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滑雪自由行攻略:读诵《金刚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6:31

读诵《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主要哲学思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在“诸相非相 ”的世界观之下,我们应干啥。

*此经对佛教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是其他佛教思想的起点,是诸法之源、诸佛之母。“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最早听说《金刚经》是在哪儿了,让我想想。。。。。。哦,对了,那是在一本相学书籍里头的宣传页面里。书的开始有个《神相验证百条篇》,其中有个《三刀和尚》的故事。话说有一和尚外出偶遇一禅师,禅师拦下这和尚说:“吾观汝面相有白刃临头之灾”,和尚惊悚求问如何应对。禅师对和尚说“汝当每日虔诚诵读《金刚经》,种放生果”,和尚谨记奉行。几年后果然和尚被人诬陷入狱,获罪要被杀头。行刑时头上连砍三刀都无恙,官员奇之,重审其案还其清白。于是和尚获得三刀和尚的美名。那时尚年少对其中所述之神奇赞叹不止,甚是神往。后来发现如此宣传和电视中无良虚假广告没啥两样啊!想想那些卖金枪不倒丸的,卖丰乳霜的,卖减肥药的。。。。。。所有这些广告也没它吹的邪乎,研习之心就淡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对哲学的兴趣大增,有意无意的去接触各种哲学思想,当然包括一些宗教思想。在佛教典籍中,我看最受普通人推崇的就是《金刚经》了。满清康熙皇帝就曾经为了给孝庄太后祈福手抄过此经。如果你说你信佛,你又不知《金刚经》,哪还不让人笑掉大牙。我最早阅读的经文是从电脑上打印的,打印的并不精美,不过并不影响我的热情。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坚持诵读一遍经文,心中打着小九九希望可以获得无上无边之功德。现在想起来犹觉得好笑,不过不要嘲笑我,我想一定有不少人和我的想法一致的(嘿嘿,大哥不笑二哥)。后来出差到龙岩的时候买了本《李叔同解经》,其中有对《金刚经》的详细注解。随着对此经的深入了解,我摆脱了那种小沙弥念经求福德的状态。我发现把它当着哲学书籍来读更有收获。

眼界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自然不同。

释迦摩尼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此经透露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世界观)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他说我们的现实世界并不真实存在,是虚幻的,就像人们照镜子,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镜子里头的虚影,是“心”的映像,这就是所谓的镜花水月观(世界观)。六祖慧能老和尚在小和尚们争执,旗杆上究竟是旗在动还是风在动时,就断喝“是你们"心"在动”,那里有风,那里有旗,只有“心”啊。我们的庄周老兄在这个问题上是一直比较犹疑的,他做了一个梦就搞不清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了,倘若庄周能问道于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就会拍拍庄周的肩膀说:“你不就是一只花蝴蝶么?”嘻嘻笑的人啊,千万不要认为这观点很糊涂,嘿嘿,那些现代物理学的大佬们也认为这种观点是合乎逻辑得的,我们的世界是可以用像素来表达的(就如屏幕上的像素表达图像一样)。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合乎逻辑的模型就是事实,就像上帝,我们不因为不能证实它不存在。就认为它是存在的。

对于如何才能比较形象的阐述这种世界观我一直觉得很乏力。前段时间我没什么事,上网下载了一个3D游戏,一玩就入迷了,玩得天昏地暗,不知早晚,睡觉的时候都叨念着打怪升级,这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注册的角色外出打怪升级。来到野外,看到小怪拿起武器就要打,和以往不同,那些小怪围过来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对我说:

“这位贤者且慢,你能不能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我晕哦,不是直接开打么,这些小怪怎么会问这些问题。我是个文明人,是个斯文人,为人解惑是件高尚的事情,我脱口就说:

“我们在电脑里,这里所有一切都是虚拟的,知道么?”

看着他们目瞪口呆得样子我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怎么是虚拟的呢?”

一个家伙拔起一株小草,一边撕扯着叶子,一边在我眼前摇晃。

我实在是解释不清楚了,没办法只好摆开架子,清了清嗓子。

“坐好,大家安静。”

然后把释迦摩尼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给它们说了一通。嘿嘿,还真有几个有慧根的家伙开悟了,它们一下拜倒在地非要磕头拜师不可,我眼珠子一转,坦然而受并要求它们传诵此经弘扬佛法。客串了一回佛,心中那个高兴啊!啊呀,人阿,不能太得意了,一得意梦就醒了。摸了摸额头,原来是个梦啊。发呆了很久,我就想啊,我们的世界是不是有个电脑在控制呢?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一样。

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前提,那么生与死亦是虚妄,没有什么生,亦没有什么死,生死都是浮云。弘一法师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就是他那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看似洒脱实是还有心结,其实面对生死应无喜无悲,就如吃饭喝水那般平常才对。真如无生无死,人生游戏却生死交加,如何解释?大和尚们设计出“轮回”的模型来解释,只是到这一步就找到不到让人信服的佐证了。

我们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可能是虚假的啊,如果什么都是虚妄的,哪最后还有些什么呢?勒内.笛卡尔的怀疑论可以怀疑一切的存在性,然而不能怀疑自己的存在。他得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不管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我”这个东西是一定存在的。对于“我”此经用“心”来代替。对于“我”是什么?是一段程序,还其他什么此经未详细论述,只是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破妄可见如来,破妄能见到本心,所以此“心”即是如来。真我即是如来。哲学家们认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里一般认为含有两个问题,我是什么,和我要干什么。虽然释迦摩尼在经中没有就我是什么做出进一步阐述,解释“心”(真我)的结构与组成成分,但是他却为“心”(真我)设定一个目标(回答了我要干什么),即“心”要追求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让“心”大圆满。当然让人遗憾的是经中没有就为什么“心”的目标就是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让自身圆满作出解释。

知道我要做什么,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做了,于是我们在经中开时就见须菩提提问,“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可以分两种,一是明心见性,看破虚妄得见如来者(如慧能之流,和尚称之有慧根),二是发菩提心的虔诚者(如神秀之流)。对于第一种人那自然是一点即通的,对于第二种人自然要尊尊教诲的哦。

释迦摩尼介绍了两条经验(即“法”):

一是灭度众生

二是布施

在实践两条经验时要不住于相,不拘泥以成法。

因为相是虚妄,灭度众生与布施都是为“心”的圆满,所以我们的行为要以“心”的圆满为重心,要以“心”为准绳,即要住“心”。 布施一粒米与布施一碗饭是一样的,但你认为一样去布施又着相了。有个小故事以前一直不解其意,说:有个旅人,半道天降大雨,眼见大雨如注,夜幕降临,旅者只好避入一座小庙过夜,进入庙里旅者发现整个庙空荡荡的,只有一位病人在痛苦的呻吟,病人神志已经模糊,看样子就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了。这个旅人一宿未睡,照顾了这位病人一个晚上,旅者的努力并未使这病人脱离危险,第二天一早病人就死了。旅者辛苦一夜,病人眼都未睁开看一眼这个照顾他一晚的人,也未留下名字。埋好死者,旅者无悲、无喜、无遗憾的走了。以前一直以一旅者是个善良的人来解释他的动机,现在有了更好的解释,这是布施啊,是不住于相,住菩提心布施啊!

因为不知道“我”是什么,只知道要干什么,所以无法解释为什么灭度众生和布施这样做能使释迦摩尼圆满,这只是他的经验。释迦摩尼应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圆满不应拘泥于成法,法无定法。在这里,法相和众生相的“相”概念有点区别,法相就是现成之法。奉持此经要看实际情况,水路要行舟,陆路应走马。六祖慧能云:法法皆通,法法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取法相就是搬照现有之法,是教条主义,是不会成功的。

在说法时释迦摩尼也碰到了思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问题,就是老子碰到的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即所说无法完全表达他的思想,所说勉强表达,“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法不可说,勉强说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佛教经典中及其重要,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经中明确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思想是诸佛之母、诸法之源。此经如此重要,为保证此经的宣扬与传播,以至于释迦摩尼单独引入一个“福德”概念,“福德”大概和“幸福”差不多。此经有相当的篇幅在阐述:“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此经,可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些经文不是说给,明心见性,看破虚妄得见如来者(如慧能之流,和尚称之有慧根)听的,得见如来者,无有“福德”,所以经中说:“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这些经文是说给发菩提心的虔诚者(如神秀之流)和凡夫者听的。明心见性得见如来者少,虔诚者多,凡夫者更多,此经的弘扬与传播还是要靠大多数人的。设“福德”的概念虽有忽悠人的嫌疑,但其所起得宣传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此经能广泛传播此设计功不可没。“功德”的设计是此经的一大亮点,它重在经文的结构作用,不重于思想,其重要性等同于“破妄见如来”与“法”,该设计极大的提升了此经的生命力。

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可以领略一翻佛的思想与智慧,我在其中逛了一圈,并未沉迷于其思想中,甚幸。虽然不完全赞同其思想,但对其智慧则应表示最高的崇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