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到上海汽车时刻表:趣谈铜镜起源以及铜镜文化(修订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9:32:24
镜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用来照见事物的工具。南北朝时的著名长诗《木兰诗》写花木兰征战十年回到家中,重整女儿妆的情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足以说明了铜镜的最基本的功能。而古代志向高远、胸怀大志的男儿,常从镜中看到时光匆匆、青春易逝,有的感怀于事业未成,禁不住嗟叹不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铜镜在我国最早产生于何时呢?最早的传说见于《黄帝内经》:“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这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当然不足信,可是至少可以说明铜镜产生于很早很早以前的远古时代。在考古出土的一些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镜”字,但有“监”字,字形正如人临器皿作俯视之状,即“人监于水”。“监”者,是一种大盆,盛上水,人俯而照之。《说文解字》解释为:“监,临水也”。因这种大盆后来多为铜铁所制,故在“监”的左边加上“金”旁,或写作“鉴”,所以“鉴”与“镜”相通,都作照影之用,只是“镜”字是后来才有的。
  根据我国的考古发现,铜镜最迟出现在青铜器时期的商代后期。到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铜镜开始盛行,多为圆形,也有方形的,形制比较轻巧。在西汉时,所制铜镜比较厚重,纹饰有几何形图案,出现了半球形镜钮,镜背开始有了铭文。唐代的铜镜,洁白光亮,有圆形、八棱形、菱花形、带柄手镜等款式。宋代则多菱花形镜。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我国出现了玻璃镜,并迅速流传开来。以后,铜镜也就日渐稀少了。

  铜镜是古人居家过日子的必备物品,古代人在利用铜镜的成像这个基本功能时,也十分注重铜镜的制作工艺和外形。精致的纹饰工艺,既反映了铜镜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它涵括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画作,或映照出各种社会内容。

  由于铜镜在古代的大面积流行,铜镜的社会性功能便显而易见了。铜镜是古代人民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同时作为一种工艺品,其镜背的纹饰凝结了古代工匠的审美意趣和冶铸工艺。正是由于铜镜精美的工艺美术水平和广泛的使用,其功能便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受人们的喜爱。

  首先,制作精美的铜镜可以作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是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像的特点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其次,铜镜还可用于帝王的贡品或赏赐。铜镜既然被赋予了多种的社会功能,兼具美观实用价值,自然会被用作王公贵族、亲朋故友之间馈赠的礼品。最后,铜镜也成了爱情婚姻的信物。“花好月圆”、“破镜重圆”等词语都说明古人以圆镜来比喻爱情。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如双凤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鸾凤葡萄镜等。


  因铜镜可以整容照面,古人便借镜以喻自省,而且衍生出一些专门的名词,如:“镜考”、“镜诫”、“镜鉴”……“太宗谓群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犹一镜亡矣’”(《唐书》),唐太宗的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正是其从生活中镜子的作用而悟出做人和治国之道的!又因为“监”、“鉴”之意与“镜”相通,故《增广贤文》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借此来说明回顾历史的重要性。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监督”、“监察”等词语,如果追本溯源的话,也可追溯到古代“监”字的本意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