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定发老虎机娱乐平台:[转载]高考诗歌鉴赏精选128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07:56
原文地址:高考诗歌鉴赏精选128首作者:徐老师语文工作室

高考诗歌鉴赏精选128首

 

5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无端,是没来由,也就是诗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渡,就是再渡。(2分)(2)这四个字,十分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做客并州,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4分)

 

5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5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

    (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5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

    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

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55、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5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6分)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

    B.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早春图景。

    C.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

    (2)诗的后两名既写惜春之情,又有思乡之意,请分析其写作特点。

    答:(1)B  C(每答对一项1分,共2分)

    (2)这两句语言平易,但使用拟人手法,想象独特。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一吹一逐,富有表现力,使人联想到诗人家乡也是春天。仿佛诗人在梦中伴随春风,一起回到故乡,又仿佛诗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随春风而去,形象的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答出特点2分,分析正确2分,共4分)

 

5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瀑  布            李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5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

    (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59、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6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6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 李 凝 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6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6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6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

     [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

 

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6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

    (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6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

 

7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①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②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7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2分)

    (2)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4分)

    答:(1)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2分)

    (2)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

    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4分)

 

7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2)“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7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7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7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答: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7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 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答:

    (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

 

7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78、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行即事          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7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8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

    (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