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姬几任老公都是谁:物理农业:食品安全级别的优质蘑菇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20:07
物理农业:食品安全级别的优质蘑菇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近日来,连续传过来的行业内参不断地传达着同一样的坏消息,食用菌的药残成了中国菌业的“慢性胃炎”,怎么治也还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坏局面关键在于国民(农民)手里经济拮据,在有可用的新技术面前却无经济能力来规范生产并实行标准的绿色生产模式。民穷是问题的根本,在此希望中国的农民能够尽快富裕起来!不过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也只能在本职工作中尽自己的智慧去为食用菌的安全生产做些必要的行动。今天借新浪提供的博客论坛向大家介绍一些食用菌安全生产工艺。

双孢蘑菇
一、双孢菇菌棒的专业化生产
在食用菌协会的协商下,建立分工协作的食用菌生产联合体,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食用菌安全生产工艺。

双孢蘑菇
二、菌棒的生产
蘑菇的生物学转化率非常高,一般达到80-120%。生物学转化率=子实体鲜重/栽培基质干重*100%。
1. 第一个阶段(两个星期)
菌棒的原料混成栽培基质的主要成份:草、马粪、鸡粪、石膏、水。

石膏粉+碳酸钙

发酵的草

搅拌房
第一个阶段包括一个星期的初步搅拌和发酵。为了让菌种在基质里迅速生长,所以需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
食用菌在营养类型上属于异养型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中的碳素营养。单糖、双糖、低分子醇类和有机酸可被直接吸收,淀粉、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高分子碳源,经菌丝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碳化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在食用菌生产中常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豆芽、马铃薯等简单糖类;木屑、玉米芯、棉籽壳、麦秸、稻草等农林产品下脚料。
食用菌主要利用有机氮,小分子有机氮可直接被吸收,如:尿素、氨基酸、蛋白胨、蛋白质等。而大分子有机氮须经过胞外酶降解为小分子有机氮才能吸收利用。多数食用菌也能利用无机氮。为了提高基质里氮含量,初步发酵结束后,(NH4)2SO4被拌入基质。(NH4)2SO4造成基质里的氮,而氮就可以促进菌种在基质里的迅速生长。最后为了把pH值降低还加上足够的碳酸钙(CaCO3)和石膏。培养料中的总含氮量应控制在0.016%-0.064%为宜。
碳源和氮源是食用菌的主要营养,碳和氮的浓度要有适应的比值C/N ,称为碳氮比。菌丝生长阶段所需的C/N 比较小,以20:1为好,而在子实体生长阶段所需的C/N 比较大,以30-40:1为宜。
无机盐有大量元素,如磷、硫、钙、镁、钾等,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物质的组成及酶的作用,控制胶态和渗透压等。微量元素有铁、铜、锌、锰、钴、钼等,是酶的激活剂,但用量极少,一般无需添加。常用的无机盐有: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石膏粉、过磷酸钙等。
在食用菌生产中,常用的生长刺激素有:萘乙酸、赤霉素、吲哚乙酸、三十烷醇等。
2. 第二个阶段 (一共8天)

高温度灭菌灭菌前边的大厅,一共有23间灭菌房
第二个阶段主要作用是消毒灭菌,把所有不要的细菌和微生物杀掉。双孢菇的基质在摄氏60度消毒,需要12小时。消毒后基质的温度降到40度,使里面的氮游离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3. 第三个阶段 (两个星期)

菌种从国外或国内专业场进口

基质和菌种搅拌
消毒过程完成以后,菌种被搅拌入底物。搅拌之前和接种过程中总是要进行消毒工作,使得整个空间完全消毒,一般接种过程中使用的空气净化灭菌器是3DCF系列菇房空间电场促蕾防病系统。搅拌后,菌棒放进一间细长的房间里。这里均菌种会长成有活力的菌丝。这个过程需要两个星期。
4.第四个阶段(两个星期)

装入铁箱,菌丝在泥炭中生长

福建龙海的蘑菇生产场

国内的出菇车间内部(简单经济)

湖北新洲的蘑菇场

国外的出菇房
最后一个阶段是把菌棒装入铁箱子。一层泥炭盖在菌棒的上面,随之需要浇水,每平方米需要26到40升水。菌箱在出菇房慢慢开始出蘑菇。头一个星期房间里的氧气量被降低,因为蘑菇在没有氧气的环境里生长得最快,因此可以以氧气的含量就可以控制蘑菇的生长速度。菌棒在出菇房一公存放两个星期。再过了四个星期就可以采收蘑菇了。
出菌房一般设置间歇放电器进行促进栽培,也可使用3DCF系列菇房空间电场促蕾防病系统、介电吸虫板进行促进栽培和预防食用菌的病虫害。
第三个和第四个阶段的菌棒属于半成品,可以组织专业的菌棒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并以在铁箱里装好的菌棒分发给出菌企业。
一个菌箱的标准重量为500公斤,是用铁做的。菌箱为1.2米*2.4米,一共2.88平方米。按照标准生产模式每次收获至少可以达到25公斤/平方米。菌棒本身的耐性很大,可以接受很多种气候,也可以接受直到30度的温度。
整个生产过程管理得很节约,流失能源都尽力回用。为了避免生产错误,生产出最具活力的菌棒、基质、菌种以及其他成分在生产的每个阶段被工厂的员工测验。如果发现非正常情况,立即就可以调整,使得生产成功率为100%。
升降温度设施、加湿设备、通风设施、3DCF系列菇房空间电场促蕾防病系统都是自动化的。菌棒和房间的温度可以分开控制。
食用菌的理化与生物环境

一、温度
在食用菌一生中,子实体分化时期需要的温度最低,菌丝生长时期要求的温度最高。  食用菌耐低温而不耐高温,一般在0℃左右不会死亡,但在大于35 ℃的温度,生长几乎停止,致死温度为40 ℃。不同的食用菌种类,耐低温、高温的能力是不同的。
变温结实性:在子实体分化期,经温差刺激才能形成子实体的性质。
恒温结实性: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温差刺激就能形成子实体的性质。

二、水分和湿度
水分 菌丝体含有70%-75%的水分,子实体含有90%左右的水分。这些水分来自于培养料和空气中,菌丝体生长期吸收培养料中的水分,子实体生长期同时利用培养料和空气中的水分。
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水分含量应在60%-65%。如果手握测试,以紧握培养料时指缝中有水泌出而不滴下为宜。料水比一般在1:1.2-1.3左右。
湿度:菌丝生长期要求的空气湿度是60%-70%;子实体生长期需要的空气湿度是80%-95%。

三、酸碱度
食用菌多数喜欢偏酸的环境,这是菇房空间电场促蕾防病系统成功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四、氧气与二氧化碳
食用菌是好气性菌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吸进O2呼出CO2。
空气中O2的含量为21%,CO2含量为0.03%。一般菇房中CO2含量是大于0.03%的。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对CO2的忍耐浓度是不同的。对于多数食用菌,在CO2浓度大于0.1%时,会产生毒害作用,会出畸形、不分化或死亡。在食用菌生产中,通风换气是至关重要的。

五、光 照
紫外线对菌类有杀伤作用。因此,食用菌生长中不需要直射光线。菌丝体生长期,可以完全在黒暗中进行,子实体生长需要一些散射光。
在子实体分化和生长中,不同种类对光线的要求不同;光线的强弱,对子实体的生长和形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此生长期间,要不断地调节光照。

六、对食用菌有害的动物
动物对食用菌的危害主要是咬食和传播病菌。这些有害动物可分为昆虫、螨类、线虫、蛞蝓等。
纷争:蘑菇是肉还是植物?
素食主义者的菜单上总少不了各种菌菇。对生物分类学者来说,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把“素”定义为植物性食物,或者至少是与植物接近的食物,那么菌菇还能算是“素”吗?
这个问题要从瑞典博物学家林奈说起。1735年,他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的第一版。在这本小册子中,林奈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分成了三“界”(直译就是“王国”):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按林奈的看法,除掉生命的矿物,一种生命如果不是动物,那就一定是植物。动物的特点自然是“动”,所以可以靠移动身体吞食别的生物为生;反之,植物的特点自然就是“静”,要么靠光合作用自力更生制造食物,要么就只能搞寄生了。按照这个标准,海带、紫菜这些大型藻类,蘑菇、木耳这些真菌,都是植物。
林奈时代的显微技术还不够发达,人们肉眼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多细胞的、大型的生物,所以这种划分看上去很合理。可19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单细胞生物被发现,生物学家们便忍不住要为眼虫(裸藻)之类既能运动又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奇特生灵的归属问题大伤脑筋了。最后还是两位科学家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把它们统统划出去!这样一来,在动物、植物之外就出现了第三个界:原生生物界,它包括所有的单细胞生物。
这个方法实在有点偷懒,它只是解决了名分之争,却并没有说清楚原生生物和动物、植物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也难怪,在人们对细胞和生物大分子没有充分的了解之前,光从生物的表面特征是很难确切地指明生命之树的进化关系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用DNA技术精确判定绵羊的谱系了。同样,对于原生生物和动物、植物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分子、细胞两方面进行比较准确的判定。英国一位叫史密斯(T. Cavalier-Smith)的生物学家近30年来一直致力于重建生命之树,比起林奈的两界系统来,他的结论真可谓翻天覆地:除掉细菌、蓝藻这类太过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外,剩下的单细胞生物要分成两大支:单鞭毛类和双鞭毛类。动物和真菌都是从单鞭毛类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其他物种却源自双鞭毛类单细胞生物。
就是在这些剩下的植物里,也有一道鸿沟把它们分隔成迥然不同的两支。海带之类的褐藻属于“色泡类”,紫菜和绿色植物却属于“古质体类”。即便在古质体类里,紫菜之类的红藻也很早就和绿色植物分道扬镳了。在今天那些爱赶时髦的生物学家看来,植物基本就是绿色植物的同义词,海带、紫菜已经不再是植物,蘑菇、木耳就更不可能是植物了。
或许可以用自己的舌头来记住这些研究成果:蘑菇吃上去又肥又厚,口感像肉,所以真菌和动物更接近;紫菜吃上去比海带更像绿叶蔬菜,所以红藻和植物的关系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