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猫的小苹果:“不活泼”的课程也要珍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0:24

 

“不活泼”的课程也要珍惜

 

    日前,教育部在网上公开了一些高教课程,此举受到众多学子欢迎,但也有网友指责授课过程“不活泼”。由此我想到与陈省身先生的那次会面。

    若干年前,笔者到南开大学拜访陈省身先生,并向先生求教如何理解“数学之美”。先生拖着病腿讲了一个多小时。可惜,我没听懂。

    陈省身先生对数学之美有独到的理解,但他却难以向一个对数学毫无概念的人讲清楚。也许他会有些遗憾,但更遗憾的人是我。

    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在很多师范院校中,多设有“教学教法”的科目,以培养师范生学会多种技巧,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这样的师范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因为中、小学生活泼好动,不易集中精力学习,所以“教法”很重要。但是,在高校教学中,特别是在那些以培养专门人才、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大学课堂上,教师“活泼”与否还重要吗?那些艰深的、严谨的、缜密的教学内容,又该如何活泼起来呢?

    学者白化文先生回忆在北京大学求学的往事,想到很多知名学者在授课时,课堂效果并不热闹,有的人口音较重,有的人思绪跳跃,天马行空,竟至学生“意见很大”。白化文先生所述“一生中听过的最好的文学史课”是林庚先生所讲“中国文学史”的魏晋南北朝部分,特点是“只讲史,作品让大家看讲义自学”,讲史也是“要言不烦”。显然,这样的授课,绝不是“科普”,会听的人听得心花怒放,流光溢彩,不会听的自然是“不活泼”了。

    一段时间以来,“快乐、轻松”成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要素,这也许不无道理。但是,求学与钻研的过程不会是、也不应该是轻松的。我看过中国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跳水队等优秀运动队的训练课,强度很大,内容也很枯燥。有时候一个动作,运动员一练就是半天,根本谈不上什么趣味。他们练的是真功夫,而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位外国足球教练员说,国家队不应该对运动员的基本功负责,言外之意是,你练好了基本功才有资格到我这儿来。同理,大学课堂是专业化的课堂,学生也应该具备相应的基本功,才能真正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像上网聊天、打游戏一样去听大学老师讲课,还指责他们讲得“不活泼”,只能证明自己的脑袋里没东西。

    “活泼”的课程要珍惜,“不活泼”的课程也要珍惜,否则,遗憾的是有机会在网上接受高教课程的人们。(且言之)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16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