就怎么干,这种人也容易成就。

  我们想想倓虚老法师常讲的,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念佛的徒弟,没有出家之前作锅漏匠,生活非常清苦,这个人老实,出家之后,中年出家又不认识字,什么都不会,老和尚看他这个样子就怜悯他,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听话,一天到晚就抱住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三年多站着往生,预知时至。他住在乡下破庙里头,乡下有几位护法照顾他生活的,赶紧到「观宗寺」报告老和尚,这一去一回来,那个时候走路,没有车,往返三天,他在那里站三天。你看人家死了,站在那里站三天,等他师父来替他办后事。我们做不到,我们头脑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止不住,这个锅漏匠没有胡思乱想,听话,这叫下愚。佛度众生,这两种人好度,一点都不费事。你看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保送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走得那么好,那么殊胜,没有生病,预知时至,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要学习的。但是学不来,这是事实,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跟我说,他说他很想学愚,就是学下下根人,学愚人,他说学不来,学不像。真的,一点都没错,我们这一类半吊子的人,上不上,下不下,最难度了。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苦口婆心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我们这些人、为这种根性的人。上智下愚太简单了,几句话就打发掉了,他肯定成就。

  观机,最重要的是观他的根性,根性胜劣。这种后得智怎么来的?《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这十首偈都是教导我们参学,成就这一类的智慧。首先教导我们要修、要治,「修」是修正,「治」是对治,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对治我们的毛病习气,我们智慧才能现前。『大方便』,「方」是方法,方法上加个「大」,那就是方法里面的纲领,最重要的方法;「便」是便宜,非常适合,我们说这个方法太好了,非常适合我,这叫方便。我们观察自己的根性,观察周边同学的根性,过分、复杂的理论与方法,我们感觉得都不方便。在大乘佛法八个宗派里面,密宗跟净土宗都是修清净心,我们为什么舍弃密宗来修净土?就是密宗的仪规太多,咒语很繁杂,不方便。净宗只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这个方便,不需要那些坛程仪规,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心里有佛,口里持名,他就相应了,这个法门叫「大方便」,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比这个法门更方便了。

  净宗的经典最重要的是《无量寿经》,千百年来为什么《无量寿经》不流行?净宗最流行的是《阿弥陀经》,这什么原因?《无量寿经》的译本太多,原译本不好读,要去读五种原译本,幸好,原译本总共有十二种本子,这么多年来失传了七种,现在剩下来的有五种,收在《大藏经》里面。另外七种在唐朝时候译经目录里面有,好象古人记载宋朝时候还有流通,这以后失传了。五种也太繁太多,所以古来大德才发心会集。最初会集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他的会集本收在《干隆大藏经》里面,这什么原因?修治大方便。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念念都要给一切众生方便法,好修。龙舒居士实在讲很了不起,在宋朝那个时候,他所看到的《无量寿经》的原译本只看到四种,《大宝积经》里面的「如来会」他没看到,所以他的会集是根据四种本子,《大宝积经》里面还有一些经文是其他四种本子所没有的,这一部分就缺失了,所以这个会集本就有遗憾。

  到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会集,魏源居士五种原译本他都看到了,他做个会集,但是很遗憾的,印光大师对他的批评,他改动了原译本的经文。这个说老实话,不是不可以,是可以的,可是这个例子不能开,开了后来麻烦可大了;你可以改,我也可以改,他也可以改。将来把经本改得不伦不类,原来翻译用的辞你斟酌斟酌,确实你用的比他的好,但是你不能改动它。另外「取舍欠妥当」,这是后人对他的批评,但是他所会集的,确实比王龙舒的本子要好,这个本子没有人传。因为有这些欠缺,所以民国初年,在民国二十一、二年的时候,夏莲居老居士做第三次会集,把前人这些缺失全部改正过来,他完全避免。五种原译本细心的去比较,重复的地方就舍弃,经文全是原文,一个字不敢改动,这个本子是很完备的本子,非常值得赞叹,这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给末法九千年众生做出「修治大方便」。

  夏老居士是什么样的人物,我没见过,有一年曾宪炜居士,那个时候他还没出家,住在迈阿密,请我到那个地方去讲经,我就去了,接受他招待。讲经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听众里头有不少当地的美国人,我感到很惊讶,原来请我去讲的是《地藏经》大意,我一看很多当地美国人来听经,我就跟曾居士说,我说我们换题目,他说换什么题目?我说我们讲「认识佛教」。让当地这些朋友,告诉他佛教是什么,这个比《地藏经》大意好,《地藏经》大意题目未必能接受。曾居士同意了,我们一共讲了七、八天,就是现在流通在海内外的《认识佛教》,也写成小册子。

  曾居士告诉我,这些来听经的当地这些美国朋友们,里面有好几位都有特异功能,所谓有神通。我说这个我很少听到。他说我还没有到达迈阿密之前,有我们结缘的书送到那边,这里面有黄念祖居士注解的《无量寿经》,前面有一张夏莲居的照片,他说这本书他给这些当地通灵的、特异功能的人看,他们一看,看到夏莲居的照片,他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他就问他到底是什么情况?他的身体是透明的,而且讲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了,肯定这个人是再来人。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说得跟事实完全相同,证明他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想想王龙舒往生预知时至,站着走的,魏默深都不是等闲人物,对于儒佛精通,都会集不好,要等夏老居士来完成。

  我肯定夏老居士是佛菩萨再来,来帮助末法九千年苦难众生,有这个本子做依靠。有缘的人遇到了,这一生当中必定得度,这我肯定。这个本子,李炳南老居士传给我,嘱咐我流通。所以现在有一些人起来反对这个本子,那是魔不是佛,听从这些人的话是魔子魔孙,他来障碍正法,他这一生决定不能往生,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依照这个本子修行的人,往生净土的人,预知时至,走的时候瑞相非常希有,我们在这些年当中,我至少见到有二十多个,哪里能错得了!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居士,就是依这个本子往生净土,他每天读诵,天天听讲,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感应希有。他走了,他的冤亲债主在居士林念佛堂,附在一个居士的身上讲了一个多钟点,给我们证明陈光别居士往生了,他们看到非常欢喜、非常赞叹。这是冤亲债主,他说:「我们不障碍,我们看到这个事情太好了,我们想求皈依,想求在这个地方听经。」你看看,一个人往生,把他所有冤亲债主都度了,这个功德有多大!所以方便不能不懂,这是佛法自古以来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你要不能观机,你用的方法也许就错误了,就变成不方便。

  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时间会集成这个本子,是给一切众生供养的大方便法门,有缘众生得到了,你今天要把这个本子废弃;不错,原有的五种原译本在,无论用哪个本子,说老实话,跟这个本子比较,是不方便。尤其是这个本子出来之后,当时慧明老法师,这是那个时代,在国内是普遍受到大众尊敬的慈舟老法师,戒律精严,在台湾道源老和尚、忏云法师都是慈老的学生,慈舟法师讲过这个会集本,而且给会集本做科判。我们今天培训班用的科判,就是以慈舟老法师科判做底本,这个科判,黄念祖老居士送给我的。这都是有修有学,有没有证我们不敢讲,至少是有学有修的大德。他们的学问、道德、涵养比你差吗?人家对于这部经如此的赞叹,劝导大众学习,你来障碍,你不怕因果?断人法身慧命是什么样的果报,你有没有去想想?人云亦云很可怕,人家往地狱走,不错,你也跟着一道去,你愚痴。我相信老师,老师教导我的,他不会害我,老师嘱咐我的必定有道理在。我一生奉持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依教奉行。这个本子我讲过十一遍,肯定是大方便法门。

  『随众生根而化诱』,这个时代,往后九千年众生的根性,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非常适合,教化众生,诱导众生,『普使众会心清净』,这个地方讲的「众会」,特别是说我们娑婆世界南赡部洲,我们这个地球,所有佛门四众弟子的聚会。这个法门,这一部经典,能够叫大家的心得清净,心净则佛土净,这个是了生死,不但出三界,超越十法界的不二法门。纵然我们对于诸佛菩萨境界不能契入,也没有关系,只要抱定这一句六字洪名,如果你还有能力,受持《无量寿经》,没有一个不往生的,真正是「万修万人去」。在这一两年当中,我们还从鬼神那边得来讯息,他们对这个会集本尊重,会集本的光芒太大太大了,超过其他一切的经典,很多很多的鬼神欢喜听,不敢看,光太大了、太强了,对这个本子敬畏之心,读诵受持,无量无边的功德,谁知道?

  『故佛能成根智力』,佛的根智力是这个因修成的,我们要在这里学会,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我自己的根性是属于上根、中根,还是下根,然后你才能观察周边的同修,出家在家,仔细观察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他对于经教有什么样程度的认知,他理解到什么样的深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仔细去观察,常作如是观,你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这个根智力,我们从偈文上了解,「往劫」,那是很长很长时间修成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经验的累积,智慧的拣别,因为他这十种都是智力,智慧现前,加上经验的累积,所以观机入微,诱化契机,这才能够普度众生。这一首我们就学到此地。第四首

  【如诸众生解不同,欲乐诸行各差别,随其所应为说法,佛以智力能如是。】

  第四首偈,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是「种种解智力」,又名「胜解」,胜是殊胜之胜。大师后面说:「若从他起信以为其先,或观察诸法以为其先」,这个先说缘起,举出这两大类:第一个是依他,听别人讲解,你明白了,你懂得这个意思;另外一种是见相,见到外面的形相明了了,相都是表法的,见色闻声各人理解的不一样。譬如听音乐,我们佛门里面讲听梵呗、闻钟声,这是「从他起信以为其先」,两个人同样的闻梵呗、同样听钟声,感受不相同,各人领解的程度不一样,我们一般讲各个悟处不相同,有人小悟,有人大悟,有人完全不觉悟。见相亦复如是,我们几个同学,大家在一起学习,老师把这个形相表法的意思都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同样见到这形相,感受不相同。譬如我们见佛像,见到释迦牟尼佛佛像,你有什么感受?许许多多人见到没有感受,感受这个像塑得很好,塑得很庄严,其他的他就说不出来了,烧香膜拜而已,求佛菩萨保佑,求我升官发财,保佑我家里平安,这是世俗绝大多数,他的理解就这么一点点。

  真正学佛的人,我们学净土、学《无量寿经》的人,你见到佛像,你的领解跟别人不一样,你见到佛像立刻会想到「八相成道」,他在教导我们,这个形像在成就我们。八相成道第一个「入胎」,到这个世间来投胎,来干什么的?不是为自己享福的,不是为自己受果报的,这统统都没有,来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如果讲因果,释迦牟尼佛往昔在因地里面曾经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现在成佛了,我们现在这些众生与他有缘,希望他来帮助,他降生到这个世间来,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来干这个的,于是示现出生。出生确实跟一般婴儿不一样,他一出生就会走路,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些人听了这句话,认为释迦牟尼佛太傲慢,一点谦虚都没有。这是误会,那个「我」不是指我们肉身,「我」是「常乐我净」四净德。法身有常乐我净,般若有常乐我净,解脱有常乐我净,天上天下这是独尊。这说的是什么?性体、性德,「我」是代表性体、性德,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个是我,不是指肉身,所以凡夫会把这个意思搞错。佛家讲「无我」,怎么会说「唯我独尊」?你要懂得无我,无私无我。大乘了义经里面讲的「我」是什么?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是「我」,或者是虚空法界是我心相,剎土众生是我身相,这个「我」真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了。一定要晓得佛菩萨说话的义趣,意思在哪里;那是真我,我们讲「大我」,不是小我,不能不明了这个意思。

  『如诸众生解不同』,众生是凡夫,是六道凡夫,他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我们现在常讲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们的理解都不一样,反应当然不相同。这个反应是什么?反应是受,我们讲的感受,或者是享受,千差万别,佛用归类的方法,把它归类为「苦、乐、忧、喜、舍」这五大类,你感受再多总不出这五大类,这样说话就方便,五种受,这五个种类。这是讲他的欲,欲是他的乐受,各个不相同,说法教他,方便当然也不相同,这才有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不是佛发明的,应机而说。

  第四首:

  【如诸众生解不同,欲乐诸行各差别,随其所应为说法,佛以智力能如是。】

  这是讲「种种解智力」,前面也举了一些例子,给诸位做了说明。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欲乐诸行』,他提出几点也非常好,他说种种解读也是欲,欲里面含着有信、有欢喜、有爱好,都是属于欲望。他还举了几个例子,譬如世间人贪财,这是他的欲望,他对贪财感觉得很有乐趣,或者是好名,喜爱世间的名闻利养。修行人喜欢入禅定,喜欢坐禅,喜欢求智慧,这是讲佛门的四众同学种种不同。「如来正知,令舍不净,增长于净」,这个意思我们要懂,为什么?凡是与贪、瞋、痴、慢、疑、恶见挂上钩的都叫不净,你的心不清净。佛帮助众生要把这些不净舍掉,增长清净平等觉,这是佛法,这是正法。清凉这几句话说得很好。

  这就是『随其所应为说法』,「随其」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为他说什么法?其实哪有法好说?释迦牟尼佛在般若会上讲得很明白,佛无有法可说,这个话是真的。众生见佛,佛给他说法,佛看到他有毛病,告诉你,你把这个毛病改过来,这就叫说法。所以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有,为什么?没有毛病,自己没有毛病,他也没有毛病,有什么好说的?佛跟菩萨见面有话好说,菩萨的心地没有到纯净,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佛还要教他,等到他那一品生相无明断掉了,佛就没话好说了。佛佛道同,佛跟佛见面心地都住寂灭忍,清净寂灭。

  由此可知,佛对众生所说的一切法叫应机施教,你有什么毛病跟你说什么法。各个人毛病不一样,所以法门就变成无量无边,我们明白这个意思。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可以学讲经了,经有一定的讲法吗?没有,佛无有定法可说,经怎么会有定法?经要有定法这经就死了。佛所说的法是活的,用文字纪录下来也是活的,没有一个字、没有一句是死的,展开经卷,你要看看对象是哪些人,我们应该怎样来讲解,就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一个讲法。一个讲法那叫死在句下,念书的人,我们常讲书呆子,讲经的人这个讲法叫佛呆子,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从前李老师讲的。活的!同样是一部经典,同样是这一段经文,对人有对人的讲法,对鬼有对鬼的讲法,不一样。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古今的那些注解,注解最多的是《金刚经》,《金刚经》自古以来有五百家注解,它要是一个讲法,哪有那么多注解?每一个注解意思都不相同,相同怎么能够流传到后世?讲法不一样。为什么?注解的人、讲经的人,他自己解读浅深不相同,他讲解的对象不相同,所以一部经有许许多多的解释,也就是有许许多多种的讲法。这里面要遵守一个原则,一定要让听众得利益,佛经里有一句话,我们念得很熟,「饶益众生」,益是利益,饶是最丰富,最好、最多的利益,帮助众生,你的诱导教化就成功了。

  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你看看一切众生他是什么毛病?伦常道德完全忘得干干净净,所以才造成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安。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什么?人心。人心动荡不安,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没有依靠,在佛家讲「依止」,依止比依靠好,意思圆满。依就是依靠,止是停止在那个地方,像船靠了码头。现在的人心就像船行在大海遇到大风大浪,危险极了!造成的果报是天灾人祸,天灾人祸是这么来的,人心造成的。懂得这个原则,知道眼前这个状况,我们讲现在众生需要什么?他心里并没有需要,我们知道他需要什么,他需要伦理,他需要道德。而伦理道德,说老实话,他连作梦也没想到,他只想我们怎么能够让这个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能过好日子,他想的是果,这个果的因是什么?因是伦理道德。

  我们就懂了,我们在这个社会里面教学、讲经说法,重点在哪里?重点是印光老法师所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他老人家这十六个字教导我们,是末法九千年弘法利生的总方向、总目标,印光大师为这个来的。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学生,以前我不了解,我不认识他,他在台中三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往生,在台中所作所为确实是遵守印祖这十六个字,这是印祖的真实弟子。李老师教我要学印祖,确实我想想印祖这十六个字,不仅是当前迫切需要,我想到往后末法九千年,他老人家这个指示,方向目标正确纯正,没有错误。

  我们所依靠的经典是净宗的五经一论,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境界原来就是极乐世界,要想契入华严境界谈何容易!你不能够断见思、尘沙,还得破一品无明,你入不了这个境界。可是诸佛如来有大方便法门,教导我们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就入了,方便门入了,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得到诸佛的赞叹。众生「欲乐诸行各差别」,这是大欲大乐。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广度虚空法界一切有情,这是大欲大乐,净土宗可以办到。《无量寿经》,特别是会集本,我跟会集本的缘非常之深,我们是一脉相传。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的教是跟梅光羲居士学的,梅老居士是他的老师,在那个时代,大家尊称他为梅大士,大士是菩萨,他跟夏莲居老居士是同参道友,两个人关系非常密切,黄念祖居士是他的外甥,他妹妹的儿子,黄老居士的佛法是跟舅舅学的,舅舅又把他送到夏莲居那里,做夏老的学生,是夏老的传人。我们有这些关系在,跟别人不一样,梅大士、夏莲老、印光祖师,我们有法乳的渊源。

  我们了解世间苦难众生,他们有欲望、有爱好,这个欲望爱好的口味太小了,我们要教导他有大欲大乐。「随其所应为说法」,随着众生的爱好,《楞严经》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正确的。普贤菩萨十愿里面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但说法要恒顺,形象也恒顺。大乘佛法是什么?我们在《华严经》开讲的时候拟了一个题目,希望大家对佛法有个正确的观念,我们这个题目题的是「现代生活艺术系列」,这是华严净土,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艺术,确确实实给你带来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世界动乱,它动乱我不动乱,它不安定我安定,它不太平我太平,我们从哪里学来的?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学来的,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有能力,不被外面境界影响。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这要靠什么?要靠定力,要靠智慧。你没有智慧,你没有定力,你必定受外面境界影响,必定为外面境界所转。

  定慧从哪里来?修定慧的方法太多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只要是佛法,我学佛,佛法不离戒定慧,离戒定慧就不是佛法。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戒定慧,用念佛的方法修戒定慧,用参禅的方法还是修戒定慧,遵照他的方法来学习,就是持戒。心能够安住一处,不为外境所动就是定,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也不糊涂是慧。契入这个境界,现在这个世界这样动乱,也许可能发生严重的天灾人祸,我们面对这个境界怎么办?像看科幻电视、看电影,他们在演,我们在旁边看,自己决不会牵累在里面,你学佛你就真正得利益了。这些现象、这些灾难有没有办法解决?很容易,轻而易举,他为什么不了解、不明白?他没有学过,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也就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麻烦就出来了。

  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不能随顺性体性德,我们怎么办?没有关系,经教里面所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性体性德。释迦牟尼佛的性体性德跟我一样,我们同一个心性,他明心见性,我没有明心见性,但是我能够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随顺他的,随顺他的是随顺我自己性德。这是佛法跟其他教学不相同的,我们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被人牵着鼻子走,这个不算是好汉。释迦牟尼佛所教的,是让我们随着性德,这高明,这值得我们佩服,这才真正叫伟大,他对我们布施恩德,自己一丝毫的念头都没有,绝对不是要我们去感恩戴德,感恩戴德是我们的本分,人家并没有这个念头。

  诸位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去观察,才晓得「随其所应为说法」。我常常讲的很具体,讲是讲不完的,只能举几个例子,现在人不孝顺父母,我们怎么教?我们要提倡孝顺父母,要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给人家看,这就是教化诱导。现代的人不懂得尊重尊长,对老师、长辈不晓得尊重,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他看,特别是儿童,比什么都重要。做父母的人,真正爱护你的子女,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一举一动,要做最好的榜样给他看,你是真正爱护他。如果你在小朋友前面形象不好,他从小就学坏了,以后够你瞧的,够你受的,你不能说他不孝,不能说他叛逆,是你教的,他没有过失,你有过失。现在社会一般众生不懂得仁义,更不懂得道义,人与人之交往,我们要做出来,他不懂我懂,他不仁不义,我们一定要行仁义,要行道义,要行情义、恩义,这就教化众生。我们所说的跟所行的完全一致,说到做到,看到一切众生的毛病、不善之处,我们从对面做出榜样给他看,这样才能成就种种解智力。你想想他怎么成就的?三宝加持,你成就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等念众生,你也发这个心,你也是这个作法,佛菩萨怎么会不欢喜!冥显加持。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这一条与前面的根有什么不同,前面第三条是讲「根胜劣智力」,这个地方讲「种种解智力」,这两条看起来好象相似,怎样区别?他说得很好:「根约宿成,智有多少」,根是讲过去世的善根,过去生中所修的,你的根智力多少不一样;种种解是现前的,是你六根接触现前六尘境界你所体会的,你所感受的;这就不同,一个是眼前的,一个是过去的,这个说法很好。他又引论中所说,「论云」,一般不说什么论,多半都是指《大智度论》,这在大乘教里面引用最广泛,「若照诸根为先,彼彼法中,种种意乐,是根智力」,这是大论里面所说的。「若正分别意乐差别,是解智力」,这个说法跟前面说法意思是相同的,一个是讲宿世的,一个是讲现前的。第五首:

  【普尽十方诸剎海,所有一切众生界,佛智平等如虚空,悉能显现毛孔中。】

  这是第五「种种界智力」。界就是性。清凉大师解释说:「谓或一二三四五乘性等」,这个性是说的体性,就众生分上来讲,体性各个不相同,我们一般人讲性质。「一二三四五乘」是大乘法里面所说的,一乘法是佛乘,《法华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确确实实,佛教导众生决定是一乘法,要不是一乘法佛对不起众生。但是一佛乘,初学的人不能接受,因此佛就开方便法门,开二乘、三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五乘就再加人乘跟天乘,各个性质不相同。十力称作「种种界」,它有界限。

  或者讲:「贪瞋痴等分行等」,贪瞋痴等分差别不一样,六道众生都有贪心,贪心的成分不相同,贪心的对象也不相同,有人贪财,贪财的心非常重;有人贪名,对于财他看得很轻,都是贪心;有人贪色,还有人贪佛法,都是贪心。佛法里面有人贪爱佛像,有人贪爱经典,专门收藏古时候名贵的版本,有人贪图佛像,欢喜佛像,收这些古董的佛像,我都见过。把佛像当作古董来收藏,把经书当作古董来收藏,不肯轻易给人看。不管他对象怎么样,贪心不二,都是贪心,贪心将来到哪里去?到饿鬼道去,你贪图的对象不一样,到饿鬼道里面的果报也不一样,有享福的,有受罪的,你是贪图佛法的,大概会享一点福,鬼道里享福;贪图世间名闻利养的,大概要受一些罪报。所以贪瞋痴的等分不相同,我们要清楚。佛教给我们舍贪心,不是教我们换贪的对象,这个要搞清楚、搞明白,要把贪瞋痴的念头断掉,贪瞋痴的行为断掉,你就行菩萨道了。细说「乃至八万四千行,名种种性」,清凉注子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性」是讲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解」是讲现行,这个把性跟解,跟前面第四首里面讲的「种种解智力」,很清楚的给我们辨别出来了。种种界,界叫性分,就是性质,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种子,我们现在叫习气,解是现行。

  『普尽十方诸剎海』,这个境界依旧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它不是指一个地区,不是指一个星球,当然更不是指一个国家,尽虚空遍法界「诸剎海」,一切诸佛的剎土,「海」是比喻深广无尽。这里面『所有一切众生界』,所有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头所含藏的种子现行,各个不同;这是讲阿赖耶识含藏种子。『佛智平等如虚空』,佛如何能够遍知一切众生阿赖耶里面所含藏的种子?后面两句说出来了,「佛智平等如虚空」,就能知了。为什么?界限突破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知?我们界限竖立在那里就没法子知,毛病出在这个地方。佛的平等智不但现前,究竟圆满,法相唯识里面讲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这两个智转过来了。这两个智是因上转,因转果就连带转了,果是阿赖耶自自然然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里面含藏着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种子习气,这个障碍全部突破了,你全都明白了;同时也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那就是万德万能,你广度众生的能力,「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这一愿可以兑现了。往年我遇到一个小乘法师,跟我说:「诸佛菩萨发的大愿,众生未度誓不成佛,我还没有得度,他怎么可以成佛?」他不懂得,佛确实度你,你自己不肯让他度,那有什么法子!所以才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跟你没有缘,是你不肯让他度,你不信他,你不接受他的教诲,佛对你也无可奈何了。

  什么叫有缘之人?第一个是信佛,信佛的人有缘。第二个是佛所教导你的你能够理解,你要不能理解,你也是没有缘。能理解了,还要能落实,能奉行,「信解行证」你都能做到,佛就度你,这叫有缘人。这四个字缺一个,缘不足,虽有缘,不足,佛不放弃你,佛会培养你的善根,帮助你善根增长,帮助你善根成熟;换句话说,在这一生当中你不能成就,你无法脱离六道轮回,意思在此地。

  『悉能显现毛孔中』,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为什么十方诸剎海所有一切众生界都能够显现在一毛孔中?这是《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的境界,道理就在第三句「佛智平等如虚空」,虚空就没有界限。清凉大师注解这两句话说得好:「非唯佛智如空,包纳众生之性;毛孔内空,亦现众生之界。」法性没有大小,所以可以互融,不但互融可以互遍,一毛孔的法性也是遍虚空法界,那当然能现。一毛端的法性还是遍虚空法界,这个我们很难懂,到什么时候你会懂?见性你就会懂了。诸位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是障碍,你把这个东西放下了,没有了,你的障碍没有了。我们现在人讲障碍突破了,尽虚空遍法界你才发现一毛端、一毛孔、一微尘都能显现无遗,普遍的显现,确实不可思议。所以诸法实相叫做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不能不懂。

  《钞》里头有一句话:「色性智性,融无碍故」,剎海一切众生界是色性,佛智平等如虚空是智性,智性跟色性是一个性,哪有障碍?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我们通常讲,一切有情众生分上我们讲佛性,无情众生分上我们说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智性跟色性也是一个性,所以它当中没有障碍,它可以互融互遍,毛孔顿现一切众生阿赖耶里面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三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偈颂第六首:

  【一切处行佛尽知,一念三世毕无余,十方剎劫众生时,悉能开示令现了。】

  第六首就是「一切至处道智力」,论里面名称是「遍趣行智力」,「遍」就是一切,「趣」就是至的意思,「行」是道的意思,翻译名相不同,意思完全相同。清凉大师跟我们解释说:「诸众生种种所行,若出离行,不出离行,各能至果。」这个意思是讲一切众生他的行业,他所造作的行业。出离,是讲以六道做一个界限,你的行持能不能脱离六道?脱离六道你会到达什么样的境界,证得什么样的果位?如果不出离,你是在六道轮回,你来生会到哪一道?那都是至处,你所到的地方,佛都知道,有这种能力。

  在前面第一段里头,我们讲到「是处非处力」,这个地方「是处非处」是讲的因果,你造善因你一定得善报,这是「是」;造善因而得恶报,这就不是,这是「非处」。反过来说,造恶因你得的恶报,这是「是处」;造恶因得善报,这是「非处」。这些地方,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此地,就是第六「一切至处道智力」,完全是讲果报;第一条是讲因果的定律,此地是讲你行业你所达到的境界,你感受到的果报。清凉大师怕我们把这两条混淆不清,所以特别说明。第一条「是处非处智力」,指「因是得果之处」;这一条「一切至处道智力」,这是从果,「果是酬因之处」,所以不一样。但是我们讲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第一条是讲因果的道理,因果报应的必然;此地是讲事。

  『一切处行佛尽知,一念三世毕无余』,第一句是总说,第二句就是这一念之间他就清楚。说它的速度之快,现在电脑都比不上,电脑还要按个钮,这个讯号才能够通达,诸佛如来不需要这么麻烦,剎那之间就把你过去现在未来,你生生世世所入的境界、所受的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处」是讲十法界。在佛法里面,小乘的四果四向,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你证得什么样的阶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世法里面,族类繁多,人道有男女老少、有贫富贵贱,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果报。新加坡处在热带,四季常夏,没有春夏秋冬;靠近北极的,一年四季常冬,全是冬天。生活环境不相同。你到人道,你在人道、在地球上投胎,你在哪个地区?当然生活过得最舒适的是温带,四季分明,不一样!

  你所报得的境界,佛完全知道,而且是一念之间就通达明了,「三世毕无余」,连到底下一句『十方剎劫众生时』,这是佛一念之间所知道的。三世是时,「十方剎」是处,是佛所知的。「众生时」,这三个字我们怎样去解读?现在由于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交通方便,这三个字好讲了,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时差,古时候的人不容易觉察得到。譬如隋唐时代,我们佛门高僧到印度去取经,每天走一两百里路,从首都长安走到印度,这个当中,现在来讲确实是有好几个小时的时差。你每天走一两百里,你一年走到印度,没有感觉得有时差,速度太快的话你就很明显感觉到。今天我们从此地飞到美国,时差就非常明显,速度快了。这是「众生时」。

  『悉能开示令现了』,佛有智力能跟你解释得很清楚。我们造的业因不相同,每一个人我们俗话说投胎到这个地球上来,你在哪一个地区投胎,你在哪一个族群投胎,你在哪一个家庭投胎;你将来一生的行业,我们一般人讲命中注定,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没有办法脱离命运,只有少数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命运改变。改变还有幅度大小不相同,改变幅度最大的是转凡成圣,这个改变的幅度太大太大了。如果证得小乘的初果、二果,是改变了,改变的幅度不大。为什么?他还没有出离六道轮回。我们知道四果罗汉才脱离六道轮回,那个改变就大了。三果他的至处是第四禅的五不还天,不再到欲界来了,二果叫一来果,还得到欲界来一次;初果七次往返,这个一般讲的是改变非常明显。如果是菩萨,观行位的菩萨改变不大,在六道轮回;相似位的菩萨改变就大了,他脱离六道,他在十法界的菩萨法界里面。而改变最大的是分证位,不但超越六道,同时超越十法界。

  佛清楚,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知道佛有这个能力,对于一切众生将来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能不能知道?如果真正是个修行人,我来生到哪里去,大概能知道,所谓是知道个八九不离十,自己清楚。从什么地方能明了?我们不是有佛这种智力,我们是从因上去望果,我这一生当中,自己的行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这一生当中干的是什么业,仔细看看佛在经典上所说的十法界,我们就晓得我所作的行业与哪一个法界相应,自己清楚。但是这个观察要仔细,粗心大意你看不出来,微密观察,自己晓得。所以有一些世间人,他在临命终时告诉他的家人他到哪里去。

  我小时候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这些事情我就记得很清楚,乡下这些老太婆、老阿公,心地仁慈厚道,吃斋拜佛,但是不懂佛法,没有人讲经说法,不知道求往生。他临走的时候预知时至,告诉他家人:「三天之后我要走了,你们好好的替我准备。」交代后事,接见家亲眷属,神智清楚。虽然有病,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每个人见面告辞,嘱咐你好好的做人。时间到了,他告诉大家他到天上去了,有天上的童男童女来接引他。那个时候我们只记得一些事情,境界不清楚,学佛之后我们晓得这是欲界天。他修的福报叫人天福报,修得好!生天了。到人间来转世的,我们也曾经听说过,他到人间来了。大概到人间来转世也都享福,也都有福报。还有到鬼道里面去的,也有预知时至的,那到鬼道里头不是做普通的鬼,做土地公,鬼神道,他去做土地公去了。

  谛闲老和尚那个参禅的徒弟,夫妻两个到土地庙去上任,他徒弟当土地公。他在没有出家之前结过婚,他有太太,太太始终没有离开他,太太不同意他出家,他一定要出家,太太投水自杀,自杀之后魂灵天天跟在他的身边,因为他修行修得不错,有护法神保护他,他太太不敢贴近。到他做了大和尚,金山寺的首座和尚,地位很高,傲慢心生起来了,架子端出来了,好了,这一下护法神走了,护法神不保佑你,他太太就上身了,附在他身上。他自己也莫名其妙,也投水自杀。其实,他的神智被他太太控制住。他还有个女儿,在出家之前有生个女儿,托梦给他的女儿,叫他的女儿找谛闲老和尚,那是他的师父,告诉他他到土地庙去上任去了。谛老一听明白了,他那个寺庙旁边正好兴建一座土地庙,准是那个地方,就到他那里去给他做超度佛事,知道这个土地公是他的徒弟,那个土地奶奶就是他以前的太太,给他做佛事。做佛事,谛闲老和尚说:「你果然是真的,你是某人,你也显一点灵给我们看看。」说了之后,果然他就显灵了。这个灵显什么?在做佛事的桌子前面出现一道旋风,就像龙卷风一样,谛闲法师看了点头:「好,我知道了。」出现这么一个现象,鬼道里去了。所以到哪个地方,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自己心里有数,经典看多了就有数。

  念佛人哪一个不希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的「至处」,这个「处」要是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比什么都殊胜!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去法,自己要晓得。我们对于净土宗的经论,先后搞了五十年,这五十年当中,大概前十年心不能够专一,十年之后我们把一些歧途全部舍弃了,专一方向,专一目标。于是这四十年当中,愈走愈专,愈行愈近,理论我们清楚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方法也搞明白了。换句话说,你有没有把握往生,关键就在行门,你有没有把净宗必须要具足的条件落实?第一个条件,也是基础的条件、最重要的条件,净业三福,你做到了没有?净业三福十一句:「孝养父母」你做到了没有?父母不在了,不在也要尽孝养之道。「不在我怎么孝养法?」父母对你的期望你有没有做到?父母在生前造作一些不善,你知不知道?父母现在在哪里,你晓不晓得?

  你去念念《地藏经》,婆罗门女、光目女她们父母过世了,如何去孝养?知道父母生前造作不善必堕恶道,自己发愤努力精进修行,她们是修念佛法门。婆罗门女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怎么知道她念到一心不乱?她在定中能去参观地狱。经上讲得很清楚,地狱只有两种人能去,一个受罪的,你有这个果报,你在临命终时这个境界立刻就现前;第二种人是菩萨,到地狱里面去度众生的。不是这两种人,这个境界决定见不到。她在定中见到地狱,遇到无毒鬼王,鬼王合掌称她菩萨,我们就晓得她是一天一夜专精不懈,一天一夜念到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我们想想,可能是事一心不乱就行了,事一心不乱就有这个能力。

  光目女的功夫差一等,她是梦中境界,不是定中。梦到她的母亲来感谢她,救她离开恶道了,她还有余罪,所以她离开恶道投胎到她家里面,她家里面女佣人的女儿,寿命只有十三岁,求她如何去帮助她。光目女的功夫,我们可以肯定她念到功夫成片,才有这个感应,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乱的下品功夫。想想我们现在念佛,说老实话,一天到晚还夹杂着胡思乱想,夹杂着烦恼习气,这样下去,我们的来生就不好了,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有没有方法补救?有,只要一口气没断,就有方法补救。一定要相信佛陀教诲,放下万缘,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要再放在心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务必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我们把这个心整个转变过来,不再有虚伪,不再有染污,不再有贡高我慢,不再迷惑,不再自私自利。一定落实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念佛不能往生。这个净业三福,佛讲得好:「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怎么能疏忽?我讲经的时候常说,三福第一条做到了,你肯定往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三福第二条要是能做到,完全落实,「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对出家人讲的,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也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四众同修往生品位高下,善导大师讲得好:「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好,正确!是事实。你学佛,遇到真正善知识,他教导你,教导你没有错,你要是不肯做,那也是枉然。

  持戒念佛,这是世尊入灭之前的教诲:「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能怕吃苦。我们在这个世间时间不长,很短,吃一点苦算什么?来生得大福报。现在不肯吃苦,要贪图享受,来生的苦够受,三途苦报你能够免得了吗?你仔细去看看戒律,在家你看看《优婆塞戒经》,出家你看看《戒律全书》,那是我们行为的标准,真正是祖师大德的行持。诸佛菩萨的行持,我们想想做不到,所以我劝同学,你能把《沙弥律仪》落实了,你就肯定得生净土,往生净土很可能生方便有余土,那是你的至处。再能把第三条做到,第三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真正落实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舍己为人。「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深信念佛成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一丝毫都不怀疑,把什么念头都打掉,我专念阿弥陀佛,专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什么?想阿弥陀佛的存心、阿弥陀佛的弘愿、阿弥陀佛的行持,我要学他。「读诵大乘」,这个大乘,净土五经一论都是大乘,不必念别的,念本科就好。其他大乘经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再学,绝不让自己分心,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完全集中在一处,容易成就。「劝进行者」,这是我常常讲的,我们完全落实,做一个好的形象给九法界众生看,这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一生精进不懈,你可能是上上品往生,生实报庄严土。

  净宗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这些年搞清楚、搞明白了,想不想去?这个关系非常非常重要,要依教奉行。经不能一天不读,现在不但是要读,要理解,真正清楚、真正明了,要落实,把它做到。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其他的事情鸡毛蒜皮,小事一桩。为什么?你总要离开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时日很短,一百年一弹指就过去了。谚语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要常常想想。《八大人觉经》上一开头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何况我们处在今天这个时段、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是地球,这个时段是二十一世纪。许许多多人都在传说世界末日,灾难非常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我们学佛的人,对于这个世间动乱没有放在心上,所以没有什么感觉。一般世间人不一样,人心惶惶,不知道到哪里去好,这个绝对不是好现象。

  我们学佛的人明了,佛法当中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世间人,许许多多人天天想动乱、天天想灾难,没有灾难也被他想出来了。试问:有没有办法化解这个灾难?佛教里头有,怎么化解?改变思想,社会一般大众普遍都不要去想灾难就好了。想什么?想孝亲、想尊师、想清净、想平等、想和睦相处、想平等对待、想互助合作、想舍己为人,灾难就化解了。可是这个事情难办,为什么?我想他不想。可是你要晓得,我想我得利益,你想你得利益,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我们常常总要意识到「我的前途」、「我来生到哪里去?」你要是常常有这个念头,恭喜你!你开始觉悟了。你要很认真、很努力,向你的方向目标精进,你所希求的一定可以满愿,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千万不要到灾难来的时候,后悔莫及,现在就要干。

  世间人现在都是搞竞争,我们对于学佛、对于求生净土要有他们的精神,分秒必争,我不能让时间空过。世间人那个分秒必争是争名闻利养,他得的果是贪瞋痴慢,那个不是善道。我们今天勇猛精进,我们求什么?我们求一心不乱,我们求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读到,是阿弥陀佛的别号,这一个名号显示阿弥陀佛的大德大能,我们求这个。除这个之外我们什么希求都没有,有生之年把清净平等觉落实,做出来给人看,劝导社会大众赶快觉悟回头,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至处无比的殊胜。

  第七首:

  【禅定解脱力无边,三昧方便亦复然,佛为示现令欢喜,普使涤除烦恼暗。】

  清凉大师说,第七首就是「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净行品中,加于染净」,通有漏跟无漏,世出世间法都通了,「佛皆善知」,世出世间禅定解脱,佛都通达,及知依照禅定所得种种不同的果报,所以叫智力。偈子里面,前面两句是「所知」,后面两句是「善用」。说「佛为示现」,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远离染污而得清净。

  『禅定解脱力无边,三昧方便亦复然』,这是佛的智力所知。佛法的修学枢纽是禅定,我们常常说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就是讲有八万四千种的方法门径,修什么?都是修禅定解脱,禅定是因,解脱是果。禅定的功夫愈深,解脱的境界愈殊胜。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明了十法界是怎么来的?现代科学家所说不同时空的维次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科学家现在已经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确确实实证明有不同维次空间的存在。在理论上讲,不同维次空间是无限度的,我们一般人讲三度空间,我们现在是住在三度空间,有四度空间,有五度空间、六度空间。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说,他有一篇文章附印在《无量寿经注解》的后面,他是个学科学的,西方科学家确实证明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的空间存在。

  这个十一种很像我们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十种不同的空间,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又不相同。科学家发现的是不是这十一种?在我们想不可能,因为每一个空间里面,我们讲每一个法界里面,有很多不同维次的空间。同样是人道,人道有不同维次的空间;同样是天道,佛经典里面讲的更明显,欲界六层天就是六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色界天里面的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至少是四个不同维次空间。但是四禅里面还有外道天,就是无想天,这个跟四禅的空间不相同,还有三果圣人在第四禅修行的五不还天,至少也有五个不同的层次,色界天上至少是有四个不同维次空间,佛经典里面讲得详细。在理论上讲,法界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不同空间维次是无量无边,科学家也是这样肯定的说法。但是这个空间从哪来的?佛跟我们讲,是从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而变现出来的,实际上有没有?没有,真的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现在科学家在研究,想找一个方法,把这个不同维次空间突破。佛家以及宗教里面,特别是印度的宗教,像婆罗门教、印度教那些高级的宗教,他们早就把空间突破了。用什么方法?禅定。禅定何以能突破?禅定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不同空间维次的形成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现在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通了,十法界就通了。佛何以一切都通达,什么障碍都没有?他住的是甚深禅定。《华严经》上佛所入的定叫「师子奋迅大定」,《楞严经》里面讲的是「首楞严大定」,如来果地上所住的。世间修行人,佛讲世间的禅定有八个层次,四禅四定,通常我们讲四禅八定,实际上并不是四禅之外还有个八定,不是的,其实就是八定:四禅加上四空定,八个层次。这八个层次是把六道里面的界限突破了,六道里面的时空、不同维次的时空可以完全突破,可以了解六道里面的一切状况。这个在佛教之前,古老的婆罗门教里面他们就办到了。

  婆罗门教,就是我们现在此地所讲的兴都教。他们的历史悠久,我跟他们往来,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历史有一万多年,这是可能的。但是今天世界上,一般宗教肯定承认它是八千五百年。像我们佛教,我们佛教中国人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天是三千零二十几年,可是外国人承认的是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六百年。这个都不要紧,不是重要的。印度人不重视历史,重视你契入的境界。所以六道轮回是婆罗门教讲出来的,他们比佛教早太多了,他为什么说?他见到了,他在定中这个界限突破了,他可以到欲界天、色界天去观光游览;他可以到饿鬼道、地狱道去参观。六道里面的状况他清楚,但是六道怎么来的他不知道,六道里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他不知道。于是我们就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降生到这个世间,为什么降生在印度,不降生在中国,也不降生在欧洲。

  我们要明了,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的?他不是业报,他是来应化的,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古印度婆罗门教这些大德、这些大修行人有这么深的定功,他们的定功能够到第八定,第八定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是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感。这个念头起来,佛立刻就应。佛要降生在他们这个地区,为他们讲经说法,为他们表演示现。『佛为示现令欢喜』,要在这个地方做种种示现,说出六道轮回的所以然,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众生妄想分别执着业力变现出来的。你虽然有这个功夫,你的业没有消掉,你所修的这个禅定是世间禅定,不是出世间的禅定,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想出去,佛教给你方法。

  世间禅定伏烦恼,没有断,烦恼的根还在。佛教这些修行人,所以佛当年在印度行化,教化众生,印度各个宗教的修行人都来听佛讲经说法,都以佛为师。我们一定要晓得佛教不是宗教,佛教确确实实是智慧的教学。佛教的内容是戒定慧三学,婆罗门、许许多多人,我们都在佛经里面看到向佛学习,接受佛陀的教化。你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婆罗门女,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去参访胜热婆罗门,胜热婆罗门跟着释迦牟尼佛修学,证得菩萨的果位,问题真的解决了。这从世间禅定来说,你有多么深的禅定,佛知道你果报在哪里、你达到什么程度。

  你修禅,禅定功夫还不够,你还脱不了欲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界贪恋财色名食睡五欲,佛警告我们,这五种欲望是「地狱五条根」,如果你贪着不肯放下,你出不了欲界;换句话说,你想修禅定,只是世间禅定,你修不成功的,你的功夫伏不住你的欲望。这五种欲望里头最严重的是财与色,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忉利天人对于男女之色就淡了很多,忉利天人有男女,只有拥抱,没有交会。夜摩天人比忉利天就更淡,亲近,夜摩天男女的私欲到这个地方。兜率天人握手。他化天人就更淡了,彼此注目相看,欢欢喜喜看你一眼。到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里最高的,男女之欲就更淡了,很短暂之间看一下,化乐天看的时间久,他化自在天看的时间很短暂。到初禅没有了,财色名食睡完全伏住了。所以这个天愈往上面去,所伏的烦恼,功夫愈得力。

  所以我们想修定,从这个地方能够勘验自己真实的功夫。我们对财、对色、对名、对吃、对睡眠,佛教弟子,这是我们活在这个世间生活所必需,不能避免,佛教给我们怎么样?随缘就好,不要贪着。在顺境善缘里头修什么?心里面断贪着;在逆境恶缘里面断瞋恚、断愚痴,这就修行,这就功夫。我们懂不懂?我们是不是在这个地方,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升自己的境界,放下五欲六尘?我们虽然不是完全放下,轻了、烦恼轻了。贪着财色名食睡是烦恼,这个烦恼要一年比一年轻,自己知道我来生生到哪一层天就晓得了。如果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非常执着,丝毫不肯放下的,那个果报在三途:畜生、饿鬼、地狱。

  佛跟我们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老人家先做到了,他真放下了。你看看我们世间人求荣华富贵,他是王子,他可以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世间的荣华富贵他得到了,不是没有得到,得到,放下,做给我们看。我们天天想追求,人家放下了。名位放下了、权力放下了;在生活上,财放下了,只剩下三衣一钵;色放下了,出家了;吃,每天托钵,决定没有分别,给什么吃什么,酸甜苦辣咸统统能接受,决不起丝毫分别,这是修行。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在处事待人接物,对什么人都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念念舍己为人,帮助别人开悟。念念没有别的,解决别人的疑难杂症。人家有疑惑,到这儿来请教,释迦牟尼佛都是很慈悲教导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人的,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敬仰爱戴,以他为师,向他学习,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佛为示现令欢喜」。

  所以禅定的力无量无边,禅定愈深,它突破的面愈大,突破的时间愈长,到如来果地达到究竟圆满。空间讲十方,时间讲三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佛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神通解脱的力量没有边际。「解」是解开,见思烦恼解开了,尘沙烦恼解开了,根本无明解开了,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脱离所有一切的疑难迷惑,这是声闻菩萨所不能比的。声闻菩萨也有禅定,禅定的功夫达不到佛的境界,所以他们还要修,不断向上提升。声闻、缘觉的禅定功夫只能断见思烦恼,菩萨能断尘沙烦恼,这个定的功夫比声闻、缘觉深;定功深,但是无明烦恼没破,再往上提升,破一品无明,这脱离十法界了。住在哪里?住一真法界,住华藏世界。华藏世界里面有四十一个菩萨阶位,换句话说,至少是有四十一个不同的维次空间,这经上讲的。初地不知道二地境界,二地不知道三地境界,明显说出来不同空间维次。居上位的知道下面的,下面不知道上面。三住菩萨知道二住、初住,初住、二住不知道三住菩萨的境界,定功不够。

  诸位同修要晓得,佛法修行的枢纽,因戒得定。戒律在佛法里头是手段,帮助你得定,持戒是帮助你得定;定还是手段,帮助你开慧。如果你智慧不开,你破不了无明,你只能够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换句话说,你出不了十法界。定功的能力只能帮助你到十法界,要超越十法界要从定开慧。所以声闻、缘觉有定没有慧,智慧没开;慧一开他就超越十法界,慧一开,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我们这部经里面是同生位的菩萨。我们现在读的这一段经文都是属于同生性,有定没有开慧还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

  「三昧方便亦复然」,「三昧」这两个字是印度梵语音译,什么意思?意思跟禅定相同,但是三昧的意思比禅定的意思要深,为什么?我们通常讲世间四禅八定,讲禅定,不说它是三昧;讲出世间这些菩萨所证得的,我们通常不称禅定,叫三昧。这部经上讲毗卢遮那佛,他入的是什么定?「师子奋迅三昧」;《楞严经》上讲如来所入的大定,是「首楞严三昧」;我们念佛功夫成就,叫念佛三昧。由此可知,三昧是禅定,是比一般禅定更深的禅定。「方便亦复然」,「方」是方法,修禅定的方法,成就三昧的方法。念佛法门里面「一心不乱」是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里面功夫等差很大,通常我们讲的三辈九品。为什么有三辈九品?你三昧功力不一样。我们常讲「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都叫念佛三昧。功夫成片是念佛三昧的下品,事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的中品,理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的上品。这个合起来,世出世间的禅定,世出世间的解脱,佛统统知道,不但知道,他还示现给我们看,示现教导我们。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这个示现是讲佛起大用,对我们的教学,让我们这些学生们看到老师的表演示现,我们欢喜,「令欢喜」。知道修定的道理,知道修定的方法,知道所契入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解脱境界。大乘禅定跟小乘人的修法不一样,成就也完全不相同,大乘成就高,时间短、快速。大乘人修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修法?即相离相,离即不二,离即同时,这不是小乘人做的。即相是慧,离相是定,定慧等学。所以教下叫这种修行方法叫「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

  譬如现在一般家庭都有电视,看电视几乎变成现代人的文化,哪个不看电视?看电视能不能修禅定?能,你懂得止观这个方法就行。你每天电视打开,画面看得清清楚楚,音声听得清清楚楚,观!但是问题是你没有止,没有止你慧也没有。怎么没有止?你的心被这个境界转,你看电视里头的表演,他笑你跟着笑,他哭你跟着哭,你完了,你完全被他转,你完全受他的影响,被他污染了,这就不是修行人。修行人看电视是什么?看电视在修戒定慧,他看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自己心里头如如不动。他看这个画面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看这个是梦幻泡影,所以「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他不就是在修定、修慧吗?他没有离开这个境界,就在这个境界里面成就戒定慧三学。他起心动念、日常生活,包括他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讲应酬,一切都如法、都守规矩,是持戒。所有事情并没有离开,照做,与一切大众和光同尘,这也是持戒。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是慧,绝对不把境界放在心上,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那是定、那是三昧。

  所以「三昧方便」都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戒定慧三学,从早晨起来穿衣吃饭全是戒定慧,全是四摄、六度。这个六度里面,持戒是戒学,禅定是定学,般若是慧学,所以持戒、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三学;布施、忍辱、精进是方便,是帮助戒定慧三学的。三学、六度、四摄,我们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家庭、居家,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应酬,哪一法不是佛法?这样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了。这个世间种种现象你清楚,一切灾难你不受,为什么?你没有苦乐忧喜舍的受,顺境你没有喜爱,恶境你不生烦恼,不管在什么境界里面,你的心永远保持在清净平等觉,你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你有能力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只要众生肯听你的话、听你的教导,这个众生必定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中下根性的人,没有能力超越,能听你的话,他也能相信因果报应,也能够断恶修善,虽然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他可以不堕三恶道;换句话说,你把他从恶道里头救拔出来,让他受人天的小果。根性利的人你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帮助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菩萨,你是个大菩萨。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能力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佛为示现令欢喜」。

  底下一句是说目的,『普使涤除烦恼暗』,「烦恼」是讲见思、尘沙,「暗」是讲无明。佛为一切众生示现,也就是教化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如此而已。这三种烦恼很复杂,《华严经》在「出现品」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佛跟我们说真话,这是随顺真谛而说的,不是随顺俗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一切本来成佛,《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切皆成佛」,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个样子?都是被妄想分别执着害了。妄想就是此地讲的「暗」,无明。明了,妄想就没有了;无明,妄想就出来了。无明是不了解事实真相,迷而不觉,你才会胡思乱想,你才会起分别执着。

  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所以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我们大乘菩萨修行在这里。穿衣不执着衣服的料子,也不执着样式,衣服能够蔽体、能够御寒就很好,什么料子都好,什么样式都好,不再执着。吃饭,米饭也好,面也好,杂粮也好,什么都好。甜的也好,辣的也好,咸的什么都好,完全没有执着,六道超越了,见思烦恼就断了。小乘人断见思好难好难,大乘人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什么都不执着,就出了六道轮回;什么都不分别,就出了十法界;什么妄想都没有了,究竟圆满的佛果证得了,大乘方法确实比小乘妙!妙极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三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偈颂第八首:

  【佛智无碍包三世,剎那悉现毛孔中,佛法国土及众生,所现皆由随念力。】

  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告诉我们,第八首偈就是「宿住随念智力」,这个意思是说过去的境界,「本生本事,住宿世故」,所以称为「宿住」,「于此宿住而起随念,念俱行智,名宿住智力」,这是对这个名词术语的解释,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种种的行业、果报,这些事情在不在?佛法里面讲都在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称为「藏识」,「藏」是含藏不失,就像我们这个世间的档案资料室一样,全部都储存在那个地方,并没有失掉。你随时起个念头,这个档案立刻就调出来、就起现行了。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一切众生所造的行业、果报,实实在在讲都有资料可查,你不能说是隐瞒,「我做这些事情没有人知道」,那你就想错了。有一些世间人,听到阎王殿上有孽镜台,人做了很多错事情不承认,好!你到孽镜台去照照镜子,那个镜子大概就像电视画面一样,把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一些恶业,全都在那里面放映出来,你自己看,然后再问你:「你承认不承认?」阿赖耶识的含藏比孽镜台还要利害,纤毫不漏。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还敢作恶吗?学佛要明白这些事实真相,这是「诸法实相」。佛这一个智慧圆满,知道自己生生世世,也能够明了一切众生。

  《瑜伽论》里头对这个名相的解释,「若知前际」,前际是前世,前是讲过去,过去无始你能够知道,「随念一切趣因,是遍趣力。若知前际姓名苦乐等事,名宿住力」。解释这个名词,主要是在后面这一句,知道你过去生生世世,你的行业、你所得的果报、你的色身、你叫什么名字、你在这一生当中所受的苦乐种种果报,这个能力叫宿住力。偈文当中第一句是讲能念,第二句「剎那悉现」,这是讲时间的短促,查阅资料速度太快了,第三句是讲所念的事,最后是结归智力。

  『佛智无碍包三世』,我们特别要注意「三世」,不仅是过去的,未来也知道。那我们要讲,如果未来知道,那不就是变成宿命论吗?我们的业报怎么能转?像《了凡四训》,孔先生算定了凡先生的寿命五十三岁,他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教他断恶修善,他活到了七十四岁。这个命到底是有定还是无定?佛菩萨怎么讲法?首先我们要了解,佛说一切法,没有定法,佛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说的是什么?佛讲的是事实真相,现前就今天而论,你是怎么个结果,孔先生算的、云谷禅师所教的是变数。

  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念头里头有善、有恶、有无记,每天都有加减乘除,善加一点,恶少一点;恶加一点,善少一点,天天都有加减乘除,这个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致上算命就算得相当准确。如果幅度大,大幅度的起降,这个命运就不准。佛菩萨知不知道?知道,你每天的变化他都晓得,这才叫真智慧。每天你会遇到什么样的缘,知道你每天起心动念,知道每天的造作,昨天给你讲的命运是怎么样,今天又跟你说你的命运怎么样;换句话说,命要天天算,算一次不灵。天天要算、年年要算,年年加减乘除不一样。所以你要问佛,像我们世间问个流年、问个终身,那是不可靠的、是不准确的。除非遇到一个愚人、痴人,他天天守住他这个命运,就像了凡先生一样,每天什么都不想,反正命算定了,那叫标准凡夫,他也不作恶,他也不作善,反正命定了,那就完全照着孔先生所算的过日子。如果他作恶作善就变了,他要是作大恶,等不到五十三岁,可能三十、四十就死了,恶报现前;他要做些大善,他可能就是六十、七十、八十,起变化。不管你怎么变,佛都知道;换句话说,你时时刻刻起心动念,你所造的因,你所得的果报,佛没有不知道的,「佛智无碍包三世」。

  知道过去不难,知道未来就不容易。「宿住随念智力」,着重「随念」这两个字,随念是活的。如果没有随念,宿住智力就变成宿命论了,这两个字加在里头好!活活泼泼。所以人生在世,不能不知道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要学佛菩萨,不为自己为众生,这个功德无比的殊胜。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觉悟。所以我常常劝导我们培训班的同学们,我们在这一生很难得,不管你是什么因缘,你今天剃头出家了,你选择这一个身分、你选择这个行业,就要敬业把这个行业干好。这个行业是什么?佛在经典上常讲「天人师」,你也是真难得,你选的行业是天人师。我们要问问自己:像不像天人师?这些年来我们在各个地方讲经,打出一个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就是我们的行业,我们要学习做一切众生的师表,师是表率;我这种行为可以给你们做表率,可以给你们做榜样、做模范,你学我这个行为就对了。我这个行为是什么行为?我这个行为是佛菩萨的代表,用我这个形象代表诸佛菩萨。我这个代表像不像?这个形象果然像,我们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真正在这个地方做自度度他的工作。这个工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大经里面讲了太多次,教化众生最重要的是契机,这个「机」是当前这个世界、当前这个世间的众生,首先我们要观察,现在这些众生他有哪些错误?对于宇宙人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什么地方他想错了,什么地方他看错了,什么地方他说错了、他做错了,像大夫治病一样,先把他这个病源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药在哪里下?药在我们本身下。本身,不论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说老实话,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诸佛菩萨已经成就圆满的智慧、功德、色相,他还有什么毛病?一点毛病都没有。但是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来做什么?来装病,他不是真的有病。所装的病就是现前社会大众的病,然后再治疗。这个治疗是什么?给社会大众看:你看!我有这个病,你也有这个病,我治好了,你照我这个方法你也能治好。

  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菩萨要没有这个智慧,怎么行?众生这些毛病不是一生一世学来的,根源深!生生世世累积的恶业含藏在阿赖耶识里头。过去为什么不发作?过去也发作,发作得少,发作得不严重,这是什么原因?缘,过去的善缘多,恶缘少。我们知道,果报的现前是因加上缘才变成果报,有因没有缘不会结果。譬如种子,植物的种子是因,它要结果,一定要这个种子种在土壤里,还要有适合它生长的肥料、阳光、空气,它才会发芽,才会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果就现前。如果缘不具足,你这个种子把它放在一个玻璃杯里面,你放一百年,它也不会生根,也不会发芽,没有缘。古时候,人心纯朴,好善好德,这就感应诸佛菩萨、大圣大贤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大众,这个善缘殊胜,所以阿赖耶识虽然有恶习种子,它不起现行。

  现代这个社会众生念念当中,他念什么?他念贪、瞋、痴、慢,排斥圣贤的教诲,这是恶缘殊胜,善缘没有了。也有感应,什么人应化到这个世间来?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喜欢作恶,你也喜欢作恶,这两个就起感应道交。妖魔鬼怪来了,助长你的恶业,让你在这一生当中毫无顾忌,拼命去造恶业,到你命终之后,恶的果报现前了。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定法,修学大乘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没有定法?「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不定,境界哪里会定?果报哪里会有一定?《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讲的地狱,那是什么时候的地狱?古时候的地狱,不是现在的。现在的地狱,在我们想象当中,比古时候的地狱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为什么?古时候造恶的人少,现在造恶的人多,古时候那个地狱容纳不下了。古时候造作罪业的人,说老实话,还有一点良心,良心还没有灭尽,讲起这个恶业还有一点不好意思,所以地狱里面的刑罚就轻了。现在的人作恶,毫无忌惮,一丝毫羞耻的心都没有,一丝毫惭愧的心都没有,那么我们晓得,现在地狱里头刑罚比过去经上讲的,不晓得要重多少倍!这种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我们今天来到这个世间,参加了这个行业,佛的形象在哪里?佛的形象就在我们身上。所以我跟许许多多宗教接触,我都告诉他们:上帝的形象在哪里?在基督徒,在天主教徒、犹太教徒。上帝形象里头最重要的:「神爱世人」,你们教徒代表神的形象,神怎么爱世人,要你们的教徒做出来爱一切世人,你们代表神。佛家的大慈大悲、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在哪里?空空洞洞的,太抽象了,在佛教徒,佛门的四众弟子代表诸佛菩萨,要把你的大慈大悲落实,真正慈悲一切。伊斯兰教每一段经文前面说:「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他们称上帝称阿拉。阿拉仁慈在哪里?在回教徒,回教徒代表阿拉落实仁慈。这是作圣之途,这是圣人的学生、圣人的弟子,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的形象像不像?

  一切时、一切处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像不像菩萨、像不像佛?我这个样子走出去能不能见人?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当然过去世业习深重,我们自己不晓得,佛知道。现前这些环境是缘,我们每天读诵经教,经教是缘,希望用佛的经典教诲这一个善缘,把我们阿赖耶识过去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的种子引发出来。现在有个好的形象是果报,这个形象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切人、一切物,这个「物」我们讲「九法界众生」,看到你这个形象都敬服。他对你尊重就是对佛菩萨尊重,就是对圣贤尊重,就是对一切众生的真性尊重,这个道理几个人懂?我们不能够看轻自己,不能够忽略了自己。看到一切众生的病,我们要勇猛精进,在自己身上示现改过自新,做给人家看。这就是十种力,十种不思议的善巧方便,十种不思议的权智。

  今天世界上的这些众生,普遍病根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狂妄自大,通病!我们怎么帮助他?我们把这些毛病全部改过来,我们做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去做,做给人家看,一切时一切处小心谨慎,这叫什么?这叫行菩萨道,这叫行成佛之道。这个事情是难,难在什么?从小没有学过。我们到中年,甚至于有人已经到晚年了,不得已再接受补习教育,说个实实在在的话,补习教育从哪里着手?还是从童蒙,从《弟子规》入门。《弟子规》这一本书里头是教小朋友的,在古时候五、六岁就开始教了,学规矩,「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搞这个行业,所以我非常重视《弟子规》,《弟子规》里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你才堪称为「天人师」。你会讲经,经讲得天花乱坠,你自己做不到有什么用?谁相信你的?你不能成就众生,为什么?他对你没有信心。你说到,你做到了,大家对你有信心,对你尊重;你会说,你做不到,你在大众当中,你的形象依旧是狂妄,依旧是虚伪,依旧是不诚实,谁肯相信你?你们想想对不对?我们要遇到一个人,他自己称为善知识,他说的是一套,他做的是另外一套,我对他是怎么看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我们过去、现在、未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因缘果报,『剎那悉现毛孔中』。诸佛菩萨要这个资料太简单了,立刻就拿出来,用不着去找、用不着去查。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好,「毛孔中」,这是极其微细之处,就现前了。现在科技很发达,把许许多多资料储存在一个小光碟,这一个小光碟比毛孔大多了;你们想想看这味道,佛这一毛孔当中储存无量无边众生,这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资料都在一毛孔当中,每一个毛孔亦复如是!科学技术怎么研究、怎么发展,说老实话,比起如来的神通,那叫小巫见大巫,不能比!科技跟佛比是幼稚园,以为自己就不得了,以为自己的能力超过神圣、超过上帝。你以为你的能力超过佛菩萨,佛菩萨不怪你,笑笑而已;你说超过上帝,上帝可就没有那么好讲话了,为什么?上帝在六道里头,尤其是欲界,祂的烦恼习气薄、轻,但是有,欲界的上帝还是有瞋恚,怕的是祂一发脾气来整你。色界里面的上帝不会,祂没有瞋恚心。欲界有六层天,这六层天的上帝不会饶过你。我们也常常听说上帝发脾气了,我们晓得这上帝是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护法神里面大多数都是天神、龙神、鬼神,八部鬼神,祂们还是有贪瞋痴,看到你行善,欢喜你、拥护你、赞叹你;看到你作恶,祂也恨你,祂也惩罚你,六道里面的事实真相!

  『佛法国土及众生』,这一句里面是讲所现的事,能现佛法。现佛法是什么?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学佛,这些事情都在毛孔里面看到了,在这些档案资料里面看到了。能现佛法,当然也能现世法,不必要文字记载,因为它底下「国土、众生」一定包括世法。国土是依报,你过去世、生生世世,你在哪里投胎?你是什么样的身分?这个「国土」包括范围非常广大,一切诸佛剎土,我们只要有缘都曾经住过。这些事情,现在逐渐得到证明。往年我在美国,有一些同修搜集美国一些资讯,有时候在杂志、在书籍里面所看到的,美国最近这几十年来,对于轮回这个事情很多人在研究,出版物相当丰富,确实证明人有过去世。有些人前生是人,别的国家到美国来投胎的;有些是动物来投胎的;有些现在人讲外星人,他前世不在这个地球上,在其他星球上,他的语言跟我们地球上的语言完全不相同,证明那是外星球来的,他方国土来的。

  实在讲他们的观察不够微细,如果观察微细的话,会显现出许许多多不同空间的境界,说明每一个众生生活空间之大皆不可思议。从高境界生到低境界来,这就是堕落,天人境界高,寿命到了,天福享尽恶业现前,他就往下堕落。低境界的人,来生生到高境界的,他超升了,饿鬼道、畜生道,生到天道去了。这些事情,佛经里面讲得很多很多,现在外国科学家利用许许多多方法在求证,这些人肯定佛教里面讲的六道轮回是真的,他们相信。往年我在美国看到一份资讯,是加拿大的基督教,他们研究轮回现象,这一批基督教徒肯定佛教讲轮回是真的。我们观察他使用的方法,大概百分之八十,他们用催眠,深度的催眠,说出你过去一世、两世、三世,甚至于到十几世,再往前面就困难了;一般说出三世到五世的很多、很普遍。所以你过去生中,你居住的环境,或是天堂、或是地狱、或是饿鬼、或是畜生;更复杂的,或是魔道、或是妖怪、或是神仙,真的!都能够显现出来。

  「众生」,这是讲你得的报身,你是得的什么样的一个身形。在六道里头很复杂,每一道里面,实在讲那个形状都是无量无边。我们在人道,同样得人身,面貌相同的就找不到,一个人是一种面貌;体质相同的也找不到,什么原因?业不一样,业因不相同,业缘不相同,果报哪里会相同?双胞胎,有的时候面貌好象长得很相似,这个我们见过很多,过去生中业因、业缘非常接近,但是到这一生来之后,逐渐长大,逐渐就产生差异了。为什么?他对于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并不完全相同,于是果报,时间愈长久,差距就愈大。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明了。

  我们要学佛,一定要认真从《弟子规》入门,处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世间法《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佛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现在一般人都不懂,世间人不懂,学佛的人也疏忽了,对一切人事物没有诚意、没有敬意,你还能成就什么?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恭敬重要!所以儒家非常重视礼,佛家重视戒律、威仪。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戒律、威仪没有了,佛就没有了。『所现皆由随念力』,这个意思容易懂,结归在这里。

  金焰菩萨偈颂第九首:

  【佛眼广大如虚空,普见法界尽无余,无碍地中无等用,彼眼无量佛能演。】

  这一首是颂「天眼智力」。知道过去世生死的果报,这是「宿住」;知道后来,就是知道未来的,这是天眼。但是在宿住里面也讲「佛智无碍包三世」,这里头我们就体验出《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任何一种智力必定圆满具足其他九种智力,这一个智力才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换句话说,我们讲哪一种智力,以它为主,其余一切智力都含摄在其中,现在这个地方以「天眼」为主。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他说依《华严经》讲的如来十眼,我们大家《金刚经》都念得很熟,《金刚经》上讲五眼,「五眼圆明」,《华严经》上都以「十」表法,所以它讲「十眼」。「佛眼能见如来十力」,故此一力就包括十力。举这一个例子,其余九种智力亦复如是,它互摄互融,这是《华严》的教义。经文里面四句,第一句「体大」,第二句「用广」,第三句是作用殊胜,最后一句是总结甚深。

  『佛眼广大如虚空』,修学大乘的同学,虽然我们的智慧能力达不到,但是总曾经听说过,像《楞严经》上所讲的,一根解脱,六根互用。能力有多大?无一不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修来的,自性本具,所以成就大圆满。佛跟我们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话是真的,为什么证得大圆满而你什么都没得到?因为什么都是你自己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自性里头没有的一样也没有。你证到这个境界,你自性里面的性体、自性的德用,德用佛说出三种:第一个是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第二个是德能,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能力,万德万能,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样样都会,没有一样不会的;第三个相好,无量无边的相好,依正庄严,自性里头本具的。我们在经上看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看到《华严经》上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是世尊为我们略说,简单介绍,透一点讯息,全是自性本具。

  我们讲自性的德能,眼见见遍虚空尽法界,没有障碍。我们现在这个「见」很可怜,隔一个墙壁,墙壁那边我们就看不见,甚至于隔一张纸,纸的那一边就看不见了,我们的见有碍,佛的见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是本能,我们今天本能丧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告诉我们,「出现品」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一切众生自性跟佛没有两样,同一个性体,自性里面的功德,大家都一样的。佛跟众生平等,具足般若智慧、德相,德就是能力,相就是相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语道破,佛跟众生是怎么回事情?一句话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把自性迷失掉了。自性的性体你没有办法觉察到,自性的德用完全迷糊、不见了。实在讲,不是不见,是变质了,把无量的智慧变成了愚痴,把无量的德能变成了贪瞋痴慢,把无量的相好变成了五浊恶世。怎么变的?唯识所变。什么叫「识」?妄想、分别、执着是「识」,妄想是阿赖耶,执着是末那,分别是第六意识,变成愚痴、变成烦恼、变成恶报,这么回事情!哪一天你开悟了,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掉了、统统放下了,不再有这些东西,心里头真正清净,恢复到清净平等觉,那个时候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境界转过来了。

  佛说得清楚、说得明白,我们真正想学的人、真正想有成就的人,不能不做一个大的转变,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哪里转起?我常常奉劝同学们:从自私自利转起。我们今天转不了,就是过分的自私自利不肯放下,自己以为放下了,实际上你一分一毫都没有放下。为什么?不能随缘,不能够恒顺众生,没有放下。念念之间,自己都是高人一等,自己都在那里享受特权,与众不同,没放下。真正放下的人,一定跟大众和光同尘,没有自己。大家说好,都好,一切随顺,随顺里面具足真实智慧、具足无量善巧方便,成就自己的大智、大德、大能,天天在增长。奈何习气烦恼在当中障碍,心里面想,可是事实上做不到,麻烦在这里。所以修行修什么?克服自己,要做克己的功夫。恒顺众生,就是恒顺性德;不能恒顺众生,就是违背性德。违背性德是迷,恒顺众生是觉悟。这里面有真实的智慧,六道里面的众生不能够理解。

  怎么精进法?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听从佛陀的指导。经典上指导我们,经典太多,不晓得从哪里学起?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好记!我们五个科目提出来之后,洛杉矶的印海法师看到,他欢喜赞叹,跟我讲:「净空法师,你这个方法简单明了、好记好修。」对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这五个科目,这简单: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一定要念兹在兹,要真正去落实,不能落实又有什么用?这五个科目要记得很熟,实在讲不难记。三福十一句,每一个同学都很熟,六和,这还有什么问题?三学是戒定慧,六度很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常常念的。我们必须念念落实,能帮助我们见性。这五个科目全是性德。如果见性了,这些东西自然具足,真的是痕迹都没有,自自然然圆满具足。我们现在没见性,这是诸佛如来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学,我们依照性德来修。性修不二,修成了就见性,这一点都不假。

  『普见法界尽无余』,性德流露。『无碍地中无等用』,这是说的作用。「无碍地」,如来果位上,所有一切圣贤、凡夫种种不同的地位,他都能起圆满的德用,没有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彼眼无量佛能演』,结归到佛的天眼。佛能表演给一切众生看,无所不见、无所不闻。举一个「天眼」,我们就想到「天耳」,天眼无所不见,天耳无所不闻,境界跟这个完全相同,换一个字就行了,「佛眼」广大如虚空,换一个「佛耳」广大如虚空,佛的六根通利。能演不是演给自受用的,这一点诸位同学一定要知道,如果能演还有自受用,是凡夫不是佛。欲界第五层天,化乐天就是变化自受用。他化自在天福报最大,自己有能力变化,不需要使用,化乐天会变化来供养他,他接受供养。实在讲,他化天跟化乐天非常相似,只是在福报上讲有胜劣之差,其他我们看不出差别。

  变现的报土自受用,这是佛对凡夫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圆教初住,你们想想,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离了,还有什么话好讲?这是「结其甚深」,这说「佛能演」。清凉大师末后有几句话说:「既言普见法界,非局未来」,这句话补充得好!因为天眼主要是讲见未来,既然见法界,法界里面包括了十方三世,当然不局限在未来。这个话是方便说,对哪些人说?对别宗说,「于未来门,普见法界」。第十首:

  【一切众生具诸结,所有随眠与习气,如来出现遍世间,悉以方便令除灭。】

  这是「漏尽智力」。「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就是烦恼断尽,这个地方讲的烦恼是无明烦恼。我们知道,在大乘圆教里面讲,菩萨有四十一品无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一品,在我们《华严经》上就是同生性,这是我们现在正好经文才念过去,我们念到异生众,念完之后再念到同生众,同生众就是同生性的菩萨,跟佛相同。我们离开佛教的名词,说话就方便,大家就好懂。同跟异是讲用心不同,你用心跟佛相同就叫「同生」,你用的心跟佛不相同就叫「异生」。佛是什么心?佛是真心。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也好,处事待人接物,我用真心,跟佛相同,这叫同生。我用的心是虚伪的心、是染污的心、是高下心,跟佛不相同。

  我们这些年来,为了学习方便起见,把真心说成五种,真心是什么样子?我们方便说五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是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例外的,我们就是「同生众」。假如跟这个是相反的,你用的是虚伪心,不是真诚的;你用的是染污心,不清净;什么叫染污?有贪、瞋、痴、慢。有贪瞋痴,染污了;有贡高我慢,不平等;迷惑颠倒,你没有觉悟;自私自利,你没有慈悲,这是凡夫,这是六道众生!我学佛,我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但是不纯,这里面还有夹杂,夹杂得不多,少分,你是相似位,你还是异生众。同生众里面完全不夹杂了,完全不夹杂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是明心见性。你还有少许夹杂在里面,夹杂得再少,你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还是凡夫,在大乘法里面称为「外凡」。凡夫有「内凡」、有「外凡」,内、外是从六道做界限,六道里面是「内凡」,六道外面四圣法界叫「外凡」。完全用的是真心,跟佛相同了,这叫圣人,凡圣的差别是在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所以,这个事情做不得假。

  我们怎么学法?这二十个字放在同学们面前,你天天看,你天天学,学会了,不知不觉就契入法界。所以大家要知道,骗人最后原来是自欺;利人到最后的时候,原来是自利。念念想到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庄严国土,不要去庄严你那个家,你那个家太小了。世间人勤苦经营,庄严他那个小环境,自私自利的小环境,不像菩萨,菩萨庄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他怎么庄严法?我们讲经讲到这个地方,我不说,诸位同学应该要明了,怎么庄严法?自己像一尊佛。自己的形象,学佛学得很像,就是庄严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剎土。我这个样子可以给娑婆世界众生做榜样,什么样子?真诚的样子、清净的样子、平等的样子、正觉的样子、慈悲的样子,可以给九法界众生做榜样。我的行为:看破的样子、放下的样子、自在的样子、随缘的样子、念佛的样子,形象!这二十个字是形象,做出来自然就庄严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剎土,以此为供养。上供十方佛,下供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是未来佛,所以用供养,恭敬供养。供佛跟供一切众生,心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没有说对佛加一分恭敬,对众生减一分恭敬,那你还是凡夫,你还是异生性的菩萨,不是同生性。

  我们天天在学《华严》,如果诸位真用功,真能够像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我们讲到哪里,这个境界就契入到哪里,这一部《华严经》讲完,诸位都成了法身菩萨。圆满成佛我不敢讲,法身菩萨纵然不能证得,也相似。不到分证位,相似位就不错,相似位肯定超越六道轮回,这个可以打包票的!相似位的菩萨。虽然是相似位的菩萨,你的智慧德能超过别的相似位的菩萨,《华严经》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注解,「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无疑」,自己到什么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疑惑都没有,「亦知众生漏尽涅盘」,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这个意思,诸位必须要明了,不知道自己就不知道别人。如果说知道别人,不知道自己,没有这回事情,这讲不通的,一定是知道自己,然后知道别人。「于此正知」,这叫智力。我自己的烦恼有没有断干净,自己清楚。『一切众生具诸结』,这个「结」就是烦恼,大乘经上常讲「结使」。世间人也讲,这是很多年前我在台湾的时候,看到有一个电影广告,我没有看过这个电影,街头广告,这个字很大:「心有千千结」,这个事情麻烦!「诸结」实在讲无量无边,一般讲结使烦恼就是讲的见思烦恼,六道轮回里头的,这个东西不断,出不了六道轮回。

  『所有随眠与习气』,「随眠」是讲的种子,这是法相唯识宗里头所说的。《华严经》是唯识宗六经之一,他们所依据的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华严经》是其中的一部,所以这个经里面对于法相唯识说得很多。「随眠」是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没有遇到缘它不起作用,好象在睡觉一样。「习气」是讲残余的、微细的烦恼,不容易断尽。「习气」也不好懂,古大德讲到这个名词,举个比喻说,譬如酒瓶,盛酒的酒瓶,把这个酒倒掉得干干净净,里面也擦得干干净净,确确实实没有酒了,那个酒代表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尽了,确实没有了,闻闻那个酒瓶还有味道,拿这个来比喻习气。所以烦恼容易断,习气难除。阿罗汉见思烦恼确实断掉了,有习气在。佛在经上举的例子,说得很多,有人他有贪的习气,有人有瞋的习气,有人有傲慢的习气。他贪、瞋、痴有吗?他真的没有了,习气还在,他已养成这种习惯了。什么时候习气断尽?辟支佛,比阿罗汉又高一等,断习气!习气用什么方法来断?至诚、礼敬,能帮助你断习气。真诚比什么都重要!

  这两句是讲「诸漏」,是讲所断,后面两句是讲能断。『如来出现遍世间,悉以方便令除灭』,真的,佛要不出现到这个世间,世间人没有能力断烦恼。所以古时候印度这些宗教,实实在在了不起,他们修禅定,能修到第八定,世间禅定到了最高峰,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不能够突破六道,三界六道他出不去。为什么?他是伏烦恼而没有能断烦恼,出不了三界。佛出现在世间,帮他一把,佛教他。教他这个方法,这是「方便」。诸位一定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他说是依二谛,依世谛说、依真谛说。世谛也叫俗谛,就是方便说;真谛是真实说,依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给你说真话,那个真实说还是方便说。

  这就奇怪了,那真的真实呢?真的真实不可思议。凡是能够思的、凡是能够说的都是方便,否则的话,我们拿六祖惠能这个公案来讲,「真实、方便是二法」,能大师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看看,这个公式好!能教你开悟,一句话都不要说。不准你有念头,不容许你有思考,不许你说话。禅宗里面的公案,我们读了一些,不知所云,不晓得他们在表演什么。老和尚考验学生,问他一个问题,这个学生才要开口说,马上立刻把他嘴巴捂住,他开悟了。他怎么开悟的?我们想说话,有人把我们嘴巴捂住,我们会不会开悟?我们不会。他为什么会?他到了开悟的边缘。祖师用这种方便的方法来帮助他,一开口,一堵住,悟了。不思议、不可思议,放下思议就入境界。入了境界之后,你可以思,你可以说,为什么?那个时候思而无思、说而无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那就是佛法了。

  我们今天是什么境界?说跟不说是二法,思跟不思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如来出现在世间,我们怎么会懂得这个道理?但是问题是今天我们虽然听说了,只是听说而已,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现在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入这个境界,不入境界不得受用。不入境界,妄谈佛法。甚深佛法是有对象的;没有对象,谈什么?谈了他不懂,不但不懂,往往错解意思,误导众生,这个情形自古以来常见。所以甚深大法,古来祖师大德不轻易说,没有对象。由此可知,方便法里面,这里头有高下层次不同。对我们这些凡夫,这些大德们跟我们谈的是下下方便法;对那个将要开悟的人,说的是上上方便法,善巧方便可多了。

  佛所说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法,目的是令众生除灭烦恼习气而已,都是帮助你这些,这真正的利益众生。你要是不能、不会,那么你的利益是阿赖耶识里面种下菩提种子,这一生当中得不到受用,来生还继续搞六道轮回,那就不知道你哪一生哪一世有缘再遇到佛法,再接着再干。这一桩事情,对我们来讲,我们过去无量劫中,生生世世就是这样错过来的,这一生运气不错,又遇到了。如果这一生我们的缘殊胜,我们真正能把握住,这一生肯定成就。善导大师讲得好,能不能成就「总在遇缘不同」。缘是佛缘,得有这么一批好的同参道友,天天在一块切磋琢磨,大家在一起互相的研究讨论,共同在一起学习,都能把佛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有成就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三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的赞颂:

  上面我们将第七段金焰菩萨的赞颂介绍过了,赞颂的内容是如来果地上的十种智力。清凉大师在末后跟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十力:智是体,力是说作用,「然智即力,更无别性」,这些话为我们说明一个事实,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能力、技巧,无一不是生于智慧。佛法所求的,没有别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诸位想想这桩事情重不重要?智慧的反面是愚痴,觉悟的反面是迷惑。我们想愚痴、迷惑都不是一般人情愿要的,人人都想有智慧,人人都想有觉悟。究竟圆满的大智大觉,是佛法之所修,是佛法之所得,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任何宗教都应当修学佛家的智慧德能。为什么?才能够成就、办妥世出世间一切的事务。日常生活的事事务,无论你在这个世间从事于哪个行业的这些事务,交际应酬的事务,应酬的范围要是扩大,不仅是你周边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还包括着天地鬼神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你跟他们交往、跟他们往来,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是不行的。

  所以我从出来弘法的那一天,那个时候在台北,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是三十三岁,我请求「中国佛教会」,好象是设计委员会,请这里面的大德认真的开个会议,替佛教做正名的工作。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现在社会大众提起佛教,误以为它是个宗教,而且是个迷信的宗教,是泛神论的宗教,就是多神的宗教,多神的宗教要跟基督教相比,那差很远,基督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佛教是多神教,多神教是低级的宗教,这成什么话?佛教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很不幸变成宗教,而且变成很低级的宗教,怎么讲也讲不过去。我那个时候提出来,也写了一篇文章,希望「佛教」里头加两个字。中国人自古以来言语文字都讲求简要详明,所以「佛教」这两个字很简单,在古时候不会产生误会,为什么?古时候没有「宗教」这个名称,大家都知道是教学,所以儒教、佛教、道教三教鼎立,几千年来中国这么大的幅员、这么多的众生都是接受三教教育。

  佛门本身也称「宗教」,可是意思跟现在宗教的定义完全不一样,佛教里面自己称「宗教」,是因为它有宗门、有教下,所以简称为宗教。宗就是禅宗,在中国佛教大小乘一共有十个宗派,除禅宗之外,其余的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是这么个意思,跟现在一般讲宗教完全不相同。为什么称为宗门教下?它教学的方法不一样,差别很大。宗门的教学不用教科书,它不用经典;教下一定要依教科书,教科书就是经典,这个差别就大了,手段不一样。教下这九个宗派有经典依据,所以它教学的对象是中下根性的人,像读书有一年级、二年级,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按部就班,次第相授。而宗门是天才班,它不需要小学、中学、大学,他直接就是研究所,那是天才,那不是普通人。他有没有三藏经典?有,什么时候学?悟后起修。没有大彻大悟之前不看经典,这个方法很特殊,悟后之后再来看经教,不但速度快,成就也惊人,为什么?他懂得经的意思,真的是一闻千悟,那不是普通人。

  我初学佛的时候,对禅也挺有兴趣,我读佛经,第一部经是《六祖坛经》,丁福保居士的《笺注》,我头一部看这个。那个时候没有入佛门,没有入佛门的时候,在朋友家里过年度假,我到台中在朋友家里面住了一个星期,他家书架上有几本佛经,这个《坛经》丁福保居士注子,我看得很有兴趣,我就利用那几天从头到尾把它看了一遍,很欢喜。所以以后认识方东美先生,方先生问我看了些什么佛书?我就告诉他,他听了之后摇头,他说:中国惠能以前没有出现过惠能,惠能以后也没有出现过惠能,那是天才,那是不能学的。于是他建议我从法相入门,介绍我《百法明门论》,窥基大师注解,《唯识二十颂》、《三十颂》、《成唯识论》,他要我从这些地方入门,确实这是中下根性所走的路。我也找了这些典籍来看,说实在的话,看不懂,法相分析非常周详,我嫌它太麻烦、太繁琐了,哪有禅宗这些典籍这样的痛快?我知道方老师讲的话是有道理,禅宗是靠悟性,没有高度的悟性,烦恼习气不断,你要是学这个,那就是古人所谓「野狐禅」,会走火入魔,走火入魔就变成邪知邪见,狂妄自大,佛家讲的「起增上慢」,果报必定在三途。

  以后我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看法几乎都一致,可是教给我入手的方法,三位大德不一样。章嘉大师教我从戒律入门,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从《印光大师文钞》入门,从小部经学讲,我对这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一心一意跟李老师学讲经,全心投入。自己并不觉得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对于法相名词、教义教理也很自然的投入,这个方法长年熏修,自己境界的提升,烦恼习气的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的。在这个修学过程当中,法喜充满,学习的情绪高涨,现在一般人所说的「有成就感」,年年都有成就感,每一部经讲圆满的时候,欢喜,再选下一部。有时候一部经重复讲很多遍,遍遍都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悟处,所以我讲经的心得、经验,常常提供给诸位同学。

  初学讲经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写讲稿。这一遍讲完了,我重复再讲第二遍,我前面的讲稿能不能用?不能用。如果依着前面讲稿去讲,那你是毫无进步,你已经退堕了,你在敷衍塞责。应当怎样?就当这部经没有讲过,从头到尾再准备,重新写讲稿,这有悟处。然后你把你第二次讲的跟第一次讲稿对比一下,你就晓得了。同样一部经,讲的遍数愈多愈契入,宗门里面讲的「悟处」,遍遍都有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这个不但是我自己的经验,李老师他也常常跟我说,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古今中外弘法的这些大德们都有这个体验。讲多了自然就讲熟了,熟能生巧,那个巧是力,体还是智慧,讲多了智慧开了。讲经,我们一般都说劝人断恶为善、破迷为悟、离苦得乐,要知道劝人同时就是劝自己。常常讲,是天天劝,不知不觉改变了,他的心不一样,念头不一样,念贪瞋痴这个念头少了,念五欲六尘这个念头也少了。你每天讲经,你天天想经里面所讲的意思,想着经里面的经文,这个念头多了,这叫修行,把我们往昔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想法看法,天天想经教里面的意义,这个取而代之。

  念头转了,行为自然就跟着转,言行就跟着转。天天在讲台上转念头、转思想,在生活当中转行为,所以不知不觉就有了成就,可观的成绩。古德教人「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有道理的。学东西,方先生跟李老师很重视,一定要适合自己的程度,不能学太深的。经卷展开自己感觉得有困难,你就不要学,为什么?那个经典不适合你修学,就好象学校里面的课程标准,那个课程是高年级学的,我现在在念小学,我念中学、大学的课本不适合,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程度,要知道自己现前学习的环境。如果是在家居士还有工作的,我每天能够用多少时间来学习。我在没有出家之前,每天学习的时间可以用四个小时就很不容易了。为了生活要工作,每天工作八小时,工作时间没法子学习,只有利用早晚的时间,早晨早一点起来,可以用一个小时,晚上晚一点睡觉,晚上可以用三个小时,充分的利用星期假日,不容易!如果是出家人,一般寺庙里面工作也很多,你真正想学,可能还会有障碍。为什么?你的同参们看到你学他没有学,他心里难过,往往嫉妒障碍,不让你学习;你能讲,讲得很好,他不许你讲,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所以李老师跟我们这些学生们讲过很多遍,你们学讲经,他笑笑:「讲得不好还无所谓,人家笑话笑话你,真要讲好了,你就走投无路。」这话真的,一点没错!真讲好了,哪个道场都怕你,跟你距离远远的!

  我早年讲经,住在韩馆长家里面住了十七年,才有一个「华藏图书馆」,谈何容易!图书馆成立的时候,只有五十坪地,台湾一坪,这个地方三十六呎,五十坪大概是一千多呎,不到两千呎,一百坪是三千六百呎,一千八百呎是图书馆刚刚成立,就这么大的一个场地,我们心里头都要有数。所以发心弘护正法,万万不能疏忽跟一切众生结法缘。如果你有法缘,这里障碍,那边还有缘,我还有路可走;如果你没有法缘,这里一障碍你死路一条,很难成就。李老师非常重视与大众广结法缘,我们这些学生在他身边,常常叮咛嘱咐。怎样结缘?真正的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主动的为大众服务。因为我们没有财力,没有办法用财物跟大众结缘,我们只有用劳力。结缘的场所,那最好的、最殊胜的,老师常常讲经,有许许多多听众,我们就做义工。他的讲堂有三个门,你在这三个门每一个门前,你都看到我们都有几位同学,在那里给人做招待一样,结缘!从大门口一直到讲堂,每一个门前都有我们同学在那里当招待,做义工。大众统统坐定,老师要升座讲经了,大概升座讲经之前三分钟,我们才入座。我们学生的座位是在最前面的两排,福慧双修。

  现在在这边讲经,听众很多,人数超过台中莲社、台中慈光图书馆。可是我们这边同学没有做义工的,此地专门有一批同修他们来做接待,他们来做护法,修福的机会也被人家占去了,我们自己这些出家人在此地,只有修慧,没机会修福。在此地享福,修慧享福,没有机会修福,这个事情应当多想想。我听说从中国来的一些同学,还有不少人有很好的烹饪技巧,可以修福,一下课到厨房里面去帮助工作。我告诉诸位同学,我往年在外国讲经,在加拿大、在美国,我常常下厨房,常常接触来听经的,几乎每一堂都不缺的。我们聚餐的时候,我在厨房里面烧菜烧饭,供养大众。许许多多地方、城市,我都下过厨房,我教他们做炸酱。因为在国外生活很辛苦,时间分秒必争,早餐非常简单,多半都吃凉的;还有许多中国人中年以上的,对外国这些口味不太适合。我在温哥华讲经,住在柯太太家里,柯先生从台湾到那边,这外国的味道吃不习惯,柯太太自己本身也不太会做菜,每一餐生菜,外国人的沙拉味道不好吃。我一动脑筋,这个生菜涂上炸酱就非常好吃,试验试验,这一试验成功了,她的先生非常欢喜。炸酱有好处,做一锅可以吃好多天,稀饭可以吃,干饭可以吃,面可以吃、面包也可以吃,非常方便。我们用这个布施结缘,广结善缘,让大家都生欢喜心,福慧双修。

  千万不要忘记,修慧不修福,果报是「罗汉托空钵」。证得阿罗汉果,出去托钵没有人供养,天天挨饿,什么原因?没福。如果专门修福不修慧,也麻烦,佛经上两个比喻,「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没有智慧,堕落在畜生道,投胎得个大象身,那个大象是国王的坐骑,一出来满身璎珞,福报很大,畜生!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这很有道理,不能不懂得,要抓住修福的机会。十七巷这边讲经,无论哪个同学上台讲经,在他还没有上台讲经之前,听众陆陆续续到达,我们都可以以义工的身分接待听众,跟听众打招呼,带领听众入席,给他安排座位,修福结缘。得自己干才行,自己要懂,很热心的去做,你的法缘将来就胜。你常常照顾别人,你所在之处自自然然有许多人照顾你,因缘果报如是。

  清凉大师说,这十种智力,要是对自己来说,也就是说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智慧能帮助你得清净心,能帮助你消除烦恼,我们常讲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统统帮得上忙;能帮助自己,当然你就能帮助别人。向佛菩萨学习,不再过烦恼的日子了,要觉悟。我们无量劫来堕落在生死轮回里面,佛在经上形容得好:「生死疲劳」,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疲劳,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你不想它,糊里糊涂这一生就过去了,你要想它就感觉得很可怕、很恐怖。如果你不想再干这个糊涂事,你就开始觉悟。你对这桩事情还感觉得无所谓,你还在迷惑,佛菩萨不会来帮助你,为什么?没有用,你还没这个意思。如果你真的感觉得这个确实不象话,死死生生有什么意思?在六道里面说实在的话,累积罪业,不是累积福德。六道里面的日子决定是三途的时间长,罪业多,三善道的时间短;我们的善念善行少,恶念恶行多,一定的道理。

  《百法明门论》讲,我们六道凡夫心所法,善法只有十一个,恶法有二十六个,恶法是烦恼,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善法只有十一个,太少了,而且善法的力量薄弱,烦恼的力量强大,我们一看这个头数,就会摇头。要想在这一生出离,抓住这个机会,能不能办到?能!印光大师教给我们的十六个字,如果我们真的掌握住了,依教奉行,这一生就能把这个事情办好、办圆满,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老人家告诉我们这十六个字,境界深广无际,我们要懂:「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就是佛菩萨标准的形象,确实简单明了,我们学佛,学佛的形象就学到了,八个字。还是以这个为基础,然后教给我们「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诸位同修要记住前面这八个字,如果前面这八个字你没有,念佛也不能往生。那八个字里头包括净业三福、六和敬、四摄六度,印光大师八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我们所说的虚伪、染污、傲慢、愚痴、没有慈悲,这是邪;闲邪,闲是防止。存诚,心里面常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说正反二十个字,印光大师就四个字:闲邪存诚,但是这四个字不好懂,我把它变成二十个字大家好懂。要落实,要真正做到。「敦伦尽分」这四个字就是净业三福,就是六和敬。他老人家言语非常简洁,真正说到了现前大众学佛成败的关键。说得再简单一些、再明白一些,要学着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防非止恶,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过,这一生就成就了。

  一定要做个好人,好人的标准,在佛法里面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我们在这之前讲过一遍,讲得也相当详细,可以给大家做修行的参考。特别要记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前面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他告诉龙王,龙王是我们的代表,十善业道会上的当机众,佛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句话了不起。《地藏经》上佛所讲的「知苦乐法」,谁知苦乐法?佛知,除佛之外谁知苦乐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个「一切」是指十法界,佛说出来,这是什么法?佛说「昼夜常念善法」,昼夜是不间断,纯善;「思惟善法」,你起心动念、你所想的是十善;「观察善法」,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言行必定与十善业相应,能令一切善法念念增长。后面还有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就能离一切世间苦。离一切世间苦果报在哪里?华藏世界,你就是华藏世界初住以上的菩萨。你们想想看,这个开示重不重要?十善业道通五乘佛法,五乘佛法的根本法,从人乘、天乘一直到一佛乘。修行根本的根本,就是三福里头的第一福,第一福「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有多么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第八段,法界菩萨的赞颂,他是赞叹佛往修十波罗蜜圆满,现在证得究竟的果位。

  【尔时法界普音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会海已,即说颂言。】

  这是说偈仪。请看第一首偈:

  【佛威神力遍十方,广大示现无分别,大菩提行波罗蜜,昔所满足皆令见。】

  这一段总有十一首颂,第一首是总说,后面十首是别说。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注得很丰富,因为这是菩萨主要的修行纲领,在一般大乘经里面讲的是六波罗蜜,《华严经》上把它展开说为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在后面加上方便、愿、力、智。十跟六只是数字上不同,内容没有两样,讲六波罗蜜,方便、愿、力、智都包括在般若波罗蜜里面,讲十波罗蜜就是把般若波罗蜜展开,这一条变成了五条。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实智,后面这四种就是方便智、权智,也叫后得智,两种智慧圆满,这才能圆成佛道。所以这个开合我们要懂得,实在讲是展开不增,把它减缩也没有减少。

  『佛威神力遍十方』。清凉大师注解「威神力略有三类」,第一个是「俱生力」,「谓风不动衣等」。我们没有这个威力,我们穿这个衣服,风一吹衣服就飘起来;再大的风暴,佛的衣角都吹不起来,显示佛的威神力,风不能动衣。我们在许多古时候雕塑绘画里面看到,佛菩萨穿的衣都很薄,好象很薄的丝织品,绫罗绸缎,当然它不是丝织品,为什么?丝织品要伤害多少众生的生命?不是丝织品,是天衣,天衣很轻,风吹不动,你想想看这个威力。第二个是「圣威力」,对于种种功德通达明了。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功德」两个字实在讲是因果,功是因,德是果。佛门里面最明显的例子说:「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禅定,因戒得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由此可知,功是修行的功夫,这个功夫是不浪费的,功不唐捐,必定有果德。世出世间修因证果这些事情,佛通达明了,这叫「圣威力」。

  第三个是「法威力」,菩萨的赞颂,法界普音菩萨的赞颂是属于第三种,法威力,这是讲波罗蜜圆满的法力。十波罗蜜,下面的赞颂、后面十首按这个顺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如来果地上这十种波罗蜜都圆满,所以称为威力。清凉大师有一些小注,我想这个小注我就不必说了,诸位同学如果有机会,古人的这些注解,清凉大师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学《华严》不能不细心的去参究。

  注疏里面接着跟我们说「波罗蜜圆满法力,令五根当中一切清净」,就是我们常说的纯净纯善。菩萨修学这十个纲领,真正做到圆满,你的心纯净,你的行纯善,这个时候感得的果报,大师在此地讲得好:「四支百节,有无量力」,四支是手足,整个身体,你要是把十波罗蜜修到家,修圆满了,你第一个所感受到的,你的身体就成金刚不坏身。它后面讲到了,你的身体有无量力,「故名坚固不可坏法身、常身、无边身」,金刚不坏身从哪里修来的?从波罗蜜里头修来的。「般若波罗蜜」称为金刚,大家念《金刚经》,金刚是比喻,法是什么?法是般若波罗蜜。在《华严》里面我们必须要理解,任何一法决定圆满包括一切法,这十波罗蜜亦复如是。任何一个波罗蜜,决定包融其他九个波罗蜜,这一波罗蜜才叫圆满。到底下「别说」,下面这首偈就讲到了。

  「布施波罗蜜」,布施里头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这个布施波罗蜜才圆满,少一条就不是纯净纯善;它是净是善,没错,不纯,还缺少一条。我们要想相貌端严、身体健康,你总找到修学的方法了。诸佛菩萨、缘觉罗汉,跟诸位说,个个都是金刚不坏身,他们怎么修的?令心纯善,令行纯净。这两个可以互融的,说令心纯净、令行纯善都是一样的,纯善纯净,你就得金刚不坏身。

  他的境界遍虚空法界,所以第一句里面讲「佛威神力遍十方」,遍十方就是无边身。『广大示现』是变化身,对于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所有一切众生,众生心里面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叫无边身,同时可以现百千万亿的身相,而且告诉我们百千万亿种不同的身相,不只三十二应。观世音《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我们知道了,略略举几个例子,哪能细说?细说说不完,举几个例子来说吧!《无量寿经》第二品里面举一个例子,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举八相成道的例子,我们要懂。佛身都能够随意的现,其他一切菩萨众生身,那还有什么问题?当然可以现。所以示现无量无边身,是广大示现。

  『无分别』,就是十身里面的「平等智身」。佛无论示现什么身,不但性平等,再跟诸位说,身平等。我们要怎么修法?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你一定要懂,总的原理原则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总纲领、总原则,我们一定要懂、一定要信,决定没有怀疑。怎么修?佛也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一切法从心想生」,我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想、常常想与一切法平等,你在修平等智身。上,我跟诸佛如来平等,下,我跟阿鼻地狱众生平等,说一个上、一个下,当中全部都包括了。功夫从哪里用?我跟蚊虫蚂蚁平等,你在这上用功夫,这些小动物你常常会遇到,你在家庭里面最常常看到的,厨房、洗手间,你看到蚂蚁,你看到蚊虫、看到苍蝇,合掌「蚂蚁菩萨、蚊子善知识、苍蝇善知识」,这不是精神不正常,修平等智身。它的身跟我们身不一样,示现的身不一样,它的性跟我们的性是相同,那是动物,动物都有佛性。更进一步,跟花草树木平等,跟砂砾微尘平等,这是依报,依报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怎么不平等?有什么贡高我慢的?

  佛的十种身怎么来的?固然是自性本具,也是多劫修行成就的,于一切法无一不平等。平等法里头就是一真,没有二,二就不平等,一就平等了。所以宗门大德讲得好:「识得一,万事毕」,什么时候你真正认识一,虚空法界是一,剎土众生还是一,什么事都没有了,天下永久太平了。我跟什么人不能相处?跟什么物不能相处?与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包括佛法界,决定是和睦相处,决定是互相敬爱,决定是互助合作、平等对待。觉悟的人有平等身,平等身从哪里来的?平等心变现的。

  『大菩提行波罗蜜』,这一句就是佛在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所修行圆满功德成就的果德。这个成就就是十波罗蜜行圆满成就示现,所以底下讲『昔所满足皆令见』。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学佛的同修,一入佛门,佛家非常慷慨大方,决不会吝法,你一入佛门,佛就把最殊胜的、最究竟、最圆满的方法传授给你。那是什么?「大菩提行」,你有没有得到?你自己不知道。「大菩提行」就是三皈戒,大菩提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三皈、五戒、十善,所以一入佛门就传授三皈戒。你看看这三条,第一条皈依佛,觉而不迷,觉是菩提;第二条正而不邪,正是菩提;第三条净而不染,净是菩提。觉、正、净是大菩提,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你行门里面十个纲领:布施,布施要与觉正净相应,持戒,乃至于愿、力、智,每一条都与觉正净相应,每一条目都是觉正净的落实,就传给你了。麻烦的是你很健忘,一转头忘得干干净净,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随顺旧的习惯,这就不能解决问题了。还是随顺烦恼,你不随顺菩提!

  波罗蜜,因为这里是偈颂,这是七言颂,每一句七个字限制,「波罗蜜多」,把尾音省掉了。波罗蜜是梵语,什么意思?用我们现在话来说是「究竟圆满」,我这个说法大家很容易理解,波罗蜜是究竟圆满。如果照印度梵文的意思来翻,翻作「彼岸到」,这是印度的文法跟我们中国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说话是「到彼岸」,他们叫波罗蜜,是这个意思。「到彼岸」,实在讲很像我们中国俗话里面讲「到家了」,就这个意思,功夫到家了,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

  无论世法、出世法,你做得很好、做得很圆满、做得一点缺陷都没有,就称为波罗蜜。我烧个菜,菜烧得非常之好,这个人烧菜的功夫到家了。这个人写字,字写得非常好,写字的功夫到家了。我们中国人讲「到家」,古印度的人就叫波罗蜜。佛讲经说法恒顺众生,就用众生这些简单的名词术语,显示佛教诲里面甚深的密义。布施到家了,这个意思你应该很清楚,布施怎么到家?布施里头具足其余九个波罗蜜,布施里面与觉正净三宝相应,到家了。布施里面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到家了。清净、平等、觉是三宝,又是三学:清净,净而不染,僧宝;平等是正而不邪,法宝;觉是觉而不迷,是佛宝。「清净、平等、觉」,夏老居士就安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你看看这个题目多殊胜!它又是三学:清净是戒学,戒是清凉法;平等是定学,定中一个妄念都没有,这真平等;觉是慧学,所以清净平等觉又是戒定慧三学。统统都相应,统统都具足,布施波罗蜜圆满了。漏掉一个、有一条不相应,你的布施就不圆满,只称为布施,不可以称为波罗蜜。为什么?不能称为波罗蜜,这个意思讲有福德,不能够成就功德;波罗蜜是成就功德,普通布施是福德。

  布施是修福大家都知道,福修的大小就是看你相应不相应,你能够与三宝、三学相应,与诸波罗蜜相应,这个功德大,你得「波罗蜜身」,佛果地上十种身,你得波罗蜜身。波罗蜜身是什么?究竟圆满之身。所以法身、报身、无边身、变化身、平等身、圆满身,你看看那身相,凡夫哪有?凡夫不会,所以身相很丑陋。我们确实是非常有幸,能够生活在这个世间,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我们还有缘闻到真经、闻到真法。不但是正法,正法里面的真法,问题就是我们信不信。果然真信,有这个愿希求,能解、能行,这个福报诸佛如来都赞叹,天龙善神都羡慕,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个世间灾难再严重,与我不相干。这个道理你们能不能体会得到?

  清凉大师在《钞》里有一段详细的开示,「令五根下,辨其果相。彼法威力中,诸度各有四相。」因为菩萨这十一首的赞颂,是赞法威力,他说各有四相,这四相我们应该要懂得。第一个是「断所对治」,这个意思要知道。「布施」,修布施波罗蜜的目的何在?布施是断悭贪的,悭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把它摆在第一。布施什么时候到圆满,成为布施波罗蜜?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悭贪的念头都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如何能令悭贪这个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前面说这个布施必须与三学三宝相应,必须具足诸波罗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才能有这种功德。第二个是「资粮成就」,资粮是讲你成无上道的条件。「资粮」两个字不太好懂,我用这个话讲,大家就明白了,我们修行成佛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十波罗蜜。佛这十个条件圆满了,他才证到无上佛果。诸位要记住,在菩萨地位上,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勤修不退,成就如来圆满果德的条件。

  第三「饶益自他」,益是利益,利益自己、利益众生。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相信佛的教诲句句是真话。世间人,中国外国,可以说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哪一个人不贪财?哪一个人不是天天在担心财宝得失?你要是问问他:「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担心货币贬值,担心股票起落。实际上他用错了心,这个与求财不相干。财从哪里来的?财布施来的,布施波罗蜜里头财布施,布施是因,得财宝是果,财愈施愈多。你不肯布施,你的财就那么多。财从哪里来?财是你过去生中修布施,你修得多,你这一生命里头就多;你修得少,你这一生命中就得的少。我要想我这一生当中发大财,我命里头没有财,想发大财行不行?行,只要你肯修财布施,你对于钱财毫不吝啬,乐意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他们有需要的,你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你修这个因,果报就现前了,果报现前就是你的财源源源不断而来。佛这个道理,大小乘经论讲得太多太多了,奈何一般人不肯相信,对佛这个话不相信,还是拼命去想赚钱,想种种不善的念头,「怎么能赚钱?损人利己,这才能赚钱。」谋财害命,干这个事情,这个社会上是太多太多了。

  我这几天还听同学们告诉我,他说有一些馆子里面的东西生意非常兴隆,吃了常常想到这馆子里去吃,连小孩都不例外,吵着闹着非得要到那家去吃东西。结果以后一查,什么原因?他饮食里头掺杂着毒品,让你吃了上瘾,非到他家去不可,谋财害命!还有我听说,娱乐场所、跳舞厅放的冷气,冷气里面吹出来的风,里面也加毒品在里头,让你呼吸那个空气都得毒瘾,都上瘾,你常常想到那里跳舞。那个毒品吸进去之后,人精神兴奋。用这种方法来赚钱,错了!大错特错!他所赚得的全是他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一丝毫没有增加,他不懂佛法。将本求利,这并不懂得佛法,真正懂得佛法怎么样?薄利多销。

  一般人要赚厚利,菩萨赚薄利,换句话说,菩萨存心念念为社会大众服务,总希望一切大众得最好、最丰饶的利益,自己心里面很快乐。经商也是布施波罗蜜,货真价实,决定是取微薄的利益。绝对不是说我经商的目的在发财,不是!他经商的目的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人是菩萨商主,他的财源必定是滚滚而来。为什么?他在修因,因缘具足,怎么会不发财?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佛法布施,你初学佛,一进来一丝毫隐瞒都没有,把自己的底牌拿出来给你看,难得,不容易!决定没有吝法。千经万论,无量劫的修行,都不离三宝、三学、十波罗蜜,一进门就给你了。这是讲「饶益自他」。

  第四是「辨果」,这讲果报。果报,清凉大师这是略说,说六度的果报。布施,「得大财宝,朋党眷属」,我们学佛的人讲法缘殊胜,真的不是假的。持戒果报得人天,端正的福相。忍辱,这都是举一个例子,临终的时候身心安稳,不惊不怖,你不求往生,就生于天道。精进得「爱乐殊胜士夫功业」,世出世法都是精进才能成就。禅定得神通、得清净心。般若能离一切烦恼,能断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这是略举,到后面每一首偈再细说。总而言之,如果不懂得认真修学如来果地上十种圆满的波罗蜜,我们要成就纯净纯善就难了。这些果报,成就如来果地上十身的果德,我们看到、听到了,仰慕之心油然而生。有仰慕,发心认真学习,自然成就无比殊胜的功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段是总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三九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的赞颂:

  他的赞颂内容是菩萨所修的十波罗蜜。偈颂总共有十一首,前面一首是总说,后面十首颂是别说,每一首颂说一度。偈颂的格式都是前面两句是讲修因,后面两句是说得果。十波罗蜜也叫十度,我们通常讲六度,《华严》这里讲十度。十度的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开示,这是平时我们很少看到的,「十行十地」,这一部经自始至终都会讲到。

  我们要问,菩萨的阶位五十个位次,等觉我们不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试问问这些菩萨怎么修行的?我们细读《华严》就明了,就是修十波罗蜜。初信位的菩萨修布施,初住菩萨也修布施,初行位、初回向位、初地位统统都修布施。第二位的菩萨:二信、二住、二行、二回向、二地,全是修的持戒,科目是一样的,里面的内容境界不相同,地位愈高愈殊胜。像我们在学校里面念书一样,你念国文,小学生也念国文,中学生也念国文,大学生也念国文,课程的名称相同,内容有浅深不相同。佛家里面讲浅深粗细各个不相同,这个地方必须要辨别。大师在此地给我们略为介绍,这个略为介绍也分为十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先解释名称,名称这里头有通有别。譬如「波罗蜜多」,这是通,十个名词都有「波罗蜜多」,布施不同于持戒,持戒不同于忍辱,这就有别。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相同,前面两个字不同,名字里头有通有别。在《唯识论》里面为我们说明,波罗蜜多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波罗蜜多」,这个很重要。波罗蜜多,我们中国人把它翻成「度」,度众生的度,所以六波罗蜜也称为六度,十波罗蜜称为十度,这是中国人翻译的。六度跟十度,这个「度」是要具足什么条件?清凉大师引《唯识论》里面讲,要具备七个条件,这七个条件在法相宗里面叫做「七最胜」,七种最为殊胜。由此可知,我们修布施,或者修持戒,与这七个殊胜相应,你是修的波罗蜜,你是在修六度、在修十度。如果不具足这七个条件,你只是布施,只是持戒、忍辱,「度」那个字谈不上,换句话说,有布施没有波罗蜜。没有波罗蜜,这个布施是修的世间福报,我们常讲世间有漏的福报,果报出不了六道的范围。如果与这七最胜相应,这个修的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出十法界,这不能不知道。

  七最胜里头,第一个是「安住最胜」,「要安住菩萨种性」。一切众生种性不相同,像植物种子不一样,大豆是大豆的种子,芝麻是芝麻的种子,种子不一样,在佛法里面叫种性。要安住在菩萨种性,换句话说,不是二乘种性,不是缘觉种性,不是人天种性。我们要问:种性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样学习?种性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立志」,佛法里面所讲的「发心」。人要没有志,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就没有方向,你没有目标,换句话说,你这一生糊里糊涂过去了,你怎么会有成就?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有立志,他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他在这一生当中他认真努力,希望达到他的目标,这个人会成功,只要他有决心、有毅力,永远不退转,这肯定有成就。

  善根深厚的人,会常常想到:「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我为什么来的?」这个念头就是感,你有这个念头必定有应,这个应就是有帮助你的人,有帮助你的鬼神。哪些人来应?跟他志同道合,或者是明显的帮助你,或者是暗中的帮助你。你会感动鬼神,有跟你同一个愿望的、同一种爱好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就来了。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佛菩萨想帮忙也帮不上忙。这个地方安住种性:真正发的大道心,我要作佛。实在讲这种人很少,学佛人当中也不常看见。我这一生当中只有在《六祖坛经》上见到,我非常佩服。惠能到黄梅去参礼五祖,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你来求什么的?」他只有一句话:「我来求作佛」,我这一生没听人家讲过这句话,他来求作佛的。我们所接触的大众,所听到、所看到的,都是来问佛法里面一些问题,或者是求消灾免难,求福求慧。求福的多,求慧的就少了,求作菩萨、作佛没听说过。像惠能这样的人,就是「安住菩萨种性」,他不想做别的,就想作佛。我们有没有这个志气?真有这个志气,果然有这个志气,那你就是安住菩萨种性。作佛就要想到作佛的样子,像不像佛?佛要怎么作法?惠能大师求五祖教他,我们今天找谁?我们今天找经典,经典里面教导我们就是作佛的方法、作佛的理论、作佛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经戒,要像!

  第二「依止最胜」,你有了志愿,立了志,立志之后,你要想你的志愿在这一生当中圆满达成,你要依靠什么?这是一生修学最主要的,你要依靠什么?依止最胜是教我们「要依止大菩提心」。「菩提心」,马鸣《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不能剎那离开,念念都与大菩提心相应,决定没有一刻忘记。忘记就是忘失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忘掉了,菩提心忘掉,魔就来了,魔障就现前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菩提心,也是讲三个: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把经论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什么是直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就是直心。直心是菩提心之体,另外两种是菩提心的起用,有体有用。经论都讲深心,深心是至诚心的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是对人对事对物。

  什么叫做深心?古大德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好善好德」,《十善业道经》上所讲的,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好善。哪些是好德?我们说的十个字就是大菩提心,真诚就是至诚心,清净平等正觉就是深心,好善好德,后面一个慈悲就是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菩提心不好懂,佛说了三条,有体、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我把这个三条再化成五条,每一条两个字,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自他不二。我们的心要安住在这里,要依止,安住在菩萨种性,安住成佛,愿望要成佛,要证究竟圆满的佛果,一生以这个为目标,以此为方向,勇猛精进,不疲不厌,念念不离菩提心,这是依止最胜。

  第三个「意乐最胜」,意乐就是你的喜爱,你欢喜,喜欢什么?「慈愍一切有情」,实在讲就是菩提心里面大悲心起用。大悲心的起作用,是慈悲怜悯一切有情众生,这个有情众生包括九法界。九法界众生,这里面有智慧、有福报的人很多,还需要我们怜悯吗?凡是怜悯必定他还在受苦受难,没错,六道里面包括六欲天王、色界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都在受苦受难。他做天王了,还有什么苦难?无明没破,烦恼没断,色界、无色界虽然有相当程度的定功,烦恼伏住了,没有断,无明还在起作用,他怎么不苦?四圣法界里面的众生,这是九法界里面程度高的,他们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在逐渐逐渐断灭了,无明没断。从这个地方看都是「可怜悯者」。他们这些人,比起六道受的苦轻,只是对于宇宙的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名词叫「诸法实相」,不能够明了通达,这是他们的苦处。所以七种最胜里面,第三个意乐最胜,怜悯一切众生。

  我们就眼前来说,眼前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地球是娑婆世界的欲界,十法界里面的人法界。我们生在这个时候、这个地区,遇到了最浊恶的境界,佛在经上常说「五浊恶世」,浊是染污。现在这个时段、这个地区,染污非常严重,严重到了极处。我们一般讲有史以来所未见的,几千年历史记载所没有过的,染污到这个程度。恶是恶业,一切众生造十恶业,毫无忌惮,从前人作恶还害怕,怕人家批评,怕被人家知道;现代造作一切恶业,公开的,甚至于唯恐你不知道。这是什么现象?许许多多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真的这是末日之前的征兆。我相信末日,《古兰经》上常常看到的经文:「信真主,信末日」,我信,我信真主,我信末日,几几乎乎真主末日我们都看见了、接触到了。我们生在这个社会,这社会里面的众生真的是可怜,我们要有慈悯心,慈悲怜悯,要做出最大的牺牲奉献。

  第四个「事业最胜」,要「具行一切事业」。「一切事业」是什么事业?教化众生的事业,帮助众生回头是岸,帮助众生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这是在现前社会里面,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教化众生第一个重要的课程。印光大师,西方世界等觉菩萨来示现,他这一生当中,我们仔细观察他的事业,以言语、以文字劝导一切社会大众「敦伦尽分」,伦是伦常大道,敦是老老实实随顺自然的大道、自然的秩序,随顺自然、回归自然,这个意思深!人道,什么是人道?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儒家把它归为五大类: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伦理,这是自然的秩序,天然的大道。这不是哪个人创造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你说这是人发明的,你仔细观察,这个大道畜生道里头有,最明显的、最普遍的,你看蚂蚁、你看蜜蜂,它有组织,它有尊卑少长之分,它怎么懂得?如果再微密观照,所有的动物都有,我们才晓得这个不是人发明的,不是人说的,佛家讲「法尔如是」,是自然而然,所以才教人「敦睦伦常」。人人都能够遵守,人与人的关系就好了,自自然然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它的果德,从小的讲,家和万事兴,社会祥和,天下太平,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就有福了。如果伦常这种自然的规矩法则丢掉了,不要了、不讲了,随顺自己的烦恼欲望,毫无忌惮,这个社会就大乱。社会这一动乱,天灾人祸就来了。天灾人祸从哪里来?你感召来的,这个果报很可怕,全面毁灭的果报。

  人不知道反省,没有人教导他,他也不接受人的教导,诸佛菩萨、善神离开了,走了。谁进来?妖魔鬼怪都来了,你这个事情怎么会不麻烦?妖魔鬼怪来了,你还会有好日子过?他们来助长你的恶业,你跟他接触你还非常欢喜,你很容易接受他的调教,都造作恶业,这还得了吗?菩萨要挽救这些众生,所以无论从事哪一种事业,他的目的都是在做转移风俗、转移一切众生邪知邪见,菩萨用这个功夫。众生最大的错误观念是贪而无厌,我们冷眼观察这个世间,我们周边一些熟悉的同修们,有在家的、有出家的,终日忙忙碌碌,从早到晚,早晨很早起来,晚上十二点钟都不得睡觉,忙些什么?值不值得那样繁忙?要仔细观察一下,冷静去想想,你就晓得不值得!都忙着名闻利养,心里他不是安住在菩萨种性,他安住在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念念希求,要想得到,得到之后念念又恐惧,怕失掉,生活在这里面,这个多苦!多可怜!他迷了,迷得太深,迷得太重,佛菩萨来帮助他都回不了头,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所求的是什么?财色名食睡,求这个东西。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这五条是「地狱五条根」,你要真正是得到,得到一条就把你拖到地狱,要五条都具足那还得了!阿鼻地狱永不翻身,他不知道。

  佛菩萨种种的事业,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到他所示现的一切作为,无一不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醒悟过来。人,我到这个世间来不是为名闻利养的,不是为五欲六尘。看看释迦牟尼佛,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不贪图名位,不想做国王,不贪图富贵,真的就是一桩事情:帮助人觉悟。你们所希求的,患得患失的,他全部放下。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生活太容易了,谚语所谓「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这个事情很容易解决。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他日中一食,他不是日食三餐,三衣一钵,随遇而安,晚上走到哪里,找一棵大树底下打个盹就可以了,休息一下精神就恢复了,你看他多么自在、多么潇洒!过的是人的生活,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清净、身清净,生活环境清净。心转境界,不为万物所动,他过的是正常生活。我们今天已经把自己忘掉了,随着妖魔鬼怪的旋律在乱舞,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听凭外面环境来摆布,你说可怜不可怜?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一切事业,一个事业具足一切事业,那是什么事业?现在我们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个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叫「一切事业」。上面两个字好,「具行」,具是具足,他在这里行一切事业。你要是不懂「具行一切事业」怎么讲法,你就想想释迦牟尼佛一生,你想想他是不是具行一切事业?想想中国孔老夫子,想想这个世间所有宗教创教的这位大德,他们都是能够具行一切事业。

  第五「巧便最胜」,那就是讲方法,帮助众生、接引众生的方法无比殊胜,现在人讲的「高度的艺术」。表现在哪里?生活,生活高度艺术;工作,也是高度艺术;接众,跟大众往来,显示的高度艺术。经里面讲:「要无相智之所摄受」,高度的艺术是最高,也是我们讲究竟圆满智慧的起用,你没有智慧你谈不到艺术。所以他有无相智,无相智是离一切相,这是真实智慧。离一切相才能真正得一切相的受用,这个受用是正常的;着相的受用,受用不正常,那个受用,我们常常讲得不偿失。为什么?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正常的受用一定与自然相应。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受用不正常,科技虽然方便,我们享受这个付出多少代价!回想六十年前、七十年前,中国的农村,我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农村里面那个生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精神、身体毫无负担,那个生活是人的生活。

  我们接着看「七最胜」。前面讲到第五条「巧便最胜」,这个意思没讲完,还需要补充。「七最胜」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晓得,你学菩萨行与这个完全不相应,结果你一生所造作的统统是三界有漏福报,与菩萨行完全不相应,真是可惜!「巧便」,善巧方便殊胜,必须是以无相智为依据,没有真实的智慧不能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我们讲到现代社会众生,迷恋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带来一些方便,不知道我们付出的代价非常惨痛。想想过去科学技术没有发明的时候,我们过着随顺自然的生活,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众生,确确实实显示出心安理得。理,随顺自然,生活、工作、应酬安闲自在,都能够随顺自然的常规,过的是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在生活方面许许多多好象是带来了方便,没错,你有没有想象到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里最严重的是身心不安,可以说从出生到老死,你心都不平静,都不能够安宁。每天慌慌张张,我们现在讲紧张,精神紧张、身体肌肉紧张,在古时候没有听说过这种名词。

  从前我们旅行坐船,帆船、摇橹,好象是笨拙,但是它自然,现在想想那种生活,诗情画意,它多美!现在有轮船、有飞机,是很快,但你想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车、船、飞机排出来的这些染污的气体,造成空气污染,我们人都要呼吸空气。更严重的是造成臭氧层的消失,澳洲这个地区首当其冲,澳洲上空,面积差不多有整个欧洲那么大的臭氧层被破坏了,阳光没有臭氧层的隔离,直接照到地面,人们在这种阳光照射之下很容易得皮肤癌,所以澳洲人得皮肤癌的人非常多。现在他们知道了,所以出门要带宽边的帽子,穿衣服一定要穿长袖,热天也要穿长袖。学生上学我们就看到了,你看他的服装防晒。这是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所付出的惨痛代价。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什么?核武战争、生化战争。古老的预言里面告诉我们,这个战争如果真的爆发,十六世纪法国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这个世界上人口剩下多少?「大七之数」,「大七」大概是指七亿!现在世界上人口将近七十亿,换句话说,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可以活下来,你想想这个代价付得多重!我们享受短短不到两百年的科学技术的方便,我们地球上人十个要死九个,有什么好处?现在还在不停止的在进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把这个地球毁灭誓不甘心。

  两个世界,不要比极乐,就是比一百年前跟现代,差别太大了。一百年前的人过的还像个人的生活,现在不像人的生活,人都变成机器了。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样最殊胜的善巧方便来摄受一切众生?这一句就是佛家常讲的四摄法,四摄法是讲四个原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个原则怎样来应用?那要靠高等的智慧。这个智慧里头最重要的,它讲「无相」,我们说无私无我才能做得好。四摄法传得太普遍,凡是学佛的人哪个不知道?哪个不晓得三学、四摄、六度?谁都知道。真正里面的意思又有几个人懂?这就少了。所以,四摄六度一般人去做,说实实在在的话,皮毛都沾不上,他所做的可能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下头没有「度」,没有「波罗蜜」,为什么?跟这七条、七个殊胜不相应。

   第六是「回向最胜」,经文里只举一个例子:「回向无上菩提」。可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说回向至少有三个目标:「无上菩提」是我所求,另外两条是「回向众生」、「回向法界」,这三条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无上菩提是「体」,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回向法界是「相」,回向众生是「用」,有体、有相、有用。体相可以互转的,无上菩提是体,法界是相;法界是体,无上菩提是相,体用可以互相转变。所以我们着重的是什么?着重回向众生,回向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诚心诚意,全心全力为众生而不为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可以舍己为人,欢喜!一点困难都没有,就像慈母对她的婴儿一样,真正是彻底的牺牲奉献。要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九法界苦难众生,没有见性的众生都是苦难众生。

  最后一句是「清净最胜」。这一句非常重要,决定不失清净心。不失清净,诸位就要记住,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们想想《唯识论》上讲的七最胜,我们说这五条跟七最胜相应不相应?说一个清净,其余四个都包括在其中;换句话说,修十波罗蜜、修四摄法,要与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真诚是体。「不为二障间杂」,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是贪瞋痴慢、是分别执着,所知障是妄想,我们一般讲成见,执着成见,自以为是。只要有这些东西夹杂在里面,就把你的最胜破坏掉了,你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换句话说,你不老实。我常常说,讲经的时候说过多次,很多人拿些问题来问我,我说凡是来问问题的,都是不老实。老实人哪有问题?回家去老实念佛就好了,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问题就说明你不老实。于是我就知道了,有很多人见到我不敢问问题,装老实,他不是真老实,他在装老实,这里头就有真假之分。真老实是真没有问题,他相信了,「这一句佛号就能成功,我把什么都放下了」,他肯定成就。如果还有疑惑,疑惑放不下不能不问,为什么?疑惑是菩萨严重的障碍。

  佛陀出现在世间,帮助这些菩萨断疑生信,疑要不连根拔除,他的信心建立不起来。所以佛度众生,两种根性的人很容易度,佛不费力气。一个叫上根利智,他聪明、他有智慧,一闻千悟,一听他都明白,他没有问题。另外一种下愚,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听话,他老实,这种人好度。谛闲老和尚那个锅漏匠,就是属于这一类人,下愚,教他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你什么都不要想,天天就念这个,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晓得什么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他也不想什么好处,反正师父教我这么念,我就这么念下去。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他成功了。三年时间不长,这是老实人。谛闲老法师对他的赞叹,在当时中国那么大,出家的大德法师很多,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讲经弘法的大法师,谛闲法师说:「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你」。真的,一点不假。我们没有听说哪个方丈、哪个住持和尚、哪个讲经的大德往生站着,走的时候,死了还站三天,没听说过,你才晓得老实人可贵。

  我这一生当中,看到、听到的,念佛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坐着走的,没有生病,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总有十几个人,我们听了很感动。这些人给我们现身说法,我们何必还要打妄想?为什么还放不下?自己跟自己做对头,自己跟自己做障碍,把自己一生的大事耽误掉了,这个都是心地严重的染污而不清净。我们明白了,学佛就要从这些地方学,万缘放下,真放得下。世出世间事决不去打听,打听是什么?攀缘。随分,别人来跟我说我也听,我一听我明白了。

  今天社会一些状况,我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天天天下太平,没事。偶尔同学来跟我说一说哪里发生什么事,他主动来告诉我,我没有向他打听,放下了。同学们往来,你来看我,我很欢喜,你离开的时候,我们心里痕迹都不留。我没有电话、没有传真,跟外界完全隔绝,清净!现在人说老实话,唯恐自己心地清净,身上还带个手机,不自找麻烦吗?手机不说别的,我就感觉那个电磁波会影响你的头脑;我也听人家讲过,手机用多了,头脑半边头都麻木,你说这个伤害多大!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什么原因?都是放不下。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后面做了一个总结:「若七随阙,非到彼岸」。这七条,随便缺个一条两条,你不能到彼岸,那就不能叫「度」,不能叫「波罗蜜」。「应各四句分别」,这个「四句分别」我们要知道,「四句分别」是什么?举一个例子:布施,是布施不是布施度,这个世间人很多会做。为什么说「是施非度」?他确实在做布施,以财布施、以法布施,他与前面讲的七种殊胜不相应,所以他是施,不是度。第二种「是度非施」,这个人的心与七种殊胜相应,他并没有做布施,他看到别人修布施,别人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他欢喜赞叹,他这个欢喜赞叹的心具足七殊胜,他是度,他没有施,这个欢喜赞叹的功德,比那个修布施的人不晓得要大多少!他具足波罗蜜。第三种「是施又是度」,这是真正通达佛法的人,是大乘菩萨,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与七殊胜相应。第四种,他不是施也不是度,看到别人修布施也欢喜赞叹,「哦!你做了很多好事!」自己的心与七殊胜不相应,所以这种欢喜赞叹,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蜜。一定要懂得,你要不懂,你怎么个修法?大乘法无比殊胜,你要不读经,你要不研究教,你修的是什么行?绝对不是凭自己的想象去做那就行了,要知道我们平常想象都是妄想,不能成就。

  大师为我们以十段分别说明,第二个「出体」,第三个「辨相」,这两条省略,到讲解偈文的时候再说。第四段讲「建立」,什么叫建立?「为十地」,十地菩萨修行当中对治十种障碍,十种障碍除掉之后,你就证十种真如,所以有十波罗蜜。由此可知,十地是正智,前面我们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在做预备工作,到十地对治十种障,这十种障是无明里面的障碍。前面对治的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里面的障碍,那个障碍断掉,你不能见性;无明障碍破掉,才明心见性,地上菩萨称为摩诃萨的道理在此地。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解释,用六度,大乘法里头常讲的。六度,因为有六种业障、很深重的业障,为了对治这六种障碍,「渐修佛法,渐熟有情,故但说六」。六度懂得了,十度你自然就明了,十度是六度的展开。

  六度的前面三种:布施、持戒、忍辱,这个我们先不讲度,先就讲福报,这个世间人最喜欢的。你讲度,他还害怕,说要了生死、出三界,他吓死了,他不愿意离开六道轮回,他希望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享富贵。那么你能够修布施、能够持戒、能够忍辱,佛讲这是「增上生道」。道是六道,「增上生道」,这个「上生」是人道、天道,六道里面把阿修罗也算一道。修这三种得到的果报是什么?大财富,经上讲:「感大财体及眷属故」。你施财,你决定得财富;你施法,你决定增长聪明智慧;你施无畏,你决定得健康长寿。财布施,用财物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法布施这大家都懂,把如来无比殊胜之法介绍给一切众生。无畏布施里面,最重要的,现在大概我们同学们都做到了,素食,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杀生。另外一种,贫病,孤儿、老人,没有儿女、没有人养活的这些老人,我们看到有许多老人院,有许多孤儿院,许多医院里面有穷苦的病人付不起医药费,对这些人的布施叫无畏布施。

  在过去,放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现在放生变质了,变得非常可怕。我这个地方做法会,预定哪一天我们举行放生,到处去买鱼、买鸟,这些猎人这一天特别去捕获,为什么?今天有生意。你要不买,他就不去抓了,抓了卖不掉。你们有这么多善心人要放生,他特别去抓。这不是放生,是害生,这不叫修无畏布施。所以我现在很少讲放生,变质了,被一些恶人利用了,好事变成恶事,我们不能不知道。但是放生的心、怜悯一切众生的心要常有。现在的机会非常难得,住在城市里面都是超级市场,看不到活的东西,大概真正非常活的东西,可能有一些海鲜餐馆里面养在玻璃缸里头,我看到有些鱼、有些龙虾很活泼,在里面游来游去,你向他们买,买了之后到外面去放生,它可能会活。一般超级市场买不到,都是冷冻的。放生不在多,有缘嘛!买个一条两条,一只两只,自己带到河边把它放去,不要搞大规模的法会,那个招摇生事,不是好事情!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智慧,你做的才是真实功德,与七殊胜相应。

  后面三条:精进、禅定、般若,这三条是「决定胜道」,胜是殊胜,为什么?这个能伏烦恼。精进度懈怠,懈怠是很大的烦恼、严重的烦恼。我们修行功夫为什么不能精进?念佛念了这么多年,连功夫成片都办不到,什么原因?懈怠、懒散,学教不能大开圆解,参禅不能得定开悟,什么原因?懈怠。所以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佛讲善根,讲世间的三善根,就是世间法、六道里面这都是世间,所有一切善法是从三个善根生的:无贪、无瞋、无痴。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一个善根,精进。所以精进能得禅定、般若,「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这是修行六个纲领里面,前三条跟后三条用意不相同。

  又有一个说法,前面三条:布施、持戒、忍辱「饶益有情」,这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好处、有利益的。饶益有情是财布施,众生欢喜,你以财物去帮助他。不恼害众生,「忍彼恼故」,我们持戒、忍辱是能够忍受众生加给我们的烦恼。持戒的人决定不会伤害他人,别人伤害,我们能够忍受。后面三种对治烦恼,「勤修加行,永伏永灭」,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功夫浅的伏住烦恼,功夫深的烦恼就断了。还有一个说法,那是已经证果的菩萨,哪些菩萨?法身菩萨,法身菩萨修四摄六度,普度一切众生,他修布施、持戒、忍辱「不住涅盘」,修精进、禅定、般若「不住生死」,这就是《般若经》上讲的「无住涅盘」,生死、涅盘两边不住,这是讲成就的人。我们现在如果认真的修,虽然现在还不成就,但是与菩萨的成就相应。要真修!要真干!

  讲到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后面是方便、愿、力、智,这四种说实实在在的话,它的作用是帮助前面六波罗蜜达到圆满。方便可以帮助布施、持戒、忍辱,愿帮助精进,力帮助禅定,智帮助般若。所以方便、愿、力、智这四度,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我们常常说,讲六度的时候常常说,前面五度如果里头没有般若波罗蜜,是世间的善法,不能称为度,这是我们普通的讲法、笼统的讲法。严格的讲法,不但要具足般若波罗蜜,具足般若波罗蜜的什么?布施、持戒、忍辱是般若波罗蜜里面的善巧方便,精进要具足般若波罗蜜里面的无相的大愿,禅定要具足般若波罗蜜里面的智慧的力,般若波罗蜜里面要具足权智,那个智是般若的作用。方便、愿、力、智与瑜伽七殊胜完全相应,这种修法才是菩萨的六波罗蜜,是佛教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

  第五条讲「次第」,次第说:由于前面一条引发到后面,又「由后后,持净前前」。所以六波罗蜜的次第不能颠倒,前面可以引发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不能布施的人怎么能持戒?菩萨戒舍己为人,那怎么能持?比丘戒独善其身,所以小乘戒跟大乘戒差别在此地,小乘人独善其身,大乘人兼善天下。你不能布施做不到,自利利他统统做不到,所以那个次第可不能乱。现在时间到了,这个意思我们底下一堂再跟诸位报告。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四0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赞颂,十波罗蜜:

  在第一首偈的后面,清凉大师有一番很长的开示,给我们说明十波罗蜜的真相,便利我们学习。他的开示一共分成十段,我们讲到第五段「次第」,次第是不能够颠倒的,因为它前面会引发后面,譬如布施引发持戒,持戒引发忍辱,忍辱引发精进,它有这个意思在。后面的境界一定比前面境界要深、要微细,所以后后胜于前前,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这是说明它的次第。

  第六个是讲「相摄」,也就是讲互融、互遍。每一条,举「布施」,布施一定包括其他九个波罗蜜,这是必定具足的法门。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门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法门虽然不相同,体性是相同的,哪有不相融的道理?通常我们讲六度,我们举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决不恼害众生。把伤害众生的念头都拔掉了,无畏布施才做到圆满。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我们自己做出形象来,人家看到生欢喜心,看到心里有感动,这就是法布施。他要想学、愿意学,进一步教导他,那是成熟众生。所以任何一度都具足一切波罗蜜,这是相摄的意思。清凉注解文字不多,说得很好,大家自己可以看。

  第七段讲「修证」,修证是「五位通修」,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个位次统统都修。到佛的果地,十波罗蜜才是究竟圆满。圆满就好象毕业了,这个毕业有小学毕业、有中学毕业、有大学毕业、有研究所毕业,都是毕业生,程度可不相同。十信菩萨他也毕业了,像是小学,十住菩萨像是初中,十行菩萨像是高中,再往上去十回向像是大学,十地菩萨像是研究所。虽然都是毕业生,这里面的程度差别很大,位位都修,包括等觉,五十一个菩萨位次。

   所以有人要问,你们佛教到底修的是什么,我们跟他讲,我们修的是六度十波罗蜜,这是一点都不错。佛教我们学习什么?学习布施、学习持戒、学习忍辱,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这几个科目。这些科目要真正能够修好,像我们现在有没有办法直接来修?说老实话,我们做不到。你们听了前面讲的七种殊胜,你就晓得,世间人学佛,这个形象上学得不错,学会了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学的样子很像,用心不一样,心量不一样,他用的心没有具足七殊胜,心量不够大。这是《华严》教义,华严教的心量跟其他宗不一样,它起心动念所缘的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量多大!我们一般人常说「量大福大」,他量大。我们平常修行没有这么大的量,没有前面讲的七种最胜,所以修学的只是形式,跟实质上那差别很大,这个不能不知道。

   大师在这一条里面,他说这个十是就因位来说的,修因,「总有三名」。第一个是「无数劫,施等势力尚微」,我们现在就在这个地位上,我们现在学菩萨,学着布施、持戒,这个六度的力量薄弱,「被烦恼伏」,这不是事实吗?我们的功夫敌不过烦恼,换句话说,境界现前,贪瞋痴慢就起来了,布施不能够伏悭贪心,持戒不能伏恶业,忍辱不能伏瞋恚,你说怎么办?敌不过烦恼习气,这个时候,这个名称叫做「但名波罗蜜」。实在讲,天台大师的六即,可能是从这段经文所得到的启示,这很有可能,所以他将佛分成六个位次,名字佛位。如果我们修学六度敌不过烦恼,那叫「但名波罗蜜」,就是名字六度,名字六度有名无实。我们总要想想,佛教给我们修这六种,或者修这十种,目的何在?目的是破除六种坚固的烦恼习气,所以从修因、果报上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在什么程度。「无数劫」,可见得烦恼习气重!

  第二「劫去」,「势力渐增,能伏烦恼」,前面是无数劫,修到自己功夫能得力了,这个得力是能把烦恼控制住,有能力伏烦恼。我修布施,确确实实悭贪的心是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了,确实控制住,把它伏住了,说明你这个布施度起了作用。度什么?度悭贪;持戒,功夫得力,不但恶行你不会造,恶的念头也伏住,不会起恶念,不会再造恶事,这个持戒度有力量,这个时候叫做「近波罗蜜」,你跟波罗蜜靠近了。这种位次就是天台家六即佛里面讲的「观行即佛」、「相似即佛」,都是属于「近波罗蜜」。

  第三个「僧祇」,修行六度或者十度,这个力量非常之大,能够把烦恼断掉,这个经上讲「毕竟伏一切烦恼」,就是我们一般常讲的,见思、尘沙、无明断掉了,这就叫做「大波罗蜜」,在六即佛里面讲,这是分证即位,到如来果地是究竟波罗蜜。我们将天台六即跟这一段文字合起来看就不难懂了。在这一段里面告诉我们修证,证是断烦恼,断烦恼就证菩提。如果修这六种法而不断烦恼,这是修的三界有漏福报,与无上菩提不相应,那是福德,不是功德,这个意思我们必须要懂得。所以《华严经》经文里面,前前后后常常说「广大波罗蜜多」,也就是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所修的这十种法,确确实实永断一切烦恼。

  第八段是「约教」,从教学这一方面来说。「诸教可思」,诸教就是讲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佛陀的教学,决定离不开这六个科目。《华严》一切是讲圆满、讲圆融、讲互摄、讲遍摄,所以《华严》将六展开为十,十波罗蜜。《华严》教义一定是任何一法都融摄一切法,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清凉大师在《钞》里面说明,为什么小乘不能成就波罗蜜,什么原因?七种最胜他没有。小乘法里头不讲这七种最胜,换句话说,虽修这个法门,伏不住烦恼,这是事实。我们遇到小乘的学人,他们的境界我们很清楚,他们有善心、有善行,烦恼习气很难断,用什么方法断,他们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大乘菩萨善巧方便,用四摄六度。

  可是修行,诸位总是要记住,七最胜里头,第一条「安住菩萨种性」,如果没有这一条,真的就很难了。这是佛家常讲「这个人的根性如何」,先观察他,他是什么样的根性?这个人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起心动念为自己是小乘根性,他来学佛,入佛门,小乘根性,起心动念为自己。起心动念为自己,也能够为别人,这个比前面根性就高一等,能够想到别人,儒家所讲的「推己及人」,五乘根性里头这是天人的根性。能够厌弃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心心想出离,想脱离六道轮回,知道六道轮回很苦,但是没有发大心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根性是声闻根性、缘觉根性;发了菩提心,当中还夹杂着自私自利,这个菩提心不纯,这是权教菩萨;一心为众生,一心为正法住世,决不夹杂自己的名闻利养,不夹杂贪瞋痴慢,这是菩萨种性。这个种性的人不多,七最胜里头是头一条!

  不是菩萨种性,怎么修菩萨道?不是说不能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学,成绩是什么?名字菩萨。有没有好处?有好处,阿赖耶里头种下了菩萨种性的种子,种子虽然有了,它不会起现行。但是你要晓得,现前菩萨种性的人,是过去生中无量劫前种的种子,生生世世的熏修,在这一生它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就是起心动念怜悯一切众生,能舍己助人,我们一般讲牺牲奉献,把别人摆在第一,自己摆在最末后。这是阿赖耶识里面菩萨种子起现行、起作用了,非常的难能可贵。这样根性的人心量一定很大,性格豪爽,倾财仗义,乐善好施。他要发心学佛,学大乘就不难,往往很容易契入。清凉大师在小注里面,就五教来说:小、始、终、顿、圆,来说根性;我刚才讲的,是从五乘佛法来说根性,虽有不同,但是也很接近。

  第九段讲「观心」,「观心者,可以意得」,大师虽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钞》里头还是加以说明,怕一般人不能体会。这一条就是我们通常讲形式跟实质,观心是讲实质,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六度心,此地讲十度。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常常跟我们说明,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条件,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说因缘无量无边,决不是单纯的,非常复杂,可是这复杂的因缘里面,哪一个因缘最重要?我们称它做第一个因素,佛给我们说出来了。成佛第一个因素是平等心,这从观心上讲的。你成菩萨,六度心。今天是华严会上的菩萨,是十度心。你的心跟这个相应不相应?缘觉,十二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这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

  六道里面,什么样的心你会生天?上品十善、四无量心,这是生天的第一个因素。阿修罗,一般经上讲下品十善,掺杂着烦恼习气,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说哪一种阿修罗?阿修罗有四种,《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除了地狱道没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饿鬼有阿修罗,畜生有阿修罗。如果讲他修下品十善带着烦恼习气,那可以说畜生跟饿鬼的阿修罗。如果人天阿修罗,他修的善肯定是上品十善,贪瞋痴慢没有伏;换句话说,他没有慈悲喜舍,他有贪瞋痴慢。上品十善加上慈悲喜舍生天;如果上品十善加上贪瞋痴慢,天阿修罗。福报再稍微次一点,人间阿修罗,他得这个果报。

  人道,佛讲五戒十善心。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贪心,不管你贪什么,贪心重的人与饿鬼道相应。学佛贪图佛法,还是贪心,只是你贪的对象换了,用贪心学佛法,果报还是在鬼道,不过在鬼道里头会享一点福报,因为你那个对象还不错,大多数到鬼道里面当官去了。作城隍,城隍就是县市长,中国人讲的都城隍,都城隍就是省长。山神、土地,去做鬼神去了,贪图佛法。如果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那就当饿鬼去了,在鬼道里面受的果报就很苦了。地狱道是瞋恚心,瞋恚、嫉妒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什么?讲观心,你常常存的是什么心,就知道你将来会到哪一道。所以我们学佛,果真常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菩萨的心,你不作佛也肯定作菩萨。

  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一念相应心舍,则具十度」。舍就是放下。我初学佛,正式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舍而不取」这就叫布施,这就是施心。我放下,我决不求回报,我不想求要得什么,这个心是施心,与七最胜相应。「不为过非所污」,这是戒。过,种种罪过,就是烦恼;非,是讲种种不正见,邪知邪见。烦恼邪见不能够染污,这个心是持戒的心。「忍可非有为忍」,忍可,我们一般讲承认、同意、随缘、不要去计较,忍可有这个意思,他有也好,没有也好,这叫忍。这个意思讲得很深,在诸法实相里面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不能接受?你能不能同意?你能够接受、能够同意,这是忍,得忍心。佛在《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就是忍。《心经》上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忍。我们佛法常讲的「万法皆空」,你能不能忍?这上能忍,那什么都解决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

  「离身心相」,这才叫精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它十条都跟放下相应,放下身心世界,这叫精进。「寂然不动」,这是禅定,清净寂灭,如如不动。「决了无生为慧」,这是般若波罗蜜,决是决定,了是明了,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既然不生,哪里会有灭?当然没有灭。只要说一个无生,《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全都具足: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般若波罗蜜。「虽空不碍知相」,这是方便波罗蜜。虽然性体空寂,像佛在《楞严经》上说的,不碍万象发挥,这是方便。就说这个意识心吧,意识心是空的,找不到在哪里,像《楞严经》上前面七处征心,佛并没有问阿难真心妄心,没提真妄,心在哪里?阿难所答的心是妄心,七处都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这个意识心它能随缘现相。一些人睡觉都会作梦,梦中那个相是意识变现的,意识找不到,但是不碍它随缘现相,方便!

  我们现前这个相是怎么回事?阿赖耶所变现的,《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现在这个相是阿赖耶所变的。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叫方便。希望成佛,这是愿波罗蜜。成佛是为什么?成佛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决不为自己,这个愿是真愿。我自己早一天成佛,众生少吃一天苦头,我会全心全力帮助他;我要晚一天成佛,众生就多吃一天苦头。所以勇猛精进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地藏经》大家都念得很熟,光目女为什么那样精进?婆罗门女为什么那么拼命?因为她们知道,她早一天成就,她母亲早一天离开地狱,她要是晚一天成就,她母亲在地狱就多受一天苦。这个愿真实,这个愿的力量推动她勇猛精进。

  我们今天精进不起来,什么原因?众生痛苦好象跟我没有关系,我早一天成就、迟一天成就好象无所谓,《地藏经》上这些经文多念念!什么时候你能够体会到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剎土众生是自己的身相,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佛在经上虽然常常说,几个人承认?几个人认可?听听释迦牟尼佛说的是不错,不承认!不能接受。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你不是他、他不是你,坚固的分别执着,迷失了事实真相,所以悲愿发不起来。什么时候你体会到事实真相,那个悲愿才真正能发得起来,众生在受苦受难,就像自己亲生父母在受苦一样。不过现在人难了,亲生父母受苦受难他也不问,不像从前了。

  我往年在美国旧金山讲经,有个同修告诉我,这个做儿子的跟他自己太太商量好,把他母亲卖掉,他母亲受苦受难好象觉得跟他没有关系。现在是伦常道德已经断灭了,这个世间怎么会不遭难?怎么能把一般外面这些众生苦难看作是自己受苦受难?作梦他也想不到,你怎么跟他讲他也不会承认,他说你胡说八道,他说你头脑有问题,你应该看精神科医生。跟他讲假的他相信,跟他讲真的他不能接受,愿发不起来。

  诸位同学:我们现在接着讲第九「观心」,讲到「愿心」。「愿」后面是「力」,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思择不动为力」,思是思惟,择是择法、选择,不为动摇,这个是力。「决断分明为智」,智是正确的判断力,力是决定不会被外缘干扰,自己确实能有主宰。所以十波罗蜜后面的四种:方便、愿、力、智,可以说就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能够助成前面五度,这是连智说,助成六波罗蜜达到究竟圆满,它有这个作用。大乘法里面讲六波罗蜜没有说得这么详细,十波罗蜜说得详细,特别是对我们中下根性、初学的人来说,确实是很有利益、很有受用。

  后面大师在这里做一个结论:「一念方等,十度顿圆,纵七最胜,亦在一念,可以思准。」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一念方等」,这个「方」就是「才」,一念才平等,这个等是平等,十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佛的心是平等心。我们的心不平等,是希望通过修学十波罗蜜达到平等。果然一念平等,十波罗蜜一定圆满具足,就是七最胜也不例外。七种最胜在于一念,如果有二念,二念就不具足了。我们《阿弥陀经》里面常讲「一心不乱」,念佛的功夫是以这个为标准,以这个为目标,要念到一心不乱。到一心,十波罗蜜、七最胜统统具足。为什么?一念决定平等,二念就不平等。净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方法方便。禅宗用参究的方法,目的还是一心不乱。一心是禅定,不乱是智慧。用念佛方法来修就叫做「念佛三昧」,用参禅的方法来修,禅里头还有许许多多法门,把它那个方法贯在三昧前面,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三昧,三昧是一,方法不一样。我们念佛方法把这个境界说成为「一心不乱」,《华严经》里面称为「一真法界」,一个意思!我在讲经时常说,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是一不是二。大师说:「欲令行者,即之于心」,所以他在「观心」用了四个字:「可以意得」,还怕我们对这句话有疑惑,又做了这一番解释。从这些地方看到大师心很细,很慈悲,特别是对于后来的学者。

  下面是第十段,第十段是解释偈颂,请看第一首,第一首是布施波罗蜜:

   【昔于众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罗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见者生欢喜。】

  四句偈,前面两句是修因,后面两句是讲果报。大师在十波罗蜜每一波罗蜜前面都有简单的开示。舍己利人,这叫做布施。布施的体性,「无贪及所起三业而为其性」,最主要的没有悭贪心你才肯施,你才能施。三业是身、语、意,这是能施的工具。我想布施,我要没有身、没有语、没有这个意思,这个施不能够起作用,不能现行。所以形象不能不要,没有这个形象不能度无量无边众生,没有这个形象也不能成就自己无上菩提,所以形象非常重要,身、语、意三业这是形象。以无贪的心跟这个形象,这是能布施的性体。

  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是我们在平常讲席当中常常提到的。财布施的目的、总的目的,都是断悭贪。用这一个字财施,里面包括是什么?包括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用一个财来代表。换句话说,身外之物,包括自己这个身体,身体也是物,身体叫内财,统统能布施,现代人的话叫服务。我捐献一切财物帮助需要的人,这是财施。我没有财物布施供养,我用我的身体去当义工,去帮他服务,也是属于财布施,内财布施。这是一个道场,是一个社会慈善福利的机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看到的:养老院、孤儿院、医院,有很多年轻人利用假日或者利用他空闲的时间,到这里面去做义工,帮助大家去服务,不要一丝毫的报酬,这是他用身体布施,用他的劳力、用他的时间、用他的精神,叫内财布施。内财不一定是像经上讲的捐献器官,捐献器官也是属于内财布施。

  为大众服务,这种内财布施是非常普遍的,应当要学,断自己的悭贪。我们去帮人做义工服务,断什么悭贪?贪爱自己的身体,生怕自己身体劳累了,要好好的养息,这都是贪心。世间人常说「这个人懒惰,懒死了」,你想想这句话什么味道?懒惰会死,没有听说哪一个人勤快死了?没听说过。勤奋工作,尤其是做义工,舍己为人,那我们学佛知道,这个果报,身体一定一天比一天强壮;纵然是自己身体多灾多病,因为他为大众服务,大众的福报大,他肯利用自己身体为大众服务,他的业就转过来了,报也转过来了。为什么?不是自己的业报,众生的福报!是这么回事情。由此可知,利他才是真正自利,常常想着自己的利益,果报适得其反,得的是祸害,得的是灾难,真正利益得不到。很可惜,这个道理真正懂得的人不多。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认真努力去做,遇到有缘人要劝导他多修布施。

   财布施,果报得财富。法布施,目的是要断吝法的心,嫉妒别人善法的心,断这个烦恼的。无畏布施,是改变自己短命多病的业报。三种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尤其经上教导我们,『昔于众生起大悲』,昔是往昔,这是讲诸佛如来,他在过去生中修菩萨道,生生世世,于众生这一边生起大慈悲心。『修行布施波罗蜜』,诸位看到「布施波罗蜜」,布施你就要想到财、法、无畏这三大类的布施,波罗蜜你就要想到七种最胜。七种最胜里面,世尊教导我们常念善法,常念就是心善,那就是菩萨种性。思惟善法,这是天天想善,观察善法是行善。自己行善,看别人行善,这样才能够令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大师在注子里面说得很好:「因中,大悲行施,已该此三」,就是这三大类的布施。「此悲亦是七最胜中前三最胜」,安住最胜、依止最胜、意乐最胜,具足这三条。

  再看他的果报:『以是其身最殊妙』。财布施,你得财富,所以不可以吝财。在中国古时候,春秋战国时代,吴跟越,他们的历史知道的人很多,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他们这个国家的疆域就是在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这一带。在历史上,一个国家被灭亡,再能复兴起来太少太少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越王勾践复国是一个例子,他能够复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后能把吴国打败,把吴国灭了。吃尽了苦头,卧薪尝胆,那种忍受耻辱、雪耻报仇的意念非常强烈,他终于达成了。

  帮助越王勾践,有两个最得力的助手:文种、范蠡,功不可没,跟勾践同甘苦、共患难。范蠡聪明,跟这个大王相处二三十年,对他的为人了解非常透彻,这个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患难时他需要你,他也能信任你,安乐的时候他不需要你,不需要你他就不信任你,对你常常怀疑,麻烦就来了。所以国家恢复之后,吴国灭掉了,他就写信告诉文种:大王是这种性格,你要准备走路。文种半信半疑,被杀了。范蠡聪明,改换姓名逃走了,去做小生意。带着西施,西施是他太太,以前送给吴王夫差做情报工作,非常厉害的一招。吴国灭了之后,他把西施接回来,两个人逃了,去做买卖,做小生意。没有几年发了大财,发了之后他修大布施,把这些钱财救济一些贫穷苦难的人民,散财。散了之后,又从小生意慢慢做起,过个两三年又发了。

  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他跟这些众生结多少的恩惠!死了之后,中国人供奉他做财神,很有道理!中国大陆上财神是范蠡,他是一个发财的好榜样。财从哪里来?布施,欢喜财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他不享受,不愿意过富裕的生活,过很普通的生活,多余的钱都帮助社会大众,慷慨大方。现在我听说许多地方供财神是供关公,我不晓得这是什么意思,关公与发财好象不相干。供关公,关公是讲义气,特别是情义、恩义。中国从前敬关公是敬义气。人在社会,人与人之间要讲道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义气特重的人在历史上称为侠义,所以用关公来做财神好象没有什么道理。用范蠡是非常有道理,是一个发财人的典型模范,因果圆备。

  我们要想发财,应当向范蠡学习,修财布施。要想增长聪明智慧,你就要懂得法布施,决定不吝法。我教人、我劝人、我帮助人,我知道多少完全告诉你,一丝毫不保留。保留,果报是愚痴。世尊的弟子周利盘陀伽,我们大家都很熟,《阿弥陀经》上一开端有列他的名字,祖师大德讲解《阿弥陀经》,把他的故事也注得很详细。这个人世尊弟子当中,那真叫奇笨无比,找不到第二个了,没有悟性,又没有记性。他的哥哥比他早出家,他以后出家,他的哥哥都摇头:「这个人,弟弟怎么能学道?」带来给释迦牟尼佛看,释迦牟尼佛居然收了他,他哥哥也觉得很意外。教他念两句偈,念到下一句上一句忘掉了,再教他念上一句,下一句又忘掉了,一点记性都没有。佛分配他一个工作,教他每天去扫地,拿着一个扫帚,佛就叫他只念扫帚,天天扫地,扫了几年之后他开悟了,他明白这个道理了。世尊说他往昔的因缘,过去生中他是修行人,他是个讲经的法师,吝法,他所知道的讲一半还留一半。为什么?怕别人超过他,所以来生后世,生生世世得愚痴果报,这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样子。你要是吝法,自己手上有法物,好象有经书、典籍别人要,自己不看又不给别人,你来生得愚痴果报;你懂得,跟别人讲解,你还留一手,周利盘陀伽是例子。他要不遇到世尊,恐怕他的愚痴还要报很多世。这些我们现在明白,都是菩萨大权示现,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这个样子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欢喜修法布施,不但来生你更聪明、更有智慧,此生你的聪明智慧也年年增长、月月不同。为什么不修?修无畏布施,多多照顾无依无靠的老人、孤儿、贫病,生病没有钱看医生,没有钱买药,我们能发心帮助他们,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现代的人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自己一生当中勤苦的经营,总是想储蓄留一笔钱养老,还要留一笔钱准备自己将来生病的医药费,医药保险、医药费。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不是正确的,佛法里头没有。你留一笔钱想防老,你将来一定会老,你留一笔钱准备做医药费,你将来一定会有病。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还没有老,天天在想老,没有生病,天天就打算将来生病要留医药费,错了!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从来没有想过她老了,所以她不老;从来没有想过她要生病,所以她不生病。她每天修无畏布施,今年一百零三岁,还要照顾二十多家贫病穷苦的人,给他们送米、送油,天天跑,帮助他们缴房租,生病的时候带他们看病,帮助他们买药。她一生修这三种布施:财、法、无畏,特别着重在无畏布施。她自己本身没有财,她做义工,义务的照顾大家、帮助大家服务,她用内财布施,身体健康,一百零三岁,一点毛病都没有。所以她常说:「我们要长寿,不要老」,这个正确,要长寿,要健康,不要生病,她统统做到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照顾贫苦的人、照顾生病的人,就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是敷衍塞责,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我们从她看到她的因,也看到她的果报,再看看佛经,两下对照一看,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我们不能够疏忽。

  菩萨行门虽多,无量无边的法门,佛讲经说法把无量的法门归纳成十个法门,十波罗蜜,这十个波罗蜜还可以归纳,归纳成一个就是布施。你们诸位细细想想是不是?布施里面包括财、法、无畏三大类。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你是个持戒的人,人家对你放心,谚语常讲「财不露白」,怕你知道了,你起了恶念,你要来窃盗;你是个持戒的人,你看到了,放心,没有关系,他不偷盗的,他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他知道了没有关系,人家放心,没有恐惧,这是无畏布施!你修忍辱,没有关系,我说话说错了,得罪他,他不会记仇的,他不会报复的,他心安,这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加上后面方便、愿、力、智,全部属于法布施。所以我初学佛,向章嘉大师请教:「佛法我知道无比殊胜,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契入?」他老人家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清凉大师在经里面告诉我们,行门总结到最后一个字「舍」,舍就是放下,用舍心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就是波罗蜜。舍的心没有放下修这些,那是世间有漏福报,不叫波罗蜜。波罗蜜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清净心、无相智,修这十个法门,这叫波罗蜜。

  果报当中「财能资身,无畏益心,法资法身」,这个说得深、说得高。财布施能滋润我们的身体,健康长寿;无畏布施利益我们的心,什么心?慈悲心,必定是增长慈悲心;法布施是滋润我们的法身;「故得果身,身最殊妙」,以是其身最殊妙。我们离开清凉大师这个注解,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更容易理解:财布施,你的财用不缺乏,愈施愈多,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这个人一定得福报,福报现出来富贵相,这是身体富贵相;法布施,你得的是智慧相;无畏布施,一定得清净长寿相;这个讲法大家好懂,你现在得利益,「以是其身最殊妙」。

   由此可知,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常讲庄严我们自己的身相,也就是庄严佛家所讲的法相,现在我们一般所讲的形象。你走出去,你的形象如何能叫别人见到,对你生欢喜心、生尊敬心、生仰慕心、生效法心想跟你学。你是社会大众学习的好榜样,大众看到你才晓得怎么样能发财,怎么样能增长智慧,怎么样才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每一个人都希求,拼命在追求,可是怎么样?搞错了,他不懂这个道理,也不懂这个方法。他的结果是恰恰相反,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想得到这三个结果,他不晓得这里头道理。

  一般常人,我常常劝同学,你没有开始学佛之前,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原因在哪里?教你深深了解因缘果报,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用什么方法强求都求不得,不叫冤枉吗?命里没有的能不能求到?能,有道理、有方法,你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求儿女得儿女,求什么都能满你的愿。什么原因?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学、智慧的教育,智慧开了,没有一样不圆满。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意思没有讲完,我们下一堂课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