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第2章 美学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4:21:08

第2章  美学基础(2课时)

 

 

 

【本章概要】

本章从阐述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入手,介绍了美感的含义及其特性,分析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分析了审美存在的主要形式——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内涵、特性、表现形式及基本规律,阐释了审美形态的主要表现——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和荒诞的内涵、类型及审美特征。

 

2.1美感与审美活动

2.1.1美感的含义

(1)美感的含义

人们对于美的感受,简称美感。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是指在丰富的审美活动中起作用的审美心理结构整体,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要素。狭义的美感是指个体欣赏者在直接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它既有感觉的一般特征,又有别于一般感觉。

(2)美感与其他快感的区别

美感是一种非功利的快感 

美感出现在审美判断之后 

美感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快感 

 

课堂问题:美与漂亮的区别?

 

2.1.2美感的特性

(1)直觉性 是指美感是一种不自觉的、直观的审美感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对这一点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第6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年版)这句话说明审美既不是概念、不是理智、不是逻辑,也不是共相,审美就是直觉,当头脑中的直觉活动完成以后,审美就完成了。

(2)体验性 是指美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情感性的感受、体察与体悟。美感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性。当一个人处在审美情境中的时候,他对对象的感受和体验是深一层的,不是很普通的体验和感受所能领悟到的,尽管这种感受可能并不是正确的、真实的,但却是深刻的,有时是无法言说的。比如说,对于每个人来说,爱情生活都是美的,对爱情的体验就是一种审美生活体验。当一个人经历过了爱情生活的体验后,尤其是那种铭心刻骨的爱情体验经历之后,他对爱情的理解就比没有过此种经历的人要深刻得多。

伽达默尔在对体验概念进行分析后就说,体验结构和审美特性的存在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合势”。在伽达默尔看来,审美体验“楷模性”地表现了体验概念的内涵,“体验概念对于确定艺术的立足点来说也就成了决定性的东西。由此,艺术作品就被理解为生命之完美的象征性再现,每一种体验似乎正在走向这种再现,因此,艺术作品本身就被表明为审美经历的对象,便得出一个美学结论:所谓的体验艺术则是真正的艺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100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认识性 美感是一种在审美的维度下对于事物的认识,这就是美感的认识性。美感的认识性有其独特的一面。一般的感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认识功能,并将之限定为认识自身。这种认识性的感觉也就是对于事物本身样子的认识。比如看到一棵青松,根据自己的知识知道树的种类和名字就能判断是松树,甚至更加准确的定位这棵青松是我国松科的10属84种中的哪一属哪一种?这都是知识性的认识。

一言以蔽之,一般的感觉认识只是想知道:这是什么?但是美感的认识性不是这样的。看到青松,不管它叫什么名字,也不管它有什么用,只感到它形状挺立,枝干遒劲,绿绿油油,松香淡淡,清风徐来,松叶作响,宛若天籁……这就是美感的认识性。我们不必了解它的属与种,甚至可以不知道它是松树,但是通过事物投射给我们的这种美感,我们就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认识它。这就是美感的认识性。

    课堂问题:日常感觉和美感有何区别?

 

2.1.3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交往活动和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未分化的活动领域。”(衣俊卿:《衣俊卿集》,第375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因此,日常生活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它包括个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饮食男女等。

与之相比,审美活动则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这是因为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会安于日常生活的习惯性状态,它天然地具有一种对平庸现实的批判力量,它通过颠覆日常生活世界中那仿佛已经自动化了的惰性链条,把人们移置到批判地审视生活的新的视点上。它揭开遮蔽在日常世界之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迫使人们勇敢地去面对挑战、凝视现实,它在打破平静生活的同时,却把生活的真正意义深深地嵌入人们的心灵。这正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的本质追求的集中体现。

当理清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后,可以启发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旅游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其本质在于审美和愉悦,即旅游就是异地体验,是人们离开日常生活而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

 

2.2审美存在

2.2.1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即审美价值形式,是自然界的审美存在。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高山峻岭、森林田野、草木鱼虫等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所显现的美都属于自然美。

(1)自然美的形态

可以分为三类:

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  这是天然的、原始形态的自然美。如日月星辰、雷电雨雪、江河湖海、野生动物、原始森林等,这些自然美虽然没有直接打上人类意志的烙印,但也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为人类所认识,成为人们精神活动的对象。

经过人类生产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美  这类自然物和自然景观是人类依据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生产劳动适当加工或新创造出的自然美,人能够在其中“直观自身”,获得审美愉悦。如人造防护林带、人工饲养的禽兽、麦浪滚滚的田野、碧波荡漾的水库等等。这种自然美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

经过人类艺术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美  这类自然物和自然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和审美享受,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改造,使之更集中、更典型而呈现出的自然美。如姿态各异的盆景、匠心独具的园林、整修一新的山水等等。这种自然美已经融入了人文美、艺术美,但是,作为主体的仍是自然事物、自然景观。

(2)自然美的特性

自然性  自然美贵在自然,是依赖于自然事物天造地设、自然而然生成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特点所呈现的美的状态,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自然的美的特性。

多样性  所谓多样性,是指自然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所显示出的美的形态,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特性。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自然事物属性和感性形式的多样性。

其次,自然事物属性和特征的多样性来自人评价的多样性。

最后,自然事物具有变易性或多变性。

形式性  所谓形式性,是指形式或形式美在自然美中占有主要地位、自然美主要以形式取胜的特性。

象征性  所谓象征性,是指自然物往往与人及社会生活异质同构,具有相近相似的某些特征,可经人的意识形态(思想感情)的作用,即通过联想想象,使人想起人或人的生活,从而具有审美价值,成为人及人的生活的比拟或象征的特性。

 

2.2.2艺术美

艺术美通常是指通过精神形态表现出的艺术产品的美。

(1)艺术美的形式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其内容丰富多彩,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类。

听觉艺术  是指用人的耳朵去感受的艺术。主要指音乐、朗读等。由一定的旋律和节奏作用于人耳,引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从而去完成表现社会内容的任务。

视觉艺术  是指用人的眼睛去感受的艺术。视觉艺术的范围比较广泛,如舞蹈、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印章等,它的特点是以物体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直观艺术形象,使审美者一下子获得具体而鲜明的形象。它以生动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形象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

综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材料和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的一门艺术,主要是指戏剧与电影等。戏剧、电影艺术熔听觉、视觉艺术于一炉,具有语言、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因素。

(2)艺术美的形式与内容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美,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统一。

首先,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内容是内在的。面对一件作品,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直接呈现给感官的外在物质形式,然后领会这种物质形式所指引出来的内在意蕴。但作为艺术创造的结果,每件作品都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结合。

其次,艺术形式的创造,需要一定的物质材料,比如绘画用线条色彩,音乐用旋律音调,舞蹈用形体动作,文学用语言文字。但是,物质材料本身还不是艺术形式,只有把物质材料按照美的规律予以改造,结合为整体,使它具有表现力,物质材料才能化为艺术形式。

最后,艺术美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体现在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具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3)艺术美的特性

艺术美具有集中性 

艺术美具有永久性 

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性 

 

    课堂问题:如何理解美与艺术的关系?

 

2.2.3形式美

(1)形式美的含义 形式美是美的外在形式的净化和提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存在系统,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与主体审美心理相统一的审美特征。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形、色、光、声、质等感性材料的抽象形式及其组合规律具有某种情致意味,能引起人的美感,这些都是形式美的外在显现。

(2)形式美的表现形态 形式美的最基本的表现形态是色、线、形、音。色、线、形、音一般作为现实形象或艺术形象的形式因素而存在。但它们往往又有独立的审美属性,人们仅从这些因素本身就能感到美,色彩美是人皆承认的,色彩的现实表现是极为丰富的,一般都能给人以美感。色彩也是显现形式审美特性的抽象形式。如红色常被称为暖色,初升的太阳,闪动的火苗,艳丽的石榴花都具有这种颜色。当它离开具体事物而成为一种抽象形式时,也具有一定的情致意味。在自然界里,飞雪的白、翠竹的绿、柠檬的黄,各种色彩无不令人喜悦。

(3)形式美的规律

任何有形物质的构成材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才会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而杂乱无章则不美。具体内容包括:

整齐一律  亦称单纯同一、齐一律,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美的规律,它的特点是没有差异和对立的一致和反复。

对称均衡  是比整齐一律稍微复杂的形式美规律,它的特点是既有一致重复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不一致的一面,但它们在差异中仍保持着一致。

调和对比  是指事物的差异和对立的统一。调和是事物的差异中的统一,对比是事物的统一中的差异。

多样统一  又称和谐。它是形式美最高级的形式法则,包含了上述诸条形式美的规律,是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等诸形式的对立统一。

 

课堂问题: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如何理解?

 

2.3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就是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境界的感性表现形式与存在状态,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2.3.1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上出现最早的两个审美形态,也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两种审美形态。

2.3.1.1优美

优美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狭义美,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它是主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的一种宁静和谐的美。平时我们说的美,在大部分情形下就是指的优美。就一般意义而言,优美有以下三个突出特征。

(1)侧重于表现一种细小轻柔的静态美 

(2)展示的是主客体之间、内容和形式之间平衡统一的和谐美 

(3)引发的是心旷神怡、温柔轻快的愉悦感 

 

    课堂问题:“丑”属于美学范畴吗?

 

2.3.1.2崇高

所谓崇高是指物质形式和精神品质二者兼有的伟大、出众的现象,是主客体矛盾、内容突破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和谐的冲突美。

(1)崇高的两个阶段

最初阶段 

高级阶段 

(2)崇高的类型

自然界中的崇高  自然界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更多地带有伦理内涵,给人以更大的伦理上的审美愉悦,显示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斗争的深刻过程。

艺术世界中的崇高  艺术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崇高的能动反映。艺术中的崇高不可能完全再现自然界中巨大的体积和现实的力量,所以它的内容和主题多取材或侧重于严重的社会冲突、高尚的道德品质等。

 

2.3.2悲剧与喜剧

悲剧和喜剧是按照艺术对象矛盾冲突的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美感效果来划分的一对审美范畴。

(1)悲剧

作为美学范畴或美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亦可称为悲、悲剧性或悲剧美。狭义上的悲剧是指戏剧的一种。审美范畴的悲剧与作为戏剧类型之一的悲剧的范围有所不同,它既可存在于戏剧中,又可广泛地存在于各类艺术乃至现实和历史的社会生活中。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很难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只有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才能作为审美对象。一般我们可以把悲剧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英雄悲剧。

(2)喜剧

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亦可称为喜、喜剧性或滑稽。狭义的喜剧是指戏剧的一种类型,是滑稽最集中的表现形态。广义的喜剧是与悲剧相对的一种美的独特表现形态,泛指社会生活中和各种艺术形式中一切荒谬背理、滑稽可笑的事物。当它与崇高相对时则被称为滑稽。以笑为标志的喜剧性,与以哭为标志的悲剧性一样,是人类生活和艺术中的重要范畴,笑和哭、悲和喜,反映了人类多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喜剧有生活的喜剧,有讽刺性的喜剧,有滑稽和幽默。

喜剧与悲剧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体现的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真与善之间、形式与内容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摹仿好人,喜剧摹仿坏人。悲剧通过美善的毁灭肯定美善,通过“罪恶的胜利”揭露罪恶;喜剧则通过丑的自我暴露揭露丑,通过揭露丑肯定美善的胜利。两者都以“揭露”为基本手段,但悲剧对恶的揭露与控诉相结合,喜剧对丑的揭露则是与嘲讽和笑相结合。

 

2.3.3 荒诞

(1)荒诞的含义

荒诞是一个现代的审美范畴,就像崇高是一个近代的审美范畴一样。虽然早在希腊的喜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荷兰画家博斯(H. Bosch,1460—1516)那里就出现了荒诞因素,但只有到了现代文学艺术中它才以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出现。

荒诞表现的是与人的趋美本能和美好理想完全相反的宇宙人生的荒诞性。悲剧、崇高,都是建立在理性和规律之上的,而荒诞是对理性和规律否定后的产物。因为没有了理性和规律,也没有标准,因而,荒诞中没有崇高的心灵,没有悲剧英雄,而只有荒诞世界中的荒诞的人。

(2)荒诞的特征

无秩序 

无意义 

多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