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1991年轻时的照片:历史后期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6:47:11

第十节  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匈奴

1、南、北匈奴

建武24年,匈奴日逐王比被拥立为南单于,袭用祖父呼韩邪称号,请求内附。从此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东汉和平相处,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向东、南迁徙。

2、东汉与北匈奴的和战

北匈奴控制西域,骚扰东汉。“合市”;“度辽营”:屯兵五原,隔绝南北联系。明帝永平16年(73年),汉攻北匈奴。窦固、耿忠。“宜禾都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耿秉再击匈奴,班固刻石而还。匈奴向西远徙。东面的鲜卑占据匈奴故地。

二、班超在西域的活动

明帝派窦固大败匈奴后,东汉着手恢复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这种情况下,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永元三年(91)班超出使西域,他的任务就是打通被北匈奴势力役属的南道,班超得到鄯善、于阗、疏勒等国的支持,杀掉匈奴使者,控制了南道。和帝永元三年(91),北道的龟兹降于班超,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至永元六年,班超控制了焉耆。至此,班超出使西域后,西域五十余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纳于东汉都护的统辖下。

永元九年(97),班超副史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班超之子班勇曾任西域长史,撰写《西域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记述西域各族和中亚各国情况的重要文献。 

三、羌族

1、西汉时期

分布在西海(青海)。武帝击走匈奴,置四郡,羌人与匈奴联系隔绝。汉曾征服羌人,设护羌校尉。宣帝时赵充国攻羌胜利,置金城属国纳羌。一部分羌人内徙金城、陇西,与汉人杂居。

2、东汉时期

汉羌冲突成为民族关系的焦点。羌人暴动主要有三次,分别发生于安、顺、桓三帝,主要出现于河西、陇西、关中地区。与羌作战,耗费了东汉大量力量,成为衰落原因。

四、乌桓、鲜卑

均为东胡支系。东汉设护乌桓校尉。檀石槐。

五、西南各族

《白狼歌》是研究西南民族历史和语言的宝贵资料。

六、对外关系

与朝鲜关系:汉初燕人卫满在平壤建朝鲜。武帝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遣使;“汉倭奴国王金印”。卑弥呼统治的邪马台国。

第十一节  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思想

1、董仲舒的思想(《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A:天人感应论

B: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宇宙观)

C:更化的政治主张

D:大一统学说

E:阴阳、刑德说

F:评价

2、经学和谶纬

A:经今古文之争:刘向《七略》;王莽刻“石经”;熹平石经: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参校诸体文字经书,以隶书书写经文及校勘记,镌刻石碑,立于太学,是古代早早的官定经书版本。《说文解字》;郑玄。

B:谶纬之学:中平元年(56年),光武帝定其为法定经典。《白虎通德论》:阴阳五行和谶纬的混合物,今文经学的主要论点。

3、桓谭《新论》与王充《论衡》

4、佛教与道教

时间。楚王刘英。《牟子理惑论》。笮融造佛像。宫崇与《太平清领书》。张陵与五斗米道。

二、文化

1、史学与文学

《史记》、《七略》、《汉书》、《东观汉记》;

《古诗十九首》;枚乘与汉赋、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说文解字》

2、绘画与雕刻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东汉画像石。

三、自然科学

1、天文历算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24节气、太阳黑子;张衡“浑天说”。

2、农学

《氾胜之书》与区种法、《四民月令》。

3、医学

《黄帝内经》;淳于意;《五十二病方》;张机(医圣)与《伤寒杂病论》;华佗与五禽戏。

4、地理学: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三幅帛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

5、纸的发明

赫蹏;灞桥残纸;蔡侯纸。

6、化学的起源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四、练习题

1)名词

1、《吕氏春秋》;2、约法三章;3、《九章律》;4、《二年律令》;5、《新语》;6、算赋口赋;7、七国之乱;8、左官律;9、附益法;10、酎金律;11、中外朝;12、算缗告缗;13、盐铁会议;14、居延汉简;15、凿空;16、昭宣中兴;17、霍光;18、清议;19、党锢之祸;20、征辟(音必);21、七科谪;22、刘秀度田;23、《僮约》;24、代田法;25、五斗米道;26、班超;27、董仲舒;28、《七略》;29、《熹平石经》;30、《白虎通德论》;31、《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封诊式》);32、巨鹿之战;33、楼船材官;34、文景之治;35、践更、过更;36、《治安策》;37、推恩令;38、六条问事;39、《傍章》、《越宫律》、《朝律》;40、察举制;41、任子与赀选;42、西域都护;43、河西四郡;44、五属国;45、王田私属制;46、六筦;47、舂陵、绿林、赤眉军;48、三独座;49、《四民月令》;50、子钱家与辜榷;51、《太平清领书》(《太平经》);52、《西域记》;53、经今古文之争;54、《新论》;55、《论衡》;56、《东观汉纪》。

2)问答

1、韩非的思想对秦有何影响?

2、秦始皇是怎样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3、汉对秦的施政措施及方针有何继承和发展?

3、西汉政府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

4、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简述武帝的经济政策。

6、简述武帝的文化政策。

7、简述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8、评价汉武帝。

9、王莽改制为何失败?

10、刘秀在政治上有何措施和政策/刘秀是如何巩固东汉政权的?

11、简述东汉后期政治上的危机。

12、汉代的小农。

13、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的特点。

14、汉代农业经济有何发展?

15、简述董仲舒的思想。

16、简述班马异同。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 混乱

    A:董卓之乱:

    B:东西对立:190年;关东军

    C:主要割据者:二袁、曹、二公孙、吕、二刘、孙、韩、马。

2、与北方割据者的战争

青州兵;200年袁曹官渡之战;207年北伐乌桓蹋顿单于,统一北方。

3、统一北方的原因

    A:“挟天子以令诸侯”:196年迎献帝。

    B:屯田制:“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C:唯才是举:“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D:军事才能

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

A:赤壁之战:208年。

B:刘备据益

2、鼎立的原因

    A:经济

    B:地理

    C:军事

    D:人才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一、曹魏的政治与经济(220年代汉建魏)

1、新制度的出现

    A:屯田制:民屯:196年;枣祇、韩浩;许昌;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大司农。军屯: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

    B:士家制

    C:租调制:

    D:九品中正制

    E:官制改革:第一,中央设中书监、令掌管机要,草拟诏令,分尚书省之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萌芽。第二,地方州牧制度固定化,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刺史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且自此刺史多带将军号,不带者称“单车刺史”,州级军政大权集于一人,助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割据。

2、北方经济的恢复

    A:水利:在清水南开凿白沟,北凿平虏、泉州二渠及新河。白沟为隋代永济渠的基础。

    B:灌溉:芍陂。

    C:经济的恢复:韩暨改良冶铁技术,将马排、人排改为水排。

3、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

    A:对士族的重用与打击:陈群、何夔;孔融、杨修、魏讽

    B:司马氏与曹氏的斗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淮南三叛;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

    C:大族势力的发展:赐租牛客户制的出现;九品中正制的变化。

史料:

        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道,未可与权’。管仲曰:‘使贤者食於能则上尊,斗士食於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於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选自《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二、蜀国的政治和经济(221年)

1、政治

    A、荆、益集团的联合

    B:南中之战:西南夷;降都督;马谡

2、经济

    司金中郎将;火井煮盐;织锦。

3、北伐

    祁山;马谡;五丈原。曹真;司马懿。

4、蜀亡(265年)

    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钟会、邓艾。

三、吴国的政治和经济(229年)

1、孙吴的建立及其与山越的斗争

    A:建立过程:建安15年(210年),步骘招附士燮;次年,徙都。24年,占荆。

    B:征讨山越: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进攻丹阳,虏十万人。

2、三吴经济的发展

    A:原因:北方技术与流民的进入;山越人出山。

    B:表现:尝试开湖为田。民间副业为绩麻。会稽郡的铜镜制造业、青瓷业。破冈渎。武昌为冶铁中心;侯官为造船中心;卫温、诸葛直到夷州;朱应、康泰出使南海。

    C:新资料:长沙走马楼吴简。

3、江南大族的兴起(顾、陆、朱、张)

    A:世袭领兵制

    B:复客制

    C:势力发展的一般表现:“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4、孙吴灭亡(280年)

    孙皓;王濬。

第三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一、政治、经济问题

1、户调式

   A:占田制:太康之治

   B:户调制:九品混通

   C:品官占田荫客制:

“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晋书·食货志》)

2、九品中正制

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德行),导致士族垄断政治。

3、统治集团腐化

   刘毅;何曾、石崇、王恺。《钱神论》。“风俗淫僻,耻尚失所……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干宝《晋纪总论》)

4、宗王权重

   军事都督区:统管一州或数州的军事。

5、民族危机严重

   五胡;六夷;汉化的过程;与西晋的矛盾;“徙戎论”。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316年)

1、八王之乱:291——306年。

2、永嘉之乱:310年,宁平城之战。

第四节  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07: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07上一节为“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

一、十六国的割据

1、从西晋灭亡到前秦统一(了解各族政权的汉化情况:《简史》P117118页)

    A:汉与前、后赵:304年刘渊在离石建汉;318年刘曜在长安建前赵;319年石勒在襄国建后赵。刘琨。

    B:前凉:301年张轨建。张寔。

    C:前燕:奠基者慕容廆;337年慕容皝(音晃)在龙城称燕王;352年慕容俊在中山(河北定县)称帝,后迁邺城。

    D:代国:338年什翼犍建代。

    E:成汉:304年李特在成都建立政权,306年李雄称帝。

    F:前秦:351年苻健称天王,建都长安。苻坚与王猛于376年灭掉最后两个国家前凉和代,统一北方。统一原因:政治上维护士族特权;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思想上,提倡儒学。

2、北方的再分裂与北魏的统一

    A:四燕(关东):384年慕容垂后燕都中山;385年慕容冲西燕都长子(长治);398年慕容德南燕都广固(益都);409年汉人冯跋北燕都龙城。

    B:后秦与大夏(关中):384年姚苌后秦都长安;姚兴。407年赫连勃勃大夏都统万(陕西横山)。

    C:西秦与四凉(河西走廊)

    D:北魏(山西):386年拓跋珪代国/魏都盛乐(和林格尔);参合陂之战。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3、统治特点

    A:胡汉分治

B:统治残暴

C:争战不休

二、东晋政权的政治

1、政权的建立(317年定都建邺)

    A:南方士族平定江南之乱:石冰、陈敏、钱璯:周玘。

    B:王与马共天下(史料):王导;王敦之乱;晋元帝司马睿、刘隗、刁协。

2、流民南迁(军事力量)

    A:规模:按籍贯、按宗族。分布于江、淮之间或长江中下游沿岸,以扬州最多。

    B:侨州郡县:黄、白籍。

    C:土断: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成效最大。

3、大族把持政权(政治力量)

    A:庾氏主政:苏峻、祖约之乱。

    B:桓温擅权

    C:谢氏当轴

4、孙恩、卢循起兵:399——411

5、桓玄、刘裕的篡夺:403年桓玄逼晋帝退位,建楚。刘裕灭楚复晋,420年灭晋建宋。

三、南北之间的战争

1、东晋北伐

    A:祖逖北伐:313年。

    B:庾氏北伐:郗鉴;蔡谟。

    C:桓温北伐:桓温于347年灭蜀。褚裒;殷浩。354年第一次北伐进入关中;356年第二次收复洛阳;369年第三次枋头大败。

    D:刘裕北伐:

2、前秦南进——淝水之战(383年)

    A:南北局势:桓冲;谢玄;刘牢之;北府兵。

    B:淝水决战

    C:南胜北败的原因:从民族矛盾角度考虑。