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志敏电视剧:中华名城 溪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31:30
         中华名城  溪口           溪口镇,地处奉化江支流剡溪之口,故名。系千余年历史的山乡古镇,面积1.2平方公里。东枕武山,西挹龟山,北倚白岩山,南向笔架山。群山环翠,剡溪横贯,山光水色,清秀幽胜。清时,文人汇为"溪口十景",即:奎阁凌霄(文昌阁)、武潴浪暖(武岭头剡水聚汇潴积处)、碧潭观鱼(憩水桥下)、屏山雪霁(武山雪景)、锦溪秋月(剡溪自沙堤至丈沙段称锦溪,秋月映溪)、松林晓日、雪峰晚照(雪窦山晚景)、溪船夜棹(月夜泛舟)、南园早梅(溪南成片梅园)、平沙芳草(溪南)。公路通鄞县新昌、奉化、余姚。主要景点有武山庙、武岭门、文昌阁、武岭学校、蒋氏故宅丰镐房、小洋房、玉泰盐铺、摩诃殿、毛氏墓、武岭公园和蒋母墓道等。   

      武山庙

  位于武山南麓,原4姓宗庙。建庙何时,失记。1790年( 清乾隆五十五年)集资修建。 1796年(嘉庆元年),建廊庑、台亭、山门,后几经修葺。20年代为武山学校,蒋经国就读于此。1947年,蒋家进家谱时大修。1986年3月至1987年10月,政府拨款重修。前后两进,两厢廊庑,天井有戏台,大殿有盘龙石柱2根,从大桥镇六角庙拆移于此,飞檐斗拱,具清时江南寺庙特色。1988年2月成立溪口博物馆,有出土文物、古代工艺口陈列。

      武岭门

  距武岭山脊,扼古镇门户,原址武岭庵,设有茶亭。1929年拆建仿古城楼, 两层3间,飞檐翘瓴。额书"武岭"两字,面东为于右任所书,面西系蒋介石所题。楼上原作民众阅览室,有走廊相通,雉堞围环;楼下中间门洞通道,供行人车辆出入,门墙砌粉红色块石。门右侧建有二层楼房3间,原为医院门诊所,现为奉化市旅游局。


       文昌阁   在武山南端潭墩山顶,俗称武岭头,1731年(清雍正九年)建,原系小阁,内设文昌帝座,为溪口文昌会、文武会和锦溪书斋等祭祀和会文处。1924年春,蒋介石从广州回乡,见其行将倾圮,乃托史蒋介卿鸠工重建, 次年9月竣工。系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块石台垒,青砖砌墙,飞檐翘角,梁架雕人物花鸟,四周围廊饰花窗,阁顶悬挂宫灯。蒋介石取名"乐亭",作《武岭乐亭记》,内云:"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徘徊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也,乃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当地仍习称"文昌阁",把东侧一方亭仍称"乐亭"。蒋与宋美龄曾下榻于此,作藏书处。1939年12月,遭日机炸毁。1987年4月,政府拨款按原样建复,现为两楼三底宫殿式建筑,分正殿、配殿,重檐或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雕梁画栋,花格窗棂,庑廊四环,建筑精巧,具浓厚民族色彩。内有书画展出。旁环香樟、黄连木、侧柏、朴树等古木,浓荫蔽日;下临一碧剡溪,波光潋滟。清代已列为溪口十景之一,名"奎阁凌霄",县人蒋廷秀有诗云:"巍巍百尺峙山邱,赢得奎光射斗牛;文薮由来锦溪胜,争看多士踏鳌头。"     

      憩水桥

  在文昌阁下,临剡溪。1929年蒋介石堂弟荣泥法师建,原系贴水面石板平桥,后由上海孙裕生营造厂设计,拆建改成弓形小桥。架设于两蟹钳形岩石上,遂成景点,桥下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清人蒋廷秀诗云:"碧潭潭水水光浏,养得金麟盈我眸;何必西岐有灵沼,依蒲依藻待人游。"1985年5月起,增设竹筏游船3只,供游剡溪。  

      小洋房

  在武岭头东侧,濒剡溪。原名"涵斋"俗称"小洋房",1930年建造。西式3开间两层 平顶楼房,背靠武山,与文昌阁有露天走廊相通。右侧溪岸设水泥平台,供游泳跳水用,称"跳水台"。此处碧波荡漾,隆冬不冰,称"武潴浪暖"。清人蒋凤元诗:"武陵镇楚中,此地喜相同;两岸桃花夹,中间一水通。泉温由土脉,冻解不共风;上已偕童冠,祓除信有功?quot;原为蒋介石侍从文牍、警卫人员住所。1937年初夏,蒋经国从苏联归来,偕夫人方良与长子爱伦(孝文)居此,课读古文。蒋经国之母毛氏1939年12月死于日机轰炸,蒋经国奔丧时所书"以血洗血"碑,现移置于此。   

      武岭学校

  在武岭门内右侧。1929年蒋介石创办,校舍由翁文涛设计,上海孙裕生营造厂承造,次年12月竣工。占地90余亩,有大礼堂、教学楼、宿舍楼、健身房等建筑40余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布局疏落有致,绿化成荫,其中古樟4棵,环境清幽。特色独具的大礼堂外观堂皇,装饰精致,具民国建筑风格。有蒋介石自题奠基碑,楼上为蒋介石接待国民党高级官员处所。东倚武山,有三角枫、海桐等古树名木,山壁摩崖石刻"武岭幽胜"四大字,为1931年蒋介石所题。岩下水泥平台,置石凳石桌。解放后,曾改作宁波地区医院。1988年5月复名"武岭中学",保持原貌。  

      丰镐房

  在武岭路下街,东距武岭门200米,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故居。名称出典西周时以丰 邑、镐京为国都。借"丰""镐"两字作为蒋介石及其胞弟瑞青的房号,瑞清早亡,蒋介石兼祧承袭,故合称丰镐房。原有祖屋6间,1935年经改造扩建,有房49间,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前厅后堂,两厢四廊,前厅门?quot;素居",楼下作帐房、接待室,楼上为蒋母王采玉、蒋介石前妻毛馥梅诵经处;后堂为家祠,名"报本堂",系吴敬恒(稚晖)所题,上"寓理帅气"匾及跋文,系1949年4月15日蒋介石为长子经国40岁生日所书,跋文曰:"每日晚课,默诵孟子'养气'章。十五年来,未尝或间,自觉于此略有领悟。又常玩索存心养性之'性'字,自得四句曰:'无声无臭,惟虚惟微,至善至中,寓理帅气。'为之自箴;而以寓理之'寓'字,体认深切,引以自快,但未敢示人。今以经儿四十生辰,特赘此'寓理帅气'以代私祝,并期其能切己体察,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耳。"两柱楹联谓"根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亦系蒋介石手迹。堂内供奉蒋氏曾祖以下四代神主灵位。西厢房为毛氏(蒋经国生母)居处,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归来,补办婚礼,曾作新房;东厢房曾作宋美龄住所。西侧有独立小楼,二间一弄,为蒋母王采玉旧居,楼上过道与西厢房相连,楼梯狭窄,仅通一人,据谓便于蒋母脚小双手扶栏上下;东小楼,原作佣人住处或堆放杂物,西平房供接待亲友用,毛氏晚年疾患,不便上楼,亦居此。楼轩相接,廊庑回环,朱柱赭壁,青瓦鱼脊。前庭与左右有圆洞门相通,周栽银杏7株。素居门内植紫玉兰2株,院中挂花老枝横逸,浓荫笼郁。庭内精雕细绘,浮彩镂金,富古典艺术风格。屋顶堆塑"三星高照"、"双龙抢珠"。左右五马散墙,廊壁柱头绘刻"八仙过海"、"姜子牙钓鱼"、"文王求贤"、"刘备招亲"、"岳母刺字"等。1949年5月溪口解放后,人民政府妥加保护,1980年拨款整葺。        

      玉泰盐铺原址

  在丰镐房西中街簟场弄口,1871年(清同治十年)系蒋介石祖父蒋玉表开设。店面3间,后置作坊,楼上居家。以售盐为主,也酿酒,兼营大米、菜饼、石灰、杂货等。以后传给儿子蒋肃庵经营。1887年(光绪十三年)夏历九月十五日午时,蒋介石出生于楼上。肃庵去世,由长子介卿经管。1919年前后,因蒋介卿外出谋事遂歇业。曾二次失火,1948年拆建,改建为石库墙门院落。蒋介石书"玉泰盐铺原址",勒石置西首墙脚,今存。           千丈岩  
     千丈岩瀑布水源来自雪窦寺东西两边山谷中。寺东那条涧水。从中峰白龙洞环流到雪窦寺南边;寺西涧水从屏风山雪峰玉龙洞经过十八折而泻,抵达雪窦寺南侧。两条涧水在雪窦寺前面伏龙桥下相汇合,流到锦镜池,穿过关山桥,冲出崖口。       当年,蒋介石回溪口,只要坐轿子到妙高台小住。经过千丈岩时,一定下轿观景。他还经常与宋美龄一起观瀑做诗作画。历朝不少名士来千丈岩驻足,赏心悦目,留下美好典故词章,流传民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典故出于此处。宋朝以来,赞颂“千丈岩”风景的诗歌举不胜举。唐宋“八大家”,就有两“大家”给千丈岩留下绝妙诗文。宋朝宰相、大文豪王安石来到溪口,马不停蹄赶到千丈岩。他写下“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的著名诗句。大文学冢曾巩站在千丈岩西边山坡上观瀑,出手想写绝句,想了老半天,找不到超过王安石的诗句。便顺山道下坡,走到底下观瀑,擦把汗水,写下“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栏未穷千里势,请从岩下举头看”的诗文。宋朝还有一位宰相、大诗人叫郑清之,他曾先后多次到过千丈岩。第一次,是少年气盛之时,他是带着表妹私奔的。听说雪窦山是皇帝梦见过的名山,便到雪窦寺拜菩萨,求菩萨成就他俩终身大事。走进雪窦寺,他与其表妹烧香点烛后,抽了一签,签书“上上大吉”。他心情十分开朗,便搀扶表妹,走到千丈岩。美好的风景令他诗兴大发,他欣然命笔,写下《千丈岩》绝句:“圆峤移来东海东,梵王宫在最高峰;试将法雨周沙界,千丈岩头挂玉虹。”好多文人读后,自知不如。
   在浙江奉化市镇雪窦寺前。崇岩壁立,高千仞,故名千丈岩。有水流自千丈岩顶泻下成瀑,喷薄如雪崩。瀑高186米,飞珠溅玉,五彩纷呈,蔚为壮观。王安石观瀑诗云:“拔地万生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面瀑旧有飞雪亭,后圮。现为1986年重建。瀑下有仰止桥、午雷亭。
  瀑布自崖口出,至潭底,落差1 7 1 米。宋真宗赵恒曾赐名“东浙瀑布”,人称千丈岩,水源来自东西两涧水,东涧水从中峰白龙洞环流寺南,西涧水自屏风山上雪峰玉龙洞十八折而下,相汇于寺前伏龙桥,流经锦镜池畔,穿关山桥出崖口,势如玉龙腾空奔泻,至半腰撞击突出巨岩,顿时水花四射,飞珠溅玉,再折而崩泻,如银帘倒挂,经阳光折射,五彩粉呈,蔚为壮观。宋郑清之《千丈岩》诗:“圆峤移来东海东,梵王宫在最高峰。试将法雨周沙界,千丈岩头挂玉虹。”西首崖顶,宋时筑有飞雪亭,供人俯览飞瀑。1986 年的秋亭毁,1988 年重建。    从御书亭经百步阶,可至千丈岩底,水击成潭,潭水碧透,寒气袭人。1894 年(清光绪二十年)潭旁筑仰止桥、午雷亭。2 0 年代重修,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1986 年复修。伫立桥上,水气弥漫,余沫扑人,仰望飞瀑,惊心动魄,宋楼钥《千丈岩诗》:“惊见银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余寒。下流不用长劳望,只向悬崖顶上看。”午雷亭旁摩崖石刻“烟声”两字,为1 6 4 2年(明崇祯十五年)县令胡梦泰所书。飞瀑对面崖壁上,“乐不”两字,1 9 1 6 年(民国五年)亭下人沈皆城书。1 9 3 7 年4 月,冯玉祥到此,曾赋诗:“来到四明山,先看千丈岩;若能发水电,更能开我怀。”

  从御书亭经百步阶由东边到瀑布下面,便能听到阵阵闷雷响声,仿佛从天边滚动而来。抬头看飞瀑,空中飘下水珠,直扑潭里。潭水清碧,寒气袭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潭边筑起“仰止桥”、“午雷亭”,供游人观赏,后遭损坏。20年代重修,抗战时期,又遭受侵华日军破坏。1986年,奉化人民政府拨款复修。“午雷亭”旁边磨崖刻石“烟声”两字,为1642年,即明崇祯十五年奉化县令胡梦泰所题。崖壁上“乐不”两字,为1916年亭下人沈皆诚手书。诗人楼钥站在潭边看千丈岩,见水气弥漫,飞雪飘舞。眼花缭乱,坐潭边写下“惊见银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余寒;下流不用长劳望,祗向悬崖顶上看”的著名诗句。    1937年4月。冯玉祥来到溪口,登上雪窦山,观看千丈岩。他先从上往下看,又走到“仰止桥”从下往上看,挥笔写下别具一格的诗句:“走到四明山,先看千丈岩;若能发水电。更能开我怀。”文笔十分浅显,抒发了诗人赏景情怀和美好愿望。还有一位宋代奉化藉著名诗人戴表元.他把“千丈岩”与庐山的“香炉峰”瀑布进行比较,认为后者远远不及前者,于是写下“匡庐亦有千寻瀑.无此凌空翠玉台;身倚老松天上立.眼看飞雪下云来;山神禁肃难投唾.木客魂清得浣埃;见说下岩堪对望。道人临壑翦蒿莱”的七律诗。                妙高台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妙高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溪口飞雪亭西约5 0 0米,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海拔3 9 6 米。顶上有坪如台,名妙高台,约3 5 0 平方米。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云雾初开,凭栏四眺,爽风迎面,松涛盈耳,近峦远岗,仪态万千;台下亭下湖嵌镶群峰间,被光岚影,别有风情。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

         清初,妙高台北首,建栖云庵。1 7 2 6 年(雍正四年)筑石奇禅师舍利塔。1 9 3 0 年蒋介石建中西合璧别墅,大门内两旁平房各1 间,平顶阳台。天井后3 间2 层楼房,楼上水泥走廊与阳台相连,中门置白底黑字匾,“妙高台”三字,系蒋介石手书。其后平方3 间。围墙连成一体,总建筑面积4 3 6 平方米。右侧山岩并列亭子2 座,形式各异。1 9 6 8 年秋被毁,1 9 8 7 年国家拨款重建。新辟公路支线,连接浒溪公路。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         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据1949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第六册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雪窦山见妙岑岭爱之”,“中华民国十六年蒋介石先生建山庄于其地”,自题门楣“妙高台”。山庄为中西合璧,大门内两旁平房各1间,平顶晒台。天井后3间2层楼房,总建筑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436平方米。楼上洋灰走廊与晒台相连,芳草绿树环回萦绕,青山碧水拥来眼前,赏心悦目不足言其妙。据说1949年5月蒋氏逃离大陆以前曾来此登临,风光依旧,山河不再,蒋介石不由“神采黯然”。他此时想的已经不再是他的军国大事,熟翫的乡音和汩汩流淌的奉化江水,勾起的只能是英雄末路的惨淡和背乡离井的忧伤。有《妙高台》诗:“巡驻家山戎服在,森严小筑镇林标。主人妙算安天下,才道高时地已摇。”(《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堂内吊挂着多帧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旧相片,却不见这一幅“霸王别姬”似的“仓皇辞庙”窘态。妙高台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晏坐台等,均为宋高僧知和禅师遗迹。传说知和每一日五更就在晏坐台做功课,伏虎洞有两虎终年听其诵经,野性渐收。   雪窦之胜独推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岑岭、天柱峰,位于飞雪亭西约500米处,海拔396米。峰顶有坪如台,名妙高台。工具南三面均为绝壁,下临深渊,烟霭四合,漂渺似仙境。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晴日登临,爽风迎面,松涛盈耳。凭栏四眺,烟霭初开,近峦远岗,仪态万千;台下亭下湖嵌镶群峰间,波光岚影,别有风情。    文化大革命时期,妙高台被拆毁,1986年重建复原,但原放在正门入口的石塔被换了位置,放在了中间。这座石塔是清末民刚开始的时候雪窦寺的住持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很是敬重他,故在造妙高台时把它移了过来    妙高台位于雪窦山,是蒋介石的山庄所在处,因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岑岭”或曰“天柱峰”。上有蒋氏于1927年熬头次下野时所修一山庄,后下野时也多居于此,遥感时势。    峰顶有坪如台,工具约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临深渊。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堪称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    这搭海拔396米,气候凉爽,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个理想的避免中暑胜地。    传说溪口蒋氏的第二代始祖蒋宗霸是布袋和尚的嫡传弟子,跟随布袋和尚云游四方,雪窦寺自然是日常驻足之处。及至到了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一代,虔敬信佛更到了专心修行、世事不问的地步,连日常维持生计的玉泰盐铺也交付儿子蒋肇聪照管了事。蒋介石的妈妈王彩玉一生茹素礼佛,记诵经书。在其前夫去世后,发愿出家三年,礼雪窦寺果如禅师为师,住金竹庵。三年后返俗嫁蒋家,生下蒋介石后,常带年幼的蒋介石来雪窦寺礼佛诵经。这便使年幼的蒋介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其显赫后,每一次回乡,必到雪窦寺瞻拜憩留。1927年,蒋介石还为雪窦寺题写过“四明熬头山”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