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色综合网熟女:语文课的味道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55:28

语文课的味道

江苏常州新桥中学  刘成  邮编:213032  电话:13915845658

一道可口的佳肴,应该是有味道的。同理,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味道的课。对语文教师而言,追求味道醇厚的教学应该成为共识。只是我们有时不得不承认,在如今的一些语文课堂上,语文的味道却十分淡泊。

我们怎样才能够上出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呢?或者说,语文课的味道包含哪些意义?

一、         有味道的语文课应该是有见解、有发现、有生成的课。

许多老师观摩了各种评优课、示范课和公开课后,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一点意思都没有!”按理说,这样的课在形式上都比较注重创新,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多样化,可是为什么让人觉得没意思呢?这是因为,课堂的单纯形式不能代替学科的本质内容。也就是说,语文课堂的味道主要来源于语文学科的味道。

有的课,即使你听了千百回,依然如过眼云烟;有的课,留存在记忆里,时间无法抹去。一位老师执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堂课上,处处闪耀着思维碰撞的火花,最耀眼的那朵是师生之间在学习中发现并体验到作者在构思“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时,曾和贾岛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以及王安石精心于“春风又绿(到、吹、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一样,都曾有过苦思和推敲的痛楚和快乐。因为作者曾试图把“到”改为“向”,或者说他最终把“向”改为“到”(国家教材高中第三册的扉页上有毛泽东《沁园春》的手迹,最后一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字之改,动态感强烈,充分体现了伟人风华正茂时曾经“中流击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这是一种独特的见解,也是一种独到的发现,是课前的预设无法预约的生成,使课堂的所有人都感触到意义的存在和收获的喜悦!这样的味道,绵长醇厚!

二、         有味道的语文课应该是善于用语言来创设情景的课。

课堂的核心是对话,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及师生与作者的对话中,情景的创设就成了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可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却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反倒干扰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对作品的审美鉴赏,使课堂索然寡味。

比如上戴望舒的《雨巷》,老师就先给学生展示一幅雨景图;读王维的诗,老师就挂出一幅山水画;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老师就以各种秋景画为新课导入,有黄山的秋,泰山的秋,长城的秋……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能够把学生带进文本的意境,图画情景并非最好的选择。试想,学生的生活经验虽不够丰厚,他们的人生历程虽不很长,但是,谁没见过雨中的长巷,如画的山水,多姿的秋景?在学习相关课文之前,与其用一幅静态的画给学生,还不如引领学生从记忆的宝库里搜寻一幅曾经的生活图画,引导学生感受回味,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这样,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幅生活画面,他们因而能够比较容易地从自我的世界走进作家的人生和文本生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展示图画,甚至有的时候还让学生结合文意画画。诚然,充满灵性和神韵的画的确能够做到“画中有诗”,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联想,从而给人以美感和情韵的熏陶。八大山人朱耷画鱼,就画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鱼在纸上,另外别无一物,但给人满纸清波荡漾的感觉;齐白石画鸟,一根枯枝斜出,上站一鸟,别无修饰,但用笔的神妙,使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以及天际星辰的交相辉映。反之,如果我们由于画技的拙劣而画不活鱼和鸟,能给人如此奇妙的审美情趣吗?比如一位老师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由于王维诗文的特点是“诗里有画”,所以老师要求学生用画来描绘诗。一位学生主动上黑板画,他画了山、水、竹、莲、渔舟……总之,诗里的意象都画到了,可是由于画画的水平问题,优美的诗句衍变为呆板僵硬的线条,导致山不像山,水不似水,竹莲渔舟更是画得幼稚难看的结果,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样的画画,实景不实真景不真,虚景全无神境难现,不但不能引发人的美好想象,反而破坏了语言构建的意境,冲刷掉观赏者的审美趣味,诗情诗境诗味诗韵因而一下子全给画没了。

语文课上最好的画是用语文学科最本质的东西——文字来描绘的。

三、         有味道的语文课应该是注重学科性和文体性特质的课。

有些老师喜欢追求课堂的热闹和荣华,往往不顾文体,忽略学科特性,努力煽情,激发起学生如潮的笑声和掌声。

一位老师执教李清照的《雨霖铃》,先是听伴乐朗诵,再是自由诵读,当学生对诗词有了初步解读和感悟后,就进入到学生示范朗诵的环节了。此前,教师已经成功地创设了与诗词相和谐的课堂情景氛围,师生也融进了婉转、凄清的诗境中。作示范性朗诵的同学朗诵水平很高,简直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读完后,教室里像空谷一样静谧,同学们还沉浸在余味中,此刻,老师却突然用大白话说道:“咋样?大家该来点掌声吧!”掌声虽热烈,但却一下子驱散了弥漫在教室里的浓浓的诗情诗味,与教学内容和课堂气氛极不协调,因而格外刺耳。试想,如果老师真的要想表扬同学高超的诵读技艺,不用掌声,而换用饱含情愫的赞美语言,比如:“《声声慢》意境凄美,刚才这位同学也读出了这种凄美的意韵,仿佛使我们看见晚年的李清照孤独地倚坐窗前,片片枯叶从她眼前飘落,点点滴滴的秋雨洒在她心头,愁绪难了……”这样,课堂的语文氛围和气味不是更浓郁吗?让学生追寻着这种优美的情韵走进词人和诗词的更深处,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对诗词的学习和欣赏。

如果我们需要用掌声和笑声来烘托氛围,应该因文体而异,抒情性的散文鉴赏课,诗词赏析课,关键在于营造一种与诗文相映的氛围和韵味。《故都的秋》要品味“清,静,悲凉”的心境,经受不住暴雨般掌声的冲刷;《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应体验词人内心深处没齿不忘的生死爱恋,容不得笑声的亵渎……

四、         有味道的语文课应该是有问题的课。

关于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离不开问题情景的创设。但是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有的则缺乏问题性,或者说缺乏情景性问题。

比如在训练“景物描写” 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时,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恰当”的重要性,反复追问学生:“假如这是秋末冬初的一天,西风凌厉,第一场雪飘飘扬扬,落满枝头,如果让我们用某种修辞手法来写雪景,那么在运用修辞手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学生想来想去也万万没有想到要“恰当”,因此当老师无奈之下明确答案“运用修辞手法要恰当啊”时,学生哄堂大笑。这种情景性问题,看似“问题”和“情景”俱有,其实“问题”和“情景”分离,创设的情景没有对“问题”进行烘托和渲染,也就是说,问题并非产生于情景,或者与情景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说情景没有起到情景应有的作用,那么问题依旧是问题,缺乏情景性,抽象而独立地存在。反过来,如果我们这样创设情景:“假如这是秋末冬初的一天,西风凌厉,第一场雪飘飘扬扬,落满枝头,有位同学诗兴大发,这样写雪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桃花开。”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问题来,但是,由于创设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观察和体验产生冲突,问题自然而生:“哪有像桃花般粉红的雪呢?”这时,只需老师再追问一句:“由此可见,我们在运用修辞手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回答想来定会异口同声,由此牢牢记住了在描写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归根结底,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提出问题,但有的问题情景,情景有了,问题却没有。如在《兰亭集序》的新课导入中,老师如此发问:“《兰亭集序》的真迹唐太宗视之如命,死后也带入昭陵,难道仅仅是因为字美的缘故吗?”老师创设情景,是想让同学明白,《兰亭集序》不但字美,“行书天下第一”,而且情美,貌似消极痛惜悲叹背后蕴藏着积极的生命思考和人生追求。那么,我们的问题不妨这样设计:“唐太宗生前对《兰亭集序》视之如命,死后也把它带进昭陵殉葬,这是何故呢?”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发散,并围绕问题去探寻《兰亭集序》的书法价值和文学追求。

我们说情景问题要有问题性,本质上讲就是问题要有价值,要能够触发学生去认真地思考和探讨!

五、         有味道的语文课应该是注重品味语言的课。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在语言的理解和品味过程中完成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使命,因而语言的品味便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可以说,正是因为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才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如果忽略了对语言的理解、掌握、运用和品析,那么语文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我们的课堂也难以焕发出活力。

以贾岛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为例,到底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如果仅仅局限在两个词语的意思里来辨析玩味,一则我们实在说不清楚到底哪一个更好,二则这样的辨析玩味实在枯燥没意义。如果僧人知道门没关他就会推,如果明白门关上了,他就会敲。你看,这僧人不知是外来游僧呢还是寺庙主人,如何才能断定他是否知道门关没关呢?反过来,如果我们连“推”和“敲”的意思都不能清楚地辨别,句不顺义不通,在审美体验中会因缺少韵味而苍白淡然。美学家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有韵味纯厚的赏析,他说,文字上的不同就是意境上的区别,文字上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情感的推敲。“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朱光潜先生的赏析美不可言,他遵循的便是一条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会贯通的审美之道,通过对诗句基本内容的理解,联想到可能的生活情景,再从特定的情景和意境中体验到独特的心境和情怀,因而人物的言行举动便是独特心境和情怀的自然流露。有味道的语文课,从这个角度讲就是一堂语言有味道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