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比优斯苹果壁纸:修 德 篇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11:14

修 德 篇


  “德”为人之本,立命之基,造福之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意”,是德之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德之行。修德之心一则要诚,二则要持。既要循常“礼”,守诚信;又要遵法纪,顾大局;还要与时俱进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持修终身。
  中国儒家学说,将人之“德”归纳为“孝、悌、忠、信、仁、义、廉”,并上升为“礼”,使人遵之。“孝”就是孝敬孝顺“天、地、国、亲、师”;“悌”就是“遵兄爱弟、团结同事、友好邻里”;“忠”就是“忠国、忠长、忠民、忠业”;“信”就是“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仁”就是“仁慈、仁爱、仁义之心,即‘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义”就是“道义、信仰、勇于修为之念”;“廉”就是“知廉耻、明是非、慎独处”。此学说历经几千年世事沧桑磨砺,特别是当代人类文明学说的交替碰撞,人们惊呼人类文明危机,掩卷沉思,当今世界,人类寻求“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国儒家的道德学说能不为世人所遵从吗?人之为人能缺失如此道德理念吗?
  世界是人的世界,但人要为世界所接受,即为世人所接受,“德”至关重要。“德”是人类繁衍及社会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为一定社会群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表现形式为“礼”和“法”。“人”自世出就受到社会“礼”和“法”的呵护和规范,世人说:“人头难顶”,道理在此。人之有“命”也在于此,“命”之好坏要看其“德”的修为。修为一要明“礼”知“法”,二要持之以恒而有序。

  一、修“孝”德。“孝”是“孝敬、孝顺”,“敬”的是世出世间有利人类发展之“礼”,“顺”的是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之“理”。

  孝“天”。就是遵循天然的、天生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寻求适合自身发展之路。如每个人出生的“命缘”是天意,天意难为。总不可能有人因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或贫穷落后的地方,待自己有知有觉之后,不靠自身的努力去改变,企求去死,图死了之后投胎到富裕家庭或别的地方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违背天意的企图世出世间还没听说或有史载的成功之例。即或有人杜撰也是欺人骗世之谎言,居心不良,用意歹毒,是害人坑世之徒。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君以国为天,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规律。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世出世间有民族有国度之分的自然规律。丘吉尔先生说得好,“热爱祖国的人绝不会憎恨人类”。中国的大元帅彭德怀说:“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这种天德人德是何其高尚,非人君莫属。彭德怀元帅,一生饱经沧桑,至死没少受磨难,矢志不渝爱国爱民之心。人世间从古至今,有多少如此英雄豪杰,圣贤明君,为民为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地昭然。这是人君孝天之德。
  天下没有生下来就为人君者,是后天努力修为所至,但成名成家成为人君之辈,毕竟是少数。人生之舞台,角色各异,主演总是少数,不管角色如何,只要作了自身的努力,成效总会有的,同样为世人叫好。谚语说得好:“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靠别人只能是暂时的,靠自己才是终生的”。遵循这一准则,正确对待自己的出身,好好把握“天命”(即“命缘”),看好样不看丑样,效法成功之道,努力精进,持之以恒,何患衣食之忧?福祉不至?这是人之为人最大的孝天之德。
  没有孝天德之人,就如动物般的活着,只知吃睡,徒具人之身躯,终至食不果腹。从前,有两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两人聚在一起谈论各自的理想,其中一个无限感慨地说:“我读书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要天天能够吃饱饭、睡足觉就可以了,若是有一天发达了,我每天吃饱了便睡,睡醒了再吃”。另一个人则非常不屑的说:“我的志向和你不同,等我发达了,每天光是吃饭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睡觉呢?”两人边说边口水直吞,且眼放异光,那得意的样子,溢于言表。殊不知,发达从何而来。

  孝“地”。地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地赐人“金、木、水、火、土”及万物众生。孝“地”之德,就是珍惜资源、爱护土地、呵护万物,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地有地理,物有物规。铜是铜,铁是铁,种豆长不出西瓜,是牛不能说是马。不管科学如何发展?牛是克隆不出马的,猪是下不了蛋的,蛋是蜉不出猪的。这就是地理物规。
“缘木求鱼”,无疑违背了地理物规,是永远达不到目的。《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万物的生长也是有规律的,雪地可以长出雪莲,但不能种植荷花。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成就自己的所为。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爱惜资源,收敛身口,切莫暴殄天物。

  孝“国”。西塞罗说得好:“祖国是人民的共同父母”。道理在于“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犹毛皮之存,皮之不在,毛将何附。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理在此。
  国家有兴衰,如万物生长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任何民族和国家,都历经过兴衰的发展。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大家庭的每一个人,不管兴衰、荣辱,始终如同自己的生身父母一样,要真心呵护。不管是外侵还是内患,要勇于挺身而出,为正义真理而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吉鸿昌曾被国民党政府派往美国考察。那时,在西方人眼里,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有些在外华人因此自卑。有一天吉鸿昌和使馆的一个参赞去一家邮局寄包裹,当邮局工作人员知道他是中国人时,便轻蔑地说:“中国,我不知道中国,哈哈……”随行参赞埋怨吉鸿昌说:“你干嘛说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是日本人,这样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一听此话怒不可遏,揪住参赞的衣领大声说道:“你觉得做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得很!我吉鸿昌誓死不当洋奴!”他回到住处,当即找了一个小木牌,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了“我是中国人”五个字,把它戴在胸前,昂首挺胸地出入美国人中。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那些歧视或瞧不起落后国家的人,殊不知美国的发展有多少是得益于世界各国的人才精英。从“黑奴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有多少名人名家汇聚美国,有多少异国他乡的文明成果为美国人所使用,成就了美国的强盛。这也是美国的高明之处,至于歧视别的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先法制人给了美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偷袭珍珠巷。日本人当时在美国不是能得到“礼遇”吗?最终与美国结盟的是中国等支那人、俄罗斯人联手打派了日本法西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人的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地缘差异的存在,犹日照之先后,成长之快慢,是人类发展之客观规律。谁能说落后的国家就没有贤达圣明之人,而发达的国家就没有愚钝之辈。事实上任何发达国家或民族的人,若把别的国家或民族视为劣等,其本身就是狂妄愚钝之辈,若要动念以行,必将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其自身结果必将是“命数”尽矣。吉鸿昌之举,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气节,是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感。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过了独木桥再修金光道。
  当今世界,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少人崇洋眉外,贪图个人的名利福祉,而做异乡他国的奴役。特别是有的贪官污吏,拿着本国人民的血汗钱逃匿国外,苟且偷“奢”,丧尽天良国格,留千古骂名。当然,这并不是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要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留学、交流或引进外来人才,无疑是推动国家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举措,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但“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的情感不能丢。
  有的人会说,国家是领导人的国家,国家的兴衰和治与不治,是领导人的事。像中国尽管党和国家早已提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有的人还是认为,自己靠做事吃饭,不管谁当领导,自己总是得做事才有饭吃。殊不知国家不治,外敌入侵,自己做事都不得安宁,饭从何吃起?大凡看了电视剧《江塘集中营》的人,未必没看到日本将俘获的中国军人,集中在江塘为人修码头,并当搬运工。事要做,有没有饭吃?全看日本人的兴趣。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另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谁敢保证自己一生不受别人非法非礼行为的侵害,而自己又无可奈何,最终寻求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自己讨公平、伸冤屈。如此种种,谁能说国家的事与自己无关?是故国家是天下人的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孝敬祖国是每个人必尽的义务。

  孝亲。就是孝敬尊长宗亲。“亲人”血脉相连情感相依。生身父母,是人之首“缘”,骨肉至亲,养育之恩浩然如天。不管你出身如何卑微、家庭如何贫寒,跟着父母吃了何种苦,长大后谁能说父母不是父母。天下父母爱子之心一样,养育之能不同,这不是所有天下父母意志能左右的,如同城市与农村、家庭的贫富、知识的多少等差异一样,是既成的事实,改变也需要时间过程。连这点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存心怨恨父母的不是,把父母不当成父母,只求从父母身上索取,以满足自身的欲望。父母寒暖不问,疾苦不管,这样的人还是人吗?老年父母之心,只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有子女向他嘘寒问暖,听着他(她)们唠叨些诸如“邮票的故事”,他(她)们就满足了。中国有个大年三十合家团聚的春节,一家人,不管十个、八个乃至二十个,父母忙里忙外,整天围着灶台转,年轻人却坐享节日的悠闲,父母却心里特别高兴,子女想做点什么,他(她)们还不让呢。他(她)们心中想的是子女在外忙碌一年到头,辛苦了,特别那些在外工作儿女回家一次难得,在父母心中不管儿女长到多大,总是他(她)们心中的“细伢子”,儿女有作为,他(她)们心中更有成就感。只要他(她)们走得动做得了,他(她)们一生不得闲着,总愿为儿女们做点什么,且做得心里高兴愉悦。每次团聚,儿女离别时,父母不是眼含泪花,恋恋不舍地目送到看不见身影才肯回家。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若对父母都不孝,还能孝谁呢?
  父母有父母、父母有兄弟、姊妹,同样的血脉、同样的亲缘,凡亲三分顾。孝敬宗亲,责任不同,意义一样。俗话说:“养崽赡娘,作田还粮”,这是儿女对父母养老善终的义务,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但就“孝”来讲,给吃给穿给用还不够,要给真心诚意,尊重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的疾苦,为父母分担思念和顾虑。父母的父母,父母的兄弟、姊妹,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思念顾虑之情愈浓,好多事力不从心,这是父母最大的心病。我终身难忘的是,我父亲临终唯一的遗嘱,“公公上面冇丢出,下面冇漏出(是我父亲的继父,没有生育儿女),他是外乡人(安微省萱城县人),不要给句话让别人说”。他就带着这么一份遗憾和顾虑离开了人世。可怜我的父亲7岁丧父,11岁独立生活,义祖父上门后也不肯接受他,靠自己勤耕苦力糊日子,58岁离开了人世,坎坎坷坷,饱受苦难一生。他发病的前一天晚上零点还在田里浇水灌禾(从下面的田里一桶一桶往上浇,翻过几丘田),一病便是癌症晚期。可以想想,多少日子他是拖着病痛在劳碌,为何不治?一则家里穷,二则怕加重子女的负担。我父亲是个农民,但其德之高,心之善,做人之纯朴,在我心中永远如明镜高悬,丝毫不敢违。若父亲在天有灵,他将看到了,在他辞世后的10多年时间里,我们兄弟几个对继祖父养老善终各自都尽了力,没留话给别人说。当然,世上百人难满一人意,只要自己尽了力,就问心无愧了。孝敬宗亲,重在有心。尽力在其有困难或病痛时能伸出援助之手,亮出关爱之心,还了父母之愿,就算尽了孝心。是人孰能无过?父母之过,儿女能包容也是孝。

  孝师。就是尊师、敬师、从师。“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师之重要昭然纸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关汉卿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孔子在几千年中被学者尊称为“圣人”,历朝历代的鸿儒都以“先师”称之,尊师、敬师之意溢于言表。古人能做到尊师、从师,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岂能欺师忤师,不虔心求学于师。
  大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或多或少地都会感悟到,只有在校老师授教知识会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巴不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绝不会嫉妒学生优于自己。相反,学生越优于自己,他越有成就感。待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还能遇上几个如此为你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恐怕难得。道理很简单,技术竞争,人才竞争,人家能对你倾其所有吗?由此,忠告广大青少年朋友,在校学习期间,要尊师敬师,抓住人生这一最宝贵的时光,抱着虚怀若谷的心境求学于师。要知道过了这一村再没这一店。
  我在大学考《基础写作学》的时候,有两个作文题,一个是《路边小事》、一个是《亲人》,体裁要求是狭叙狭议的散文,篇幅要求1200~1500字,两题任选一题。我的选题是《亲人》,写的是真人真事。文章的开头,我是这样写的:“亲人,固然很多,值得留恋的也不乏其人,但其中最使我难已忘怀的是一位非亲人而胜于亲人的亲人——中学时代的一位老师。”文中讲述了这位老师几摘真实的故事。这位老师教学很有耐心,对待学生特别和蔼。有一次,下了晚自习,我将全班作业送交他住室(那时的教师是晚上改作业)。意外的事发生了,他的住室好象关了一只猛虎,啸声怒吼声振得窗子的玻璃作响,时不时还传出打断木棒声,任我怎么敲门怎么喊?怎么也叫不开门。后来一位路过的老师,闻声赶来,又敲窗子,又踢门,办法用尽,门还是不开。这位老师以为是俩夫妻打架,情急之下,侧身猛力一撞,把门给撞开了。眼前一幕,使我不敢相信,他那6~7岁的儿子,被打得眼青鼻肿口角流血,几近面目全非。地上还散落几根被打断的木棒,他自己急得面如土色,额头上青筋直跳,且气喘如牛。我不敢相信站在面前的是平时对学生特别和蔼慈祥的老师。原因是他的儿子与几个同学,在老百姓桃园里摘了几个桃子,人家上门告了状。不就几个桃子吗,动如此肝火,下这样的狠心殴打自己的儿子。在学生有问题请教他时,他却那么有耐心,那么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直到学生弄懂弄通为止。难道学生比自己的儿子还重要?那天晚上我在寝室里睡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索了许久,终不解其惑,并铭刻于心。这样的事后来还听说过多起,许许多多的老师,由于一心扑在教学生的“天职”上,教自己的子女反而失去了耐心。还有一件事,我有一次考试,英语成绩全班倒数第一。英语老师是我同乡,平时与我关系很好,十分关心我的学习,就因为这次考试落个全班倒数第一,好像我是在他心窝子里捅了一刀似的,从此对我再也看不顺眼了,并与我结仇。直到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一次邂逅遇上他,中间相隔了差不多十年,叫了声某老师,他又是那样热情高兴了。这就是老师之心,是那么纯洁高尚。难怪路费尼说:“教师就像蜡烛,点燃了自己启发了学生”。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无法再高尚的职业”。
  人的一生,学无止境,只有那些不断虚心学习的人才能推动自己的事业走向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彼岸。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且如此虚怀若谷地从师求学,何况他人。

  孝师。关键是要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不让老师的心血白流,在社会上有所成就有所作为,至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另外,在自己有了成就之后,不要忘了老师的教育之恩。这是千万早有成就的名人志士所佐证的。俗话说:“喝水不忘挖井人”。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947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看望王维克老师。全国解放后,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几次亲自到王维克先生住在北京的寓所去探望,并邀请王老师到科学院工作。1980年,华罗庚又专程回故乡看望陈涉师母。当陈涉师母把一本新版的王维克先生的重要译著但丁《神曲》签上自己的名字赠给华罗庚教授时,华老紧紧握着师母的手,十分动情地说:“谢谢!谢谢!这是王老师的心血啊!”1911年居里夫人单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时她想起了中学时代在华沙教过她的一位法文老师。老师是巴黎人,一直渴望回巴黎看看,但没有钱来实现自己的心愿。居里夫人就从奖金中拿出钱,给自己的老师寄去了全部旅费,并把她接到自己在巴黎的家中,让她高高兴兴地住了很长时间,了却一桩心愿。这是一种美德,正因为有这种美德,使成功人士成功,成就之人成就。任何欺师忘本之人,是成就不了大业的。
  有资料记载,国际财富专家们曾对300位25岁的青年作过35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了以下结果:10人事业有成,拥有一定的产业;40人经济独立,富裕有余;50人仍疲于奔命,不能顺利发展;105人已经去世;95人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其中,家道中落的95人,年轻时家境并不穷困,只是胸无大志,一直过着懒惰散漫的日子。而那些成功者,最主要的共同特点是见识层次高。见识层次高,“高”从哪里来?一是从老师的传授中来;二是从书本的自学中来;三是从同道同仁的交流中来;四是从自身的社会实践中来。其中老师的传授,学与不学,精与不精,是确立人生见识高低的基础。在校有老师为你解惑、授业,你都不愿意学,懒惰散漫,欺师蒙浑。走向社会之后懒惰早已养成,能向书本学习的能力都没有,社会上真、假、善、恶、是、非自己都把握不住,加之当今世界充满了竞争,同仁同道谁能象在校老师那样为你解惑、授业。这样的人能不坐吃山空吗?能不疲于奔命吗?能成就什么大业?可想而知。
[/watermark]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隐藏评分记录清空我的评分动态 共 条评分 .dynamic{width:440px;} .dynamic ul{padding:0 0 10px 18px;} .dynamic li{background:url(images/pwicon/related_li.gif) 0 6px no-repeat;padding-left:12px;} .dynamic h6{padding:6px 0 0;margin:0;font-weight:700;color:#999;} .dynamic .mode-o-a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333333;}
相关话题
  • 一幅雪景照引来众画家
  • 也说龙海苗子寨
┏━╋━┓ ┏┻┓ ┏━┳━┓  ┃
╋┳┻┳╋┏┻┳┻┓┣━╋━┫ ┏┻┓
┏┻━┻┓┛━╋━┗┗━╋━┛┏┛ ┗┓
┛   ┗━━┻━━ ━╋━┓┛   ┗ 回复 引用 举报顶端 安男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 UID480
  • 精华 26
  • 发帖6405
  • 金钱77160 元
  • 威望31778 点
  • 贡献值1879 点
  • 交易币0 块
  • 好评度6771 点
  • 在线时间1159(时)
  • 注册时间2004-06-12
  • 最后登录2011-01-10
只看该作者   小中大   1楼沙发  发表于: 2006-11-11 [原创]唱响生命之歌(2)----修德篇   二、修悌德。“悌”就是敬兄爱弟,团结同事,友好邻里。“悌”重在于心,心善能化万结。不要困于一时之气,一事不平的心态,深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有帮扶心,怜悯心,体贴心,知恩图报心,要时时设身处地想人家所想,谋人家所谋。人有恩于我,我要时时谨记。我之有为于人,权当举手之劳。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敬兄爱弟。兄弟好比连滕瓜,同宗同缘同父母,血脉相连,心灵相印。兄为弟所敬,兄得有先知先觉,要有爱弟护弟之为。俗话说:“做大莫做哥,做铁莫做锅。”哥哥要做弟弟的榜样,哥哥先得严于律己,时时事事要有个做哥哥的样。父母和兄长是每个人世出看到第一样,效仿的第一“师”。当今中国,特别是广大农村,父母大都外出务工,疲于生计,兄弟姊妹随祖辈生活的日子多,祖辈绝大多数是足不出户,读书甚少,且百分之八十以上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年龄长而见识浅,只知自己这块“世外桃源”事,不知外面世界的变换。这些人关照“细伢子”,只管其吃饱喝足,形同“养猪喂狗”,缺乏应有的家教。在这样的环境中,兄长、姐姐的所作所为对弟、妹的传帮带就显得更为重要。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实施,即使在农村兄弟、姊妹也是一对一,少年时期兄弟、姐妹之间的影响更为明显。好的成一双,差的成一对。因原就在于此。
  但实际上弟比兄强、妹妹比姐姐好的也大有人在。这是走出家庭接受校园、社会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敬兄爱弟、姊妹相亲,是相对的,敬的是先知先觉的能力品德,爱的是对相互成长的关心和呵护。有多少困难家庭,兄弟、姊妹为成就一方,放弃自己的升学和发展机会。原因就是“手足情深”。但是如今兄弟反目为仇、姊妹格格不入现象也不鲜见,相互妒忌,甚至巴不得对方的筷子插在灰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都看到过,太凡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兄弟姊妹,有几个能得到什么好处,能成就大的事业?在家兄弟、姊妹都相处不好,在社会上还能与别人相处和谐吗?一个人走向社会,你对别人没有半点敬爱之心,你还想得到别人的帮助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在人世间独往独来,结果免不了处处碰壁,最终碰得头破血流,还得落个一事无成。

  团结同事。同事是种缘分,无缘不会同事,不管分工如何?干的是共同的事业,只有同事之间相互信任,团结合作,才有可能将共同的事业干好。好比一台戏,生、旦、净、末、丑,角色各异,甚至连个跑龙套的也不例外,不管哪个角色本事大,只要其他角色不配合,整台戏砸锅。同事、同事有着共同的事业,每个人员就如整台机器的一个构件,若不团结,就如同机器的构件缺失或损坏,运转始终不畅,直至停摆。最终谁也一事无成,对国家对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道理就这么简单。
团结的基础是相互信任,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建立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基础。同事之间,失去了信任,就无所谓同事了,更谈不上共同干事了。同事之间的信任,首先要做的不是刻意了解同事,而是去消除同事的怀疑和敌意,用自己的真诚和行为感化同事,赢得对方的信任。这种理念早已被无数事实所佐证。现举一例,一个青年来到城里打工,在一家台球厅找了个活计。这家台球厅兼买饮料和香烟,老板担心他会拿店里的东西,每次出门都会把饮料和香烟仔细地点一遍。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青年小心翼翼地工作,从不走近老板的饮料和香烟柜台,钱更是不看一眼。在他打工满两个月的一天晚上,老板突然让青年到柜台去点钱。当青年把当天的收入清楚地告诉老板时,老板充满感激地对他说:“谢谢”!青年的真诚和行为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和赏识,并委以管理重任,同时提高青年的薪酬。老板的信任,使他工作更加努力,服务更加到位,台球厅的收入相应猛增。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彼此之间建立了笃厚的信任和依赖关系。今天,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时空变得越来越狭小,物质的满足、生存危机的消失以及利益的争夺,反而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远,互相戒备,信任缺失。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说明人类的文明、诚信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成反比,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特定产物,是目前人类种种不平等的差异存在所至,随着差异和不平等现象的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依存将自然回归。有一个乞丐和富翁的故事很说明这个道理。乞丐住在富翁的工棚边,与富翁的住宅开门相见,形同天上地下之别。乞丐一无所有,靠乞讨为生,天天动身挪足为自己一张嘴,不管别人怎么瞧不起他,他从不往心里去,也毫不感到委屈。心里上还把自己的乞讨当作是吃崽孙的孝敬,天天其乐融融,无忧无虑,歌进歌出,笑口常开。对面富翁的妻子天天开门相见,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家如此富裕,而丈夫还天天忙碌不止,日日愁眉紧锁,日子还过得不如乞丐那样轻松快乐。有一天晚上,丈夫很晚很晚才睡,睡在床上还长吁短叹不止,辗转反侧不停,妻子极不耐烦。妻子便问:“你有了这样大的家产、这么多的钱,还整日忙碌不止,坐卧不安,心事重重,日子过得还不如对面乞丐那样开心,是什么理?”富翁好像没听见,仍然辗转反侧不止,长吁短叹不停。由此妻子便反复唠叨了几次。富翁回敬妻子一句“乞丐开心,乞丐开心,乞丐什么都没有,不开心去死啊”。妻子说:“冇得还开心,有了还不开心,哪还做什么?做鬼。”富翁便说:“你不相信是吗?你不相信,明天乞丐出去后,你拿一把钱放在乞丐住的地方,乞丐得到这把钱后,他再也开心不起了,歌也不会唱了。”妻子不相信,为了证实富翁的话,妻子真的拿一把钱放在乞丐住的地方,乞丐回来后,捡到这把钱,比符咒还灵,当天晚上就听不到他的歌声。第二天出去的时候,好像大病一场,忧心重重,心里总在盘算拿到这把钱如何起本?如何发家?如何娶妻生子?如何建房造厦?高不成,低不就,不知如何是好?当今社会,生产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提高,人们对生活、福祉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了,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满足不了每个人的生活、福祉的需求,即人类社会还没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文明程度。整个人类还正处在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信任必须靠磨合、修为,存在猜疑、防范乃至忌妒是正常的,没什么值得惊慌,也不是信任的作用没有了,人类文明会走向末日。事实上团结、信任他人仍是成就自己、干好事业的最佳选择,任何欺骗、排斥他人的人,最终孤立的是自己,使自己一步一步地推向失败的深渊。
  团结同事,不是简单的和睦相处,更不是相互包容不足,或是非曲直不分。团结同事的核心是指“共同的事业”,时刻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要在干事业过程中树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和“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观念,要善于看到同事的长处,清楚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在干事过程中,就不会与同事斤斤计较,就会有平和的心态,同事也会尊重你。真正的团结同事,关心爱护同事,当你发现同事的缺点和过失,要给予善意的帮助,及时地指出,使之抑制在萌芽状态。当同事为自己指出缺点和不足时,要虚心接受,正确与否,自己要深刻反思,并切实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客观现实中,趋然附势,贪图名利,一心只谋自己的名利之人不为少见。这种人,看别人,只会看到弱点,绝不会看长处,即使别人公认同事的优点和成就,到了他嘴里也是“歪嘴和尚念歪经”,总不是原味,偏偏要把人家看得扁扁的。真正遇到这样的人,同事的善意他硬是油盐不进,也不要一味迁就。如果迁就这类人,就背离了“共同事业”的核心,就无所谓同“事”,“事”也一无所成了。但这种心地坏到不可救药的人,在社会上毕竟是少数。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一旦触及了国法行规,势必逃脱不了惩戒,无需同事之间个人刻意与其过不去,正如俗话所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个人始终咬定: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干一行,爱一行,做事业的主人。最终你将为同事所肯定,为国家所认同。

  友好邻里。邻里在农村都是些乡里乡亲,许许多多还血脉相连;而在城市就是来自五湖四海,且随着工作的不断异动,邻里变化不断。邻里关系好不好?对人的生活影响很大。邻里没有身份贵、贱,地位高、低乃至尊、卑之别。邻里之间和谐,居家外出都放得心,做什么事都很方便。世上没有哪个人事事都做得了或终生不缺一少二,或从不遇到急难之事。不管你社会交往多广?亲戚朋友如何多?总不能时时在你身边,邻里关系好,一旦遇上什么急难之事或缺点什么小东小西,邻里的作用远远大于亲朋好友。正如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邻里之间,关系之好坏,全取决于相互之间对生活小节出入的理解和包容。如小孩之间的交往、日用品的置放、宠物或家禽家畜饲养等。一方对另一方造成些许不方便或小小危害和损失,就如同唇齿如何相依也有嚼伤之时。双方要相互体谅,过去发生的不愉快,切忌旧事重提,更不要耿耿于怀,多做点与人为善的事,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介意。建立和改善邻里关系,事实上很容易,见面打个招呼、致声问候;传统节日时上门道个节日好;红白喜庆礼尚往来地走一走、聚一聚,有时间帮帮忙、做做事。其感情自然而然会好起来。
  现实生活中,邻里老死不相往来,甚至相互看不顺眼,有的还视为仇敌。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不存杀人越货或大宗的欺蒙拐骗,多数是由于一方自以为是而看不起另一方,而另一方却也是针尖对麦芒看不惯对方的臭架子。旗鼓相当的邻里不和,绝大多数又是“红眼病”所致,双方害怕对方比自己好,相互妒忌猜疑,甚至无事找事与对方挑衅,不是指桑骂槐,就是扯鸡骂狗,横刁鼻子、竖刁眼,如淋巴生烂疮,越烂越大,隔阂越来越深。双方任何一方略让半步,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就有那么一些人“拿团泥巴用金子也不肯换”,斗蠢气,受活罪。特别是农村,邻里不和,事出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你的“细伢子”抓烂了我的“细伢子”的手,或是用拳打了一下,不管是三岁两岁,就会拖着“细伢子”上门告状,非得让对方将自己的“细伢子”打一顿给自己出气,若对方不理,就与对方咬牙切齿大吵一场。有的就是因你头猪到了我的菜园里吃了菜;你头牛到了我的禾田踩了禾;你条狗到了我的猪栏里偷潲吃;你只猫到我屋里偷吃把菜碗给搬起打烂了;你家屋沟里的水流到我的禾坪来哒;我家里的鸡生个蛋没看见;今日丢了把刀;明日少了把镰;我只鸡死了是你放了毒药;我家猪不吃潲怪你家买了灾猪肉吃;我家田里禾不好是你家“爆肚子”放水把田里的肥冲走了等等鸡毛蒜皮的事,引起了邻里不团结。有相当部分,是由自己的疑心所致,纯属子虚乌有。争田论土,就更不用说了。如此邻里,双方自以为聪明强梁,实际上谁也没得到好处,白废力气白劳神,双方都当“猪”。危害最大的是:小孩看到大人的样,受害终生。可悲可叹!
  孟子说得好:“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邻里之间,该敬不敬,该让不让,贪一时小利,赌一时之气,有时会直接影响到自己一生大事的成败,甚至殃及子孙。因此,友好邻里,既方便自己,也福及子孙(子孙会学到你为人处世的美德)。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隐藏评分记录清空我的评分动态 共 条评分 回复 引用 举报顶端 安男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 UID480
  • 精华 26
  • 发帖6405
  • 金钱77160 元
  • 威望31778 点
  • 贡献值1879 点
  • 交易币0 块
  • 好评度6771 点
  • 在线时间1159(时)
  • 注册时间2004-06-12
  • 最后登录2011-01-10
只看该作者   小中大   2楼弧椅  发表于: 2006-11-11 [原创]唱响生命之歌(2)----修德篇   三、修忠德。忠心是一种美德,有忠心才有人缘,有忠心才能有所作为,有忠心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没有忠心的人,就如同水上的浮萍,扎不下根,稳不住脚。修忠德,是创造自己,改变命运的重要之举。“忠德”的重要内容在于“忠国、忠长、忠民、忠业”。修为如何,业绩如何,福祉相应。

  忠国,就是忠于祖国。祖国是个民族大家庭,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特定历史产物,是各民族祖祖辈辈用血泪和生命缔造出来的。它维护着一个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代言人。生活在一个国度里忠于祖国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义务。忠于国家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在国家受到侵害、危难之时要勇于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忠国并不等于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去侵害他国,把自己的国家意志凌驾于他国之上,要他国做本国的附庸,听从自己的指挥,弱肉强食。这不是爱国,是贱蹋是祸国,既侵害了他国的利益,也贱蹋了本国人民的福祉,最终把自己的国家推向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遭殃的是本国人民。如日本侵略中国、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等等,任何侵略一方均得不到好处,均以失败而告终。任何侵略者都是人类的公敌,不管他有多么强大,多么猖狂,最终逃脱不了咎由自取的结局。当今世界,不少国家应联合国的需求,也是世界人道主义的需要,组建维和部队,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但世界霸权主义之魂未泯,应付侵略的戒备不能松。要时刻紧握打狗棒,随时抵御狗咬人。就如善、恶之争,要永葆善心,务必时刻克除恶念,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忠于国家,是成就自己的重要条件。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福祉就会水涨船高,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忠于祖国,核心是忠于祖国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这种思想意识的培养,在和平时代,要立足于早期教育,因为年轻人没看见也没体验国难的凄凉和惨况,只看到社会发展过程有人享贪欲之福、发昧心之财及人与人之间不择手段的欺、蒙、拐、骗者,往往还得一时之利。特别是政府领导层少数领导人蜕化变质,对社会及广大人民众造成极坏影响,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确确实实地验证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说法。2月6日《广州日报》以“卖官书记八个月敛财五百万”为题,披露了武保安在2000年4月至2004年5月任山西省贸城县县长、县委书记期间,其中担任县委书记仅仅8个月,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卖官。他坐在台上还美其名曰:“谁最能干好事业就用谁,谁最能加快发展就让谁干,让想干事的干部都有机会,让能干事的干部都有舞台……。”由此打出调整干部的“信号”弹,表明他手里有“官位”之货,暗示着此货独家经营,我说了算。且一本万利,欲购从速。仅8个月时间就收受贿赂来路不明财产高达500多万元。败坏政府领导名声,损害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进而扭曲人们的灵魂。从善如逆水行舟,从恶如大江缺堤。现在人们的心目中之所以把“升官与发财”揉合为一体,就是少数腐败“官员”存在所致,就如躲躲闪闪的暗娼,败坏爱梳妆打扮、涂脂抹粉的所有女人的名声,动不动就骂人家骚货,就认为人家是“卖货”的娼妇。凡此种种,有不少干部队伍中的人都在议论纷纷,指三道四,把握不住是非曲直,动摇自己忠贞爱国的意志,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削弱,把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忘却了自己是一名国家干部,忘却了效忠祖国、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天职。
  忠于国家的理念,要从小就培养,且不要拘限于课堂教育,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青少年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地、经济落后的地方或监狱、看守所去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让他感悟落后挨打、山河破碎的凄凉;体验一下贫穷地方的艰苦、穷山村老百姓的艰辛;想一想犯罪失去自由的苦恼和懊丧。增强青少年朋友建设祖国、发奋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中国革命家彭湃,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谈论时事,热心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由此,孕育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1919年5月7日,是中国的国耻纪念日,而日本政府却专门挑选这一天来庆祝太子冠礼,以中国的“国耻”作为日本的“国荣”。彭湃获悉此事,悲愤交集,当即在一块长约一米,宽约半米的白绢上啮指血书“毋忘国耻”四个大字。血书寄至海丰学生联合会,大大激发了海丰青年的爱国热情。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他的母亲在他幼年时常讲一些热爱祖国的道理,要他长大后报效国家,岳母还用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育人不是制造工具,人是有思想的,没有正确的思想基础,不管其能力有多强,于国于民是毫无裨益的,也就成就不了大事业,甚至还会给人类带来祸害。
  国家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是国家的管理者,人民的勤务员。职务是组织的安排,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的法码。原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说:“党员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没有任何利用职权占国家‘便宜’和群众‘便宜’的权利”。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目标”。从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可以看出,根本原因在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背弃了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沦丧,经不起金钱、美色、物欲的诱惑,致使其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严重扭曲,自己忘却了自己,不断走向犯罪的深渊。忠于国家应是每个领导干部首要的道德观念。百行德为先,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多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加之社会对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使之有机可乘,有空可钻。这种现象,并不是存在于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党,也没有什么值得惊慌或惶惶不可终日,更不是什么社会制度之间恶意攻击的把柄,即使刻意强词夺理,也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服不了众的。但是贪污、腐败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政党都不能容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政策、措施不管如何不同?目标是一致的。管用不管用?得力不得力?成效如何?是与国情有关的,没有千篇一律的办法。如果站在预防的角度上来看,加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精忠报国”的道德修养,净化道德操守,提升道德境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使每个国家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良好文明风尚。

  忠长,就是尊敬老人的阅历和智慧,礼貌对待老人。司汤达说得好,“老来受尊重,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忠老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就是说,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尊敬别人的老人。忠老敬老的观念由此冲出了家庭范围的限制,被推而广之,成了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如今,国家倡导“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忠老敬老已经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都有义务将这份宝贵的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
  老人,为家庭为事业操劳了一辈子,历经几十年的社会沧桑,积淀了宝贵的生活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批宝贵的社会财富。忠老敬老,对成就自己的事业可少走弯路、少费周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如你能非常尊重老人的智慧,那么你在生活中将不会由于生活上的无知,过于自信和不谨慎而做出蠢事”。老人爱唠叨年轻人的不是,事实上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担忧。作为年轻人要晓得珍惜,更不能厌烦,做“叶公好龙”之人。每个人都会老的,不老之人除非夭寿,要想自己年老时得到自己子女及年轻人的忠敬,首先自己得忠敬老人,体贴老人的疾苦,关爱老人的生活。茹贝尔说得好:“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中央电视台有一则这样的公益广告:一位女职工拖着疲惫的身子,刚下班到家,一到家她就端着一盆热水为其年老的母亲洗足。一个6~7的小孩丢下满屋的玩具,为她去舀水洗足。当她来到小孩玩的屋里时,小孩不见了,只见散乱一屋的玩具还在叮咚作响,先是一愣,回头一看,见到小孩正端着一盆热水蹒跚地向她走来。并充满敬意的甜甜地叫了声:“妈妈,洗脚”。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单位一个集体更概莫能外,尊敬、爱护、关心、体贴老人意义更加重要。也就是说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当事人能尊敬离、退休的老人,定期不定期地召集他们到单位或集体聚一聚、座谈座谈,对单位或集体的发展,对当事人事业的成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由此推及,全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构建人人关爱老人、尊敬老人的道德风尚,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整个人类人人都要立足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朝鲜族忠敬老人传统习俗很值得推崇。朝鲜族人,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上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在家庭内部,老年人是最受敬重的,儿孙晚辈以照顾体贴老人为荣。晚辈对老人或长辈说话要用尊称。当老人因事外出或远行时,全家人都要鞠躬送行。年轻人在路上遇见老人,不仅要让路,而且还要问候请安。在壮族,“如果老人有困难而不去帮助,则要受到严正的遣责”。忠敬老人关键不在于:“老人出门,晚辈鞠躬送行”或“路遇老人问候请安”,关键在于晚辈要发自内心地敬重体贴老人。忠敬老人要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做起,不管父母身份如何低贱、卑微?或曾对自己做了如何苛刻之事?从古到今,多少父母对子女不争气,又不愿放弃期望,在恨铁不成钢之际,往往会施以非常手段,对子女进行训戒。尚若因为自己跟随父母吃了苦,或父母对自己太苛刻,就不孝敬自己的父母,甚至忤逆父母。像这种人,走向社会后,他还能忠敬谁呢?颍考叔食舍肉感化了郑庄公,颍考叔吃饭时把肉留在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他说:“小人有母,凡我能吃的食品都让母亲先尝尝,她从未尝过你赐给的美食,所以请允许我带回去孝敬母亲”。郑庄公深为感动。此前,郑庄公将自己的母亲置于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颍考叔食舍肉一举,庄公便设法将自己的母亲迎回身边,还将“颍考叔食舍肉”奉为子女孝敬父母的一个典范。
  葛优,中国人都知道。让葛优的母亲施文心感到欣慰的不是葛优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腕儿,而是儿子的孝顺。她曾骄傲地说:“在整个北影厂,大家都说,葛存壮的儿女最成器、最孝顺”。老人的话的确不假,有一年,在南宁电影节期间,只要葛氏父子共同出现,人们就会看到葛优小心挽着父亲的胳膊,和昂首挺胸的父亲不同,他始终低着头,似乎在时刻准备聆听父亲的教导。这样的镜头,在电视上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曾看到过。葛优常说:“孝顺是子女最应该尽的义务,不孝顺父母的人,连牲畜都不如”。这话毫不过头,自然界确实有不少动物懂得忠敬长者。如非洲的羚羊,羊群休息时,只要有一只老羚羊站着,其他的羚羊决不敢休息。乌鸦有反哺的习惯,老乌鸦丧失生活能力的时候,子女们就会将捕捉到的最鲜美的食物送给“妈妈”。
地位越高忠敬老人的观念越强,影响力更大。1934年,有个进步学生要到延安去,临行前给他四川边境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他父亲赶到重庆时,未能见到儿子的面。老人说:“如果能见到大名鼎鼎的周副主席,就不枉此行了”。周恩来同志知道这个消息后,就连忙赶往招待所,看望这位老人。老大爷激动得拉住周恩来同志的手,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当周恩来同志知道这位老大爷已经60多岁时,他又深情地说:“你和我父亲年岁差不多大呀,你应该是我的父辈了!”百忙中,和这位老大爷热情地谈了一个多小时,才握手告别。充分展示了一位国家领导人忠敬长辈的高尚道德风范。
  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农村,不少老年人慨叹:“小时惹人欺,老时惹人嫌,中年半纪没几年”。这种感悟的产生,当然是有的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尊重,生活苦不堪言。社会上又缺乏“齐景公治不敬之令”。齐景公时,很注重孝治。有次出巡,来到一处治河之地,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也在工地上运土,便当即罢免了这个县令。他认为让这么大年龄的老者负载于途,是地方官的过失。最不应该的是,在农村有的人,连自己年老的亲生父母也不管,病痛时,生活无人料理,任其自生自灭。原因:冇时间、愁麻烦、嫌邋遢等等。人一生一世虽然短暂,总不至于年老的父母卧床不起的时候,挤点时间照看料理父母就会怎么的,我看不见得,尤其是农村,除外出务工的,确不在父母身边,且一时赶不回,那还情有可原。事实上,有的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而是愁麻烦、嫌垃沓。害怕弄脏了自己的双手,耽误了自己玩的时间,毫不考虑自己老的时候会不会有这一天?本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不管是编的还是添油加醋的,说起来使人心寒。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在某山村,有一位青年,母亲病得差不多不行了,就是没死。为了和同村的人一起到广东去打工,便找来几个人,将母亲装进棺材。出柩的时候,其母亲还在棺材里叹气。有人听到后,使悄悄地对他说:“你娘还没死,还在里面叹气”。殊不知这位年轻人却说:“管她死不死,反正会死,早点埋了,早点到广东去”。真是禽兽不如。
  冇时间、怕地邋遢,作为不忠敬老人长辈的理由是不成立的。陈毅能为母亲洗尿湿的裤子,有几个人的时间比陈毅的时间还紧,论身份中国有几个陈毅这样的人物。1962年春天,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随周总理出访归国,途经成都。此时,他那年过八旬的母亲身患重病,正住在成都他弟弟家中。陈毅和妻子张茜刚下飞机便去探望母亲,正遇上大小便失禁的母亲换下一条尿湿的裤子。年已62岁的陈毅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抚养照顾,自己因工作很少报答,心里十分歉疚,立即和妻子张茜把母亲换下的脏衣裤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忠敬长辈、老人,是孝德的延伸,是人之为人的善根所在。关键是心要诚,意要笃,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大意,不要疏忽,持之以恒,忠德可就。有忠敬长辈、老人之心的人,改变命运,成就事业,必将少走弯路。对构建和谐人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忠民。就是爱敬众人,能通众人之志。古人云:“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世间人人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长寿、富贵、健康、幸福。忠民,就是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愿望,诱导他、帮助他实现愿望,使众人“各得其所”。
  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根正则枝茂。自古至今大凡盛世明君,皆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人民是国家之根,要想国家富强、稳定,必须忠民爱民,忠民爱民即固本也。
  为官一任,为政一方,首先应该明白的是,老百姓将权力交给你,是出于对你能力的肯定,对你人格的相信,是让你为老百姓谋福利,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对为政之道,毛泽东同志说:“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
  为“官”要学石家绍,他在清朝时期任南昌县令,虽然清朝时期腐败成风,贪官横行,但他却为官清廉、勤于政务。据载,石家绍升为南昌县令时,正逢旱灾严重,石家绍设棚煮粥以济灾民。主持人按惯例准备了三千人的食粥,却不料灾民增至五万,人多粥少,群情激愤。石家绍向灾民保证:“大家暂请回去,明天来,一定让你们每个人都有粥吃。”灾民一齐下跪,称他为“石爹爹”。石家绍激动地说:“好的官吏,是人民的父母;坏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做人民的父母,我不能做到;做人民的盗贼,我不敢。我就做个人民的仆人吧!”“人民公仆”一词是否源出于此权且不说,“做人民的盗贼,我不敢”。这句话很值得当今为官者深思,当时腐败成风、贪官横行,他不敢贪不敢腐,原因何在?倘若随波逐流,未必有人去追究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当上县令的石家绍他能不心知肚明吗?他之所以不贪不腐,并不是“不敢”,是他的忠民爱民为“官”之德所致。时至今日,国家建立了专门反腐倡廉的管理机构,相关政策、法规如天罗地网,不谓不可怕,偏偏还有那么一些为“官”不仁者,要腐要贪,且变着“戏”法去钻法网的空档,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缺乏忠民爱民的为“官”之德,忘却了自己的天职,忘却了自己的本性。
  忠民爱民之德,也不仅仅是只有为官从政者才讲究,在人民与人民之间互忠互爱,忠爱互动,是成人之美、福及社会、惠及自己的善举。何谓成人之美?犹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章。在日常生活中,别人有好事,我们要帮他成就;发现了可塑之才,我们应当要帮助他、成全他。事实上,也只有善于忠爱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忠爱。正如俗话说:“予人方便,自己方便”。别林斯基说得好,“人民是土壤,它会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也就是说,世上不管什么人?只有忠民爱民之人,他的人生才会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缺失不了忠民爱民的德教,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将来就会变成“畸”才,就会暴殄天物,就会变成狂夫。董必武教子严格。他的儿子楚青刚上学的时候,董老发现他不爱惜书本和文具,就一再告诫儿子:“一本书,一枝笔,都是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制成的……不爱惜东西,就是不尊重工人、农民的劳动,也就是不尊重工人、农民,将来长大了也就不能很好地为工人、农民服务!”也就是说,孩子的忠民爱民之德,从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教育开始,只有善于珍惜爱护人民的劳动成果,体贴人民创造财富的艰辛,才会萌生忠民爱民的情操。

  忠业。就是忠于自己的事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对自己的事业有开拓进取心,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忠业是每个人事业有成的重要保障,任何朝三暮四、朝令昔改、这山望到那山高、好高骛远之人,是成就不了大业的,且终生摆脱不了疲于奔命的结果。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见,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努力工作,各行各业都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一个热爱工作忠于事业的人,必定是热爱生命的人。对待自己,他们不会整日自怨自艾,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对待工作,他们不会像“撞钟和尚”那样,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地混日子。岗位虽然平凡,日子虽然平淡,但是,一个个的奇迹就是从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来的,一个个爱岗敬业的英雄就是从平凡的日子中走出来的。说起来道理很简单,事实上就是很多人做不到,正如罗丹所说:“现代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爱心”。
  如何忠业?丘吉尔说:“不能爱哪一行才干哪一行,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是硬道理,如果爱哪一行才干哪一行。那么,天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选择当大腕、当明星、当官做老爷。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是真正的忠业敬业之举,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直至干出大事业。吴尔愉原是一名下岗女工,如今她是上海航空公司里的一名空嫂。在工作实践中,吴尔愉认识到:服务其实是一门艺术,如果要达到优质服务,就必须在规范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情感。在工作中,如果谁对她提出什么意见,她都用笔记在小本上,随时提醒自己。在上机短短的几年里,吴尔愉就收到了4000多封表扬信,被旅客誉为“微笑天使”。2004年4月,她被选派参加国际航空小姐世纪风采大赛,各公司选派的空姐年龄都在25岁以下,可她那时已近38岁了,但是令人震惊的是,她是唯一获得两个奖项的人。当今不少年轻人,特别是有的大学生,在择业上,高不行,低不就;大事做不来(做不到),小事不愿做。只想当白领当领导,员工就不愿干。不是嫌职业大差,就是嫌岗位太苦太累;不是嫌工资太低,就是嫌工作条件不优越。由此,抱恨终天,怨自己生不逢时,命乖运不达,恨世上“伯乐”死尽,慧眼瞎绝,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像这种人如何把得准自己的命运?何不想一想“受胯下之辱的韩信”?韩信,汉初著名的军事家,与张良、萧何合称“汉三杰”。少年时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三餐都难以糊口,常从人寄食,很是被人瞧不起。他空怀奇志,终日背着宝剑在街上游荡。一天,一个屠夫挡住他的去路,对他说:“你终日身背宝剑装模作样,有胆量在我身上扎两刀,要是没这个胆量,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当时围观者很多,都在看韩信的笑话,只见韩信默言不语,低头弯腰钻过屠夫的裤裆,神情自若地离去,周围一阵哄笑。后来他投奔项羽,项羽嫌他钻过裤裆不予重用。于是投奔刘邦,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为刘邦屡建奇功,后与刘邦会师垓下,击败项羽,为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汉王朝立下大功,被封为楚王。当他衣锦还乡时,当年污辱他的屠夫向他叩头乞求饶命时,韩信大笑,挽起屠夫说:“我非但不杀你,还要封赏你,没有你当年的羞辱,我不会发愤呢!”韩信因胯下受辱,而发奋图强,终于成就一番事业。韩信的发迹,难道不是当今年轻人成就自己作为自己很好的借鉴吗?
  前美国总统林肯说:“世界上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卑贱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做,结果是不同的。有个“兄弟赚钱”的故事,很能够说明这个问题。两兄弟以打渔为生。哥哥把打渔赚来的钱存起来,弟弟却买了十只羊,不久羊又生了许多小羊,弟弟再把羊卖了,赚了不少钱。哥哥看到弟弟赚了钱,于是也买了十只羊。这时,养羊的人已经多了起来,于是弟弟便开始养牛,他夏天卖牛奶,冬天卖牛肉,不久又赚了一笔钱。此时,哥哥却因为养羊亏了本,他看到弟弟养牛,自己也开始养牛,而此时弟弟已经养起了更能赚钱的甲鱼……故事就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兄弟俩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则故事说明,弟弟能随行就市,具有开拓精神;而哥哥却是个死脑筋,只会人云亦云,做个跟屁虫。事实上干任何事情都一样,要自己动脑筋,不能墨守成规,事业才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