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晓富酸辣粉加盟:侗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54:39
侗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云贵高原东麓是我国主要的侗民族分布区,包括桂北、黔东南、湘西南所处的南侗及湘黔之间的北侗地区,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属于南蛮羁縻溪峒之地,宋明以后大量汉人涌入与当地侗、苗、瑶等少数民族杂居,迄今居住的侗族人口达200多万。这里保存着丰富的侗文化遗产,比如肇兴侗寨鼓楼群、增冲鼓楼、芋头侗寨、程阳、巴团、地坪风雨桥,以及堂安生态博物馆和颇具特色的侗族大歌。这些侗文化遗产达600多处,大多是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又公布这一地区的马胖鼓楼、坪坦风雨桥群、高椅村古建筑群、高庙遗址等侗族物质文化遗产为第六批国保单位。同时又公布了侗族萨玛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戏、侗族傩戏、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仅凸现了这一地区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而且提升了侗文化遗产保护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必将带动这一民族区域*、经济、文化的全新发展,乃至带动侗族群众生活观念,生活环境的全面更新。保护、传承、发展、研究侗文化遗产也必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内容。
        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各类文化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化史。侗文化遗产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它是在特定的民族区域、民族习俗、民族崇拜、民族语言、民族审美、民族制度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之所以称为侗文化,是它有系统的、完整的文化体系、文化特点、文化背景。它存在的形式及保护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的文化遗产,另一类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同时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侗文化遗产是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产物,其文化内涵及文化面貌是独特的,表现出文物的特性,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其二,侗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的空间,是任何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不能替代的,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三,侗文化遗产表现出浓厚原始文化的特点。一是体现在原始宗教文化上,是一个信奉“萨岁神”及“万物有灵”的民族。二是反映在侗族大歌上,这是侗民族特有的多声部音乐,它悦耳、清脆、悠扬、婉转、深邃、不矫揉造作,它的旋律是与天地人紧紧地融为一体的。其四,侗文化遗产具有侗汉文化相互渗透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传统建筑的营造手法上及传统节日上。

 

        丰富的侗文化遗产为侗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条件,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侗族地区摆脱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弘扬民族文化也已经成为当今侗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的主题,这是侗文化遗产特有的文化属性和内在的文化潜能决定的。目前,侗族地区依据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特征在架构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的工程,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贵州黎平县依托优越的侗文化资源,突出侗寨鼓楼、侗族大歌的特色,着力打造侗文化这块金字品牌,正续写着“歌的海洋,诗的家乡”这篇美丽的文章;湖南芷江县也提出了“弘扬侗族文化,打造江南名城”的口号,在保护侗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湖南省文物保护“五纳入”先进县;广西三江县依据丰富的侗文物资源加强了侗寨民居及鼓楼群、风雨桥的保护,开辟侗族民族博物馆,全面形成了民族文化支柱产业。由此,在全面实施“保护与开发侗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侗族地区广大群众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操得到了陶冶,侗民保护侗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充分展示出侗文化的精神魅力和它所具有的文化教育功能,使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彰显出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侗族地区这一特定山区条件的制约,侗族群众生活的整体水平还很低,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严重影响到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首先存在对侗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程度不高,陷入两大误区:一是丢掉传统文化,盲目抓住经济建设,只注重工业建设,农业建设和城市形象建设。因此,忽视了侗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出要用现代化的方式取代侗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要用一切手段改变侗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表现突出的是在侗族地区的城市基本建设中,都以现代化城市为蓝本,大兴土木工程,对古民居、古街道、古会馆、古庙宇等建筑全面拆毁,使侗族地区城市文化的个性荡然无存,可怕的是还欲将这种全盘否定式的做法引入山区侗寨。二是盲目开发侗文化旅游产业,寻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在保护与开发中不认真加强对文化遗产本体的科学保护和环境的管理,致使部分侗文化遗产遭到损毁和破坏。由于认识水平的问题,又引出了侗族地区专业人才匮乏和专项保护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不健全,人员少,专业人才奇缺是普遍的现象,特别是缺乏文物保护及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在经费投入方面,某些地方宁肯花费巨资修造形象工程,也不愿意从财政挤出部分资金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高科技管理人才的匮乏和经费的短缺,是目前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侗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保护格局。

        尽管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还存在诸多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操之过急,想在一夜之间把问题彻底解决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还应该抢抓西部大开发这个机遇,凝聚力量,提高认识,整合资源,突出优势,全方位提高保护管理的能力。

        1、进一步提高侗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是发展的主题,文化是发展的灵魂,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侗文化遗产才能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延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与经济的互动,逐渐形成保护——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

        2、掌握侗文化遗产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方法论,搞好侗文化遗产的保护。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原生态的整体保护,它涵盖的内容是物质文化的本体,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构成居住环境和文化面貌及城市(侗寨)格局的各种要素。因为一座古老的城市,一座古老的村寨,一处古文化遗址,一处历史事件旧址,就是一个地方一段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凝聚着历史留给后人的各类文化信息,这是现代城市无法具有的功能。因此,对侗民居的保护和建设不能采取旧城改造的做法,更不能采取承包商来承包修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建立新村,保护传统村落来减少人口对民居群的压力,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改善侗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坚持原址保护和环境保护及整旧如旧的方法,对侗民居本体和鼓楼、风雨桥、寨门及环境进行维修和整治。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自然侗寨、芦笙歌场的保护可以走贵州堂安生态博物馆的路子,在侗族地区建类似的生态博物馆;对生产、生活用具,包括侗文化的器乐、服饰、文献资料等的保护,应该建立侗民族民俗博物馆,征集有代表性的实物加以收藏陈列。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侗族舞蹈、音乐、民俗习俗等内容,整理成电子文本,输入网络进行保护,或以博物馆实物的形式进行陈列保管。

        3、加强合作,依法落实保护责任,保持侗文化遗产整体发展的优势。湘桂黔三省(区)要加强省际之间的合作,形成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局面。各级政府要依法落实保护责任,强化保护措施,加快文化、文物、旅游队伍的自身建设,全面落实侗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工作,实实在在做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位置、有责任、有人员、有经费。同时还要加强南侗与北侗地区的合作,逐渐形成湘桂黔侗文化遗产“两根扁担挑两头”的保护发展格局。两根扁担是指黔东南州与怀化市这两条纵势带,两头是指南侗与北侗。在两个纵向带中将选择贵州黎平、玉屏、锦屏,广西三江,湖南通道、新晃为发展点;在南侗与北侗地区又形成两个大的发展面,重点发展县是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靖州、芷江,贵州从江、榕江、镇远。这样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才能形成整个侗族地区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振兴。

        4、加强侗文化遗产的研究。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完善充实这个保护体系,更需要我们在工作的实践中去完善我们的认识,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保护与发展侗文化遗产的责任。湘桂黔三省(区)要共同制订侗族地区侗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繁茂的绿色植被,创建湘桂黔三省(区)文化、生态、旅游保护区,创立国家级侗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基地,并由此成立湘桂黔侗文化遗产研究所和侗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由三省(区)的文化、文物、民族民俗、建设、旅游等部门的专家组成,每年举办一次遗产保护年会进行学术交流。上述机构的研究保护费用,建议由三省(区)的人民政府解决,每年应该不少于300万元。保护科研机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侗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跨省(区)的侗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已经形成,意义非常重大,是一个科学发展民族文化的创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标志,文化也将成为侗民族发展的灵魂,我们期待着侗民族通过文化这座桥梁,走进一个全面大发展的繁荣时期。

来源:中国文物报2006.12.29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