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帝王酒店小姐:趣谈凉席起源以及凉席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8:40:03

文/守望月儿 

  众所周知,席子是炎炎夏日里家庭必备的用来铺床和纳凉的一种铺垫工具。《辞海》中这样定义:“席,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因此席子又可以称作芦苇席、草席、竹席等等。可是有关席子的历史及其文化知识你有了解多少呢?

 

  席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席子”就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具之一了,只是那时的席子比现在的要粗糙许多。那时候席子是用一种生长在沼泽和低洼处的草编织而成的,因此最初的草席制作简单、外形粗糙。据史料考证,从奴隶社会早期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人礼节的重要性并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去关注礼节了,那时的人们每天清早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夜间铺垫用的席子藏在非常隐秘的地方,一来腾出家里的有限空间,二来避免影响客人的视线和心情。

 

  大概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用自己的手工艺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席子,那时的坐具可以分为“筵”和“席”两种,“筵”以蒲草或苇子编织,面积较大;“席”的材料要精细些,面积也较小。“管宁割席”的历史典故说的是管宁不屑与不专心学问的同学同席而坐,因此割席而坐,由此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席子的象征意义了。陈寿的《三国志》中谈到刘备出身时也说“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由此观之,早在三国时期,席子就已经成为一种产业,“贩履织席”这个词语后来也逐渐成为出身低贱、贫寒之人的代名词。

 

在唐宋以前,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那时的居民家中并无桌椅之类的高架器具,只有矮小的几案一类的东西,古人谈话、写作、进食等,都是就地而坐,唯一可以讲究的就是在地上铺设席子,那种席子和生活场景我们在当代日本、韩国和朝鲜家庭中也时常见到。因为要就地坐在席子上,所以我们又说“席地而坐”。由于席子收叠方便、快捷,也就有了“席卷”一词,汉代贾谊《过秦论》中有曰:“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

 

由于席子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关于席子的成语和故事是相当不少的。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坐不用双层席子就用来比喻生活节俭。清朝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中“你看他们带上几年兵船,就都一个个的席丰履厚起来,那里还肯去打仗。”席丰履厚就被用来比喻祖上遗产丰富,同时也形容生活优裕。当然了,最有名的故事当数“黄香扇枕”的故事了,毕竟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百善孝为先”。东汉时期,黄香九岁时羸弱多病的母亲去世了。他年纪虽然小,但是很懂得孝道。为照顾父亲,在夏天炎热的时候,小黄香拿着扇子站在父亲的身边,把枕头和席子扇得凉凉的,把蚊虫轰得远远的,然后再恭恭敬敬地请父亲睡觉。冬天天冷,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给父亲把冷被窝暖好后,请父亲来睡觉。黄香成年后知识渊博,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东汉安帝时出任魏郡太守,恰逢水患肆虐,民不聊生,他主动拿出自己的微薄的俸禄来救济灾难,受到人们的赞扬。

 

  古人十分注重礼仪,内涵丰富的酒桌文化就足以说明古人对于座位礼仪的重视,古人在铺席方面也自然是有讲究。从天子、诸侯、士大夫及老百姓都有严格规定。一般说来,无论宴请宾客还是家庭就餐,要在铺好的席子上放置几案,按照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所铺席子的数量也不同,铺在下面的席子称为“筵”,铺在上面的席子称为“席,合称“筵席”,“筵席”也就由铺设的器具渐渐有了“餐食”的意思,并生发出“酒席”、“酒筵”等同义词,而“摆席”、“摆筵”也就随口可说了。

 

  古代由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席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阶级去拥有的地位,然而到了现代,这种苛刻的以人论坐的观念也逐渐消失了。北方人只有在暑天铺上点凉席以求坐卧舒适,南方人或许用得多一些。虽然席子不再有那么多象征可言,但是由席子衔生出来的词语和事物却是不胜枚举的。比如“主席”,按当初的意思只是“席子上的主要座位”,现在成了一个职位,如果是“国家主席”,就是唯一的最高的职位。“席位”,最初的意思只是“席子上的一个位置”,现在成了团体或集会中的一个位置。其他更多的一些词语如“出席”、“列席”、“入席”、“退席”、“缺席”等等,都来源于席子,但是却与现实生活中席子没有什么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