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ppt:新华社见证新中国重大历史转折点(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20:29

有一次防空哨响了,李耐因来不及熄灯,把日记本往蜡烛上一盖,结果日记本被烧了一个大窟窿,让他非常心疼。还有一次他和同事遭遇空袭,“飞机子弹从我们头顶上就过去了。我们躲起来,要是晚了两分钟,我们两个就完了。”

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在50多位奔赴朝鲜战场的新华社记者中,有7位以身殉职。

1955年,从朝鲜战场归来的钱嗣杰新婚不久,便接到了新的任务: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报道亚非会议。由亚非29个独立国家举行的万隆会议是二战后召开的第一个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率队。

这一次,新华社的报道历程与会议进程一样惊心动魄。

4月初,摄影记者钱嗣杰和译电员刘茂俭先期乘船抵达万隆,等待着后续队伍乘飞机抵达,然而等来的却是一个噩耗。

钱嗣杰说:“后来盼盼盼,盼来的消息是飞机‘克什米尔公主’号在香港起飞以后,在沙捞越一带空中爆炸了。当时我们就懵了。我们两个在那就哭开了,怎么办,这么多人都不来。好多领导、战友牺牲了太可惜了,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机上3名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和8名记者全部遇难,包括新华社记者沈建图、黄作梅和李平。爆炸的原因是国民党特务安放了定时炸弹,企图谋害周恩来。

钱嗣杰独自承担起了会议的摄影报道任务,用镜头定格这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不管记者有多少,我就要抢到有利地位,找最好的拍摄角度。”

周恩来在大会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打动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对万隆会议的报道,新华社千方百计与西方通讯社拼抢时效。

万隆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相处、友好合作,而隔绝多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却等到1971年才因小小的乒乓球而被打开。

1971年3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与世乒赛场阔别6年的中国代表团出现在开幕式上,引起不小的轰动。

比赛期间,美国运动员科恩偶然登上了中国队员的车。运动员庄则栋与他交谈,还送他一幅杭州织锦。很少接触中国人的科恩喜出望外,回赠了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短袖衫。
这一偶然事件促成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一个月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15人连同4名美国记者,成为首个访问“红色中国”的美国代表团,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报道这一事件的新华社记者李琴说:“我记得我们当时摘的周恩来总理的几句话:你们来访,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又开始了。相信今后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一定会受到两国人民的支持和赞成。这个报道出去反响很大。”“乒乓外交”为尼克松访华铺垫了道路。1972年2月21日,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和大批记者在北京机场等待着。11点,专机降落,舱门打开,尼克松一边挥手一边快步走下舷梯。一百多部相机发出清脆的快门响声。杜修贤在周恩来和尼克松两人的手将握未握之时按下了快门。照片中周恩来的形象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中国国力并不强大,但面对世界超级大国不卑不亢。这张照片凝固了一个历史新时代即将拉开帷幕的瞬间,也被《尼克松回忆录》收录其中。倍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1976年1月8日逝世。从3月底开始,群众按照中国人过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自发到天安门广场抒发对总理的悼念之情,痛斥“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这一活动遭到“四人帮”的残酷镇压,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1978年虽然“四人帮”已被粉碎,但“两个凡是”仍像“紧箍咒”一样禁锢着人们的思想。11月在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市委负责人脱离原讲稿念了一张纸条上的一段话。时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李年贵说:“那段话大意是说天安门事件是亿万群众去悼念亲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当时在场的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听到这几句话后,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一件大事。他与国内部编辑、领导反复商量后决定写两篇稿:一篇短消息,单独报道对天安门事件的平反,另一篇报道这次会议,但把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内容放在第一段。稿件最后送到了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穆青的桌上。他在短消息上改了几个字,就准备签发了。原来,之前他和社长曾涛多次通话,两人已下了决心,要单独播发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消息。11月15日,新华社播发了题为《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消息。“这个标题一下就把这个稿子的政治意义凸显出来了。”李年贵说。第二天,中国所有的报纸都以头条通栏大标题刊登了这条200多字的消息,国外媒体也纷纷引用。北京、南京、上海、济南等城市,成千上万的群众涌向街头,敲锣打鼓,热烈庆祝。是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新华社全面报道了这一中共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及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进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重返奥运会。新华社记者高殿民第一时间报道了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1991年新华社记者范丽青成为两岸分隔多年后首次到台湾采访的两名大陆记者之一,开启了两岸新闻交流,拉近了彼此受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新华社的发稿量超过境内外任何一家媒体,在时效竞争方面也处于主动地位。新华社记者首次使用数码相机报道,独家拍摄的江泽民抵港照片,记录了中国最高领导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踏上香港土地的瞬间。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新华社快讯向全球及时、准确传播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进入太空的新闻。2008年汶川地震,新华社是第一家抵达震中现场的媒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华社的报道不断展示了一个变化中的真实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经过80年历程的新华社是中共创办的历史最长的媒体。新华社发表的声音是权威、庄重、简洁、严谨的,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创造了独特的新华体。”他说,新华社已经跻身世界一流通讯社。在信息海量的互联网微博时代,和其他所有通讯社一样,新华社也越来越受到挑战,这就要求新华社在继续发挥时效优势和权威发布优势的同时,加强权威解读,进行更多的创新,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中继续发出有力的声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