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队的汇报材料:《孔令谦谈会吃才健康》作者:孔令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6:14

《孔令谦谈会吃才健康》作者:孔令谦

前言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周礼?天官》记载周朝时就已把宫廷医生按医疗性质分为四种:疾医、疡医、食医、兽医。随着历史的发展疾医、疡医、兽医大多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传承,但民间正式就业的食医大夫,在宋代以后就已绝迹。其学术思想只能从在历史典籍和医家著述中觅得踪迹。

食医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医疗形式在远古年代产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体,以中国传统医学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学说为用,以药食同源的理念为基础,从中医独特的角度专门研究营养学和烹饪学,通过饮食疗法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服务。

中国古代食医研究饮食疗法,从现有文献方面考证,在周秦之间,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并得到了很普遍的应用。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身边就曾有易牙、开方、竖刁为其营养饮食服务。《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收载365种药物,其中药用食物就达50种左右,包括米谷、蔬菜、虫鱼、禽、肉等食物药,并记录了这些药物“轻身延年”的功效。《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特别强调了药物治疗与食物治疗相结合“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益精气”,书中还记载了半夏秫米汤等六个药膳用方。后来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食不果腹,朝不保夕,食医学术自此在民间失传。但在以帝王君主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中,由于对健康长生的追求,食医不仅有幸得以保存而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更加讲求服饵的方法,连形式器皿都很考究,所谓“金浆玉液”、“列鼎而食”等等。而御用食医也逐渐演变为了封建官僚成员,如光禄寺卿、光禄寺大夫即属此类。

食医的理论技术是非常丰富多彩而独特的,“五味相调”、“性味相胜”、“以类补类”、“所宜所忌”等理论不仅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而且正在被现代医学逐步认识和接纳,古今同理,万法一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食医的最高处方配料原则是:“法无定法”、“因人而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是说,对象不同,宜采用不同方法区别对待;又因患者的生活环境有别,地域风土习惯攸分,气候寒热温凉有异,应采用就地取材、因时取材的方式,灵活处置,而不是盲目地、笼统地机械套用。运用五味相调相胜、五味入五脏等原则,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灵活处方,既不机械,又切实际。还要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经济负担的能力,社会物质的充实与匮乏,阴阳虚实的需要,天时气候的宜忌,精思熟虑,才能开出得当的食医处方。这种“天、地、人合一”的理论模型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是食医最精湛的立论,也是与近代营养学出发点不同之处。

孔伯华中医世家,在整理继承前人医学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数十年年临床实际情况,提出了“阴虚、脾湿、肝热”的现代都市人群体质学说。并广征博采,从传统医学典籍和各家专业著述中发掘要义,将历史中仅供部分封建贵族小范围使用的食医疗法整理成为适合现代人群体质特点的食疗方法。

今天我将前辈研究所得,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希望广大读者都能对“食医”原理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了解,辨清个人体质,根据不同的体质按图索骥选取适当的食疗组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该把食养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运用。养治要分开,我们不主张非医务人员运用养生方法替代药物的治疗,希望每个读者都能正确看待养生与治病的关系。

作者

2009年10月

第一章 健康需要一点“吃”心(1)

现代人越来越会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国内的、国外的……各种花样和种类层出不穷,人人都是美食家。可是,从健康、养生的角度看,现代人越来越不会吃了,搭配不合理、暴饮暴食、营养过剩、节食过度……

中国人的健康,在“吃”上是吃尽了苦头,“吃”出来的各种疾病数之不尽,最擅长吃的中国人反而不会吃了。

以吃治未病是养生最高境界

“民以食为天”,什么最大,天上地下,吃饭最大。吃的目的是什么?吃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求温饱,我吃东西就是为了活下去,这是最低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是求享受,吃出美味、吃出文化。现在只要你不太苛求,这两层境界大多数人都可以达到;而吃的第三层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是吃走疾病吃来健康。

中医的最高境界和吃的最高境界是一样的,就是“上医治未病”。简单点说就是好的大夫是通过调理人的身体,来使他不生病,靠什么来调理?饮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饮食运动的调养,达到强身健体不生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这样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不要等已经生病了才去治疗,而要把患病的危险在没生病之前就消除掉,不要等社会混乱了再去维持,而要及早把混乱扼杀在萌芽当中,因为等病了才去治,等开始打仗了再开始铸造兵器,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打井,开始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已经太晚了。

现在很多人总是疲劳,在“亚健康状态”中,这是个临界点,现代医学的解释是疾病的临界状态,也就是说,你再往前走一步,就不是亚健康了,就能化验或检查出来了,就是生病了。中医学虽然没有亚健康这个词,但早就有这个概念,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调理保养理念。所谓的调理,就是调节人体的阴阳,使之平衡。长期使自己身体内的“阴阳”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一旦到了质变,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在治疗上都会存在一定难度,甚至束手无策。

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一天看见了蔡桓公,说:“大王你生病了。”蔡桓公把他赶走了,还对周围的大臣说:“这些当大夫的,就知道骗钱,你看我,壮得像头牛,怎么可能有病。”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见面了,扁鹊说:“大王你的病严重了,得马上治,不治就麻烦了。”蔡桓公又把他赶走了,对身边的人说:“这些大夫啊,一点小毛病也说得要死要活的,还不是为了多骗点钱。”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俩又碰到了,这次扁鹊什么也没说,直接撒腿就跑,有人很奇怪,就问扁鹊跑什么,扁鹊说:“第一次看见他,病在皮肤上,吃点药就没事了;第二次见到他,病在肌肉里,吃药配合针灸还是可以治的;第三次见到他,病已经深入到骨髓了,怎么治也没用了,所以我得跑,不然他死了还怪到我头上。”果然没过多长时间,蔡桓公就病死了。

这个故事中三次见面分别代表健康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阴阳开始失调,通过简单的饮食调理就能治好;第二阶段:阴阳失调严重,已经产生疾病了,这时候不得不花费大量的钱和时间去治;第三阶段:阴阳彻底失调,病入膏肓,想治也治不了了。

第一章 健康需要一点“吃”心(2)

每一种事物,在剧烈的发生前,都会有一些预兆,只要我们发现并重视这些预兆,就可以提前做好应急的准备。比如说地震,发生前天象会发生变化,如地震云的出现;地象也会发生变化,如地下水味道变坏,或者变热;动物也会有反应,比如狗和牲畜躁动不安,大批的鸟乱飞,老鼠、虫子这些平时在阴暗角落里的动物也都跑了出来。这时候,只要人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抗震防震的措施,就会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生病也是如此,在生病之前,也会有一些预兆,只要你及时发现这些预兆,并且在饮食起居上注意调养,就能大大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阴阳不调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年轻人长青春痘,这是上火的表现,体内阳气盛于阴气。饮食上注意清淡一些,吃一些消火的食物,很快就会缓解,这是治本的一个方法。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提倡的是“治未病”,不是“遮未病”,打个比方,等水烧开了想把水温降下来,你倒一杯冷水下去,水温也能降下来,但这不是根本的办法,根本的办法是把火熄了。加冷水,扬汤止沸是治标,熄火,釜底抽薪才是治本。

我们都熟悉掩耳盗铃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幼稚,也很好笑,可是现实里很多人生病的时候和掩耳盗铃那个人犯的错误一样愚蠢,我举两个我身边的故事。

一个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平时工作很忙,几乎没什么休息时间,大概几年前就开始睡不好,经常失眠。他处理的方法就是吃安眠药,从一开始每天晚上半片到一片到几片。后来发展到头痛,安眠药又换成了止痛片,最后实在受不了了,才去医院看。结果现在工作也没了,在家静养。安眠药和止痛药就是你那只捂住耳朵的手。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月经有问题,每个月都会晚来十天左右,而且颜色较深、带血块。有时候甚至停经。如果她找我或者比较有经验的老中医看一下,调节一下饮食,开两副药吃,很快就能调过来。可是她嫌中药难吃,为了图省事,每次到日子就去医院打一针,第二天就来了。半年前,找到我师弟阮劲平,说是看看病情,师弟看过之后,说她最好别打针了,去检查检查,她不听,结果最近检查发现卵巢囊肿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习惯、饮食的科学性,等到真需要看大夫,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代价就大了。

最怕饮食不均衡,营养成了健康木桶最短板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定律”,其大致内容是说,一个木桶能放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木桶壁上最长的那一根,而是取决于木桶壁上最短的那一根木板。根据“木桶定律”的核心内容,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人的营养健康就好比这个木桶,各种食物就是木桶的木板,缺了哪一块都要降低健康水平。

经常有朋友、家人来问我,“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要我说,您什么都能吃,什么也别吃太多,也不能什么都不吃。

人天生就是杂食动物,看看您的牙就可以看出来,您这一口牙,有管磨的,有管切的,还有管撕扯的,不信您看看,磨牙用来磨碎谷物,切牙用来切断蔬菜,犬齿用来撕扯肉类,所以《黄帝内经》中说人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里的五实际上是泛指各种蔬菜谷物,意思是让我们在饮食的品种上要多样化,不能偏食,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膳食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饮食有偏废本身就是违犯自然规律的。

但您吃什么也别过度,食物有食物的属性,有的食物寒凉,有的食物温热,均衡摄取各种食物就可以互相克制食物的偏性,而增益食物的补益。我们都喜欢吃螃蟹,但为什么吃得时候一定要加一点生姜汁呢?因为螃蟹是寒性的,而生姜汁是热性的,两者同食,不仅美味还能防止螃蟹的寒性伤人脾胃。如果因为口味喜好而过度,就会导致失衡。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讲,各种食物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也不同。谷物主要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家畜肉类主要提供动物蛋白和脂肪,果类、菜类主要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这些食物,缺了哪种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而现代人在吃上容易走极端,认为好的贵的就是有营养的,天天大鱼大肉,顿顿山珍海味,血脂高了不改,血糖高了还不改,真可谓是“吃”心不改。另一部分女孩子,则是为了追求苗条而顿顿不吃,弄得面有菜色。

所以,在饮食养生上,首先要避免极端,均衡的膳食才是健康的基础。除了饮食的种类要多样化,在同一类食物中选择的品种也要多样化。我们曾经遇到这样的病人,只吃白肉(鸡肉、鱼肉),不吃红肉(猪、牛、羊肉),经常晕倒,结果到医院一检查,是贫血,这就是饮食有所偏废造成的。

第二章 三种人敲破医生门:阴虚人、内热人、脾湿人(1)

病从何处来?我们往往把生病怪在老天头上:生病了是我运气不好。其实,这一点还真错怪老天爷了。从中医的角度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是自家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造成了你的不良体质。

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现在的人生病越来越相似了,比如中老年人的三高。这是因为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单一:熬夜、长期工作、大吃大喝、喝酒、抽烟……这些不良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造成了现代都市人的普遍不良体质:阴虚、内热、脾湿。

三种人的新“四害”:烟酒、熬夜、压力、过饱

阴虚、内热、脾湿,是今人常见的三个体质倾向,也是致病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三个因素常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纠缠在一起发病,错综复杂。只是有的人可能内热相对多一点,或者是阴虚相对多一点。年轻人以内热为多见;老年人以肝肾阴虚为多见;较为肥胖的人,爱思虑的人,少运动的人,往往多脾湿。在养生的时候,应该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阴虚主要是指肝肾阴虚。肾主水,主阴,为先天之本;肝属木,主血,为肾之子。肝肾一体,为一身阴血之本。阴虚主要由四个原因引起:年龄、烟酒、熬夜、抑郁。

年纪大了阴气自然就少

《黄帝内经》中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就是说阴血在生命过程中会自然损耗,人年纪大了阴血亏虚,这是正常现象。现在人寿命普遍增长了,所以肝肾阴虚的情况就更为多见了。这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年纪大了,阴气自然就少,老年人阴虚是自然现象,没必要太担心;另一方面就是提示我们,到了三四十岁,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就要注意了,不要做伤阴的事,而要注意补阴。

如果不知道保养自身阴精,“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阴精非正常地耗散了,所以很多人还不到40岁就已经出现了肝肾阴虚的表现:如骨蒸潮热,头发干枯,等等。

阴虚多阳虚少的两大原因:吃得好动得少,想得多睡得少

现代人在饮食方面,吃得好动得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和排出,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易化热,热盛久又必伤阴,故易为阴虚湿热。

二为情志原因,想得多睡得少。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伤阴。工作忙碌加上思虑过度导致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天人相应的过程,白天卫气行于阳经,卫外而为固,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则卧寐休息,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故古人强调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在人们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故阴分易伤。

另外还有一个年龄上的原因,现在老年人的人口比重较大,“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现在中老年患者占了很大比重,这一部分人肝肾阴虚的尤多。

儿童和青壮年体质多为实热或湿热,中老年体质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因此针对儿童和青壮年其饮食原则应以清热类食物和化湿类食物为主;而中老年则应以滋阴、清热和化湿类食物三类和餐。

肝气不舒也会内热伤阴

内热主要表现为肝热。肝气主疏泄条达,调节全身气的运行,就好比我们家里的管道枢纽,枢纽坏了,全家管道都不通。同时肝又是藏血之脏,肝气之疏泄功能是以肝肾之阴血充盈为基础的,前面说了现在肝肾阴虚的人较多,阴虚必生肝热,而热反过来又会伤阴,患病或为肝阳上亢,或为肝火上炎,或为肝气横逆。所以平时养生上就要注意调肝,让气机顺畅,这样就能减少内热,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固护阴气。

第二章 三种人敲破医生门:阴虚人、内热人、脾湿人(2)

饮食过度伤脾生湿化热

脾湿主要是脾的运化功能下降造成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肝气不舒,木犯脾土,脾胃受伤,导致脾无法正常运化,那么吃进来的东西排不出去,就成了废物,也就是湿邪。

另一方面,因为今天生活条件提高,食品极大丰富,人们为饱口腹之欲,暴饮暴食,而运动反而减少,使摄入多于需要,超过了脾的运化能力,也能酿成脾湿。而湿淤积在体内,迟早都要化热,这样就又和内热联系在一起,成为湿热。

所以许多病是吃出来的,今天常见的富贵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都与饮食不节直接相关。而其中湿热为病者十之###,所以用清利湿热之法,效果就比较好。

我们老提到肥甘厚味或者膏粱厚味,那么肥甘厚味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

肥甘厚味和膏粱厚味,在中医上都是指油腻、精细的食物,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简单点说就是大鱼大肉,吃得太好。

为什么说肥甘厚味会化湿生热呢?我们打个比方,人的身体就好像是一部机器,机器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吃的食物,经过消化以后就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能量。但是人体需要的能量有一个度,每天能转化的食物也有一个度。

如果你吃太多的肥甘厚味,吃进去的食物超过了身体需要的量,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转化的部分就会变成热量,没有转化的食物在体内淤积就会化成湿,而湿会生热。所以说,肥甘厚味必然会化湿生热,是饮食养生的大忌。

养阴清热除湿,让你远离“三高”

经过孔家数代的临床经验研究,发现现代都市人最常见的体质就是热火相加体质,临床上的大部分疾病也都是热火相加引起的。比如现在的“三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从本质上讲都是热火相加之病。

我有一个病例,是大学教授,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高血压,虽然不太严重,但是他还是很重视,去医院做了详细的检查治疗,也按照医生的嘱咐备齐了各种降压药。刚好学校有一个科研项目,是这个教授负责的,没有人可以替代。他想,反正高血压不是个马上就能治好的病,只要注意按时检查,按时治疗,对工作影响不大。于是就坚持在一线工作,医院的检查和治疗也没落下,血压一升高,就吃点降压药。一年下来,项目成功完成了,可是他虽然坚持治疗,但高血压还是加重了。学校领导知道了这件事,专门给他调换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现在有时间了,老李自己抽空学了一些食疗的知识,继续坚持治疗,两三个月之后,血压控制得非常好。

他药按时吃,病按时治,为什么血压还是高?就是精神压力太大。

人体讲究阴阳平衡,如果阴气不足,而阳热内盛,人体就会处于失调的状态。一般阴气是向下走的,而阳气是向上走的,就像水总是往低处流,而火热之气总是向上蒸腾,所以阴虚内热的人,阴气不足不能制火,所以就会出现血压高、头痛、头晕、面红耳赤这些阳热在上的表现。如果不加以控制,严重的可能导致中风。尤其是老年人,阴气本来就不足,更需要特别注意。

高血压很多是由于阴虚阳亢导致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养阴清热,一方面让阴气充足以制约火气,一方面直接用一些清火的食物或药物。一般年轻人实火较盛,以清火为主;老年人阴虚明显,要注重养阴。但总的来说清热与养阴两方面都要照顾到。下面我们介绍两个清热降压的小方法。

泡脚泡掉内热高血压:高血压或轻度血压高的人,可以用桑叶、桑枝、茺蔚子各15克,用布包上,放在锅里煮水,用来泡脚,长期坚持可以泡掉高血压。

喝藕汁降血压:莲藕是甘寒的,有很好的清热作用。买回来以后,去皮、去节,切成大块,榨汁,然后滤掉杂质喝汁,有降血压的功效。

第三章 阴虚人吃什么,怎么吃

阴虚,本质上讲就是精血亏虚,主要体现在肝肾方面。大多数老年人因为年纪的原因,精血亏了,自然就阴虚了,糖尿病、高血压和中风都可能是阴虚引起的。可是为什么有些人20多就开始阴虚呢?针对阴虚这种体质,平时饮食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如何滋补?

年纪大了,就会阴虚,这是自然规律

有些老人一听我说他阴虚了,就十分害怕,以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病;还有些老人刚好相反:我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不可能阴虚。

这两个观念都是错了,首先,人到了一定年纪是肯定会阴虚的。就好比春夏交替,小孩会长个,老人会长皱纹一样,这是自然规律。

在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人过了40岁以后,人体的机能就开始减退,精血就会随着身体的衰弱而衰弱,你自然就会阴虚。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老人走路的时候,走着走着就气短,这就是精血亏虚的表现。

阴虚是病吗?不是,它只是人体的一种状态。它并不可怕,只要你在饮食和其他生活习惯上多注意一下,是不会引起健康问题的。但是你不能放着它不管,你要真不理它,时间长了,就很可能引起各种疾病。

那么阴虚能不能预防呢?当然可以。从饮食上说,我们可以吃一些有滋阴功能的食品,滋阴的食品很多,我们可以大致掌握下面几个规则:

凡是喜阴、长在阴面的食品都是滋阴食品,比如各种蘑菇、木耳等菌类和蕨类。

大多数长在水里的东西,都是阴性食品,比如各种通过鱼类、海鲜、海带、紫菜等。有些营养专家建议中老年人“每日一菇,每日一鱼”,除了从营养的角度以外,也是符合中老年人多阴虚体质,需要滋阴食品进补这个观点的。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阴虚

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也是由阴阳组成,阳气就是各种功能活动,阴就是有形的物质,包括###、津液。在人体,阴阳水火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互涵,应该既感觉不到阴盛也感觉不到阳盛,否则不是寒证就是热证。阳气温煦和暖,《黄帝内经》中谓之“少火”,好像风调雨顺的年份里温暖和煦的太阳。因此说“少火生气”,就是“少火”令人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不上火,不内热。而人体###津液(水)就像秤砣牢牢控制住阳气,使其不卑不亢,温煦怡人。

阴虚体质可以大致理解为缺水少水。###(水)一可濡润滋养,二可制衡阳热。因此阴虚体质的人常会出现干燥失润和火热上扰两大类症状。

干燥失润:形体瘦削、皮肤干燥(如果有内热也可以见到油性皮肤)、眼睛干涩、咽喉干燥、阴道干涩、小便黄少、便秘。

火热上扰: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口发热,但是体温则完全正常)、兴奋烦躁、耳鸣、头晕目眩。

当然不同脏腑的阴虚又有各自的特点,如:

肝阴虚肋胀隐痛,头晕目眩明显;

肾阴虚腰部有时候酸软,四肢无力,耳鸣,记忆减退,健忘;

脾阴虚食欲减退,大便困难,大便不成形,烦躁发热;

肺阴虚有干咳,少痰、嗓子发干,皮肤干燥、瘙痒的症状。

对抗阴虚的两###宝:生活自然,饮食要静

别给阴虚加油门

正常人40岁左右开始渐渐出现阴虚的迹象,可是为什么很多人才30岁,甚至20多岁就开始出现阴虚的现象呢?因为你做了很多“加油门”的事情,身体已经提醒你了,这样做“我”会不舒服,可是你还非要那样做,结果引起精血的提早亏虚,用现在的话说,叫“透支健康”、“透支生命”。

尽量少熬夜。大自然安排你晚上困了就要睡觉,可是你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每天都睡得很晚,身体自然要消耗平时几倍的精血。30岁以上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熬一个晚上通宵,连续补一个星期觉都不一定补得回来,可见消耗精血有多严重。小年轻们可能熬上一个几个通宵没什么感觉,这是因为你现在身体状况处于一生的巅峰,暂时感觉不到,但是这个害处身体都给你记着呢,等到年纪大了,后悔就来不及了。

杜绝酗酒。适量喝酒有益健康,可是喝多了,身体就会出现口渴、发热、头晕……严重的甚至呕吐和脱水,说明身体在跟你闹罢工了。我们前面说过酒为阳热之物,过量饮酒自然会造成阴虚。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哪些生活习惯是错误的,就看看身体是否会“抗议”,如果感觉不舒服了,就应该戒掉,千万不要给阴虚“加油门”。

调整饮食,阴虚体质,饮食宜“静”

保养好、懂生活的人阴虚来得就慢,有的人到了50岁,也不阴虚。我们怎样才能踩住阴虚的“刹车”,让它来得更晚一些呢?

对于阴虚体质,千万不要大意。比如你已经40岁了,还很健康,但是到了这个关键的坎;或者你才30多岁,已经有点阴虚了,那么就要注意生活调整了。阴主静,所以养阴以静养为主,经常有意识地静坐一会儿,不要进行特别剧烈的运动。

从饮食上来说,也要以“静”为主。所谓“静”就是指相对平和,并且具有滋阴作用。一般来说食物的性质都是比较平和的,“精不足补之以味”,用一些味厚的食物,可以补充精血。比如蛤蜊汤就有很好的预防阴虚作用,也可以加蔬菜、豆腐之类,对那些失眠、耳鸣、眩晕的人,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像海参、鲍鱼都属于味厚的食物,可以填补肾阴。

有的人会问,那喝茶是不是静养的好方法呢?从表面上看,茶似乎是一种“静”饮料,其实不然,从营养成分的角度看,茶中含有一些具有兴奋提神性质的物质,对养阴不利。从中医的角度看,茶味苦,苦入心,能化燥伤阴。

平时喝一点清淡的绿茶或乌龙茶一般无妨,比如碧螺春、铁观音等,这些茶本身性质较平,而且冲泡起来比较清淡,但是也不适合多喝。可以用耳环石斛配绿茶,每天喝上2杯,耳环石斛有滋阴的作用,可以在药店里买到,喝绿茶的时候往水里放几个泡几分钟就可以了。

红茶和普洱茶性温热,体质偏阴虚的人群最好还是不要喝。假如您是偏寒的体质,可以喝陈年铁观音、大红袍或红茶。如果怕太热,可在茶中加一片柠檬。

第四章 内热人吃什么,怎么吃

所谓内热,并不一定是体温真的升高了,而是说体内的阴阳不平衡,阳强于阴,就体现为内热。内热又分为实热和虚热,年轻人多为实热,老年人多为虚热。

阴阳不平衡,阴弱于阳,就会内热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只有阴阳二气达到平衡,人才会处于最健康的状态。百病之源都在于阴阳二气的不平衡,所谓内热,我们用个形象的比喻阴气代表水,阳气代表火,正常情况下,人的体内水与火的比例是相等的,这时候人就是健康的,内热就是水比火少了。

火多、水没少,就是实热;水少了、火没多,就是虚热

实热就是体内的火多了,而水没有少。这样原来平衡的状态就打破了,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多出来的火清掉。

虚热是因为体内的水少了,而火并没有多。这样平衡也被打破了,所以就要想办法把水补充回来。

拿高血压来说吧,一个年轻人,他因为生气、情绪上的波动,很容易导致血压在一瞬间或者一段时间内异常升高,这就是由实热引起的。从中医术语上说,这叫肝火上炎。而老年人的血压高,则是因为水少了,相对来讲火就增加了,我们一般管这叫阴虚阳亢,也就是虚热。

老人多虚热,年轻人多实热;劳损多虚热,忧虑多实热

虽然说年轻人多实热,老人多虚热,但这不是绝对的。区分虚热和实热,可以遵循“劳损为虚、积郁为实”的原则。

什么是劳损,劳损不止是体力上的,长期工作、思虑过多、疲劳过度,或者长期处于一种精神压力下,这样造成的问题,都叫做劳损。劳损伤人的精血,这种情况造成的内热我们称之为虚热。

而积郁则是指一种情绪如悲伤、愤怒甚至是喜悦,被压抑在心中发泄不出来,久而久之就会上火,这种内热一般都属于实热。

所以说年轻人也不一定就是实火,如果是长期劳损造成的,也可能是虚火;而老年人如果平时身体十分健康,忽然上火了,也可能是实火。

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热极都会化火,都会出现上火的情况。有的人一出现牙疼、痤疮、便秘这些上火症状就去买牛黄上清丸、三黄片这类的降火药吃,如果是实火,那这些药还比较对症;但如果是虚火,吃这些药不但效果不好,还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降火药一般都是苦寒的,能燥湿伤阴,虚火的人本来阴分就不足,吃降火药只能使虚者更虚,阴越虚则火越大,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是越吃越干,出现口干、口苦、便秘等症状,那么如果继续使用苦寒的祛火药,只能使病情更加严重,尤其是老年人,一旦上火,一定要慎用上火药,有些老年人用苦寒药久了,甚至会导致阴阳两虚。

读懂自己的身体,才能有针对性地降火养生

从拉洋车的到达官贵人

在整理先祖孔伯华先生医案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他治疗外感病用的一些处方药,青年时和晚年时开的处方大不一样。

仔细想想,祖父年轻时,是在医院坐诊的,所面对的病人多是劳苦大众,最典型的是拉洋车的、抗大包之类。这些人平时不得温饱,体质较差,长期劳损,必然伤身,因此方中多用温补。

到了晚年,不再坐诊了,名气也响亮了。上门求医的多是达官贵人,这类人多食肥甘厚味,又喜欢熬夜,这样多为湿热阴虚体质,因此用药自然和早年有所不同。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和之前的达官贵人相似

现在生活好了,尤其是一些个大城市的人,平时想吃什么就能吃点什么,想喝什么就能喝点什么。即使这样,还是天天想着怎么进步,买点蜂王浆、喝点参汤,前段时间虫草炒成天价也是这个原因。

现代人需要如此进补吗?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更像解放前拉洋车的还是达官贵人,显然是后者。

对现代人来说,最迫切的不是去买多贵的补品、保健品,而是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照我看,正常收入的城市人群,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不会出现饮食上的不足,饮食过剩的毛病倒是不少。

第五章 脾湿人吃什么,怎么吃

脾是物流公司,运输出了问题就会生湿

先解释一个中医上的概念,西医说的心肝脾肺肾就是指我们身体里确实存在的真实器官,而中医上的心肝脾肺肾是指功能系统。打个比方吧,西医上的胃就是胃脏,脾就是脾脏;而中医,凡是和吐相关的,都属于胃功能,凡是和泻相关的,都属于脾功能,所以中医说的脾,是指功能上的,不是单指脾脏。

有个老中医曾经接诊过一个患者,号完脉后,老中医说:“你这病,是脾湿引起的。”患者生气地说:“你这大夫怎么乱讲,我的脾前两年因为车祸给摘除了,怎么可能脾湿。”其实,这个患者把器官上的脾和中医讲的脾给混为一谈了,中医讲的脾,是功能性的,是运化水谷的功能,而不是指解剖学中的脾脏。只要是运化功能失调,都可以产生脾湿。

可以这样认为:胃是一个粮仓,而脾呢,就是一家物流运输公司,主要的工作呢,就是将粮仓里的东西,合理地、适当地,有条不紊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医上有痰湿、寒湿、湿热。综其根本,就是人体津液的代谢失常的一种病理产物。换句话说,就是该代谢出去的东西没有代谢出去。为什么没有代谢出去?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饮食习惯上,你吃饭非常地快,就容易给你的消化带来负担。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每天工作八小时,这时候身体不会太累,但是你非要两个钟头就把活干完,身体自然受不了。人体在代谢的过程中,应该排出体外但是没有排出体外的产物,我们就管它叫湿。

除了快食不好以外,过饱也不好,比如你这个粮仓只能装100吨货物,物流公司每天的运输量也就是100吨,结果你非给它装200吨货物。那你肯定运不了,那么多余的东西自然就积存在身体里形成湿。

所以我们要预防脾胃疾病的饮食原则是:第一不要快食,第二不要过饱,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该注意。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贪凉,因为寒主凝滞,把你的运输通道给堵塞了,自然会影响到运输。

中老年人暴饮暴食易中风

根据我们医馆大夫的经验,不少中老年人的脑血栓、脑出血都是在节假日暴饮暴食引起的。饮食过饱是引起脑中风的原因之一。明《四友斋丛说》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缘衰老人脾胃虚薄,不能消纳”。所以,老年人在饮食上尤其要注意,饮食不要过快过饱,不要暴饮暴食。

预防脾湿不仅要健脾,还要养胃养肝

吐跟胃有关,泻跟脾有关。中医认为凡是表现为吐的,统统和胃相关;凡是表现为泻的,统统和脾相关。脾湿,也会导致腹泻,因为湿为阴邪,是要向下走的。这样的腹泻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因为病菌,而是脾胃功能紊乱造成的,所以不应该一见腹泻就使用抗生素。

比如,一个小孩,先吃了一个热汉堡,然后马上吃了一根冰棍,于是腹泻了。这个孩子患的病就是中医上说的脾湿,就是一凉一热打乱了脾胃的升降功能导致的,只要吃点调和脾胃的药,平衡一下饮食就可以了。当然对于小儿腹泻,尤其是婴儿腹泻,家长应该及时送孩子到医院找医生诊治,因为小儿腹泻容易引起脱水,还是有一定危险的,家长不要自作主张,耽误了治疗。

脾和胃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平时饮食不调,严重时“上吐下泻”,说明脾胃都有问题。所以治疗脾湿,健脾和养胃是分不开的。

脾胃不和与肝胃不和

中医常把脾胃不和称为肝胃不和,为什么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肝会“掺和”到脾胃当中呢?

这是因为肝主疏泄,要调理一身的气机,也包括了脾胃之气的升降。肝在中医里五行属木,脾在中医里五行属土,木克土,肝气郁滞就会侵犯到脾胃,引起脾胃方面的疾病。所以预防脾湿,平时少生气,保持心境平和,养肝护肝也很重要。

脾湿和风邪是风湿的罪魁祸首

现代患风湿的人越来越多,归根到底还是饮食结构的问题,经济条件好、饮食观念缺乏造成摄入过量,营养过剩;工作忙,人变懒缺乏运动,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摄入的多,排出的少,久而久之就形成“湿”,如果再外感风寒、风热,就会形成风湿。

比如我们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等,天气变化的时候,肢体肿胀疼痛,中医上叫做痹证,痹证的形成是风、湿、寒、热之邪纠结的结果。而其中最难对付的就是湿,湿为阴邪,性质黏腻,中医上有个比喻叫“如油入面”,最难去除。

湿邪和其他邪气纠结在体内,时间长了都会化热,形成湿热。如果想清热的话,就要用苦寒的药,但是这类药物可能会助长湿气;如果要化湿,就要用温燥的药,而这类药物又会助长热邪。所以湿热纠结,治疗上就比较困难。

要预防风湿,最根本的就是不要让体内有湿邪停滞,这样即使感受风寒、风热之邪,也不会缠绵难愈。

第六章 顺应四时食为养,违背自然食为伤

四时即四季,《黄帝内经》里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智者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顺应季节变化,迎合冷热交替,只有这样做,才不会被各种疾病困扰,才会长寿。

中医把人生病的原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正是指因为季节变化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几大外界因素,人体正气不利,就会被这些外界因素侵袭而生病。“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防病、长寿的法宝。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感应,昼夜交替,四季轮转……所以养生的重点也要根据外界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正是中医四季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

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春养肝,保卫阳气第一战

《黄帝内经》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来时,冰雪消融,自然界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养肝三要:心情好、睡眠好、饮食好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生发的特点,以养肝为第一要务。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生发,但是如果肝气生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容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心情好:慎激动,少争执,莫惊乱

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生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肝气抑郁,则会生出许多疾病来。肝主惊,惊则气乱。春季养肝要减少与他人不愉快的纷争,尽量避免七情过于激动而影响情绪。要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多培养些兴趣爱好,对春季养肝颇有裨益。

睡眠好:睡眠要充足,时间要规律,环境要安静

《黄帝内经》云:“人卧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大量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营养物质的代谢,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提高睡眠质量有助于春季养肝。

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保证8小时的睡眠,60岁以上老年人应在7小时左右,8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要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晚饭不要吃得过饱,睡前切勿饮浓茶及咖啡。

睡前应用热水洗脚,以帮助提高睡眠质量。

睡姿讲究“卧如弓”,以右侧卧位为宜。

保证安静的睡眠环境,卧室内空气保持新鲜,不在卧室摆放不利于睡眠和夜间耗氧量大的花草,温度、湿度适宜,床铺、被褥干净舒适,这些都有利于获得优质的睡眠。

饮食好:平补为主,少酸增甘,少油腻,忌生冷

平补养肝,春季滋补以清平为主,适当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少酸增甘,忌吃油腻、生冷、黏硬食物,以免伤及肝脾。注意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春季是吐故纳新,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而适当运动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可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舞剑、打球、郊游和爬山等。

◆小心风邪,避风如避剑

风为春季的主气,所以风邪致病虽然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春季。风邪是中医的主要病因之一,风邪致病有内风、外风之分,这里我们说的风指的是外风。

第七章 同气相求,用食物补养五脏六腑

第八章 以食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

大多数食物只有一种性,只归一种或两种经,这就是食物的偏性;身体也有偏性,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食物的偏性,来纠正与其性质相反的身体的偏性。如性热体质,可以吃一些性凉或性寒的食物,起到宣发清热的作用。上一章是补,这一章是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从而养生。

比如夏天暑气盛,人身体的偏性就热,就容易上火,这时候吃一些个寒凉的食物,用食物的寒凉特性,去纠正身体的热性。再比如我们风寒感冒了,寒气淤积在体内,一般我们都会喝一些姜糖水,取的就是姜的辛、热二性,来纠正身体的寒性。

青年人去火,老年人补阴,中年人两手都要抓

虽然身体偏性各有不同,但是就人群来说,还是可以大概地进行一下划分。我们按年龄来分,把现代都市人分为三类,青年人(包括小孩)、中年人和老年人。

青年人,正值青春年少,气血正旺,一般不会出现精血亏耗的情况,体内的偏性是,水正常、火有余,所以食疗养生上应该以清热为主,吃一些去火的东西,补阴是次要的。

中年人,事业有成,工作繁忙,经常熬夜;应酬多,经常暴饮暴食,饮酒过度。工作繁忙、熬夜、喝酒,我们知道这些习惯是伤阴的,而暴饮暴食则会导致内热。身体的偏性是火多水少,所以中年人的养生要点是滋阴和去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而老年人,一般饮食都比较清淡,随着年纪增大,精血亏耗严重。身体的偏性是体内的火没有少多少,而水少了很多。相对的也是一个火多水少的局面,这时候也会上火,根本的原因是水少,中医上称之为虚火。所以,老年人饮食养生应该以滋补肝肾为主,清热去火反而是稍微次要的。

食物和药的区别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食物可以入药,而一些药也可以当食物,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食物就是药,只不过是用法不同?当然不能。

上面我们说过食物和药都有四性五味,但是我们平时吃的最多的食物,米、面、水果、蔬菜、肉蛋奶,绝大多数都是平性的或温和的。

而药多数偏性较大,药之所以能够用来治病,就是取其性,用药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

还有一些食物有偏性,所以它就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就不仅可以拿来吃,也可以拿来治病,中医上管这种情况叫药食同源。

《温病条辨》是清代温病大医家吴鞠通所写,这本书用食品入药的有七十种之多,主要分四类:蔬菜、水果、肉类、矿物类。

冬虫夏草,价比黄金的普通中药

上面我们说,食物入药,取的是食物的偏性。所以饮食养生、食疗最重要的是要对症,而不是只看价格,便宜的不一定效果不好,贵的效果也不一定肯定好。

最近几年,社会上流行虫草热,不管大小药店,甚至路边的小卖部,都挂着牌子卖冬虫夏草。价格更是一路飙升,最高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同等重量的黄金。

关于冬虫夏草的功效,传得更是神乎其神,小到感冒发烧,大到糖尿病、癌症、白血病,没有它治不了的。

冬虫夏草是不是好东西?肯定是。它性温,味甘,归肺、肾经,有平补阴阳的功效。适合病后初愈的病人和身体虚弱的老人。

那么它应不应该那么贵?有没有那么神奇?肯定没有。

为什么虫草被说得那么神奇?就好像传说中的仙药一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神秘,在冬为虫在夏为草,说植物不是植物,说动物不是动物,这本身就够神秘了;再加上冬虫夏草主要产于西藏,而西藏本身就是个神秘的地方。以前中原地区的人对虫草的认识只能够听信西藏当地的一些传言甚至是神话传说,所以虫草的功效就被无限放大了。

二是它稀有而昂贵,虫草的产量极低,而且地处偏远难以采集,“物以稀为贵”,所以它的价格自古以来就很高,在古代,是只有王公贵族才吃得起的补品。在百姓眼里,它的效果就更好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原本只有皇家、王公贵族才吃得起的虫草也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从而也加速了冬虫夏草神效的传播速度,富裕起来的人们都想亲口尝一尝被视为神药并且在以往只有皇帝老儿和有钱有势的人才能享用的冬虫夏草,有点小钱,何不小资一把,过点儿幸福生活,一两天也好啊。

所以,从传统中医药行业到广大的民间,对冬虫夏草医疗保健效果的认识已完全步入误区,误导广大消费者盲目使用冬虫夏草来防病治病,滋补身体,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自身的利益。其实,冬虫夏草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和一般的中药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现代医药科学技术已经能够证明,冬虫夏草的医疗保健效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神奇。从冬虫夏草的化学组成成分来看,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多种维生素、冬虫夏草菌多糖、冬虫夏草酸、多种氨基酸以及铁、硫、钙、锌、硒、锰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根本没有传统中医药和民间传说中的“灵气”。

我们再说现在商家鼓吹的冬虫夏草的“六大”养生保健功效:增强免疫力、改善身体功能、改善肝功能、抗心率失常、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抗衰老和抗应急作用。

这所谓的六大功效,看起来似乎很神,实际上大多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来达到,一点多余的钱也不用花。

一言以蔽之:虫草是一味普通的名贵中药,它不可能包治百病,更不是什么“仙药”。

第九章 女子以血为本,避免形寒饮冷

第十章 中老年人养生,要固守精气神

“人过四十,阴气自半”,人过了四十以后,生命已经过了最强盛的时期,开始由盛转衰,精气神都开始日渐减少和衰弱。这时候饮食养生的重点就是如何保住你的精气神。

固守精气神,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什么是精气神?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固守精气神,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守精饮食八字诀:定时、定量、不偏、不嗜

精包括精、血、津液。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阴精充盈不仅可以保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更能提高抗病能力。精有先天后天之分,中医上讲,先天之精受之父母,是“生命之根”,但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充养,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

后天之精完全来自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所以又称:“水谷精微”,有了这些营养物质的补充,人才能正常生活。“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说,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即《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必须要吃主食。有些女性为了减肥只吃蔬菜,一些糖尿病患者为了减少糖的摄入,都不吃主食;人体得不到足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得不到补充,基础没了怎么能不生病。尤其是老年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赖饮食以滋气血”。老年人一方面,阴气仅半,阴精本来就有亏虚,再加上脾胃功能衰退,后天之精补充起来比年轻人难,所以更要注意通过饮食来补充后天之精。

定时、定量、不偏、不嗜这八个字是一切饮食养生的基础,只有做好了这八个字,才有可能去谈如何滋补。

定时,是指一日三餐必须固定,不可以缺,也不可以没有规律,平时晚饭7点吃,有点什么事可能拖到10点甚至更晚,这样对脾胃的伤害很大。另外一些身体衰弱或者患某些疾病的老人,脾胃吸收功能更差,可以考虑少量多餐,每天吃4餐或者5餐,这个同样也需要定时。需要注意的是,早餐不可省,晚餐不可晚。早餐是一天活动的基础能量来源,可以吃一些能量稍高的食物,睡前的三四个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

定量,是指每天摄入的食物热量要基本一致。也就是我们说的饭量,人的劳动强度不一样,饭量自然就不一样,农村人的饭量一般就比城里人大,体力劳动者的饭量就比脑力劳动者大。一般来说,经过了一段时间,身体自然会调节一个合适的饭量给你,而且他也会逐渐适应这个饭量。比如说,你每天中午吃一碗米饭,某几天忽然每天吃2碗,肠胃一下子肯定受不了。

尤其是老年人,肠胃功能本来就弱,如果再不定量的话,肯定会出问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你平时每顿饭吃一碗米饭,碰到口味差的时候不要一点都不吃,尽可能吃点,遇到改善伙食或者胃口好的时候,也不要没节制的大吃大喝。老年人吃饭还要注意不要吃得太饱,吃饭只吃八分饱,不要有“撑”的感觉。

养气有七法,吃好最重要

气是指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活动能力,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输布,血液运行,津液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精是基础,精转化为气,来引导全身的功能。

关于如何养气,古人总结了七点:“一者,少语言,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少语言,是指说话要戒急戒快;戒色欲,指的是房事要节制;薄滋味是指饮食要清淡,少盐、少油,戒肥甘厚味;咽津液是一种养生方法,古人认为津液是人体的精华,把口中的津液咽下去有养生益寿等功效;莫嗔怒,是指平时要心境平和,不要随便发火;美饮食不是说要吃好的,吃贵的,而是说饮食结构要搭配合理;少思虑是指闲来不要胡思乱想。

其中美饮食是养气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饮食要吃对。身体需要什么,就吃什么,身体需要多少,就吃多少。荤素要搭配、营养要均衡、食补要对味。

另一方面是要喜欢吃。如果吃饭时没有好心情、好状态,吃什么对身体都不好。或者饭菜是很有营养,可是色、香、味都没有,让人一看就倒胃口,这也是不行的。

附录二 四季养生原则

青年人

重在养肝,勿使其热。肝无热象,则阴虚不生;肝无热象,则病不传脾,湿亦少。

春季不宜过劳,以免耗散过度,饮食不宜过油腻肥厚,以免肝中瘀热。所谓勿生发太过。

夏季勿贪晚不眠,勿贪凉,暴饮暴食,以免伐肝气之阴,成疲劳之势。所谓勿长之太急。

秋季勿持己气血强,虽寒气起衣尚薄,食补不可过,以免肺气伤,肝热伤肺,脾之运化失调而及肝。

冬季宜潜阳养阴,使春之生发有所备,勿耗散太过。

中年人

重在养阴,“人过四十,阴气自半”。阴气得存,津液不失,肝热不生,脾则不湿。

春季勿急躁,勿食辛辣,以免伤阴而阴虚生内热,继而脾虚或肝热。

夏季勿贪凉,勿多饮,以免阳盛伤阴。

秋季勿进补太过,以免湿热内生,浸淫及脾,或化为肝热。

冬季暖不宜过,使阳气得存,阴气不伤。

老年人

重在养脾,“脾为后天之本”,脾之运化得顺,则四肢百骸得养。

春季勿过起之过早,食不宜过于油腻。

夏季勿游玩过度,伤心则伤脾。

秋季勿兹食生冷,使运化不利,升降失常。

冬季以暖为宜,勿感伤,使阴气得和,肝气得柔。

本书资源为网上搜集,精华部分已选载完毕。可能并不完整,世界工厂以后会持续更新,请继续关注世界工厂下载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