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宝龙地板是几线品牌:中国人在澳大利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26:37
中国人在澳大利亚 

十几年前,由于政治原因,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待在国内,于是跑出了国。绝大多数人都是身无分文白手起家。他们在国外打黑工,打零工,干的好的赚出了学费然后半工半读。而且还要定期往家里汇钱,报平安。

  几年前,由于学习的欲望,一些人拼命挣钱或到处借钱,然后出国深造,学业有成后回国也被称为人人仰慕的“海龟派”。

  近些年,国内兴起了“留学热”。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家里有条件的,都纷纷踏上了这条路。父母不惜花尽自己毕生心血,也要把孩子送出国,认为出去了就会有出息。殊不知身在异乡的儿女却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且那些沾沾自喜的“海龟”也逐渐沦落为无所事事的“海带”了。

  几年后,我想您要是没留过学,恐怕都要被别人看扁。

  十几年后,我们见面打招呼就不再是“您吃了吗?”取而代之的则是“How are you”了。

  作为近期出国的留学生,我想讲讲我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已经在国内立稳脚跟的人就当是听故事,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出来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我希望你们好好读一下这篇文章,作为前车之鉴。



  我的文字功底不深,就当是和大家在聊天了。但是内容绝对真实。忘记说了,我本人在澳大利亚。(注:澳元 :人民币= 1:6 )

  A,男,19岁,国内高二未读完,过来先读语言,达到雅思考试5分水平后就读11年级。这边12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三,然后参加统考进入大学。他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语言学校周一到周五每天约五小时课,要记考勤的。一般要出勤率达到80%以上才合格。他第一天放学回家就按小时计算了一下每周逃多少课正好达到80%。平时作业一般是不写的,上课打盹,课间打牌,放学就直接到机房(台式游戏机厅)或者网吧打游戏、看电影、聊天。国外除了一些24小时的连锁店外其他都



关门很早的,唯有以上这两个地方通宵营业。这可美坏了他们。好不容易脱离的父母的“魔掌”,这下可算是自由了。他经常不回家,玩到第二天早上去学校洗把脸,然后“上课”。最高纪录是为了打个什么游戏(本人对这类游戏实在不感兴趣,所以叫不上名字来),在网吧的排行榜拿个靠前的名次,居然一个星期没出那小黑屋!我真是佩服!

  B,男,21岁,读TAFE,相当于国内大专。女朋友在英国读书,每天通电话至少两个小时,最高纪录一宿—12个小时!自己身边有三个固定的性伴侣。声称男人的生理需要是必须及时得到满足的。
,男,18岁,读11年级。老爸是国内某公司老总,有的是钱。一天三餐几乎都在餐馆解决,2元以内的零钱从来看都不看一眼就当作小费了。第一次回国给女朋友买了条镶有澳宝(澳洲很有名的一种石头)的项链,二百多块,买了之后还感慨,“第一次回去送这个东西是不是太寒酸了,人民币才一千出头!”第二次回去是半年之后,又买了块GUESS的时装表,小三百。结果不知怎么的分了手,回来后就向大家宣布:“我就当拿钱打发叫花子了!”每次从国内回来都要换一款当时最新的手机,在这边还又买了两部,说没事拿着玩呗。一高兴了就宣布,“今天我请客,说吧,吃什么。”唐人街是他经常出没的地方,所有馆子都去遍了,声称都吃腻了。烟抽的很凶,酒也经常喝,说要不然就不叫男人了。

  D,女,23岁,读研究生。和同学合租房子,因为这是最省钱的方法。每天自己做饭,周末到菜市场买水果和蔬菜,她可以一一列举出哪个地方哪家店的哪样东西最便宜。很少在外吃饭,如果是一天的课她会带饭,因为学校没有食堂,但是餐厅里提供微波炉和热水。如果几个朋友聚会,就选择一个家里地方大些的,大家各自带些材料或者一起去采购,然后一起动手做。

  E,男,25岁,在读研究生。由于在国内上过班,算是有两年经验,到这里很快就找到了份工作,老板是中国人,他一周干一个全天,住在老板为他提供的房子里,这样工资和房租就抵了。只是离学校比较远,要花路费和时间。但是他很精明,他知道所有可以省钱的办法。比如,哪家银行的利率最高,哪家店的生活用品最便宜,哪家店有打折的电话卡,甚至哪条线路的哪个时间段的车可以逃票。说到这个我还要补充几句,澳洲政府实在是不像话,学费,交通费每年涨一次,而且幅度都不小,更何况现在澳元越来越值钱,可他们对留学生却没有一点优惠政策。我们在这里不论买东西还是打工都要和当地人一样地缴税。人家打小就受教育要遵纪守法,所以他们会很自觉地买票。中国人,或者说中国留学生就不同了,大家对澳洲政府忿忿不平,于是“总结”出很多逃票的办法。也许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吧。



  这里是性开放国家,又有很好的避孕措施,很多女孩子都吃避孕药的。我身边就有不少,确实没什么副作用。不知道是药的成分不同还是中国人打思想里就不接受这种避孕措施,导致很多在国内的女孩子不敢吃药,怕将来怎样怎样。结果导致怀孕还要开刀做手术。
这种尴尬只有这个年龄段的人才会有,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都是一脸无奈。至于将来他们想的很少,是不敢去想,他们决定让一切顺其自然。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是到目前为止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太多的变化打乱了我们原本的计划,让一切变得陌生。和很多人不同,在国外的生活让我变得消极。我不喜欢这里。我想要我原本的生活。我想回国。

说真的,澳大利亚不错。唯一不好的就是看到很多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一些毛病,在国内,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就好象李斯著名的仓鼠学说——中国人属于那种在很悲惨的厕所环境里长大的老鼠,经常被挤兑,所以做人做事都小心谨慎;一旦环境稍微好点,又容易产生一些歇斯底里的自大症等等。 但,这种毛病在澳洲居然丝毫没有改变,让我实在百思不得其解。 这么好的一个国家,地广人稀,天高云清,福利好,物价也还可以,当地人也友善。拿了人家绿卡,做人家公民,居然还是能够保持着国内那种嘴脸——不可思议! 简单说一个例子。 中午去中餐馆吃饭。 我其实是向来不喜欢出国时候到中餐馆吃饭的,这跟外国人到中国到处找麦当劳一样,SB干的事。 但是因为是被包给一个所谓豪华团的,团餐都是预先定的,没有办法,那就吃吧。结果好。一个饭店里都是中国人。 我们去的地方叫凯恩斯,小地方,没人,就几家中国餐馆。可以想见,好几百中国旅行团的人都聚集在一个饭店里。 这是我第一个窝火的地方:当地的中国人跟在国内的中国人沆瀣一气。你TM旅行社安排到澳大利亚旅游做什么不能跟外国饭店订合同——无非是贪图中间弄点油水,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过那些饭店的接待能力? 5、600号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到达饭店,饭店的桌子怎么安排,怎么吃? 好,一等就是一个多钟头。 导游无奈的说,大家去逛逛超市吧。 等逛好超市出来——好家伙,又两部客车下来上百号中国人——看来,他们是要排我们后面才能吃到了。 第二个问题出现了。 我们团队里有个回民,不能吃猪肉。 跟老板提前说了好几遍。老板居然照样上汤——排骨汤。老兄。排骨不是猪肉啊? 只能再跟他解释,说有个回民,不能吃这个汤。 这个问题好解决啊。给他弄个小汤碗不就行了。 没想到老板娘居然就扳起脸了,开始训人。说,你们不早说? 跟你说三遍了!大姐。 接下来的举动就更出人意料。 老板娘居然走上来把我们面前的汤碗抢下,有个女孩子,碗还端在手上,被她劈手捋下,汤都洒在桌子上。 然后,她嘴巴里念叨着:不喝了,那就都不要喝了。一边说,一边把碗望大汤盆里丢,汤水四溅,好象是对付乞丐一样。 一桌子的人都气得跳起来了,什么意思? 她居然大着嗓门说:你们不是说你们是回民,有猪肉不能喝么? 我们说有一个回民,不是一桌子回民! 她看我们都站起来,个个脸色难看,大概觉得自己过分了,就找台阶下,说:你们早说…… 我们刚才说话你当我们放屁啊? 这饭还吃得下去么。 跟着,她老公来了。 按理说,他这种时候打个圆场,也就没什么了。 没想到,他走过来居然指着我们,劈头盖脑一句话:你们要吃吃,我们没时间听你们解释! 什么TMD屁话。 我们是吃饭,不是TM跟你讨饭来着! 一桌子人站起来,想也不想,拔腿走。 (呵呵,此情此景,让我回忆起当初在绍兴玩的时候遇到的那个撒泼的老板娘的事,“坑蒙拐骗哄”中的其他四位肯定有印象)。 刘德华在电影《金鸡》中有句名言:今时今日,这样的服务态度是不行的。 我的想法是,这对吊蛮的中国人夫妻,不知道对着澳洲的老外,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服务态度,还是只对我们这些从大巴上下来的国内同胞是这样的态度呢?假如答案是“是”。我只不明白,以他们那种做得跟猪饲料一样水准的中餐,以及今时今日这样的服务态度,他们怎么就能在澳大利亚混? 真的不是想以偏概全,因为一两个中国人的行为就将澳大利亚所有的华人都一棍子打翻。 但是在澳洲那些日子,实在是遇到太多类似的嘴脸,上海人,香港人,广州人,XX功招募的乡下人——对了,提起那个XX功,每到一个著名的景点,就有无数个破牌子举着。你搞政治可以啊,可是那么好的风景区,你好歹把牌子给整漂亮点,把衣服给穿精神点,别穿得跟乞丐一样,往风景区一站,就跟国内电线杆上的性病广告一样,多恶心啊。 扯远了。 总体来说,澳洲之行很愉快。但,旅行就是这样——愉快的东西不会让人记忆深刻。让你记忆深刻的东西往往让你痛苦。 所以出外旅行期间,每次住宾馆,虽然很累,虽然懒,还是尽量在走后把房间整理一下;旅行过程中注意把垃圾收拾一下;烟瘾也尽量克制下,不让吸烟的地方不吸。 不是为了做给谁看,就是不想沦落到跟某些SB同胞一个德行。

澳大利亚深知自己是个移民国家。在悉尼和墨尔本都有移民纪念馆,向人们展示着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从无到有的历史。里面有一些中国的物品,见证了中国人为开发澳大利亚做出的贡献。

现在的欧洲分为新欧洲和老欧洲,澳洲的中国移民也分为新移民和老移民。老移民大都已经入了籍,有的已经来了好几辈。一到下午两,三点左右,澳大利亚的小学和中学就放学了,常常可以看到夹杂在吵吵嚷嚷的白人学生中星星点点的亚裔小孩,有的看的出来是中国人。他们大都比较沉默,也不怎么和同学说话,不知道是因为刚来语言还没过关,还是和同学找不到共同语言。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看到他们,老觉的他们在受罪,你想想,一个人的童年要是每天都在这么一个环境里,还有乐趣吗?我不是说移民不好,没那意思。只要你付出的和你得到的成正比就好。

老移民有很多人很不错的。前文我的房东老太太就是一个。在去澳洲的航班上也遇到过很多,他们乡音未改,热情,知到我们要去那上学,就给我们介绍那的情况,提醒一些该注意的事情。他们大多年轻时因为各种原因来到澳洲,辛勤的工作使他们和家人能在这安身立命,等他们老了,干不动了,澳洲政府的养老金和医疗制度使他们生活无忧。

新移民中有很多是在澳洲学习完后申请移民的。没什么可说的。有那么一种移民,年纪不大,不知道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的二代,举止让人很是不爽。在中国人面前把自己当外国人,不理你外带白你两眼,在老外面前怎么表现也还是被当做中国人,我真怕时间长了他们会人格分裂。个中滋味,他们心里清楚。

还有一种中国人想在这说一下。台湾人。university of newcastle有很多台湾同学,其他大学也是一样。我们班就有好几个。我感觉,大陆去的同学思维还是很开放型的,只要是台湾同学愿意交流,我们都没问题。我个人就很有兴趣和他们交流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头脑中并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可有的台湾同学就很拒绝和大陆的同学交流,甚至都不和你说话,即使和你说话,让人明显感觉到他或者她带着很强的戒心。在university of newcastle的语言中心发生过一件真事,虽是我听说(因为我没读过语言,是雅思6。5直接过去的,嘿嘿),却是真实的。在一节语言课上,老师挂上了一幅大大的世界地图,让各个国家的同学上去把自己的国家用不同的颜色涂出来并简要的介绍一下。一个大陆来的同学上去后,用红色把台湾最先涂成了红色,台下掌声雷动(谁让咱中国学生多呢)。很多其他国家的同学面面相觑,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慢着,故事到这里还没完,因为教室里还有几个台湾同学呢。大陆的同学刚下来,一个台湾女生马上上去了,她很快把台湾涂成了蓝色。

我曾经和一个比较不错的台湾同学交流过这方面的看法。他说,你们大陆有很多缺点,我说这么大个的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没缺点呢,你要纵向比较的话,大陆这几年进步不是很快吗?他说,你们干吗非要统一呢?我说,假如现在在大陆执政的是民进党,在台湾的是共产党,你看民进党要不要统一,这是民族大义,不做不行,你以为我们非要你们那块弹丸之地呢。他说,你们的政治不民主,我说,民主也需要一个基础,现在大陆的情况稳定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是政治进步的基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些说中国不民主,应该现在就要搞民主的人,要么是智商太低,要么是别有用心。他不说了。

澳洲的中国人,有的是不想做中国人,有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是哪里人,有的……在中国,习惯于按月发工资,称为“月薪”。在美国,按年计算工资,称为“年薪”。到了澳大利亚,发觉这里是一周发一次工资,称为“周薪”。

  澳大利亚实行周工资制,每周四为发工资的日子。

  我问澳大利亚朋友,为什么澳大利亚要实行一周发一次工资呢?

  他们笑着告诉我,澳大利亚人对待金钱的观念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存钱,据统计,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总额突破12万亿元便是明证。也就是说,不分男女老少,不论城市农村,中国人现在每人平均差不多在银行里储蓄一万元;然而,澳大利亚人不存钱,没有储蓄的习惯,工资一到手就花,一直到花光为止!正因为这样,倘若一个月发一次工资,那么很多澳大利亚人会在月初拿到工资时花天酒地,而到了月底则揭不开锅。于是,只能改为一周发一次工资,尽量减少一次到手的钱不要太多,使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均衡一些。

  即便是一周发一次工资,在澳大利亚还是发生这样的现象:一到周四晚上,商场、餐馆、酒吧都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从周五到周日,商场、餐馆、酒吧的生意也都不错。到了周一,生意明显萧条。到了周三,生意最为惨淡。

  澳大利亚人调侃道,从周一到周四,他们过的是奴隶的生活;从周四到周日,过的是上帝的生活。

  也有的澳大利亚人这么自嘲,从周一到周四,他们是灰孙子;从周四到周日,他们是老爷!

  我问起他们的周薪,一位澳大利亚白领给我打了个比方,他每周的工资足够买一张从悉尼到欧洲的往返机票。

  据统计,2006年澳大利亚人的平均周薪为806.70澳元。即便是按照一澳元兑换六元人民币计算(由于澳元连连升值,在2007年4月已经涨到1:6.45),也要达到四千三百多元人民币。何况这仅仅是平均周薪,还不是平均月薪。

  按照2006年的统计,澳大利亚的工资收入,排在世界发达国家首位。按照收入的多寡,在世界发达国家中依次为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日本。

  我问起澳大利亚记者的周薪,他们告知记者分为十级,实习生(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期为一年,非专业的实习期为三至四年)的周工资为714澳币;第五级记者的周工资为1135澳币;第十级为1837澳币。

  澳大利亚人收入高,所以私家车像中国的自行车那么普遍。老百姓的住房,普遍宽敞。

  周薪低于300澳元的,为低收入者,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

  澳大利亚工资高,税收也高。澳大利亚采取累进税制,即收入越高,税率也越高,以尽量减少贫富差别。在澳大利亚,到了十八8岁就有一个税号,年收入二万澳元,交税15%;年收入四万澳元,交税21%;年收入十万澳元,交税40%。人们说,澳大利亚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即大富豪和贫穷的人都少,而占多数的是中产阶级。

  澳大利亚税收高,福利也高。在澳大利亚,生病有保险,失业有救济金,退休有退休金,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正因为这样,他们不必为明天担忧,也就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钱今天花。为了适合国民的这种消费心理,“周薪制”也就成为必然的。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太太生孩子,从住进医院待产,到满月出院,只要拿出医疗卡刷一下,一分钱都不必付。出院回家之后,医院还派出护士,到家里教你如何护理婴儿,直到你学会为止,而这些服务也都是免费的。

  澳大利亚的养老制度也很健全。公司里的员工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即男六十岁、女五十五岁,可以一次性从公司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退休金。退休金是由员工退休前缴扣和公司积累形成的,是法律强制实施的。另外,只要是澳大利亚的公民,男满60岁、女满55岁,每人每月可以从当地政府领取400澳元养老金。如果是单亲,不论是单亲父亲或者是单亲母亲,每月可以领取600澳元养老金。

  我的一位朋友,年龄超过六十,他拿出一张老人交通卡给我看,凭这张卡,他在悉尼只花二元五角澳币,就可以乘坐市内任何公共交通工具,不论乘多少次,不论乘多远。

  我在澳大利亚那么多天,没有在街头看见一个乞丐。澳大利亚完善的福利制度,使最贫穷的人也不必靠乞讨为生。

  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这就是澳大利亚实行的政策。

  高福利消灭了澳大利亚的乞丐,却成了懒汉的温床。

  在澳大利亚,什么事也不干,每周也可以领到158澳元的救济金。这为懒汉提供了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正因为这样,懒汉成了澳大利亚的“特产”。高福利造就了澳大利亚的一批懒汉。

  再说,心广则体胖。生活优越而又无忧无虑,加上喜欢吃高脂肪食品,又造就了澳大利亚一大批胖子。在澳大利亚街头,常可以见了“超级胖子”。中国的胖子,到了澳大利亚,可谓小巫见大巫。澳大利亚的胖子们似乎对自己那航空母舰般的身体,毫不在乎,依然大摇大摆走在马路上。在澳大利亚,我似乎见不到减肥广告。

  “懒汉多,酒鬼多,胖子多,苍蝇多”,成为澳大利亚的“四多”。

  澳大利亚的苍蝇多,是由于澳大利亚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苍蝇也就大量在牧场繁殖。

  也正是因为澳大利亚的高福利社会,偷窃、抢劫之类案件不多,社会安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