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访问吴京谢楠:《我的判教观》读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8:44

我的判教观》读后感

   2009.2.27.4.12.           预科:道成

一、序言

    几个月前,就听师傅开示时讲过这篇文章,于是在网上搜索到并认真拜读过。本学期您又进行了详细讲解,使我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感到您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无限的慈悲、智慧、勇气和良苦用心,对整个佛教重新做了判教,这无疑将给佛教界乃至整个世界以巨大影响,令人感到无比的清凉;同时又如灯塔,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使我们能够避免少走弯路。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菩萨行的实践者。

现在重新阅读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佛教修学体系的建设与反思》中师傅的这篇文章,倍感亲切。我对此进行了反复思维、并与同修做了多次探讨,以图深刻理解师傅的良苦用心,现归纳如下。 

二、与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相对比

拜读师傅的大作,让我联想起宗喀巴大师写作《广论》的时代背景和良苦用心。当时,西藏经历过朗达玛灭佛的百年黑暗时期,随着佛教逐步复兴,又出现了种种矛盾、显得非常混乱,为了调和这些矛盾、改善混乱局面、拨乱反正、给佛子以正确指导、令正法久住,宗喀巴大师才造了《广论》。

如今,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虽然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多年,佛教得以逐步恢复,且教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教界现状并不乐观。在此背景下,师傅发表这篇文章可谓用心良苦,我想这同样是为了融合教界的种种不同知见、改善各宗各自为政的局面、拨乱反正、同时给佛子以正确引导、令正法久住。

1朗达玛灭佛(公元841~846年)的措施及后果:

1)封闭和拆毁佛教寺院:“大昭寺及桑耶等寺的门堵塞,余下之一切小神殿尽毁之”。

2)焚毁佛教经典:“佛典或投之于河,或焚之以火,抑或埋于沙沟内”。

3)镇压佛教僧人:“著名僧人被杀,次等僧人被流放,低级的僧人被驱使为奴“。

后果吐蕃的佛教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虽然这次禁佛运动时间不长,但对佛教的打击非常沉重,到了“藏地佛教遂全被毁灭,佛法几乎不传”的程度。

2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措施及后果:

1)将宗教视为“封建迷信”,将僧人视为“牛鬼蛇神”而大加批判;

2)拆毁寺院、毁坏佛像、焚毁佛教经典;

3)镇压佛教僧人、强迫他们还俗、接受改造。

后果中国佛教从此一蹶不振。虽然这次禁佛运动只有十多年,但同样对佛教的打击非常沉重,也到了“中国大陆佛教遂全被毁灭,佛法几乎不传”的程度。难怪人常说:“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

3宗喀巴大师写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良苦用心:

宗喀巴大师46岁,在噶当派的根本寺院惹珍寺,外有诸多大善知识劝请,内有阿底峡等诸多成就者现身加持,并有文殊菩萨亲自摄受指导,造了这部极为殊胜的广论。大师造此论的良苦用心有以下偈语为证:

A今勤瑜伽多寡闻:藏地有些修行者精于闭关,礼拜,诵经等,却不研究经教。由于缺乏教理,无法得知自己的修行正确与否,因此分不清内外道,盲目修炼,故出问题者很多。

B广闻不善于修要:有些修行者精于经教,却将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重口头辩论,不擅实修,无出离心。

C观视佛语多片眼:当时藏传佛教的修行者,大都对经论片面理解,执着于一言一派,互相争执,缺乏圆融,令后学无所适从,陷入困惑。

D复乏理辩教义力:有些修行者非常有信心深入经藏,却缺乏正见,不能分别了义和不了义;觉得经教前后矛盾,自己也越学越混乱,缺乏分辨力。

E故离智者欢喜道:宗喀巴大师见此情景,一语道破:如上种种修行都缺乏圆满教要,远离了正道。所以要正确学习佛法,体系一定要完整,重心一定要突出。

F见已释此大车道:见诸多问题,宗大师特开显大车道,即广论,以承载所有众生,按圆满教要和修学次第,至解脱彼岸。

G故我心意遍勇喜:宗大师造广论时,想到以此可渡脱无量无边沉浮众生,不由心中升起大欢喜。

4师傅的良苦用心:

我感到师傅针对佛教界的现状,效仿古师大德,对佛教重新做出判摄,又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发表《我的判教观》一文,其良苦用心,与宗喀巴大师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极为相似:都是做大医王,给混乱的教界把脉,目的在于融合各宗各派,给后学以正确引导,并对弘扬正信的佛法,令正法久住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三、归纳要点后谈感想

    记得师傅开示时多次讲过六字方针:“理解、接受、应用”。这篇文章是您三十年来的修学、教学与实践的集大成之作,如果不在理解上下功夫,所谈的感想,恐怕很容易陷于空谈。所以,请允许弟子先将师傅的文章要点加以归纳,以加深理解,然后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感想。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要点突出、观点鲜明、目的明确,共分六部分:内容摘要、前言、佛法的基础之道、佛法的核心之道、佛法的圆满之道、佛法的方便之道。

(一)内容摘要:基于“对佛教健康发展的思考,及教界普遍基础薄弱、修学无序”的现状,提出“佛教的未来发展应重视的问题:着重共同的基础建设;强调解脱的核心地位;突出大乘的不共思想;规范净宗的方便之道。”其目的在于:倘大众于此达成共识,励力而为,必然有助于解决当前教界存在的诸多问题,令正法久住于世。

感想1针对教界现状,提出佛教未来发展应重视的问题(观点鲜明);表明写作的目的(目的明确)。只有像师傅这样站得高、看得远,有长期修学实践、关注佛教发展动向、有大悲心、大智慧,有勇气的菩萨行者,才能看到教界所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提出这样鲜明的观点,使教界认真反思,也使无数盲修瞎练者借此辨清方向、避免少走弯路。

(二)前言:指出目前教界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

1信仰盲目而混乱:无相应信仰素质,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2三大语系各自为政:一些南传学者不承认大乘是佛说,以解脱为唯一目标;不少汉传行人轻视声闻教法,以此为不究竟,不屑修学;藏传信徒,多奉金刚乘为至尊,并发展为无限的优越感。

3即使选择一宗后,短期内也难以把握要领、次第和操作方法传统宗派,或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如天台、华严、唯识等,或在传承中简之又简,如净宗几乎只提倡一句佛号,禅宗几乎仅强调一句话头。

    以上问题的共同点:从局部而非佛法修学的整体认识问题。故有必要探讨佛法的共同基础、抉择普遍的次第,及一代教法的权实成分。然后才能对各宗、各法门准确定位,使学人明白自己处于哪个修学环节。

  佛教各宗均建立在解脱道或菩萨道的基础之上,即一切法门都是导向解脱或成就菩提的修行。整个佛法修学可归为四个层次:一是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基础之道);二是三乘教法的核心目标(核心之道);三是圆满生命品质的不共教法(圆满之道);四是在个人努力的前提下积极参保(方便之道)。

感想2师傅经常强调:“闻思即是修”,“学习不在多,而在于能够落实于心行”。是啊,佛法博大精深,有三大语系、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诸多宗派,即使同一宗派,也有不同的分支、修行方法和次第等,所以,要想厘清思路,顺利修行,实在是难之又难。师傅作为一个前行者和实践者,针对佛教界的混乱现状,拨云见日,为我们探索出一条新路,让我们重新回到起点:重视基础之道,围绕核心之道,瞄准圆满之道,借助方便之道,这恐怕就是师傅所说的“修学的套路”吧。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坚持走在这条“通途”上,无疑会避免许多弯路,尽快走向解脱和成佛,自利利他。

(三)佛法的基础之道:皈依三宝、正确发心、深信业果和严持律仪(人天乘)。

1皈依三宝:皈依,是选择佛法僧三宝为究竟依怙。它关系到未来生命的走向和归属。皈依是学佛的开始,这是一条以佛陀为榜样、以佛法为依归、以僧宝为导师的人生道路;也是一条以皈依三宝为起点,以自身成就三宝品质为终点的修行道路。皈依是信仰的基础,它能使我们遵循佛陀指引的解脱道和菩提道修行,并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状态,开启以三宝为中心的人生。

2正确发心:发心,是皈依后对学佛目标的确立,特别强调修行在于用心、修心。如果选择贪嗔痴的心行,结果必然是发展和成就轮回;如果希望超越轮回,则应选择与解脱或无上菩提相应的心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出离心,解脱只是自欺欺人;没有菩提心,成佛只是一句空话。

3深信业果:学佛目的在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这就必须了解有情生命的发展规律:缘起因果理论。佛教所讲的六道轮回代表生命的六种形态,其根源在于不同的心念,因为它会形成不同的心态、性格、人格,及不同的生命形态。了知缘起因果原理,就能帮助我们抉择正确的生命方向:走解脱之道。

  深信业果是止恶行善的前提。相信善有乐报,恶有苦报,就会趋乐避苦,这是解脱的基础和保障。因为只有修行,即止恶行善,才能感得人身,才能最终出离六道轮回。

4严持律仪:戒律,即防非止恶。受戒仪式中的宣誓,可在内心形成戒体,有效制止不善心念的生起,并最终走向解脱。故佛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以上,是基础之道的四项主要内容。不论修学什么法门,皆应以此为本,倘若缺失这些基础,任何法门的修学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感想3做任何事都不能忽视基础,学佛也同样。教界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大都因为忽视基础所致。不能如法如律地皈依三宝,就不能算是合格的佛弟子;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学佛只能是自欺欺人或落入空谈;不深信业果,最终只会陷入外道,永远不能得解脱;不严持律仪,就不可能做到因戒得定、因定生慧,并走向解脱、证入涅磐。 不重视以上基础,所成就的必定仍然还是凡夫心,那么学佛无疑就是在缘木求鱼,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预科班又叫僧格养成班,我们所学的《佛法概论》、《四分律》、《菩提道次第略论》、《印度佛教史》、《佛门礼仪》、《阿含道次第》、《皈依共修》等课程,及平时的早晚殿、佛七、禅七等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以上基础而开设的,对我们掌握佛学基础、了解佛教发展史、培养正见、佛法实修、完善僧格等有很大帮助。

(四)佛法的核心之道:解脱了惑业、痛苦、生死和轮回,才能了无挂碍,得大自在。

1应认清解脱的意义:许多修学大乘佛法者对解脱认识不足,简单将之归于声闻行果,认为不究竟,似乎可直接上求佛道,其实解脱才是三乘佛法的核心。声闻行者固然以解脱为目标,菩萨行者同样离不开解脱。不同在于,后者是以慈悲和智慧的圆满为终极目标。

2应了知解脱的内涵:现象上,解脱的是轮回;心行上,解脱的是惑业,惑业是轮回之本。能解脱的是空性慧。由证得空性,而铲除执著,断惑证真,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空性慧的生起,须以出离心为前提,以持戒、修定为助缘,即必须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

3应选择相关的法门:各宗都有各自的解脱知见,如阿含的无常见、无我见,唯识的诸法唯识见,中观的缘起性空见等。此外,还有依此正见建立的禅修方法。知见代表对人生及世界真相的认识,禅修代表方法和实践手段。各宗在知见和止观修行上虽不同,但解脱的目的相同,即所谓“三乘同坐解脱船”。

4应明确解脱的手段(包括基础和核心两部分):

A基础部分:皈依、发心、戒律。这是各宗所共的,是修学一切法门的共同基础。皈依,是将生命中心从自我转向三宝。发心,为出离心和菩提心,即我要出离轮回和我要利益众生的愿望。戒律,亦名别解脱,即能持一戒,便能从相应的串习中解脱出来。持戒是通过对身口意的规范,营造解脱的心灵环境。真正的解脱力量是慧,而非戒本身。

B核心部分:即从正见到止观的实践。道宣律祖在《四分律行事钞》中,将出家人的行为分为三种:凡罪行、凡福行和圣道行。所谓凡罪行,即凡夫的不善行,如贪图名闻利养,追求世俗成就;所谓凡福行,即凡夫的福报行,如持戒、修定、建寺、讲经等,这些培福积德之行,倘无正确发心为前提,也仅是凡福行而已;所谓圣道行,是从确立正见到通过止观将正见落实于心行的实践,这是导向圣道、成就解脱的修行,也是佛法的根本之道,是所有宗派修行的核心。

  认识解脱在三乘佛法中的核心地位,就能协调各语系及各宗派间的关系。声闻行者不必否定大乘,因为菩萨也在追求解脱,只是获得解脱的知见及禅修方法不同罢了。大乘行者也不必轻视声闻,因为声闻所成就的解脱,正是菩萨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利他资本。

感想4正是由于教界普遍忽视解脱之道,对解脱的意义、内涵、修行方法和次第等认识不清,才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冲突。师傅明确指出:“解脱才是三乘佛法的核心”,这就融合了各宗各派。又指出:“解脱的是轮回、是惑业;能解脱的是空性慧,它须以出离心为前提,修戒定慧三无漏学 ”,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修学佛法的目标、方向和用心方法,使我们认识到学佛修行的根本。

通过学习《佛法概论》和《阿含道次第》,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解脱的重要性、并了解了一些具体的用心方法,如四念处等,还明白了解脱道的修行次第,即通过具善人、四预流支成就有学八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成就五分法身(无学十支),而达解脱。

由于我们此前以闻思经教为主、以实修为辅,有时感到所学的内容不能与实修紧密结合,听说下周要增加四次禅修课,大家都非常欢喜,希望通过闻思修,使我们能够对所学达成定解、并坚定修解脱道的信心。

通过向师傅请教,经过深入思考和理解我才明白:原始佛教中的声闻行者虽然偏向于自我解脱,不以普度众生为主要目标,但并非没有利他行。他们注重个人解脱、严持戒律,并能随缘度化众生,具有慈悲与智慧。他们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只顾自己解脱,而不考虑利益众生的“自了汉”。

阿含中讲到“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27梵志陀然经)、以及“十随念” (增.卷2)。就体现了声闻行者的慈悲与智慧,以及利他行。如“念戒”中谈到“诸道品法。皆由戒成。”(增.卷2.4)。我想严持戒律,就是守护诸根,即不造身口意三不善业,因持戒而不害众,这可以说是无畏施,这应该是慈悲的体现。又如“念施”中谈到“我今所施。施中之上。永无悔心。无返报想。”(增.卷2.5)我想,这与六度所讲的布施应该并不矛盾,即布施应“三轮体空”,如此才功德无量。

(五)关于佛法的圆满之道:成佛。即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品质,它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

1延伸包括发心和实践两方面。

A发心出离心本无大小乘之别,因为学佛都是从发心出离轮回开始。但发心所缘不同,若仅限于个人出离,就是小乘的发心。当所缘为一切众生,发愿带领大众共同出离,才是大乘的菩提心。

B修学实践:若为个人解脱而修行,无论修什么法门,都是声闻的修行。若发心以成就无上菩提和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为目标,即使修五戒十善,也是菩萨道的修行,同样能成为佛果资粮。

2圆满作为菩萨,能给予众生的最大帮助,就是带领他们走向解脱。当菩萨成就解脱,并将解脱经验延伸到众生时,他的慈悲也随之成长和圆满。因此,菩萨道可以说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在延伸中,成就圆满的生命品质,即成佛。

  声闻圣者和佛菩萨成就的品质有共和不共之别。从共的方面来说,都是解脱;从不共方面来说,佛菩萨不仅成就解脱,更圆满无限慈悲。

    佛法的核心之道,强调以解脱为本。作为大乘佛法来说,则应特别强调大乘特有的不共之处------菩提心。失去菩提心,菩萨道和解脱道就没有本质区别,菩萨行和世间善行也会混淆。所有善行,唯有建立在菩提心的前提下,本着利他、无住、无限、无所得的心去做,才会升华为菩提资粮。

    菩萨道的修行,是围绕智慧和慈悲两大项目开展。不修智慧,无以成就解脱,忽略这一根本,便会导致佛教的肤浅化和世俗化。不修菩提心,无以成就大慈大悲,忽略这一修行,大乘佛教就会失去自身不共之处。唯有在菩提心的统摄下,悲智兼修,自利利他,才能圆成无上佛果。

感想5师傅将研究所的所训确定为“悲智双运,自利利他”,一直位于教学和弘法的第一线,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将菩提心落实于菩萨行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菩萨行者。这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法更强调利他的不共之处。

师傅明确指出:“成佛,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它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声闻圣者和佛菩萨成就的品质有共和不共之别。佛菩萨不仅成就解脱,更圆满无限慈悲。”所以,必须依出离心成就解脱,依菩提心成就佛果。大乘行者只有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并重视解脱道,才能最终成就佛果。否则,忽视解脱之道,甚至将其贬斥为小乘,那么所谓成佛只是戏论,只能流于空谈。

汉传佛教弘扬的是大乘佛法,但却一直忽视严持戒律和发出离心以求解脱,从而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将佛教肤浅化、世俗化,这是对佛教的极大破坏。师傅多年来一直重视菩提道次第论的弘扬,这就将解脱和成佛由对立变为统一,既重视两者所共的解脱之道,又特别强调依菩提心而成就佛果的圆满之道。这无疑将惊醒梦中人,化干戈为玉帛,让声闻行者和菩萨行者都能冷静思考、深刻反省,放弃无意义的争论,将心行调整到与正见相应的状态。

(六)佛法的方便之道:净土法门。

这是从加强保障的意义而言。因三界险恶,故仰仗佛力的慈悲接引,往生极乐,得不退转。佛法强调自力:“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是佛法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核心精神,但并非所有众生都能依自力走向解脱。

  修学净土法门者大体有两类,一是没有能力独立走上解脱道或菩萨道,也就是龙树菩萨在《十住毘婆沙论》所说的怯懦众生。他们觉得菩提道长远艰辛,不如仰仗佛菩萨愿力来得安全保险,故选择净土法门,期待他力拯救。一是在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前进途中,对于自解脱的信心不足,从而转向净土法门。修某个宗派:如天台、华严、禅宗,最后都导归净土。如“教学天台,行归净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可以说净土法门没有知见,也可以说知见极多。它特别强调只要深信弥陀,再辅以相应愿行,就能蒙佛接引,速生西方。同时,净宗在知见上又极其丰富。天台、华严、禅宗学人都将其见地赋予净土中。净土法门本来简明直接,最后却包罗万象,深不可测:从持名念佛,到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再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即心念佛,即心是佛”。

  净土法门提供的保险对学人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为无信心走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学人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可为已经走上解脱道和菩萨道,却信心不足者提供保障。这是弥陀大愿成就的净土,也是佛陀为众生指示的安全通道。

此外,也不能否定有些大德修净土法门属于菩萨示现,是为了慈悲后学所作的示范。

感想6师傅将净土法门视为“方便之道”,我想这是基于您对净土的深入理解,才做出的恰当合理的定位。虽然佛法在唐朝有八宗,发展到今天似乎只有禅宗和净土宗仍然大行其道,恐怕是因为它们比较符合现代人的根基吧。有同修认为净土法门也是佛法的究竟之道,但是通过学习教理和请教师傅,我才知道,往生净土只能避免不堕恶趣,它离成佛还很远。当然,净土法门能够受大众的欢迎,恐怕是因为许多人对自己的修行解脱没有把握,属于“怯懦众生”吧。所以,这个后保险,就为我们的修学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保障。如果能够修学阿含解脱道,或大乘中观、唯识、禅宗等法门,对自己的解脱有了足够的信心,那么,不一定大家都去西方净土吧。

正因为许多修习净土的人,对教理不太通达,从而出现了许多问题,造成知见、方法、次第等混乱的现象,令众多修习者无所适从。师傅的这一观点,必将给修习净土者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我本来也打算以后专修净土法门,但通过深入学习,我才了解到,净土法门并非只靠一句佛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有了正见和抉择能力后,再一门深入,才是学佛的正途。否则,很容易陷入盲修瞎练的状态,而辜负了暇满的人身。当然,我平时也念佛,寒假还到定慧寺和灵岩山专心念佛,事实证明,念佛的确能够令心清净调柔。所以,为了避免堕于轮回和三恶道中,我要继续念佛,同时严持戒律、继续深入修学佛法。 

四、本文的价值和意义

师傅经常讲要快出人才,加大弘法力度,希望给我们提供一个能够快速成佛的套路,因为社会需要佛教,世界需要佛教。对于我们这些后学来说,这篇文章无疑会给我们的修学以积极引导,使我们尽快成长、少走许多弯路。胡福明先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给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样,我相信师傅的这篇文章也必将给佛教界,乃至整个世界以深远的影响。(完) (字数: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