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让学生上体育课:歌剧,热起来不容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5:50
5月上旬,广州、北京,一南一北,几乎同时上演了歌剧名作《托斯卡》,而且还是广州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各自的版本,聚集了世界著名的导演、演员、舞美设计,翻开了《托斯卡》一百多年演出史的新篇章。也是此时,中央歌剧院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推出歌剧的公共开放日,观众在这里免费看到了《蝙蝠》。
歌剧,热起来不容易(文化脉动)
本报记者 陈原
《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03日   17 版)

在经典歌剧《托斯卡》舞台上,男女主角一同高歌。
人民图片

喜剧演员陈佩斯正在为6月3日首演的歌剧《蝙蝠》排练。
人民图片
当《托斯卡》在国家大剧院引起纵情欢呼时,当《今夜星光灿烂》让观众如醉如痴的那一刻,人们不禁想起了1980年。这一年,中央歌剧院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歌剧《茶花女》,连续上演40场。
谁也不曾料到,时隔30年,歌剧这门高雅艺术又开始活跃起来:
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举办了13届,每一届都会引进国外著名歌剧院演出经典作品,而且多次首演中国艺术家的歌剧新作;
2005年和2010年,德国纽伦堡歌剧院和科隆歌剧院将连演4天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相继带到北京和上海,让中国观众终于领略了这部巨制的魅力所在;
像吴氏策划这样具有影响力的演出商,已经将歌剧作为自己的重要经营项目,德国和奥地利艺术家演出的《风流寡妇》、《唐璜》、《尼伯龙根的指环》,被他们陆续引入;
国家大剧院制作的中国原创歌剧《西施》和《山村女教师》赢得了社会的热情关注,《赵氏孤儿》刚刚排练,舆论就不断升温;为迎接建党90周年,《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白毛女》等名作的复排正在紧张进行,票房普遍看好。
制作主体在剧院
条件得天独厚,
人才济济一堂
说到歌剧,人们近些年最熟悉的莫过于张艺谋导演的《图兰朵》,其实,张版《图兰朵》对歌剧来说,真正的效应是向全社会传达了歌剧的一些优美元素,但由于这种歌剧的包装强于内容,所以,观众更多的是看场景,而不是去鉴赏歌剧。《阿依达》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时的沸腾场景,也与《图兰朵》相似,歌剧本身并不重要。
真正的歌剧开始闪亮于舞台,应该说起自大剧院。从2008年以来,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先后有几十部歌剧陆续上演,其中的《图兰朵》、《艺术家生涯》、《蝴蝶夫人》、《弄臣》、《魔笛》、《卡门》、《贾尼·斯基基》、《茶花女》、《爱之甘醇》、《托斯卡》等经典作品,已经不再是出租场地的那种演出,而是由国家大剧院制作出品,总共演出了91场。正被媒体密切关注的轻歌剧《蝙蝠》,6月3日首演,也是国家大剧院重新制作的产品。在南方,刚刚一周岁的广州大剧院去年引进了《图兰朵》,今年又与罗马歌剧院合作,重新制作1900年首演版的《托斯卡》,成为广州演出市场的一大亮点。上海大剧院一直将歌剧作为剧院演出的重头戏,不仅从国外引入了名团名作,还与上海歌剧院一起制作演出了一批经典大作。
大剧院为什么首先选择制作歌剧,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部长李志祥介绍,国家大剧院3年制作了15部剧目,除了京剧《赤壁》、话剧《简爱》、舞剧《马可波罗》外,剩下的都是歌剧。制作这么多的经典歌剧,并且每年还推出长达3个月的歌剧节,与大剧院整体艺术定位有关。歌剧是集交响乐、演唱、戏剧、舞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数百年发展下来,积累了一大批经典作品,体现出各门艺术的精髓,只有歌剧最能表达大剧院的艺术水准和制作能力,也可以畅通地与国际文化对话。所以,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文化使命。国家大剧院拥有乐团和合唱队,还培育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制作、技术、经营人才,这些,都为大剧院制作歌剧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国家大剧院的歌剧生产和制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像《图兰朵》那样,引进国外版权,邀请中国演艺家合作;第二阶段是与国际知名歌剧院携手,借鉴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和资源,双方共享版权;第三阶段就是整合国内外优秀表演艺术资源,创造自己的风格,拥有自己的版权,如《卡门》、《茶花女》、《爱之甘醇》、《托斯卡》等,都属于这一类。同时,国家大剧院还尝试本土原创歌剧的制作,从《西施》起步,以后又制作了《山村女教师》,还有即将上演的《赵氏孤儿》。
在我国,演出团队与剧场长期分离,剧场仅仅是出租的场地,其结果,既导致了舞台不能全方位地为表演服务,又使场地租金成为演出成本中的重头。这些年,这一情形已被扭转,许多表演团体建造了自己的剧场,不再为场地发愁,一些有实力的剧院也因此成为制作运营实体,为舞台艺术带来另一种生产模式。音乐评论家王纪宴这样认为。
如今,建造大剧院正在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风尚,一个个世界一流的大剧院拔地而起,但是,闲置浪费也是大剧院建设后的普遍现象。许多大剧院每天能将场地出租出去,已很不容易,像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这样,还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以自己的风格制作节目,赢得上座率和票房,确实开拓出文化生产经营的新思路。
这是“中国式制作”
融会国际优势,
展现当代魅力
国家大剧院和广州大剧院选择了《图兰朵》作为歌剧演出的起步,恐怕都出于对这部作品知名度的考虑,推广宣传比较省力。但他们对《托斯卡》的投入,则是看中了其中的艺术魅力。除了舞台震撼人心、人物性格鲜明、故事一波三折外,每一幕还有脍炙人口的咏叹调,《奇妙的和谐》、《为艺术,为爱情》和最为经典的《今夜星光灿烂》,都是歌剧学子的必修课,也是多明戈、卡雷拉斯等大师的成名之作,更标志着普契尼创作生涯中的高峰。
《托斯卡》在歌剧历史上的地位,让京穗两地的观众格外看好重新制作后的新版本,两地还邀集世界各地优秀的指挥、导演、演员、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共襄盛举,强烈吸引了舆论的目光,带来了可观的票房和上座率。
从《蝙蝠》的制作也可以看出国家大剧院的经营思路。制作人关渤说,6月3日开始上演的《蝙蝠》,在热烈的音舞、激情的演唱之外,话剧的分量也很重。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中国观众十分熟悉,而喜剧演员陈佩斯在剧中扮演的线索人物“狱卒”,则是全剧最有笑料的“大包袱”。这是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制作出来的新版本,尽管只有20分钟,却特别出彩,激发了观众的兴致。从事喜剧30年的陈佩斯,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对各类戏剧艺术也有着深刻的理解。“《蝙蝠》是一出计谋喜剧,几乎所有角色都是圈套中的套中人,只有狱卒置身于外,这正是撑起整部喜剧的结构支点。”他说。
有人将大剧院的这种制作方式,称为“中国式制作”,其含义就是,以中国制作团队、乐队、合唱队为演出核心,吸收全世界最优秀最具当代影响的导演、演员、舞美,根据中国当前文化市场需求,呈现经典歌剧的最新时尚。
在这种“中国式制作”的过程中,大剧院也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艺术生产体制,制作人制度就是其一。制作人是通行国际的一种艺术生产方式,国内近些年在话剧生产中也盛行这种方式,但大剧院的制作人自有一条运营轨道。国家大剧院的制作人关渤,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写剧本、编台词、策划、组织、推广,样样精通,所以一直参与歌剧制作。他说,大剧院的歌剧生产牵涉国内外各种行当、各种艺术家,还有剧院内外的各种部门,每部歌剧至少有10个以上的单位加入,所以,制作人主要负责策划、协调、督促,让生产最终成功完成。每天的日程安排,每一阶段的工作进度,都由制作人督促落实,出现问题,则由制作人出面协调解决。
国家大剧院在制作歌剧的过程中,还培育了众多制作人才,比如舞台监督组每个人都会看总谱,还精通外语,有人甚至通晓3门,这在全国都很难得。
歌剧真的能热吗
观众需要培育,
价位必须合理
北京、上海、广州,艺术院团、艺术院校、文艺人才和媒体汇集,所以,在这些地方的演出场所看表演,仅靠业内人士与记者就足以撑满两三场,可大剧院制作的歌剧却能面对市场,演到10几场以上,而且售票率很高,显然,非艺术职业的观众占很大比例。在大剧院看歌剧的都是些什么观众?对这个问题,国家大剧院曾经进行过统计,看民族歌剧的主要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观众,很多人的职业与文艺完全无关,仅仅出于喜好;看西洋歌剧的观众,年龄主要在30岁左右,受过高等教育,他们认为欣赏世界经典作品是人生的必需,即使听不懂语言,也可以欣赏音乐、表演、舞美和服装。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基本都用原文演唱,而观众照样如醉如痴,《托斯卡》每次终场时,那种持久的欢呼和鼓掌是发自内心的。
李志祥认为,观众需要培育,大剧院对培育歌剧观众更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大剧院通过歌剧节的形式,举办一系列推广讲座,进行免费的艺术教育,而且在一个个经典歌剧持续不断的演出中,让世界各国大量的优秀歌剧人才纷纷登上中国舞台,激发了观众的欣赏热情。
对大剧院制作歌剧,有人对制作费用和票价提出质疑。李志祥说:来访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曾说,歌剧是个奢侈品,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因为歌剧是个庞大的集合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600万元到800万元人民币是国家大剧院制作一部歌剧的大致投入。尽管投入较高,但只要走良性循环的道路,就能收回成本,还可以保持合理的票价。《图兰朵》头一轮7场就收回投资,《西施》在第二轮演出时也收回了成本。《图兰朵》第一轮演出时最高票价是1380元,而如今再演《图兰朵》,最高票价就只有680元了,降下一半。
当然,也有很多人注意到,歌剧演出和制作基本只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徘徊,其他地方,包括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却相对冷清。对这一问题,王纪宴认为,这不仅仅是歌剧的现象,交响乐、芭蕾舞,甚至民乐、昆曲、京剧等高雅艺术,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因为在这些地方,文化的市场程度都很低,需要逐步培育。
面对大剧院热闹的歌剧景象和观众热烈欢呼的场面,最近,《纽约时报》还发表署名评论,对中国的歌剧发展大加赞扬,“财力雄厚的政府有着成为全球文化大国的决心,各音乐学院有着层出不穷的人才,还有对歌剧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观众,最终这些优势都将使中国成为一个歌剧大国,世界歌剧界的重要人员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对此,歌剧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歌剧艺术的发展状况,原创作品质量更具根本性,而当下中国歌剧的原创作品质量普遍较低,戏不抓人、歌不动人是致命的弱点。所以,在外来歌剧演出的繁荣景象面前,中国歌剧艺术家必须头脑清醒,只有创作自己的原创歌剧精品,才能根本改变中国歌剧舞台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