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双安物流:茶韵千年, 台灣茶人展新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3:09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唐.元稹

雖千年已過,一種唐人的富裕與風景仍歷歷在目。讀著詩,似乎仍能聞到一縷淡淡的茶香,穿過時空來到眼前。這首唐朝詩人元稹的茶詩,色香味俱全。也展現了唐代人的經濟文化、生活上的風華。除了帝王,茶是中國文人菁英分子的最愛。對茶的講究與獨具的美學,從詩到畫以及與茶相關的器皿文物史料得知,唐開啟了茶文化的盛況。

茶道美學,日本台灣各自精采

難怪日本美學家崗倉天心在一百年前寫《茶之書--茶道美學》,寫下這段對中國人中國茶的看法:

「後代的中國人把茶只是當作一種美味飲料,而不是一種美學理念。國家的長期苦難,剝奪了他們對生活情趣的熱忱。他們變得時尚、老成又實際,而詩意的情懷,令人生機勃勃,使詩人青春永駐。但是現代的中國人成為折衷家,溫和的接受世界上的種種文化,她們的茶葉帶有花香,常令人驚歎讚賞,但是唐代的浪漫、宋代的茶儀,已無法在他們的茶碗中再見了。」

此書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並翻成多國語言。很多人對茶的認識是由這本書而來。雖然是寫於一百年前,到現在很多西方人還是只知日本茶道,而不知中國茶、尤其是台灣茶。據知崗倉天心醉心茶道文化,英文造詣流利優美,他是第一個把茶介紹給西方人的東方人。

崗倉天心言下之意是,唐代人的浪漫與茶儀,如今只在日人的茶道中保留了下來。不過,如果他認識到今天的台灣,看到茶在台灣發展的情形,也許他會改變說法。

中國是茶的故鄉,日本將中國古老的喝茶之道做了良好的保留,並發展為日人獨有的茶文化。而台灣近二十多年來,因經濟豐腴、政治又與海峽的另一邊「有別」,茶文化在美麗的小島上已悄然承續發展了中國茶的歷史新頁。

台灣茶人遍及世界都會


文化在台灣承續發展出了中國茶的歷史新頁。(紫籐廬提供)


台灣的茶館文化多元,從南到北、從都市到鄉村、從文人到市井小民,每一族群都有愛茶、玩茶、賞茶人,而且風格有別。但是不論是什麼風格,懂茶人愈來愈多了,製茶人也愈來愈專精,我認識的幾位茶人中自己就能烘焙茶,還設有灶呢!茶文化就這樣帶動起來了。

而且「台灣茶人」遍及世界各大都會。多年前在法國巴黎無意中走進繁華的拉丁區,竟然有一家賣中國茶的中式茶館,主人竟是兩位從台灣南投去的女孩,原先是去巴黎學音樂,結果經營起茶館,把台灣茶帶給懂得吃喝的法國人,而且生意興隆。她們結識到很多愛茶的法國人,店裡上萬元台幣的茶還不少,當地的電視台邀請她們去介紹系列的台灣茶,她們的茶被當地與法國高級名酒同日而語。

每到一個城市就打聽有沒有好茶館,已成為我多年旅行時的習慣。不論是英式的、中式的還是日式的,近年來還有韓式的茶館出現。


柏克來的台灣人開的茶館。(攝影/農深)


對台灣人到海外開茶館總是倍覺親切,加州僅僅灣區就有不少家茶館,柏克萊大學附近有一家也是台灣女孩開的茶館,除了賣一些台灣茶,也有一些主人自配自調的混合複方茶。從店裡的陳設,可以依稀親切的感受到源自台灣茶館的理念,坐在那裡的客人也是寧靜沉穩。柏克萊本來就是各種風潮的起源地,近年來喝茶也在那兒蔚成風潮。

至於紐約就不用說了,日式、韓式、台式都有,最讓我驚奇的是保守的德國人也喝綠茶,而且要好的綠茶。幾年前藝術家朋友來紐約,我帶他到中國城茶店買茶,選的都是上百美元一斤的綠茶。

2004年去慕尼黑,熱鬧的 Maximilian Platz 已有東方式的茶館出現。那是一家德國人開的有賣台灣茶、日本茶、大陸茶,以經營綠茶為主的茶館,裡面坐得滿滿的人呢!茶館氣氛是德式的東方情調,但也夠讓我這愛茶人開心了。

不論是帶著巴黎情調的茶館、還是巴伐利亞味的,只要能喝得到台灣種植研發出來的茶,對於旅人來說就是莫大的安慰。

出國二十多年,常有人問想家嗎?我總是說,想念台灣的茶館,想念去拜訪那些茶人朋友時的豐盛、滿載而歸的充實感。茶人朋友唐隸民精於刺繡,每回去她那喝茶,她就以她刺繡的茶墊茶包相贈。在這商品大量複製的世代,手工刺繡何等珍貴!

茶藝講究的就是出自泡茶人手中親自實踐的東西,一塊木頭、一隻勺子、一隻杯碗……只是每個茶人絕活不一樣,而這些情深於茶的茶人,正是台灣茶文化的底蘊,給那些躊躇滿志的大商帶來商機。

台灣的茶館文化

都會茶館是一種私人的小美術館,小書院、一種人文空間。茶館的風格與主人的生命情境息息相關,有自在閒適的「東坡居」,除了品茗之外,自作手工陶藝也提供給繁忙的都會人一種君子遊於藝的閒情逸致;而好整以暇、拘謹如儀的「清香齋」,承襲明代茶美學的明式茶館品味,透露主人研習中國文化經史典籍的喜好。記得當年坐在「清香齋」像坐在古時候的書院般,是一個寧靜的歇息處。

「紫籐廬」的記憶就更難分類了,有文藝、有戲曲,還有政治性的爭鳴。我的第一壺八十年的老普洱就在那裡喝的,還是主人周渝親自泡的,他有點像是台灣茶館文化的年鑑。

也有個人品味鮮明又時尚的茶館,以茶為主體,藉藝術展演將懷古與創新集結一起,玩得很認真的「人淡如菊」茶苑,他的出現吸引了很多雅痞族。在台灣,茶早就不再是老骨董的東西了。其實在台灣,我發現各行各業都有懂茶的人,而且玩得很專精。

除了台北,台中的茶館特色與多樣性就更豐富了,庭園式的「耕讀園」在喧囂都會裡闢出一片蟬鳴水聲的園地,楊柳、庭閣、曲橋,這恐怕只有地大、天氣好的台中人才能發展出來的茶藝文化,也是風行美洲的珍珠奶茶發源地。

然而剛開張就關閉的茶藝館也不少,記得多年前去過一家「大紅袍」茶館,主人的品味與茶都上好,空間在台中雖不算大,佈置得卻是精緻又大氣,講究泡茶的純粹是主人的特色,可惜隔一、兩年再去就沒了,有時候太精緻反而不易生存!

而「春水堂」是另一極端,不下五十種的小吃,看得人眼花繚亂,分店都開到台北了,連我上高中的姪女都知道去春水堂吃飯喝茶,夠大眾化。這也是茶的包容性,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在茶的世界找到他合適的方式去傳達泡茶人的茶心,沒有絕對的形式,或許這也是崗倉天心說我們是「折衷家」的緣故吧。

但是就泡好一壺茶來說,除了基本的知識,對茶、水質、溫度、時間的瞭解與掌握,泡茶人當下的狀態也是主要因素。再好的茶給一個心性浮躁的人泡,也成了不好喝的茶,泡好茶需要一點閒心與誠意。

茶與樂的對話

除了茶館文化,台灣近年來有一群藝文青年將茶與樂結合,這是台灣文化界大老林谷芳教授獨創的形式,集結表演藝術、樂人、茶人說詞、吟唱與喝茶,放在一個時空中。每年一次的茶宴盛會,在台北國家劇院演出。

記得有一年林谷芳應紐約林肯中心之邀在戶外演出,結果傾盆大雨無法進行,很多觀眾來了,不忍回去,結果林谷芳與他的團員就在林肯中心大都會劇院的屋簷下彈奏吟唱起來了。儘管雨水淋濕了衣服,屋簷下的暢彈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只可惜沒有茶,只有樂,茶成了一種精神面向的象徵。這個經驗令人難忘,也讓人見識到台灣茶文化的寬廣性。

台灣茶文化有大眾化的、有精緻的、也有象徵層面的,還有講究茶專業知識的茶人,這些人多半非常低調,隱於市井山野中,但是他們也能單槍匹馬的在台灣以外的世界闖天下。認識一對製茶的夫婦,兩人跑到雲南的大山中結廬而居,在一棵千年古茶樹旁採集研製了三年,然後帶回台灣。他們的茶不需要品牌,還不用廣傳就被我們這些熟客買走了。

茶從古到今之所以上至皇公貴族,下至市井小民都能喝出自己的心得,成為中國人的國飲,絕非偶然。我由衷欣賞日人茶道中的茶儀--慎重與嚴肅,以茶為介,形上化凡間生活的瑣碎。而中國人的道藝一體與生活不分的美學,在隨意中不著痕跡的自制,在飲茶談笑中持守的氛圍,專業深情不浮誇,總是在台灣茶文化中屢有驚豔,是台灣人最可愛又獨特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