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游戏中心:探究《金瓶梅》真假“鸡尖汤”(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9:44
探究《金瓶梅》真假“鸡尖汤”



    我们讲隔行如隔山,不是厨师,你硬说会炒菜,让你讲讲菜肴的制作过程就会露馅。所以,如果让文人来胡乱编造,再巧妙也绝对过不了厨师这一关。

    我认为《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在第六十四回之前对菜肴的叙述和描写都是真实的。真实到什么地步?真实到忠实于生活;真实到连王婆用内蒙语讲“热烫温和‘大辣酥’”的微小细节也反映出来(虽然全书只出现过一次)。如果兰陵笑笑生就是书童的原型(不知以前有没有读者这样认为的),那么,他所反映的《金瓶梅》菜肴大多是他亲身经历和品尝过的。没资格参与享受和品尝的菜肴,作者统统一带而过,绝不生搬编造。尤其是五十五回,西门庆带着琴童、玳安、书童、画童前去参加蔡大师的寿诞。在明代《正续小十三经·膳夫经》中称:“蔡太师京厨婢数百人,庖子亦十五人。”如此庞大的厨师队伍,可以想象其菜肴争奇斗艳,繁花似锦。第二天一早,蔡大师就让西门庆领略了京门豪宴的气派:“当值的就托出一个朱红盒子来,里边有三十来样美味,一把银壶斟上酒来吃早饭。”若是作者对“三十来样美味”有感觉的话,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描写的。但是,作者却写道:“不一时,只见剔犀官桌上,摆上珍馐美味,只好没有龙肝凤髓罢了,其余般般俱有,便是蔡太师自家受用,也不过如此,”此番议论似乎让人感到有点酸气,“那时相府华筵,珍奇万状,都不必说。”如此回避描写,我认为这只是因为作者根本就没有级别享受这顿美食,用赌气的口吻却不慎流露出本是西门庆下人的心态。为此,兰陵笑笑生在年轻时,以书童的身份,亲身经历了这段与西门庆朝夕相处的真实生活。所以,《金瓶梅》饮食场景虽多,不过细节描写多是家宴、小筵,而宫廷官筵描写多用“烹龙疱凤”、“琼枝玉叶”等套话匆匆带过,这是可以理解的。就此打住。

    例如,作者在六十一回对蟹斗菜肴的描写,让人感到真真切切,没有见到或品尝的人,道听途说是很难表达的如此细腻。作为酒店专业管理(包括厨房)的我来说,读来尤为真切。“四十个大螃蟹。都是剔剥净了的,里边酿着肉,外用椒料姜蒜米儿团粉裹就,香油煤,酱油醋造过,香喷喷,酥脆好食。”其中拆(拆蟹肉)、酿(拌料嵌蟹壳)、裹(挂糊或拍粉)、炸、炝共五道工序,交代的清清楚楚,令人口齿生津,欲罢不能。

   《金瓶梅》作者在67回写了干果、点心11道,当第12道写不出名称时,就干脆老老实实地白描成“一碟黑黑的团儿用橘叶裹着。”让人感到,作者当时就在西门庆的身边。

    令人出乎预料的是,《金瓶梅》在九十四回却描述了一道非常荒唐的菜肴“鸡尖汤”。书中是这样描写的:“这兰花不敢怠慢,走到厨下对雪娥说:‘奶奶叫你做鸡尖汤,快些做,等着要吃哩。’原来这鸡尖汤,是雏鸡脯翅的尖儿切碎的,做成汤。这雪娥一面洗手剔甲,旋宰了两呆小鸡。退刷干净,剔选翅尖,用快马碎切成丝,加上椒料,葱花、芫荽、酸笋、油酱之类,揭成清汤(老版本为揭成清蹄矗)。”我们来分析几处不真实之处。首先,春梅谎称肚子痛,说是吃了鸡尖汤就会好,稍有生活常识的人怎能相信;第二,鸡尖为何物,只要对美食稍有评判的人都知道,鸡尖淡而无味,如同嚼蜡。几千年中国饮食文化,民国前从未有文字记载鸡尖单独入菜的内容;再看描写,“两只呆小鸡”四个小鸡尖如何做菜,另外雪娥做厨房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之前,春梅曾对周秀守备说:“孙雪娥做得一手好菜,”此乃真话。雪娥不可能像描述的那样,按部就班地洗手、剔甲、杀鸡、腿毛、取鸡尖的流程,这样要花很多的时间。“快些做,等着要吃哩”的嘱咐,会使雪娥采用杀鸡、直取鸡尖洗净的方式,只要稍有厨房经验的厨师都会这样做;再者,加上椒料,葱花、芫荽、酸笋、油酱、清汤(烧菜吊的蹄髈清汤),我实在想象不出这道汤有什么特别之处,简直就是一款调味汤,与鸡尖无任何瓜葛。为什么《金瓶梅》在此处会出现重大的败笔和破绽,只有一个解释,《金瓶梅》不是由一位作者完成的。为此,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推断,《金瓶》和《梅》系两位作者完成的。这样也可以解释前者为何性描写如此丰富,多姿多态,而后者则匆匆一笔带过,生怕说漏什么嘴似地;同时,美食描写也是如此,这绝非巧合。感觉上,总觉得“梅”的作者行笔匆匆,似乎在回避和顾忌什么。

    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虽然不可能存在“鸡尖汤”这道菜,但探究《金瓶梅》饮食文化,我们可用名著的名义,把这道菜暂且保存下来,慢慢咀嚼和品味“鸡尖汤”以外不为人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