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攀爬防坠器:长到30岁你错过了多少成为有钱人的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36:09

纵观这二十多年来我们走过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实都曾拥有过一次、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的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

  一、猴票的故事  猴票,新中国一张生肖邮票的简称。发行于1980年,面值8分,发行量500万张左右。以今天的眼光看,这只黑不溜秋的猴子,无论是设计还是制作,都大有改进之处。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今天这只猴子,已是价值连城,大名运扬。

  在猴票身上,我是有故事的。我清楚地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一天邻居来找我,他说帮我个忙如何?我问什么事?他说你帮忙买点邮票吧。我那时正在学文章,常给报刊报稿。我说好啊,反正我投稿也用得着,邻居笑了,从他那天天背着的黄挎包里掏出一叠邮票来,说,都给你,共是十版。

  我吓了一跳,这一版邮票80张,每张8分,十版就是64元。知道我当时每月工资多少吗?我刚参加工作还在学徒,一个月连头带尾才23元钱埃这十版邮票要是都买下来的话,可是我三个月工资的总和呀!你让我在这三个月里拿什么来吃饭?我于是婉转然而却坚决地回绝了邻居。

  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出这十版是什么邮票了,这是十版猴票。我诚实地说,后来的岁月里,每当我想起这一幕时,我都会暗自抽自己的嘴巴。

  当然猴票走到今天的天价位置上,有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这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实是对我的一种折磨。今天,它已经每张2000元了,品相好些的全版,更是以18万元的标价陈列。  屈指一算,猴票走到今天18万元的天价上,大约正好用了18年。18年是漫长了些,但18年成就个百万富翁绝对是个很短的时间。不要嘲笑我,其实你也一样,18年前就是没有邻居向你推销猴票,你也完全可以在邮局买到相同版数的邮票。可遗憾的是,你也像我一样,拒绝了一次文革后可以最轻松地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

  二、国库券的传说

  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想必都对国库券不会陌生,也对当时国库券的发行方式记忆深刻。当时国库券发行是需要动员的,是需要单位邻导带头认购的。这里,想说一下杨百万的无锡按摩经历。杨百万,在90年代初是沪、深股市的“名人”,某种程度上,因他上了华尔街金融业“老板圈子”的大报,还是个世界级的新闻人物。

  “杨”――美国《金融时报》和其它海外报纸这样称呼他,“杨”过去是上海某工厂的仓库管理员,曾因“增收节支”30尤元被树为“先进个人”。然而他也有“受窝囊气”的时候,他管理的仓库失窃,他被列为怀疑对象。虽然最后他请一帮小兄弟抓住了窃贼,但他因此事而产生的失望和伤心却难以消除,他愤然辞职了。辞职后,他开始“侄买”国库券,提着皮箱单人匹马走南闯北,深入安徽农村。先是自己收购,后来建立网点,雇人扩大规模,利用地区差和时间差来赚取国库券的差价,月收达几万元之多。据说某一个月,经他手流入上海的国库券就高达1000万元。我们保守地推算,以他一百元只赚取一元计,他此月可有十万元之巨的收益。而当时人们出让国库券又几乎全是七折八折乃至折扣更多的。

  “黄牛”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群专钻经济生活空子的人,但换个思路的话,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发现广州按摩市场的不合理因素?还是说国库券吧,当时政府只管发行,不管买卖,是杨百万之类的“黄牛最早看到了其中的不合理,并通过他们的行动,推动了国库券的买卖,促进了流通,使之最终合法化。我们当时不去做“黄牛”可能是个正确的选择,但我们因此又失去个和杨百万并驾齐驱的机会,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三、纪念币的机会

  名称发行日期面值参考价  国庆35周年84、101元280元  西藏85、091元650元  新疆85、102元150元  六运会87、110.3元270元  宁夏88、091元580元  人民银行88、121元950元

  以上这份纪念币参考价目表为1997年6月1日前的流通纪念币价位,今天已不具参考价值。但由于我们这篇文章谈的是如何抓住机会成为百万富翁的话题,所以价目表就又有了说明问题的作用。

  沪上邮币卡市场上有着不小名气的马鸿宝先生,知道我在酝酿这方面的文章,特地对我指出,在纪念币这方面,也是存在着产生百万富翁的机会的。我半信半疑,后来在马老师处取了一些资料,不料只是粗粗一翻,就使我大吃一惊,马老师所言果然不虚。

  整个八十年代,我们的工资水平都不高,不过每个家庭多少又都有些节余。当时有个“万元户”的说法,认为家有万元以上存在款就是达到了小康的标准。后来这个说法又有发展,说是“万元户”的真正含义是年收入要在万元以上。这个说法的演变,表明有万元以上存款的家庭在不断增多,同时也证明纪念币这个机会,我们曾经确实是伸手可及。要是那时投资一万元在流通纪念币上的话,你可能用不着十年,就完全可以拥有百万身家。

  宁夏和人民银行两枚纪念币都发行于1988年,还记得那一年吗?那是个大抢购的年月,我们抢彩电、冰箱、洗衣机,也抢毛巾、肥皂和草纸,当时报纸上曾有报道说某家人家因怕涨价而想方法囤积煤球,以至把家中的搁楼压塌。时光流逝,今天我们会叹息、遗憾、后悔以及自嘲自己的可笑,为什么那时我们什么都抢,就是不抢能够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呢?

  四、认购证的招手

  问今天的股民,1992年的上海股市上发生的最引人注目、最激动人心的事情是什么时,他们会略加回忆后异口同声回答你――发行股票认购证。

  股票认购证推出前反映并不热烈,当时说明这种认购证带有募捐的性质,在发行结束后要拿多余的钱款去扶助残疾人事业。认购证的定价应该说也是较高的,每张30元,那时大多数人的工资都四百元以上,要是运气不好中不到奖的话,损失就会不少。

  最重要的,是那时人们对股票的认识处于幼稚阶段,又加深市1991年的几次暴跌,更加重了上海人的观望心理。这一切对股票的误解和陌生,就奠定了92年上海大连按摩股票认购证中奖率畸高的基础,就因此而产生了一个个股市神话。1992年股票认购证的发行是催生百代百万富翁的一次群众运动。由于于它的立竿见影性,因此,它在大多数人心中产生的悔恨就更深刻、更强烈。我不只一次地听人说是他们与股票认购证擦肩而过的故事。就连经手出售认购证的银行职员们,在认购证刚发行时,也多以异样的目光来看待求购者。

  在1993年发表于《上海证券报》的一篇文章中,我把股票认购证的出现视为上海开埠以来百年一现的...... 《福建之窗》 -- 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花钱买安全会成为时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