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法院:鲁迅文章: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4:56

鲁迅文章: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周新桥

 

96,一条源于某编剧微博的“鲁迅文章大撤退”消息一时间搅动了诺大个中国以致引起轩然大波。笔者以“鲁迅文章大撤退”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273,000篇。以下是网页上部分标题:“高中教材大换血 鲁迅文章大撤退”、“访谈预告:‘鲁迅文章大撤退’引发的思考”、“原因竟是这样?北大教授谈‘鲁迅大撤退’:部分作品太深!”、“四类人逼‘鲁迅大撤退’等。虽然有许多媒体随之及时报道称:“专家称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是大忽悠”、“鲁迅作品从语文书中‘大撤退’是误会”等,但“鲁迅大撤退”引发的热议至今不衰。

 

笔者浏览了部分文章,看到有人批评“去鲁迅化”,有人呼唤“归来吧,鲁迅”,有人认为鲁迅“艰深难懂”等。当然,其中批评“去鲁迅化”和呼唤“归来吧,鲁迅”的人占了多数。而批评“去鲁迅化”的人坚决反对在中学教材中减少鲁迅文章,呼唤“归来吧,鲁迅”的人不仅呼唤在中学教材中保留或增加鲁迅文章,而且呼唤通过有更多的鲁迅文章入选中学教材使鲁迅批判精神得以回归。

 

若从教育学上思考“鲁迅大撤退”引发的热议,笔者则发现绝大多数人将关注点集中在“鲁迅文章:学什么?”的问题上,如:是学多几篇鲁迅文章还是学少几篇文章?是学习《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还是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是学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还是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是学习鲁迅批判社会的精神还是学习解剖自己的态度?等等;但对“鲁迅文章:怎么学”问题却鲜有关注,仅有极少几篇文章有所涉及,而且还是说明鲁迅文章因新课标减少必修课时从“必修”调整到“选修”,意即依然强调从文章总量上看鲁迅并没有“大撤退”。

 

实际上,从教育学上看,“怎么学”比“学什么”更加重要。在教育实践中,当“学什么”的问题被确定后,“怎么学”的问题就起决定作用了。比如:是凭兴趣学,还是凭刻苦学?是深入浅出地学,还是浅尝辄止地学?是被动灌输式地学,还是主动探究式地学?是体验感悟式的学,还是“没心没肺”式的学?是理解掌握式地学,还是死记硬背式地学?是课内外结合式地学,还是局限课堂式的学?是调动生活阅历式的学,还是与生活无关式的学?是真正为了学习鲁迅而学,还是为了应试需要而学?等等。不难看出,不解决好这些“怎么学”的问题,即使“学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但“学”的问题依然存在或依然没有根本解决。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在鲁迅文章“怎么学”的问题上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这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在应试教育下,中学生学习鲁迅文章,并不是为了学习经典,也不是为了学习鲁迅的精神,而是为了应试,是为了通过鲁迅文章得高分。也就是说,在应试教育下,教材中的鲁迅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鲁迅也成为了支离破碎的鲁迅;在应试教育下,教材中的鲁迅远离学生,远离时代和社会,鲁迅也成为了学生艰涩难懂的鲁迅;在应试教育下,教材中的鲁迅仅仅是一堆应试的材料,既无关经典阅读,也无关批判精神的学习,鲁迅也仅仅是一位应试的鲁迅。

 

笔者以为,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最终仅以应试的形象或对象出现在中学课堂和中学生面前,则无疑会对鲁迅造成伤害:中学生不仅难以认识和理解真正的鲁迅,而且势必会对鲁迅望而生畏。这不,几年前中学里就流传着语文有“三怕”的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此,笔者还专门就“喜不喜欢鲁迅的文章”的问题询问过一个示范性高中的高二学生,他说:“没真正弄懂鲁迅的文章,现在学习鲁迅的文章就是死记硬背。”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只属于素质教育而不属于应试教育,因此,面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即使鲁迅文章出现暂时撤退的现象,那么也许算不得是坏事。

 

简言之,学习鲁迅文章,一是让中学生接触、感悟经典,二是让中学生体验和学习鲁迅精神。但学习鲁迅文章,始终面临着“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而“怎么学”,不仅涉及鲁迅文章如何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涉及学生参与和掌握学习鲁迅文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学习鲁迅文章,“怎么学”比“学什么”更加重要。

  阅读全文(53) | 回复(2)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标签:鲁迅 怎么学 学什么 
  • 群组:思想.文学.教育.科技 新哲学 
    • 上一篇:博士生成为导师廉价劳动力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