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81号2百度云盘链接:百年回眸 奚文渊造像之辛亥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53:51

百年回眸:画家奚文渊造像之辛亥人物【组图】  

2011-09-29 12:39:26|  分类: 【书画赏析】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三十年前,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曾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在辛亥革命时期,许多爱国志士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行列,进行了艰苦的卓绝的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时著名的风云人物有陆皓东、郑士良、黄兴、章太炎、邹容、陈天华、宋教仁、朱执信、廖仲恺、蔡元培、胡汉民、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熊成基、刘静庵、詹大悲、张培爵、吴玉章、陈去病、柳亚子、居正、于右任、李烈钧、蔡锷、朱德、焦达峰、董必武、林伯渠、冯玉祥、续范亭、张奚若、司徒美堂以及其他许多人。在他们中,除了当时牺牲的先烈以外,有些人继续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有些人进一步成了共产主义者,也有些人后来离开了革命。所有为辛亥革命建树了功绩的人们,永远受到人民的称颂,他们为革命牺牲奋斗的高尚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为缅怀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我准备用一个月的时间,把我创作的部分辛亥人物画逐篇刊出,直到10月10日止,以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 

 

 

邹容(1885~1905), 汉族,民族英雄,民主革命家,民主革命烈士。重庆市巴南区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1903年,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提出了“中华共和国”二十五政纲,系统地阐发了孙中山“建立民国”的设想。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历了孙中山提出———邹容发展———同盟会政纲确立的发展轨迹,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被誉为近代中国《人权宣言》。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捕,邹容慷慨入狱。在狱中受尽凌辱,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狱中。年仅20岁。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荣衔,崇祀忠烈祠。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章太炎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二书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是辛亥革命前夜,传播民主主义思潮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而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章太炎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章太炎还是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

 

  

陈天华(1875-1905), 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汉族,湖南省新化县人,民主革命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母早逝,父为塾师,幼从父识读,因家境贫寒,乃营小卖以补济,然坚持好学不辍。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 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

 

 

1905年12月8日,年仅30岁的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陈天华用蹈海这样一种死亡方式来抗议日本,唤醒同胞。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曾任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攻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徐锡麟(1873-1907),汉族。字伯荪。浙江绍兴人。1903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1906年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警察处会办;1907年任巡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监督。 

 

当年,徐锡麟以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7月8日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武大官,占领安庆,然后与秋瑾的浙东起义军共同攻打南京。因内部有人叛变,安徽巡抚恩铭已掌握党人名单,毕业典礼突然提前于6日举行,会中徐锡麟用短枪击毙安徽巡抚恩铭,并与马宗汉,陈伯平及巡警学生百余人很快占领了军械所,是为“安庆起义”。安庆起义队伍后被清军包围,激战四小时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

 

   

 

公堂之上,徐锡麟义正词严,怒斥清廷专政误国。遂自写供词,愿一人承担责任,不牵连学生。落款“光汉子徐锡麟。”1907年7月7日,徐锡麟被清廷杀害于安庆抚院门前,并被挖心抛尸,时年34岁。

 

徐锡麟的英勇事和大无畏气概为后人钦服,正像柳亚子中所言:慷慨告天下,灭虏志无渝。长啸赴东市,剖心奚足辞!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 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授任工部主事。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台湾沦陷后,丘逢甲内渡,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支持康梁维新变法。不久,与何子渊等革命党人结识,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丘逢甲于1908年秘密加入同盟会,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贡献。辛亥革命后,他被推举为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

 

 

丘逢甲作为近代“ 诗界革命巨子 ”,其诗作充满爱国热情,若干思念宝岛台湾的诗作更是写得情真意切、悲壮、雄健,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南社”作者以及一大批革命志士如黄兴、秋瑾等人的文学作品,造成了近代反清、反封建斗争中“以诗文鼓吹革命”特色。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孑民, 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以后,蔡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福建侯官(今闽侯)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曾在福州念私塾,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极好。虽生于富商家庭,但坦率、诚挚、尚气节、重然诺,吃苦耐劳、简朴自砺。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爱国事业的信念。1902年留学日本。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参加了留日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军。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任福建支部部长,成为同盟会的早期骨干之一。1911年3月诀别新婚妻子,回国参加广州起义,4月26日,经香港抵达广州。起义前夕,他写下了两封绝命书,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夫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在给妻子的信里又说:“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

 

 

      

    27日起义爆发,方声洞奋勇当先,在黄兴的带领下冲进总督府。不见总督张鸣崎,便转攻督练公所,在双门底“孤身被围,容无惧色,犹挥弹突击,计杀哨弁兵勇共20余人。背面、身中弹,血流遍体而气不衰,弹尽力竭而死。”事后黄兴向党内报告起义经过,特别盛赞他“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方声洞这时才25岁,他的遗体事后安葬于黄花岗。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与陈意映结婚。1907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4月24日夜写下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

 

 

 

喻培伦(1886-1911)字纪云。四川内江人。清末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少年萌发反清思想。1905年东渡日本,考入警监学校。次年考入经纬学校。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于反清民主革命运动。同年考入日本千叶医校药科,潜心研制高安全性炸药。

 

 

1909年参与暗杀端方,未果。1910年入京暗杀载沣失败。随后任广州黄花岗起义实行部实行员,负责制造炸弹。1911年任广州起义实行部实行员,广州起义爆发,喻培伦炸开督署后墙,沿途投炸弹,因弹尽受伤被俘,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1912年中华民国追赠为“大将军”。

 

 

 

于右任(1879-1964),陕西省三原县人。 政治活动家,“当代草圣”,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1906年4月,于右任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委任于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同盟会事务。1909年5月15日《民呼日报》在上海创刊,于任社长。该报问世以后,发表了许多揭露和抨击清王朝黑暗统治的文章,并配以发人深思的漫画,增强了宣传效果。清政府对《民呼日报》和于右任恨之入骨,扬言要挖掉负责人的眼睛,并于同年8月3日将于拘捕。五天以后,《民呼日报》执照被吊销,于被判令“逐出租界”。于并没有屈服,于10月3日又创刊《民吁日报》。他改“呼”为“吁”,少了两点,象征已去双眼。11月19日,清政府又查封了《民吁日报》,并不准报社原来的机器再印刷报纸。在爱国人士沈缦云等人资助下,宣统二年九月初九(1910年10月11日),以于为社长的《民立报》问世。由于有宋教仁、王无生、景耀月、刘觉民、张季鸾、范光启、谈善吾等一批骨干的帮助、支持,《民立报》成为当时国内发行数量最大的报纸。

 

 

于右任以“骚心”为笔名,在《民立报》先后发表300多篇文章,对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些文章也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学子。毛泽东曾说:“我在长沙第一次看到的报纸《民立报》,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日报,这报是于右任先生主编的。”(斯诺:《西行漫记》第115页)。

 

 

 

陈去病(1874—1933),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原名庆林,字佩忍,巢南、伯儒,别字病倩、垂虹亭长、笔名有季子、南史氏、有伪血胤、勤补老人等。江苏吴江同里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曾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孙中山先生亲切地誉他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

 

 

      

   1909年11月,他和柳亚子、高旭共同发起了“以抗北庭”为宗旨的反清文学团体——南社。南社“集中了当时的时代歌手”,以诗文鼓吹革命,掌握了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 “宣传革命,与同盟会相犄角”,因此被称为“革命宣传部”。陈去病在南社中实际上充当盟主地位。许多反清志士大都是南社社员,如柳亚子、黄兴、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叶楚伧、邵力子等。“巢南(去病号)坐镇苏州,以及时雨宋公明的资格,指挥一切”。

 

       陈去病诗多抒发爱国激情 ,风格苍健悲壮。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稼轩,号亚子。江苏吴江人,原籍北厍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镇。17岁至上海,入爱国学社,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始谈革命。1906年,由高旭、马君武、刘师培介绍,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1909年11月13日,和陈去病、高旭、朱少屏、姚石子等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持社务多年。

 

       民国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其诗高歌慷慨,亦工词。著有《磨剑室诗词集》和《磨剑室文录》,另有《柳亚子诗词选》行世。

 

 

高旭(1877-1925)字天梅、号剑公,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人,近代革命诗坛巨子,南社的三个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倾向维新变法,后来转向支持革命。为了寻找革命真理联合革命志士,高旭离家东渡日本留学。1905 年初与宋教仁订交,成为革命密友,是年创刊了《醒狮》杂志以促进国势之变化。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出刊前,《醒狮》被认为是最具有批判锋芒和战斗威力的一本刊物。1905 年7 月份孙中山先生由欧洲抵日本,高旭参与了和黄兴等人的会见,筹组中国同盟会,是同盟会中第一位上海籍会员,8月份中国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时被推为江苏省主盟人(其时上海分会已并入江苏)。为了激励民心,高旭曾以一夜之力伪造石达开遗诗二十首,起到了振聋发馈将革命车轮迅速推向前进的历史作用。 

 

1909年10月17日,高旭在《民吁日报》发表《南社启》,11月13日,在虎丘张国维祠举行集会,标志南社正式成立。

 

 

      

    1963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旭诗《侠士行》、《盼捷》、《元旦》、《爱祖国歌》、《自题未济庐诗集》等达十首。介绍说:“高旭的创作与他的革命活动紧密联系着,他称自己的诗是‘觉世书’,想用它,‘激起黄民热血濡’。 …… 高诗有两种风格,抒发壮志,鼓吹革命的诗,抒情、说理交融一体,气势澎湃,富有鼓动性;慨叹革命的挫折和祖国的危亡的诗,则沉郁悲凉,感伤气氛很浓。屈原、杜甫、龚自珍对他的影响较大。”诗选前言中还说:高旭的诗“能够吸取新潮流的洪波,作了不少通俗诗歌,鼓动革命。这在南社人中是比较突出的。他的诗潮热情奔放,表现了对革命的迫切希望。”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1903年苏曼殊留学日本,曾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加入了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1903年,他在日本参加了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同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报》的翻译工作,为声援章太炎、邹容,反对清廷查封《苏报》做了大量工作,不久,于惠州出家为僧。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并暗杀了宋教仁,从而引发了李烈钧等人发动的“二次革命”。苏曼殊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他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参加了革命党,而被世人称之为奇人。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诗作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出现,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云南独立后,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前清云南总督李经羲出滇;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罗佩金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司徒美堂(1868年4月3日-1955年5月6日),原名羡意,字基赞,广东省开平人,著名旅美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1882年3月司徒赴美谋生,加入“洪门致公堂”。当时,为了保护自己利益,很多华侨加入了洪门致公堂等组织。洪门致公堂是当时北美华侨下层群众的一个最大的民间结社组织。它以“忠心义气、团结互助”为信条,以“反清复明”为旗号。1885年,17岁的司徒美堂拜堂盟誓,加入了洪门致公堂。1904年,孙中山以“洪门大哥”身份赴美进行革命活动,司徒美堂被孙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动,决定亲任保卫员之职,洪门组织从此开始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请司徒美堂回国当监印官。但司徒美堂却以“功成身退”和“不会做官”为理由,婉言拒绝。

 

 

    

         1948年,他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翌年1月20日,毛泽东发函,邀请司徒美堂回国参加会议。

 

回到祖国的司徒美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欢迎。他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开国大典。

 

  

陈其尤(1892—1970),别名定思、丽江, 广东海丰县东笏社人,中国致公党领导人之一。1911年参加同盟会,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和光复惠州诸战役。辛亥革命后,因于革命有功,1913年政府资送他赴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1916年学成回国。

 

抗战初期,陈其尤广泛接触进步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倾向革命。1946年回到香港,与黄鼎臣、伍觉天等致力于致公党的恢复和改组, 1947年当选为致公党第三届中央副主席。

 

1948年5月,陈其尤代表中国致公党,与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100多人在香港联名通电,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号召,拥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9月6日,陈其尤作为致公党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筹备会议,参与起草政协组织大纲的工作。9月21日,作为致公党首席代表,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致公党第四届中央主席团成员,1952年后,连续当选为致公党第五、六届中央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70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张奚若(1889~1973) 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学家。陕西朝邑人。 字熙若。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国际出版物交换局局长、高等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等。

 

       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

 

      1949年6月21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张奚若先生提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的建议。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纳了张奚若先生提出的新中国国名,并将这一名称写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张奚若发表的政治学方面的学术论著有《社约论考》、《主权论》、《法国人权宣言的来源问题》、《卢梭与人权》、《自然法则之演进》等。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访问孙中山,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随后遵照孙中山指示,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 次年往天津筹设革命机关。

 

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会计长。随后曾奉孙中山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

 

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12年5月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运动国会议员反袁。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 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为讨袁筹措军费,致力于反袁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1925年8月20日,遭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所指使的暴徒残害而牺牲。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 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

 

 

 

        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中山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香凝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1903年11月4日 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 。

 

1905年6月 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入读日本法政大学 。8月 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1911年 宋教仁到上海组织反清运动,赴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28日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

 

同年8月25日 国民党成立,当选为理事,并受孙中山委为代理理事长。

 

1913年 领导国民党获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

 

 

 

3月20日 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现上海铁路博物馆)遇刺,两天后身亡,年仅三十二岁。袁世凯被嫌疑为背后指使刺杀的主谋。他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孙中山撰写的挽联是:“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今人辑有《宋教仁集》传世。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汉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黄兴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22岁时考中秀才,1898年调长沙湘水校经堂,复选调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次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热衷于学习军事,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光绪二十九年,为抗议沙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与同学二百余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在长沙邀集陈天华、宋教仁等二十余人集会,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被公推为会长。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任同盟会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随后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上。先后参与和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都遭失败。1911年春在香港成立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任部长。4月27日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亲自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出衙门后同清军遭遇,展开激战,多人牺牲,黄持双枪左右射击,毙清军多人后,右手负伤,断两指,化装逃至香港治伤。

 

        武昌起义爆发。黄兴由上海到汉口,11月13日就任战时总司令,指挥保卫汉阳、反攻汉口的战斗。在阳夏之役中,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备极艰辛,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汉阳失陷后,黄兴辞职赴沪,策划北伐,筹组中央临时政府。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1913年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1914年赴美国。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在旅美华侨中宣传反袁,并为云南讨袁护国军筹措军饷。袁死后回国,1916年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张澜(1872~1955),字表方, 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1902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专攻经史。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学习教育。留学期间,因倡议那拉氏(慈禧)退朝,被视为大逆不道,遭清廷驻日公使押送回国。 

 

1911年,腐败的清政府为着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将川汉铁路路权抵押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用以举借外债。清政府的这一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激起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愤怒。于是各县推选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商讨对策,张澜以南充代表出席并当选为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副会长。大会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开展群众性斗争。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为扑灭这场“抗命”怒火,悍然逮捕了张澜等9名领导人。在大刀架颈、洋枪抵胸的威胁下,张澜不为威武所屈,大义凛然地据理力争,赵尔丰被驳得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将他们无理囚禁,“候旨听斩”。凶讯传出,全川各县保路同志会动员武装群众10余万人,围困了成都城。清政府速派督办铁路大臣端方,率领湖北新军数千人入川解围。同情革命的新军于途中发生兵变,端方伏诛,赵尔丰被迫释放张澜等9位保路运动领导人。由于鄂军西调,武昌城防空虚,造成了辛亥武昌暴动的有利条件。

 

 

张澜于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他领导民盟响应中共团结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坚定地与共产党保持一致,反对内战。1949年9月,张澜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马叙伦(1885~1970),社会活动家、 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马叙伦于辛亥革命前加入柳亚子等发起的南社。1911年赴日本,在东京由章太炎介绍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浙江参与筹办民团,响应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参与浙江光复,任都督府秘书,后协助章太炎在上海创办《大共和日报》,任总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时,被推为北京大学教职员会书记、北京大中学校教职员会联合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从1949年至195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从1952年到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部长。

  

马叙伦最早建议使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江苏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1903年返乡办学,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江苏巡抚批文“就地正法”,终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等职。 

 

 

1949年9月,黄炎培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图文来源:奚文渊的画与话

http://blog.163.com/xwyart@126/blog/static/164792661201181021919733/

 

您可能也喜欢:辛亥革命剧照人物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对比【组图】 2011.03.19 辛亥革命剧照人物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对比【组图】疯狂惨烈:真实的太平洋战争【组图】 2011.11.05 疯狂惨烈:真实的太平洋战争【组图】43名国民党大员的最后归宿【组图】 2011.05.28 43名国民党大员的最后归宿【组图】中华民国立国纪念(珍贵历史照片)【组图】 2011.06.19 中华民国立国纪念(珍贵历史照片)【组图】清华大学百年间培养的29位超级科学文化名人【组图】 2011.10.17 清华大学百年间培养的29位超级科学文化名人【组图】新共产党宣言【组图】 2011.06.30 新共产党宣言【组图】辛亥革命后各式各样的“国旗”【组图】 2011.10.21 辛亥革命后各式各样的“国旗”【组图】图说开国元帅聂荣臻的一生【组图】 2011.05.15 图说开国元帅聂荣臻的一生【组图】中国老电影里的帅哥靓妹【组图】 2011.01.20 中国老电影里的帅哥靓妹【组图】《中国古琴大全》【组图】 2009.06.12 《中国古琴大全》【组图】毛泽东一生五次拟定接班人真相【组图】 2011.03.15 毛泽东一生五次拟定接班人真相【组图】辛亥革命百周年展【组图】 2011.03.01 辛亥革命百周年展【组图】大无大有周恩来【组图】 2009.05.03 大无大有周恩来【组图】盘点旧中国的气质“大帅”们【组图】 2011.04.04 盘点旧中国的气质“大帅”们【组图】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相关小组: 书画鉴赏 2人  |  分享到:          阅读(253)| 评论(8)| 引用 (3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