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知识产权贯标:常州市现代农业总体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1:33
目   录
一、序言.......................................................................................... 3
二、发展基础、优势、机遇和挑战......................................... 4
1.发展基础................................................................................. 4
2.比较优势................................................................................. 8
3.历史机遇............................................................................... 10
4.面临挑战............................................................................... 12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4
1.指导思想............................................................................... 14
2.总体目标............................................................................... 14
四、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市场选择与发展组织................. 16
1.功能定位............................................................................... 16
2.目标市场............................................................................... 18
3.产业发展结构组织.............................................................. 18
4.产业发展空间组织.............................................................. 22
五、主要产业发展与培育......................................................... 26
1. 优质稻米产业........................................................................ 26
2.花卉苗木产业....................................................................... 27
3.经济林果产业....................................................................... 29
4.设施农业............................................................................... 31
5.水产业................................................................................... 32
6.畜牧业................................................................................... 33
7.种源农业............................................................................... 35
六、农业产业化发展.................................................................. 35
1.龙头企业培育....................................................................... 36
2.新经济组织培育................................................................... 37
3.无公害基地建设................................................................... 37
4.物流体系建设....................................................................... 38
5.产业化运行机制................................................................... 39
七、近期推进重点和主要任务................................................ 39
1.积极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40
2.加快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40
3.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 42
4.努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42
八、对策与措施.......................................................................... 43
1.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宏观引导......................... 44
2.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持相结合.............................................. 44
3.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拓宽农业投资渠道......................... 44
4.创新产业发展管理机制,合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45
5.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45
6.转变农业管理部门职能,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 46
7.加大对总体规划的宣传力度.............................................. 47
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是由苏浙沪16个地级以上城市区域复合组成。区域内土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1%;人口约占全国的6%,其所创造的国内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约分别占全国的18%和19%(2001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内在潜质最佳、发展前景最被看好的首位经济核心区。跨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激励着上海加快了城市发展、“四个中心”(国际金融、贸易、经济和航运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又极大地牵动了整个长三角的联动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长三角各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承受着相同的压力。因此,苏浙沪二省一市联手共谋长三角城市体系构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整合和优化长三角资源和产业配置,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推动长三角新一轮高速发展以及成为中国率先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区域,已成为长三角各地区政府、企业和团体的共识,并已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付诸实践。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迈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步。
长三角区域内各个城市和各个地区,为能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新一轮高速发展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都已纷纷根据自身的区域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手制订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以期找准其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和角色,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与主导和特色产业培育,以期在新一轮区域产业分工中赢得先发和竞争优势,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优势型产业和特色区域,从而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常州农业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融入长三角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升产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增强在中高端农副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实现小康,是亟待探索的重大课题。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研究和编制,正是这种努力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基础
常州地处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地带,是我国最具盛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常州农业始终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其主要表现为: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2.67亿元,比1980年增长11.33倍;如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002年农业总产值为54.56亿元,比1990年增长87.75%,年均增长7.31%。在主要农产品生产中,与1980年相比,除粮食总产因耕地面积减少和生产结构调整而减少11.9%以外,油料总产增长312.4%,水产品增长736.1%,蚕茧总产增长117.4%,水果总产增长549.1%,茶叶总产增长68.8%。200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166.31万千瓦,比1980年增长104.1%,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已达到76%左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和水产养殖的现代化设施生产亦已有较大发展;2002年全市农产品商品产值达到71.56亿元,综合商品率上升到77.2%。
(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常州农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林牧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2002年的常州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占49.54%,林业占6.41%,畜牧业占16.89%,渔业占27.16%;在江苏省各大地级市中,常州农业的种植业比重最低,林业比重最高,淡水养殖业仅次于苏州市,农业产业结构的综合优化率位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在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种时令瓜果、时鲜蔬菜、小品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2年的4.51万公顷,冬作设施农业增加到近1万公顷;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经济作物比重有了显著提高。在结构调整中同步推进品种调优,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生产,如全市3.48万公顷淡水养殖面积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覆盖率已达到92.5%;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畜禽和瘦肉型猪已成为畜牧业的主导产品。
(3)基本形成以五大产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体系。常州农业在结构调整中,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加大了对部分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多年的努力,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养殖、地方特色畜禽、时令水果的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在全市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常州农业的六大主导产业,占农产品商品生产的75%以上,基本形成以五大产业为核心的农业商品生产体系,为常州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4)专业化和区域化布局的宏观态势已初步形成。常州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较为显著,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中,各地区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优势和特色产品生产,全市已经形成一业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村上百个,专业化生产乡镇数十个。如夏溪镇的花卉苗木,2002年底全镇花卉苗木面积达2210.67公顷,约占全镇耕地的88.52%,溧阳市平桥镇的板栗生产,总面积已达1533公顷;金坛市洮西镇食用菌生产面积达705万平方尺,是全省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长荡湖沿岸的洮西、指前、别桥、上黄、儒林五镇水产品产量之和占全市水产品产量的20%,产值占全市的29%,五镇渔业产值在其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3%、82%、73%、75%和77%。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区域集聚度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高,如武进东部的太湖沿岸低山丘陵,金坛西部的茅山地区和溧阳南部丘陵地区的林果茶综合开发,长荡湖和滆湖沿岸地区的特种水产养殖、以夏溪为核心洮平原的花卉苗木、平原圩区的优质粮油及城镇周边地区的蔬果和设施农业等,均已形成规模化成片的生产基地区,全市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布局的宏观态势已基本形成。
(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已有良好开端。随着全国主要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换为买方市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食用农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已得到普遍关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已经成为进入高端市场的重要前提之一。常州农业在发展中对此已有高度认识,围绕全市的主导产品和名特优产品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和基地建设,也已取得良好的开端。至2003年10月,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基地已达74个,总面积达2.14万公顷,并有59只产品通过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常州市农畜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全省率先通过省级“双认证”。
(6)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较大发展。“九五”以来常州将农业产业化列入农业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发展。据初步统计:我市自“九五”以来(至2002年上半年),全市共引进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三资”农业项目236个,投资总额13.09亿元,其中民间资本6.16亿元,工商资本2.83亿元,外商资本4.1亿元。投资在加工开发型的资金4.7亿元,占35.9%,种养基地4.2亿元,占32.1%。2002年全市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总投资近8亿元,其中,新增外资农业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近2000万美元。至2003年,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加农户的订单收购、加工企业带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地市场、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纪人等组成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目前,拥有如江苏晨风集团、中东集团等一批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苏浙皖边界市场、夏溪花卉苗木市场等各类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各类中小型贸易市场,2003年常州市已拥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9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9个,专业协会190个,吸纳会员2.5万多人,带动农户8.1万户,有效地衔接了种养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
.比较优势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常州农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表现为:
(1)区位优势。常州市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地带,在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导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中,是一个重要的枢纽点。境内有沪宁、宁杭、锡宜、常澄等高速公路,有104和312国道,有沪宁和新长铁路等主干公路和铁路沟通市内和区际联系;北依长江,中有京杭大运河,南临太湖,也有方便的水运条件;常州机场拥有飞往国内10多个大城市的航班。陆路二小时经济圈可以覆盖长三角主要的大中城市,三小时经济圈可以覆盖长三角的极大部分区域,对于以鲜活产品为主导的农业来说,常州农业在长三角的市场区位是相当优越的。
(2)资源优势。常州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缘,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裕,土壤肥沃,生物适生条件优越。全市拥有宜于经济林果的低山丘陵,有养殖条件优越的大面积湖泊和池塘水域,更有广袤的冲积平原,有利于发展多样化特色农产品生产;2002年底,全市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108公顷,人均农业用地0.146公顷,在长三角地区是农业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农产品商品生产。
(3)生态环境优势。境内山、丘、平原兼有,地势起伏相依,丘陵山区以溧阳南山和金坛茅山为主,区内水土气环境清洁,环境质量均为国家一、二级标准,是开发生态农业、优质林果、绿色食品的宝地;中部和东部为广阔的平原和圩区,境内有长荡湖、滆湖、太湖、长江等“三湖一江”, 水网密布,水质优良,水面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5,水资源总量约为16.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为9.57亿立方米,大多地区水质保持国家二、三类标准,不包括水田可养殖水面达3.3万余公顷,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理想之地。全市拥有耕地20.4万公顷,土壤类型多样,土质优良肥沃、生态环境优越,日均温≥10℃的持续期内,集中了全年热量的85%;降水量的80%左右和太阳辐射量的75%左右。这种光温匹配、雨热同季的农业气候组合,为常州种植业生产提供了相当优越的自然和生态条件。全市大多数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潜力。
(4)产业发展基础优势。2002年底全市实有农业劳动力45.72万人,另有相当部分兼业农业劳动力,对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劳动力资源仍相当丰富。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农业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优质粮油、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特色畜禽和特色经济林果等优势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培育和扶持发展了一批公司或企业型农业龙头企业,创出了上百个农产品品牌,其中不乏国家和省级名优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出口创汇农产品亦有一定发展;以农产品批发和交易市场为主体,建立了多层次组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2002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7.22%,主要农产品的商品流通较为顺畅。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相当良好。
.历史机遇
常州在常规农业发展上曾取得辉煌的成就,并处在全国的领先水平。但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上,如何紧紧抓住当前长三角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适时调整常州农业发展战略,对于常州农业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
(1)长三角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长三角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群,跨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城市体系、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加快发展,长三角地区的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都市区域农业的战略转型也已势在必然。顺势而为,及时调整农业的发展战略,及早实现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取得领先发展优势,目前正是难得的历史良机。
(2)接轨上海正逢其时。上海是长三角最大的中心城市,申博成功激励着上海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非农建设用地和生态服务型农用地需求急剧增加,农副产品商品生产用地将持续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扩张、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城市人口和客流量大幅增长,对各种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攀升,这使上海市农副产品供应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对长三角地区的农业而言,其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切入机遇。相对于上海市场,常州农业的市场区位相当优越,能否不失时机地大规模、有效进入上海市场,对于常州农业的未来发展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3)中国加入WTO的对外合作机遇。加入WTO将使我国农业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农业的分工与合作。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畜禽、蔬菜、园艺、特种水产等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从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拓展的市场空间相当大。随着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度的日益提高,长三角正在成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区域,这将为长三角农业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创汇农业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和机遇。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区的常州农业,从产地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出口贸易等各个方面,具有扩大出口创汇农业的必要条件;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扩大出口创汇农业生产,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提升常州农业的发展水平,应是不可错失的重大历史机遇。
.面临挑战
目前常州农业的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转型期,虽然时逢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区域内的竞争。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甚为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背景和产业发展基础,目前长三角境内各大城市郊区和各个地级市之间农业产业结构的雷同性相当强,甚至主导行业和主导产品生产也有很大的相似性,目标市场又有很大的趋同性,这使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竞争相当激烈。目前常州农业在长三角地区虽有一定的地位,但并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例如,常州的优质粮油早已名声远播,却没有与其相匹配的品牌和市场地位;花卉苗木和特种水产养殖总量规模已相当大,同样也没有过硬的品牌、足够的市场效应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常州农业要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分工中、在接轨上海和市场争夺中逐步居有有利的战略地位,必将面临严峻的区域间竞争和挑战,须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并需为之付出艰巨的努力。
(2)市场进入的挑战。接轨上海、进入以上海市场为主体的长三角城市市场和扩大出口创汇农业的比重,提高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是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随着长三角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农副产品供需的社会化、标准化和食用安全的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上海和长三角的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投资环境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食用安全已成为投资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农副产品的市场进入要求越来越高,进入的方式日趋成品化、标准化和组织化。出口创汇农业的市场进入要更高于上海和长三角城市市场。目前常州农业在总体上,市场化程度已相当高,但经营层次相当低;现代农业的业态有所发展,但实际的总量规模仍很有限;农业的生产经营仍以传统的理念和方式为主,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市场进入挑战是十分严峻的,必须从产加销各个环节上着力全面提高产业的发展层次。
(3)城市发展对农业的挑战。根据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常州将加快建设发展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生态型特大城市、长三角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之一。虽然规划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但城市发展必将给所属农业产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首先,非农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而导致农业用地大量减少,农业产业发展将不得不更大程度地依赖内涵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第二,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规模化扩张和城市发展将使农业面临更大的双重生态环境压力,即非农业污染对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影响的压力,以及农业在城市生态环境防护功能开发上的压力;第三,农业作为产业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弱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高素质劳动力、资金、科技等各种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竞争中,将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第四,常州农业,尤其是中心城区外围区域的农业发展,必须符合生态型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将面临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的挑战。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构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紧紧抓住当前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扩大出口创汇农业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常州农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实施农业功能、结构、布局、经营方式和目标市场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建设具有地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强化产业的内涵发展和功能拓展,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深度和效率,切实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常规的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变。
.总体目标
规划期内,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在有效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以及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具有鲜明地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其主要标志是:
(1)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的集中。至2010年,全市农业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2)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用现代产业经营的先进理念和组织模式来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基本形成以现代农业企业及专业化和合作组织为龙头或纽带、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至2010年,全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专业化和组织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管理。
(3)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科技化。立足本市、依托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力量,以灵活的机制引进智力,建设发展以种源和配套适用技术为核心的研发、孵化和生产基地,带动和支撑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有效服务于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的面上技术需求;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4)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化和主要产品生产无公害化。至2010年,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用地生态环境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建立和健全主要农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和检测体系,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化,以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
(5)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外向化。加快培育和完善多元化和多层次市场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全面提高常州农业为上海市场、长三角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创汇服务的比重。至2010年,优势农产品的外向服务度达到70%以上。
(6)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功能多元化。努力突破农业自我服务、实物产品服务的传统农业理念和功能的束缚,基本实现由实物产品经济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功能服务经济的转变,实现现代都市区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组合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基本形成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型服务农业为组合的常州现代农业新格局,实现农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
(7)率先基本实现农业装备现代化。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和设施化,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能得到广泛应用。
(8)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劳动者知识化。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逐步形成一支持有“绿色证书”、具有不同等级农业技术职称、懂得现代农业经营和管理的农业劳动者队伍,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见附页: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功能定位
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常州仍将是长三角区域内农业土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农业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展基础比较扎实,易于发展无公害、规模化商品农业的优势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用土地资源将大幅度减少,农产品商品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常州商品农业发展的优势会更趋凸现。虽然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各地区之间,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同性很强,常州农业也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一方面,长三角区域内农业商品生产总体能力正在急剧下降,而农副产品总需求却在持续攀升,区域内的同业竞争将趋弱化;另一方面,相对于长三角区域以外的国内其他地区,常州农业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生产则具有显著的市场区位优势、产地环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因此,常州农业应当积极发展具有长三角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具有常州个性的特色产品生产,力求做优做强做大。遵循比较优势原则,通过大流通、大市场部分引入一般农副产品,以满足常州市对大宗和一般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注重以实物产品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和经济增长,而且要与常州建设发展现代化生态型特大城市相协调,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要为区域的生态、环境、景观等社会化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有效提升和保障区域环境质量。
据此,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是:以接轨上海、服务长三角和出口创汇的市场化商品农业生产功能为主;以服务市域内农副产品供给的生产功能为辅;加快拓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特大城市的环境服务功能。
.目标市场
根据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可以预期的发展态势,目标市场的选择是:
(1)常州农业中主要优势农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首选上海市场,其次是出口创汇市场, 以及长三角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在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避免在上海市场以外的长三角区域市场中的同业竞争。
(2)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选择,由于限制条件和同业竞争相对较弱,应考虑同时面对多种市场,以经济效益最优为首选。
(3)服务于市域外的商品性农产品生产,应逐步增加经适度加工与包装的、客户直接消费性产品的比重,拓展销地专业化市场、超市、餐饮服务和团体消费等中高端市场。
(4)作为商品性农副产品生产,目标市场的总体构成逐步调整为:上海市场以及长三角和国内区域市场逐步提高到50%以上,出口创汇农业的市场份额积极争取扩大到20%以上,常州本地市场份额则宜逐步调减到30%以内。
.产业发展结构组织
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在未来发展中,要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拓展大市场、努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的总体原则指导下,逐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组织;现有产业的发展必须有进有退,低层次、低效益的基础性产业应逐步退出,使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获得更大发展,在调整和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规划按照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分类,引导和组织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发展总体构想:
(1)基础产业以退为主,退中求稳。基础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于本地市场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或规模相对较小,但不易替代和服务于本地市场为主的产业。如常州市农业中的稻米、小麦、油菜、常规性蔬菜、生猪饲养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大部分基础性产业将以退为主。例如,稻米、“三麦”和油菜籽生产,虽有较好的传统生产优势,但经济效益的比较优势相当微弱,产量和效益的增长空间均已十分有限,作为常规的商品生产应有序调减生产规模,以给新兴产业发展让出所必需的资源空间。少数产业以控制合理规模为主,例如,常规叶菜类蔬菜生产,要按照本地市场容量合理控制规模,以调优品种结构为主。有些产业可以稳中求发展,例如生猪饲养,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稳中求发展,有序地扩大规模生产。
(2)主导产业稳中求进,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主要是指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服务于区际大市场为主、在区域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并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品性农业产业。如常州农业中的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畜禽养殖等产业。目前,在长三角区域内常州农业的主导产业发展,拥有一定的生产和市场规模,但比较优势不够显著,产业发展尚不具备领先地位,市场竞争力不强,未来产业发展应稳中求进、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近期主要目标是提高产业发展的水平、层次和组织化程度,培育核心竞争力,挖掘潜在的内涵增长能力。随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主导市场的开辟和稳固,再选择更具市场前景和比较优势的产品有序扩大外延再生产,先做强后做大。相比较而言,常州现有农业主导产业中,地方特色畜禽生产的比较优势相对比较显著,特别是上海市郊畜禽养殖生产能力已先期大幅度削减,苏州、无锡等周边地区的畜禽养殖业也已开始控制,生产能力将逐步下调,而常州畜禽养殖的增长潜力和市场空间都比较大,应予以优先考虑大力扶持,扩大生产能力;但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主导市场的选择,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以及品牌的培育。花卉苗木,近期应严格控制规模增长的节奏,规避低层次外延扩张的市场竞争风险和效益滑坡;特种水产要以发展无公害优质水产品为抓手,重点扶持名、特、优、新品种开发和繁育推广,加快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及推行。
努力促进花卉苗木和特种水产业发展由低层次规模优势快速向高层次产业发展综合优势转变,培育核心竞争力;当产业整合、主导市场开拓、市场竞争力提升到一定高度之后,视市场导向预期和发展空间,稳步推进规模增长。
(3)新兴产业积极开发,强化功能。新兴产业主要是指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培育和开发的、在中长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并能发展成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或具有拓展和完善农业功能的新兴农业行业。根据常州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特大城市的客观需求,常州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潜在需求,规划将现代都市型生态服务农业、设施农业和种源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大力开发和培育,拓展常州现代农业的多元化服务功能。其中,现代都市型生态服务农业以服务于常州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特大城市的生态保护、景观休闲、精品设施农业等为主要发展目标。种源农业围绕名特优新品种的开发、引进、生产和推广,建设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尽早形成新兴产业;要以调优本市农业产业结构为立足点,着眼于拓展长三角和国内大市场。要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常州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水平和档次,扩大常州农业对长三角及国内农业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设施农业以无公害设施蔬菜和时令瓜果为主要发展方向,精选少数几个产品种类,努力培育成当家优势产品,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接轨上海市场;鼓励新品开发和多样化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稳步扩大生产规模。
(4)特色产业有序推进,做优做精。特色产业主要是指在本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下,培育和发展起来并具有一定地方风貌特色的、非主流的小品种农产品生产。如常州农业中的茶、桑、时令特色瓜果、生态休闲农业等。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地域局限性相对较大,要因地制宜,不宜刻意追求规模增长,在未来的发展中,重点是提升产品的内在质量,形成优质特色产品,走精品加特色的产业发展路线。
.产业发展空间组织
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在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组织和布局调整,将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注重发挥区域农业生产优势,有利于形成相对集中的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化发展;服从常州市建设特大城市对区域建设的整体布局要求,有利于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协调与和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经营相结合,有形生产与无形产品生产相结合,实现片、带、点多形态布局方式的有机融合。
根据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动态演变趋势特征,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的形态布局规划,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取向,将常州市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为多区、多带、多点镶嵌的网络化布局模式。
(1)种植业生产布局
规划分设三大功能组团区域。
现代都市农业组团区域。位于洛阳、前黄、夏溪、卜弋一线以北地区,从东、南、西三面环绕发展中的常州中心城区,作为现代化生态型特大城市的生态屏障和景观农业区,境内永久性保留农地,主要发展园艺化和设施化的时令精品蔬菜、花卉园艺、观赏植物和设施化果园等;适量辟建以社会文化和生态景观功能为主的设施化大田种植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能提供生态、景观和休闲服务。作为城市发展备用地暂时保留的农田,保留期较长的应主要发展设施要求较低的露地蔬菜、苗木屯养等;保留期较短的可以作为过渡性用地,维持现有农业的简单再生产。
园艺和设施化农业组团区域。主要位于金坛的白塔、洮西、儒林一线以东,以及武进的南部、西部地区,作为常州市的近郊区,农用地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农业生产的技术经济条件较好,目前是常州花卉苗木的集中产区,设施园艺和时令瓜果的生产基础相对较好。种植业生产布局以花卉苗木、设施蔬菜、时令水果和种源农业为主;随着设施园艺农业和种源农业的发展,逐步调减商品粮油生产规模。
优质商品粮油组团区域。主要位于金坛的白塔、洮西、儒林一线以西和以南地区,包括溧阳市全境,在中长期发展中是常州农业大田农作物的主产区。优质粮油是常州市最重要的农业基础产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常州农业主要商品性农产品之一,其中溧阳已被江苏省列入优质稻米和“双低油菜”优势产区的核心基地县。因此,本区的种植业生产布局以优质粮油为主,积极鼓励发展冬作设施农业,以提高种植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适度发展其他小品种经济作物,中远期在向都市区农业的发展转型中,应当根据市场导向积极寻求替代性种植业生产项目,有序调减粮油生产总量规模。
(2)畜牧业生产布局
畜牧业在常州农业中所占比重仍相对较低,增长潜力仍很大;地方特色畜禽是常州现代农业产业中主导产业之一,养殖生产总量规模将在发展中稳步增长;生产发展布局有进有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控制与发展相结合。
重点发展以草鸡、鹅,奶牛、山羊等为主体的畜禽,积极扩大生产规模,重点扶持金坛与溧阳的浅山丘陵与平原圩区接合部地带的草食畜禽发展,充分利用其环境、资源和农牧结合的生产优势,逐步形成常州草食畜禽优势产业带。适度控制生猪饲养的总量规模,生产重心应逐步向金坛与溧阳两市的西部地区迁移。
在畜禽养殖的区域布局上,规划将全市分设为三个不同的类型区。控制养殖区,地域上包括现代都市农业功能组团区域和金坛、溧阳两市的城市建成区外围500-1000米范围内,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畜禽养殖项目,逐步淘汰散户养殖和非设施化规模养殖场,逐步降低畜禽养殖密度和总量。适度养殖区,地域上主要包括白塔、白龙荡、指前、别桥、埭头一线以东,控制养殖区以南地区,除良种繁育外,原则上本区不再建设新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生产发展以存量改造为主,逐步淘汰散户的生猪养殖;适度发展草食畜禽,有序控制总量规模。发展养殖区,地域上是指适度养殖区以西及以南地区,以金坛西部和溧阳西部为主体,本区适宜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良好,可发展潜力很大,应积极鼓励发展以草食畜禽为主的畜禽养殖业,适度承接南移的生猪养殖。
(3)水产业生产布局
常州湖泊、池塘、水库等可养殖水面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2002年全市已有淡水养殖面积3.48万公顷,其中特种水产养殖覆盖面积3.22万公顷,覆盖率达92.5%;特种水产的主养面积也已达2万公顷左右,是常州现代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之一。由于常州市建设用地增长很快,耕地资源稀缺度日趋提高;另一方面,现有养殖水面的内涵增长潜力仍很大;故生产发展以继续调优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无公害优质产品为主;不宜再利用耕地大规模扩大养殖面积。生产布局以重点扶持和做强沿长荡湖和滆湖两大水产养殖区为主,以局部地区生产规模和基地布局的微调为辅。
(4)经济林果业生产布局
常州是江苏省传统的重点林区,经长期的不懈努力,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平原绿化、经济林果生产等均已取得很大成就,并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布局。按照生产、生态和景观相结合,片、园、带、廊多形态布局和综合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加快经济林果业的生产发展,对做强产业经济、促进农业增效,提升常州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现代化生态型特大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林果业生产发展的布局重心是:
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溧阳南山和北山、金坛的茅山和武进南部丘陵山区的果、茶、林、休闲观光等综合开发。因地制宜突出各个不同地区的优势强项,积极更新改造和调优现有的茶果品种结构。同时,要严格控制对自然保护区和水库汇水区的开发强度,以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为主,适度的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为辅。
花卉苗木在适度控制生产规模的同时,重点发展以武进夏溪、嘉泽、湟里、东安、卜弋、奔牛和金坛尧塘、河头为主体的花木优势产区,适度培育和发展金坛薛埠、茅麓等地的新兴绿化苗木产区。
时令特色水果产业以武进东南部地区和溧阳南部的丘陵地区为主体,生产发展以具有比较优势的水蜜桃和葡萄为主,稳步发展名、特、优、新茶叶生产为辅,适当控制干果生产规模;在都市型农业区域,以生产、生态和景观休闲相结合,适度发展精品果园。
优质稻米产业
优质稻米是常州农业一大基础产业,近年来由于非农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而导致耕地大幅度减少,受比较效益的作用,在大农业结构调整中有大量耕地转化为其他农业用地,粮田面积大幅调减,优质稻米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显著下降。预期正常情况下,常州农业的耕地和粮田面积仍将持续平稳地下降,但优质稻米生产作为常州农业以至农村和常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难以动摇的,作为基础产业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并给予适当的重视和扶持也是必须的。常州优质稻米的商品率可能将下降,但在大市场的相互渗透和商品交换作用下,常州优质稻米对上海市场和长三角区域市场的可供量仍很大。生产发展的重心是:
(1)充分发挥常州优质稻米品种开发的技术优势,加快常规性品种的选育,开拓新品育种领域,力争在短期内育成1-2个有推广前景的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品种,积极发展优质稻米的种源农业。
(2)充分利用常州稻米的品种和环境质量优势,大力推进优质无公害商品稻米生产,直销大型超市和中高档餐饮业,接轨上海市场,走向大城市中高端市场。
——精选和扶持1-2家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品牌和商誉,建设直销配送体系。
——积极推进水稻商品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相对稳定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加快无公害产地认证,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协调作用,促进种植生产与加工销售之间的利益协调,形成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保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
.花卉苗木产业
常州花卉苗木产业历经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种植面积已达1.2万公顷,并形成了相应的产地市场、专业化生产和经纪人队伍,成为常州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华东花卉苗木生产和集散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市场地位。然而,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产业发展的内在素质的提高相对较为缓慢,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其突出表现为 :其一,庞大的产业规模主要依赖于产地市场的被动销售和近万名经纪人寻市场代理销售,真正具有组织、带动和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也有限,产业整体是一个松散集合体而非有机组合体。其二,产业发展以外延扩张为主,缺乏有序的组织和引导,整个产业以常规绿化苗木为主,虽有生产的区域集聚优势,但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种类、品种和特色的优势当家产品比较少。其三,目前,全国常规花卉苗木的生产规模扩张相当迅速,供求平衡可能即将发生逆转,常州苗木的平均价格也有走低迹象,生产的竞争压力日趋显现。因此,常州花卉苗木产业的未来发展应当实行做好做强后做大的策略。规划期发展的重点是:
(1)要在市场细分的前提下,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寻求常州花卉苗木的主导市场和辅助市场;按照市场导向有序调整花卉苗木生产的种类结构,在一定的细分市场上形成专业化和特色品种生产;为做好做优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奠定必要的产业发展基础。
(2)在花卉苗木生产的结构调整中,要积极引导市内各生产基地或各乡镇之间进行适度的合理分工,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既有利于减少区域内低层次同业竞争,又有利于加快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加快优势产品的培育和发展。
(3)作为对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扶持,要在合理的市场定位基础上,找准发展方向,加大对新产品研发、引进、推广和适用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政府投入,推动产业发展和产品与技术升级。
(4)加快产业链整合,提升产业化发展层次。要在继续做好做强产地市场的同时,按市场细分要求,积极培育一批上规模的专业化花木销售公司,通过专业化销售公司拓展销地市场、建立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客户群和市场份额,同时合理引导花卉苗木结构的有序调整。要从高层次的营销组织入手,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层次,有效培育品牌、商誉、服务和核心竞争力。要通过上规模的营销企业群体,将常州的花卉苗木产业组合成组织化程度高、竞争优势显著的主导产业。
(5)要在做优做强、确立主导市场和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有序地稳步扩大生产规模。
.经济林果产业
经济林果是常州农业中因地制宜、利用特定自然环境条件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涉及水果、干果、茶、桑等多个种类。经济林果生产因受适生自然环境条件和生产技术的约束性相对较强,在生产和比较优势并不十分显著的条件下,生产发展应以做优做精为主。
(1)茶叶生产。适度控制总量规模,实施引种改造和品质改良攻关。加大无性良种茶树引进、繁育和推广的力度,逐步更新现有退化、老化和质次茶园;在茶树优化栽培模式和制茶工艺上合力攻关,以提升茶叶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形态,做强做优溧阳“天目湖”、金坛“金鹿”等品牌无公害优质茶叶系列产品;积极引进“三资”和技术,合作开发衍生产品,合理利用茶树资源。
(2)水果生产。以桃和葡萄为主体,在立地条件适宜区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规模种植基地,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优势产区。重点扶持集中产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在不断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基础上,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培育品牌,分类创意包装,力求进入中、高端市场。同时,量力而行,合理引导杨梅、杏、精品梨等小品种水果生产。在都市型农业区,有序开发集生产、景观休闲于一体的设施化果园。
(3)干果生产。常州干果以板栗占绝对优势,总面积已达0.44万公顷,是丘陵山地经济林果的主导产品。板栗适生性强,在我国生产的地域分布相当广,常州板栗比较优势不显著,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在丘陵山地的综合开发中,应适当控制板栗生产的总量规模,积极寻求和开发可替代、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产品,逐步替代部分退化、老化、质次的板栗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和引进技术,加快板栗的深度加工以及相应的市场开发。
(4)蚕桑生产。蚕桑生产是长三角传统的优势产业,受丝绸服装工业市场波动影响,生产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目前蚕桑生产有向苏北地区转移的趋势,因此,常州蚕桑生产发展应合理调控总量规模,其中低产分散产区宜逐步退出;要依托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技术经济优势,发展规模生产基地,着力于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此外,要积极寻求桑叶、桑条、桑果的衍生产品开发途径、技术和市场,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常州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一环,也是常州农业接轨上海,拓展长三角区域市场的重要抓手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由于设施农业涉及面广,可开发的市场空间很大,近年来,常州设施农业已有较大发展,总面积已接近0.93万公顷,以冬作设施栽培为主,生产的种类和品种较多,主导产品尚在孕育之中,生产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规划期生产发展:
(1)以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内大城市为主要目标市场,逐步开拓出口创汇市场,以无公害设施蔬菜和时令瓜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以冬作设施农业为主的同时,逐步向冬作与常年栽培并重发展。在有效开拓市场的条件下,积极扩大总量规模。
(2)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和比较优势,精选少数几个产品种类,努力培育成当家优势产品,培育和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鼓励新品开发和多样化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3)在中长期发展中,设施农业必须以优质无公害和绿色产品为主导,以中高档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为此,一方面常年设施栽培要以规模化和基地化为主,冬作设施农业布局也要相对集中。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鼓励发展与设施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农副产品销售、配送和物流体系,改变以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为主的传统销售模式。
(4)制订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扶持温室种子和种苗的引进、驯化和产业化开发,鼓励发展温室供种供苗的社会化服务企业。鼓励“三资”对设施农业的开发和投入,引领常州设施农业的发展。至规划期末,能建成1-2个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服务能力的温室种子、种苗生产企业,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化和园艺化农业企业,2-3个具有相当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集销售、配送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
.水产业
常州可养殖水面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发达,是常州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长三角区域内淡水养殖总量规模相当大,且产品结构趋同性很强,产品供求以买方市场为主,区域内同业竞争相当激烈。因此,规划期内常州淡水养殖业发展应继续调优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发展优质无公害水产品。
(1)要增加对淡水养殖的科技投入,重点扶持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驯养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及少数关键性养殖示范基地,切实为调优品种和提高单产提供种苗、适用技术和示范服务。
(2)要充分利用常州产地环境质量优势,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认证、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及推行,加快无公害和绿色水产品生产的发展步伐,全力打造优势主导型水产品,力求在长三角新一轮以无公害优质产品为导向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赢得先发和竞争优势。
(3)要着力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发展优质无公害水产品为抓手,积极培育和壮大若干个水产龙头企业,推动生产的横向联合和标准化生产,创立品牌、培育名牌,发展品牌化产品生产;以产品质量、品牌形象和商誉主动出击销地市场,赢取市场声誉,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积极鼓励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4)要积极拓展水产品市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批发交易市场的集聚作用,开发水产品配送功能或培育专业化配送企业;另一方面,要发挥批发交易市场的信息集聚作用,开发中介服务功能,沟通养殖生产基地与销地市场、大型客户之间的供销关系;要使更多的鲜活水产品能主动出击上海市场和长三角及周边城市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有效改变以产地市场被动销售为主的传统流通模式。
.畜牧业
畜牧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常州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长三角各个地级市中是偏低的。但发展的优势较为显著,潜力很大:耕地和牧草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保护成本较低。规划期内,畜禽养殖生产总量将持续增长,但在种类和区域布局上要控制与发展相结合。
(1)在促进畜禽养殖总量持续增长中,逐步调优养殖结构。要根据常州畜禽养殖的资源、环境、特色的比较优势,鼓励积极发展奶牛、羊、地方特色草鸡和鹅等优势品种的养殖,适度控制生猪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生态型养殖小区,加快推进养殖生产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有序退出控制区内的养殖生产。
(2)奶牛生产发展应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养殖专业户积极扩大生产规模,鼓励“三资”投资于奶牛养殖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实力雄厚的奶业集团联姻,引入资本、技术和装备,发展现代化与规模化的奶牛饲养基地,实现常州奶牛饲养业的跨越式发展。
(3)积极扶持“溧阳”黄鸡种质资源开发和良种繁育,以加快“溧阳”黄鸡的产业化开发和生产发展;形成“雪山”草鸡和“溧阳”黄鸡并驾齐驱、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有效拉动地方特色草鸡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4)在现代消费观念中,鹅作为良性肉食品而广受欢迎,市场空间日益扩大。要在充分利用牧草资源基础上,结合冬作农业结构调整鼓励种草养鹅,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发展鹅的深加工,寻求多方合作,拓展市场领域。
(5)努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畜禽防疫。畜禽等肉食品的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检测要求越来越严;疫情公布也使畜禽养殖的压力越来越大,疏于防治的市场风险和成本也越来越大。因此,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要努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合理布局以规避畜禽疫病感染风险和减少防疫成本;切实加强畜禽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畜禽疫病防治。
.种源农业
种源农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中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但也是高风险产业。发展种源农业对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层次和技术含量,调优品种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带动区域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新型的种源农业是常州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必然要求。规划期种源农业的发展:
(1)要以品种的引进、适应性驯化和良种繁育为主,积极发展种子种苗的基地化和商品化生产。
(2)要围绕常州优势和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服务于品种结构调整为主,产业发展面要适度控制,努力提高成功率,在技术和资本有效积累的前提下,逐步扩大产业领域。
(3)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面向国内外技术市场,运用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合理筛选开发项目和攻关节点,向全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开展合作育种,共同开发、共享成果与开发利润。力求以最低的投入、最有效的配置,获得最大的开发效益,加快种源农业发展步伐。
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既是加快常州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常州农业能否成功接轨上海、并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常州是我国较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之一,以往的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发展基础,尤其是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已初步形成,各种商品生产基地已有较好发展,为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规划期内,农业产业化推进的重点和主要目标是:
.龙头企业培育
真正具有带动作用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带动相关生产和经营有序高效运作的“火车头”,建立品牌和商誉,攻占市场的竞争主体。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导向,本着求精求强不求多,突破所有制和地域局限的原则,在各个主要产业和主导产品生产上,分别精心组织和筛选,引进或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规划期内,力求在每个主要产业和主导产品上,能够引进和培育1-2个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化、强凝聚力的重点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其成为常州农业相关产业和产品发展的领头羊,并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能够真正带动相关产业和产品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拓展大市场。
在优质粮油、地方特色畜禽、茶、桑等产业领域内,优先和重点扶持以加工为核心、加工与贸易纵向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在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特色果品、设施农业等产业领域内,优先和重点扶持以贸易与物流为核心的横向一体化龙头企业;在一些小规模特色产品生产领域内,则优先扶持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型生产经营企业。
.新经济组织培育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直接面对以农户为单位的超小型种养生产实体,组织难度很大,成本很高,往往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瓶颈。为此,规划期内要加快种养业生产的组织创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创办社区型、专业型等各种新经济组织,有效提高种养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基本生产单元的生产规模。规划期末,使主要农产品商品生产以专业化农户和农业新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从而,既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的被动和弱势地位问题,为农民争取合理的利益分配,也有利于龙头企业对种养业生产的合理组织和引导、生产技术标准和相关技术的推行,保障产品质量,降低产业发展组织的难度和成本。
.无公害基地建设
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依托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石。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抓好主要产业和主导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搞好基地建设规划,增加基地建设的投入。至规划期末,力求使全市主要产业和主导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商品生产基地化和规模化。有条件的基地区域,要基本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产地认证,从而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稳固的基础。
.物流体系建设
农产品的配送和物流对于提升农业生产发展层次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常州农业的农产品物流以产地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主导,经纪人推销为辅,这种模式对常州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接轨上海、拓展大市场,是不相适应的。因此,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产品配送和物流体系,改造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已刻不容缓。规划期内要:
(1)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贸易、加工配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有机衔接产地和销地专业化市场的龙头企业。
(2)积极推动大型超市连锁商业、大城市物流配送企业、大型客户集群与本地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联盟,拓展农产品流通的直销市场。
(3)鼓励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流通企业提供优质、专业的物流性服务,提高农产品物流运行的整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积极鼓励农业新经济合作组织和经营实体参与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促进农业新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产销衔接,降低生产的市场风险。
(5)有序控制低水平产地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发展节奏,减少其在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和物流模式转型中的发展风险,积极推动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批发交易市场向专业化配送服务市场的转型。
至规划期末,要初步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和配送体系,力争主要农产品的商品流通能以现代农业物流业态为主导,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商品的市场外向度。
.产业化运行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条块和城乡众多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适用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顺利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1)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准则和多种不同经营模式条件下,构建多方利益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多元合作的制度氛围。
(2)在依法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及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农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合理流动和配置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加速农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3)在新形势下,建立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的运行机制,包括扶持政策的制订、对象的选择、标准和方式、受扶持对象的行为准则,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运作机制等。
推进重点和主要任务
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发展常州现代农业产业的进程中,规划实施的前三年,是开局的关键阶段,其推进的重点和主要任务是:
.积极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切实转变思想和观念,要站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新一轮区域产业分工中赢得先发和竞争优势的高度,大胆开拓和创新农业发展理念,按照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分类,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外向化、产品化和中高端市场化,积极构筑具有常州特色和区际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坚决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及时调整农业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大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引领全市农业进行战略调整和重组。
(3)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快制定各大产业发展的实施计划,全力推进其功能、结构和布局调整,以合理引导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投向。
通过三年不懈努力,构筑起常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框架体系。
.加快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在长三角区域内,局部区域的农业资源优势作用趋于弱化,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正在趋于形成和完善,区域市场为各地农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和机会;对于任何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产业,不能主动出击并参与市场竞争,都将被市场边缘化,从而难以在长三角区域市场中获得应有的市场地位。为此,加快用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来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1)加快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确实有能力引领常州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档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尽快将更多的农户和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产业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发展内生型农业企业,提高种养业组织化程度,做大农业基本生产单元。加大农业生产经营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导入“三资”、尤其是外来企业,发展企业化农业产业经营,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2)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不仅仅是质量和价格竞争,而且日趋品牌、形象、商誉和服务竞争。常州的现代农业要接轨上海,立足于长三角区域市场,拓展出口创汇市场,必须转变观念、生产和经营方式,加快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发展农产品适度加工和组织化营销,建设品牌、形象、和商誉。积极推进主导和优势农产品生产的产品化和商品化进程。
(3)积极开发现代物流产业。切实控制低层次产地市场,加强现有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拓展功能,创新交易方式,提升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引导农产品销售从低层次产地市场向中高端销地市场发展,努力扩大农产品“直供、直销、直挂”的营销范围和比重。要敢于面对和参与区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扩大。
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在各个主导和优势产业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创新上有突破性进展,使直接进入上海和长三角及国内区际市场的农产品商品有大幅度增长。
.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
在长三角新一轮接轨上海的农业产业竞争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标准化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将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砝码和亮点。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资源优势,提升产品质量档次。
(1)在积极推动主导和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和基地化生产基础上,加快各主要产品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产地认证。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完成主要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2)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单位和部门,在接轨国内外相关行业标准前提下,共同制订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争取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重大突破。
(3)继续完善配套市级农业检测机构,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争创区域性特色检测中心;建立健全农业检测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确保上市农产品的安全。
(4)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认可、价值认同和相应经济效益的获取,主要体现在品牌和商誉之上。因此,必须把产地认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市场准入和市场开发有机地组合起来。
.努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现代农业产业是一种高度开放的产业经济。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还必须着力提高常州农业发展的开放度。
(1)进一步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平衡、地方优先的习惯思维定势,深化农业发展的全方位和全领域开放,以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面对全社会,鼓励市外资金、技术、管理全面参与兼并、重组和开发;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充分借助外来动力推动常州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2)切实加强对区际市场、特别是上海市场农产品消费趋势的前瞻分析和研究,把握市场需求,制订竞争策略,合理引导本地农业积极主动竞争市外市场,尤其是上海市场,以加快农业的对外开放。
(3)制订和采取切实有效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措施,优先鼓励和重点扶持上规模、上品牌、能拉动种养业拓展市外市场,具有潜在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4)积极构筑多元化有机组合的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拓展区际市场、接轨上海市场,提供综合支持服务。重点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中生产经营者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和困难。
立足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建设发展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在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一项十分艰巨,但又必须完成的中长期战略重任。目前在常州市,农业仍处在较为弱势的地位,农业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和层次仍较低,自我发展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仍显有限;要达成规划目标,更加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政策调控和大力扶持。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宏观引导
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既是对常州传统农业的改造,更是一种创新发展。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根据形势发展及时组织规划的滚动修订,责成主管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进程适时调整农业的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引导全市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从而有序、有步骤地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设发展。
.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持相结合
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全市各地区和农业各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进有退,各地区和各个产业的规划发展重心有所不同,政府要采取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引导各地区各农业产业的建设发展。对于事关全市的重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主要农业产业开发项目、重要农业科技项目以及重大农业引进项目等,都要按照总体规划导向合理筛选、立项和布局,并向重点产业、重点地区实施重点倾斜。
.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拓宽农业投资渠道
要从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商务成本入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的投资环境,以鼓励和支持外资和市内、外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常州农业;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来常州创办独资、参股、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企业,做大农业企业规模。同时,要制定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地农户增加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发展新经济组织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常州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设发展。
.创新产业发展管理机制,合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产业化、标准化、产品商品化和品牌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农业将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殖生产,而将是具有一定目标市场的、产加销有机衔接的现代化产业群。在现有的产业分业管理的体制下,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设发展涉及到多个行业管理部门,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现代农业产业群及产加销各个环节的建设、发展和管理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和不协调,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健康、有序、高效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设发展,创新和建立新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管理机制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参照上海等地农业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宏观调控与项目管理协调机构,统筹和统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划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的编制和立项、财政扶持项目的招投标和项目管理,依法加强重大项目的审批与监管,加强产业建设发展和管理中的会商和协调,合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但也是维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现代生态型城市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且常州农业在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型中还需持续加大具有显著外部效益的公共服务产品生产,因此,要在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和WTO的规则框架内,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其重点是:
(1)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化开发项目、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生态农业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对带动产业升级有重要示范作用的示范性开发项目等。
(2)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技推广的投入,优先支持主要产业领域内关键品种的研发、适用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无公害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的适用技术、标准和检测以及农技推广服务等体系的建设。
(3)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投入的力度,重点支持对各类农业新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职业培训;对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进修和技术培训;对普通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科普宣传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
.转变农业管理部门职能,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合理地运用产业发展政策和政府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按规划有效调控和引导农业各产业的发展。要着力增强职能部门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是:要切实做好产业发展和运行的动态信息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和发布农业产业运行的状况,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市场、技术、资源配置、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动态、政策、法规等综合信息服务;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和组织作用,为开拓区际市场提供综合协调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产业发展平台,切实保障农业、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各方的生产发展积极性。
.加大对总体规划的宣传力度
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涉及到农民、农业企业及相关产业及部门等多方面的基本利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的理念、方法、技术、组织等方方面面的转换;需要有一个认知、理解、接受和行动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有进与有退、控制与发展、局部与整体之间,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涉及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因此,要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把常州农业建设成为长三角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