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自行车百度:为官“三把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23:40

为官“三把握
  汽车行驶必须有路,这是规律;汽车轮胎出了问题,就会失去平衡;汽车跑得太慢没有效率,跑得太快又容易出事,这就需要把握速度。当一名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犹如汽车驾驶员,也必须把握三个问题,这就是规律、平衡、适度。这三个问题把握好了,你在前进路上就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把握规律

  ○把握平衡

  ○把握适度

  把握规律

  世界万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但都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这就是规律。有的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规律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也不被人的好恶所左右。你能遵循它,它就能为你所用;你如违背它,它就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你。对一个领导者来讲,工作中最不能违背的是规律,最应该把握的也是规律。

  最不能违背的是规律

  我们常说,办事不要违背领导意图,实际上最不能违背的是客观规律。如果领导意图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我们顺从了,就会失败。无数事实证明,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走不通的路,重新返回来走,就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就是规律的惩罚。规律惩罚人是不下通知的,是无情的、残酷的,它不因主观意志而改变。这种惩罚说来就来,让你没有任何准备,只能在无情的事实面前哑口无言,不得不低头叹服。

  主观超越客观就会违背规律。建国初期,本来我国底子薄、基础差,却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盲目追求高速度,出现了大跃进式的浮夸风,喊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严重违背客观规律的口号,超越了当时的发展阶段,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结果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唯上不唯实就会违背规律。大跃进式的浮夸风并未在后来的工作中彻底消除,在向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在所谓“产值论英雄,数字出干部”的影响下,一些地方不顾客观实际,采取高压政策,“指令”经济运行,层层压指标,月月追进度。不少基层干部为了好向上级交账,想方设法创造“历史最高水平”以显示自己的“政绩”,凭主观臆断编假数字糊弄上级。这种唯上不唯实的做法不仅给本地经济造成了损失,同时也给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信息。

  不讲实际、盲目瞎干就会违背规律。一些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树,问题在于只说栽了多少,不管实际活了多少;只重完成任务,不重实际效果,结果是植树造林变成了植“数”造“零”。还有一些地方靠搞群众运动植树,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往往是前头栽树后头死。学大寨时期,一些地方盲目地在河道里造田,结果一场大水过后,战天斗地造的田一下子全部冲没了,河道还是河道,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就会违背规律。一些领导干部为图虚名,不顾实际,盲目地干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虽然一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对这些人来讲,虽然一时捞到了政治资本,或“青云直上”,但给当地留下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人民群众怨声四起。还有的领导不考虑当地当时的实际,不调查,不研究,该做的工作没有做,该走的程序没有走,轻率拍板,盲目决策,给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如个别乡、村,在办企业上项目时,没有请专家论证,没有搞市场调查,一时冲动就草率上马,建厂房,进设备,忙开张,结果是产品没销路,企业没效益,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却换来一堆废铜烂铁,这些企业最终在竞争中倒闭关门。

  规律在于摸索

  邓*小*平爱用的一个比喻叫做“摸着石头过河”。在这里,“过河”好比工作,“石头”好比规律,它伏在水中,高低大小不等,摸着石头过河,才能知道水的深浅,脚下是否踏实,才不至于一脚踩空跌进深水里。如果是趟过多次的河流,情况十分熟悉,就会知道何处水深,何处水浅,何处起伏,何处平坦,才敢放心去走。干工作也是一样,生疏的工作必有一个熟悉过程,熟悉的过程就是摸索规律的过程。“摸”就是探求,“摸”就是实践。

  摸索规律重在探求。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有一个探索过程。以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天体运行规律为例,人们一开始并未认识这一规律,相反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16世纪初,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达30年的观察研究后,大胆地提出“日心说”,向代表西方神权的“地心说”提出挑战。经过许多曲折斗争之后,“日心说”终于被人们认识。现在看来,地球绕太阳转动是非常简单的常识,可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蒙昧之后,通过大胆的探索和科学的进步才得以发现这一规律。

  摸索规律重在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甚至“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可是多年后,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社会主义并非十分完美,资本主义也并非一无所取,它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在长期的实践中,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社会主义的先进东西,不断自我调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制度。实际上,只要是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这一目的出发的,都是一条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践之路。   

  摸索规律要不怕失败。摸索规律往往伴随着无数次失败。每失败一次,都会得到些经验教训。违背规律多了,吃亏、上当、碰壁多了,人才能变得相对聪明一些,变得更加成熟一些,人的认识也才能更加接近客观规律。人为什么四十才能不惑,就是失败经历得多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失败并不可怕,它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必然途径。比如,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人为砍伐森林,破坏生态,这样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北方地区频见的沙尘暴天气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的一种惩罚。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更加认识到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重要,知道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水土不流失,才能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实事求是才能把握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我们的愿望、动机或判断、决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比较符合事物运行的规律,进而,自觉地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办好我们的事情。让主观符合客观,让理论符合实际,我们的工作才能减少盲目性,减少瞎指挥,减少失误和失败。

  实事求是就要有胆有识,敢担风险。作为一名领导者,对不切实际的事不能盲目服从,要坚持原则,敢顶压力。有时,你可能违背了上级的意图,受到了批评或处罚,但你只要在做遵循规律的事,实践会证明你是对的;有时,你可能受到表彰,戴了红花,但却做了违背规律的事,事后会被证明是错的。因此,遵循规律,需要有无私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敢于说真话,敢于担风险,不怕批评处分。“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当年,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议上,就因为反冒进而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但历史最终还是给他以公正的评价。

  实事求是就要以实为本,从实际出发。事无大小,深入就实。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向群众学习,向群众问计,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实的真相,才能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办事情要量力而行,有些事情虽然是好事,但条件和时机不成熟,就不要急于去办,硬办就会出问题。干工作要因地制宜,有些外国能办的事,中国就不能办;南方能办的事,北方就行不通。主观想象是相同的,但客观上一地有一地的不同情况,不能照抄照搬。任何超越客观现实、主观臆断的行为,任何华而不实、不求实效的行为,任何刻意树立个人形象、制造轰动效应的行为,任何为眼前利益、部门或单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行为,都极有可能违背规律,我们必须引以为鉴。

  实事求是就要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实事求是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决策,无一不是主观主义、长官意志的产物。减少决策失误,需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多听群众的意见,多听专家的意见。重大决策,不仅要集体讨论,而且要事先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我们要在规范决策程序上狠下功夫,确保人们敢讲真话,确保不同意见得到重视,确保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实事求是就要身体力行,终生实践。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每个人、每代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虽然我们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我们的认识却可以不断地、无限地接近客观事物。一个人一个时期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始终会实事求是;在一件事上做到了实事求是,不等于在所有事情上都会实事求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把实事求是牢记在心,扭住不放,锲而不舍,终生实践,从而使我们的眼界宽广,脚步坚实,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一步比一步接近客观真理,一次比一次更准确地把握客观规律,去争取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把握平衡

  大家知道,果农对果树的修剪、管理,就是调节营养供给和生长发育的平衡。当枝叶太茂盛的时候,就要剪枝、弯枝。当花果太旺盛的时候就要疏花、疏果。只有年年平衡修剪,才能连年稳产高产。领导干部要从果农的平衡技巧中受到启发,注意平衡单位的关系。一个单位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后院”起火,闹得你什么事也干不成。领导平衡关系要做到:批评人不整治人,得罪人不嫉恨人,团结不拉帮,亲近不结派。

  平衡是一门特殊艺术

  “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经》。大道至简,世间万物皆离不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平衡,事物才能和谐发展。古老的太极图,就是我国源头文化及古代哲学最形象简明、寓意深刻的图形,黑白阴阳双鱼环抱的太极图就是一个阴阳平衡图,由此可推演出宇宙万物无不存在阴阳平衡的道理。

  大自然需要平衡。白天、黑夜这种自然现象就是一种平衡。天不下雨,地有过。天与地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如果人为地长期破坏自然环境,天就要惩罚地。干旱、洪涝、沙尘暴,就是天对地的惩罚,原因是天与地之间失去了平衡。

  身体需要平衡。从生理机制上看,如果人的身体内部各个器官功能不平衡,就会感到不适,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从心理机制上看,如果人的心理出现不平衡,就会坐卧不安,彻夜失眠,甚至酿成大病。   

 

  家庭需要平衡。夫妻俩是家庭的核心,双方都有各自的双亲或者亲友,丈夫如平衡不好与岳父、岳母的关系,妻子如平衡不好与公公、婆婆的关系,这个家庭必然会形成不和,纠纷四起。
  单位需要平衡。一个单位的平衡包括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之间的关系平衡。单位领导班子内部及一二把手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一二把手必须正派,必须无私,必须坚持原则,这样,就能够从诸多矛盾中解脱出来,避免内耗,形成搞好工作的合力。可以说,一个单位的平衡,关键在领导者尤其是一二把手的平衡能力。领导者必须掌握关系平衡术,公平、公正、公道,就是最好的平衡术。领导者应当做到一碗水端平,两条腿站稳。

  关系平衡术,是领导者应把握的一门特殊艺术。越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求得平衡,就越能显示领导者领导艺术的高水平。杂技艺术中,能够做好高难度的平衡动作,便是受人欢迎的精彩表演;文学创作中,如果不反映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反映那些极不平衡的事物,作品就难以引人入胜。领导者要想从极不平衡的状态中求得矛盾关系的平衡,就必须善于运用关系平衡术。平衡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平衡点。平衡不是半斤八两,而是有侧重的辩证平衡。作为一个领导者,主要应平衡好与上级、下级、同级的关系,进而驾驭全局,化解矛盾,减少对立面,形成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

  平衡上级关系

  平衡上级关系主要是指与上级处好关系。领导者的工作大都是在其上级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上级处于指挥地位,起主导作用,上级对部下的信任程度和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的交往与关系。如果能平衡好与上级的关系,那么上下级之间关系就比较融洽,心理距离就会缩短,感情因素就会增加,上级领导会从多方面给部下创造和提供方便。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在品评某个领导时,不仅注意其自身的知识、水平、素质、能力,而且还关注他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他与上级的关系。一般地说,上级信赖和支持的领导者,往往更具权威性、号召力和影响力,其工作和成绩容易被上级领导所肯定,其能力和才华容易被上级领导所看重,即使出现一些曲折和闪失,也容易得到上级领导的谅解。同时,平衡好与上级的关系,也往往能够得到部属更多的尊重和追随,产生一呼百应、一应百从的效果。与上级处好关系,应注意:

  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平衡与上级的关系,实际上是正确处理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平衡点在大局方面。为此,要着眼于大局,以大局为重。从根本上说,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应是一致的,但在具体问题或具体表现形式上,往往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作为领导者,对大局的利益要自觉服从,有时甚至应牺牲局部利益。对上级的决策,不应随意挑剔。按理说,上级决策前,应事先征求下级的意见,但有时也很难做得周全,这就要求下级谅解。如果上级决策前未征求下级的意见或征求后也未采纳,在这种情况下,上级一旦做出决策,下级就应积极贯彻执行,而不应消极应付。有的人喜欢拿上级作陪衬,自吹自擂,这在客观上贬低了上级的作用,实际上对自己的工作也十分不利。

  认清角色,不超越自己位置。作为下级,应紧紧围绕上级提出的目标、思路以及意图去工作,而不应出现“越位”现象。下级“越位”主要表现为:一是决策越位。不同层次上的领导者的决策权限是不一样的。有些决策必须由上级做出,下级超越权限擅自做出,就是越位。二是表态越位。在对某事表明基本态度时,有的下级超越身份,抢先表态或胡乱表态,使上级领导不好决断。作为下级,在上级授权后方可表态。在未征得上级许可的情况下,如确需表态,则应申明是自己的意见,不代表上级。三是工作越位。哪些工作应由谁分管、谁组织,都有一定的分工。有些工作,本来由上级出面做更合适,下级抢先去做,这就造成工作越位。如确需下级代表上级去做,下级应事先征求上级的意见,并按其要求去做,不可有越位行为,否则会费力不讨好。四是答复越位。有些问题的答复,需要有相应的权威,如缺乏这种权威,擅自答复,就是答复越位。五是场合越位。有些场合,应适当突出上级。参加一些活动,上级领导应走在前面,给的镜头多些,让领导处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下级不应当同上级去争镜头。在平衡上级关系中,强调防止越位,就是摆对位置,这样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实现平衡。

  学会理解,赢得上级信赖。首先,要理解上级的工作思路和决策。上级总希望把自己的思路和决策落实下去,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下级不能心领神会,不能积极组织实施,就不会得到上级信任。其次,下级要理解上级的处境和心情。有些事必须由上级做出重大决策,而上级又举棋不定时,往往要征求下级的意见和建议,此时如有好的主意,应向上级提出。第三,理解上级的工作方法并与之积极配合。人有不同的性格,上级处理问题也各有不同的方法。听取部下汇报,有的上级要求口头汇报,有的则要求书面材料;有的上级办事干净利落,非常果断,有的却非常慎重,看一步走一步。作为下级,必须注意上级的这些特征,积极地去适应。第四,理解上级的特定心理状态。不管是谁,一旦到某一地位,就会受这一地位的特有心理所制约。处在领导地位,需要统帅许多部下,这就要考虑许多问题:是不是有的部下在反对我?是不是形成了团结合作的局面?是不是我的工作得到了部下的认可?诸如此类,当部下的应理解上级的这种特定心理。第五,理解上级所处的环境。上级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或班子。作为下级,对上级的这种环境应充分理解。要考虑到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及其交往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尽量注意上级关系中的微妙矛盾和变化,维护领导群体的团结和威信。  

 

为官“三把握”(4)   
  平衡下级关系

  平衡下级关系,是领导者经常性的工作,其频率要比处理与上级的关系高得多。领导平衡下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好下级关系,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下级的作用,获得下级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平衡好与下级的关系,上下级之间就会融洽,心理距离就会缩短,感情因素就会增强。“将心比心”,“真心换真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平衡好与下级的关系,下级就会真心诚意地跟随你,自觉自愿地执行你的命令,即使工作繁重,任务艰巨,也会毫无怨言地与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如果关系平衡得不好,就不可能获得下级支持,反而在平时或关键时刻会看你的笑话,帮你的倒忙。因此,平衡下级关系非常重要。

  公道正派,是平衡下级关系的前提。领导者对下级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求上级公道正派,是下级的共同心理和普遍愿望。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当领导公正地对待下级时,下级就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就会增强;反之如领导不公正地对待下级,亲疏明显,下级就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就受到挫伤,甚至会导致与领导冲撞或抵触。因此,领导者在平衡下级关系中,必须坚持不论亲疏,一碗水端平。现在,有的单位团结和谐,富有凝聚力,有的单位则矛盾重重,关系紧张,犹如一盘散沙。之所以造成两种不同结果,与上级领导者是否公道正派有直接关系。
  民主集中,是平衡下级关系的原则。上下级关系,不仅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且还是一种平等的民主关系。要把实行和发扬民主作为平衡下级关系的出发点,遇事同大家商量,鼓励下级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听取下级的意见,尤其是要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搞“一言堂”,更不能武断专制,搞家长作风。这样有利于增进上下级之间的团结,构筑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发扬民主的同时还要注重集中。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整体,要有主见。对下级意见,该接受的接受,该采纳的采纳,该解释的解释,不人云亦云。没有民主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集中就谈不上领导权威。在处理与下级关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以身作则,是平衡下级关系的根本。对只说不做,只要求下级做到而自己做不到的领导者,下级是不买账的。反过来,领导者处处做出榜样,即使出现一点问题,下级也会谅解,并主动补台,共同把工作搞好。领导者的行为容易被下属效仿,领导者做出榜样,就会带动部下。同时,领导者还必须带头搞好人际关系,尊重自己的上级,自觉服从上级指挥,圆满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只有这样,你的下级,才能像你一样尊重上级。

  关心部属,是平衡下级关系的基本要求。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部属,是领导者平衡下级关系的基本功。有的领导往往抓具体工作多,过问思想少;使用部下多,帮助部下少;严格要求多,关心体贴少。这样时间一长,部属就可能产生牢骚和不满,对领导者产生这样那样的偏见,挫伤部属的工作积极性,疏远领导与部属的关系。因此,作为领导者,对部属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要尽量做到了如指掌,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在不违反政策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部属的要求。只要尽心尽力关心部下,即使有些事做不到也会得到部属的理解。
  
  把握分寸,是平衡下级关系的重要方面。领导者与下级要保持适当距离。当领导的,对下级要平易近人,真诚相待,但关系不能处得过近,不分你我。尤其注意不为感情所左右,不拿原则作交易。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就会脱离群众;但过分亲近,无话不谈,可能使领导者与自己喜欢的下属关系变得庸俗,对之失之公正。“近则庸,疏则威”,“仆人眼里无将军”,“阎王爷不跟小鬼称兄道弟”,说得都是这个道理。

  平衡同级关系

  同级之间,尽管职务职责不同,但工作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同级之间,既有共同目标,又有各自的分工;既需要相互支持,又蕴藏着彼此的竞争。领导者在平衡同级关系中应做到:

  以诚相待。同级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期望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期望与其他成员和睦相处,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工作。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以自己的诚心去换取他人的实意。同级成员,作为领导者都是为着同一目标工作的,没有理由不与他人友好相处。要真诚地对待同级,关心同级。当同级取得成绩、事业得到发展时,应真诚地感到欣慰并表示祝贺;当同级遭受挫折时,应当主动地予以关心和表示同情;当同级遇到困难时,应当积极地帮助加以克服。反之,如果对同级的成绩讥笑挖苦,对同级的挫折幸灾乐祸,对同级的困难置之不理,那就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对自己没有一点益处。

  积极配合。配合,既要有合作精神,又要有补台意识。任何一个部门及领导者,都需要其他部门和领导的配合,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级之间应当积极主动配合,以求取得最佳整体效应。同级之间还应当相互支持和关心。当同级有错误时,应当尽力挽救一下;当同级出了纰漏时,应当主动地弥补一下,而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帮,帮而不力,更不能看笑话或“落井下石”。   

 

 
  见贤思齐。同级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存在着竞争。处理同级关系,要有“容人之长”的胸怀。同级之间,由于资历、阅历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在能力、水平、气质、修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应当积极地向贤者看齐,虚心拜贤者为师,切忌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拿己之优比人之劣;更不能嫉贤妒能,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和手段“挤”别人,来个“我不行你也别行,我不强你也别强”。

  宽容大度。一个领导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气量,对于别人的缺点和短处应能予以包容,并想办法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当然包容并非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在非原则问题上宽容对方。这一点,对处理好同级关系尤为重要。实践证明,领导者越是宽容大度,就越能与同级搞好关系,而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不会有很多支持者的。宽容别人是一个领导者的可贵素质。

  掌握分寸。同级之间,应当分清职责,掌握分寸,不争权力,不推责任。属于别人职权之内的事,不去干预;属于自己的责任,也决不推卸。本来不应由自己处理的事情,决不争着去管;应由自己分管的工作,也不请人点头划圈。特别要克服那种见好事就争、遇难事就推的做法。同级之间,分清职责,这个分寸要把握好。

在不平衡中求平衡

  不少领导者常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感叹或烦恼,有的甚至被关系网缠住手脚而翻车、落马。领导者都希望有个良好的人际环境,都希望到矛盾少的部门去工作,然而,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这就需要领导者善于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不断把握平衡,解决矛盾。

  世上没有永远的平衡。平衡应当理解为一个动态概念。比如人的吃饭,应饥饱平衡,吃饱了,但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消耗又饿了,出现了不平衡,这时又需要进食。夫妻关系不错,恩恩爱爱,是一种平衡,但某一天闹别扭,谁也不理谁了,出现了不平衡,过几天和好了,又归于平衡。所以说,平衡是动态的,永远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一个领导者,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要善于把握大的方面的动态平衡。不要担心局部小的方面的不平衡或者大的方面的暂时不平衡,关键是要有能力控制局面,使工作保持大体上的动态平衡。以提干和奖惩为例,一个单位新提拔一个领导,总会出现暂时的不平衡,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说法。但过一段时间,新提任的领导工作搞好了,大家认可了,就又出现了平衡。一个单位如果不是奖惩分明,必然会使懒人更懒,勤快者也不再勤快,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好的人心里一定不平衡。奖勤罚懒的措施会使懒人一时感到难堪,好像失去平衡,但这恰恰是整体需要的动态平衡。由此可见,平衡不是抹平,平衡不是平均。

  平衡常常会被打破,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事物才能发展。这就像人站立不动时身体是平衡的,但如果要跑起来,必须先使身体前倾,造成不平衡。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政策也是同理,先打破平衡,有了差别,才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新局面,在竞争中求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反复交替过程中发展的。

  一个领导者,在处理与上级、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关系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必然导致原有关系的不平衡。领导者平衡关系的艺术,就集中体现为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重新建立起和谐的平衡关系。“中庸”是什么?“中庸者,用中也。”“执其两端用其中”,这正是最好、最有效的平衡。关系平衡了,领导者工作起来,就会减少各种阻力,拥有更多的支持者。这样,领导者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顺利开展工作。

  把握适度

  干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度”,达不到这个“度”不行,超过这个“度”也不行,过与不及,都是偏差。适度,是一种追求、一种水平、一种境界。领导者的本事就体现在做人做事能把握“度”,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不偏不倚。

  适度就是恰到好处

  做饭讲火候,是用急火炒、中火烧还是慢火炖,要因“食”制宜。火候太大或太小,要么烧焦煮糊,面目全非;要么不熟不烂,出不来应有的色香味。眼科医生给病人做白内障手术,下刀深浅要适度。下刀过浅割不透白内障,下刀过深就可能损坏眼球。同样,领导工作要求恰到好处的地方很多,比如,制定目标打算、评价功过是非、解决复杂问题等,都要恰到好处。

  领导者制定目标打算要恰到好处。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太大,贪大求洋、好高骛远,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实际,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你如何描绘、如何宣传,群众的热情也不会被点燃,目标实施势必受阻;相反,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太小,过分地强调困难和问题,致使目标一般化、平庸化,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必然受到影响。“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才是适中的。这样一个目标,既是可以充分调动人们“欲望”的目标,又是必须付出努力方可实现的目标;既不至于因目标太高、手段难及而失去信心,又不至于因目标太低、唾手可得而失去“胃口”。另外,推进工作、落实进度要恰到好处。宏伟的目标,要通过一步步的具体工作来落实。过分仔细,四平八稳,影响进度;过分草率,漫不经心,又影响效果;过分保守,缩手缩脚,缺乏力度;过分激进,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领导者评价功过是非要恰到好处。表扬或批评是领导者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进目标实现的常用手段。作为领导,重要的是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把握分寸,该肯定表扬的时候,不能没有态度;该严厉批评的时候,不能“隔靴搔痒”;该是非分明的时候,不能含糊其辞。同时,切忌表扬时夸大成绩、一叶障目;批评时过分强调缺点、以偏概全。更不能凭亲疏论奖惩,以远近分优劣。不能因表扬不当,让被表扬者沾沾自喜,或居功自傲;也不能因批评不当,使被批评者背上包袱,或产生怨恨。在领导工作中,要说最难的,就是对人的评价,稍有不妥,就会失之偏颇,甚至事与愿违,所以要慎之又慎。

  领导者处理复杂问题要恰到好处。领导者处理问题尤其是涉及社会上的一些错综复杂问题时,必须把握时机、掌握分寸,不可轻率盲动、随意决断。对复杂棘手问题,既不能处理过早,又不能处理过迟。处理过早,因事情还处于朦胧状态,来龙去脉还不甚清晰,此时,贸然出击,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还会把问题搞糟。处理过迟,因矛盾已经蔓延开来,甚至进入恶化阶段,再控制就要付出更大努力,势必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另外,处理复杂问题,手段既不能过硬,又不能过软。手段过硬,常常会激化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手段过软,往往触及不到问题的要害,这样,问题就得不到彻底解决,会留下后遗症。所以,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要从大局出发,科学决策,稳步实施。该当机立断的时候,不能瞻前顾后;该稳妥处置的时候,不能毛糙急躁;该无情打击的时候,不能心慈手软;该和风细雨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要做到有理、有利、有度、有节,恰如其分。

  适度就是适可而止

  印度有个寓言,说的是一个愚人在别人家吃饭,开始觉得菜有点淡,主人加了点盐后他觉得很可口,于是,自己又加了许多盐,结果弄得苦咸难咽。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勿待兴尽,用力勿至极限。孔夫子说得好:“过犹不及。”当领导的,与普通百姓比起来,在待遇追求、享乐欲望、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更多的选择。创造生活是我们的义务,享受生活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以尽情地品味生活的乐趣,但决不能放纵自己,在各种诱惑面前要头脑清醒,筑起道德的堤坝,切记把握适度,适可而止。

  领导者的待遇追求应适可而止。领导干部,党和人民给的待遇很厚,待遇随着职位走,职位愈高,待遇愈厚。在规定之内,任何待遇都可以享受。但如果超出规定,随意追求或享受不切实际的待遇,就是“出格”行为,就是为政不廉,就是以权谋私。比如,有些干部超标准享受住房,为官一任,兴房一处;有的不光自己享受好几套,连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有的领导不管本地财力如何紧张,首先把自己的办公室装潢得富丽堂皇,什么先进买什么,什么时尚换什么。再比如,有的领导对坐车情有独钟,能坐奥迪就不坐桑塔纳,有了奥迪还想着奔驰,在任不几年,光车就换了好几档,被群众视为“摆在马路上的腐败”。如此奢侈追求,严重脱离群众,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领导者的享乐欲望要适可而止。吃喝玩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但聪明人应当知足常乐,见好就收。民以食为天,但碰到好吃的,不要过分贪嘴,肥甘油腻,膏粱厚味,吃得过多,营养过剩,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接踵而至,贪吃会吃出一身病来。俗话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适可而止地饮酒,才能享受到美酒的甘甜,如喝得烂醉如泥,就无乐趣可言。工作之余打打扑克,玩玩麻将,可起到舒缓情绪、调节脑筋的作用,但如玩起来没完没了,通宵达旦,或加入赌博内容,那就过度了。业余时间唱歌跳舞,放松身心是可以的,但如沉溺其中,歌厅出来舞厅进去,就是不务正业。古人云:福生于无为,祸源于多欲。人的正常欲望应该努力得以满足,但是切勿让私欲无限膨胀。许多谈观的悲剧就在于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们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等错误的人生信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顶不住各种诱惑而失态,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领导者的社会交往要适可而止。人不可能不交际,领导者交际要更多一些,宾朋往来、业务洽谈、赴宴坐席也是工作的需要。但是,交际、交往必须注意范围、场合和途径。进山要找出山路。下手做事,就应该想到收场的结果。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就是“上贼船”,就是“与魔鬼打交道”,迟早要栽跟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就是来路要明,不是自己的钱财决不能要;否则,横财易得,灾祸难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为了美色而不要尊严;否则,贪图色欲,人财两丢。我们决不能像一些领导那样,在社交场合上什么人都敢交,什么饭都敢吃,什么礼都敢收,什么钱都敢要,什么床都敢上。在“远华”大案中,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对赖昌星送的几十万元的轿车、几十万元的豪宅甚至美女,都来者不拒,统通“笑纳”,也因而成为走私者的后台和帮凶,成为人民的罪人。这样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引以为戒。

 

  适度就是不偏不倚
  战国时代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这样一个美女,说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著粉则太白”。这段描述给我们以启示:任何事情都有个标准,达不到标准或超过标准都不好,不偏不倚才是适度,也就是把握好分寸。“正好”,应当成为领导工作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领导者贯彻路线、方针、政策要不偏不倚。我党历史上的几次路线斗争,最终都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和“左”倾或右倾思想的失败而告结束。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谈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时指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不右不“左”,不偏不倚,才能保证航向的正确和大局的稳定。各级领导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折不扣”就是不偏不倚。“歪嘴和尚念歪经”、凭对政策的一知半解就胡乱执行以及“实用主义”式的执行政策,势必造成偏差和错误。要吃透政策,领会其精神实质,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就应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准确的而不是模糊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注意正确引导,把握方向,减少随意性,维护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领导者把握全局要做到不偏不倚。作为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有的地区重工业、轻农业,重发展、轻环保,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等等,就是畸重畸轻、顾此失彼、失之偏颇。中央强调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是不偏不倚,强调“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偏不倚,强调“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是不偏不倚,等等。我们知道,最软的一个铁环,决定整条铁链的强度;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整个木桶的水平。所以,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工作一定要整体上水平,这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宏伟蓝图的最终实现。

  领导者履行职责要做到不偏不倚。对于一个地区的党政领导来讲,既要善于谋划决策,又要善于组织落实;宏观决策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微观调研和具体落实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这就是不偏不倚。一把手,如果事无巨细都去管,眉毛胡子一把抓,整天被一些婆婆妈妈的事务缠身,到头来,不但自己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而且还不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反过来讲,如果宏观号召有余,微观指导不足,只顾发号施令,不抓具体工作,作风必然漂浮,工作必然不实,势必造成说与做、决策与落实的“两张皮”。履行职责不偏不倚,还要求做到职责到位,防止“错位”和“越位”。一般来讲,正职领导全面管理,副职领导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正职“胳膊长、插手深”,去管副职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有的副职也常常有该请示正职的事而不去请示,擅自作主;有的甚至插手到其他副职的管辖范围,过问和处理一些不该自己管的事情,制造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这些都违背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

  规律、平衡、适度是做人为官需要把握好的三个重要问题。如果不能把握规律,就会违背规律,干不好工作,并受到规律的惩罚,给党的事业造成较大损失;如果人际关系不能把握平衡,就会顾此失彼,使矛盾激化,按下葫芦起来瓢,一波未平一波起;如果做人做事不能把握适度,过度地追求私利,欲望就会变成无情的地狱之火,把自己烧毁。所以说,规律、平衡、适度是每个领导者时时都应把握的问题,如果把握得好,你就能得心应手干好工作,成就事业,就能做一个好人,当一名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