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b正确手势:像接待朋友一样接待糖尿病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7:14

像接待朋友一样接待糖尿病

 

  降糖:细节决定成败

  人生的道理往往是相通的。比如说,细节决定成败,这本是人生的一个大道理,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规划家庭,甚至是糖友降糖,细节都能决定成败。

  细节之一:老玉米与黏玉米含糖不同

  玉米含有铬元素,而铬元素又能够激发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于是,很多患了糖尿病的朋友买回家,代替一部分主食吃。这本是一个好习惯,可是,人们往往喜欢吃糯软可口的黏玉米,不爱吃又难啃又塞牙的老玉米。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黏玉米所含的淀粉量要远远高于老玉米,吃老玉米更容易控制血糖,老玉米中的铬元素普遍高于黏玉米。

  细节之二:茶是茶,茶饮料是茶饮料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对于糖友来说,咖啡不敢喝,可乐不敢喝,天天喝白开水嘴里又没味儿,偶尔改善一下口味,就想喝点茶。有的糖友为图省事,就从超市买几瓶喝,喝的时候高高兴兴,喝完了垂头丧气——血糖又升了!

  您发现没有,超市里卖的塑料瓶装的红茶、绿茶、乌龙茶,“茶”字写得很大很明显,可是往往在不起眼的地方写着“饮料”两个字——其实,这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茶,而应归属于茶饮料。茶饮料里面加上蔗糖,糖尿病患者偶尔喝上几口并无大碍,可如果拿它当白开水喝,血糖肯定超标。要想喝茶,您不妨去买名副其实的茶叶来泡茶。

  细节之三:谁说无糖食品不含糖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一年到头,不要说平常,仅仅是节日,就有无数的美食可供享用。这一样样的美食看上去诱人,听起来喜人,可对糖友来说真是既馋人又折磨人——含糖太多,怎么敢吃啊?

  于是,市场上就有了种种“无糖食品”,诸如无糖元宵、无糖月饼等。这些食品号称不添加任何糖类,很多人吃完后血糖还是超标。

  实际上,号称“不添加任何糖类”的无糖食品本身就是淀粉做成的。淀粉不甜,但是吃进肚子就会变成糖,同样会升高血糖,所以,无糖食品吃的时候也要相应减去主食的量。

  细节之四:酸奶中的甜蜜陷阱

  酸奶是个好东西,可以补钙、补充蛋白质,还含有益生菌,对消化有好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适量喝酸奶可以有效抑制女性阴道内的有害菌。因此适量喝酸奶更加有益,但酸奶也会升血糖。

  其实,在食品公司制作酸奶的过程中,是用蔗糖作为发酵促进剂的,因此,酸奶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糖。食品公司常常会在酸奶中添加蔗糖、果汁、水果碎块,这样酸奶中含的糖也不少。

  细节之五:黑巧克力纯不纯很关键

  黑巧克力对心脏有好处,还能软化血管,抵抗自由基,黑巧克力能提高胰岛素的活性,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卖的黑巧克力有很多在制作中加进了糖,有的还加进了果仁,这样的黑巧克力吃多了会有升高血糖的风险。您在市场上选购黑巧克力,选择纯黑巧克力(不加蔗糖和果仁的)较好。

  细节之六:感冒冲剂与咳嗽糖浆:糖友要慎服

  感冒冲剂和咳嗽糖浆几乎家家必备,但是,糖尿病患者就不能随便吃这些家庭常备药,因为它们含有一定数量的糖分。您可以购买无糖型的感冒冲剂和咳嗽糖浆,或听从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糖尿病是一根松开的鞋带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世界田径大奖赛的赛场上,两位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劲敌在为冠军而拼搏。发令枪响了,两个人像箭一样冲出去,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在了身后。这似乎注定是一场殊死决战。突然,人们发现,跑在最前面的蓝衣选手不停地低头,顺着他的目光大家发现——他的鞋带开了,然而如果这时候停下来系鞋带,冠军无疑就会拱手相让!蓝衣选手明显受了影响,冠军属于原来跑第二名的红衣选手。就在大家都为蓝衣选手因为一次小小的意外与冠军擦肩而过而扼腕叹息的时候,红衣选手发表了冠军感言:“我的鞋带在起跑后也突然开了,然而,我装作没看见,只是在跑的时候更加小心,以免踩到它。”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不也像一只松开了的鞋带吗?我们不过分地被它牵扯精力,反而平静地接受这个现实,把它当成我们身上理所应当的一部分,更加谨慎地跑完余下的人生之路,有谁说我们不是冠军呢?

  傻笑能对糖友有益

  研究发现,笑对人类来说,不仅仅是情绪的表现和社交工具,它还是天然营养品。笑特别是傻笑带来的肌肉运动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对避免血糖过度上升有好处,还能提高免疫力。

——砸砸手腕降降糖

  “张大民”和“云芳”是一对患糖尿病的两口子,他们失望过,迷惑过,气馁过,但最终携手走上健康新生活。我问“张大民”和“云芳”两口子,血糖控制得这么好有没有什么独家秘技?

  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眼前这憨厚热情的两口子把他们的绝招传授给了我。经过大民两口子的许可和中医专家的认可,我把它写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朋友。

  绝招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各利用10分钟的时间,一只手握拳,用关节突出的部位捶击另一只手的手腕部位,手腕内侧、外侧都要砸到,一圈圈儿地捶击,直到手腕发红、发热为止;然后更换另外一只手。手部完成之后,用同样方法捶击脚腕部位。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空腹操作,最好在饭后一个小时以后进行。操作时挺身坐直或站立,细心感受手腕部位血脉流通的感觉。

  让我啧啧称奇的是,如此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帮助身体调节血糖?怎么能让身体强壮起来?中医专家告诉我,人身上的穴位星罗棋布,但不是凭空出现的,每一个穴位都与相应的脏腑相对应,每一个穴位都有它自己的阴阳和五行属性。《说文解字》对穴字的解释是“坑”,今天我们说洞穴、巢穴,用的也是坑的意思。可是我们看身体表面,并没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啊?那“穴”从何来呢?其实,中医认为穴位是精气汇聚的地方,精气填充至此。

  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自愈的本能。在无数次的偶然之中,我们的祖先意识到了身上这些穴位奇妙的疗伤治病功效,于是,经络学说产生了。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穴位就好像一味中药,每一条经脉就如同一剂汤药。而手腕、脚腕正好是每一条手足经络都经过的地方。按摩手腕脚腕可激发手足十二经脉的精气,打通淤积在身体中的滞浊之邪,唤醒身体自我的平衡,激发生命自愈的本能。

  留心注意观察生活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中医大夫诊病的时候,让您伸出左手,给您号号脉;再伸出右手,同样再号号脉。西医大夫就不一样了,拿出听诊器,开出检查单,整个一溜够。为什么中医西医有这么大的区别?中医大夫仅靠摸摸小小的两只手腕,就能代替西医全套的检查设备吗?

  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中医讲究整体观念,把人当成一个整体,就像一盘棋,棋子和棋子虽然在距离上有远有近,但是,任何两个棋子都是有关系的,挪动任何一颗棋子,整盘棋的局势都会发生变化。棋子是“形”,棋子与棋子之间的关系、整盘棋的局势是“神”,中医很讲究这个“神”的作用。所以说,中医是个关系学,理顺了脏腑之间的关系、经络之间的关系,病自然会好。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个器官能分开看,没有哪个组织能单独存在,人就是一盘棋,下得好,身体就健康;下得不好,病就来了。

  再回过头来说手腕。中医大夫号脉号的是“神”,是脏腑状态、功能在身体体表的反映。中医大夫把他的三个指头搭在您左手的寸、关、尺部位,号的是您心、肝、肾之神;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号的是肺、 脾、命门之神。所以我们有时候在诊脉的时候会听见中医大夫说“您心火太旺了”“您肺气不足啊”“您脾胃不和”,这些全都是相应脏腑的“神”告诉医生的。手腕是个很神奇的部位,方寸之地,反映出内在脏腑的状态和功能,就像是一个故意装反了的门镜,透过它,屋内情景一览无余。西医检查手段固然高精尖,但在五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用“门镜”做到了。

  生活中我们常会听人现身说法地宣传,戴玉镯子、玉手链吧,戴上就会发现身体好了很多,精神头也大了,还不爱生病。其实,这跟手镯、 手链本身关系不大,倒是跟手腕部位天天被动地受到按摩和刺激有关系。

  所以说,花几千几万块钱买个翡翠手镯戴着,还不如天天捶捶手腕更健康更实惠。

  上下班路上,散步的时候,吃完饭看电视的时候,在所有方便砸手腕的时候,糖友们不妨砸砸手腕降降糖。

  最好的大夫是自己

  中医自古就“道法自然,医法自愈”的说法,人人都能成为自己身体健康的主人,关键是自己如何去做身体这个纷繁庞杂的大公司的CEO,如何运筹帷幄地把握身体的状况。平时少看电视、少玩电脑,少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待着,多运动,多亲近自然,留多一点时间给自己,放松身心并且细心观察身心的感觉。

  我们的身体是最忠实于我们的,你善待它,它忠实于你;你不善待它,它仍然忠实于你,直到油尽灯枯。其实,医生只是在关键的时候拉你一把,真正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掌握5个法则,玩转胰岛素  

  我是学中医出身,对于给自己注射胰岛素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采访中我发现,很多糖友在最初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眼前这对夫妻也不例外。

  “张大民”告诉我,虽说他是个五大三粗的大男人,可是对针管之类的东西非常过敏,最初自己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简直就是受罪:手哆哆嗦嗦地,还没挨上皮肤,就抖得像筛糠,好不容易找准了位置,又把握不好该朝哪个方向扎,扎多深合适。每次都是牙咬了又咬,脚跺了又跺,胰岛素还是没打上。在这方面,妻子的天分就高多了,自己注射之后,还给丈夫注射。“怪不得医院护士都招女的呢!”他经常这样调侃。但是,调侃归调侃,他不能一辈子依赖妻子吧?遇上妻子出差在外,他硬着头皮也得往身上扎。时间一长,他胆子大了,经验也越来越多。而且,还总结出一套法则来。

  (1)、“30法则”:就是饭前30分钟注射。不要早也不要晚。早了血糖降下来饭还没吃进去,血糖就会过低,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晚了饭都吃进去消化完了,血糖升上去了,胰岛素还没有起到作用,这不成了马后炮吗?所以,这个时间要掐准。家常便饭好掐时间,遇到外出吃客饭可怎么掐时间呢?菜上晚了,迟迟不能吃上,您可以先喝上几口甜饮料垫垫底,以免血糖降得太低。等饭菜来了,再适当扣减喝甜饮料摄入的糖分;菜上早了,还没到半小时,饭菜全齐了,总不能瞪着眼睛看着别人吃吧?这时候可以先少量吃一些不怎么升血糖的食物,比如魔芋、木耳、芹菜,等到半小时后再正常饮食。

  还有一种方法,通过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来随机应变。各个部位对胰岛素吸收的快慢速度不同,从快到慢依次是:腹部肚脐周围>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臀部外上侧。也就是说,肚脐周围如同快速反应部队,速度飞快,招之即来,如果吃饭提前了,就要赶紧调来快速反应部队来应付敌军,注射吸收快的地方,比如腹部肚脐周围;臀部外上侧就如同步兵,速度慢,如果吃饭晚了,就要注射吸收慢的地方,比如臀部外上侧。这样一看,摆平高血糖就如同调兵遣将,吃什么、何时吃,这是敌情;用多少胰岛素、注射在哪儿,这是策略。

  (2)、“45法则”:就是45度进针。胰岛素讲究皮下注射,皮下的意思就是皮肤以下,肌肉以上的部分。没学过解剖,更没掀开皮肤研究过,这个“皮下”该怎么找呢?捏起皮肤,注射器或注射笔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就正好能够打到皮下。

  (3)、“2快1慢法则”:以前害怕打针,其实并不是因为长长的针头看上去吓人,也不是因为看见拔针的时候出点血就头晕,而是针头在一进一出的时候真是太疼了。一位资深护士长给我透露了一个打针不疼的诀窍,就是进针、出针的时候尽量速度快,皮肤还没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针已经迅速离开了;在打药的时候正好相反,要尽量慢一些,捏起皮肤的手要慢慢松开,让药液缓缓进入身体里。用这个诀窍一试,嘿,还真不疼了。此外,在进针之前,可以先在皮肤上轻轻试试,找感觉不太疼的地方扎。人皮肤上神经的敏感程度并不一样,只要细心就能发现哪里适合注射。

  (4)、“1条线法则”:尽量保持进针、出针的路线笔直,不偏不倚,从哪儿进就从哪儿出。道理很简单,打针就像打隧道,从哪儿进去从哪儿出来,隧道是个管道,开口就只有针头那么细;要是出针与进针的路线偏离很大,那么针头离开皮肤的一刹那,隧道的开口就会远远大于针头的粗细,相当于皮肤硬生生被豁开了一个大口。这样能不疼吗?

  (5)、“2.5法则”:每次注射胰岛素,要选择新的注射点,这个新的注射点至少要与原注射点相距2.5厘米,大约有1指半宽。这样有利于胰岛素的吸收和伤口的愈合。

  用胰岛素≠病情加重

  很多糖友都害怕使用胰岛素,一听说谁用了胰岛素,就断定他的病情加重了。其实不然。是否使用胰岛素,与病情轻重有关,更与糖尿病的类型、患者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举个例子说,一个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比如我,病情很轻,但是需要使用胰岛素;而一位70多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得多,还出现了眼部并发症,但是他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得很好,就不用胰岛素治疗。

  使用胰岛素真的会上瘾?其实,胰岛素不是毒品,不会使人上瘾。有些患者在医生建议下使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让自己的胰腺好好休息,尽量保护残损的胰腺功能,等血糖稳定了,还可以撤掉胰岛素,换上口服降糖药。

  还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一直使用胰岛素,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也能够长寿。

光脚踩泥地,血糖竟然正常了

  一个晴朗的午后,在崇文门教堂外的咖啡馆,我见到了她:满头银发丝丝不乱,声若洪钟。她叫方华(化名), 是一位退休翻译,如今是教堂唱诗班的老师,也是老年合唱团的指挥。看不出来,她已经66岁;更看不出来,她是一位有着26年糖龄的老糖友了。

  每一位糖友都有自己的一套养生、控糖绝招,那么,眼前这位神采奕奕、充满激情的老人,是不是也有不为人知的秘方呢?

  说明了我的意图,没想到她大方地说:“也不算什么秘方,算是我自创的养生方法吧。”我眼前一亮!没想到她的秘方说出来,让我大跌眼镜:原来就是光着脚丫,在泥土地上走。这算是哪门子养生方法啊?我哭笑不得。

  看我这副难以置信的表情,她笑了,带着我来到不远处的东单公园。方华开始示范她的踩泥土养生法。只见她信步走到松树林中,脱下鞋,再脱下袜子。她示意我照着她的样子去做。“必须踩泥土地。”方华告诉我,只要天气允许,她每天早晚都会来这里走上半个小时。

  自从每天光脚行走,原先吃的拜糖平减了量,血糖依然非常令人满意。这个养生法好几个糖友都试过了。有一位53岁的先生,原来吃消渴丸每天3次,每次10丸,血糖刚好到高限上。行走两个月后,消渴丸每天吃两次,每次5丸,血糖很理想。另一位糖友女士49岁,身高1.58米的她体重达到75公斤,血脂高,糖化血红蛋白异常,行走半年后,体重减了17斤,糖化血红蛋白也正常了。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越走越舒服,越走越健康。

  泥土,何以造就降糖的神话?在图书馆一排排的中医古籍之中,我终于揭开了谜底。堪称中国古代智慧之精华的奇书《周易》认为,人属于“坤土”。《黄帝内经》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说法,意思是,同样属性的东西容易凑到一起,也就是“物以类聚”。人既然属土,那么就与自然界的土壤分外亲密,人与泥土亲密接触,通过泥土对人的作用,可以治愈疾病,休养身心。我惊讶地发现,赤足走路竟然不是今人自创,《黄帝内经》早已经记载了古人就有清晨起来赤足、散发在庭院中行走的养生习惯。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还是医学,都十分讲究五行在人体健康方面的应用。《黄帝内经》把五行、五方、五脏、五季的对应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

东方属木,对应肝,季节为春;

南方属火,对应心,季节为夏;

  西方属金,对应肺,季节为秋;

  北方属水,对应肾,季节为冬;

  中央属土,对应脾,季节为长夏。

  细心的人会看出其中的玄妙之处:五行中,土处在最特殊的一个位置,不偏不倚,居于正中。五脏中,脾处于最特殊的位置,不上不下,也是居于正中。居于正中的位置,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处,就是它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的交警能够指挥四面八方的交通一样,哪个脏腑有了不良倾向,太过了,或者不及了,居于中央位置的脾就能及时调整。

  脾土如此重要,却是糖尿病患者的一个软肋。中医讲“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化成内热,耗伤津液,发为消渴”。一连串的问题,很像多米诺骨牌效应,骨牌的第一张,恰恰是脾。

  那么,光脚踩踩泥土地,让“泥土”和“脾土”串通起来,让自然界的土去激发、补充人体的“土”,自然对糖尿病人有好处。现代中医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一位研究中医推拿学的教授分析说,泥土是一种很好的按摩材料。光脚走在泥土上,土质对脚底起到均匀的刺激,松软湿润的土质能够恰到好处地贴合脚底,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这是任何手工的按摩都达不到的效果。此外,土质中的小石子、小沙砾能对脚底的穴位进行中等强度的刺激,每走一步,都是一次脚底按摩。

  物理学上的解释更有意思:物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能够合成数以千万计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合成品都是自然界所没有的,比如化纤、尼龙、聚酯等,这些材料穿在身上,用在手中,不知不觉产生了无数的静电电荷,日积月累,人成了负载这些电荷的大电池。

  可是,人体本身是个生物电磁场,人成了大电池之后,与自然的平衡被阻隔,被更改,就会生出病来。所以,当人头顶蓝天,脚踩大地的时候,是在自我放电,把身上积累的静电电荷释放出去。

  接接地气养养生

  如今,人“接地气”的机会越来越少。在高层写字楼里工作的人,不妨中午休息的时候到楼下走走,接接地气。并不是走在地面上就叫“接地气”。最好光着脚,或者穿布鞋,走在土地上,才有效果。穿着皮鞋、旅游鞋走在柏油路上、人行道上、商店里、超市里是接不到地气的。                 

特定的时间唱歌能平稳血糖

  踩泥土,吃中餐,服药膳,当然还要按时吃药,这就是方华轻松搞定高血糖的奥秘?我知道,她是老年合唱团的指挥,这个,和控制血糖有无关系?听了我的疑问,方华阿姨点头肯定:“有关系的,唱歌有利于控制血糖,特别是有助于保持血糖平稳。”“有这么神奇?”“真的。有段时间,我血糖很不稳定,吃过药后降得很快,吃过饭后又稍稍超标,这个很不好办。后来我参加了合唱团,每天唱歌1个小时,同时做指挥,一段时间之后,血糖竟然奇迹般地稳定下来了。”“您什么时间唱歌?唱的是什么歌曲?”“每天上午九十点钟。唱的歌曲不固定,当然了,作为老糖友,《甜蜜蜜》是我的保留曲目。”

  上午特定的那段时间唱歌会有如此神奇的疗效,是巧合还是其中暗藏不为人知的秘密?人体的声带离胰岛那么远,声带一震动,就能让胰岛也跟着兴奋?多年的记者生涯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狠狠挖“料”,深深求索。挖到“真料”的欣喜远远比不上之后求索过程的兴奋,求索的过程本就是一种收获。

  我带着求索的虔诚和兴奋去寻找答案,为广大糖友,也为我自己。我发现,《黄帝内经》就有关于音乐与人体健康的记载。天(自然界)和人皆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宫、商、角、征、羽;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药有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与五行、五味、五音相对应。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是自然界阴阳交感的产物,当然与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五行相对应。人有万物之灵,音乐有万物之情,人与音乐自然相通,所以,音乐影响人体健康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上午九十点钟,这个时段有什么特殊之处吗?一番研究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古人发现一天十二个时辰(24小时)分别对应人体的十二条经,每一条经在各自的时辰“上班”,这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阐述。上午7点到9点为辰时,是足阳明胃经上班的时间;9点到11点是巳时,是足太阴脾经上班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唱歌,全身气血加速运行,自然能激发脾胃二经的精气,让它们协调运转。而我们知道,糖尿病的病因是“长期过食肥甘,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酿成内热,耗伤阴液,发为消渴”,病根不在别处,正在脾胃上。

  由此可见,九十点钟唱歌能控制糖尿病,不是巧合而是必然。

  其实,生活中很多看似偶然的现象,都有必然的因素在里面起着或明或暗的作用,这是生活的哲理,也是生活的趣味。

  合上《黄帝内经》,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怎么说。

  心理学中有一种“自我实现”的说法,源于多次的实验。把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志愿者每天对着镜子跟自己说:我很聪明,我很漂亮,我很健康,我一定能成功。另一组志愿者每天同样对着镜子跟自己说话,只不过内容不同,他们说:我真笨,我真丑,我身体不好,我的生活一团糟。两个月后,研究人员发现,对着镜子给自己积极暗示的人,他们普遍身体状况更好,工作成绩更大,而给自己消极暗示的人则正好相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给自己贴上什么标签,会决定自己往什么方向发展。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能敞开心怀,笑语欢歌,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贴上健康的标签,身体就会越来越好。

  国外的研究也对唱歌有助于身体健康持肯定态度。研究人员发现,人在唱歌的时候,大脑中会释放出一种激素,名为催产素,初生婴儿在享受母亲的爱抚时,恋人或夫妻在含情脉脉地相互对视时,人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体内催产素的浓度都会升高,给人一种幸福、安详、舒适、惬意的感觉。研究人员还发现,合唱团的成员每次排练后,他们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会增加,而这种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使人有力地抵抗多种疾病。由此可见,唱歌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采访到最后,方华做了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糖尿病患者是被种错了地方的橘子树,所以结出了又苦又涩的果实,但是,换个活法儿,找到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生长空间,照样能结出大甜橘子。”   

  听音乐,见人下菜碟

  治疗情绪不稳定: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博凯里尼的《A大调交响乐》、莫扎特《G大调弦乐四重奏》、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爱之梦》、《梅花三弄》、《高山流水》、《月光下的凤尾竹》、《琵琶语》、《初雪》、《童年》

  治疗抑郁症: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2号》、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民乐《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步步高》、《雨打芭蕉》

  治疗亚健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七号》、巴赫的《小提琴d小调协奏曲》、民乐《阳关三叠》、《良宵》、《梁祝》

伸懒腰:沟通阴阳,可降血糖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伏案工作久了,伸个懒腰,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服。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悄悄告诉我,想伸伸懒腰就请便,别怕失去优雅形象,也别怕别人会笑话,因为伸懒腰不光一个姿势待久了身体自我舒展的生理反应,更是一种治疗,能够沟通阴阳,从而有助于降低血糖。

  伸伸懒腰就能沟通阴阳,还能帮助降低血糖?这不是天方奇谈吧?找根据去!武侠小说中,功夫登峰造极的剑客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都有一个需要超越极限的时期,这个时候,他们需打通任督二脉,达到身与心、心与气、气与剑的天然合一。这虽是文学作品里的描述,但是人体确实存在任督二脉,沟通任督二脉也确实会对人体产生不可思议的奇妙效果。

  中医认为,在人体胸腹部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经脉叫做任脉,掌管一身之阴;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经脉叫做督脉,掌管一身之阳。《黄帝内经》说人体“抱阴负阳”。抱阴就是说人体正面胸腹部属阴,负阳就是说人体后背属阳。所以,任脉和督脉很厉害的,人体阴阳都由它们二位管着呢。

  在人生病的时候,很常见的一个动作就是捧着胸抱着肚子,哎哟哎哟地呻吟。在人咽气升天的时候,我们看电视剧里演员怎么演?都是往后一挺,一仰,就算交代了。这是为什么呢?人体本来是直立的,虽然脊柱有几个自然的生理弯曲,但总归来说是平衡的,阴阳平衡。当阴阳

  失衡了,人就生病了,体现在外表,就是弯着腰喊疼;当人生命到达尾声的时候,阴气归地,阳气归天,阴阳离绝了,表现在外就是往后一挺。

  所以说,“有其内必行之于外”,人体所有的外在表现都由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决定。人生活在尘世中,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免不了阴阳就不平衡了。好在大自然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赐给了人类自愈的本能,很多时候看似平常的一些动作,都是在自我治疗。比如,呕吐和腹泻等于排毒,哭泣等于减压,发烧等于杀菌,寒战等于取暖,打喷嚏等于排异物,放屁等于排浊气,咳嗽等于排痰,出汗等于降温……伸懒腰,等于沟通阴阳。

  伸懒腰最常出现的时间,我们回忆一下,十有八九是在早晨刚刚睡醒的时候。人在睡眠中阳气在内,阴气在外;醒来之后阳气在外,阴气在内。睡醒后不自觉地伸伸懒腰,其实是人体的阴气和阳气交换位置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竟然和印度的瑜伽理论有着惊人的巧合。喜欢做瑜伽的朋友都知道,印度瑜伽中有一个动作,就是身体直立,手臂上举过头,上身稍向后仰,深吸气,复原的时候深呼气。这其实就是伸懒腰的动作。

  伸懒腰这个动作,对糖尿病人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咨询了专家,我发现,伸懒腰并不能直接降血糖,要想依靠每天伸伸懒腰就能停掉降糖药或者胰岛素,那干脆就别想了。伸懒腰的真正意义在于调理身体,从而间接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就如同人不小心划破了手,要用创可贴,伸懒腰不是创可贴,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才是创可贴,而伸懒腰是什么呢?它是维生素C,有了它,伤口好得更快,不容易感染,身体免疫力会更好。

  有人会想,降血糖才是硬道理,调理身体有什么用?可别小看调理二字,“调理”调的是本,而所有的降糖药降的都是“标”。只有“本”好了,“标”才能好。有的糖友只关注血糖的数字,只依靠降糖药,不去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这就像家里养的橡皮树,你发现它叶子不怎么亮了,还有点发蔫,怎么办呢?只关注“标”的人可能只想到给它的叶片打打蜡,可是他们不知道,叶片打了蜡,表面上看又恢复了油亮,可是它的根本还是老样子,丝毫没有变。懂得治“本”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会给植物上些肥料,或者加些培养土,总之是从根本上想办法。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需要伸懒腰呢?怎么证明伸懒腰起到了作用呢?

  伸懒腰对身体最有好处的时间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早晨醒来后:这时候伸伸懒腰,有助于阳气升发于外,阴气潜伏于内,对于保持白天的精力充沛、提高免疫力很有好处。

  晚上临睡前:这时候伸懒腰有助于阳气潜伏在内,阴气升发在外,帮助放松身心,安稳入睡。

  长时间一个姿势时:比如伏案工作、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长时间开车、坐长途公共汽车、乘火车或飞机、走路逛街等等。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而不改变,很容易伤身,所以适时变换一下姿势,伸伸懒腰,能起到推动气血、沟通阴阳的作用。

  任何想伸懒腰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有时候并不完全受意识的支配,它还受潜意识是支配,而潜意识往往是身体顺应自然召唤做出的反应。想伸懒腰,说明我们需要伸懒腰了。

休身息心,才能养好胰岛

  在退休中学教师俞幼章家中书房的墙上,一幅装裱精致的书法作品吸引了我——“休身息心”。老师主动向我介绍,这是他自己的书法习作,写的是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四字箴言”。

  休身息心,是不是说,糖尿病患者既要懂得休息身体,又要懂得休息心智呢?老师给我讲了个故事:有个刻苦训练的篮球运动员,他每天除了按照队里的要求进行集训以外,还利用别人休息、吃饭、调整的时间训练,每天只睡很少的几个小时,绝大多数时间都奉献在训练场上。按理说,这样的队员应该突飞猛进、技术超群吧?但事实上,他这样拼命训练,换来的只是越来越差劲的技术和越来越疲惫的身体。

  巧合的是,篮球队的隔壁是围棋队,队里同样有一位拼命三郎式的选手,他连吃饭、睡觉都在想着下棋的事,就连上厕所都在琢磨棋谱。他赢得冠军了吗?没有,初赛就被淘汰掉了,棋艺不佳不说,健康还出现了问题。

  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灵机一动,出了一个妙策:让篮球队员和围棋选手每天交换3个小时,打篮球的去下下棋,下棋的去打打篮球。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篮球队员恢复了生龙活虎,围棋选手变得才思敏捷,两个人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老师问我。

  “说明了身与心要交替休息,不能只让身体劳累,也不能只让心劳累。对吗?”他的笑容告诉我:答案并不如我所想的那么简单。

  老师给我讲了他年轻时候的故事:在得病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失衡的状态之中,心太过劳累,身体又太过安逸。吃、住、工作全都在学校里,每天走不了200米的路。有一次收拾东西我惊讶地发现,10年前买的鞋,到现在还崭新崭新的,鞋底的纹路几乎都没有磨变样。我走路实在太少,想穿坏一双鞋都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心累。教全年级6个班200多个孩子,大到升学,小到上课走神,全都得管。我这个人又偏偏爱多事,该管不该管的全都想管。备课和批改作业只好占用晚上的时间,经常会忙到深夜。那种生活方式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我的糖尿病体质,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老师告诉我,“休身息心”中的“休息”二字,并不如我所想,是不动身体、不动脑子的那种休息,更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睡大觉”的意思,而是休生养息之意。比如他患上糖尿病之前,身体活动几乎没有,心力耗费太大,这个时候就要增加身体活动,减少心力的耗费,这是休息的真意。并不是说休息等于完全停下来不动。对于一个体力活动极少的人来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休息。

  我采访专家的时候,专家也很认同这个观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人平常缺乏运动,很大一部分人是脑力劳动者,这就是典型的身心不平衡。身心不平衡了,健康就会出问题,表现在身体上,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等;表现在心理上,是抑郁症、焦虑症、妄想症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近年来学者提出来的观点,现在很多医院也开设了心身医学科。心身医学说的是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很多种疾病,究其原因,是生理的不平衡和心理的不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病既要治身,也要治心。由此我们可以说,养病(特别是糖尿病)既要养身,又要养心。《黄帝内经》有“不妄作劳”的观点,这里面的“劳”,既包括形劳(体力活动),也包括心劳(脑力活动)。做到不妄作劳,才能精神饱满,身体强壮,健康长寿。“不妄作劳”的度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的回答是“劳而不倦”,劳累了而不感到疲倦,这是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最佳尺度。

  糖尿病患者 +药物 +饮食+运动+好心态=健康人

  老师的“俞幼章加上药物加上饮食加上运动加上好心态,等于一个健康人”深深感动着我,也启发着我。他一开始就是这样想的吗?

  不是的。刚刚确诊糖尿病的时候感觉很突然,完全没有料到会是糖尿病。但联系起那段时间的各种异常现象,眼睛看不清东西,飘黑影,接着又拼命喝水,后来小便招来蚂蚁,这么前后一联系,不是糖尿病是什么?后来听医生说,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职业、任何身体素质的人身上。换句话说,谁得了糖尿病,都别感到意外。

  疾病有时候真是个充满悖论的东西。你说它好吧,它给你带来那么大的麻烦,损失了银子,生活上还处处受限制;你说它不好吧,它的到来却改变了你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正是因为糖尿病,我才过上真正意义的健康生活。

  看轻喜剧帮助降血糖

一位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无论是不是糖尿病患者,饭后看一场轻喜剧笑一笑,能明显降低血糖水平。中国的学者研究发现,看小品、听相声、看情景剧、看轻喜剧都能帮助糖尿病患者平稳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