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海淘教程:禅门公案集锦(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9:27:13
37、育才之道摘要: 《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间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与特别照顾。
  
  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样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似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矿土,实因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成长茁壮!”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间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意思是用慈悲(爱)摄受你,但弥勒佛的背后,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意思是用威武(力)折服你,父母师长对年轻子弟,一面授与爱的摄受,一面给与力的折服,子弟不会不成材的!38、今天不方便摘要: 略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金牛禅师看到这种情形,不悦地说道:“凡是行脚云游的学僧,在谒见寺院禅主时,无不按照一定参学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是从哪里里来的?为什么连这点基本的礼节行仪都不懂?”
  
  临济禅师诚恳地回答道:“我不知道老禅师您在说什么?我敲打禅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礼打招呼了吗?”
  金牛禅师听后,更加不悦这种回答,刚要开口,临济禅师就动手用禅杖打金牛禅师。  金牛禅师此时若有所悟,但临济禅师却又忽然道:“我今天不方便!”  金牛禅师顺手一掌打去,口中道:“我此时倒很方便!”  临济禅师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确不错!我们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后来,沩山禅师就问仰山禅师道:“这两位前辈的对话,到底哪里一个占了上风?”  仰山禅师回答道:“占上风者上风,居下风者下风!”  此话一出,旁边座主不以为然地道:“占上风者未必上风,居下风者未必下风,上风何在?下风何在?”  仰山禅师和沩山禅师不约而同地说道:“正如座主所说,无风起浪!”  两位禅师的对话,最初都以礼相见,但一言不合,拳杖相打,但他们互传了方便与不方便的消息,什么是方便?什么是不方便?只有两位禅师心中知道,但仰山禅师、沩山禅师却讨论他们谁占了上风?谁居下风?这就犯了无事生非的错误,在真正禅者的眼中这只是“无风起浪”而已 39、艳诗摘要: 既是两心相结,那就无声胜有声了。有一位管刑法的官员陈君,年老辞职还乡,为信佛因缘,途中参访法演禅师,问道:“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法演禅师是有道高僧,但解释问题时却用艳诗回答道:“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此中事不知长官会得也吗?”

  陈君应声道:“会得!”

  法演禅师问道:“会得声?会得意?”

  刑官陈君不能答。

  一日,圆悟禅师自外返寺,问道:“听说老师用艳诗和官员陈君谈论佛法,不知他会也吗?”

  法演禅师道:“他只认得声,不能会得意!”

  圆悟禅师道:“诗中意思,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么又要说他不能会意?”

  法演禅师答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你道会也不会?”

  圆悟禅师听后,心有所悟,作礼退出时,忽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鼓翅鸣叫,圆悟自语说道:“此亦不是声。”遂再回法演禅师丈室,以诗偈呈明心得道:“金鸡香锁锦绣帏,竺歌丛里辞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法演禅师听后,大喜道:“此佛祖大事,非小根器所能造诣,我为你欢喜。”

  这首古人的艳诗,从字面上看,目的只是求认得声音,但诗的含意,却不是以认声为足,这是要闻声的人,能体会发声的人呼叫小玉的本心,由认声而能通达心源深处,由认声而能彼此两心相结。

  既是两心相结,那就无声胜有声了。  40、因缘所成 摘要:  桂琛禅师与玄沙禅师所论,涉及到唯识、性空、禅等学理,但玄沙禅师最后仍会归“禅心”,因桂琛禅师既从唯识而转归参禅,对过去所知所学不能舍去,怎能入禅?如一茶杯,已留有其它汁液,如今再装茶水,总会变味,桥 ...桂琛禅师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故而指着一张竹椅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汝作么生会?”
  
  桂琛禅师答道:“既曰唯识,又曰唯心,那就作唯识唯心会好了。”
  玄沙禅师不以为然,说道:“理则是矣,无如破坏事相了,唯识唯心并不破坏宇宙万有。”  桂琛禅师指着一张桌子道:“那请问老师,您唤‘这个’作什么?”  玄沙禅师答道:“桌子!”  桂琛禅师摇头道:“老师不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不唤作桌子,桌子者,乃是假名假相。”  玄沙禅师立刻改口气道:“的确‘这个’不是桌子,‘这个’的真相乃是木柴,木柴做成桌子则唤做桌子,做成窗子则唤成窗子,实则桌子、窗子的本来面目仍是木柴。”  桂琛禅师不住地点头,但玄沙禅师指着木桌又改口道:“此‘这个’非木柴,非窗子,此乃山中大树。”  玄沙禅师见桂琛禅师正要开口,举手制止,故又再说道:“此亦非大树,此乃一粒种子为因,再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缘而成树、成木、成窗、成椅,实则树木窗椅,乃宇宙万有之因缘所成。”  桂琛禅师道:“宇宙万有,仍是唯识唯心。”  玄沙禅师道:“汝既来此参学,不如说宇宙万有一切都是‘禅心’。”  桂琛禅师与玄沙禅师所论,涉及到唯识、性空、禅等学理,但玄沙禅师最后仍会归“禅心”,因桂琛禅师既从唯识而转归参禅,对过去所知所学不能舍去,怎能入禅?如一茶杯,已留有其它汁液,如今再装茶水,总会变味,桥路虽然相通,但仍应桥归桥,路归路,平等中示现差别,差别中亦平等。41、丹霞烧佛摘要: 略唐朝丹霞天然禅师在一座佛寺里挂单,时值严冬,天气寒冷,大雪纷纷,丹霞即将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师一见,大声怒斥道:“该死!怎么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丹霞禅师从容不迫地回答。
  “胡说!木刻的佛像哪里有舍利子?”纠察师仍是大声斥责

  “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丹霞禅师从容地去取佛像投入火中。

  在丹霞禅师的心目中,我佛如来的法身遍于整个宇宙世界,而不仅仅是佛雕像,对禅师而言,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质,宇宙真理那才是我佛法身的整个表征!

  纠察师所认识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烧佛”欲取舍利,他所认识的佛像才是有灵性的。

42、老做小 摘要: 有句俗谚:“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信徒供养僧众,大都也是供老不供小,护持僧众也是护老不护小,因为信徒心中,总以为老的大,幼的小,不容易懂得王子虽幼,将来可以统领国家;沙弥虽小,将来终会成为法王!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在旁已非常年老的无德禅师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不到两分钟,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 

  “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这位信徒只见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一下子跑东,一下子往西,实在看不过去,就问无德禅师道:“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得意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下子叫您做这,一下子要您做那呢?” 

  老禅师非常欣慰道:“我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画、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不甚了解,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您们是老的大?抑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有句俗谚:“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信徒供养僧众,大都也是供老不供小,护持僧众也是护老不护小,因为信徒心中,总以为老的大,幼的小,不容易懂得王子虽幼,将来可以统领国家;沙弥虽小,将来终会成为法王! 

  如无德禅师不轻后学,更能从另外角度看破放下,随缘知足,这就是禅的平等观了。 

43、死而复活
摘要: 略南泉普愿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突然大吼一声,把侍者吓了一跳,赶紧走到南泉禅师的身旁,南泉禅师道:
  
  “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逝世了?”
  侍者走到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的堂主,于是相偕一同去报告南泉禅师:“刚才有一位云水参学的禅僧圆寂了。”侍者和堂主话刚说完,却见一知客僧匆匆地跑来,向南泉禅师道:“刚才圆寂的禅僧又复活了。”  南泉禅师问道:“那位逝世的禅僧既已活转过来,现在怎么样啦?”  知客僧道:“他很想见见老师,但那是一个不知修福,不肯结缘的人。”  于是南泉禅师就到涅槃堂见生病的禅僧,并问道:“方才你到哪里里去?”  病僧回答道:“我到阴间去了!”  南泉禅师道:“阴间的情形如何?”  病僧道:“我大约走了一百里路的时候,就手脚疼痛得走不动,尤其是喉咙干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进大楼台阁中,因我实在很累,很想进去休息,才一上楼便见一位老僧,对我怒吼,不许我上去,吓得我抽身就往后倒下,所以现在才能再见到老师。”  南泉禅师申斥说:“那是一所多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阁呀!但没有积聚福德,怎能进去?假如你不是遇见老僧,恐怕早已钻进地狱受苦了。”  从此以后,这位病僧便日夜不停地积德修福,活到七十多岁才安然坐化,所以人们便称他为“南泉道者”。  南泉禅师在定中,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他能在定中大吼一声,将已死的人能再送回阳间来,说禅师们经常违逆人情,但南泉禅师是这么关爱弟子,已下地狱的人,再给他一次重生的机会,“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禅,也有苦心随顺人情的一面。
44、三种人摘要: 吾人本来不聋、不盲、不哑,但心地不明,终于成为盲聋哑者,今日若能多几位云门禅师,方便揭开学人心地,朗朗乾坤,不就是在当下吗?玄沙师备禅师开示大众说道:“诸方长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为家业,如果说法的时候碰到盲、聋、哑这三种人,要怎么去接引他们呢?你们应想到对盲、聋、哑三种人怎么好说禅呢?假如对盲者振揵槌、竖拂尘,他又看不见;对聋者说任何妙法,他又听不见;对哑者问话,他又不会言表,如何印可?如果没有方法接引此三种残障人士,则佛法就会被认为不灵验。”
  
  大家都不知如何回答,有一个学人,就将上面玄沙禅师的开示,特地向云门禅师请益。
  云门禅师听后,即刻道:“你既请问佛法,即应礼拜!”学人依命礼拜,拜起时,云门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学人猛然后退。  云门说:“汝不是盲者!”  复大叫:“向我前面来!”  学人依言前行。  云门曰:“汝不是聋者!”  云门停了一会道:“会吗?”  学人答曰:“不会!”  云门曰:“你不是哑者!”  学人听后当下有省。  吾人本来不聋、不盲、不哑,但心地不明,终于成为盲聋哑者,今日若能多几位云门禅师,方便揭开学人心地,朗朗乾坤,不就是在当下吗?

45、三心不可得

摘要: 时间上有过去、未来、现在之说,但无住真心没有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分别,只那一念,吾人的本来面目,“自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有何过去现在未来呢?德山禅师对《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着《疏抄》南下,准备破斥此一邪说。
  
  到了南方,路上经过一所卖饼的小店,德山腹饥,欲买饼作为点心充饥。

  店中仅一老婆婆,见德山买点心,当即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

  “《金刚经青龙疏抄》。”

  “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如果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

  “请说来听听!”德山满腹信心地答应。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里个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对,最初的一番气势,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才知道南方惠能大师的顿悟之说,在老婆婆那里就有了印证。

  时间上有过去、未来、现在之说,但无住真心没有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分别,只那一念,吾人的本来面目,“自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有何过去现在未来呢?

46、像牛粪
摘要:  “好庄严,像一尊佛!”\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苏东坡将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沉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47、虔诚的心

摘要: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岂单指刻佛像,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虔诚的心和敬业的精神。
有一个青年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故特别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佛像的常识,使其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一言不发地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以后,突然间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因为时近黄昏,其它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要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他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昨晚骂你的原因,但我现在告诉你,佛象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与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对此训示,颇为感动而钦敬不已,并且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弟子,对佛像的雕刻,其技艺也独树一帜!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岂单指刻佛像,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虔诚的心和敬业的精神。 48、地狱与极乐
摘要:   我们的心,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来回多少次。有一地方首长去拜访白隐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的呢?或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白隐禅师立刻将脑中所能想象得到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恢复自我的长官,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你看,这就是极乐!”

  天堂地狱在哪里里?这有三说:第一、当然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第三、天堂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来回多少次。 49、真正的自己摘要:  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可能有更多的层次。天上的月亮,小偷与恋爱中的情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你参加我的法会有多久了?”
  
  监院说:“我参加禅师的法会已经有三年之久。”
  法眼:“为何不特别到我的丈室来问我佛法呢?”  监院:“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  法眼:“你是根据那些话而能领悟了佛法呢?”  监院:“我曾问青峰禅师说:学佛法的人,怎样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青峰禅师回答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法眼:“说得好。但是,你并不可能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意吧!”  监院:“丙丁属火,以火求火,这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己。”  法眼:“你果然不了解,如果佛教是这么简单的话,就不会从佛陀传承到今日了。”  监院听后,非常气愤,认为禅师藐视了自己,便离开了法眼禅师。  中途他想:“禅师是个博学多闻的人,而且目前是五百人的大导师,他对我的忠告,一定自有其道理。”  于是他又返回原处,向法眼禅师忏悔,再次问道:“学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  法眼:“丙丁童子来求火。”  监院闻言,突然有所领悟。  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可能有更多的层次。天上的月亮,小偷与恋爱中的情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 50、放逐天堂摘要:  一休禅师的话,实在对世人最好的教育。一休禅师行脚在外,由于天色已晚,就借宿农庄。深夜被一连串的哭声吵醒,原来是邻家的主人因病去世,一休便说:“真是不幸,我去诵卷经超度他吧!”
  
  由于这位亡者生前是以捕鱼捉鸟杀生为业,故卧病时,常为过去的杀业而不安,其家属就要求一休禅师能作法,让死者上升天堂吧!

  一休禅师诵完经,就在一张纸上题了字,让死者握在手中,并告诉他的家人说:“好了!亡者会到天堂的,你们放心吧!”亡者家属对一休如此关照非常感动,但也很好奇,到底一休纸上写的是什么字呢?于是打开字条,只见上面写着:“这个人所犯的杀生罪业,如须弥山那么多,恐怕连阎罗王的帐簿上也找不出地方可以记了。”

  死者太太看了,内心非常难过,为什么一休禅师要如此捉弄人呢?

  一休:“你先生的杀业,你不承认有如须弥山那么多吗?”

  “我承认,只是难过没有方法可以超度他吗?”

  一休:“我本以诵经为他消罪解业,但你却那么要求,所以我才写信告诉阎罗王,像这样罪大恶极的人,实应放逐到天堂去,免得在阎罗王的帐簿上记不完而麻烦,你先生拿了信,必定可以到天堂的!”

  一休禅师的话,实在对世人最好的教育。51、把门关好摘要: 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能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位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分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给你偷吗?”

  小偷觉得遇到这种和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能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