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2唱的歌:关于摄影拍什么,如何拍的体会【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53:29

关于摄影拍什么,如何拍的体会

http://bxzhang.mellnet.com/mellnet/256/blog/news2010060975009.html

(一):拍什么?

一、实在喜欢摄影。

    原因其实是很偷懒的,如果学绘画,非得花毕生精力不可。而摄影简单得多了,咔喳一下,画面就出来了。但随着拍摄多了,每次面对场景都会遇到拍什么?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摄影最基本的问题,必须回答。
    当你拍出一张令人惊喜的照片时,很多人都会问喔!怎么拍的?用什么相机拍的?
    在我看来,怎么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拍什么?才是哲学层面问题,是审美观问题。其实相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向观众给出了拍了什么?的完美答案
    拍了什么?就是要回答照片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因人而异,因经历而异。人到中年,甚至老年,阅历丰富,积累丰厚,关于人生,有话要说,唠唠叨叨,会有人听吗
    于是,大众摄影,特别是老年人摄影如火如荼。但是,真正的摄影不是拍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看出来的。

二、摄影是光影的艺术

    既然是艺术,其实是相通的。比如与音乐相通,讲究形象、色彩、韵律、变化、情绪等,你一定听过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你没有听出那洁白的天鹅端庄地在宁静的湖面仙游?你没有感到心灵的放松和感动?脑子一定产生了唯美的天鹅仙游画面。
    还有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席勒的诗篇被演绎得如此辉煌感人,四海皆兄弟那天籁之音,回响在诗篇上空,你唯一能够感受到的是全身心的情感,忘我的情感化作无比博大的爱,与天地交通,与四海交通,与万物交通。这时如果有一位摄影家摄下了这个音乐沸腾的场景、每个诗化了的细节,你能说摄影与音乐不通吗
    凝固的音乐 比如与写作相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往事》: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美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治;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你能分清这是文字还是摄影作品?比如与绘画相通。构图,布局,明暗、线条、色彩、矛盾运用,虚实变幻,主题思想,或无声表达存在,或《呐喊》传递无可言状的情感。摄影当然还与雕塑、舞蹈、歌唱、甚至体育运动,比如乒乓球等一切人类艺术相通。相通的共同点是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艺术的灵魂,表现形式则千姿百态。有了丰富敏感的思想感情,加上得当的表现手段,就会引起共鸣,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三、丹纳的《艺术哲学》告诉我们,艺术如植物,生长于气候地理环境之中,离开土壤植物即会死亡。他又告诉我们一个关于艺术十分抽象的定义,把握这个定义,理解这个定义对于摄影乃至一切艺术的创作都是非常有益的。我记得了定义核心意思,是说艺术是什么?或者说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艺术是为了突出或者强化结构各个部分、各要素、各元素之间的某种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艺术是结构关系,是一种被强化或者强调了的关系,是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某种突出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的突出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定义给我印象太深了。
起初,你会感到太抽象,难以理解,更无法运用。随着岁月流逝,观察体会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觉得丹纳关于艺术定义的内涵之深,外延之广,几乎涵盖一切艺术作品和创作现象。厚厚的一本《艺术哲学》,丹纳用大量的例子突出强化了这个概念,这本身就是符合这个艺术定义的艺术创作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强化这种相互关系,让这种相互关系用艺术的手段突出出来,变得容易理解,或者变得更加为你要阐述的主题服务,如果主题因为你的强化相互关系而更加鲜明了,更加变得可以理解了,那么,你的作品就艺术化了。

    今年,我在三峡游轮上曾看到一幅关于长江三峡自然风光气势磅礴的国画作品,画家将黄山奇松移植到这里,用了点睛之笔,在画面上非常突出,格外生动,被我一眼看出,因为三峡并不生长这种植物。他解释说为了突出关系。我一下理解了。
昨天的日全食天象,让我猛然醒悟,在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事物存在的意义,不依赖这种相互关系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难以想象的,孤立存在的事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到浩瀚宇宙,小到围观世界,无不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发生着艺术就是要突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对象的存在意义,从而,揭示艺术家与作品、与对象的内在相互依存的情感。有了存在意义,心中才燃起希望之火。这也许是艺术魅力所在吧!

摄影是发现美的艺术。
    所谓发现,是指客观世界本来就存在那里,客观世界本来也无所谓美与不美,是由于人是有审美观的,才将附合审美标准的客观世界用摄影器材记录下来,我这里说的记录,展示客观世界的美。所以,摄影是艺术,是发现美的艺术,但不是艺术创作,她是人类被动行为,就像孩子在海边捡贝壳,海浪将贝壳送到海边,才有贝壳捡,捡贝壳就是一个发现过程,捡哪些贝克,完全是个人喜好。问题在于如何发现,用什么眼光去发现,这要靠个人的艺术修养、文化功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艺术没有标准,但有内涵和外延,即她的定义,没有内涵的艺术经不起时间考验,只有内涵,没有外延的艺术不被广大观众接受,曲高和寡。因此,摄影的关键是锻炼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多看、多想、多实践。
    观察拍摄对象包括光线、影调、色彩、形状、姿态、状态、表情等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有时你要拍摄的主题并不事先存在,而是现场灵感的激发,这时尤其要观察,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再观察。想一切办法突出这种相互关系,强调这种相互关系。有时,你是事先想好主题或者某种相互关系,到现场慢慢观察对象和场景,你会发现果然出现了某种相互关系,这时心灵会感到莫名的愉悦和快感,仿佛淘到了宝贝似的。接下来,通过你艺术地突出和强化这种相互关系,记录下你的观察就是了。这一点摄影发挥了她无与伦比的优势:快捷、忠实、所见即所得。


(二):如何拍?

一、摄影不是创作,充其量不过是“截图”而已。
    首先,你的脚将你的身体,当然包括你的眼睛和大脑运送到你要摄影的地方,无论那个地方远近,你的人总是要到达,所以,摄影的第一步其实是旅行。

二、其次,在你的目的地展开“截图”工作。
    用你的眼光、以你的审美观调动你一切大脑细胞、艺术素养和人生经验“截取”(即拍摄)客观世界画面,或静态、或流动、或辉煌、或清冷、或大场面、或微观细节,或喜怒哀乐,总之,你被感动、你要记录、你举起相机或者叫“截图设备”,调整参数,以最你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截取”了客观世界的画面,将画面固化在你的“截图设备”里,至此,其实摄影或者说“截图”过程已经完成。这个过程说容易也容易,有时灵感忽显,不需几秒钟,就截到了理想的画面;说最难也是最难的,有时,你得忍受长时间的肉体煎熬和精神折磨,方能获得完美“截图”。

三、“截图”是否完美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观,没有定论。
    能够感动大多数人(比如说80%)的“截图”可以称之为“美”了,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能够感动剩下的20%的人,应该称为“震撼”了,因为全人类的情感引起了共鸣,于是,共振了,震撼了,撼动了人类深层的某种情感。这就是可以传世的“截图”了。但是,充其量还是“截图”,不是创作。这是第一阶段的“截图”,我称之为“截取原始画面”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是决定性的阶段,它是后续进一步“截图”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后续技术手段再怎么先进发达都是徒劳的(凭空想象的ps图不再本文讨论之列,因为那是创作。)

四、于是,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历尽千辛万苦、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原始截图”心满意足带回家,存入你的数码设备,开始第二阶段的“截图”过程,即“再截图”阶段。
    这个阶段其实就在你的“原始截图”中,再次运用你人生全部经验和素养、调动你的审美情趣,艺术地突出截取并升华你要表现的东西,是你收获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你给与了与前面决定性阶段一样的重视程度,你也许会有意外收获之喜,正所谓事半功倍之效(这里还是不包括ps的后期制作,因为那是创作。)终于,一幅你认为完美的“截图”在你的原始“截取”和再次“截取”后诞生了。

五、这里,你会发现所谓摄影其实是“截图”过程,其中截图的两个阶段最为重要的都是你的审美素养和你的世界观,并以此为出发点用你特有的眼光去看待“图”。
    现代科技已经大大简化了以前人们称之“摄影”过程,地球人都会“截图”,剩下的就是用脑“截图”,用心“截图”、用情感“截图”,努力截出“震撼”之作。可见,“截图”或者说摄影是个先发散于外部世界、后收敛于内心世界的过程,先有“图”,后才能“截”。

    从“图”到“截”,再到“截的图”,用“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