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利智汇集团地址:培养背诵的乐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3:11:29
培养背诵的乐趣

积累知识亦如攒钱,一部分是放在银行里的存款,一部分是揣在怀里的现金。存款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现金则是我们背诵下来的学问。看见温家宝总理在各种场合的讲话我们就会发现,那么多的掌故经典他能脱口而出。这是吃到肚子里的学问,相当于随手抛出的现金,方便而快捷。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书少,是你能背诵下来的东西太少。临用翻书本等于拿着存折到银行取款,存款再多也需要一点儿现金打发零用和急用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很多,怎样学习?光看不行,非读不可;光读不行,还得靠背,通过背把所学的内容记熟记牢,把别人想的内容和思路,说与写的材料和条理一一印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你的舌头和笔头。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读再读反复读,自然就背熟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唐诗三百首,也无非是讲要多“熟读”一些。总之,会背的诗文得有一定的数量,太多,时间不够;太少,如雨落大海,起不了什么作用。当然,背的一定得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如此,才会真正受益。
      背书是很苦的,如果有兴趣便会其乐无穷。我们的同学能背那么多歌星影星的“八卦”,能唱那么多流行歌曲,应该是兴趣使然。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也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能旁征博引、随手拈来,再加上一笔漂亮的板书,其学识与风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足以产生具有震撼力的影响。 一位以前的学生说起跟我学语文时的情形说:我记得,读,在你的教学中很被重视,尤其强调背诵。想起当初,再看现在,才明白,只在课堂上而不在课后熟读,只能说是学了二分之一语文。稍有语文根基的人谁不是背出来的?如果当时不背,日后也不会有这么扎实的语文基础。

背诵,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一件“苦事”。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死记硬背,像挤牙膏一样,想一句背一句,甚至想一个字背一个字,结结巴巴,不但原文的情味在他的背诵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背过很快就会忘记得干干净净。这样背书,益处不大。背书应当自然成诵,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书上的文句都是我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语似的,书上的意思都是从我自己心里生发出来一般。只有自然成诵,才能把书上的营养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值得背诵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自然成诵的过程是不断体验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不断领悟名家名篇语言魅力的过程,随着自然成诵的名家名篇的增多,你的思想境界、语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背诵,除了多读、熟读,固然没有什么“秘诀”;但也不可不讲究方法。其一,先求理解,懂了就比较容易背。不懂就背,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在背之前,文意、段意、句意、词意应当有个较为准确、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全文的脉络、结构和一些关键性语句及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都得了然于胸。其二,必须读对。字音、句读、语气、句调等如果读得不对,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你背熟的也是错的东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其三,不能心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一段一段地背;一段之中,要一句一句地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忘记。试背的时候,如果背不下去了,不要马上翻课本,要反复追忆,实在想不起来了,再看,就会记得更牢。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讲的方法都是辅助性的,最要紧、最根本的还是多读、熟读,不是为了背而去读,而是一遍又一遍用“心”去读。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看不仔细,心眼不专一的朗读,则记忆不能长久。”用“心”去读,读它很多遍,最后你即使不把注意力集中于背诵,书上的语句也能从你口中顺顺畅畅地倾泻而出。这样,当你说话、写作时,你所背的语词、句式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向你的舌头和笔头,你的所思所感也会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读书背书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但少年却是最佳时期。幼学如漆,因为这时记性最好,背下来的书到老都不会忘记。(童子功)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直到暮年还在每天读书、抄书,但是,他说:“随抄随记随忘记,偏记儿时读过书”。著名作家、诗人邵燕祥在回忆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文章中写道:“年纪大了,记忆力日衰。但早年记诵的一些断章警句,还时时浮上心头。我因为背书不愿意出声,记得不牢,吃亏不少。……背诵,不仅有助于理解、领会,对于音调铿锵的诗文,这更是整体审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吧?”巴金说他少年时熟读《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文章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茅盾在年轻时能够流畅地背诵整部《红楼梦》,这于他后来的写作确实大有裨益。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大串。我们当然不必像茅盾那样把整部《红楼梦》都背出来,但背诵一定数量优秀的诗歌、文章、段落、警句等,将使我们终生受益,这一点确实是无庸置疑的。
    
让背诵给学生带来快乐:人文精神的积累和语言上的锦上添花。课文背诵是语文打基础的重要一关,也是掌握知识、积累语言材料、运用语言的一种方法。学生只有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经过反复积累消化才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中国古诗文不背诵若干,就无法了解、认识、体会中国社会,无法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如果学生有几十首乃至几百首诗,几十篇名文熟记于心,随时体味,不断加深理解,那么对学生的语文修养和素质是极其有益的。文章背得多,写文章时不知不觉就用上了。熟读、背诵抓好了,等于抓住了语文的大头,正如苏辙所说:文章不学而得之。现在还有一些老师忽视背诵,一些学生害怕背诵、厌恶背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体验到背诵的乐趣,背出人文精神的积累,背出语言的锦上添花,背出学习语文的乐趣。

背诵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选段背诵。有些文言文完全不必全文背,可以选取最精华的部分段落来背,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使学生将精华部分学到手。 分层背诵。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板块记诵。优点是难点分散,各个击破。 尝试背诵。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再重点朗读、熟读直至背诵。 聆听背诵。将听人读与自己背结合起来,比如把听录音磁带的朗读与自己小声地模仿着背读结合起来,可获得最优化的背诵效果。 提纲背诵。背诵前列出有关内容的背诵提纲。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到五六分熟的时候,不看课文,只看提纲,让关键词语唤起记忆,最后达到脱离提纲背诵如流的程度。此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朗诵会、背诵竞赛、诗评等等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养成习惯,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